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__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6.理解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  

  

7.选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8.“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一句中“忧愁”与“快乐”矛盾吗?  

  

9.我们应当学习行道树的什么精神?  

  

6.我们的事业需要我们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及以苦为乐的精神。  

7.对比。如: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城市的对比。突出表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8.“忧愁”与“快乐”不矛盾。“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带来清新和浓阴,迎接早晨的太阳和光明。  

9.学习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天 窗

①老屋的玻璃天窗,小巧晶莹,开设在光线不足的卧房。对于我们小孩来说,天窗不仅为我们平添光亮,更让我们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②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③因有这一扇天窗,卧房里便舞动着游丝般的轻柔和温馨。母亲手摇蒲扇,缓缓地扇着,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惬意极了。她一边借着丝丝缕缕的亮光给我扇风,一边给我猜各样的谜语:“开嘛开白花,结嘛结四牛角。”我答是母亲在池塘里采的红菱,母亲便夸我聪颖。这还不够,母亲总是拗不过我的撒娇和对故事的喜爱。每每此时,她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天窗外一颗两颗水晶般的星子。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便娓娓地在我心间摇曳出莲花般的清润和痴醉。常常,母亲的声音融着天窗下的那片亮光,如小溪的流水潺潺地抚遍我的全身,溢进我的心坎。

④江南多雨,尤其是阴雨绵绵的梅雨季节。因为有了这扇天窗,更让我感受到万般雨意千般诗情。天窗外,夜色冥茫。月亮躲起来了,星星躲起来了。唯有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细雨,如烟般笼着鳞鳞的瓦片和一扇玲珑的天窗。童稚的心灵,透过那一方小小的天窗,遐想着偌大的夜宇舞起了巨幅绸缎,若是裁剪一匹让母亲为我做新衣裳,那有多好呀。想着想着,雨滴水润润,湿漉漉,仿佛倏的一下钻进我的心里蔓延开来。

⑤仲夏,多雷阵雨。屋内,昏黄的灯苗闪闪烁烁的,把灯光里缝制衣服的母亲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好长。雨点如一名来自天界的乐师,水乡泽国便奏起了铿锵有力的天籁,哗啦哗啦的。听久了,听熟了,就能辨出,雨声如泉水般叮叮咚咚的,是奏响在玻璃天窗上的乐音;粗犷一点的,是敲打在瓦楞上的鼓点。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迄今为止,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所听过的最美的纯天然的交响乐呢!雨势来得急也去得快,往往一首乐曲作罢,衣服上便留下了母亲细细密密的针脚。

⑥记忆中,老屋的天窗总是与母亲的身影相伴;现在,它时常浮现于我的脑海,一些细节还那么清晰。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⑦“一窍仰穿,天光下射。”走在时光的深处,生命难免也会有阴暗的死角。那么就让我们常常提醒自己,不论何时、何地、何境,都别忘了开一扇心灵的天窗,让皎洁的月光,让灿烂的星辉,让诗意的雨声,让婉转的鸟鸣……都一一洒进心房。 (选自《都市文萃》2010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答:

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答: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答:

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

答: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第③节“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景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

1.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2.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 (2)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

 3.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4.D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两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时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 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选自沈阳出版社《海盗般的男孩》2003年4月版)

1、小说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2、小说的主人公是父亲,他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


3、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3分)
答:

4、对文章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小说塑造主人公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B.、 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情。
C.、对“我”的心理描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1、例:为了帮助“我”克服不敢走夜路的胆怯心理,使“我”成长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一边用语言鼓励“我”,一边在夜间举着火把与“我”同行的故事。
2、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科学理智地教育关爱孩子的人。
3、例:原来是父亲用他默默的行动和深沉的父爱在帮助我成长。我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会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4、 A

《花事》

文文6岁那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小而密,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引来了不少小蜜蜂和白蝴蝶,过路的行人无不驻足观望。

文文不知道那是什么花,问妈妈。妈妈说是桃花。

过了半个来月,那树上的花朵落光了,枝上长出了绿叶。文文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二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粉红的花朵。

文文和爸爸路过院墙外,文文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桃花啊!

爸爸说,那不是桃花,桃花开得更大,开得更稀,颜色更红。

文文问,那是什么花?

爸爸说他见得少,不大清楚,也许是樱花。

文文一定要问个明白。爸爸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饭吃!

过了十来天,那树上的花朵全都凋谢了。文文又慢慢忘了这事。

第三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小树又开满了花。

文文叩开王大伯的院门,问他那树上开的是什么花?

王大伯说是一个远方亲戚给的树苗,他也不清楚,不过看样子像是海棠花。

文文从没有见过海棠花,但他似乎听人说过海棠是在秋天开的。于是又继续问下去。王大伯很不耐烦地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它又不能当钱花。

后来花落了,文文又慢慢把这事忘了。

第四年春天,王大伯院子的花如期开放,又唤起了文文的好奇心。

文文特意找来邻居家的一个读中学的大哥,问他那是什么花?

那大哥睁大眼睛,看了大半天也说不出花的名字。

文文急了,问,你不是上了生物课吗?怎么会不知道?

大哥说,甭提了,生物课是副课,全被主课老师占用了。不过看花样子像是桑树花。

文文不信,说他见过桑树花,不是这样子的。

大哥很丢面子,说,管它什么花,知道又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它!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度花开花落。不知不觉,文文已经上中学了,这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棵小树悄悄长成了大树,树上的花越开越多,煞是壮观。可他仍不知道那是什么花。

一次,文文问生物老师,生物老师却说课本上也找不到,文文便说您教生物课,肯定知道。生物老师很生气,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多着呢!知道又有什么用,你还是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

直到l6岁那年,文文读高中,他看了很多课外书,他在读契诃夫的戏剧《樱桃园》时,从书页间看到了一幅彩色插图,图中樱桃树上的花与王大伯院子里的那树上开的花竟一模一样。

文文终于知道王大伯院子里开的是樱桃花了。更可喜的是,他在这年夏天还意外地看到树枝上结满了长柄小个的红樱桃。不会错。他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他要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每一个人。他告诉了爸爸妈妈,也告诉了王大伯等人。可是他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都说知道那是樱桃树又有什么用!

不过,文文觉得挺有用。

等到来年春天王大伯院子里的樱桃树再次开花时,文文总自豪地对围在墙外看花的小朋友说,你们都看清楚,这树上开的可是樱桃花呀!好美的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答:

2、请指出文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

3、从修辞角度品味“那俏丽的花枝还多情地探出墙外”句中加点词的妙处。(4分)

答:

4、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B.、本文的“花事”在文文心目中不是“小事”,它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C.、王大伯等人认为“不能当饭吃”、“不能当钱花”、“考试又不考它”,这些共同反映出人们的功利主义心理,也直接批判了学校应试教育的危害。

D.、文文“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因为他通过了自己的探索、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多年没人能正确回答的问题。

1、《花事》写一棵树上开满了粉红的花朵,大家不知道它叫什么花。一个叫文文的孩子,面对大人们的批评指责,花了十年的时间才弄清它叫樱桃花。(符合大意即可。答案侧重在后一句)

2、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对文文的指责。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花枝伸出墙外的情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4、C解析:C.文章没有直接批判学校应式教育。)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愚茶

①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爬上去踹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二十个人准备上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打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就可以插上旗子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   

②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有记者问她在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③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的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山的魅力所征服了呢?

④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⑤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⑥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⑦什么是真正的力量,让我联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⑧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片平静的湖水,人没有让推土机隆隆碾过;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有删改)

1、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4分)

(1)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答:

(2)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

答:

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胜人者力”是指用力量征服别人,不仅说明孔武有力,也证明是真正的强者。

B.登山者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能征服高山。

C.在人类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个

真正有力量的强者。

D.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征服自然

3、对于文中画线句“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

1、(1)“力量”是指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及所造成的后果。(2)“权力”是指具有主宰他人一切的绝对力量。  2、C

3、表现了女探险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卖番茄的小女孩

段玉梅

①早上,菜市场的地摊已摆满了五颜六色的菜。

②我本想买点豆腐,却在一个卖菜的小女孩面前停下来。因为她远远地就在招呼:“阿姨,买番茄吧?1块钱8斤,你要不要?”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停下来不相信地问了一声:“小朋友,你刚才说1块钱多少斤?”一个老太太蹲在小女孩的面前挑选番茄,她看了我一眼,帮忙重复道:“1块钱8斤。”我笑着说:“阿姨,我还以为她报错了价格,怕她一会儿卖完菜回去被家人责怪。”老太太也笑了:“当季的菜,又是自己种的,不会贵到哪儿去。小女孩肯定是趁暑假出来帮家里人忙的,你也多买点,卖完了她能早点回家,你就算帮她了。”

小女孩看着我直点头,诚恳地说:“阿姨,我们家的番茄就是1块钱8斤。您要多少?”我看着她的脸就想起了我的女儿,忍不住答非所问:“小朋友,今年多大了?你上几年级呀?你这么小就出来卖番茄,爸妈放心吗?”

③小女孩老老实实地答:“阿姨,我今年13岁了。今年小学毕业,开学就升初中了。我爸妈都出去打工了,我跟奶奶过。我们家种的番茄,吃不完就拿出来卖。奶奶腿脚不利索,我就自己来卖番茄了。”我看着她期待的眼神,一句“给我称2块钱的”脱口而出。小女孩动作利索,扯过一个红塑料袋,让我装番茄。我刚选好番茄,她便挂上了秤。

④我看着那么大一大袋番茄,心想,就算一个个摘下来,也够她祖孙俩忙好久吧?连忙对她说:“小朋友,差不多就行,少几个也没关系的。”小女孩看了看我,有点惊愕地说:“阿姨,讲好多少就多少,我怎么能不给够秤呢?”她又往称袋子里装了两个番茄,才把这十多斤番茄倒进我专门用来买菜的环保袋里。

⑤拎着沉甸甸的番茄往家里走的路上,我想起正在家里看电视的女儿。她还等着我回家做饭伺候呢。同样年纪的孩子,却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她们未来的人生路,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⑥回到家,女儿为我开了门。她一见我就说:“妈妈,你怎么才回来呀?舅舅来啦。”我应着声进门,把番茄倒在厨房里,让我大哥和女儿猜猜一共多少钱。大哥和女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头不肯猜,我对女儿说:“1块钱8斤。这么多才2块钱。卖番茄那个小女孩跟你一样大呢。”

⑦这时候,大哥说话了:“你也知道人家孩子都可以在外面卖番茄了。自己女儿放假在家,你怎么不教她做家务呢?”女儿凑过来,笑嘻嘻地:“妈妈,你猜我今天在家做什么了?舅舅教我淘米,还用淘米水浇院子里的花呢!不信,你去看看吧?”说着,她拉着我就往外走。看着女儿小小的成就,我满心欢喜,鼓励她说:“以后要继续发扬下去啊。”她也爽快地回答:“没问题!你就看我行动吧!”

⑧真巧,今天那个卖番茄的小女孩和我的女儿一起给我上了一课:我不能再像养宠物一样一味地保护孩子了。她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放手让她去做,她才会带给我惊喜。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

2.我本来想买点豆腐,为什么买了番茄?(4分)

3.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组材的?(2分)

4. 文中的小女孩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实例说一说。(4分)

5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一例赏析。(4分)

6.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卖番茄的小女孩和女儿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1.点明文章所写的内容。2.因为卖菜的小女孩老远在招呼,菜价还很便宜,吸引了“我”的注意。3.“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4.天真 活泼:她远远地就在招呼:“阿姨,买番茄吧?1块钱8斤,你要不要?”

淳朴 善良:小女孩看了看我,有点惊愕地说:“阿姨,讲好多少就多少,我怎么能不给够秤呢?”她又往称袋子里装了两个番茄,才把这十多斤番茄倒进我专门用来买菜的环保袋里。

5.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示例:我爸妈都出去打工了,我跟奶奶过。我们家种的番茄,吃不完就拿出来卖。奶奶腿脚不利索,我就自己来卖番茄了。”

“阿姨,讲好多少就多少,我怎么能不给够秤呢?”

上面的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淳朴善良的小女孩形象。6.对于孩子,不能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要给她们独立成长的空间,相信以孩子们的能力定会给大人带来惊喜。

  

小善大用

①考到驾照后,我弄了一辆老旧普桑练手。空闲的时候,经常开到城郊,既避开了城里拥堵的交通,又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

②一次经过一条道路的弯道,迎面过来一辆电瓶车,上面有一对母女。就在车子与电瓶车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发现电瓶车前面有一大段长长的积水,那女人似乎刹车不及,电瓶车向水坑冲去。

③我怕积水下面有空洞,那这对母女就惨了。我下意识地打了一把方向,让出了一条路,这样电瓶车可以从水浅的地方通过。她们显然明白了我的善意,电瓶车顺利地过去了。而我惨了,因为这把方向打得太大了,前轮过去了,一只后轮掉到了路边的一条水沟里,卡住了。

④我下车查看,发现只要找一些石块垫在轮胎下就可以开上来,那对母女也过来看,但她们无能为力,马上骑车走开了。

⑤我找了一会,四周没有可以搬动的石块。于是,准备打电话给拖车公司。正在此时,只见那对母女又骑着电瓶车回来了,车子踏板上放了一叠碎砖,她们说:“路的尽头有一个建筑垃圾堆,我们再帮你运一些砖头来。”如此反复运了三四次,终于把轮胎下面的水沟填满了。我发动车子,后轮顺利地从沟里开上来了。

⑥这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这件小事一想起来,就会让我觉得温暖,觉得它背后蕴藏着某种真义,想说又说不上来。

⑦前几天,我经过杭州文三路,去数码城调换一只U.盘,恰巧下起了大雨。路过昌地火炬大楼时,发现楼下有许多人在避雨。

⑧有一个小伙子探头探脑,当雨稍小时,他冲进了雨幕。但此时风雨大作,又一__雨来了。我打着伞,对他喊了一句:“哎,咱们拼个伞吧。”小伙子一听,急忙跑到我的伞下,我们一起进了数码城。

⑨我到柜台边调换有故障的U.盘,但老板却说是我使用不当。话不投机,两人争执起来,谁也不能说服谁。正在难解难分的时候,那个小伙子从远处跑过来,问了情况,然后与老板商量了一会,显然他们是非常熟悉的。老板转变了态度,给我换了一只新U.盘。小伙子又从柜台里拿出一个漂亮鼠标垫,说:“这个是赠送的。”

⑩老板看着小伙子,苦笑着说:“那以后你买数码产品,可要到我店里来!”

⑪这件事让我的心情为之一爽,没想到一场小纠纷,瞬间春风化雨,阳光普照。

⑫我不敢妄言这就是“善有善报”的大命题,但这真的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并且带来美妙的心理感受。

⑬所有的“善”是不是这样:无论大小,它的回报都是双份的,一份是行善后的心理满足和快乐;还有一份是得到回报后的惊喜和温暖。这是善的价值溢出。

⑭我没有能力像陈光标这样“裸捐”行善,但小善实在动人,随手可为,何乐而不为!

流沙《潮州日报》

1.本文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2.文章第⑥段有什么作用?(3分)

3. 文章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4.如何理解文章第⑬段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5.读完本文,结合实际谈一谈你有什么收获?(4分)

1.2件事。我在郊外练车因给陌生母女让路而车陷入沟中,最终得到母女的帮助脱险。暴雨中因给一位小伙子搭伞,后来又得到小伙子的帮助。2.过渡3.热心助人,不求回报,为他人着想,善良,热爱生活。4.为他人做好事,使自己的内心获得快乐与满足,也会使自己在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时收获一份惊喜。这是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温暖与真情。(意思对即可)5.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真诚做一个善良的人,总会收获回报和因回报而带来的意外惊喜。(2分)结合实例(2分)

温暖的硬币

①家里的储蓄罐沉甸甸的,我把里面的硬币哗啦啦倒出来,竟然有一大堆了!我惊喜地喊女儿:“快来看,咱们攒了这么多硬币了!”女儿走过来,眼神漠然:“加起来都不到100块,值得高兴成这样吗?”

②我知道,女儿体会不到拥有一枚硬币的快乐。

③在以前,二分钱就可以买到奶油冰棍,冬天能买一纸筒葵花子。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我记得一个冬天,大姨给了我二分钱,我紧紧攥在手心,舍不得花。后来在妹妹一再央求下,我才下决心要买点葵花子。我攥着硬币徘徊了很久,当拿出硬币时,它已带着我手心的温度,是温暖的。葵花子真好吃!我和妹妹一颗一颗品,葵花子仁到了嘴巴里,嘴里的香味满满的。我们的欢喜,也是满满的。

④还有一次,我手里攥着五分钱的硬币跑,不小心摔了一跤,硬币摔出手。我站起来,顾不得身上的泥土,赶紧四下找,可周围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找到。我急坏了,五分钱的硬币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我回家把妈妈也叫来帮我找。母女俩弯着腰,像找一枚绣花针一样仔细。后来,妈妈在路旁的柴草堆里找到了,我高兴得跳起来,急忙把硬币紧紧攥在手心里。那种失而复得的惊喜,来自于一枚小小的硬币。

⑤有一年过年,当兵的三叔回来了。他给了我一块钱的压岁钱。我让三叔把纸币换成硬币给我,三叔笑着说“傻丫头,还不都是一样的,难道换成硬币钱就多了?”对我来说,不一样。硬币握在手里踏实,而且还能焐出温度来。每一枚硬币,从我手里花出去的时候,都是温暖的。它们像一个个被我焐热的好梦,飘到不同的地方,留下了久久的快乐

⑥时光流逝,转眼之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的零花钱,可以大把大把数。硬币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很多人不喜欢硬币,嫌装在口袋里太麻烦。但是,我对硬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每每看到硬币,就像看到老友一样亲切。

⑦我觉得,硬币都是有温度的。岁月的长河里,一枚枚硬币,就像一朵花,让孩子们单调的世界缤纷起来。它让我们懂得了珍惜,也学会了知足。

⑧可是,我的女儿却无法体会到了。现在的孩子们,丢失的难道仅仅是一枚硬币的快乐?

摘自《中国老年报》

1.本文回忆了关于硬币的哪几件事?(3分)

2.第②段有什么作用?(3分)

3.试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4.如何理解第⑧段的深刻含义?(4分)

5.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3分)

6.如何理解标题中“温暖”的含义?(4分)

1.①  用二分钱硬币为妹妹买葵花子  ② 与母亲一起四下寻找摔出去的五分钱硬币,最终失而复得  ③ 要求三叔把给我的一块钱压岁钱换成硬币。2.过渡   引出下文关于硬币的回忆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手握硬币时美好、满足的感觉。表达了“我”对硬币的珍惜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4.以反问句引人深思,表明如今的孩子们丢失的不仅仅是一枚硬币的快乐,而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及向往之情。5.对过去淳朴生活的追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对女儿不懂得珍惜的遗憾。

6.一是指长时间攥在手心里的硬币变得温暖。二是指硬币攥在手心里给我内心带来的快乐、满足与踏实。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老爸蹲街

  ①老爸喜欢蹲在街边,看人下棋打牌或杂耍练摊。人多的热闹之地,他爱去;顾客罕至的吹糖人小摊,他也爱去,总之,市井百态对老爸的__力非同一般。

  ②以前,有一老头常在我们巷口处候着,摆一个棋盘,身边立一幡儿,上写“五元一局”。那地方,成了老爸最爱的消遣之地。 他也不下棋,只爱蹲着看,乐呵呵地一待就是一上午,或是一下午。开始,我还以为老爸迷上了象棋,就送给老爸几本棋谱,并极力邀他同我下棋,殊不知,那棋谱他翻都没翻,也不屑同我对局。我便知道了,他只是爱上那种街边对弈的气氛——路人或抓耳挠腮,或谈笑风生,或冷言讥讽,那是一幕幕活生生的市井喜剧,他爱的是这个。

  ③老爸刚退休的时候,情绪有些低落,仿佛一下没了生活重心。我劝他,养只鸟儿、育一些花草、听几段戏曲,老年人不都爱这个?你猜他说什么,他说,他想在路边摆一个理发的摊儿,一块钱剪一个头。我听后瞠目结舌,问他,你缺钱缺到这地步?我妈接话了,她说,你不懂你爸,他天生是个站街的命,若是倒贴一块钱给人家理发,他也愿意。

  ④我妈只说对了一半,老爸是爱街如爱家,可他从不“站街”,而是“蹲街”。据老爸说,这样的姿势省体力,而且从下往上看人,看得更清楚。“他们心里想的什么,我清楚得很。”老爸说。

  ⑤除了蹲街,老爸还乐于流连在工地边,他看那些巨大的挖掘机、起重机、走了又来的卡车、尘土飞扬中的民工,就像在看一部耗时极长的大片。“长知识呢,一栋楼是怎么建起来的,我清楚得很。”老爸说。

  ⑥老爸生于贫苦农村,父母早亡,若不是参军,如今的他铁定是个庄稼汉,扛把锄头在田间劳作,累了,就坐在田坎边歇歇。照我看,老爸在城市里住了四十年,可体内还是一个老农的魂灵,朴厚善良,却又糊涂驽钝得可爱。老爸说:“争什么呢?人来世上有什么好争的呢?”他不听国内外政治新闻,不爱对人说长道短,唯独爱上了市井街面上的一切,因为那些东西更真实,也更符合他“顺天命,难得糊涂”的人生观。

  ⑦有一次,我乘车在城市里辗转奔波,满脑子的经济纠纷和人情世故让我心里乱糟糟的。正打手机时,陪我同行的朋友用肘碰我说,看,你爸。我即刻向外看,移动的街景中,老爸正捧了茶杯,在看两个小贩模样的人激烈争论,他乐呵呵的,一如既往那么乐呵呵的,我猜想,他的心是静的、淡的,但同时又是达观的。

  ⑧很奇怪,忽的一下,我的心也静了。手机里的声音咿咿呀呀在说什么,我突然不在乎了。我在想,三十年后的我恐怕也是这样吧,终于从芜杂纷扰的世事中脱身出来,也极爱蹲在街面上,看那些真切又恍惚的人影。我的心必是安静的,我心里什么都清楚,但我不说,我只是乐呵呵地看。

⑨或许,这就是蹲街的老爸给予我的,极为重要的人生启示。

邱红波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

1.除了“蹲街”,老爸有哪些爱好?从中可以看出老爸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老爸喜欢“蹲街”?(3分)

3.第⑥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4.老爸从“一幕幕活生生的市井喜剧”中老爸看出了什么?(3分)

5. 第⑧段中“看那些真切恍惚的人影”中加点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6.老爸给了“我”哪些人生启示?(3分)

1.爱看市井百态, 爱看热闹,流连建筑工地。朴厚善良,心绪恬淡达观,难得糊涂。2.看人下棋打牌或杂耍练摊;在棋摊边,他也不下棋,只爱蹲着看,乐呵呵地一待就是一上午,或是一下午;他想在路边摆一个理发的摊儿。母亲说“倒贴一块钱给人家理发也愿意”。3.不能,插叙。补充交待了老爸的身世经历及人生观。4.看出人间或高兴喜悦,或为俗务纷扰,人情冷暖等生存百态。5.不矛盾。“真切”指蹲街时眼前所见到的各色行人。“恍惚”指眼前所见的人是那么复杂,不易看透。6.人生要活的真实,活的淡然,要心绪宁静,切不可为世间繁杂所扰。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摘自 《阅读与鉴赏》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家境贫穷?(3分)

3.请根据语境解释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3分)

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4.怎样看待文中母亲的形象? (4分)

5.阅读全文,“我”的心里经过了哪些历程?(3分)

6.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1.小时候,我在放学路上独吞了学校在儿童节时发的三个馒头,回家以后心里感到无比愧疚。2.六岁的妹妹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母亲起早摸黑挣工分;“我”回家路上,三两口将馒头下肚,还没味出味;妹妹大口大口地咬馒头。  3.指尽管我极力控制,口水却越咽越多,肚子叫的也越发厉害。4.任劳任怨,宽容体谅,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善待孩子,维护孩子自尊心。5.兴奋   愧疚  懊悔 自责   6.  我为母亲的宽容而感动,也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懊悔自责。从那天起,我长大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