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5~19题。(14分)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①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②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pú sà 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

③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

④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⑤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⑥昆明诗人于坚曾写很多美文描绘故乡。但十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

⑦“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⑨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⑩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中国青年》2010年第11期)

15.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的含义。(2分)

16.理解文章,请为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合理的句子。(2分)

因为

17.如果把文章第⑧段改为下面的句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分)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他就不能再让你激动,也就失去了人生地点的意义。

18.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请你从“人与环境”的角度说说我们如何才能更理性地行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3分)

19.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正在失去。请用下面的格式作为开头写一段生动的文字,要求记叙中结合议论或抒情。(不少于80字)(5分)

难忘那美好的

题库:教案备课库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0-12-31 01:16:25 免费下载:《太原市2011~2012学年八年级第二次测评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试卷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5~19题。(14分)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①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②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铁pú sà 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

③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

④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现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⑤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我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⑥昆明诗人于坚曾写很多美文描绘故乡。但十年后,他叹息:“一个焕然一新的故乡,令我的写作就像一种谎言。”是的,“90后”一代肯定认为于坚在撒谎、在梦呓。因为

⑦“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⑨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车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无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⑩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中国青年》2010年第11期)

15.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的含义。(2分)

16.理解文章,请为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合理的句子。(2分)

因为

17.如果把文章第⑧段改为下面的句子,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分)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他就不能再让你激动,也就失去了人生地点的意义。

18.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请你从“人与环境”的角度说说我们如何才能更理性地行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3分)

19.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正在失去。请用下面的格式作为开头写一段生动的文字,要求记叙中结合议论或抒情。(不少于80字)(5分)

难忘那美好的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5~19题。(14分)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①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②2006年,在做

本题关键词:消咳喘分散片,消癌平分散片,清开灵分散片,莲芝消炎分散片,消炎利胆分散片,消黄散,消散药,阅读训练,阅读中枢,开郁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