阅读《一个走运的人》,完成18-21题。(20分)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
18.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4分)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19.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20.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21.“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4分)
18.(4分)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2分)
19.(6分)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评价和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
20.(6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
21.(4分)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26分)
父子的母校
韦如辉
①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楂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②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③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④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⑦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⑧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⑨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⑩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父亲夸,好儿子!
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异常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室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的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
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父亲对儿子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3.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14.⑧-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分)
15.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
16.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17.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
13.(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14.(5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
“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分)
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
真实可信。(3分)
15.(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
他明白了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16.(4分)(符合)①③ 因为父亲是个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
(不符合)② 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
17.(6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
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 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
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
有方”要点的,扣2分)
阅读《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完成20 - 24题。(24分)
父亲的自行车
曾业桃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A.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B.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昧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像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c“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
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
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扣自行车的单杠上,显得那么温乘;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__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
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D.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出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
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选自2010年Il月7日《淮海晚报》)
20.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哪四个场景?4根据提示简要概括。(4分)
(1)平日里:
(2)节日里:
(3)生病时:
(4)上学时:
21.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给文章加上批语。请 从文中A.、B.、C.、D.处任选两处,自选角度作批注。(6分)
(1)我选( )处,批注:
(2)我选( )处,批注:
22.第⑥段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3.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4.请以作者的身份写一段话,表达对文中父亲的深深谢意。(不少于80字)(6分)
20.(4分)(1)“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快情景;(2)“我”和弟弟翘首以待争提食品的情形;(3)父亲夜晚送儿治病的温馨情境;(4)父亲风雨无阻送儿上学的艰辛之景。(每点1分,,意对即可)
21.(6分)示例:
A处:①运用神态描写。“没有吭声”‘神情沮丧”细腻地描摹出父亲丢失自行车后伤心的样子。②巧设悬念引出与丢失自行车相关的往事,同时与文章的结尾照应。③把丢失自行车与“我”当年走散光景巧妙地进行类比,表现出父亲对自行车的珍爱之情。
B处:①运用动作描写。“穿过”“跨过”“冲去”等连贯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我”与弟弟的喜悦之情。②“当……便……”句式,写出“我”与弟弟反应速度之快,体现其等待心情之切。
c处:①运用语言描写,“爸爸回不回来呀7”“好像有”细腻传神地写出弟弟盼望父亲归来的情景。②“侧耳倾听”、”失望”等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弟弟焦急等待父亲归来时可爱的样子。
D处:①“累得满头大汗”“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肖像(细节)描写,具体写出送孩子子们上学的艰辛,折射出深沉的父爱。②以“数九寒冬”和“雨天”为典型环境,突出父亲的艰难与不易。
(每处3分,分析2分,表达1分)
22.(4分)①点明了父亲送儿治病的时间;②通过不同时期(夜晚)的景物,渲染了温馨的气氛。③突出父亲送孩子上医院的艰辛,表现父爱的主题;④景物描写被赋予了情感,形象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每点2分,写出2点,意对即可)
23.(4分)①构成行文线索,串起父子生活情境的点点滴滴。②寓情于物,再现父亲对儿女的挚爱之情;③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意蕴丰厚独特。(每点2分,写出2点,意对即可)
24.(6分)略。(中心明确2分,感情真挚2分,语句通顺2分)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谋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吸。”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汽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6.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17.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3分)
18.文中【B.】处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19.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4分)
20.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6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16.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4分,每处2分,概括合理均可)
17.对学生关怀备至 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答出两点即可)(3分,每空l分,言之有理均可)
18.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3分,言之有理即可)
19.示例: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4分,言之有理即可)
20.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6分,每点3分,言之有理均可)
枕月而眠
张儒学
①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
②那是一个多么惬意而美丽的夜晚,乡村的夜静静的,明净的月光照在静寂的田野上,我却十分悠闲地躺在父亲承包的鱼塘边的小屋里,看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枕着落在水里的月亮,心中却情不自禁地吟咏着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③那是夏天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乡下老家看望父亲。尽管乡下树木密集、空气清新,但火辣辣的太阳似乎要把一切都烤焦似的。乡下人除了早晚上坡干点必要的农活外,多半都呆在家里,或者在院前的竹林下乘凉,都尽力去寻找最凉爽的地方呆上一时半会,合合眼打个盹,也是乘凉的一种方式,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
④我的父亲乘凉的最好去处是他承包的那个鱼塘,因为要喂养和照看鱼塘里的鱼,父亲就在鱼塘边搭起一个简陋的棚子,棚子是用竹子编的,父亲还用稀泥巴在外面涂了一层,这样就冬暖夏凉。冬天把门关上,里面升上一个炉子,不管外面下起多大的雪,里面也一样的暖暖的;夏天只要把门打开,凉凉的风就轻轻地吹拂着小屋,里面凉悠悠的就是天然的“避暑山庄”。棚子里虽然只能放下一张床和几个小凳子,但在这空旷的田野上,在这宽宽的鱼塘边,在这清清的水面上,别有一番风味。
⑤也许我早就知道父亲鱼塘边的小屋冬暖夏凉,我一到老家就直往父亲的鱼塘跑去,只见父亲的小屋里正坐着几个人在高兴地聊着天。他们见我回来了,就赶忙叫我进去坐,他们仍天南地北地聊着,我却在屋里坐着乘凉,也许是我在城里吹惯了空调,回到乡下尽管手中的扇子扇个不停,还是感觉到很热,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可来到这小屋里,一会就感觉到凉悠悠的。
⑥不一会,那几个跟父亲聊天的人走了,父亲就与我聊起天来。在这清清的鱼塘边,时不时有鱼儿游出水面,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弄出“叮叮咚咚”水声,父亲看着顽皮的鱼,高兴地说:“这些鱼,多可爱,我看见它们就像看见你们小时候一样,多高兴多快乐呀!”我说:“听说你这鱼塘承包期快满了,还承包么?”父亲说:“当然要承包,只要在这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哟!”我似乎明白了父亲的心情,虽然我们都劝父亲不要再承包这鱼塘,因母亲常年在城里帮着做生意的弟弟带孩子,也想叫父亲去城里享享福,可他总以有鱼塘走不开为由一再拒绝。
⑦晚上,父亲说我怕热就在鱼塘边的小屋里睡,他回家去睡,我高兴地接受了父亲的这一安排。这是一个多么静寂而美丽的夜,当人们在唤回未到家的鸡鸭之后,月亮便渐渐地沿着那山顶升起,虽然农家小院的灯火通明,但还是挡不住这月光的明净,那皎洁的月光照在那片静静的田野上,好一幅山村田园美景。我走出小屋,站在鱼塘边,看着月光映照下的水面,如身临仙境一般。
⑧夜已经很深了,我不知是因为这山村的静寂而沉思,还是因为月光下的山村夜色而陶醉,却无法入眠。尽管我躺在这凉爽的小屋里,但眼前却是被月光点缀的鱼塘美景,我透过这一片清清的水面,看见落在水里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更明更大更亮。我想起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我再低头一看,落在水中的月亮就慢慢在向我靠近,此时,月亮似乎就在我枕下……
(《郑州日报》2010年8月25日,有删改)
8、文章描绘了一幅幅淡而温馨的画面,请根据文章⑥-⑧的内容把下列画面补充完整。(6分)
乡人夏日乘凉 乡亲鱼棚闲话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9、“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在乡下枕月而眠”一句中的“枕”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父亲为什么舍不得离开鱼塘?(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开头引用了李白的《静夜思》,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古朗月行》,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写了夏夜、月色、家乡和作者的心境,你认为哪一个是主要的?请阐述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父子塘边聊天 “我”塘边赏月 “我”枕月而眠
9、枕有亲近(拥抱、相伴)之意,表现我惬意(欢愉、悠闲)的心境
孩子:求生的坚定意愿,也含有对父亲的安慰。
10、(1)父亲看见鱼,就像看见孩子小时候一样,感到高兴快乐。
(2)父亲在鱼塘边一坐,心中就有一种快乐和踏实的感觉(或父亲留恋故土)
11、开头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结尾表达作者陶醉于月色时的喜悦
12、认为写月色为主,可从文题,开头结尾引用了李白的咏月诗,全文描绘一幅动人的山村月夜图景等方面加以分析。
认为写夏夜为主,可从文题,全文主要写山村夏夜,表达对家乡夏夜的热爱等方面加以分析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题。(23 分)
刷鞋匠的绝招
曾颖
公共汽车的门开了,一大群赶着上班的人和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外地小商贩蜂拥着挤上车来,投币声和刷卡声滴滴嗒嗒响成一片。毫无感__彩的电子人机械地重复着:本车为无人售票车,请自觉刷卡或投币……
该上的上完了,关车门。司机冲一个小个子乡下人喊:请自觉投币!
小个子的乡下人理了理肩上挎的小木箱,把手中的木凳往地上一放,坐下,很反感地盯了一眼司机,想说什么,但忍住了。从他衣服上闪闪发光的黑色油痕和他随身携带的板凳和木箱我们看得出,他是一个刷鞋匠。
司机并没因他的反感而放过他,嘴里又说了一声:大家没有投币刷卡的,请投币刷卡。嘴里说是大家,但眼睛只盯着刷鞋匠。刷鞋匠有些不自在了,他扬起头对司机说:“我投了的。”
“投了怎么没听见响呢?”
“是纸币!”
“哼,纸币,这些乡下人……”
司机冷笑着摇摇头,开始发动车子,准备出发。
这时,出乎他预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个看起来一巴掌打不出三个屁的小个子乡下男人突然跳起来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就该被你怀疑?乡下人给钱坐车还要看你的白眼?
司机出乎预料的遭到反击,有点懵了,他把车熄了火,扯下手套,回过头来准备认真地和刷鞋匠吵一架。他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了不起?乡下人坐车可以不给钱?看你们那伙子人,上七八个人,投一两个硬币,还有五毛甚至一毛的。我还冤枉你们不成?
刷鞋匠说,别人买不买票我不知道,我投了币买了票,你就不能冤枉我!
车上赶着上班的人们开始鼓噪,司机觉得吵下去没意思,就转身准备继续开车,嘴里却有些不甘地说,你投没投,只有天知道了!
说罢,戴上手套,吹起口哨,准备开车。他的表情激怒了刷鞋匠,刷鞋匠蹭地钻到驾驶台前,一把抢下车钥匙,大叫着,天知道,今天就要让天知道,把钱箱打开,验钱!
司机仿佛是遭到小鸡突然袭击的老鹰,一下子没回过神来。待他反应过来之后,马上恢复了鹰的本色,从工具箱中取出一把铁扳手说,钥匙拿来!要不,老子把你当抢劫犯给收拾了。
刷鞋匠两眼血红地瞪着他说,你今天就是打死我,也要把这事搞清楚!
很快,接到报警的110来了,警察对刷鞋匠说:就算你买了票的,别闹了,行不?
刷鞋匠梗着脖子说:不行!得开箱!
司机扳手握得紧紧的,但当着警察的面又不敢有所作为。急着上班的人都坐别的车去了,只剩下几个不太急的人在车上看热闹。我也在车上,我要看看这件事的最后结果。警察没办法,就对司机说,你就把钱箱打开吧!遇上这犟人了,你还真没办法。
司机说,钱箱贴了封条的,只有公司的财务人员能打开。
警察给公司打了电话,半小时过后,公司一个经理和财务人员赶来了。经理说,这不是瞎胡闹吗?这么一箱钱,你就能认出你那一块?刷鞋匠从口袋里扯出一个牛皮纸做的钱包,里面整整齐齐地排着几张一元面额的钞票。他说,你查,里面保准有一张钱像这些钱一样,左上角有一小块黑胶布。
经理从钱箱里果然找出了一张左上角贴着一小块黑胶布的钱,说,对,是有这么一块。好了,我宣布你是投了币的。
刷鞋匠梗着的脖子一下子软了,他得意地冲司机一扬头说:“听着,是……投……了……的!”声音中竟带有几分哽咽。
车继续开。我蹭到刷鞋匠旁边坐下,问他,你咋想出这招的。刷鞋匠说,如果你遭怀疑地挨白眼的次数和我一样多的话,你也会想出来的。
你这可是毁损人民币啊!是违法行为!
不碍事,能抠掉,一抠就掉!
刷鞋匠一面说着,一面很认真地抠下一块,给我做示范。
节选自《南方周末》(本文有删改)
12.“刷鞋匠的绝招”的“绝”在哪里?(5分)
13.划线句中的“哽咽”一词表达了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14.文中的“刷鞋匠”是哪一群体的代表?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6分)
15.有人认为刷鞋匠坚持验票的行为太过偏执,是矛盾的制造者。请你结合其遭遇反驳这种观点。(6分)
12、(5分)在钞票的左上角贴一小块黑胶布作为记号,此一绝(3分);贴上的胶布能扣掉,不破坏人民币,此二绝(2分)。
13、(6分)真相大白之后的解脱(高兴、激动)(3分);被人歧视、误解之后的委屈(无助、无奈、痛苦)(3分)。
14、(6分)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同情,并呼吁全社会不要歧视这一群体,应该尊重他[b244edb05b6af9cd.gif]们的人格、劳动和自尊心,多关注他们生存环境。(4分)
15、(6分)要点:
(1)是司机引[3746768671f7091b.gif]发了这场争执,错在司机,他才是矛盾的制造者。
(2)刷鞋匠的“偏执”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因为他一再被司机激怒。
(3)多次遭遇类似的怀疑和白眼,有洗刷冤屈的强烈愿望。
(4)有捍卫自己人格尊严的权利。
(5)要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偏见,他只能采用这种行为,别无他法。
(6)如果一味忍让,就只能一再受伤害。
(要答出3点,每点2分)
草 莓(17分)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______,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斯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_______。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______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宇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漫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5.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横线中。(3分)
16.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2分)
答:
17.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2分)
答[ ]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20.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4分)
“有所剥夺”的是
“有所增添”的是
21.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
(2分)
15、依次是“盎然””酣然”“依然” (2分)
16、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 (意思对即可 (2分)
17、铺垫 (2分)
18、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3分)
19、D (2分)
20、“有所剥夺”的是:青春的心性和容颜 (意思对即可 2分)“有所增添”的是: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或“成年期成熟的思虑……的大厦的落成”(意思对即可 2分)
21、青春年华或:“妙龄十八的馨香” (意思对即可3分)
爷爷的遗物(16分)
爷爷去世三个多月了,他的房间仍保持着原来的样子,遗物也不曾清理。爸爸本来很忙,因为给爷爷治病和办理丧事,积压了许多工作得处理;妈妈要代表公司到外地出差,下个月才回来。只有我放假休息,是家里的闲人。爸爸说:“如果你喜欢,就帮着收拾收拾吧。”
我跟爷爷的感情很好,他陪我玩、陪我做功课的时间比爸妈还要多。奶奶早几年去世,他很寂寞;我长大了也有自己的朋友,根本没有想到抽时间陪他。现在想起来我很是抱歉。
爷爷的东西其实相当整齐,我不知不觉地由收拾变成回味,因为许多东西都引起了我的回忆。
他看报纸用的放大镜,是我的玩具之一。我把它放在太阳下聚焦,引燃一根根的火柴;又把昆虫的尸体放在焦点下,让它们化成一缕缕的青烟。
他有一根名叫“不求人”的竹制的长柄小手,用来搔背最是方便。爷爷搔背的时候总是闭上眼睛,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我把爷爷的东西一件又一件地把玩,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房间渐渐暗下来。我开了灯,开始看爷爷的相册。打开第一页,是爷爷满脸含笑抱着一个婴儿的照片,旁边有小字写着“摄于爱孙满月”。我认得这“爱孙”就是我。我婴儿时颇为难看,但爷爷不嫌,一早便呼我为“爱孙”了。
放好相册的时候,我发现这大抽屉的一角放了一个小小的鞋盒。我打开来一看,里面是一双漂亮的红色小皮靴,适合五六岁的小女孩穿。看看鞋底,完全没有穿过的痕迹——这是一双新鞋。
爷爷为什么保存着这么一双小女孩的新皮靴呢?我拿在手里在灯下翻来覆去地看,却找不到答案。
爸爸下班回来了,我把小皮靴拿给他看,他也皱着眉头说:“奇怪。”
我把小皮靴放回原来的地方。妈妈出差回来的第二天晚上,我和她到爷爷房间,从大抽屉里拿出那双小皮靴给她看。
妈妈把小皮靴拿在手里,像我一样仔仔细细地看,她终于开口了:
“那时你才五岁,却像女孩儿一样开始‘贪靓’,喜欢穿漂亮的裙子,一经过鞋店便舍不得走,看那些新款式的皮鞋。”
“你生日那天,我才买了一双新鞋给你。没过几天,你却求我再买一双红色的小皮靴,我不答应。你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回来,总要拉着接你放学的爷爷,硬要看鞋店里这双小皮靴。”
“终于有一天,你爷爷买了这双小皮靴回来。他说曾经有一次进店去,让你试穿过,很合脚。他想当做是我买的,叫我送给你,让你更疼爱妈妈。”
“可是我一口拒绝了。我说小孩子不能放纵,今天买了皮靴明天又要买别的什么,这会教坏孩子。你爷爷什么也没说便把小皮靴收回去,我还以为他拿去退货了,想不到他一直收藏着。”
我从妈妈手里拿过那双小皮靴,紧紧揽在怀里,眼泪已经流得满脸都是。
10. 请将选文所叙写的爷爷的遗物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内。(2分)
11. 选文中,妈妈与“我”都拿着小皮靴仔细察看的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2. 妈妈的话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3. 选文结尾一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4. 请用抒情性文字为选文续写一个结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0.放大镜 “不求人” 相册 小皮靴(2分)
11.妈妈是在回忆往事,印证小皮靴是不是多年以前见到的那一双; “我”是想知道为什么爷爷会保存着小皮靴,希望能在小皮靴上找到线索。(意思对即可)(4分)
12. 插叙了那双红色小皮靴的来历;揭示谜底,使情节更加曲折,突出了爷爷对“我”的爱。(意思对即可)
13. 表达了“我”对爷爷的无限怀念以及深感愧疚与自责的感情。(意思对即可)(4分)
14.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选文,符合情节发展的要求,用抒情性文字表达出来即可。(3分)
悔的边缘(20分)
刘心武
从地铁站出来,是人流高峰期,地铁站台仿佛一个巨大的鱼缸,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他被后面疾步往前赶的人从侧面撞了一下,他早已习惯社会中人际间的碰撞,本能地一停步,见是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的眼光跟他刚一接触,就问他:“三益大厦从哪边走?”他回答:“那应该走东出口……”可是年轻人却马上离开他,又去问站台上报摊上的售卖员。他心想,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相信我的回答,我指点得很正确很清楚呀……他这样的年纪,加上他的教养,以及他性格中的一种执拗,使他在短短的几秒钟里,产生一种感叹,如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怎么增加那么多戒备?连问路也要再三验证才能确信吗?同时又产生出一种冲动,就是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这位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于是他小跑着,穿过江鲫般的人流,追上了那个年轻人,呼唤他:“小伙子!”
那年轻人听到他的声音,回头望着他,眼里充满了复杂的表情,他一时难以破译,总的来说,大概是无比惊讶。他就对年轻人说:“小伙子,我带你去三益大厦。最近这边修路,如果没人带路,那可能就绕来绕去找不着了……”年轻人瞪圆眼睛,嘴唇嚅动着,大概是想说不用了不用了。他就又微笑告知:“我就住在这边,顺路就把你带到,跟我走吧。”他引领着那年轻人去上滚梯,那年轻人自觉地站到滚梯右侧。他心想,这就说明小伙子还有点文明习惯,大概是个外地考到北京的大学生吧,去三益大厦,也许是到那里头的公司求职面试,那就更不能因为路不熟而误过约定的时间,自己带他去真是非常应该。
出了地铁站,那年轻人就说:“老先生,我自己去吧。”他笑:“看见了吗?两边全是临时栅栏,谁都得从这儿过呀……”转了两个弯儿,出现岔口,那年轻人说:“谢谢啦,你自便吧……”他的笑容更灿烂:“自便?那你可知道该往哪边?来来来,跟我拐这边……”就这样,终于走出栅栏,人流疏散开,前面已经显露出了三益大厦。年轻人刹住脚,这回不知怎么绷紧脸,挺不高兴的样子,挺生硬地说:“行啦,别跟着我啦,我看见啦。”他本想说:“我回家也得经过三益大厦,我把你送到门口吧。”但望见那年轻人的眼神,他想,啊,如今的年轻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许,人家到三益大厦里办事,希望能够保密呢。于是他就站住不动,指点前面说:“大厦的门朝西,拐往西边的时候,留神那地下车库里开出来的车,虽然规定车子到了出口一定要停下来,看清没有路人才能开出,可是如今就有那财大气粗的人,车子猛地往外冲,上个月就撞倒过一个民工,我正好路过……那开车的还骂那民工不懂城里的规矩……所以,你头回往那走,要特别小心!”
年轻人还没到三益大厦就停住了脚步,他猛地扭回头,看那领路的老人还在不在。没影儿了。年轻人的心先一松,接着就越来越紧,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它是在下地铁车厢后,从老人一侧的衣兜里,窃走了老人的钱包,那钱包里究竟有些什么,他还没机会检看。他向老人问路,以及问过老人又去问卖报的,无非都是转移老人的注意力,万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却向他展示出十二分的善意……这世界上还真有善吗?真有信任吗?甚至会相信他这样的一个生命?……一种浓酽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三益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他在悔的边缘徘徊……
6.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悔的边缘”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
7.老人当初为什么那么主动热心给小伙子带路,后来又离开了?从中看出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8.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一句照应的比喻句,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9.阅读以下链接的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材料一:佚名《天职》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小偷夜里到海尔曼大夫的诊所偷窃,因被氧气罐绊倒摔断了大腿,海尔曼大夫连夜替他做了手术,并帮他彻底治好了病才交给警察,使小偷感激得五体投地,并当场表示了悔改之意。
材料二:报纸上曾登载过这么一件事,一位父亲千辛万苦为儿子筹足了上大学的学费,不慎在途中被跟他们聊得很投契的小伙子偷走了。父亲凭着在聊中对那小伙子的了解,认定他偷钱是有苦衷的,一连几天到被偷钱的地方用纸与那小伙子沟通,再三表明对小伙子的信任,恳请小伙子把钱还给他解燃眉之急。结果,那小伙子真的把偷去的钱寄回给他,并说明是被他的信任所感动。
6.老人的善良关爱使偷了他钱包的年轻人产生了悔意,想还钱包又犹豫不决。(4分)
7.热心带路是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2分)后来离开是为了尊重小伙子的隐私。(2分)从中看出老人是一个善良、热情、善解人意的人。(2分)
8. 照应的比喻句是:穿过江鲫般的人流。(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地铁站人多的状况,(1分)为后面交待小伙子窃老人钱包创设了环境(埋下了伏笔)。(1分)
9.示例:由文中和材料看到,人是有良知的,天性并不坏,只要用亲善、关爱、信任去打动他们,即使是走上邪路的小偷,也有可能会被感动而幡然醒悟改过。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增加社会的温暖与关爱,使更多误入歧途的人早日感化而重新做人。(6分)
妈妈爱吃什么菜
卫宣利
①妈妈爱吃什么菜?
提出这个问题,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那天,大家聊得海阔天空,吃得大汗淋漓,都很尽兴。临近酒席结束,这位朋友忽然叫过服务员,叮嘱说:“再加一个酱烧鸡翅。”大家赶紧阻止:“都吃饱了,别浪费。”朋友笑笑,继续交待服务员:“鸡翅烧烂些,多放姜,加黄酒,烧好了给我打包。”
②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他是要带回家去。朋友转回身来,笑问大家:“谁知道妈妈爱吃什么菜?”这意外的问话让大家都愣住了。是啊,妈妈爱吃什么菜?还真没注意过。朋友接着说:“以前,我和大家一样,每次回家去,妈妈都会做一桌子我爱吃的菜,蜜汁排骨、辣炒虾仁、糖醋鱼……吃饭时,她总是坐在我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吃,自己却一口不吃。哪个菜我多挟了两口,她便喜得眉眼含笑;哪个菜我吃得少,她又愁得眉头深锁,一个劲地自责检讨,说肉烧老了味重了……
③直到谈了女朋友后,第一次带她回家,在超市里,女友说,买些你妈爱吃的菜带回去吧,你妈喜欢吃什么菜?我一下子愣在那里,是啊,我妈爱吃什么菜?她知道我喜甜嗜辣,知道我不吃香菜,知道我每顿离不了青菜,而我竟如此粗心,从未留意过她喜欢吃什么。
④后来我开始留心,看她究竟爱吃什么菜。可是她从来不和我们一起吃饭,总是等大家吃完了,她才开始吃。似乎,我爱吃的菜她都不爱吃,那些我不喜欢吃的剩菜,她却吃得津津有味。
⑤直到那次外婆过生日,席间,我年逾八旬耳聋目浊的老外婆,特意把那盘酱鸡翅转过来,一个劲儿地往妈碗里挟,嘴里含混地小声嘟哝着:你最爱吃的鸡翅,多吃点,多吃点……”
⑥朋友的眼睛有些湿润,他叹了口气,继续说:“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习惯,每次出去吃饭,都要点一个酱鸡翅给我妈带回去,我也在学着做这道菜,总有一天,我要亲自做给她吃……在爱的天平上,我们和父母之间,总是倾斜的,他们的砝码永远比我们重……”
⑦大家都沉默了,或许每个人都在思索:妈妈,到底爱吃什么菜?我想起上次妈妈生病前我回去看她,在超市转来转去,最后带回去的,却是爸爸爱吃的牛肉。妈妈爱吃什么菜?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考验着我们每一个儿女的心:对这个在家庭里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女人,我们是不是忽略得太久?
⑧大约每一家庭的餐桌上,妈妈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她在厨房里辛苦忙碌,做一桌子的美味佳肴,自己却是最后一个上餐桌的人。吃完饭,她清理掉我们留下的剩饭剩菜,涮洗碗筷整理厨房,她把我们每个人的饮食喜好都牢牢记在心里,唯独忽略了她自己。
⑨妈妈爱吃什么菜?我们每一个做儿女的,都应该认真地问问自己。
(选自《语文报》初二版2011年第9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什么事。
2..体会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3.体会划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好处。
4.“妈妈爱吃什么菜”这句话在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请分析它的作用。
5..说说第⑥段中“在爱的天平上,我们和父母之间,总是倾斜的,他们的砝码永远比我们重”的含义。
1.文中叙述了两件事:详写了朋友如何知道母亲爱吃酱鸡翅,日后出去吃饭常多点一个带回家。略写了“我”去看生病的妈妈却不知道妈妈爱吃什么菜。(3分)
2.这两个词语,从神态上描绘了母亲十分关注儿子爱吃什么菜,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3分)
3.用排比手法,详细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爱吃什么菜了解得非常清楚,增强了儿子自责的语气,表达了作者朋友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爱。(3分)
4.题目中的“妈妈爱吃什么菜”有概括全文的作用,用问句的形式,能激发起读者者阅读的兴趣。第①段中的“妈妈爱吃什么菜”起引起下文的作用。第⑨段中“妈妈爱吃什么菜”起呼应开头,扣住题目的作用。“妈妈爱吃什么菜”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3分)
5.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父母对我们的爱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他们的爱,也间接地抒发了朋友对父母的孝心和关爱之情。(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