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 芽(15分)

在院子里乘凉,老是看见邻家的一个小男孩吃葡萄时把葡萄核埋在一个装满土的花盆里。起先,我并不在意,看久了,便问:“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他头都不抬。

“可种葡萄是用葡萄藤插栽呀,你这样种不出来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我好奇了。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孩子抬起头,眼里贮满希望。

过后,总看见男孩精心地为他种下的葡萄浇水,然后就蹲在花盆前发呆,眼中尽是希望,以至于院子里其他小孩叫他去玩,他也不理。显然,他沉浸在他的希望里。

男孩的家长几天后才发现男孩的古怪。这天,家里正好酱油用完了,男孩正蹲在门外,他父亲叫他买酱油,连叫了几声,没人应,出去一看,发现男孩呆呆地蹲在花盆前,父亲便说:“你蹲在这里干什么?叫你几声都听不见,你心到哪去了?买酱油去!”说着,便递钱给了孩子。

过了很久,男孩还没有把酱油买回来,孩子的父亲慌了,忙走出去。一出门,就见孩子还蹲在门口的花盆前,手里捏着他给的钱。

孩子的父亲生气了,过去一把扯着孩子的手,呵斥道:“你怎么搞的?叫你去买酱油,你还死在这里?”

孩子的心思还在花盆里,葡萄核栽进去很久了,还没发芽,孩子有些失望了,他说:“我在想,这葡萄怎么不发芽?”

孩子的父亲听了,更气了,大声说:“以前就给你说过,你这样做没用,你真是执迷不悟。”说着打了孩子一个耳光,并举起花盆,把它摔碎了。

孩子看着满地的泥土与碎片,哭了。

男孩毕竟还小,他在沉默了几天后,又恢复了以往的活泼,又开始和院里的小孩一起玩。

一星期后,也在乘凉的时候,我看见院里的一个女孩吃葡萄时也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我想过去告诉她葡萄核长不出葡萄,但还没等我过去,男孩也看见了,男孩走了过去,跟女孩说: “你怎么老把葡萄核埋在花盆里?”

“我想种出葡萄来。”

“种葡萄要用葡萄藤插栽,你这样种不出的。”

“知道。”

“那你干吗还这样?”

“种葡萄非要用葡萄藤吗?我想创造奇迹。”女孩抬起头,眼里贮满了希望。

男孩说:“真的,你这样做没用,我以前也这样做过,没用的。”

“种下去要每天浇水,你知道吗?”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几天后,女孩的花盆里居然长出嫩嫩的葡萄藤来,女孩开心极了。我看见她把院子里的小孩都叫去看,她叫了男孩,但男孩没去,男孩在一群孩子围着花盆时,一个人躲在一边流泪了。

我看见男孩流泪,走过去,我说:“你怎么在这里流泪?”

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11、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的内容。(4分)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12、这篇文章的题目含义丰富,引人深思。作者为什么要以“萌芽”为题呢?谈谈你的理解。(3分)

13、阅读下面的语句,试着回答问题。(6分)w ww .x kb 1. com

①男孩点点头,张开嘴,还想说些什么,但什么也没说就跑回屋子。

假如你是这个男孩,此时还想说些什么呢?写在下面。

②男孩说:“葡萄藤是女孩的父亲插下去的,我看见了。”

男孩又说:“她父亲真好。”说着,男孩呜呜地哭了。

男孩为什么要称赞女孩的父亲“真好”?

14、你在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男孩的经历?(5分)

[9986e3e070b70d10.jpg]

《风筝》(12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

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7、“我”的心为何只得沉重着?(3分)
                                   
8、故乡的春天为什么会“又在这异地的空中”?此语包含的是什么意思?(3分)

9、为什么“我”说“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仅仅是为了

躲避春天吗?(3分)
                                          
10、明明是在春天了,作者为什么又说“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

冷气”,“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的仅仅是当时的天气吗?(3分)


     

[7532de0a7d3dad37.jpg]

开出良心的处方

王瑞锋是一家有名的私家医院的院长,当我问及他的创业史,他竟带着几分与他的年龄和阅历不相称的腼腆,向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我最初工作的医院有一条规定,医生的工资和奖金都与业务量挂钩。在这种机制的鼓舞下,许多医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患者病情如何,总要你去各个辅助科室走一遭,做没有必要的化验与检查。开处方时,能用贵一点的药,就不开便宜的。最初,我也这么做,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一个农民哀伤的眼神让我看到自己卑贱、猥琐的灵魂。

那天,一个衣着破旧的农民走进我的诊室,我为他检查后,确定他患的只是平常的肠道寄生虫病。我正要开处方,不经意抬起头,见他正怯怯地看着我,“医生,我的病严重吗?要治得花多少钱?”

我一愣,开处方的手不由自主地停下来。见我犹豫,农民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钱多我就不治了,回家等死去。孩子他娘去年得子宫癌,一年多没治好,最后还是死了,欠的债至今还没还完呢。不能再因为我,让两个孩子这辈子翻不了身啊。”他嗫嚅着,眼泪顺着干枯的脸淌下来。

深深的愧疚啮噬着我。作为医生,本应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我们却为一己私利,公然违背良心与职业道德,让这些贫穷善良的人,对高额的药费望而却步。原本微不足道的小病,因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延误。十几年学医,难道就是为了中饱私囊吗?

那张满是褶皱的脸,让我羞愧难当,我发誓再也不开沫处方了。也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最初几个月,我甚至拿不到别人工资的1/4。一年后,才渐渐有一批固定的病人。许多病人,一进门便直接找我。虽然,许多时候我看三四个病人,不如别的医生看一个病人的收入高,但那一束束信任的目光,让我体会到被人尊重的滋味,那不是钱所能买到的。

别的医生纷纷向院长反映,说我夺去了他们的病人。我一气之下辞职,自己开办了一家小诊所。我原来的病人,好多不惜辗转几十里路,找我给他们看病。那种被人信任的感觉,一次次激励我将诊所支撑下来。

后来,我的一位病人看重我的人品,为我投资建起市里第一家私人医院。现在我们医院招聘员工时,我都会给他们提一个要求:面对病人,请开出你良心的处方。

王院长的创业史,和德国西门子电器公司的创始人维尔纳先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过去的一百多年里,西门子公司为世界架起第一部长途电话机,最早发明并运用发电机,研制出世界第一辆电车……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在他晚年谈到自己的创业史时,曾经说过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我的一生中,所选择的研究总是以大众利益为前提,但到最后最大的受益者却总是我自己。”

26、文章加点的“泡沫处方”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分)

27、文中“让我看到自己卑贱、猥琐的灵魂”的一件事是什么?(3分)

28、文中“我”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29、文章结尾说,王院长的创业史和维尔纳先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你认为他们最为相似的地方是什么?(3分)

30、结合文章内容,从怎样做人的角度自行设计一条“人生格言”。(3分)

26、①不管患者病情如何,总要你去各个辅助科室走一遭,做没有必要的化验与检查。②开处方时,能用贵一点的药,就不开便宜的。(言之成理即可)

27、一个贫穷善良的农民来找“我”看病,差一点因为“泡沫处方”而得不到及时医治而延误。

28、面对病人,“我”开出了良心的处方。(言之成理即可)

29、他们做事都以大众利益为前提,从而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言之成理即可)

30、言之成理即可。如:在人生的天平上,良心的砝码有多重,获得的回报就有多重。

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两个骗子装作一件一件地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周围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上帝,这衣服多么舍身啊!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贵重的衣服。”

“大家都在外面等待,准备好了华盖,以便举在陛下头顸上去参加游行大典。”典礼官说。“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21、第一段中描写骗子为皇帝穿新装用了一个“弄”字。你认为这个词用得好吗?请说明理由。(3分)

22、第一段中写到“皇上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皇上为什么要做这些动作?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特点?(3分)

23、画线句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从中反应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3分)

24、小孩子为什么会说真话?这给我们什么启迪?(4分)

25、第五段描写那些托后裙的内臣们的形象。想像一下,他们从东摸西摸到托着空气开步走,心里嘀嘀咕咕地都想了些什么?请以他们的口吻把你的想像写出来。(3分)

21、“弄”字用得好。一个“弄”字,与上文的“装”字、下文的“好像”、“系”相照应,生动地描绘了骗子装模作样的形象,从而对表现皇帝的昏庸愚蠢起到有力的衬托作用。(3分)

22、皇上在镜子面前转身扭腰,是装出欣赏自己的新衣服的样子,以便掩饰自己看不到新装的事实。这反映了他虚伪、愚蠢而又荒唐的特点。(3分)。 

23、人们齐声称赞皇帝那并不存在的新装,是因为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谁也不愿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3分)。   

24、小孩子天真单纯,无私无欲,所以讲真话。这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天真单纯的童心,才能做到无私无畏,敢于讲真话。(4分)。Xk b1 .c om

25、示例:①我怎么看不见新衣呢?难道我就那么愚蠢?②且不管它,说不定我能摸着后裙呢!哎呀,这后裙到底在哪里呢?难道我真的不称职,或许根本没有那件新衣?(3分) 

阅读《三游华山》(有删改)完成文后问题。

三游华山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清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荫,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全部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枕大的。颜色一律灰白,远远看去,在绿树林子之下,白花花的耀眼,像天地之间,忽然裸露了一条秘密,这便将我吸引过去。置身在那里,先觉得一河石头高高低低,密密疏疏,似乎是太杂乱了,慢慢地便看出它乱得有节奏,又表现得那么和谐。本是一片死寂的顽石,却充满了运动和生命,这使我惊奇不已,高兴得从这块石上跳上那块石头,从那块石上又看这块石头的阴、阳、明、暗,不停地在石隙之间奔跑出没,竟没有再往华山去,天到黄昏便返回了。
到了五月,我又去一趟华山。直接搭车在桃下站下来,步行了七里赶到华山入谷口,忽见谷外有一处院落,很是好看,便抬脚进去,才知道这是华山下名叫”玉泉院”的寺庙。院内空寂无人,数十棵几搂粗的大树,全部遮了天日,树下的场地上,有着深深浅浅的绿,如铺了一层茸茸的地毯。坐上,仰头看见太阳在树梢碎纸片大的空隙激射,低眼看身下的绿,却并不是苔藓,是一种小得可怜的草,指甲盖般圆,裂五个七个瓣,伏地而生,中有数十个针尖大小的花蕊,嫩黄可爱。用手去抠草不能抠起,手却染成浅绿。这小草一棵挨着一棵,延续到草场边的斜砖栏上,几乎又生长在树的根部,如汗毛一般。我太喜欢这种环境了,觉得到了最好的地方,盘脚坐起,静静地听自己呼吸。忽见后边的朱红方格门推开了,出现几个游客。再看时,一条曲径,直从那边花坛旁通去,不知那里又有了什么幽境,只见那路面碎石铺成,光影落下,款款如在浮动。我就这么坐着,神静身爽,竟不觉几个小时过去,起来看天色不早,就又搭车返回西安。
两次华山来,却未登山而归,友人都笑我荒唐,我只笑而不语。到了六月初,又邀我的一个学生再次去华山,终于进了谷口,逆一条河水深入。走了三里,本应再走十里便可上山了,河水却惹得我放慢了脚步,后来干脆就在水中列石上坐下。水很明净,河底石子清晰可见,脚伸进去,那汗毛上就显出一层银亮亮的小珠儿,在脚下形成无数漩涡,悠悠而去。青石板很多,水从上流过,腻腻的软着身子,但遇着一块仄石了,就翻出一朵雪浪花,或在下出现一个空轴儿的漩涡。河里没见到鱼,令我很遗憾,到了拐弯处,水骤起小潭,有几丈深的,依然能看到底。捡些小片石丢去,片石如树叶一样,先在水面上浮着飞,接着就没进水,左一漂,石一漂,自自在在好长时间才落水底。
这么又玩了半天,学生催我赶路,我说:”回吧。”他有些疑惑了:”你这是怎么啦 ?三次上华山,都半途而归?”我说:”这就蛮够兴趣了。”学生说:”好的还在山上哩!”我说:”是的,山下都这么好,山上不知更是有多好了。”学生便怨我身懒。我说:”不。要是身懒,我能年年想着来吗?能在今年连来三次吗?之所以几年里一直不敢动身,是听别人说得多了,觉得越好越不敢去看。如今来了三次,还未上山,便得了这许多好处,若再去山上,如何能再享用得了?如今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花愈是好,与人越亲近;狐皮愈美,对人越有诱力。但好花折在手了,香就没有了;狐皮捕剥了,光泽就没有了。”学生点头称是。两人一路返回。学生很乐道此游,要我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并要我将所说的道理写出送他。

{注: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代表作有《废都》、《腊月·正月》、《怀念狼》等。其作品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

11、作者三游华山都去了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划线处说”我只笑而不语”,作者此时心里在想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学生说”我”身懒,但是为什么又说”下次上华山,一定要邀他同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从华阴去华山的路上,在一河高高低低的石头间奔跑出没,没有再往华山去。

   (2)在华山入谷口外的”玉泉院”内,坐在草地上感受一种”神静身爽”的感觉。

   (3)进入华山谷口,在一条河里徒步行走、玩味。

12、不去山上,山上的美妙永远对我产生吸引力。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

13、作者”身懒”是因为要把好东西慢慢消化,慢慢品味。学生跟着老师能一起品味人生的乐趣,所以无所谓去哪里,重要的是得到感受,愉悦心情。

阅读《阿里山纪行》节选部分,完成文后问题。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①潭无鱼鳖,林无鸟兽,②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道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7、神木为什么被称之为”神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怎么理解划线句①,那些鱼、鸟、兽到哪里去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划线句②,说说作者当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没有见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遗憾吗?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里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神木体形巨大,历史悠久,所以被冠名为”神木”

8、人们连说话都是悄悄的,没有去打扰这些鱼、鸟、兽,它们也没有必要出来四散逃窜,所以它们就在游客身边,说明游客的环保意识很强,在这里,人与自然是融洽的、和谐的。

9、作者可以感觉到山林的幽静,”如蝉、如蝇、如蚊”三个比喻写出了山林里若有若无的声音,以声反衬静。

10、作者领略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如同见到了一位美丽的阿里山姑娘,他也坚信阿里山的山水可以养育出如山水般清新脱俗的阿里山姑娘,他并不遗憾,这个姑娘已被他装在心里了。(或,作者不会感到遗憾,阿里山姑娘只是一种美的象征,作者在美丽的阿里山山水中已经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并把她永远放在了心里。)

1990年3月3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世界: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经过7个多月艰苦跋涉,徒步行进近6000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机械手段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于当地时间下午7时10分抵达”终点”——南极东部的苏联和平站。各国的报刊纷纷刊登了这支考察队在极地的合影:6名来自6个国家的考察队员身穿防寒服,面露胜利的微笑,每个队员都手持自己国家的国旗。其中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持旗的这位戴眼镜的高个子就是秦大河,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

打胜第一仗

1989年7月26日,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从中国的长城站飞抵位于南极半岛拉尔森冰架北端的出发地点——海豹冰原岛峰。

头几天的天气很好,考察队开始每天仅行走4至6个小时,因此第一个星期进展比较顺利。只是秦大河并不像他的队友那样轻松。由于他滑雪技术不佳,为跟上队伍,前几天他实上不是在滑雪,而是在快步行走。队友们开玩笑地说他滑雪时像个”优美的舞蹈家”。可是他这样却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体力,因而感到十分吃力。有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腰带挂在雪橇上向前滑行。他每天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跟着队友们,一边行进,一边学习。到8月中旬,他终于可以和其他队员一样,全天、全程滑雪了。他以意志和汗水打胜了冰雪长征途中的第一仗。

                严峻的考验

第一个星期的平静天气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暴风雪、冰隙区和低温。考察队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8月4日,一场强烈暴风雪袭来,持续了两天两夜,风速高达每秒35至40米。两个月内风速超过每小时120公里的日子竟有1/4。雪层常常达到一两米厚,有时几乎把狗埋在雪里,使得考察队无法前进。暴风雪来临时,天昏地暗,能见度极差,队员们有时连走在前面的雪橇都分辨不清;晚上从一个帐篷走到别一个帐篷都必须用绳子拴在身上,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从8月下旬起,考察队在南极半岛进入了这次横穿途中最危险的巨大冰隙地区。冰隙是因冰川的各个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裂缝,表面常为冰雪覆盖,实际却是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沟。如果人或雪橇从上面经过,就有可能坠入沟底,造成伤亡,非常危险。拉雪橇的狗好几次掉进了冰隙。幸好都被救了上来。

10月中旬,考察队到达雷克斯山区,在接近赛普尔时,气温低达零下35到40摄氏度。从东边刮来的极地大风正好迎面扑向东边的考察队员,刺骨钻心,难以忍受。一天下来,队员们的脸都肿了,每个人都有冻伤。6人中只有秦大河戴眼镜,脸部无法包严,金属镜架又特别凉,因而伤得比别人更重,尤其是鼻梁和眼皮处每天都冻伤,过两三天结了痴,揭掉之后又冻伤。有段时间他干脆不戴眼镜,只戴防风镜,可这样又看不清前后的人和路。即使在他滑雪技术相当熟练后,有时一天还要摔三四十个跟斗。                 

抱病上征途

秦大河在考察队负责采集冰雪样品等科学考察项目。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考察队员们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8点钟出发,有时一天要滑雪9到10个小时,仅在中午吃饭时停留半个小时。下午宿营时,还要忙于搭帐篷、做晚饭、喂狗、准备第二天的食物。大河说,一天下来,往往精疲力尽,此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把饭做好,可以吃了就睡。但是,正是在每天这疲劳不堪的时候,他得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去挖雪坑,采集样品,观察雪的剖面变化等。考察队从南极半岛出发后,他坚持采样、观测和记录。他所采集的雪样将被送往中国、美国等国的实验室进行氧、氢、同位素比率、痕量元素和化学成分的分析,以期建立某些元素同位素与气候之间经验关系式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些研究,有可能了解地球气候与环境近几万年来的变迁情况,从而掌握其今后演变的方向。  考察队离开极点后,进入”不可接近地区”,这对秦大河来说,可是个绝无仅有的好机会。因为在这里采集雪样最为理想,雪样未受任何污染和干扰,是非常珍贵的研究资料。他决定好好干一场。

12月18日,考察队来到极点以东约500公里的地方。秦大河不顾劳累,一口气挖了个两米半深的雪坑,开始进行观测、采样。由于采集雪样要避免污染,人手不宜多,所以他一直一个人干。他全神贯注地在坑里连续工作了七八个小时,早把寒冷、疲倦置之度外。可是,当他工作完毕时已经全身发软、毫无力气,英国队员索默斯把他拉出了雪坑。当夜他就开始发烧。第二天,队友们提出应该就地休息,但大河没有同意。他想到,这里是从未有人涉足的危险地区,如遇到恶劣天气,停一天也许就会耽误10天,影响整个考察计划的完成,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坚持继续前进。于是,他虽然发着烧,仍咬紧牙关,跟着队友们上了路。

途中,队友们多次劝大河休息。但他表示,考察队规定每天走满20英里(合32公里)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他就不休息。走到18英里时,他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把腰带挂在雪橇上让狗拖着走。最后,即使这样他也已无力站住,终于身不由己地倒下了。此时,考察队当天的行程已达23。3英里。大河终于同意休息。一夜过后,他的烧退了。早晨他又和平时一样,踏上滑雪板,继续向东进发。在抵达东方站之前,他又挖了一个两米半深的雪坑,采集了大量雪样。从极点到东方站途中,他还对气象进行了观测,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次测量气温、风速等,取得了宝贵的气象资料。

              寒冷与饥饿的威胁

从东方站到南极大陆东部的苏联和平站,是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程。这个地区的气温低,寒季比南极其他地区来得早。考察队1月18日抵达东方站时,气温约零下40摄氏度。而两周后抵达苏联共青团站附近时,气温更降至零下49摄氏度,是这次考察队横穿征途中所遇到的最低气温。

6名考察队员晚上分成三组休息,每两人一顶帐篷。帐篷内使用高__汽油取暖和做饭。睡觉时,胸前的室温可达20摄氏度,而背脊下的地温仅有零下20摄氏度。在这种情况下,早上睡醒后起床十分困难,10个手指无法伸直,只能一个一个慢慢掰开。大河说,至今他的一个手指头还处于麻木状态,大概还要二三个月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探险考察过程中,队员们随时面临着死亡威胁,其中之一就是体力衰竭。因为每天要滑雪前进,他们的体力消耗特别大。途中吃的主要是一种压缩干粮,由烘干的肉末和各种果仁混合制成,味道很差,但热量丰富。按规定,每人每天要保证6000大卡的热量。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每天必须把定量吃完,否则体内热量跟不上。即使这样,一个月以后,大河体内的脂肪还是消耗光了。从此,他整天处于饥饿感之中。肚子吃饱了,心里还想吃。一个月中,他的体重下降了15公斤。行进114天后,考察队在一个叫帕特里山的地点休整,队员们终于有时间洗个热水澡。然而,当他脱掉衣服时,他一下子为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天啊,浑身瘦得皮包骨,看起来十分可怕。特别是膝盖,几乎就是一层皮裹着一个大关节。此时,他不禁为能否坚持到底而担心。好在过了南极点后,他们又补充了一批对虾、牛排和猪肉,每人每天1公斤。这样吃了一个月之后,体重逐渐回升,饥饿感也就减轻了许多。

                最后的冲刺  

离和平站只剩26公里了。此刻,再也没有什么障碍能够阻挡这支国际考察队了。6名队员经过最后一天的冲刺后,终于走完了全长5986公里的路程(预测距离为6300公里),于今年3月3日当地时间下午7点10分安全抵达这次横穿南极活动的目的地——苏联和平站,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南极大陆上的”万里长征”。秦大河与5位队友一个个象征性地通过了写着”终点”字样的横幅。英雄们胜利的消息通过卫星立即传遍了全世界。一曲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凯歌响彻全球。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给文章起个恰当的标题。

2、秦大河在穿越南极时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根据选文简要概括。

3、在文中用浪线划出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4、文末”万里长征”具体是指什么?

1.       冰雪南极的万里长征

2.       (1) 滑雪技术不佳 (2)横穿最危险的巨大冰隙地区 (3) 寒冷与饥饿的威胁 (4)抱病科研等。

3.       略

4.       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经过7个多月艰苦跋涉,徒步行进近6000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机械手段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卫生员抽噎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__严肃的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更好些!”

“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微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象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

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__深情地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

医生向卫生员嘱咐了句什么,也紧抓着那个红十字挎包,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周副__望着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周副__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1.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周副__说:”要记住这些草”,”懂得这些草”?

3.周副__的声音既是”又慢又轻”,为什么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4.周副__在小说中一直是很严肃的,为什么到最后他”宽慰地笑了”?

1.       __意味深长议吃草,战士深受鼓舞向前进

2.       “要记住这些草”是因为这些草使红军战士明白了革命斗争需要正视困难,进而战胜困难。懂得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锻炼得更加坚强。

3.       因为周付__对革命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

4.       这是看到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后的宽慰的笑。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7——21题

天黑了。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的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上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了。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一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军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于是兵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带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是这样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了一个少女戴。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

那时刻天还没黑。

一个男人说:”大兵,把棉袄卖给我吧,我出100元!我身上倒不冷。可我的鞋冻透了。我用你的棉袄包脚。怎么样?……”

一个女人说:”我加50元卖给我!他的大衣比我的大衣厚。我有关节炎,我得再用什么护住膝盖呀……”

兵对那男人和女人摇摇头。在人们的注视下,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是那个想用100元买他棉袄的男人按着了打火机。他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皮鞋卖给我吧,200元!200元啊!”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双脚呢!你们当兵的都练过功夫,瞧你多经冻呀!不会的。唉,说你太傻了点吧,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戴着了,怎么我买一双鞋倒不肯了呢?没人会知道这是卖给我的!大家都睡着了,听不到咱们小声说话……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于中他又按着打火机,回到自己的座位那儿,取来了他喝剩了的半瓶酒交给兵……

于是兵弯下了腰,默默地解自己的鞋带儿……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不这样,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位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底谷。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到是一种不祥。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欢呼,就是兵。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似乎还是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面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19岁。他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多子女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17.面对死亡的威胁,车上的人表现出了不一样的人性,请你就车上的任何一个或者一类人进行评论(也可以写你的感受)

答:

18.大兵为什么可以无偿地献出自己的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却不肯用200元卖出他的大头皮鞋?

答:

19.大兵明知再去掉大头皮鞋就会有冻掉双脚的危险,可为何还是换了半瓶酒?

答:

20.文末划线句子中的两种猜测,你认为最有可能的是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答:

21.为什么文章最后要补叙”大兵”的履历?

答:

17.略(提示:本文中的人物可以分为以下五类:大兵: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了个人;司机:有条件尽自己的职责;老汉、少女、年轻母亲与小孩:弱势群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为一己私利无视他人生死;几个男人和女人:不损人也不利人。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观点,或者赞扬或批判都可)

18.因为他不乐意帮助为一己之利而无视他人生死的人。他们是有能力和条件帮助秘书甚至他人的人。危急时不但不尽一个成年人应尽的职责,反而为一己之利,去剥夺他人利益,完全不顾别人死活,品行极为丑陋。

19.大兵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可他考虑到半瓶酒可以为大伙还来些许温暖,抵御风寒,便不再顾及自己了。

20.言之成理即可

21.补叙大兵的履历,更能突出他舍己为人的高尚精神。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1——16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1.”满天都是星光”主要点明了翻山的

12.首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尾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13.从文段描写的内容看,老山界的山势特点是什么?

答:

14.”一步一步”包含了什么意思?

答:

15.文段中对话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

答:

16.”这真是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11.时间    12.山脚;半山腰     13.陡峭、高峻         14.行路十分艰难

15.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6.用赞赏的口吻,抒发了豪迈的情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