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0——33题。

时 间

沈从文

分享到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③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④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⑤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⑥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⑦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⑨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30、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答:

31、第⑥段“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一句中“这种人”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又说他是“另外一格”?(4分)

答:

32、第⑧段为什么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4分)

答:

33、联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作者所赞赏和最求的是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答:

30、第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4分)

31、“这种人”指的是“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的人。孔子、释迦、耶稣为了理想甘愿忍受屈辱,与世俗作“韧”的战斗;而屈原因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超凡脱俗自沉汨罗,所以他是这种人中的“另外一格”。(4分;每问2分,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32、因为他们与诗人一样都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的人,都是不安于现状为现实不容的人,都是很难把握自己生命的人,所以他们都有一种“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4分;意思对即可)

33、作者追求和赞赏的人生观是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为人类向上向前跳跃而贡献自己的力量。(4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2——25题。织梦织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22、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来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哀。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D. 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23、 对“老爷!……”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闰土见到少年的伙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B.表示闰土敬畏老爷不敢说话.

C.表示闰土内心痛苦而无话可说.

D.、表示省略了闰土要问的其他话。


24、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闰土的神情凄凉不说话。

B.、因为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喊我“老爷”。

C.、因为我感到了阵阵寒意。

D.、表现了我的恐惧心理。

25、选文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B.、侧面描写C.、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22、A   23、B   24、C   25、B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丑石

                         贾平凹

①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②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③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④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⑤人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⑥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⑦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⑧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⑨“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⑩“真的,是太丑了”。

⑾“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⑿“以丑为美?”

⒀“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⒁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⒂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13.本文“丑石”的“丑”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14. 我们对丑石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请从文中选出或者概括出能体现这种变化的四个词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5. 请阐释文中天文学家说这块石头“以丑为美”的意思。(2分)

16. 本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两个特点,请你指出其中一个,并分析说明其好处。(4分)

17.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家乡门前的一块丑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3.(3分) 相貌丑陋;没有多大用处,甚至妨碍生活。                                                                             

14. (2分)  遗憾、讨厌、惊奇、赞美                                                                               

15. (2分) 丑到极处边是美到极处;“丑”的事物用它不合世俗眼光的“不一般”来显示自己的美。                                                                               

16.(4分)写法: 欲扬先抑(衬托)或者象征(托物言志)。前者的好处是用大量的文字,极尽“丑石”的“不能再丑的丑 ”,以及人们对它的极大嫌怨,在天文学家到来之后,验明了丑石的身份,又转而写“丑石”的美,以及人们对它的重视和敬佩;前后对比鲜明,反衬强烈,使丑石的美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后者的作用是用丑石象征有过巨大贡献却默默承受委屈、误解和孤独的人。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富有艺术魅力。(意对即可)         

17.(3分) 通过写自家门前的一块丑石,表达了不居功自傲,躁进求宠,而默默承受屈辱、误解和孤独的人的敬佩;并且告诫世人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审视评价有鲜明“个性”的人,不能片面看待一个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7题。(13分)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①英姬,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又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②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家人人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

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

22、给加点字注音(2分)

1)革( lǚ ) 2)躬 ( jū ) 3)湿 ( rú )(4)慷慨( kai )

23、指出上文所叙事情发生的地点,文中的主要人物。( 2分 )

地点: _我家门口,

主要人物:母亲、乞丐_

24、文章开头对乞丐进行特征性的外貌描写的句子是: _“”(原文)。下文与之相呼应的句子是:“(原文)( 2分 )

25、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母亲为什么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呢?( 2分 )

26、文中画线句子②,那位“很体面的人”说他从一个可怜的“乞丐”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原因是“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 2分)

27、本文的标题是《高贵的施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3分 )

24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25“搬”等于让他有可能认识到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劳动生活,唤醒他的自尊。“不搬”就会失掉一人认识自己,可以克服自身残疾的机会。

26因为你让我搬砖教育了我,使我找回了自信自尊,明白了身残志不可残,从而自自强,自立,努力奋斗,终于做出了一番事业。

27这是指给别人不同寻常的,激励人自强、自立、自尊、自信的特别的教育帮助

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完成16——21题。(13分)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证——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急起来,大声喊道: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最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到: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了。
16、选文的开头为什么反复地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2分)

17、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8、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们在散落的石榴树下玩闹?(2分)

19、“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___指_;一方面象征____。(2分)

20、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

21、读完这段文字,能勾起你的共鸣吗?请将你的感受写下来。(3分)

16“我”急于回家见爸爸,把自己这一天的情况和收获告诉他。17这段景物描写,回应前文爸爸种花、爱花的句子,这里是以花喻人,将即将丧父的悲痛推到极点
18写到弟妹的玩耍是暗示年纪最大的、 13岁的“我”从此将担负起家庭“大人”的重担。

19爸爸栽种的花儿谢了;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

20“我”已经从老高所说的噩耗中清醒过来,显得“从来没有过这样镇静,这样的安静”;“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家庭的一大部分责任,知道“这里就数我最大了”。  
21略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惟一的资格。
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这些东西,在别的跟她一样的地位的妇人,也许不会挂在心上,然而她却因此痛苦,因此伤心。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每当她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前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对面,她的丈夫揭开汤锅的盖子,带着惊喜的神气说:“啊!好香的肉汤!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上面绣着古装人物,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__力而被人追求。
  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一连好几天。
14.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①寒 ②打鱼 ④佳
A. ①chen ②dūn ③lù ④xiáo
B. ①chen ②dǔn ③lú ④yáo
C. ①chěn ②dǔn ③lù ④yáo
D. ①chěn ②dūn ③lú ④xiáo
15. 第三段中“悲哀的感慨”指的是(3分) ( )

A. 小女仆实在可怜,值得人同情。

B. 感到自己的身份同小女仆无二。

C. 见到小女仆,就想到自己卑微的出身。

D. 见到小女仆,就想起这种不称心的生活,这个外省的保姆,怎能让心高气傲的女主人瞧上眼。
16. 第四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3分)

  

17. 第五段文字表现了玛蒂尔德(3分) ( )
A.对美的追求
B.希望能有漂亮的衣服和珠宝
C.想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贵夫人
D.想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尊重的小姐

14. B   15. D  16. 排比  爱慕虚荣    17. C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8分)
只管向前奔跑
①贝基拉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很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一名驰骋赛场的长跑健将。他时常站在训练场边,羡慕地看着运动员们训练。但极度贫寒的家境,让他自卑得有些差愧——他不仅拿不出训练费,连最便宜的普通跑鞋也***不起。
②那天,贝基拉不知不觉地又走到训练场边,望着跑道上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既羡慕又难过,心头奔跑的热望亮起来,又暗淡下去。
③一位跨栏教练员听了贝基拉的倾诉,将他带到一组很矮的栏杆前,让他一路跑过去,他轻松地跨越一个个栏杆;教练员又指了指那组已升高到足有1.5米的栏杆前让他再试一试。他努力了好几次,也没能跨过去。
④这时,教练员平静地告诉他:“孩子,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困难,就像眼前的这一道道栏杆,它们会横在每个人的面前,那些你现在跨不过去的栏杆,可以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最终跨越它们,你还可以踢翻它们,也可以绕过它们,你只需盯准你向往的前方,只管努力地向前奔跑,相信没有什么可以拦住你的梦想。”
⑤教练员的一席话重新点燃了贝基拉的希望,从此,***不起跑鞋的贝基拉开始了他坚定而执著的赤脚奔跑训练,广袤的原野、泥泞的山路、坚硬的戈壁滩上……随处可见他奔跑的身影,他已练出了一双铁脚板。数年后,他成了埃塞俄比亚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
⑥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贝基拉一出现,便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唯一赤脚的运动员。在数万名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贝基拉为他的祖国赢得了一块沉甸甸的金牌。
⑦距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还有二十多天,贝基拉动了一次手术,很多人以为他会放弃比赛。然而,三十二岁的他不仅出现在马拉松赛场上,而且再夺金牌,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蝉联这个项目冠军的选手,也成为埃塞俄比亚的民族英雄。
⑧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贝基拉激动地感慨道:“一切都很简单,只要站在跑道上,就没有什么障碍可以拦住奔跑的雄心,就只管向前,再向前,一路向前地奔赴梦想的终点。”
⑨没错,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的面前,都可能会横着一些诸如清贫、疾病、磨难之类的障碍,只要不失去向前奔跑的雄心,就能勇敢地跨越它们,踢翻它们,绕过它们,就会抵达梦想的前方。
13.品读选文,说说题目“只管向前奔跑”好在哪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②段中“他既羡慕又难过”,他羡慕什么?为什么难过?(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贝基拉成功了,你认为他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人物贝基拉是值得我们崇拜的。你崇拜或欣赏的历史伟人是哪一位呢?请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位人物,并说出你崇拜或欣赏他(她)的理由。(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分)“只管向前奔跑”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近即可)。
14.他羡慕那些运动员能有机会参加训练(1分)又为自己拿不出训练费,***不起跑鞋不能参加训练,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难过。(意近即可)(1分)
15.一是靠自己勇敢,不放弃梦想而努力训练。二是遇到一个给他希望和鼓励的教练。(意近即可) (2分)
16.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阅读下面课外记叙文,完成14—18题。(12分)

抬起头来做人 梁文福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4.结合第⑤段说说小男孩在班上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2分)

答:

15.5肯定比500小,在第⑦段里,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呢?(2分)

答:

16.阅读第⑧段回答。

(1)简要说说画线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的深刻含义。(2分)

答:

(2)简要说说加点的两处“抬起头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2分)

答:

17.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2分)

答:

18.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 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一文题中所蕴含的哲理。(2分)

答:

14.成绩较好

15.从“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来看,这个家庭并不富裕;而对拥有百万家产的家庭来说,即使捐出500块钱,对他们的生活也丝毫没有影响。所以男孩的母亲这样说。(意近即可) 

16. 

(1)在经历了这次教育和考验之后,小男孩一直充满自信地做人,以自己的奋斗和成绩骄傲地面对那些拥有金钱的人们。

(2)相同之处是:这两处“抬起头来”都包含了充分的自信。不同之处是:前一处“抬起头来”是指小男孩在同学们的纷纷议论中坚守自己的一份自信;后一处“抬起头来”指男孩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充满自信地为人处世,并努力奋斗。

17.这“捐”的意义首先是量力而为,捐出自己的一份真心;其次,你的品学,你的成绩,是你对社会最好的捐献。

18.一个人即使身处贫困的境地,亦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昂首生活于这个世界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3题。(13分)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⑾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⑿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⒀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语境义。(3分)
⑴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倔强:
⑵我几乎是在下意识的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第一个“鞠躬”:

第二个“鞠躬”:
19.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

20.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1.文中第⑺ 段,儿子曾急切叫道“跑了,跑了”,第⒀段,儿子却连忙喊“别,别,别动它”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2.文章题目能否改成“向那只蚂蚱鞠躬”,为什么? (2分)

23.通过阅读本文,请举例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分)


18.(3分)

  (1)生命力顽强

  (2) ①向前微微弯腰行礼;

       ②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对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

19.(2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20.(2分)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的悲壮作铺垫等可酌情给点分)

21.(2分)“叫”是儿子希望爸爸重新捉住逃跑的蚂蚱;“喊”是害怕我再去捉蚂蚱,可见蚂蚱顽强的精神、求生的欲望也震撼了两岁的儿子,使他不想再伤害它,并对它产生了崇敬之情。

22.(2分)文章题目更有广度和深度。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顽强的精神,顽强的生命鞠躬。

23.(2分)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实例,围绕生命力的强大和值得敬畏或值得珍惜来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5—17题。(共8分)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__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巳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摘自《行道树》)

15.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3分)

答:

16.加点的词“固执”换成“不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效果?(2分)

答:

17.行道树的形象也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在你的生活和经历中,你一定接触或了解许多如行道树般的无私奉献者,请举一例具体说说他(们)的奉献精神。 (3分)

答:

15行道树的痛苦:被安排在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飞尘里,承受着不被了解的孤独,它们选择这样的命运,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

16、“不断”表明不间断,连续,语气平淡;而“固执”表明坚持己见不动摇,更见其坚定。

17、(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