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的葵花

⑴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①祖母侍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⑵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⑶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②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 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地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在一路的追寻中,绽开大朵大朵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⑷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醉。

⑸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候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⑹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⑺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⑻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是一朵花的魂啊。

⑼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⑽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开放,开在了祖母的心窝里。 (作者:丁立梅,选自《知识文库》)

13.上文第⑵段说,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通读全文,说说“我”记忆里的黄花有哪些。(3分)

14.联系上下文,从不同方面体会“这是一种香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一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3分)

15.从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3分)

16.请你谈谈第⑵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3分)

17.上文第⑺段写到了梵高和他创作的《向日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分)

13.有丝瓜花、黄瓜花、南瓜花、乌子花、葵花。
14.①表现了葵花子的香味;②表现了等待嗑瓜子时的幸福快乐;③体现了“我们”的童真 

童趣;④使用叠音词,朗朗上口,有韵律美。(意对即可。)
15.①示例: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精心侍弄土地、热爱生活的品质;或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质。②示例: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绿叶在地中摇摆的姿态和小黄花的可爱情态,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6. 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17.表现了葵花对失意、彷徨中的梵高的鼓舞(注入温暖);体现了本文的主旨,表现了“爱的最强光”;赋予葵花更深的内涵,使文章更为厚重;《向日葵》也是作者记忆中的开不败的黄花;艺术中的葵花与现实生活中的黄花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或加深了文章的意蕴)。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孙犁的《芦花荡》节选)

10.“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指什么?喻体是指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

11.结尾段和上文 照应,“女孩子”是 ,她看着这场英雄行为心里会怎么想?(3分)

12.上文表明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10.“砸着鬼子们的脑袋”“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复仇的快感,以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1+1+2=4分)

11.“向着苇塘望了一眼”(1分) 二菱(1分) 他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机智,这么勇敢,真了起,我要好好向他学习。(1分)  

12.自信,自尊;有仇恨,有热血,有热情。让抗日将士高兴,让日本鬼子胆寒的人。

(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8题。(24分)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⑾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⑿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⒀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语境义。(6分)
⑴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倔强:
⑵我几乎是在下意识的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第一个“鞠躬”:

第二个“鞠躬”:

14.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15.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6.文中第⑺ 段,儿子曾急切叫道“跑了,跑了”,第⒀段,儿子却连忙喊“别,别,别动它”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17.文章题目能否改成“向那只蚂蚱鞠躬”,为什么? (3分)

18.通过阅读本文,请举例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4分)


13.(6分)(1)生命力顽强

(2)①向前微微弯腰行礼;

    ②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对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

14.(3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15.(4分)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的悲壮作铺垫等可酌情给点分)

16.(4分)“叫”是儿子希望爸爸重新捉住逃跑的蚂蚱;“喊”是害怕我再去捉蚂蚱,可见蚂蚱顽强的精神、求生的欲望也震撼了两岁的儿子,使他不想再伤害它,并对它产生了崇敬之情。

17.(3分)文章题目更有广度和深度。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顽强的精神,顽强的生命鞠躬。

18.(4分)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实例,围绕生命力的强大和值得敬畏或值得珍惜来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1-12题。(6分)
大自然是无情的。两年来,我只身闯大漠,走戈壁,攀高山,涉大河,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
在腾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
在贺兰山考察岩画时,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要不是我会一点气功,拼命一搏,险些跌进万丈深渊。
在罗布泊,我身负100斤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还遇到大风暴雨,迷失了方向。
在山西平鲁下高头一带荒凉的山沟里,夜间我曾遭到了野狼的追踪。
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30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还拍摄了600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壁岩画。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待。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杏、一个个胶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嘱托、一条条留言,都凝结着支持、理解和深情。我深深感到我的心、我的脉搏在和祖国人民一起跳动。

11.“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12. 对“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这句话应怎样理解?(3分)


11.(3分)承上启下

12.(3分)万里长城负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丝绸之路的有关历史知识,滋养了作者的一生,激励了作者一生。

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22.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2分)

23.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1分)

24.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2分)

25.第2自然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4分)

26.文中对两个杀人狂的描述,最触目惊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是什么?(4分)

27.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3分)

28.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3分)

22.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

23.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 

最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杀人的数量;最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的神态——笑。

24.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不可摧,这里的长江指代中国。

25.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__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15.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6.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2分)
17.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 ,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3分)
18.“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4分)

19.“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5、   “星星……”、“水鸟……”“苇子……” 景物 烘托“阴森__”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

16、  轻盈、轻快的特点。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

17 由远到近由粗到细 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

18.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自信,自尊。 

19.不能去掉。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   

20.残暴,无人性 

21.时间,即顺叙    

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像一片刚钻出些叶芽的草地;夏日的月光,流泻在空中,你抓一下,手上就像有满把的膏脂;秋天的月光,像平镜般的湖水,又如古琴弹出的声音;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上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就是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节,一个满月的日子。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仿佛伸伸手就能捉到。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但皎洁而不耀眼,清澈中散发着温热,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默无声息的燃烧着。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丫杈的树枝上有如开满了粉白的鲜花,而圆月、树林、斜枝、光影像随意泼洒点染的一幅画,又如意境幽雅的一首诗。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而且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涅槃再生,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蓄养生长,也就不会有再一次痛快淋漓燃烧的精彩。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22.作者笔下的春夜满月“美”在何处?(4分)

23.从全文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描述“冬春之交”月光的特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3分)

24.概括第三段中四季月光各自的特点,并说明写四季月光与写“燃烧的月亮”有什么关系。(4分)

25.作者对于月亮“盈满”与“亏过”、“燃烧”与“蓄养”的阐述,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思

想?(2分)

26.本文语言灵动清新,蕴藉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22.答案:①美在月挂位置;②美在意境幽雅,生机盎然; ③美在燃烧的形态及其变化; ④美在真切与迷离之间。评分:一个要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3.答案:写法,欲扬先抑(或设置悬念);作用,与下文所写春夜满月的景致形成对比,突出燃烧的月亮所创造的生机活力和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喜爱赞美之情。

24.答案:①特点,嫩绿;饱满、丰腴;平静安详、悠远清寂;新鲜、明媚。②关系,因关注、喜爱月亮,故能发现“月亮燃烧” 独特的美;因为熟悉月亮,故能领悟出丰富深刻的人生道理。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或前者是后者的铺垫)。

25.答案:①人应甘于奉献,以造福他人;②只有不断汲取、蓄养才能成就生命的精彩。

26.如:“穿窗而过的月光……我只能睡睡醒醒了”,运用拟人,赋予月光以生趣,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6.“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指什么?喻体是指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3分)

17.结尾段和上文 照应,“女孩子”是 ,她看着这场英雄行为心里会怎么想?(3分)

18.上文表明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16. “砸着鬼子们的脑袋”“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复仇的快感,以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17.“向着苇塘望了一眼”(0.5分) 二菱(0.5分) 他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机智,这么勇敢,真了起,我要好好向他学习。(2分)

18.自信,自尊;有仇恨,有热血,有热情。让抗日将士高兴,让日本鬼子胆寒的人。

五块钱的故事

① 5元钱能够干什么?那一天我突然问自己。我4岁的女儿听见了,大声地说可以买两支冰淇淋。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想起了父亲和5元钱的故事。

② 那一年父亲上完小学,并以优秀的成绩考取了县一中。正当他满怀希望地迎接新学年到来的时候,我爷爷对他说,别上了,在家里割草吧。父亲的梦一下子被打碎了,他整日地哭泣,并拒绝干任何事情。爷爷没有办法。最后说,你自己挣够学费,你就上。

③ 学费是5元,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只是两支冰淇淋的价格,但对30年前的父亲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爷爷说这句话其实压根儿就没想让父亲去上学。

④ 父亲沉默了好多天,最后他拿起镰刀,第一次向命运挑战。他冒着盛夏的

(kù rè)____________,钻进田间地头给生产队割青草,有时一天下来割的青草捆起来比他人还高,足有100多斤。100斤青草,生产队给算5个工分。那一年一个工分大约合5分钱,这样父亲最多的一天能挣到0.25元了,20多天就能挣够5元钱。他一遍又一遍地计算着,仿佛一个登山者不断地抬头看着距离山顶的路。最后,父亲离自己的目标只有(yī bù  zhī yáo) 了,再割100斤青草,就凑够5元钱了。

⑤ 那一天早上父亲起得特别早,他激动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已身处课堂。那一天特别炎热,但父亲已顾不得了,拼命地割着草。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最后他感到头晕脑胀,迷迷糊糊举起镰刀一下子割在了自己腿上,血从他的腿上流出,他倒在了地上。等他从病床上爬起来的时候,县一中已开学半个多月了。而爷爷也说,为了给他治腿伤,花了十几块钱,学上不成了。

⑥ 在我的记忆中,每当我跟父亲要钱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说过不给。甚至在外求学时,我想喂一喂肚子里的馋虫却说谎要订复习资料的时候,父亲也从未问过我什么,而是即使东借西凑也把钱如数寄来。直到有一天,父亲给我讲了5元钱的故事,我后悔地跑到校外树林里,把头撞到一棵小树上,让疼痛减轻我内心的愧疚。从那时起,在校期间我便再也没有吃过食堂以外的任何食品了。

⑦ 我感谢父亲给我讲的故事,让我再告诉我的女儿吧,也许长大了她会说5元钱能做很多事情,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19.在文中的拼音处写上汉字。(3分)

20.第②节划线句中的“梦”是指________ ____,“梦被打碎”的主要原因是 。(2分)

21.第③节划线句中说5元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说它“不小”是因为5元钱相当于 _(割草计算)和_______ ___(工分计算)的价值。(2分)

22.根据文意写出第④节中对“父亲沉默了好多天”的理解:(2分)

“第一次向命运挑战”说明此“战”艰难,联系上下文,写出“艰难”的具体表现:(6分)

23.第⑥节中既写父亲总是满足我用钱的要求,即使东借西凑也“如数”给我;又写父亲给我讲了5元钱的故事,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3分)

24.谈谈你对结尾段的理解:(3分)

19.(1)有一种厌恶的感觉.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会张起网来捕捉小种.无论是怎样整洁的房子,一有了蜘蛛,就会令人生厌,令人觉得这个屋子里的主人不勤于打扫.
(2)那样惊恐,那样吃力地爬着  奋斗的意志,是那样坚韧 20.拟人  对生存的渴望.
21.蜘蛛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大的结网是为了经营生活.
22.对于在困难中挣扎的蜘蛛,“我”不但没有伤害它,还把他送到干燥的地方, “我”觉得蜘蛛对“我”怀着感激之情.
23.它到处结网.原来和人类一样,只是为了经营生活.
24.欣赏的眼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开篇独句成段,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这句话妙在它是套接的一个比喻句,“大条幅”与前文的 相应,“进溅的水花”比喻 。(2分)

3、写出表明藤萝花繁密的几个动词。答: 。(4分)

4、在文段中任意找出两种修辞手法并摘抄例句,简要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修辞一: 例句: 。(2分)

修辞二: 例句: 。(2分)

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5、将文中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

答:

。(3分)

6、认真阅读上文,填下列表格。(8分)

描写顺序

描写对象

形体

颜色

神态动作

先写

垂下 不见发端

不见终极

然后写

紫色沉淀下来

沉淀在最小最嫩花苞里

最后写

花朵

1、开篇独句成段,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引起下文,侧面烘托紫藤萝花开得繁盛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这句话妙在它是套接的一个比喻句,“大条幅”与前文的   瀑布   相应,“进溅的水花”比喻   紫藤萝花  。(2分)

3、写出表明藤萝花繁密的几个动词。答:    挨、接、推、挤    。(4分)

4、在文段中任意找出两种修辞手法并摘抄例句,简要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修辞一: 比喻  例句:   。(2分)修辞二:  拟人 例句:    。(2分)

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紫藤萝花的喜爱   。(2分)

5、将文中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 (3分)

答: 不好。“嬉戏”虽同样运用拟人,以动写静,可以表现出紫藤萝花开得繁盛,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但是“挑逗”除上述作用外,还表现出紫藤萝花的活泼、调皮的情趣

6、认真阅读上文,填下列表格。(8分)

描写顺序

描写对象

形体

颜色

神态动作

先写

花瀑

垂下 不见发端

不见终极

深深浅浅的紫

流动、挑逗、欢笑、迸溅、笑着、嚷嚷

然后写

花穗

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上浅下深,紫色沉淀下来

紫色沉淀下来

沉淀在最小最嫩花苞里

最后写

花朵

象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尖底的舱、鼓鼓的

[7a5eeb6db45968b1.gif]

忍俊不禁的笑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