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⑴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酷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
⑵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⑶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⑷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⑸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⑹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⑺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__、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死亡就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⑼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⑽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⑾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⑿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20.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第⑶段文字“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中加点的词。(2分)
深谙: [
21.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3分)
22.阅读本文第⑸段文字,说说作者写“钟声”的目的是什么?(3分)
23.阅读本文第⑺段文字,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解读了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4分)
24.研读本文第⑻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中划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4分)
20.深刻了解(或明白、知道、懂得)。
点拨: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大体意思即可。
21.一要珍惜生命,二要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22.通过钟声提醒人们生命是有限的,要珍惜生命。
23.痛苦的煎熬;快乐的享受(或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渺小的存在;伟大的结晶(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
24.示例:海伦·凯勒在失聪、失明、失语的情况下,没有绝望,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成为世界著名的学者、作家、教育家。 文天祥被俘后,不屈从威逼利诱,宁死不降,从容就义。
点拨:所补写的内容必须符合文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2.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3.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2分)
14.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2分)
15.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2分)
16.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17.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3分)
12.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送“我”上火车。
13.因为他爱子情深,别人去他不放心。
14.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15.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16.这两个“聪明”的意思都是糊涂。表明作者恨自己当时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
17.例一:会。因为年轻气盛,与父亲之间存在代沟。例二:不会。既然读了这篇文章,就不会让这种事情重演。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够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回答8-11题。(12分)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8.“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可”字有什么用处?去掉它行吗?(3分)
9.将语段第二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好吗?为什么?(3分)
10、此段各句间有什么关系?(3分)
11.这一语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分)
8.“比较的无味”不是无味,是和热天的百草园比,差一点。“可”字强调了感叹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了对雪天百草园的喜爱。去掉它语气平淡,感情也就一般了。
9.捕鸟过程具体细致,显示了捕鸟人技术灵巧,也流露出回忆者的愉快心情。改成概述,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10.第一句总写雪天百草园也有好玩的。第二句是分述,把两种好玩的比较了一下,捕鸟更好玩。第三、四、五句写捕鸟的过程和结果。这三句是承接第二句的。
11.这一段话写冬天在百草园捕鸟是很有趣味的。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24题。
仙人球小记
⑴圆圆的,绿色的大肉球,从花盆里伸出来;又笨拙,又滑稽。我对它无甚所知,只知道多浇水,便猛涨;不浇水,亦不死。是艰苦地方磨练出来的老疙瘩,只想活不想死的赖皮。倾服它的魅力,我愈是不会养花,愈是指望养它。但所见都是别人的。想讨,难以启齿——揣度别人也像我一样爱它。
⑵有一天下班回来,见门前台阶边有一珐琅铁碗,碗内盛土,一个绿盈盈以棕色硬刺的小东西,它即是仙人球。惊喜不置,连忙询问来由,却是母亲从垃圾堆里拾得。
⑶于是赶忙浇水。天天工余都要看上一会,希望快长。然而它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半年才长了一丁点。早晚天冷,把它拿到厨房里,出太阳的时候, 又拿出来接受光合作用。这么每日搬来搬去,不厌其烦。
⑷有一天,球不翼而飞。估计可能是晒太阳时,被谁家的小孩子拿去玩了。丢就丢了吧,想也无益。盆土亦不倒掉,也许妈妈会在垃圾堆里再拾来一个。
⑸春节大扫除,妻负责厨房清理,伸手掏一处间壁夹缝。大叫,被什么咬着了。他估计是小老鼠。于是我自告奋勇,一手举拖鞋,做出致命一击的姿势;另一手伸进去擒拿。很顺利。抓出来一看,却正是不翼而飞的仙人球!大约是“搬来搬去”的时期,无意间在厨房撞落,滚落在那儿,当时匆匆未察。它离盆两个月,也不见瘦,容颜尚好,刺儿硬着呢。于是请回原盆,依然浇水将养。
⑹又过半年,有朋友提到,他的仙人球开了花,我过去不知道仙人球能开花,羡慕不已。问其球有多大?他双手合拢一比,比我的要小。于是断定,是因为品种不同。下了班,便对家中的劣种百般看不顺眼。
⑺“喜新厌旧”的念头一生,便忍不住行动向那位朋友讨良种,恰巧他的球上已萌生小球,才一个玻璃珠子大。便急不可待,要回来,放在一个新买的陶盆里,郑重以待。失宠的那个,已经拳头大,不再浇水,并拟丢弃。妈妈舍不得,毕竟是他老人家从垃圾堆里擢升起来的,且又是我的初相识——想及此,留下劣种也可以。
⑻又过一年,朋友给我的那个宠儿,已经拳头大了,盛暑7月,还不见有花开。而原先那个劣种,却显出异象。妈妈连呼奇怪。我去察看,只见这球的侧边,一连生出4个毛茸茸的棕色东西,象粗毛笔头,不知将有何做作,很有点吓人。
⑼又过5天,欣然从那毛里钻出4 个白色花蕾来!
⑽于是大欣喜过望。赶忙连土从铁盆填进陶盆,以示珍重,并放在书桌正中,以便在房间的任何角度,都能看到它的进展,只可惜他一年饱受“饥遇”之苦,体积并没见长。
⑾晚上,4个花蕾偷偷开放了。开得那么美,一时象牙雕的少年手中的喇叭,一时又象美人身上的白裙。仿佛有音乐从中悠悠飘出,在灯的辉映下,在夜这么宁静的时候!
⑿我欢欣不能自已。除了请妈妈和妻环坐赏玩以外,又赶快把邻楼的朋友拉来,一同高兴。拿一碟炒花生豆,两杯黄鹤楼老牌汉汾,与朋友对饮,互念祝酒词,也愿我们自己的生命开出花来。
⒀平时并不爱看花的妻,今天也格外凑趣,在我身边坐着,看着我微笑。她显然是为我之乐而乐。“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一夜,在静静的灯光里,我陪了她很久,很久。为了明日有个好的工作精力,才并不情愿地睡下。
⒁后查书,记着,仙人球不论大小,非得够了年头,才能吐蕾。我错怪了这所谓的“劣种”了。抚摸着花盆,心里有许多对不住它的话。
16.《仙人球小记》这篇散文记叙了 作者在字里行间抒发了 。
17.仙人球开花或不开花取决于 ,而不是看其 ,作者因小球开花,大球而不再开花而断定良种和劣种,这种主观臆断违反了 。
18.把文中划线短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写在括号内。
甚( ) 翼( ) 已( ) 待( )
19.把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两个词语分别用相同意思的两个词语代替。
“有一天,球不翼而飞。估计可能使晒太阳时,被谁家的小孩子拿去玩了。”
估计
可能
20.“是艰苦地方磨练出来的老疙瘩……”一句中的“疙瘩”与上文中的 一词相呼应。
21.本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请摘录两句,并说说这些句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晚上4个花蕾偷偷开放了”中“偷偷”一词意思是 。
23.请在文中摘录融合了想象联想比喻的句子。
24.读了本文,你对仙人球有了哪方面的了解?
16.(2分)仙人球不折环境顽强生长的过程 作者对仙人球的喜爱17.(4分)自身是否成熟 个头大小 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
18.(4分)什么 翅膀 停止 等待
19.(2分)猜想 或许
20.(3分)大肉球
21.(4分)(略)
22.(2分)不知不觉
23.(3分)“开得这么美……宁静的时候。”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15题。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①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 ),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 )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和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②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 )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 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2.文中括号中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是( )
①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 ),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②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 )的水花。
③颜色便上浅下浓,好像那紫色( )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A. 移动 迸溅 堆积 B. 流动 溅落 堆积
C. 流动 迸溅 沉淀 D. 移动 溅落 沉淀
13.联系下文,谈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
14.第三段中加点的两个动词"挨"和"接"能否互换?为什么?
15.对文中划线句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12.(4分)C
13.(4分)被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所震撼。
14.(6分)不能互换。紫藤萝花成串的开.串与串之间用"挨"贴切,一串花中朵与朵上下依次开放,用"接"很恰当。
15.(6分)注意从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角度回答。答案略。
上天种的花(12分)
①记得小时候,在院子的墙根处,看到一朵异样的植物,正在玩耍的我们姐弟仨惊奇地叫起来。
②这绝对不是一般的植物,以前从没见过,它白白的圆而厚的叶盘,肉鼓鼓肥嘟嘟的,支撑它的也是胖乎乎的根茎,憨态可掬的样子,让人欣喜不已。整个模样,像一把白色的伞,忍不住用手轻轻地触摸它。我叮嘱弟弟妹妹小心点,唯恐一不小心,碰坏了它。它的形状和我们以前见到的“狗尿苔”有点类似,但那种狗撒尿而形成的植物,长着灰不啦叽、薄薄的几乎没有一点厚度的叶片,细而瘦弱的茎杆,看着就让人生厌,没过两天就被太阳晒得蔫巴了,无精打采地耷拉下它被风干而裂成几个口子的叶片,最终萎缩、瘫倒在地面上。
③眼前这个是什么呢?从没人种植,怎么凭空生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喜欢的东西?它肥硕的根,扎在浅浅的墙根上,阳光照不到它,雨水淋不住它,又没有肥沃的土壤,如此贫瘠的环境,却富有生命力地生长着,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拉了母亲来看,她说这是蘑菇,和那“狗尿苔”是一类的,但“狗尿苔”有毒不能吃,这蘑菇是像肉一样可以吃的好菜呢,好好看着它,再停两天就可以采下来了。
④听着母亲的描述,我们好像已经吃到嘴里似的,心里美滋滋的,只有到春节才可以尝到肉的岁月里,突然知道了世上还有和肉一样吃的好东西,当然是乐不可支了。为了防止鸡、鸭、小猪来糟踏,我们就日夜严加看守,弟弟找来个破碗扣着它,我们就不时地揭开碗看看它生长的进度,等稍大了些,在它旁边搭建一圈小篱笆,以防它惨遭袭击,几颗心像保护宝贝似的既紧张又喜欢。
⑤终于成熟了。我们把长成的蘑菇,小心翼翼地摘下,母亲把它洗净后一点点地撕碎,下到面条锅里的时候,我们就双手支着小脑袋,眼巴眼望地等着饭菜飘香的时刻。
⑥往日只洒些盐巴的素面条,寡淡无味,现在有了这像灵芝一样的好蘑菇的浸润,吃起来格外有味道。绵软、滑溜、细腻但富有韧性的蘑菇,虽没有母亲说的如肉一样的香,但却没有肉的油腻,也确实是少见的爽口,我怀疑天地间的精华,都浸透在它丰韵的身上了,只可惜太少了,每人碗里只有可怜的几片。
⑦后来眼睛就格外留意潮湿的墙根处了,居然又幸运地遇到了几个盛开如花的大蘑菇。
⑧“妈妈,这样好吃的蘑菇,为啥别人家里没有呢?”
⑨母亲认真地想了一下说:“孩子,这是上天种的花啊,他看咱家的孩子乖,就把他种的花,移给了咱几棵。”母亲用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们的头,慈祥地笑着。
⑩是么?怪不得只我们家有呢,一时我们就骄傲地昂起了头。读了两年书的母亲,大字不识几个,也就会写几个歪歪斜斜的字而已,给我们讲不来做人的大道理,更不会讲“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感化我们,但她的“上天爱乖孩子”的道理,通俗易懂,我们欣然接受了。想啊,我们是乖孩子,上天都知道,上天怜惜我们的清苦,把他心爱的花,都赏给我们吃呢。
(11)早不记得我们那时是不是真的很乖,但从此,我们时时都在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力做得听话、懂事,不惹母亲生气。在家里,每当有好吃的时候,我们从不争不抢,你推我让。在外面,我们不淘气,不惹厌,友善地和身边的每个人相处,母亲满意的笑容,就常常在脸上挂着了。
(12)其实我们不知道“人在做,天在看”的说法,但总认为有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时刻在天上方严肃地注视着,自己是一览无余地暴露在那双法力无边的视力之内,所以我们坦诚做人,不偷不拿,不骗不坑,我们爱自己的手足和亲人,进而去爱他人,爱这个人间。
(13)如今我们都已长大,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融入到洪大的人流中,就像一滴水涌入江河毫不起眼,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都得到了上天种的花。
19.阅读选文第①——⑩段,完成下面表格。(4分)
事件发展过程 | A.: | B. | 采摘蘑菇 | 品尝蘑菇 |
人物内心变化 | C. | 紧张喜欢 | D. | 满足骄傲 |
20.选文第②段描写“狗尿苔”的样子,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文第③段“简直不可思议”的原因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文第(11)段画线的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选文第⑨段和第(13)段中“上天种的花”的含义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A.发现蘑菇 B.看守蘑菇 C.惊奇欣喜 D.小心翼翼
20.与蘑菇形成对比(1分),表现作者对蘑菇的喜爱之情(1分)。 (或以“狗尿苔”的丑陋,反衬蘑菇的可爱,突出我们对蘑菇的喜爱之情。)
21.蘑菇无人种植,生长环境贫瘠却富有生命力的生长。(2分)
22.内容上:突出母亲的话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或母亲的教育方法在我们身上起了作用),使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变得更乖巧;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2分,各1分)
23.第⑨段:指蘑菇;第(13)段指我们身上具有的正直、善良、坦诚、踏实的品质(坦诚做人,踏实做事)。(2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0——33题。
时 间
沈从文
分享到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③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④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⑤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⑥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⑦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⑨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30、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答:
31、第⑥段“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一句中“这种人”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又说他是“另外一格”?(4分)
答:
32、第⑧段为什么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4分)
答:
33、联系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作者所赞赏和最求的是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答:
30、第四段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4分)
31、“这种人”指的是“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的人。孔子、释迦、耶稣为了理想甘愿忍受屈辱,与世俗作“韧”的战斗;而屈原因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超凡脱俗自沉汨罗,所以他是这种人中的“另外一格”。(4分;每问2分,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32、因为他们与诗人一样都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的人,都是不安于现状为现实不容的人,都是很难把握自己生命的人,所以他们都有一种“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4分;意思对即可)
33、作者追求和赞赏的人生观是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为人类向上向前跳跃而贡献自己的力量。(4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2——25题。织梦织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22、我面对久别重逢的闰土,由不知道怎样说才好直至说不出话来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 闰土信守的封建等级观念让我感到无限悲哀。
B.闰土不如从前那样喜爱交流,变得沉默寡言.
C.闰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漠视彼此友情.
D. 我和闰土有许多话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
23、 对“老爷!……”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表示闰土见到少年的伙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B.表示闰土敬畏老爷不敢说话.
C.表示闰土内心痛苦而无话可说.
D.、表示省略了闰土要问的其他话。
24、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闰土的神情凄凉不说话。
B.、因为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喊我“老爷”。
C.、因为我感到了阵阵寒意。
D.、表现了我的恐惧心理。
25、选文没有用到的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B.、侧面描写C.、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22、A 23、B 24、C 25、B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丑石
贾平凹
①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②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动。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③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④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⑤人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⑥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⑦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⑧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⑨“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⑩“真的,是太丑了”。
⑾“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⑿“以丑为美?”
⒀“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这些顽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⒁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⒂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13.本文“丑石”的“丑”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14. 我们对丑石的情感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请从文中选出或者概括出能体现这种变化的四个词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15. 请阐释文中天文学家说这块石头“以丑为美”的意思。(2分)
16. 本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两个特点,请你指出其中一个,并分析说明其好处。(4分)
17.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家乡门前的一块丑石,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13.(3分) 相貌丑陋;没有多大用处,甚至妨碍生活。
14. (2分) 遗憾、讨厌、惊奇、赞美
15. (2分) 丑到极处边是美到极处;“丑”的事物用它不合世俗眼光的“不一般”来显示自己的美。
16.(4分)写法: 欲扬先抑(衬托)或者象征(托物言志)。前者的好处是用大量的文字,极尽“丑石”的“不能再丑的丑 ”,以及人们对它的极大嫌怨,在天文学家到来之后,验明了丑石的身份,又转而写“丑石”的美,以及人们对它的重视和敬佩;前后对比鲜明,反衬强烈,使丑石的美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后者的作用是用丑石象征有过巨大贡献却默默承受委屈、误解和孤独的人。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富有艺术魅力。(意对即可)
17.(3分) 通过写自家门前的一块丑石,表达了不居功自傲,躁进求宠,而默默承受屈辱、误解和孤独的人的敬佩;并且告诫世人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审视评价有鲜明“个性”的人,不能片面看待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