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4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填出文段括号中的两个动词: 、 。(1分)
2.这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1分)
3.从这段文字中找出 “我”猜测后来被“家里的人”送到“三味书屋”这个“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读书的一个原因。(2分)
4.指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2分)
5.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3分)
例如:拔何首乌 、 、 、 。
6. 选文②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描写百草园的景色。请举出具
体的例子。(3分)
①视觉:
②听觉:
③味觉:
7、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伏、窜 2. 春夏秋三个季节 / 菜花是春天开的,鸣蝉在夏天,而蟋蟀鸣叫在秋天。3. 拔何首乌毁坏了泥墙。4. 运用拟人,形象地写出油蛉和蟋蟀的叫声动听。5. 翻断砖、按斑蝥、摘覆盆子 6、视觉: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听觉: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7、无限的喜爱和留念之情 意思对即可
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的时候是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着河岸行走。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当然,水中还有山峦和河柳的投影。让人觉得水面就是一幅画,点染着画面的,有夕阳、树木、云朵和微风。微风是通过水波来渲染画面的,微风吹皱了河水,那些涌起的水波就顺势将河面的夕阳、云朵和树木的投影给揉碎了,使水面的色彩在瞬间剥离,有了立体感,看上去像是一幅现代派的名画。
在书房写作累了,只需抬眼一望,山峦就映入眼帘了。都说青山悦目,其实沉积了冬雪的白山也是悦目的。白山看上去有如一只只来自天庭的白象。当然,从窗口还可以尽情地观察飞来飞去的云。云不仅形态变幻快,它的色彩也是多变的。刚才看着还是铅灰的一团浓云,飘着飘着,就分裂成几片船形的云了,而且色彩也变得莹白了。如果天空是一张白纸的话,云彩就是泼向这里的墨了。这墨有时浓重,有时浅淡,可见云彩在作画的时候是富有( )精神的。
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我就是躺在床上赏月的。也许是经过了白天雨与雪的洗礼,它明净清澈极了。我躺在床上,看着它,沐浴着它那丝绸一样的光芒,感觉好时光在轻轻敲着我的额头,心里有一种极其温存和幸福的感觉。看过了这样一轮月亮,那个夜晚的梦
中就都是光明了。
我还记得2002年正月初二的那一天,我和爱人应邀到城西的弟弟家去吃饭,我们没有乘车从城里走,而是上了堤坝,绕着小城步行而去。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们俩,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
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有关大雪的梦。我独自来到了一个白雪纷飞的地方,到处是房屋,但道路上一个行人也看不见。有的只是空中漫卷的雪花。雪花拍打我的脸,那么的凉爽,那么的滋润,那么的亲切。梦醒之时,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心有所动,迫切地想在白纸上写下一行字。我便打开手机,借着它微弱的光亮,抓过一支笔,在一张打字纸上把那句最能表达我思想和情感的话写了出来,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我的梦。
那句话是:我的世界下雪了。
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
(文章有所改动)
19.根据上下文,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恰当词语是
A.创造B.探索C.进取D.开拓
20.对“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一句的意思,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故乡有足够大的地方让我漫步。
B.故乡有作者眼睛、心灵和双足都难以割舍的风景。
C.故乡既有作者喜欢的自然风景,又有她的情感寄托。
D.故乡保留了作者很多的美好记忆。
21.对文章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段都描述了作者所喜欢的故乡风光。
B.这三段描写的景物依次是河水,云彩和月亮。
C.这些自然风光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
D.这三段自然风光的描写是后文叙事和抒情的铺垫。
22.对文中划线部分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感拟人B.比喻拟人C.通感比喻 D.拟人夸张
2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流露出一种似淡实浓的伤感情调。
B.本文是写景散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C.本文以雪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D.河水,山峦,月光以及雪花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故乡风景图。
24.对“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这句话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文的点睛之笔,深化文章的主题。
B.借梦中雪景,暗示作者心境的悲伤。
C.象征作者和爱人的纯洁感情。
D.通过反复,强化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切体验。
19.B 20.C 21.C 22.B 23.A 24.C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共12分)
唐家寺的雨伞
①从前,有个商人在外苦心经营多年,终于攒下了大宗财富,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子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当时时局动荡,路途遥远,路上常有劫匪。商人不敢露富,只得穿一袭灰布长衫,一双布底鞋,扮做一个风餐露宿的行路人。商人特地购了一把弯头柄油纸雨伞,如此这般,貌似贫寒之士,肩挎一条褡裢,手提这把雨伞,轻轻松松地上路了。
②这天中午,商人来到了成都近郊的唐家寺,见是一个平常的小镇,鸡安犬宁人面善,商人便走到一家面馆,叫煮一碗面条来,吃了好赶路。成都担担面闻名遐迩,一碗面条七红八绿,作料丰足,商人香喷喷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肚子吃饱了,一阵倦意却涌了上来。小店生意一般,只有三五食客,倒也不吵闹。于是,商人在桌旁打了一个盹。(a)一阵清凉的风吹醒了商人,他抬头一看,小店内已空无一人,门外却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商人揉揉脸颊,突然暗叫不好,自己的那把油纸伞已不见踪影!一阵冷汗霎时冒了出来。就想,定是在他打盹的时候,老天偏偏下起了雨,而那些食客急于出门,其中哪个见他睡着了,就顺手牵羊把他的伞取走了。
③商人将随身零钱清点了一番,沉吟片刻后,决定自己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了。他叫来面馆掌柜的,说自己看中了这个平静安宁的镇子,决定就在这里住下,开个小铺维生,请帮忙找一间房子。掌柜的也是个和善之人,说你开什么样的铺子?要多大的房子?我帮你找就是。商人说:“身无长技,只会修伞补帽。小小手艺人,租不起大房子,只是最好能够在交通要道上。”掌柜的笑道:“当然,修伞补帽应该在路边。”于是很快帮他找了一处房子,商人便用仅有的钱在唐家寺开起了修伞铺。
④商人待人客气,心灵手巧,天亮开门,天黑关门,很是个规矩人的样子,没过多久,他小小的修伞铺子便受到当地人的好评,人们都愿意把伞拿给他修理,哪怕多起两三里路。商人的伞铺算是立住了,可谁也不知道这个小手艺人是腰缠万贯的富商,更不知道他每天谦和的笑脸下,掩藏着紧张焦灼的心。他每天每时每刻都在等待着一把熟悉的油纸雨伞的出现,但都失望了。经过手上各式各样的伞成百上千,惟独没有他那一把。
⑤时间一天天在流逝,商人耐心地等着,但是他的伞还是没有出现。一天,他接手了一把破旧的伞,主人漫不经心道:“能不能修?太费事就算了。不然一把破伞值不了几个钱,我反倒花一大笔工钱!”听了这话,商人心里一动,想到自己的那把雨伞,丢时便只有三成新,用到现在怕也是破破烂烂了,它现在的主人怕也不愿拿来修了。商人就又动起了脑筋。
⑥第二天,过往行人看到这家修伞铺子打出了一条好新鲜的广告:油纸雨伞以旧换新。人们纷纷上前询问这事是不是真的?得到商人肯定的回答以后,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据说这是商人为了扩展生意,广招客人的让利活动,还说下一次就轮到布伞以旧换新了;又说商人对收集雨伞有兴趣——总而言之,广告效果好极了。
⑦(b)时隔不久,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修伞铺子来了一个中年农民,商人一眼就看见他腋下夹着一把油纸雨伞,那正是他日思夜想、心系魂绕的伞呀。
⑧商人不动声色地收下雨伞,犀利的眼神一瞥,就查看到伞柄完好如初,并无半点被动过的痕迹。他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他转身挑了铺里最好的一把伞给了来客,在来客的感谢声中,徐徐关了店门。商人立马打开伞柄,里面的一层黄蜡加封得严严实实。再撬开黄蜡,商人看到了他当初装塞在里头的全部珠宝玉器。他一下瘫坐在地上,长长松了口气,半日无语。
⑨这天,唐家寺的居民们觉得有点奇怪:自打修伞铺开张以来,没见过这么早关门的。第二天天大亮却还没有开门,一问,才知道人去屋空,这个在此处开店好长时间的外地商人突然走了。商人是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的确有点奇怪,但谁也没去多想。
⑩后来,这件事成了一个故事流传开来,当地那些换过伞的人才恍然大悟。于是“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就成了当地的一句歇后语。人们传说着这个故事,赞叹着商人的沉着、睿智和大气。
14. 小说以一把油纸雨伞为线索,依次写了商人购伞→ → →得伞的过程。 (2分)
15. 阅读全文后,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2分)
16. a、b两句中都有景物描写,请任选一处,说说其作用。(2分)
17. 阅读文中加 线的句子,揣摩商人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18. 从商人丢伞后的处理方式中,你得到哪些启示?(3分)
14. 丢伞 找伞
15. 小说的主人公是个沉着、冷静、睿智和大气的人。
16. a句的景物描写交代了商人丢伞的原因。
或:b句的景物描写预示着商人的雨伞将要失而复得。
17. 例:我不能离开此地,因为伞里装着我一生的积蓄。就用身上的零钱在路边开个修伞店,兴许拿了我那把雨伞的人会来修伞。这样我的钱财就会失而复得。
18. 例: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应该像小说中的商人那样,沉着、冷静地面对,运用智慧去处理。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共16分)
紫藤萝瀑布
①我不由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 (溅落、迸溅、溅起)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谈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 (挑逗、映衬、逗乐)。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船,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⑤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着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⑦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⑧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⑨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9.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②段的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2分)
10.十多年前,曾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作者感觉到失落、悲痛,如今,
重见紫藤萝 ,作者的心情是 。(2分)
11.揣摩下列语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3分)
(2)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3分)
12.如果说开始“我”是因紫藤萝的茂盛辉煌而“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么后来“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是因为什么?(2分)
13.积极又含蓄的主题追求是宗璞写景散文的一贯风格。请你概括文章的主旨,并结合自身写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4分)
9.迸溅 挑逗
10. 生机勃勃(繁茂旺盛、生意盎然) 宁静和喜悦
11. (1)将花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2)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花的勃勃生机和烂漫情趣。
12. 作者被紫藤萝生命的顽强和美好所鼓舞。
13. 主旨:文章通过描写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点明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人生哲理。提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丰富、扩展对文章的理解。
17.请以史工程师的口吻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不超过80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具体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说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并详细介绍“儿子”如何过“独立”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说围绕“儿子”独立问题来写。作者借此是想引发读者对什么问题的思考?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注意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注意用第一人称,即史工程师的口吻。
答案:儿子考上大学,妻子却因病无法送他入学。我们只得让儿子单独去报到。一周后,儿子寄回一叠发票。妻子很欣慰,我却为此大伤脑筋。(语言简洁,意思符合即可)
18【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找出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从中分析“妻子”的形象。
答案:“妻子”年年陪读复习,为儿子费尽心血,爱子之心令人感动。在培养过程中,她溺爱儿子,包办了除读书以外的所有事情,导致儿子脱离社会,缺乏独立能力。她认为儿子花钱解决问题搞好关系能成大事,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三点中答出两点,意思符合即可)
19【解析】本题考查详写的作用。联系本文的主旨——家庭教育问题和现在孩子的所谓独立问题,要注意答出作者所表达的态度。
答案:详写儿子寄回发票和儿子如何过“独立”瘾,可以突出儿子花钱买独立的可笑(荒唐)之处,更好地表达对这种假独立的讽刺(批评、否定)之意。(意思符合即可)
20【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读全文,可以看出整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让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即孩子的教育问题。对于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要观点鲜明,能结合儿子行为进行评价。
答案:第一问:对“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子女)”这个问题的思考。第二问:小说中“儿子”的独立是花钱买来的假独立,反映了他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错误的处世观念。
12.小强使老师很头疼。那么,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简略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教室里响起一阵巨大的哄笑声。”同学们为什么如此哄笑?(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她用双臂严严实实地护佑着他,像一只牢牢保护小鸡的母鸡”,请说说这个比喻表现了老师怎样的精神。(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老师不顾身边的人来车往,一下子拥住了他,一张泪光满面的脸贴到了他温热的小脸上。”是哪些原因使老师产生这样的举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假如惹是生非的小强是你班的同学,你认为大家应该怎样对待他?(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小强的表现来概括,原因从第六段中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小强是一个蛮横、好斗、倔强、充满叛逆性的孩子。因为他从小有病,大人们就惯着他;他幼年丧母,多年来没有人真正关爱他。
13一是因为他受伤的样子可笑;二是因为他平时惹人厌,现在看到他受伤,感到解气。
14这个比喻生动地表现了老师为了保护学生而奋不顾身的精神。
15【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内心的把握能力。老师没想到小强会变化这样快,小强的举动同时也增强了老师的信心。
答案:一方面,老师为小强的转变而大为感动;另一方面,老师要更加关爱、鼓励小强,所以产生了这样的举动。
16(示例):作为同学,不应嫌弃疏远小强,而应尽量团结他,使他融入到集体中,这样他就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认为小说的高潮在什么地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团长答应自己的儿子尝水,内心的担忧是不言而喻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份担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团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内容说说。(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夸张。说明战士们渴到了极点,为后文小号兵尝水作铺垫。
12小说的高潮在小号兵喊“爹”的那一刻。
13此题答案在文中,集中在小号兵提出试水要求后以及试水过程中,作者对团长的细节描写。
答案:“团长盯着小号兵的脸凝视了好久”“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这一系列细节说明团长内心很不平静,那份担心是令人难以想像的。
14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能力。分析要全面,每一项评价都要从文中找到根据。
答案:(1)负责、心细:见到小泉,他没有贸然下令饮用,而是仔细勘查。(2)勇敢,不怕危险:他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自己靠近泉边,蹲下要试水。(3)大义舍子:几名精壮的警卫冲上来,要求尝这水,团长没有答应。可是,自己的儿子提出了要求后,他郑重答应了。
温暖的硬币
①家里的储蓄罐沉甸甸的,我把里面的硬币哗啦啦倒出来,竟然有一大堆了!我惊喜地喊女儿:“快来看,咱们攒了这么多硬币了!”女儿走过来,眼神漠然:“加起来都不到100块,值得高兴成这样吗?”
②我知道,女儿体会不到拥有一枚硬币的快乐。
③在以前,二分钱就可以买到奶油冰棍,冬天能买一纸筒葵花子。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我记得一个冬天,大姨给了我二分钱,我紧紧攥在手心,舍不得花。后来在妹妹一再央求下,我才下决心要买点葵花子。我攥着硬币徘徊了很久,当拿出硬币时,它已带着我手心的温度,是温暖的。葵花子真好吃!我和妹妹一颗一颗品,葵花子仁到了嘴巴里,嘴里的香味满满的。我们的欢喜,也是满满的。
④还有一次,我手里攥着五分钱的硬币跑,不小心摔了一跤,硬币摔出手。我站起来,顾不得身上的泥土,赶紧四下找,可周围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找到。我急坏了,五分钱的硬币对我来说是一笔“巨款”。我回家把妈妈也叫来帮我找。母女俩弯着腰,像找一枚绣花针一样仔细。后来,妈妈在路旁的柴草堆里找到了,我高兴得跳起来,急忙把硬币紧紧攥在手心里。那种失而复得的惊喜,来自于一枚小小的硬币。
⑤有一年过年,当兵的三叔回来了。他给了我一块钱的压岁钱。我让三叔把纸币换成硬币给我,三叔笑着说“傻丫头,还不都是一样的,难道换成硬币钱就多了?”对我来说,不一样。硬币握在手里踏实,而且还能焐出温度来。每一枚硬币,从我手里花出去的时候,都是温暖的。它们像一个个被我焐热的好梦,飘到不同的地方,留下了久久的快乐。
⑥时光流逝,转眼之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的零花钱,可以大把大把数。硬币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很多人不喜欢硬币,嫌装在口袋里太麻烦。但是,我对硬币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每每看到硬币,就像看到老友一样亲切。
⑦我觉得,硬币都是有温度的。岁月的长河里,一枚枚硬币,就像一朵花,让孩子们单调的世界缤纷起来。它让我们懂得了珍惜,也学会了知足。
⑧可是,我的女儿却无法体会到了。现在的孩子们,丢失的难道仅仅是一枚硬币的快乐?
摘自《中国老年报》
16.本文回忆了关于硬币的哪几件事?(3分)
17.第②段有什么作用?(3分)
18.试分析第⑤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19.如何理解第⑧段的深刻含义?(4分)
20.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3分)
21.如何理解标题中“温暖”的含义?(4分)
16.① 用二分钱硬币为妹妹买葵花子
② 与母亲一起四下寻找摔出去的五分钱硬币,最终失而复得
③ 要求三叔把给我的一块钱压岁钱换成硬币。
17.过渡 引出下文关于硬币的回忆
18.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手握硬币时美好、满足的感觉。表达了“我”对硬币的珍惜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19.以反问句引人深思,表明如今的孩子们丢失的不仅仅是一枚硬币的快乐,而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及向往之情。
20.对过去淳朴生活的追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对女儿不懂得珍惜的遗憾。
21.一是指长时间攥在手心里的硬币变得温暖。二是指硬币攥在手心里给我内心带来的快乐、满足与踏实。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我是一颗小星星
我是一颗小星星。在浩淼天际的一角,我无言地燃烧着自己。
虽然,我不像太阳那样能得到人们歌颂,不像北斗那样能让人们仰望,不像月亮那样能启发人们的诗心睿思,但是,我在燃烧,我在发光,我在发热,我在这宇宙中释放着自己的能量,我为这美丽的天宇添上了自己的一份亮丽。因此,我坦然,我满足,我快乐,我开怀大笑。
有人问我:你,一颗小星星,既得不到宇宙之主的青睐和宠信,又得不到世间生命的敬仰和颂扬,却总是那么燃烧着,燃烧着,以自己的灵魂的煎熬和躯体的痛苦,去保持那茫茫宇宙中微乎其微的渺小一角的光明,你,值得吗?你有必要吗?
我回答,我响亮地回答:可敬的先生,你不明白——也不会明白我一颗小星星卑微的价值观。我,侥幸来到这茫茫宇宙中,成为这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已感到荣幸。我不燃烧自己,我还有什么可干呢?我不燃烧自己,我不是白白来这天宇中走了一遭么?我不燃烧自己,的确不必痛苦,不必煎熬,不必牺牲自己,但又能得到什么呢?人们歌颂太阳,因为她带给他们光明和温暖;人们仰望北斗,因为她为他们在混沌中指明了方向;人们喜欢月亮,因为她的姣好和盈亏引发了他们的诗思,启迪了他们的睿思。我的本分,我的能力,就是燃烧自己。燃烧着,证明我存在着;燃烧着,证明我有活力;燃烧着,证明我不是冷的物质和死的物质。
我为我能够燃烧而骄傲,我为我能够继续不断地燃烧而自豪,我为我保持了茫茫宇宙中的渺小一角的光明而欢悦,我为我价值的体现而欣喜万分!
我不是火凤凰,我不如火凤凰,但我为我能如火凤凰般燃烧而庆幸,我坚信,我必然如火凤凰般在燃烧中归于涅槃,得到新生!
我为光明而燃烧,我为奉献而燃烧,我为美丽而燃烧。
我燃烧,我美丽!我美丽,我燃烧!
12.本文与《行道树》一样都是用第几人称写的?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3分)
13.作者以小星星赞扬什么人,赞扬什么精神?(3分)
14.文章第三节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15.文章语言明白如话,但不乏含蓄,不乏优美。试找出你所欣赏的一个句子加以赏析。(4分)
句子:
赏析:
12. 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
13. 平凡的人,奉献精神
14. 突出小星星的无私奉献精神
15.句子可以自选,赏析只要从语言角度均可
阅读下面课外记叙文,完成14—18题。(12分)
抬起头来做人 梁文福
①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
②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③小男孩的妈妈取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
④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0块、50块。”
⑤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⑥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⑦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好的贡献了。”
⑧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走出去,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⑨妈妈说的那—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及别人所不能“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4.结合第⑤段说说小男孩在班上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学生?(2分)
答:
15.5肯定比500小,在第⑦段里,小男孩的妈妈为什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钱还要多。”呢?(2分)
答:
16.阅读第⑧段回答。
(1)简要说说画线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的深刻含义。(2分)
答:
(2)简要说说加点的两处“抬起头来”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2分)
答:
17.文章说,小男孩学习到了“捐”的意义,这“捐”的意义是什么?(2分)
答:
18.文题“抬起头来做人”有何深刻含义? 试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这一文题中所蕴含的哲理。(2分)
答:
14.成绩较好
15.从“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来看,这个家庭并不富裕;而对拥有百万家产的家庭来说,即使捐出500块钱,对他们的生活也丝毫没有影响。所以男孩的母亲这样说。(意近即可)
16.
(1)在经历了这次教育和考验之后,小男孩一直充满自信地做人,以自己的奋斗和成绩骄傲地面对那些拥有金钱的人们。
(2)相同之处是:这两处“抬起头来”都包含了充分的自信。不同之处是:前一处“抬起头来”是指小男孩在同学们的纷纷议论中坚守自己的一份自信;后一处“抬起头来”指男孩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一直充满自信地为人处世,并努力奋斗。
17.这“捐”的意义首先是量力而为,捐出自己的一份真心;其次,你的品学,你的成绩,是你对社会最好的捐献。
18.一个人即使身处贫困的境地,亦不要自卑,要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通过自己的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昂首生活于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