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声音(15分)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__,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__。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
13、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4分)
14、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3分)
15、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16、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13、两层含义,一是指蚊子发出的声音;二是指在死亡临近时,矿工从蚊子的声音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呼唤。(意思吻合即可。) (4分)
[42ed36a3c6e7a99d.jpg]16、本文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坚持信念,互相支撑,相互扶持等。(2分。
我们的人生态度:可从“学会珍惜”、“居安思危”等方面来谈。(2分。谈一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熟藕(共9分)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卖一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莱,即百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的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去皮,切段),革莽(削去皮,用竹签串成串,泡在清水里)。再就是百合、山药。
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枝一枝“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褪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另外在小缸里还装有白糖、红糖、冰糖,南枣、红枣、蜜枣,桂圆、荔枝干、金橘饼,山椿,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他也还有一些生意上的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帐,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抱着一只很肥的珊婚猫。他并不喜欢猫。是猫避鼠。他养猫是怕老鼠偷吃蜡烛油。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好条子,还有一种扁窄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刘小红的父亲一天就是比这些道道,一面口中报出尺数:“一尺、二尺、三尺……”绒线店还带卖梳头油,刨花(抿头发用)、雪花膏。还有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谁想吃熟藕,都得来跟王老买。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的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伍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植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长了,妈妈非常心疼。一夭,她忽然叫妈: “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
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l”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小孩子复原得快,休息了一个星期,就峭蹦跳跳去上学了,手里还是捧了一节熟藕。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间小红:“有了没有?”小红红着脸说:“有了。”“一定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做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送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1分)
11.作者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介绍起各家店铺,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然后才是刘小红家的绒线店,是不是闲笔?谈谈你的看法。(2分)
12.王老与小红有四句对话,对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固然可以看出老少之间的亲呢,感情深厚。问题是,一个老头,能这样问一个刚结婚的小媳妇吗?不要说老头,就是老太太也不兴这么唐突呀!这合乎情理吗?
B. 汪氏下笔是多么的准确,生动,传神,没有一丝一毫的妄拟和“拔高”,而且深入世理,合乎人情。不要小看这四句简短的一对一答,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神来之笔!多少真情,都浓缩其中,无穷意味,皆蕴含其间。
C. 人间一切真的、善的、美好的感情,都应是发自内心的。如风行水上,是那样的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和做作。
D. 这熟藕,一吃几乎就是二十年呀。二十年,是什么概念?它是一个少女,美好甜蜜的童年和少年;是一个老人孤苦温馨的晚年啊!有谁能够感受到,那超越了血缘而形成的亲情有多么浓厚吗?两人的感情是那么的真挚而深厚,这四句对话就是见证。
13.小说最后说: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卖熟藕。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2分)
14.文章多处运用了照应的写作手法,请举出一例。(2分)
10.写了一个女孩子刘小红和一个卖熟藕的老头之间的忘年交情谊。
11. 闲笔不闲。(1)为小说中的人物出场,做好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是一种别致的铺垫。(2)将周家南货店的老板——一个不近人情的守财奴,毫无趣味的吝啬鬼与虽是鳏居却充满人情味的王老形成对比。
12.A
13.这句话是指人间美好的情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14.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3分)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呢!” 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颗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②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7.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8.文中①②两句划线句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3分)
9.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3分)
10.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4分)
[1687929acc6be8ca.gif]
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14分)
李丹崖
①不知什么时候,潮湿的泥土里出现了一粒种子。它个头不大,蜷缩着身子,头发蓬松且一脸泥垢,像一个历经岁月磨难的孤儿被遗弃在荒野里,它是那样平庸,甚至还显得有些丑陋。这粒种子的形象果然招致大家的非议。
②野菊说:“瞧,那个呆头呆脑的小家伙,我简直从没见过比它更丑的种子!”
③“可不是吗?它一定是世界上最丑最无能的种子了,以致除了我们没有人愿意理会它。”矮草也随声附和。
④大树说:“我一看到它满是泥秽的脸,就知道它绝对成不了大器。”
⑤这一切,种子都听到了,但是它只是安静地躺在土地的怀里,吸收着水分,像是什么也不曾听到过,仿佛在孕育着一个已等待了千百年的梦。它抬头望了望广袤的天空:一只苍鹰正扶摇直上,那双有力的翅膀自由地扇动,供它在云间轻灵地穿梭盘旋……种子望着,眼睛越来越深邃,它的心中像是盈满了山一样坚不可摧的信念。
⑥一阵风吹来,扬沙把它压在了身下,沙粒越积越厚,后来它彻底看不到天空了。但是种子并不绝望,因为它的心中始终想着:只要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也能像苍鹰一样拥有一双搏击万里云天的翅膀。
⑦蚯蚓爬过来,在它的四周来回翻动,搅乱它的梦境,还时而发出“滋滋”的嘲笑;洪水漫过来,泡肿了它稚嫩的身躯,它忍受着,依然默不作声,它想到了花草树木的冷嘲热讽,但这一切只能坚定它渴望飞翔的梦。
⑧种子想着想着笑了,仿佛自己已经拥有了鹰一样的翅膀,它伸了个懒腰,突然发觉自己长出了双脚和臂膀……在早春里的一天,它终于冲出了土层,不久便长出了茂盛的叶茎,开出了像太阳一样颜色的花朵,无比芬芳,美丽绝伦。这时候,再瞧野菊早已不见了踪影;矮草才露新绿;大树枝头还萌着青晕。
⑨种子并没有就此满足,它更加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终于到了秋天,它那曾经开满花朵的茎上长满了许多毛绒绒的小东西,一阵风吹来,这些小东西飞了起来,且越飞越高,眼看它们飞过了大树,飞上了宽广的天宇——种子成功了!它第一次看见古朴的乡村,湍急的河流,巍峨的山峦……全世界都惊呆了,原来它是一株美丽的薄公英。
⑩一个人能在鲜花和掌声的赞美里取得成功不易;能在别人的讥讽与嘲笑里取得成功更加艰难。心中始终装着鹰一样的翅膀,何愁长空不变成你盘旋的领地?!
(摘自《时文选粹》,稍有删节)
13、如果你是那粒种子,又不想以沉默相对,请用一句简明、得体的话回答菊花、矮草、大树的非议。(3分)
14、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请简单分析第⑧段画横线处的对比对描写种子所起的作用。(3分)
15、文章第⑤、⑥、⑧、⑩段等地方多次出现与“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意思相似的句子,请简单分析它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16、细读全文,说说文中种子成功了的形象给了你什么启发?(4分)
13、答案示例:“是的,朋友们,虽然我只是一粒卑微而普通的种子,但我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任何困难和非议都阻挡不了我奋斗的脚步,我一定会实现奋飞蓝天的梦想。” (注意简明、得体的要求,且须符合种子的特点) (3分)
14、将野菊、矮草、大树的凋零与种子的鲜艳美丽对比,生动的反衬出了种子执著追求获得成功的喜悦,突出了文章的主旨。(答出核心要点“生动的反衬种子”即可)(4分)
15、结构: 这些意思相似的句子作为文章的线索,将种子“遭受讥讽、默默奋斗、实现梦想”等情节贯穿起来,清晰的表现了种子奋斗终至成功的历程,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2分)。
内容: 突出的表达了“种子心中怀有渴望成功的坚定信念。即使在受冷落、受嘲讽甚至受打击的情况下,依然执着坚定,不妥协,不放弃追求,不放弃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的主旨(2分)。
16、答案示例1:只要我们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那么任何困难也阻止不了我们迈起的双脚;任何火焰也灼伤不了我们冲出土层的欲望;任何凄风苦雨也阻挡不了我们奋飞蓝天的梦想。 答案示例2:不要在乎自己出身多么卑微;不要被他人的蜚短流长绊住了迈起的双脚;不要被生活的寂寞与孤苦吓退了前行的脚步;即使一个人再普通,他也可以拥有卓越的心灵,其实,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围绕文章主旨来说启发,言之成理即可)(4分)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11分)
①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②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③“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⑤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⑥“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⑦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9、“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具体指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0、第①段中的“伏”字改成“站”,好吗?为什么?(3分)
11、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12、许多父亲愿意为孩子献出生命,但文中的父亲“见死不救”。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9、 “我”在父亲的鼓励(指导、引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2分)
10、不好。“伏”字有紧贴着,趴着的意思,表现了我的胆小害怕恐惧,“站”显得很从容,很镇定,不能体现我胆小的特点。(3分)
11、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3分)
12、关爱孩子,循循善诱,教子有方(3分)
身后的眼睛
那是一头野猪。
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苞谷林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惟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了。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它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上去,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野猪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的猎枪。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
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的目光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
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嚎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继续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7、请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8、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孩子和野猪的对峙?而野猪逃跑了,孩子却瘫在地上嚎啕大哭,怪父母没有帮他。这样是否矛盾?(4分)
9、文章为何要以“身后的眼睛”为题?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分)
[64daa7a06de7c16b.jpg]
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席位空出了,伽利略总算得到了这个位置——主要是由于别人不屑要它,因为年薪只有60士库提(约合65美元)。
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做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锡块、杠杆,圆形的、多角形的、平面的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不是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玩具,是不可以作为严肃地研究宇宙秘密的工具的。“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则,他们就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记。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1.第一段中写人们对年薪很低的数学教授席位不屑一顾,而伽利略却并不在意菲薄的待遇,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2分)
2.请你根据第二段内容,说说实现科学上的创新应包含哪几点。(2分)
3.第三段中,写学生和有些教授对伽利略采取怎样的态度?写这些内容对表现伽利略的精神有什么作用?(2分)
4.读第四至第七段,按要求完成练习。(4分)
(1)所写的事情: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和教授同伽利略对实验的不同态度:
学生和教授:________________
伽利略: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成功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
5.这几段文字在叙述中有描写,请举一个描写的例子,并说说其作用。(2分)
1.献身科学研究,不计物质待遇。2.(1)重视科学研究。(2)不迷信权威学说,坚持探索。(3)学习和研究自然规律。3.嘲笑、谩骂、反对的态度。这反映了当时不重视科学研究的风气很浓,就更突出了伽利略坚持科学实验、坚持探求真理的精神的可贵。4.(1)斜塔上的实验。(2)要伽利略当场出丑,对实验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乐于接受挑战,坚信实验能够成功。(3)科学终将战胜愚昧,科学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5.如看斜塔实验时,大家吵吵嚷嚷的情况,说明伽利略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更突出实验的非凡意义。
苦痛者的天籁
马德
那两年,逢年过节,养鱼的蔡婆总要给我家送几条新鲜的鱼来。我有点讨厌父亲,集市上什么鱼都有,为什么父亲偏偏喜欢蔡婆的鱼呢? 我问蔡婆,你咋知道我爸爸喜欢吃你家的鱼哩?蔡婆说,你爸爸呀,是个馋猫,为了吃我的鱼,每天晚上敲我的门。父亲真没出息。
父亲在镇里的一家工厂上班,两班倒。但父亲很少上白班。父亲每天晚上从镇里回来,要翻过一面坡,再翻过一面坡,七八里路,上坡下梁地要走半天。就在那两面坡中间,有一块洼地,蔡婆的鱼塘就在那里。
父亲说,蔡婆不容易。蔡婆那个做生意的丈夫卷走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扔下三个孩子跑了。为了养家糊口,蔡婆包了山洼里的鱼塘,并在鱼塘旁盖了间简陋的土房子。然后,把孩子扔给老人,一年四季,蓬头垢面地照看着她的鱼塘。每天晚上,父亲下夜班,骑车路过那鱼塘的时候,总要去敲敲她的门。嘟——,嘟嘟——,舅奶,睡了没有?屋子里亮着油灯,蔡婆还没睡。她便唤父亲进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几句话,然后,父亲才走。有时候,父亲下夜班很晚,蔡婆屋子里的油灯早已熄灭了,但父亲依然要去敲敲蔡婆的门。听着屋里的蔡婆在睡梦中含混地应了,父亲才走。
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去敲蔡婆的门,是想吃她养的鱼吗?父亲摸摸我的头,笑笑说,你还小,不懂。我已经不小了,都上初中了!我一本正经地喊。
父亲依旧每晚去敲她的门,蔡婆依旧逢年过节送鱼来。
后来,我大学毕业了,父亲退了休,蔡婆也不养鱼了。混得不错的儿女们,把她接进了城里,让她去安享清福。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了蔡婆,谈起了那些年的事。父亲突然叹了口气,说,其实啊,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你奶奶是生你五叔的时候,难产死的。你爷爷受不了这个打击,想不开,几次想寻短见。村里有一个叫杨有贵的人,就经常来劝他,说,为了孩子们,你也得活下去啊。但你爷爷还是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那一段日子,每天晚上,杨有贵都要来咱家坐坐,或者拉家常,或者聊东说西。即便真的没话说了,也要干坐着,一直待到很晚才走。
你爷爷后来说,如果没有杨有贵这个人,如果没有他每晚来陪着坐一阵子,也许,咱们家就没有今天。所以,你爷爷临去世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伸出手来可以扶人,拿出钱来可以帮人,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有人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的。
爸爸深深记住了爷爷说的这句话。那几年,蔡婆不容易,爸爸想帮帮她。于是,每天晚上去敲敲她的门,就是想让她知道。
是啊,那些夜晚的敲门声,对蔡婆来说,不仅是温暖的,而且那也是敲响在她苦痛心灵里的天籁之音啊!其实,这个世界还有更多不愁吃穿却心底痛苦的人。他们所缺少的,也许只是陪他们坐一坐、唠唠嗑、说说话的人。哪怕,在他们最寂寞的时候,能够听到“嘟嘟”的敲门声,也是好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妙的天籁。
18.“我”对父亲为何总去敲蔡婆的门这一举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请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内容梳理这一认识过程,完成下面填空。(4分)
幼时→ → 。
初中→“我”认为父亲是想白吃人家养的鱼儿去敲蔡婆家的门→“我”不理解父亲
大学毕业→ → 。
19.说说题目“苦痛者的天籁”在文中的含义。(2分)
表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通读全文,“我”父亲坚持每晚去敲蔡婆的门,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爷爷临去世的时候,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伸出手来可以扶人,拿出钱来可以帮人,人在遭难的时候,就是有人陪着说说话,也是能救人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我”的父亲,还有杨有贵,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坚持每晚去敲门,然后有一搭没一搭的说几句话,或是干坐一会儿的?请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简要的评价。(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读了课文我想起了一句话,“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亲爱的同学,你呢,读了文章有什么感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13235c8abcd96a1.jpg]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①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②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③每次走进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④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暴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⑤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⑥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⑦“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⑧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⑨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了来买走它。”
⑩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是太小气了。
⑾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⑿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⒀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3.文章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理由。(4分)
14.根据提示,将玛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方框内。(4分)。
——→ | ——→ |
15.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3分)
16.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本文以围巾为线索,贯穿全文。
B. 第④段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
C.本文从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人物形象特征鲜明。
D. 本文采用设置悬念、欲抑先扬等写作手法,叙事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13.答题要点:开放性试题,能紧扣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①玛娅是一个热爱母亲、聪明善良、情感丰富、智慧执著、勤劳勇敢、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孩子。②货主老人是一个有爱心,用心良苦,教育方式独道的慈 祥老人。
14.好感 怨恨 感动
15.答: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言之成理即可
16.D
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惟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到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里,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老师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地摇着头说:“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
⑧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
15、第⑤段中“她所料到的那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⑤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这位教师的笑,两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的善良、高尚、责任心和善解人意,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处相关的描写抄写在下面,并指出属于什么描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你为这个文段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分)
19、当女教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的“一大堆话”中最可能有的话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意思符合要求也可)
16、第一次:为了减轻小女孩的恐惧和愧疚感。(或:为了安慰小女孩。)
第二次: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改变了女孩的一生而感到欣慰。
17、示例(1)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动作描写)
18、示例:《改变一生的闪念》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