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8、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2分)

9、选文第一段和第三段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请摘录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3分)

10、从写作特色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

(1)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11、文中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作用?(3分)

[bfe6ca5e3af61419.gif]

阅读《母亲的诗》完成19—22题(13分)

母亲的诗

①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②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关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③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④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果实累累的秋……

⑤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⑥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⑦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⑧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⑨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场,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⑩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19、文章两处写了母亲给“我”以力量,请分别写出是在什么时候给的。(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20、“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1、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句子的深刻含义。(2分)

22、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写出四点)(4分)

[62a119e309f3856d.gif]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14—18题。(11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买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4、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内容的小标题,将序号填入括号( )(2分)

A.、父子情B.、父亲的背影C.惜别D.买橘送别

15、文中用哪些词语具体的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选出正确的一项( )(2分)

A.、抱了橘子 慢慢爬下 再抱起橘子B.、两手攀 两脚缩 身子微倾

C.、蹒跚的走 慢慢探身 穿过铁道D.、蹒跚 探身 爬上

16、选段中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景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7、“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与之相应的句子是 。这泪水,前者是 之泪,后者是 之泪。 (3分)

18、这段话的描写方法有 描写,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 描写。(2分)

[861c8efc2dfba1b4.gif]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18题。(16分)

父爱的姿势

钱国宏

①父亲是家中的“天”。有“天”在,则阖家清风朗月,四海靖宁。每每望着“天”的背影,我都会读出一腔感动和敬畏——不独他是父亲,也是因为那些定格在记忆中的姿势。

②——那是父爱的姿势。

③父亲是一个老兵。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人连死都不怕,还能怕什么?他怕,他怕作为他儿子的我有个闪失。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天下午,天黑得像锅底,闷雷串串,顷刻间硕大的雨点凌空砸下。放学了,我望着天地间无头无尾的雨不知所措。这时,父亲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门口。路上,风狂雨骤,我和父亲撑着一把伞摇摇曳曳,费力地向家中走去。父亲把伞几乎都倾到了我这边,他身子极度倾斜着,半边身子完全暴露在雨水之中。他右手撑伞,左手竭力将我拉靠在他的身侧,那情形让人油然想起孵蛋的母鸡。不到半路,父亲全身便都淋湿了。父亲索性把伞交给我,霍地把我抱起来骑在他的脖子上。父亲的脖子热乎乎的,与冰凉的雨水形成了鲜明对比。《骑着父亲冒雨归》成为我在市里获奖的第一篇作文。

④初二时,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中,我赤膊上阵,结果患上了重感冒。晚上,母亲在灶间做饭,父亲则守在炕沿边,一会帮我掖掖被角,一会摸摸我的额头,一会又量量我的体温。我闭着眼,倾听着父亲粗重的鼻息。(多年后我想起这事来,还倔强地认为:能够听到父亲鼻息的子女,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那年月农村家家孩子多,父母多半不拿孩子当回事。父亲与别人不同,他认为:既然把孩子生下来了,就要抚养成人,没这个决心,莫不如不生。父亲扶我躺下后,搬个小凳,坐在灶前给我煎药。火光熊熊,映红了父亲花白的头发和脸上刀刻一样的皱纹。那些皱纹不知何时爬上了父亲的脸,它们像跨越了千年的化石,展现在我的视野中,等我酸酸地去读。父亲盯着火苗,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药壶发出“噗噗”的声音。多年后,当我欣赏著名画家罗中立的名作《父亲》时,我觉得画家绝对是以当年佝偻身子熬药的父亲为模特的!

⑤知了长鸣的季节,我参加了高考。考场设在离家20千米之外的县城。考完第一科的时候正是中午。考生们呼呼地跑出教室,当我最后一个懒懒地走出考场时,蓦地看到:校门口,烈日下,孤独地站着一位老人,正踮起脚尖费力地朝这边眺望。那企盼的眼神和前倾的姿势,让人顿时想到南极的帝企鹅!——那竟是父亲!我万万没有想到不会骑自行车的父亲竟然走了20千米来考场外为他的儿子高考助威!那可是20千米啊!霎时,我有一种海上孤舟见到了小岛的感觉,向父亲飞跑过去!父亲也看到了我,深一脚浅一脚蹒跚着向我奔来……若干年后,当我读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我的脑海里立刻现出父亲当年帝企鹅般奔跑的姿势!——两者何其相似啊!

⑥很遗憾,我没能拍下父亲当年的种种姿势。我知道,这些瞬间在别人眼里也许是很平常的,毫无耀眼光芒,但它们却是父亲的一个个侧面,而就是这些不起眼的侧面,拼合出了一个生动、朴素、慈爱、憨实的父亲形象!人生易老,韶华不再,尽管世间常有白驹过隙之叹惋,我却倔强地认为:不管沧海桑田,父爱的姿势不会变!它们将定格在岁月的底片上,永恒而清晰地诠释着大爱无痕、上善若水的全部含义!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7期)

14.本文以_____________为行文线索,记叙了父亲的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第③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它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下面两句中加点的词富有表现力,请联系上下文进行品析。(4分)

(1)父亲把伞几乎都倾到了我这边,他身子极度倾斜着,半边身子完全暴露在雨水之中。他右手撑伞,左手竭力将我拉靠在他的身侧,那情形让人油然想起孵蛋的母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上,母亲在灶间做饭,父亲则守在炕沿边,一会帮我掖掖被角,一会摸摸我的额头,一会又量量我的体温。我闭着眼,倾听着父亲粗重的鼻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过本文,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欣赏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用饱含深

情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赞美这位中国式的老父亲。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答案:父爱的姿势  骑着父亲冒雨归  父亲灶前给“我”煎药  烈日下父亲为“我”高考助威

15.【解析】此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判断及对其作用的分析能力。根据对象,描写可分为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类。读画线句,根据“天”“闷雷”“雨点”便可准确判断。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是渲染某种气氛,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要结合具体语境作答。

答案:景物描写。渲染当时天气的恶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父亲冒雨接“我”回家作铺垫。

16. 答案:(1)运用动词,具体准确地描写父亲为“我”遮雨的过程,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呵护之情,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叠词,突出强调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17.【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要细读全文,通过分析父亲的言行举止来体会人物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

答案:父亲是一个朴素、慈爱、憨实、善良的普通人的形象。

18. 答案(示例):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碗。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6分)

变色龙(节选)

①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走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拿着一个筛子,上面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在那些门口附近,就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②“好哇,你咬人,该死的东西!”奥楚蔑洛夫忽然听见。“伙计们,别放走它!这年月咬人可不行!逮住它!哎哟……哎哟!”

③传来了狗叫声。奥楚蔑洛夫往那边一瞧,看见商人彼楚金的木柴场里跑出来一条狗,用三条腿一颠一颠地跑着,不断地往四下里瞧。在它身后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印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他追它,身子往前一探,扑倒在地,抓住了狗的后腿。又传来了狗叫声和人喊声:“别放走它!”带着睡意的脸从商店里探出来,柴房四周很快地聚了一群人,仿佛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

④“仿佛出乱子了,官长!……”警察说。

⑤奥楚蔑洛夫把身子微微往左一转,往人群那边走去。在柴房门口,他看见前面已经提到的那个敞开坎肩前襟的人举起右手,把一根血淋淋的手指头伸给那群人看。他那半醉的脸上露出这样的神情:“我要跟你算账,你这混蛋!”就连那根手指头本身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奥楚蔑洛夫认出这人就是金银匠赫留金。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坐在人群中央的地上,前腿劈开,浑身发抖——原来是一条白毛的小狗,尖尖的脸,背上有一块黄斑,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__的神情。

⑥“这儿出了什么事?”奥楚蔑洛夫挤到人群中去,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你干吗举起那根手指头?……是谁在嚷?”

⑦“官长,我好好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开口了,拿手罩在嘴上,咳sòu一下。“我正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些事儿,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把我的手指头咬一口……您得原谅我,我是做工的人……我的活儿是细致的。这一下子,可得赔我一笔钱才成,因为我要有一个礼拜不能用这个手指头了……官长,就连法律也没有那么一条,说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该忍着……要是人人都这么给畜生乱咬一阵,那在这个世界上也没个活头儿了……”

⑧“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拧起眉毛。“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是不愿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赔出钱来,我就要他们知道知道养狗的滋味,养这种野畜生的滋味!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一定是条疯狗……我说,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⑨“好像是日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个人说。

⑩“日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脱掉大衣……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咬得了你?”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到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伟!你那手指头一定是让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损失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

15.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咳sòu( )

16.第①段划线句采用了 的修辞,其表达效果是 。(4分)

17.下列对第⑤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赫留金手指血色的鲜艳。

B.刻划出赫留金以手指被咬为索赔资本的胜券在握的心理。

C.从侧面表现出了人们对赫留金的深切同情。

D.揭示了赫留金要对手指被咬这一事件追究到底的心理。

18.文章以“变色龙”为题,其妙处在于 。(3分)

19.有人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请任选其中的一点,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某一人物的看法。(5分)(80字左右)

(16分)

   15.(2分)嗽

16.(2+2分)拟人、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商店和饭馆生意极其冷清的场面,体现了沙皇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的萧条。

17.(2分)B

18.(3分)它与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狡猾善变、见风使舵的个性特点相吻合,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讽刺效果。(“讽刺效果”占1分)

 19.(5分)略(要点:可恨之处2分,可怜之处2分,语言表达1分;后者相同)

课外现代文赏析(13分)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 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顾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__。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1).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详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6分)

①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得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交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我”上课走神,老师引导“我”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发言。②老师脑梗严重,仍记得当年的教学情景。。

(2).①因为老师已经巧妙地提醒了走神的学生,若无其事,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不想让学生尴尬,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巧妙的交流艺术。②看到老师的病情,伤心,难过之情难以控制,体现了“我”对老师深深的爱怜、痛惜。

(3)第一个“好”表现的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的老师;第二个“好”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

(4)略

课内现代文赏析(14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仔细”“踌躇了一会”两个加点字又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为“我”所订做的“皮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南京“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在南京的见闻一句都没写?(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父亲踌躇再三,坚持亲自送“我”到车站,并送我上车。

   (2)甚:很。写出父亲嘱咐茶房时认真仔细的程度。颇:很,相当地。写出父亲犹豫考虑的样子。这两个词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

   (3)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家时生活艰难、渗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定做昂贵的紫毛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

   (4)不矛盾。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

   (5)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故一笔带过。

母亲的作业(12分)

⑴驱车从千里之外的省城赶回老家,杨帆直奔省城人民医院。

⑵“我母亲得了什么病?严重吗?”他急切地问主治大夫。

⑶大夫看看他说:“胃癌晚期。老人的时间不多了……”杨帆顿时泪如泉涌。

⑷出了诊室,杨帆立即用手机通知他公司的副手:从今天起由他全权负责公司事务。杨帆要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陪伴在母亲身边。

⑸父亲早逝,为拉扯他们兄妹四个长大,母亲受尽了千辛万苦。母亲的腹痛是从两年前开始的,杨帆兄妹曾多次要带母亲到省城医院检查,每次母亲都说:“不就是肚子痛吗,检查个啥,吃点药就好了,妈可没那么娇气!”母亲总是这样,生怕拖累儿女,生怕影响儿女们的工作。

⑹杨帆开始守在母亲的病床边。母亲每天都要忍受病痛的折磨。杨帆想方设法转移母亲的注意力,减轻母亲的痛苦。他跟母亲聊天儿,给母亲讲一些有趣的事情,用单放机让母亲听戏……有一天,他陪母亲闲聊时,母亲忽然笑道:“你兄妹四个都读了大学,你妹妹还到美国读了博士。可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竟然也过了一辈子。想想真是好笑……”杨帆脑海里立刻跳出一个念头,就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教你认字写字吧!”妈笑了:“教我认字?我都快进棺材的人了,还能学会?” “你能!妈。认字写字很简单的。”

⑺杨帆就找出一张报纸,教母亲认字——他手指着一则新闻标题上的一个字,读:“大。”母亲微笑着念:“大。”

⑻他手指着另一个字:“小。”母亲微笑着念:“小。”

病房里所有的人都向这一对母子投来了惊讶、羡慕和赞许的目光。

⑽隔了几天,杨帆还专门买了一个生字本,一枝铅笔,手把手地教母亲写字。母亲写的字歪歪斜斜,可是看起来很祥和,很温馨。当然,母亲每天最多只能学会几个最简单的字。可是母亲饶有兴致地让杨帆教她写他们兄妹四人的名字,写那几个字时,都是满脸灿烂的笑容,不像一个身染绝症的人了。

⑾一个月后的一个深夜,母亲突然走了。那个深夜,杨帆太累了,趴在母亲的床边打了个盹儿,醒来时,母亲已悄然走了。

⑿母亲是面带微笑走的。母亲靠在床上,左手拿着生字本,右手握着铅笔。透过泪眼杨帆看到,母亲的生字本上歪歪斜斜地写着这样一些汉字:杨帆杨剑杨静杨玲爱你们。“爱”字前边,母亲涂了好几个黑疙瘩。

⒀母亲最终没有学会写“我”字。

15、文章开头3段采用了哪些方法描写人物?表现了杨帆当时怎样的心理?(3分)

答:

16、得知母亲时日不多以后,杨帆做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答:

17、病友们为什么会对杨帆母子投去“惊讶、羡慕和赞许的目光”?(3分)

答:

18、你怎样理解文中加点的“灿烂的笑容”?(2分)

答:

19、“母亲最终没有学会写‘我’字。”这句话颇有深意,试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15、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每点0.5分,共1.5分)杨帆得知母亲生病住院后内心的焦急;得知母亲时日不多后内心的悲痛、无助;为自己没有尽职照顾好母亲而悔恨、自责。(每点0.5分,共1.5分)(3分)

16、①通知副手一,负责公司事务;②守在母亲床头,设法减轻母亲痛苦;③教母亲认字写字。(答对一点得0.5分,2点得1分,3点得2分)

17、“惊讶”:对杨帆教母亲认字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母亲年纪大、病重);“羡慕”:为母亲有杨帆这样一个有成就又孝顺的儿子而羡慕;“赞许”因杨帆对母亲的孝顺。(每点1分,共3分)

18、这笑容是发自母亲内心的真实的笑容;(1分)体现了母亲为儿女的成就和孝顺感到自豪、高兴。(1分)(共2分)

19、母亲没有学“我”字,母亲一生从来没有把“我”字放在心上,(1分)她的心里只有自己的孩子,从来就没有过她自己。(1分)(共2分)

阅读《感悟春天》一文,完成20-26题。(20分)

感悟春天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的春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唐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沐浴春光,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fó jiāo 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20. 从第①段来看,作者认为“春光很金贵”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21. 读第①段,你感到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有什么特点? (3分)

22. 第②段最后说,“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3. 用一句话概括第③段的内容。 (2分)

24. 第④段画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什么?(2分)

25. 第④中那位封建时代的女子和那位现代美国哲人难能桑塔耶那面对同样的春天,心态却明显不同。请借助文中“悔”和“冲”两字分析他们各自的心态。(4分)

26. 作者从春天里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20.因为春“总是乍暖还寒,需要反反复复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总在不经意中,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 (2分)引发了作者“春光难觅”“春光易逝”的感慨。(2分)

21.多雨、短暂、来得艰难(春光金贵,春光难觅,雨水多)(3分)

22. 在春天的怀抱里,不论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人人都能尽享春天带来的欢乐,这正是春天被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所承认和赞美的原因。(3分)

23.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无论谁都要承认春天是美好的)(2分)

24.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2分)

25.“悔”字表现了怀春思夫的女子内心的压抑和无奈,而“冲”字则充分显示出了桑塔耶那的自由奔放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性。(4分)

26. 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由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2分)

阅读《梯子》一文,完成18—21题(17分)

(1)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2)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3)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4)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5)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6)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7)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8)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9)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10)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11)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12)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13)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14)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15)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16)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17)爸爸喊了:“一……二……三!”

(18)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19)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20)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21)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22)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23)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花园的一角跑去。

18.请用文中的词语,填写出儿子表情变化的过程(4分)。

笑——→ ( ) ——→ ( ) ——→笑

19. 下面两个语句都运用了生动恰当的比喻,请具体分析这两个比喻好在哪里。(6分)

①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②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20.第(20)节中“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为什么“比刚才还要疑惑”?(4分)

21.“不相信别人”,“相信别人”,两种教育,你赞赏哪一种?说说理由。(3分)

18.惊愕  疑惑(4分,每空2分。)  

19.①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儿子又黄又青的脸色,写出儿子的惊恐神情。

②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儿子脸色恢复红润,笑容灿烂,写出儿子高兴的神情。

(共6分。每题3分,写出怎样的脸色2分,说出具体的神情1分。)

20.原来疑惑的是自己的爸爸为什么要学习故事中的爸爸,让自己吃苦、摔屁股;现在疑惑的是爸爸为什么要骗自己。

(4分。要从“刚才”和“现在”两个角度分别谈疑惑的原因,每点2分。)

21.3分。(表明观点1分,阐述理由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