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摘自《风筝》)
7、冬天,能看到风筝本应该是一件高兴事,但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
答:
8、“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这里,作者为什么用“惩罚”这个词?
答:
9、阅读了本文段,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答:
7、北京的冬季,天还很冷,却已经有人放起风筝来了,这使我感到惊异。看见风筝,又使我想起小时候曾粗暴地禁止小弟放风筝的情景,让我感到一种悲哀。
8、因为作者内心受到了深深的谴责,心情非常沉重。
9、敢于自我解剖,勇于自省,知错必改的精神。
寂寞红柳 (14分)
山谷
①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②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③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这一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
④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肠柔骨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柔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间。
⑤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她把她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连,那儿有着太多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⑥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选自《扬子晚报》)
23、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①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4分)。
24、文中第③段说“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
(1)结合文意,扼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怦然心动”。 (3分)
(2)联系下文,简析作者“难以释怀”的原因。(3分)
25、文中第⑤自然段末说“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简析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柳的“寂寞”? (4分)
得 分 |
23、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胡杨树形象,衬托出沙漠中同样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柳的美。24、(1)因看见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红柳,而产生了强烈的惊讶和喜爱。(2)红柳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25、(1)突出红柳甘守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2分)(2)以物喻人,歌颂那些在名利面前甘守清贫,坚持操守的人。(2分)
日出(20分)
刘白羽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惟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进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
11、 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2分)
12、为什么作者说“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3、第二句所写“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跟下文所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有什么关系?(2分)
14、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通过三层来描写的?(6分)
15、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日出的象征意义。(3分)
16、从文中找出一两处使用修辞的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将句子摘抄下来,再进行赏析)
11、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12、作者看日出的宿愿实现了,并且是从空中看日出。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此句统领下文。13、这里提到“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对下文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来说,是一种衬托,以显出后这是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14、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2分)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2分)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2分) 15、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16、比喻句: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进射出来的一刹那。拟人句:飞机好像惟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反复句: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
这些修辞语句,特别是比喻句在本段中大量的使用,形象的描绘了作者在飞机上所见的日出奇景,为我们充分展示了它的美。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6~21题。(16分)
背叛
①在南极探险的途中,森和队伍失散了,伴随他的只有那少得可怜的行囊和一条属于他的狗。他们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只有极少的干粮,渴了就吃两口雪。恶劣的环境已使他们筋疲力尽。他们艰难地跋涉,不停地用雪擦拭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有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雪撬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②终于,所有的食粮已经用完,能够找到的任何食物都没有了。森感到他如果再吃雪就会从里到外冻成冰。这时候,他的犬突然向前跑去,在正对着他两米左右的地方转身站住,摆出像狼一样的威胁的姿势。平日忠实的眼神已经被贪婪所吞没,往常亲昵地低吟这时已变成野兽般地咆哮。森知道,他和这只西伯利亚雪撬犬的争斗终于来了。森从包里抽出一把备用的砍刀。霎时间,人和犬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得异常的尴尬。两个都一动不动,也许谁都不愿先打破这个僵局,也许谁都在等待着最佳时机以攻击对方。
③对于一个体力不支但手握武器的人和一条有着锋利牙齿但筋疲力尽的狗来说,也许人的胜算稍大些。森紧握着刀,脑海里浮现出与爱犬共度的日子:当他刚迷失于风雪的几个小时里,它可以凭着敏锐的嗅觉找回队伍,但它没有丝毫犹豫地跟随了主人;在诡异静谧的夜晚,虽然饥饿难耐,但它仍然选择了依偎在主人的身旁,警惕地保卫着主人。也许没有它的话,自己根本挺不到这个时候,可眼前的状况却让他不知所措。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于是境况立即扭转:一个手无寸铁而且体力不支的人和一条有锋利牙齿并且饥饿不堪的狗,优势显然。森的眼睛湿润了,凝视着往日与他忠诚相伴的爱犬。雪撬犬没有放过丝毫机会,起身将森扑倒。森立时感到了无比的绝望,他甚至能感到犬从喉咙里吐出的热气还有它舌尖上的腥味。但惊人的事情发生了,等待森的不是钻心的疼痛和喷涌的热血,却是爱犬用舌头舔着他的脖子,以温暖他冻僵的血管。就在一人一犬互相依偎的几小时后,救援队伍找到了他们。
④森在生死时刻抛弃了砍刀,雪撬犬最终没有选择背叛,两个生命都获得了拯救。如果故事的结局是相反的,雷撬犬背叛了它的主人,森背叛了他的本性,那么救援人员找到的将无疑是两具冒着热血的尸体。
⑤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像雪撬犬一样不得不背叛。当我们面对这种背叛时,是选择杀戮还是宽恕,一念之间也许天差地别,决定生死。关键在于是否背叛了自己的心灵。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6.依据选文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空。(4分)
森陷入困境 犬相助相伴——> ——> ——>
犬回归忠诚与森依偎获救
17.第①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18.第③段中“森将手中的刀使劲抛向远方”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9.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0.第⑤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21.请你结合生活实例,谈谈读过本文后的启示。(3分)
16.(l)犬兽性大发,森拔刀相对(2)森抛刀放弃,犬起身相扑(大意正确可得分,每空2分,每点各1
分)
17.写出了森意识到了雪撬犬因饥饿而表现出烦躁(1分),为下文雪撬犬兽性大发、背叛主人的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18.森突然感到了自然的残忍,当忠诚的动物不得不选择背叛的时候,他宁愿选择宽容。(2分)
19.神态描写(1分〉,写出了森在临死之际对往日忠诚爱犬的不舍、牵挂,以及在生死关头对爱犬背叛的心痛、失望之情,亦有在残酷自然面前的无力或无奈。(2分,答出一点可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20.议论(1分),点明主旨或点明中心(1分)
21.结合实例(1分),谈出个人的感悟(感悟要围绕宽容、善念、善待他人等主题)。(2分)
捅马蜂窝
①“捅马蜂窝”,在成年人的词典里是“捅娄子”、惹事端、自找苦吃的代名词。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孩童时也曾与各式马蜂窝打过交道,有过与马蜂势不两立的勇气。
②大概五六岁的时候,我开始跟在比我大几岁的男孩后面捅马蜂窝。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夏天热得出奇,父母一大早就按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下地劳动,丢下我们这些男孩神不管庙不收的,在家里挖空心思打发漫长的时光。捉蛐蛐、逮蜻蜓、打仗自然是少不了的节目,但最让人惦记的要数捅马蜂窝:有危险,够刺激!当你正在百无聊赖之际,忽然发现了草垛旁边、厕所墙头、或是菜园的篱笆下居然就有一个如碗口般大小的马蜂窝,蜂窝上密布荧荧发光的马蜂,你的激动、兴奋、紧张一定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你此刻要做的事情不是与马蜂窝单挑独斗,因为凭你一人之力就是灭掉了马蜂窝又有谁见证你的功勋?你要做的就是赶紧通知左邻右舍志同道合的伙伴这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马蜂窝,有脸盆那么大,你骄傲地宣布是自己第一个发现的!
③敌情就是号令!顷刻间马蜂窝的周围就汇集了七八双兴奋的眼睛,众人摩拳擦掌纷纷献计献策。有人主张用砖块砸,有人主张用竹竿捅,有人建议用开水烫,还有人坚持用火把烧。最后往往是以资历深厚者的意见为准。众人发声喊,一拥而上扔出手中的家伙,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逃逸。跑得慢的人常常成为马蜂首选的报复目标。所以每一次对马蜂窝的作战后,总有人被马蜂蛰得哭爹喊娘的。这些额头肿得馒头似的伤兵立刻成为人们同情与取笑的对象。父亲往往板着脸训斥儿子整天无事忙,遭马蜂蛰,活该!母亲既埋怨又心疼,一边责怪哥哥姐姐没看好弟弟,一边用土方子疗治。所谓土方子不外乎撩起上衣,将奶汁挤出涂在高高肿起的“馒头”上。那时侯一个家庭总有几个小孩,不乏处于哺乳期的母亲。就是自己的母亲没有奶水,左邻右舍总有正处哺乳期的少妇,别说周济一点奶汁,就是喂饱也不成问题。爷爷奶奶们对调皮孙子的慈爱就浓厚得多了,爷爷悄悄赏给几角零花钱,奶奶把过年时舍不得吃的点心拿出来慰劳,真是怜爱有加。家族里的其他男性长辈见了面目全非的侄儿、侄孙,无一例外给予夸奖,似乎经马蜂一蛰便受了洗礼,将来有的是出息。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一格言对热衷于捅马蜂窝的男孩来说是不准确的,因为他们往往没等伤疤好又加入到与马蜂作战的队伍中去了。
④捅马蜂窝也有学问。起初伙伴们只图一时之快,捅了就跑,结果马蜂窝没灭掉,反被马蜂给蛰伤了。毛__说过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我们观察到马蜂只能识别奔跑的目标,而对静止的目标则视而不见,和青蛙类似。掌握马蜂的这“软肋”后,伙伴们捅过马蜂窝后便迅速倒地,不管地下是荆棘、瓦砾还是猪屎、牛粪。待到蜂群怒气冲天瞎忙一阵又开始营缮遭受浩劫的旧巢时,躺在地下的人再从容撤退。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自己躺在故乡坚硬的土地之上,紧闭双眼,听任马蜂从耳际呼啸而过,让鼻子从容寻找青草的温馨与大地朴素的气味时的那种平静与愉悦。待到蜂群鸣金收兵之后,睁开眼时,顿觉天高云淡,蝉鸣声鸟叫声不绝于耳,心中自有说不尽的畅快。
⑤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一名教师,接着是娶妻生子,备课讲课改作业,回头还要琢磨柴米油盐。距离捅马蜂窝的岁月日渐遥远了,骨子里乡下男孩的野性也日渐消退了。我这才懂得捅马蜂窝实在是一种有利于提高孩童综合素质的体操。少年身上勇敢、果毅、忍耐、坚韧的品格与团结、互助、合作、豁达的精神得益于捅马蜂窝这类危险游戏的滋养。
⑥我难有捅马蜂窝的机会了,就是有也许没那勇气了。我的儿子没见过马蜂,他只是在电视里见到过几只善解人意的小蜜蜂。
(有删改)21世纪教育网
19.捅马蜂窝“在成年人的词典里是‘捅娄子’、惹事端、自找苦吃的代名词”,而在孩子
们的眼里则是____________的代名词。(2分)
20.第②段中“荧荧发光”一词写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②段写孩子发现马蜂窝“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却不急于“与马蜂窝单挑独斗”,这是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2分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在记叙捅马蜂窝的过程中,所用的最能体现孩子们心情的词语依次是: (2分)
________→兴奋→热衷→________
23.第③段后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来写父母家人,这与写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有关联吗?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说说第④段両线句“天高云淡,蝉鸣声鸟叫声不绝于耳”的作用。(2分)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本文通篇记叙了“我”孩提时代的故事,结尾却落笔到“我的儿子”身上,这是为什么? (2分)
19.快乐、有趣(答对一点、意思对即可)
20.①写出马蜂的外形特点;②写出马蜂的动态;③写出人物兴奋又发憷的心理。(答对①得1分,答对②或③均得满分)
21.①男孩的光荣与功勋需要得到认同与见证。②希望与伙伴们分享。(答对一点即可)
22.惦记 畅快
23.①间接描写;②表明对这件事的默许、认同与褒奖。(答对①得1分,答对②得满分)
24.①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写出当时周遭的环境;②心境的写照,表现了作者当时愉悦的心境。(答出①得1分,答对②得满分)
25.①表明写作意图(孩提时代的经历滋养了我的人生;②对当下孩子成长问题的思考与期待。(答对一个要点即可)
平分生命(8分)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选自《知识文库》,作者崔洁、有改动)
1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4分)
(1) (2)
12.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思考:“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2分)
13.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4分) (1) 给妹妹输血 (2) 和妹妹平分生命
12、(2分)因为男孩听到医生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
有救了。
13、(2分)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献身精神。
紫藤萝瀑布(10分)
①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③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⑤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8、第②段中作者回忆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这一内容从记叙的顺序看是属于 ________(a、顺叙 b、倒叙 c、插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品读第③段,回答下列问题。(4分)
(1)加点的“又”、“遮住”等词语用得非常准确生动,请具体说说它们的妙处。
答:“又”
“遮住”
(2)划线句中连用两个“流着”,表现了紫藤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说它“流向人的心底”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选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8、 c 以物喻人,紫藤萝的遭遇,也是动乱年代家庭和国家的真实写照。
9、(1)“又”准确说明是“再一次”,表达了紫藤萝重视生机后作者的欣喜之情;“遮住”形象地再现了紫藤萝花的“盛”和“密”,说明紫藤萝的生命力非常旺盛。
(2)开得繁盛浓密的样子 紫藤萝花引发作者对生命深沉的感悟。
10、 “花和人……无止境的。” 个体的生命是有止境的,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当我们遇到不幸时,不能被厄运压倒,要保持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风筝》节选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④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⑤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5、第①段中作者“惊异和悲哀”的原因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6、第②段中“久经逝去的春天”的含义是什么?(1分)
7、第⑤段中的“寒威和冷气”仅仅指天气吗?如果不是,该如何理解?(3分)
8、文中写“我”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已经全忘了那件事,按常情,“我”的心情应该轻松,但为何“我”的心反而“只得沉重着”?(3分)
5、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却是在冬季放风筝,所以惊异。(1分)见到风筝,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1分)结构上:首尾呼应(1分)
6、指小时候故乡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因离开故乡多年,所以是“久经逝去”的(1分)
7、不仅仅是。(1分)“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既指当时的天气,也指心头无法补过的“沉重”
8、自己对弟弟“精神的虐杀”,弟弟却并不认为是虐杀,忘得一干二净。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这就是悲哀。(1分)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能横行无忌,这正是旧制度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只得沉重着”(1分)
济南的冬天(12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1分)
2. 选文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并请摘录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4分)
3.从写作特色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
(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4.文中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作用?(3分)
1、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美景(或:薄雪后小山的美景)(1分)
2、从上到下(1分) 山尖 山坡 山腰(1分) 从下到上(1分) 河面,空中,半空中,天上(1分)
3、“卧”字写村庄,写雪,写他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1分),营造了一种安适、恬静的氛围。(1分)/“不忍得”将水人格化,将水富有了灵气(1分);突出了绿 ,写出了“绿”的可贵、可爱、美丽。(1分)
4、和“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1分)点了题,抒发了作者对特定季节下济南特有的美景的热爱与赞美(1分),简洁有力,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1分)
阅读《老王》(节选),完成18〜22题。(11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21世纪教育网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21世纪教育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 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8.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选文第一自然段画线的部分属于什么描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你发挥想象,补写出“我”接过老王送来的香油和鸡蛋时的心理活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课文结尾句子说:“我渐渐明甶: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读下面的句子,用“也许……也许……反正……”仿写一句话。、1分)
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18. 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以及得知老王去世后的愧疚之情。
19. 外貌(肖像)描写。(1分)突出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2分)
20.示例:
我想:多么善良的一个人!都病成这样了还想着我们,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感谢。我们该怎么样来帮助他呢?(能想象出“我”当时的“感激、同情、辛酸”等心理活动,描写准确细腻即可)
21. —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意思接近即可)
22.示例:这只天鹅也许是自己不小心弄伤了翅膀,也许是被偷猎者射伤的,反正是很痛苦的,我们一定得帮助它。(运用所给词语、与原句句式相符、句意完整即可,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