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在岛上有一所美丽的小房子。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开手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了——但距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 ”母亲说。
“不,妈妈!”孩子哭了起来。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那么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他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条渔船和一个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的脸色中知道她的决定是不可更改的。于是,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回水中。
夜色中,那鲈鱼抖动它肥大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孩子回想起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
这已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他说得对,他再也没能钓到那天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在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那个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晚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摘自《没有钓到的大鱼》)
13、在下面两句话中选出最恰当的一句放在原文画横线处,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①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②孩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
答:应选( ),理由是
14、“他环视了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条渔船和一个钓鱼人。”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答:
15、阅读最后一段,注意画线部分“类似那个夜晚的问题”,你能否说说“那个夜晚的问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问题?(3分)
答:
16、文中“没有钓到大鱼”和“依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中的“大鱼”各指什么?(4分)
答:
13、①,这句话中的“得”字表明母亲的语气十分坚决,没有丝毫可以商量的余地。
14、更加衬托出母亲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15、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你能否依然注意自律,不做有损公德的事。
16、前者指的是从湖里钓出的大鲈鱼,后者指的是事业上的成功。
阅读《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车》回答下列问题(12分)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车
①有位哲人说过:生命原本是一个不断受伤又复原的过程。因此,每想起往事,我的心中总会充满莫名的感慨,许多回忆像微笑一样,带着一份阳光般的温暖和感伤,让人难以忘怀。
②18岁那年,我没能冲上那座梦想了几千个日日夜夜的独木桥,望着桥上那些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我的心剧烈地疼痛着。
③有一个星期,我始终活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下,索性关了门,谢绝所有的人,包括我的父母亲,一个人躲在自已的小屋里暗自垂泪。那时候,我觉得上天对我太不公平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冲过了最后的防线,而比他们优秀的我却跌倒在战场上?一向自信的我,从来没有受过如此的打击,难道命运是如此捉弄人,注定我终究走不出这生我养我却囿人视线的村落?
④一天下午,父隶可能怕我闷环了,要我去外面走走,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这么多天来,父亲从来没有责备过我,也没有像母亲那样苦口婆心地劝我。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
⑤我们走在林边的小路上,父亲不说一句话,刹那间,我注意到父亲似乎苍老了许多。路边,一群小孩子拿着风车,这种纸做的迎风转动的玩意儿是我小时候经常玩的玩具。由于没有风,我看见他们一个个哭丧着脸。父亲走到他们面前,问:“你们为什么不玩风车?”“没有风,风车不会转。”一个小孩稚嫩的声音。“我告诉你们,如果想要风车转动起来,你们不能在这儿等风,风是不会说来就来的,你们必须跑动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转动得越快……”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同时回过头看了我一眼。那几个孩子举着风车跑了起来,而那风车,由于受了外力的影响,越来越快,并伴着孩子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
⑥我忽然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用一个极其平常的道理告诉我:我不该这样沉沦下去。整日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下,只会裹足不前。我需要勇敢地跑起来,启动生命的风车,让它转动起来,这样,我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⑦原来,希望本身就是一只美丽的风车,而如果想让风车转动起采,必须依靠风。但风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它就像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在没有风的情况下,要让风车转动起来,惟一的办法就是跑起来,跑得越快,你就越能接近成功的彼岸。
⑧从那天起,我从迷惘中苏醒过来,重新拾起书本,走上了自考的道路。两年后,我拿到了自考的大专毕业证,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⑨现在,我在舒适整洁的办公室里.想起父亲的话仍会感慨万千: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采,你跑得越快,凤车就会转得越快!
19、阅读第②③④段,想一想:父亲为什么“只是一个劲儿地抽烟,一根接一根”?(3分)
20、在父亲良苦用心的开导下,“我”明白了什么?(3分)
21、文章多次出现“要想让风车转起来,你自己必须先跑起来,你跑得越快,风车就会转得越快”这句话,请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3分)
22、“生命原来是一个不断受伤又不断复原的过程”,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
[d8109caef97fb895.gif]
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部分,完成后面题目。(11分)
①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愈来愈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 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②“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③“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 架下面那块岩石了吗?”
④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踩到 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我想。
⑦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 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5.划线的景物描写,除了交代时间外,还有什么作用?(2 分)
16.“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 字?为什么?(3 分) .
17.“我”照着父亲的话移动了第一步后,为什么“信心大增”? (3 分)
18.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我”脱险的过程,其中“我”心理变化过程也清晰可见。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我”心理变化的过程。(3 分) 最初 继而 随后 最后
14、略(2分)
15、衬托“我”恐惧心理。(2分)
16“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愿意,表达效果不好。(3分)
[d993859181ef2f54.gif]
阅读(15分)
十一岁的阳光
艾傈木诺
逼着自己撕开一丝眼缝,感觉还有些迷糊,少年毕竟是贪睡的,可转念一想,还得早些去学校,依拉的事是大事,万万不能耽搁。我揉揉眼,从床上爬起来。
太阳把瑞丽江照得如金子般闪亮,晨风在江面飞过,一会儿钻进树丛里,一会儿钻进水汽中,一会儿钻进村寨里。我来到依拉家的竹楼下,大声叫:“依拉”。依拉下楼来时,眉皱皱的,我把手里的钱朝着她一扬,说:“依拉,一定没事的。”她抿着嘴羞涩地笑了,露出可爱的小虎牙。
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班主任岩坎老师。依拉一直低着头,我竭力地抬起头来,说:“老师,依拉的爸爸去缅甸背玉石毛料,伤了脚,家里也没有钱让她读书,她快读不成书了……”岩坎老师说:“不怕不怕,我们一起想办法。”我说:“能不能把我的学费分一半出来给依拉缴学杂费,等以后有钱,再补上,好不好,老师?”我心里在想,现在依拉家里是拿不出钱的,我每个星期有生活费,可以慢慢省出来,不但可以替依拉缴上学费,还可以替她补上生活费。老师说:“艾傈,你们不用担心,我来想办法。”他的脸又转向依拉说:“没事的,学费我先给你垫着,好好读书就是了。你还这么小,不上学可不行。”我们两人不愿意老师这么做,因为老师也穷,我们是知道他家家境的。依拉不知道该怎么说,放声大哭起来。
因为家里和学校隔得远,我们都是住在学校,星期天回家带上一周的粮食和菜,平时就自己做饭吃。一个人的饭菜两个人吃,我知道是不行的,得想想办法。该用什么办法给依拉找生活费,再把岩坎老师垫的钱还上?
靠近公路边有一个工地,一群大妈在那里砸石子。我对依拉说:“这个我们能做呀!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把学杂费挣回来。”起初我们想,不就是砸个石子吗?多大的事!结果可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用力小了,砸不破;用力大了,一会儿就累了,还会把石子砸碎。另外,两只手得配合默契,要不石子会飞出老远;眼睛也得留神,一锤下去,有时砸不着石子,倒把自己的手砸得鲜血淋漓。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我们下午放学就去工地砸石子,每天干一个小时,再回去做饭、写作业。干了一星期,两个人得了六块钱,我们商量先给老师送去。
第二天我们去送钱时,岩坎老师看到我们笑笑地说:“听说你们每天去砸石子,是不是很辛苦?”我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辛苦、不辛苦……”老师问:“不好好读书,怎么想着去砸石子呢?”我鼓起勇气说:“老师,我们不能连累你给我们垫学费,我们想用自己的双手挣出来。”岩坎老师笑得更灿烂了:“好好好,你们这种自立精神值得表扬,只要不耽误学习就好,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只是这钱,老师不能收,就算我给你们的奖励吧!”
那一年,我们都是11岁。 (本文略有删改)
20.联系全文,说说题目中“阳光”的含义。(3分)
答:
21.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一种,并说出它的作用。(3分)
答:
22.请说说文中的“艾傈”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20.参考答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同学、朋友之间的帮助(或艾傈对依拉的情谊,)。
21.参考答案:修辞手法(写出其中一种即可):比喻、拟人、排比
作用:比喻,把阳光下的瑞丽江比作金子一样闪亮,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拟人,把晨风当作人来写,用 “钻”字写出了风儿的特点,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排比,风儿钻进树丛、水汽、村寨,条理清晰,增强表达效果。
22.答案提示:关键词:会关心人、聪明、有情有义、大方、能吃苦的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机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苦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到:“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4.这里所选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请用自己的语言作简要概括。(3分)
15.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得好吗?请说明理由。(3分)
16.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3分)
17.文章结尾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中对父子二人的描写,说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4分)
[f9430db72611ea47.jpg]
乞丐与露珠
一个乞丐很早就上路了,当他把米袋子从右手换到左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的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做什么吗?”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完全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个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她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
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10.从“看来你比我更可怜”这句话,可看出乞丐的生活态度是 。(3分)
11.“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3分)
12.乞丐为什么“一下子停住了脚步”?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想要把露珠吞下去。 B.、为自己的“可怜”而感到自卑、自惭。
C.、被露珠的生活态度所震撼。 D.、对露珠所起的伟大作用持怀疑态度。
13.作者通过对露珠的语言描写,反应出露珠怎样的精神?(3分)
[d78bcdfdc7b638d3.jpg]
阅读秦俑的《榜样》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C.】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上了大学又怎样啦,还不照样回家教书种地……”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18.认真阅读全文,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6分)
告别同学→ →回到家里→ →答乡亲疑问→ →获得嘉奖
19.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4分)
(1)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复杂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说说【C.】处“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中“暴”的表达效果。(4分)
20.【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试分析其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6分)
(1)“悲”
(2)“壮”
[2cce1314ec7bf288.jpg]
21.“悲”示例:①往年寒暑假,峰子一回家,总有人请他吃饭教课,而决定回乡教书的这年暑假却没有人请他,乡亲对他态度的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心酸。②“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一个“暴”字,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到校人数急剧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让他始料不及,间接写出了此时的峰子已成为家长心中的“坏榜样”,令人痛心。③家长的嘀咕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这里写出了峰子动员流生时,家长们的冷漠无知深深地戳伤了峰子的心。
“壮”示例:①“头也不 回”写出了峰子放弃到省晚报做记者的机会,回乡教书的毅然决然。②面对乡亲对峰子回乡教书的疑问,他“爽快”地回答“是”。“是!”独词成句,掷地有声,写出了峰子回乡执教的坚定与自豪。③“……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看似轻松俏皮的话语表现了峰子扎根农村教育的庄重选择。(6分,每点3分。点评合理均可)
阅读《永不录用》,完成16-19题。(10分)
永 不 录 用 朱晖
⑴已是凌晨三点,当他从网吧里出来时,满脑子仍然充满游戏里的刀光剑影。他如网游中的大侠般麻利地翻过校园墙头,突然一个黑影横亘眼前,他意识到:这次真要挂了。班主任只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回去收拾收拾,准备卷铺盖回家吧。
⑵他慌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我保证今后改。”班主任冷笑:“你还好意思求我,这已经是第11次了,上次我已经在全班面前宣布你只有最后一次机会。”
⑶父亲来了,穿着布满灰尘的破棉袄,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里显得分外扎眼。父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哀求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不容易,如果被开除了,他一辈子就完了。”
⑷“给他机会够多了,而且我不希望班里有个害群之马。”班主任断然拒绝。
⑸父亲踉跄了一下,“扑通”跪倒在地,所有人都惊呆了。他心如刀割,仿佛在滴血,终于爆发了,一把扶起父亲,口气凛然地说:“爸,别求了,我们走。”
⑹班主任轻蔑地说:“对,回你的乡下撒网吧,只要有我在,就永不录用你这个无可救药的人。”
⑺回到家,他躺在床上睡了三天,感觉前途渺茫,世界一片灰暗。可怜的父亲,仍不愿放弃,又出去四处求人,希望能有个学校接受他。他心里更加难受,一个被开除的学生,哪个学校还愿意要呀。
⑻但父亲却真办到了。父亲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告诉他,镇中学同意让你插班旁听了。他顿时泪眼滂沱,可以想象,这些天父亲低三下四地四处求过多少人呀!他哽咽地说:“爸,您受苦了,都是儿子不孝。”父亲憨憨地笑:“只要你能改就好。”他下跪起誓:“一定痛改前非,考上大学。”
⑼毕竟底子不错,加上刻苦攻读,他的成绩进步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已升至高三,书本和大学占据了他所有的心灵空间,偶尔想到曾经的网游岁月,恍若隔世。
⑽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对他说:“告诉你个好消息,你以前的那个班主任调到省附中了。”他毫无兴趣:“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孩子,你不知道,你还保留了学籍,就是因为他你才回不去的。”停顿了片刻,父亲又说:“我今天又到学校去求校长,他答应让你回去读书。”
一切简直难以置信,但当他重新跨入那个熟悉而陌生的校门时,他狠狠地对自己说:“我不仅要从这里爬起来,还要从这里起飞,证明给那个家伙看看我是否无可救药。”
⑾转眼一年过去了,他实现了诺言,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上学前的那个夜晚,父亲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他恭敬地敬了父亲一杯,又敬了母亲一杯,然后父亲为他斟满第三杯,说:“孩子,这杯你该敬敬当年的那个班主任。”
⑿他不可思议地望着父亲,父亲回忆起三件事。
⒀那天,父亲跟班主任去办理相关手续。班主任悄悄告诉他:“老大哥,学校那晚查到了您儿子又去上网,因屡教不改,要强行开除他。我做得绝情,一是迫于学校的制度,二是想让他的心灵有所触动,真真地戒掉网瘾。更重要的是,我先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可以为他保留学籍。”父亲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感到,儿子还有希望。
⒁几天后,父亲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镇中学的校长是我的老同学,我和他说过了,让您的儿子暂时先到那儿插班。”父亲连连道谢,班主任又嘱咐:“暂时不要告诉他我做的事,这对激励他有好处。”父亲不是很明白,但相信老师的话必然有道理。
⒂后来,班主任来到家里。“我就快调到省里了,走之前我会做通校方工作,让您儿子高三一开学就回来。”父亲感激涕零,班主任又掏出五百块钱,说:“知道你们家庭困难,这点钱给他买点学习资料。另外,还是让他继续恨我吧,因为现在他那口气还没下去呢,就让他一鼓作气考上大学吧。”
⒃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⒄火车到达省城的时候,接站的同学问他是否是某某大学的。他说是的,但是我要先去趟附中。 (摘自《辽宁青年》2009年第3期A.版,有改动)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当年的班主任为他做的三件事。(3分)
17、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可从修辞、描写、炼字等角度赏析)(3分)
听到这,他的眼泪如洪水般倾泻而下。
18、你认为文中的班主任是一位怎样的老师?(2分)
19、甘作红烛的苦心人,回头是岸的有志者,共同演绎一段感人故事。这样的故事给你怎
样的启迪?请你谈谈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2分)
16、(1)以他主动休学的名义上报校方,为他保留学籍。(2)让镇中学的校长帮忙,收他做插班生。(3)调走前做通校方工作,让他回校读高三,并拿出500元
钱给他买学习资料。(一点1分)
17、这是神态描写(这是比喻或夸张修辞,“倾泻”这个词语)(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当他得知班主任为了挽救自己而煞费苦心后感激之情(1分)以及为自己对班主任的误解而感到内疚。(1分)
18、班主任是个有爱心和责任心,工作耐心细致,对沉迷网络的学生不放弃,讲究教育策略的好老师。(意思对即可,答出两点得满分2分)
19、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社戏》片段,完成14-15题。(5分)
⑴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⑵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⑶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⑷……
⑸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__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4、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在选文第⑴小节里“我”的心情,除了能去看社戏的兴奋之外,还是怎样的?选文中哪些方面表现了这种心情?(3分)
15、选文第⑸小节写到“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有什么作用?(2分)
14、急切(1分)船行极快却还以为慢;似乎听到歌吹了;望见几点火便想像为戏台;(答对两点得满分2分)
15、这里运用侧面描写(0.5分),烘托了船行速速之快(0.5分),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熟练(1分)。
不肯死去的心
①外婆得了老年痴呆症。先是不认识外公,坚决不许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和她共同走了50年的老伴只好叹着气睡到了客厅里。然后有这么一天,外婆走出家门就不见了踪影,好在有派出所的帮助才将老人家找回。原来,她一心一意地想着童年时的家,不肯承认与现在的家有什么联系。家人哄着骗着,才终于将外婆留了下来。后来她又忘了她一手带大的外孙、外孙女,以为他们是群野孩子,要来抢她的饭。她用手护住饭碗,一边用拐杖打他们:“走开,走开,不许抢我的饭。”弄得一家人哭笑不得。
②幸亏外婆还认识一个人——自己的女儿,我的母亲。每次看到她,外婆脸上都会露出异样的笑容,叫她“欣欣,欣欣”。傍晚的时候,外婆就会拿个凳子坐到楼下,唠叨着:“欣欣怎么还没有放学呢?”其实欣欣的儿子都大学毕业了。家里人看准了这一点,每当外婆闹着要回自己家的时候,就恫吓她:“再闹,再闹欣欣就不要你了。”外婆便会立刻安静下来。
③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母亲亲自下厨。餐桌上外婆的动作十分怪异:【A.】她朝四周看了又看,就像一个正要偷糖的孩子,当她确定没有人注意她的时候,大大方方地夹了一大筷子菜放进口袋里。主客见了顿时大惊失色,却又装着没看见。只有外婆一个人兴高采烈,似乎自己的手法十分高明。那顿饭大家都吃得很艰苦。
④当上完最后一道菜,母亲也坐了下来,同客人寒暄。【B.】这时,外婆忽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一把抓住母亲的手往外拉。母亲莫名其妙,只好顺从地起身……
⑤到了厨房门口,外婆便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费力的从口袋里掏出油腻腻的菜,放到母亲的手上:“欣欣,你快吃呀,快吃呀。”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冒热气的菜,半晌,抬起头,使劲儿盯着外婆异样的笑脸,哇的一声,她大哭了。
⑥外婆呵外婆,她的灵魂已在疾病折磨中慢慢死去;但永远强健的,是那颗不肯死去的母亲的心。
11.说说第一段对外婆的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3分)
▲
12.本文写外婆的细节很传神,请在【A.】【B.】句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4分)
▲
13.读第五段“母亲愣住了,看着那还冒热气的菜,半晌,抬起头,使劲儿盯着外婆异样的笑脸,哇的一声,她大哭了”,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写写母亲在这“半晌”时间里的心理活动。(4分)
▲
14.外婆的形象相当独特,也相当感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读后感想。(6分)
▲
11.(3分)写出外婆的病状,为下文铺垫
12.(4分)
示例1:“大大方方地夹了一大筷子菜放进口袋里”这一细节,既反映外婆病状,又表现出目睹者的惊愕。
示例2:“弹”字写出外婆动作的急速,反映她急切的心情,表现她那不肯死去的母亲的心。
13. (4分)用第一人称(1分)围绕“感激、感动,报恩”两方面来写2分,语言1分
14. (6分)示例:文中外婆在患老年痴呆症后,忘记了生命中很多重要的,而唯独忘不了对女儿的爱。外婆的言行似乎可笑,但这言行的背后却蕴藏着一颗永不死的伟大的母亲的心。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我们的母亲在餐桌上把喜欢的菜往儿女的碗里夹,自己却说“不喜欢吃”或说“我吃饱了”,这何尝不是一颗伟大的母亲之心呢!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围绕“母爱的伟大”主题2分,能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论述3分,语言表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