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14分)
清晨,被鸟儿叫醒
陈嘉瑞
“咕嘟—嘟”,“咕嘟—嘟”,迷糊中,窗外有了鸟儿的叫声。
谁家的鸟儿,起得这么早,叫得这么好听?“咕嘟—嘟”,“咕嘟—嘟”,对了就在楼下。我想象着晨光熹微的树枝上,挂着几只精致的鸟笼子。
又一天的清晨,还是没有睡醒,窗外又是一连串的“咕嘟—嘟”,“咕嘟—嘟”,谁家的鸟儿又叫了。那天听得很真切,鸟儿的叫声老练了许多。一声完了, 润润嗓子,又是一声,听来珠圆玉润的。我翻了个身,心里感谢着养鸟的人,他的举动,使大家虽在城里,却有了住在山中的感觉。记得最早的一次是在祥峪山庄,最近的是在平利县的纸坊沟,清晨听到了这般的鸟叫。只是那里的鸟儿,比窗外的鸟儿亲戚多,家族大,树林中此起彼伏。以前一直有个幻想,睡梦中,能被鸟儿叫醒,那该是多么的奢侈与美妙。记得一次乘坐火车,一夜的奔驰,清晨在卧铺上就是广播中鸟儿的叫声把人叫醒。心中赞叹列车的这一设计功德无量。突然觉得这些年的一次次进山,其实是为了享受清晨鸟儿的叫声。这下好了,有人花钱养鸟,全院子的住户跟着受益。
第三次,还是在甜美的梦中,窗外的鸟儿又叫了。“咕嘟—嘟”,“咕嘟—嘟”,一会儿,又间或有了“叽—哩”,“叽—哩”的叫声。就这样,“咕嘟—嘟”,“叽—哩”,“咕嘟—嘟”,“叽—哩”。我张开眼睛,只见窗帘之外,微光初现,鸟儿的叫声,分明有着露珠的味道。我翻身下床,穿着睡衣趴在阳台上,想看看是谁家的鸟儿。自东往西,没有鸟笼子啊。伸出头又看,还是没有。我又将对面住户的阳台,挨家一一扫过,还是没有。
回屋刚要躺下,“咕嘟—嘟”,“咕嘟—嘟”,鸟儿又叫了。我反身扑向阳台,追着鸟儿的鸣音望去,目光拐了几个弯儿,最后定格——鸟儿在树上!
“咕嘟—嘟”,“叽—哩”,“咕嘟—嘟”,“叽—哩”,看清了,东边的树上一只,西边的树上一只。东边的一唱,西边的一和。高处的似乎在问:“good morning ?”低处的似乎在答:“ji—li—”为了增加我的惊喜,一只长尾鹊“嘎嘎”的掠空飞过。啊!我们的院子里,有了纯鸟儿,生态天然的鸟儿!
久违了,鸟儿,久违了,树上的鸟儿!
“啊!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我顿时没了顾忌,双手高举,在自家的阳台上引吭高歌。
环境变了,生态好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啊。谁能想到,闹市的今天,也能听到以前只能在山里才能听到的鸟声?
听惯了呼呼作响的汽车声,劈里啪啦的盖楼声,丁零当啷的装修声,在嗓音暂歇的清晨,鸟儿,把一天最好的时光,叫得清丽滴翠。
如今,鸟儿们来了,请认个门儿吧。看,我家在四楼,你落脚的树叫法桐,那边的一棵,叫女贞。东边的香椿你可以筑窝,西边的苦楝你也可以建巢。来了就是朋友了,千万别走啊。对了,饿了,我在阳台上放上吃食,渴了我在盘子里倒上清水……我们院子的人都很好,我们长久做邻居吧!你们“入伙”了,我替你们缴物业费。
鸟儿们来了,我们的生活一下子有了生气。
生活,在清晨鸟儿的叫声中,醒了。
(选自《西安晚报》2010年12月22日)
19. 作者回忆过去在祥峪山庄、纸坊沟、火车上听到鸟叫,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作者为什么详写第三次听到鸟叫?(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根据上下文,品味下列句中作者的内心情感。(3分)
(1)谁家的鸟儿,起得这么早,叫得这么好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光拐了几个弯儿,最后定格——鸟儿在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久违了,鸟儿,久违了,树上的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本文对鸟儿的人称上,前半部分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后半部分是第二人称,请问作者这种人称上的变化有什么特殊意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为什么以前闹市听不见鸟儿的叫声,而现在能够听到?(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衬托作者是真的很喜欢鸟的叫声,特别是这种来自自然的鸟叫声。
20.是第三次听到的鸟叫声,让作者终于发现原来这些鸟的叫声都来自大自然,给人震撼的心理,所以记忆犹新,详写在情理之中。
21.(1)好奇 (2)惊喜、诧异。 (3)激动、兴奋。
22.人称上的变化说明鸟儿在作者心目中实在是有灵性一种的动物,作者已经把这些鸟儿当做自己的朋友来看待,十分亲切动情。
23.在以前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们只重视建筑物的建设,而如今人们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还兼顾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绿化,因此鸟儿也多起来了。
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6分)
一年生了多少气?
孙道荣
去探望一位老朋友。他正在伏案,手里拿支笔,苦思暝想着什么。问故,答:正在给自己做个年终总结,看看这一年,自己到底生了多少气。
我一听,乐了。一年过去了,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一次盘点,回头看看这一年都有什么收获,取得了哪些进步,这好理解,可是,谁会盘点自己一年生了多少气?
朋友拧着眉说,这一盘点,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呢。说着,他将面前的白纸展示给我看,上面凌乱地涂鸦着他一次次“生气”的经过——
一次,朋友去省城某机关办事,因为路途堵车,赶到时,对方快下班了。因为距离远,去一趟不容易,朋友再三解释,恳请对方帮帮忙,帮他将事情办一下。可是,人家根本不予理睬,声称已经到下班时间,来不及办了,然后径自离去。朋友说,其实,只要两三分钟,就可以将他的事情办妥。当时,看着那位机关办事员骄傲的背影,自己真是气得够呛。
还有一次,朋友去一家饭店吃饭,那天,饭店的生意火爆,菜点了半天,还没有上来,朋友就催服务员。服务员满口答应催催,十几分钟过去了,菜还是没上来,朋友将服务员喊来,责问是怎么回事。服务员也是一脸委屈。双方争执起来,朋友吃饭的心情一点都没有了,怒气冲冲,饿着肚子,摔门而去。
朋友说,很多气,都是在外面受的。有时候,回到家,遇到不顺心的事,也郁闷、难受、生气。往往是跟孩子生气。朋友有个男孩,在读初中。朋友感叹,青春期的男孩,很多时候,就喜欢跟你拧,让人生气。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个周日,他想带儿子去见一个朋友,儿子找了很多理由,坚持不肯去,父子俩为此闹开了。朋友觉得,将孩子养这么大,让他陪自己去见见朋友,他都一点不肯配合,养孩子有什么用?越想越生气……
数了数,朋友罗列了四五条生气的事。看来看去,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朋友挠挠头说,可是,当时可都是动了真气的,气得不行,气得够呛,气得肺都要炸了。奇怪的是,怎么才过去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些事情,再回想起来,就不那么让人生气了,甚至觉得自己当时气得莫名其妙,小题大做?
朋友随手将白纸上罗列的生气的事,一条条划掉,然后,将纸揉成一团,扔进废纸篓,拍拍手,说,还有很多当时让人生气的事情,现在想不起来了,这说明,那些事,根本都是不值得生气的事情啊。而事到临头时,我们为什么会跟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过不去,生气、愤懑,甚至爆发呢?其实,生气是我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啊。
我点点头。看着朋友扔进纸篓里的那团纸,我忽然想,我自己这一年来,遇到过多少不如意的事?烦心的事?苦恼的事?郁闷的事?而为了这些事,我又生过多少气呢?因为生活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我的心情也时常沉重,不悦,生气。不过,恰如朋友所言,年终盘点起来,值得继续生气的事情,还真没有几件,很多当时气愤难当的事情,现在回头去看,很可能一笑就能了之。
我拿过朋友的笔,也像朋友一样,在白纸上罗列了我记起来的让我生气的事情,然后,将它们一笔笔钩掉,揉成一团,扔掉。恍然觉得,心里就像整理过的空间,变得整洁,宽敞,透亮。
又是一年过去了,把自己的情绪也整理一下,盘点一下,将掩藏在我们体内的不良情绪和信息丢弃掉,为快乐的生活腾出空间,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人生小结。
(选自《福州晚报》2011年1月4日)
14. 文中列举朋友生气的事情有哪几件?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如果你是朋友的儿子,你会不会陪父亲去见他的朋友?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为什么有的事情当时动真气的,气得不行,气得够呛,气得肺都要炸了,而如今却不那么让人生气了,甚至觉得自己当时气得莫名其妙,小题大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作者与朋友回想过去的生气经历,有哪些人生感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去省城机关办事遭懈怠
(2)在饭店点菜十多分钟后不见上菜,与服务员发生争执
(3)想叫儿子陪自己去见朋友,儿子却不肯配合。
15.承上启下
16.示例:会去。 一、爸爸养我这么大,我要听爸爸的话;二、爸爸要我跟随他去见朋友,一定有爸爸的理由;三、陪爸爸去见朋友能锻炼我的交际能力,拓展我的见识。 不会去。 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何况爸爸的朋友我不太熟悉,不去见爸爸的朋友是为了避免尴尬。(两种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7.当时生气,是因为生活负担重,工作压力大,心情沉重,不悦,所以会生气,说到底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如今不生气,是因为那些事,根本是不值得生气的事情。
18.找出文中一些具有哲理性的句子即可,如“生气是我们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将掩藏在我们体内的不良情绪和信息丢弃掉,为快乐的生活腾出空间”“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人生小结。”
听雨 (崔舸鸣)
雨夜总是无眠,便听了一场夏雨自小至大的成长过程。
初时淅淅沥沥,若有若无,只是当微凉的风裹着土腥味儿涌进窗时,才嗅到雨的气息。渐渐地,密了,浓了,落在屋檐上、树叶上,便有了滴滴答答的响声;大多数仍无声地投入大地干涸的怀抱。此时的雨声带了些许诗情。无论哪一滴雨,都无法选择自己将落到何处。这是雨之少年。而人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是否也是不谙世事不识愁味的洒脱无拘呢?
慢慢地,雨声听来有了些脾气,撞在什么上不再是羞涩地滴答,而是劈啪有声,又分明带了些不耐烦的躁动。仿佛急于向世人证明什么,一如人涉世未深,为名利,为稻粱,四处奔波,虽不见得有古人那种“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之漂泊感,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忽一阵疾风掠过,凉意透进,溽热顿消,一道闪电趁风卷帘时射进来,虽闭目在黑夜中也感到眼前一亮。随后,雷声轰然炸裂,感觉整个大地都在抖动;继而狂风大作,雨似天河倾泻,急骤地叫喊着,宣泄着,仿佛要冲刷人间角落的龌龊,荡尽所有的污泥浊水。又一串惊雷如山崩地裂,似要震醒那些沉溺物欲的麻木心灵。这是光明磊落者之间的庄重宣言,无私无畏。几千年前,汨罗江畔的屈原,面对的可是这样沉沉的黑夜?聆听的可是这样叱咤风云的雷电?他的抑郁,他的愤懑,他的心声他的呐喊又有谁听得见?如果这算作雨到中年,是否也如人之壮年?成绩斐然者,呼朋唤友,觥筹交错,在人生的舞台上恣意挥洒自己的得意,而失意者只能借雷电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呼声。
不知何时,雨声慢慢显出倦意。它累了,乏了,厌了,渐稀渐少,雨滴的间隙中似乎透着思索。雨声从从容容,不急不缓,仿佛历尽沧桑的老人,回首人生,有欢乐,有迷惘,有失意,有辉煌,如今都不得已而淡然了,不再去解释什么,说明什么,只闲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夜听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不觉夜已阑珊,雨声渐无。或许,外面已是雨过天晴星光灿烂了吧?
19、文章描写“听雨”,意在品味什么?(2分)
20、文章所写“夏雨自小至大的成长过程”,可分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各比况人生的什么时期?(3分)
21、找出文中所引用的诗词佳句,说说其好在哪里。(2分)
22、文章使我们欣赏了一幅情趣横生的_____ ___图。(1分)
19、意在品味人生。20、其“成长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初雨时—发展时—高潮时—衰落时;分别比况人生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21、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些诗词语句的巧妙引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表现力增强。22、人生风雨图。
文具盒
厉劲的北风篦子似的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
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
英听了,眼泪就扑嗒扑嗒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
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去领。
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
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
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英身上套。
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
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
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
英的眼泪又下来了。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
得到这个文具盒,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是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
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
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
同桌的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
丽说,你真爱惜……
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
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
英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
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
英就去了。
从丽的家回来,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
(选自《美文精粹》)
15、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分)
16、你怎么评价小说的主人公“英”? (2分)
17、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分)
18、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作简要说明。(2分)
15、村里来了一批城里人捐赠的物资,英毅然选择了一个塑料文具盒,后来,英考上中专,去市里上学,结识了新同学——文具盒的捐赠者丽,她给母亲写信表达了她想要一件红毛衣的愿望。
16、当初的“英”心地单纯,一门心思地想通过读书改变现状。希望达成以后,女孩爱美的天性显现出来。
17、比喻朴素,富有农村地域特色,切合文章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了主人公生活环境的艰难。
18、作者采用的是白描的语言,语言非常简练,甚至连说话人后面的引号都省去了。比如:“英听了,眼泪就扑簌扑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用拟声、比喻的手法来写人物的伤心,如在眼前。
草 莓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______,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斯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_______。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______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番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宇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的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漫进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5.根据语境,将“依然”“酣然”“盎然”分别填入第1段的横线中。(3分)
16.文章第1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笔下的秋天有什么特点?(2分)
答:
17.从行文思路看,第1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文章第2段中有一个由写草莓到写季节更替的过渡句,这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9.有四个含“草莓”的句子,请选出“草莓”的含义有别于其他三项的一项。(2分)
A.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B.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C.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D.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20.请根据上下文,具体说明第5段中“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的内容。(4分)
“有所剥夺”的是
“有所增添”的是
21.文末说“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这里“六月的气息”是指
(2分)
15、依次是“盎然””酣然”“依然” (2分)
16、夏意正浓或生意盎然 (意思对即可 2分)
17、铺垫 (2分)
18、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3分)
19、D (2分)
20、“有所剥夺”的是:青春的心性和容颜 (意思对即可 2分)“有所增添”的是:成年期的思想和情感。或“成年期成熟的思虑……的大厦的落成”(意思对即可 2分)
21、青春年华或:“妙龄十八的馨香” (意思对即可 3分)
爷爷的遗物
爷爷去世三个多月了,他的房间仍保持着原来的样子,遗物也不曾清理。爸爸本来很忙,因为给爷爷治病和办理丧事,积压了许多工作得处理;妈妈要代表公司到外地出差,下个月才回来。只有我放假休息,是家里的闲人。爸爸说:“如果你喜欢,就帮着收拾收拾吧。”
我跟爷爷的感情很好,他陪我玩、陪我做功课的时间比爸妈还要多。奶奶早几年去世,他很寂寞;我长大了也有自己的朋友,根本没有想到抽时间陪他。现在想起来我很是抱歉。
爷爷的东西其实相当整齐,我不知不觉地由收拾变成回味,因为许多东西都引起了我的回忆。
他看报纸用的放大镜,是我的玩具之一。我把它放在太阳下聚焦,引燃一根根的火柴;又把昆虫的尸体放在焦点下,让它们化成一缕缕的青烟。
他有一根名叫“不求人”的竹制的长柄小手,用来搔背最是方便。爷爷搔背的时候总是闭上眼睛,一副很享受的样子。
我把爷爷的东西一件又一件地把玩,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房间渐渐暗下来。我开了灯,开始看爷爷的相册。打开第一页,是爷爷满脸含笑抱着一个婴儿的照片,旁边有小字写着“摄于爱孙满月”。我认得这“爱孙”就是我。我婴儿时颇为难看,但爷爷不嫌,一早便呼我为“爱孙”了。
放好相册的时候,我发现这大抽屉的一角放了一个小小的鞋盒。我打开来一看,里面是一双漂亮的红色小皮靴,适合五六岁的小女孩穿。看看鞋底,完全没有穿过的痕迹——这是一双新鞋。
爷爷为什么保存着这么一双小女孩的新皮靴呢?我拿在手里在灯下翻来覆去地看,却找不到答案。
爸爸下班回来了,我把小皮靴拿给他看,他也皱着眉头说:“奇怪。”
我把小皮靴放回原来的地方。妈妈出差回来的第二天晚上,我和她到爷爷房间,从大抽屉里拿出那双小皮靴给她看。
妈妈把小皮靴拿在手里,像我一样仔仔细细地看,她终于开口了:
“那时你才五岁,却像女孩儿一样开始‘贪靓’,喜欢穿漂亮的裙子,一经过鞋店便舍不得走,看那些新款式的皮鞋。”
“你生日那天,我才买了一双新鞋给你。没过几天,你却求我再买一双红色的小皮靴,我不答应。你每天从幼儿园放学回来,总要拉着接你放学的爷爷,硬要看鞋店里这双小皮靴。”
“终于有一天,你爷爷买了这双小皮靴回来。他说曾经有一次进店去,让你试穿过,很合脚。他想当做是我买的,叫我送给你,让你更疼爱妈妈。”
“可是我一口拒绝了。我说小孩子不能放纵,今天买了皮靴明天又要买别的什么,这会教坏孩子。你爷爷什么也没说便把小皮靴收回去,我还以为他拿去退货了,想不到他一直收藏着。”
我从妈妈手里拿过那双小皮靴,紧紧揽在怀里,眼泪已经流得满脸都是。
10. 请将选文所叙写的爷爷的遗物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内。(2分)
11. 选文中,妈妈与“我”都拿着小皮靴仔细察看的目的有什么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2. 妈妈的话插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3. 选文结尾一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4. 请用抒情性文字为选文续写一个结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0.放大镜 “不求人” 相册 小皮靴11.妈妈是在回忆往事,印证小皮靴是不是多年以前见到的那一双; “我”是想知道为什么爷爷会保存着小皮靴,希望能在小皮靴上找到线索。(意思对即可
12. 插叙了那双红色小皮靴的来历;揭示谜底,使情节更加曲折,突出了爷爷对“我”的爱。(意思对即可)
13. 表达了“我”对爷爷的无限怀念以及深感愧疚与自责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14.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选文,符合情节发展的要求,用抒情性文字表达出来即可。
悔的边缘(20分)
刘心武
从地铁站出来,是人流高峰期,地铁站台仿佛一个巨大的鱼缸,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他被后面疾步往前赶的人从侧面撞了一下,他早已习惯社会中人际间的碰撞,本能地一停步,见是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的眼光跟他刚一接触,就问他:“三益大厦从哪边走?”他回答:“那应该走东出口……”可是年轻人却马上离开他,又去问站台上报摊上的售卖员。他心想,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相信我的回答,我指点得很正确很清楚呀……他这样的年纪,加上他的教养,以及他性格中的一种执拗,使他在短短的几秒钟里,产生一种感叹,如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怎么增加那么多戒备?连问路也要再三验证才能确信吗?同时又产生出一种冲动,就是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这位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于是他小跑着,穿过江鲫般的人流,追上了那个年轻人,呼唤他:“小伙子!”
那年轻人听到他的声音,回头望着他,眼里充满了复杂的表情,他一时难以破译,总的来说,大概是无比惊讶。他就对年轻人说:“小伙子,我带你去三益大厦。最近这边修路,如果没人带路,那可能就绕来绕去找不着了……”年轻人瞪圆眼睛,嘴唇嚅动着,大概是想说不用了不用了。他就又微笑告知:“我就住在这边,顺路就把你带到,跟我走吧。”他引领着那年轻人去上滚梯,那年轻人自觉地站到滚梯右侧。他心想,这就说明小伙子还有点文明习惯,大概是个外地考到北京的大学生吧,去三益大厦,也许是到那里头的公司求职面试,那就更不能因为路不熟而误过约定的时间,自己带他去真是非常应该。
出了地铁站,那年轻人就说:“老先生,我自己去吧。”他笑:“看见了吗?两边全是临时栅栏,谁都得从这儿过呀……”转了两个弯儿,出现岔口,那年轻人说:“谢谢啦,你自便吧……”他的笑容更灿烂:“自便?那你可知道该往哪边?来来来,跟我拐这边……”就这样,终于走出栅栏,人流疏散开,前面已经显露出了三益大厦。年轻人刹住脚,这回不知怎么绷紧脸,挺不高兴的样子,挺生硬地说:“行啦,别跟着我啦,我看见啦。”他本想说:“我回家也得经过三益大厦,我把你送到门口吧。”但望见那年轻人的眼神,他想,啊,如今的年轻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许,人家到三益大厦里办事,希望能够保密呢。于是他就站住不动,指点前面说:“大厦的门朝西,拐往西边的时候,留神那地下车库里开出来的车,虽然规定车子到了出口一定要停下来,看清没有路人才能开出,可是如今就有那财大气粗的人,车子猛地往外冲,上个月就撞倒过一个民工,我正好路过……那开车的还骂那民工不懂城里的规矩……所以,你头回往那走,要特别小心!”
年轻人还没到三益大厦就停住了脚步,他猛地扭回头,看那领路的老人还在不在。没影儿了。年轻人的心先一松,接着就越来越紧,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它是在下地铁车厢后,从老人一侧的衣兜里,窃走了老人的钱包,那钱包里究竟有些什么,他还没机会检看。他向老人问路,以及问过老人又去问卖报的,无非都是转移老人的注意力,万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却向他展示出十二分的善意……这世界上还真有善吗?真有信任吗?甚至会相信他这样的一个生命?……一种浓酽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三益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他在悔的边缘徘徊……
6.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悔的边缘”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
7.老人当初为什么那么主动热心给小伙子带路,后来又离开了?从中看出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8.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一句照应的比喻句,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9.阅读以下链接的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6分)
材料一:佚名《天职》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小偷夜里到海尔曼大夫的诊所偷窃,因被氧气罐绊倒摔断了大腿,海尔曼大夫连夜替他做了手术,并帮他彻底治好了病才交给警察,使小偷感激得五体投地,并当场表示了悔改之意。
材料二:报纸上曾登载过这么一件事,一位父亲千辛万苦为儿子筹足了上大学的学费,不慎在途中被跟他们聊得很投契的小伙子偷走了。父亲凭着在聊中对那小伙子的了解,认定他偷钱是有苦衷的,一连几天到被偷钱的地方用纸与那小伙子沟通,再三表明对小伙子的信任,恳请小伙子把钱还给他解燃眉之急。结果,那小伙子真的把偷去的钱寄回给他,并说明是被他的信任所感动。
6.老人的善良关爱使偷了他钱包的年轻人产生了悔意,想还钱包又犹豫不决。7.热心带路是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2分)后来离开是为了尊重小伙子的隐私。(2分)从中看出老人是一个善良、热情、善解人意的人。(2分)
8. 照应的比喻句是:穿过江鲫般的人流。(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地铁站人多的状况,(1分)为后面交待小伙子窃老人钱包创设了环境(埋下了伏笔)。(1分)
9.示例:由文中和材料看到,人是有良知的,天性并不坏,只要用亲善、关爱、信任去打动他们,即使是走上邪路的小偷,也有可能会被感动而幡然醒悟改过。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增加社会的温暖与关爱,使更多误入歧途的人早日感化而重新做人。
妈妈爱吃什么菜
卫宣利
①妈妈爱吃什么菜?
提出这个问题,是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那天,大家聊得海阔天空,吃得大汗淋漓,都很尽兴。临近酒席结束,这位朋友忽然叫过服务员,叮嘱说:“再加一个酱烧鸡翅。”大家赶紧阻止:“都吃饱了,别浪费。”朋友笑笑,继续交待服务员:“鸡翅烧烂些,多放姜,加黄酒,烧好了给我打包。”
②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他是要带回家去。朋友转回身来,笑问大家:“谁知道妈妈爱吃什么菜?”这意外的问话让大家都愣住了。是啊,妈妈爱吃什么菜?还真没注意过。朋友接着说:“以前,我和大家一样,每次回家去,妈妈都会做一桌子我爱吃的菜,蜜汁排骨、辣炒虾仁、糖醋鱼……吃饭时,她总是坐在我身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吃,自己却一口不吃。哪个菜我多挟了两口,她便喜得眉眼含笑;哪个菜我吃得少,她又愁得眉头深锁,一个劲地自责检讨,说肉烧老了味重了……
③直到谈了女朋友后,第一次带她回家,在超市里,女友说,买些你妈爱吃的菜带回去吧,你妈喜欢吃什么菜?我一下子愣在那里,是啊,我妈爱吃什么菜?她知道我喜甜嗜辣,知道我不吃香菜,知道我每顿离不了青菜,而我竟如此粗心,从未留意过她喜欢吃什么。
④后来我开始留心,看她究竟爱吃什么菜。可是她从来不和我们一起吃饭,总是等大家吃完了,她才开始吃。似乎,我爱吃的菜她都不爱吃,那些我不喜欢吃的剩菜,她却吃得津津有味。
⑤直到那次外婆过生日,席间,我年逾八旬耳聋目浊的老外婆,特意把那盘酱鸡翅转过来,一个劲儿地往妈碗里挟,嘴里含混地小声嘟哝着:你最爱吃的鸡翅,多吃点,多吃点……”
⑥朋友的眼睛有些湿润,他叹了口气,继续说:“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习惯,每次出去吃饭,都要点一个酱鸡翅给我妈带回去,我也在学着做这道菜,总有一天,我要亲自做给她吃……在爱的天平上,我们和父母之间,总是倾斜的,他们的砝码永远比我们重……”
⑦大家都沉默了,或许每个人都在思索:妈妈,到底爱吃什么菜?我想起上次妈妈生病前我回去看她,在超市转来转去,最后带回去的,却是爸爸爱吃的牛肉。妈妈爱吃什么菜?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考验着我们每一个儿女的心:对这个在家庭里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的女人,我们是不是忽略得太久?
⑧大约每一家庭的餐桌上,妈妈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她在厨房里辛苦忙碌,做一桌子的美味佳肴,自己却是最后一个上餐桌的人。吃完饭,她清理掉我们留下的剩饭剩菜,涮洗碗筷整理厨房,她把我们每个人的饮食喜好都牢牢记在心里,唯独忽略了她自己。
⑨妈妈爱吃什么菜?我们每一个做儿女的,都应该认真地问问自己。
选自《语文报》初二版2011年第9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什么事。
2..体会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3.体会划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的好处。
4.“妈妈爱吃什么菜”这句话在全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请分析它的作用。
5..说说第⑥段中“在爱的天平上,我们和父母之间,总是倾斜的,他们的砝码永远比我们重”的含义。
1.文中叙述了两件事:详写了朋友如何知道母亲爱吃酱鸡翅,日后出去吃饭常多点一个带回家。略写了“我”去看生病的妈妈却不知道妈妈爱吃什么菜。
2.这两个词语,从神态上描绘了母亲十分关注儿子爱吃什么菜,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3.用排比手法,详细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爱吃什么菜了解得非常清楚,增强了儿子自责的语气,表达了作者朋友对自己母亲深深的爱。
4.题目中的“妈妈爱吃什么菜”有概括全文的作用,用问句的形式,能激发起读者者阅读的兴趣。第①段中的“妈妈爱吃什么菜”起引起下文的作用。第⑨段中“妈妈爱吃什么菜”起呼应开头,扣住题目的作用。“妈妈爱吃什么菜”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5.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父母对我们的爱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他们的爱,也间接地抒发了朋友对父母的孝心和关爱之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3~27题。(20分)
大医仁心
周大新
我想,你应该见过年近90拄杖而行的老人。你在乡村或城市的街头看见他们,可能会投去惊喜或羡慕的一瞥:嗬,老寿星!
我猜,你可能也见过年近90仍能劳作的老人,他们或在田头薅草,或在家中做饭,你看见后会很意外:天呐,90岁了还能干活?多精神的老人!
可我估计,我若是告诉你,有一个近90岁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有时一天还能做3台时,你一定会皱起眉头对这话表示怀疑:太夸张了吧?给我讲神话?
我当初和你一样:不相信!因为谁都知道,外科医生要能做到术前准确诊断,术中做得精致,术后治疗得当,并不容易,其最佳年龄是36—60岁。开腹做肝胆手术是大手术,一个近90岁的老人怎么可能还去做这样的手术?
今年2月下旬,我到了上海第二军医大之后,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看吴孟超做手术。我心中想的是:我一定要看出个真假来!
那一天早饭后,我在一位医生的带领下,到医院手术准备处领取了一套消过毒的隔离服。随后,走进了手术医生的换衣间。这时,我看见了吴孟超。和照片上的他相比,他失去了伟岸和威武,真实的他原来就是一个身材不高、体态偏瘦的普通老人。
我朝他点头致意,他也朝我点头笑笑,他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来意。
我注意他换衣服的动作,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但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
换好衣服的他向手术室走去,我急忙跟上。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
进了手术室,他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术专用的眼镜戴上,又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然后走到墙前去查看病人的CT片子。这片子他已经看过多次,昨天他还亲自去B.超室为病人做过B.超检查。
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20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弥漫开来。
他站的是主刀的位置,看来他是真的要亲自为病人做手术。
他双手伸进病人的腹腔进行探摸,他的眼睛并未看触摸部位,好像全凭手的感觉……
他的一只手朝器械护士这儿一伸,一把手术刀已准确地放到了他手中……
有血喷出来,他威严地说了句什么,喷血骤然停了……
他把一块血乎乎的东西放到了托盘里。陪我的医生低声告诉我:已切下病人病变的胆。
吴孟超继续探手在病人的腹腔里忙,他的动作纯熟而有把握。他下命令的样子像极了战场上掩蔽部里的指挥员,简短、清楚、有力。他的全程表现和全部动作,像极了一个50多岁的外科医生。一个人一下子显得年轻了几十岁,这真是神了!
又一个病人被推了进来。吴孟超走近前去,亲切地摸了一下病人的脸,轻声说:“别害怕!”那病人微微一笑,回答说:“有你在,我啥都不怕。”十几分钟以后,第二台手术又开始了……
眼见为实。一个近90岁的老人在这天上午为两个病人做了肝胆手术,耗时3个多小时,而且都非常成功。
我不能不信。我查了一下有关吴老的统计资料,仅2010年,他就主刀完成手术196台。他主攻肝脏外科以来,已主刀完成14000多台肝脏手术。按每天平均两台算,他得连续工作7000多天。换算一下,是得连续工作20年呀!
接下来,我就特别想弄明白:他,吴孟超,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过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为何还要让自己如此辛苦?为何不歇息歇息,享享晚年之乐?
他说:我是一个外科医生,我的岗位是手术台,只有在手术台上,我的心里才踏实,才舒服,才痛快;再说,做手术时,和年轻人在一起,有时说说话,聊聊天,我很开心;还有一条,我们外科医生要想多带出好学生,必须上手术台;最后,是有好多病人希望我亲自给他们主刀,他们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了他们。只要我还能干,就坚持做到最后,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在手术室里,倒在工作岗位上,那我会感到幸福……
一个90高龄的老人!
一个罕见的老人!
(选自2011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有改动)
23.文章题目《大医仁心》该如何理解?(3分)
答:
24.文章开头3个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这3个段落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关系:
作用:
25.文中说吴孟超“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又说“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这互相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
26.吴孟超进手术室后作者有两次描写到他的神态,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神态描写:
作用:
27.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吴孟超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
答:
23.答:意思是真正的名医不仅医术精湛,同时还应该具备一颗仁慈善良之心。(意思相近即可)(3分)
24(4分).答:递进关系(2分);这3段放在文章开头层层深入,逐步引出文章主人公吴孟超,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分)
25(4分)答:不矛盾。(1分)“慢”是说吴孟超作为老人平时正常的动作特点,因为毕竟他已近90高龄;(1分)而“快捷”是说他进入工作状态时的动作特点,表现了他对工作极大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让他年轻了许多。(2分)
[c3061fb6d58e4d64.jpg]
阅读史铁生《合欢树》,回答问题。(16分)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十岁?”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的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希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
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麽知道会不会?”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到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 “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有一年,院里的人们提到了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又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推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盘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能开花。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72年双腿瘫痪,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19
本文一开头就写作者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4分)
20
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21
作者的摇车最终未能进到那个小院,看到母亲栽的那棵合欢树,作者说“后悔”,之后也“悲伤”,但他亦说“悲伤也成享受”,这是为什么?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22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这样写的特点与效果各是什么?(4分)
[c90314f636a98137.gif]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