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茶事(16分)
①乡村五月的晨,醒得特别早。仿佛还没来得及揉揉眼,天色便温柔地明亮起来。
②想起临睡前母亲说今天该采茶了,赶紧翻身起床。清水洗漱后,素面朝天地向屋后茶园信步而去。
③沿着春草丰满的小径向前,向前。晨露盈盈在我穿行游走的身后滴答作响,行不远,就看见母亲拎一小桶埋头在茶树丛中一朵一朵地采摘青茶。天地间罗下薄薄的清雾,空气中漫布着青草、泥土特有的味道,茶树们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伸出一只只浅嫩的小手,一定是想抓住这个春天轻灵的羽翼吧!
④母亲含笑嗔怪我昨日在旅途风尘仆仆一天,累了,没多睡会,眼神却分明欣喜地巴望一起采茶,多点时间亲近她的女儿。学着母亲的样子,我一边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鸟舌般俏皮柔嫩的新芽,一边听她细声轻语絮叨着如烟的往事。
⑤一场场春雨飘过,茶树喝饱了水,滋滋地直望外冒着青翠的嫩芽,从清明到立夏前都是采茶的季节。那时候,青山茶场的千里茶园里便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了,远远放眼望去,碧绿葱翠的茶山上星罗棋布地遍撒着一个个俏生生的采茶姑娘。她们如翩翩彩蝶穿梭在一条条绿色长龙间,头带草帽,腰挎竹笼,双手起舞,上下翻飞,一片片,一叶叶,采摘着满垅的希翼和梦想,茶树兴奋地颤抖着发出淅淅沥沥的欢唱。少女时的母亲便是那群茶姑里的一个。以前采茶都是一水的黄花闺女,母亲说,茶是最好“色”的,一个季节下来,那些丰满水灵的女孩子一个个都变得面黄肌瘦,神色憔悴。我一旁听了吃吃地笑,哪里是茶好色呀,分明是采茶的活太艰辛乏味,茶姑们的消瘦大致是劳累所致吧。
⑥布谷鸟高声吟唱着不急不慢地巡回在原野,和煦的清风痒痒地拂面而过。说着这些青葱往事时,母亲像往常一样抿嘴笑了。细细看看母亲,她真的老了,那昔日光洁明媚的额角不经意间爬上几道深深的沟壑;清澈的眸子有了些许浑浊;逐渐发福的身体不再灵动妙曼,连采茶也要戴着老花镜才能看清。我暗暗叹口气,心里湿湿沉沉的。不知还能喝多久母亲亲手采摘的茶叶了。
⑦吃过晚饭,父亲笑吟吟地问我要不要看茶叶是怎么炒制“出笼”的,他毫不吝啬地夸起母亲的聪明能干,去年只看过一次就学会了自己做茶。灶膛里的豆萁随着划起火柴的青烟熊熊燃起,红彤彤的火舌忽忽地舔着锅底,母亲把我们采了一天的青茶叶一股脑儿倒进锅里,赤裸着双手不慌不忙地翻炒起来。一股浓郁的清香蓦地扑鼻而来,飘飘缈缈地弥漫开去,一时间连满屋的空气都沉醉在沁人心扉的茶香余韵中。
⑧杀青、摊青、烘焙,母亲双手不停舞动,翻、揉、捻、搓丝毫都不含糊,那一点头一舒臂的灵活机警好象换了个人似的。我托腮依在灶边,贪婪地吸着,嗅着,陶醉着,铁锅散发的热气合着茶叶袅袅的清香逐渐逐渐盈润着我的心……
⑨二个多小时后,茶叶终于烘干焙好,粉墨登场了,簸箕里的新茶条索紧致,纤毫毕现,一共7两有余。望着母亲红肿麻木的手掌,拭着她额头沁出的汗珠,我感动莫名,没成想,每天在手中的青瓷茶碗里舒缓轻舞,婀娜多姿,清香碧纤的茶叶,竟然来得这么艰辛不易。那杯中朵朵盛开的叶片,可是朵朵都凝结着母亲浓浓的爱呀!
11.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两个场面,请你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3分)
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那昔日光洁明媚的额角不经意间爬上几道深深的沟壑;清澈的眸子有了些许浑浊;逐渐发福的身体不再灵动妙曼,连采茶也要戴着老花镜才能看清。(3分)
②我托腮依在灶边,贪婪地吸着,嗅着,陶醉着,铁锅散发的热气合着茶叶袅袅的清香逐渐逐渐盈润着我的心……(3分)
13.文中最后一句“那杯中朵朵盛开的叶片,可是朵朵都凝结着母亲浓浓的爱呀”有何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3分)
14.请结合文意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4分)
11.采茶、制茶。(3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意思符合即可)
12.①对比(或外貌描写)(1分),通过对母亲年轻时和现在的外貌对比,突出了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日渐苍老(1分),表达了我的伤感之情,以及对母亲深沉的爱。(1分)
②通过我“贪婪地吸”“嗅”“陶醉”等动作(1分),形象地写出“我”陶醉在母亲炒制茶叶的清香中,侧面写出了母亲的炒茶技术高超(1分),表现了我内心的感动。(答出“陶醉”或“技术高超”即可得1分)[47894edcd64c043e.jpg]
英雄父亲(15分)
他5岁的那年,在外跑小生意的父亲出了意外,再也没回来,在离家几百里外的小县城。关于父亲的一切,都是后来从母亲那里听来的,知道他很疼自己。
他一天一天地长大,母亲过得很辛苦,那么累那么重的农活全由她孱弱的肩膀担起来,其实,父亲有很多兄弟姐妹,他们总是冷漠地看着母亲里里外外地操劳,哪怕母亲被村里的混混欺负,他们也是无动于衷地看着,连替她说句话都不肯。后来,他从叔叔伯伯的闲聊中知道,他们对母亲的冷漠是有原因的,当年,父亲在几百里外的小县城受了重伤,弥留之际,唯一的愿望就是看看他,母亲却只身一人去了,没带他,让父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叔叔伯伯们觉得母亲对父亲太狠,所以,不肯原谅。
他7岁那年,母亲带着他流浪到很远很远的城市,她白天在闹市口给人擦鞋,晚上去一家饭店择菜洗碗,赚的钱,给他交完借读费后,刚够娘俩粗茶淡饭地填饱肚子。
夜里,母亲常常揽着他,给他讲父亲的故事,讲父亲是多么爱他,是多么地有正义感,要知道,父亲见义勇为时,有很多人只敢围观却不敢上前搭救呀。说真的,他并不记得父亲的样子,但父亲的形象,在他心里,是高大而正义的,是他的英雄。
母亲忙得根本没时间照看他,但,有位值得他骄傲并敬仰的父亲在他心里,他对自己要求很是严格,唯恐自己稍有不慎,给父亲脸上抹了黑。
日月如梭,他从一棵易折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在他大学毕业的第二年,积劳成疾的母亲去世了,他怀着满心的悲痛,送母亲的骨灰回遥远的老家与父亲合葬。
安葬好母亲后,他去了伯父家,聊起了父亲时,伯父还忿忿的,说,真没见过像他母亲这么狠心的女人,虽然父亲有千错万错在先,但,他都是将死的人了,怎么着也该让他了了心愿,看儿子一眼啊。
他就愣了,问伯父是怎么回事。伯父很诧异,然后,告诉他,母亲是在一个小镇上打工时认识父亲的,因为家里不同意便跟父亲私奔来了,也没举行过婚礼,她并不知道父亲是个不务正业的小偷,把她带回来后,没多久父亲就腻了乡下寡淡的日子,扔下怀孕5个月的她,再也没回来过。直到他在几百里外的小城因为偷盗失手而被愤怒的人们围追,为了博得怜悯,他自残,捅了自己一刀,不小心捅在了大腿的动脉上,因失血过多而抢救无效死亡。
他愣愣地听着,泪流满面。不是为父亲的死,而是,为母亲。
她受了那么多冷遇,竟从未抱怨过,甚至动用了那么多那么美的语言去褒奖那个毁了她一生的混帐男人,她没读过书,不会讲任何大道理,她所能做的,只能是给他杜撰一个英雄的父亲,成为他的成长标杆。
在父亲最后的时刻,她不带他去见他,是怕在警察看护下在医院抢救的父亲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来,当有人问起他父母时,他依然说,父亲是位英雄。他一点都不觉得这是谎言,更不觉得难为情,因为,这是母亲倾其半生为他打造的礼物,他要,好好珍藏,就是珍藏母亲朴素而深邃的爱意。
20、在文中,母亲给儿子编造了一个怎样的谎言?这个谎言对于儿子的成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分)
21、其实,你亲并非英雄。这在前文就有所暗示,请你在文中找出来。(2分)
22、“他一天一天地长大,母亲过得很辛苦。”在这个过程中,母亲有着怎样的辛苦?(3分)
23、听到父亲故事的真相,“他愣愣地听着,泪流满面。”联系上下文,请你揣摩“他”此时的心理感受。(3分)
24、“这是母亲倾其半生为他打造的礼物,他要,好好珍藏,就是珍藏母亲朴素而深邃的爱意。
”母亲给他的这个礼物,除了体现母爱,你觉得还体现了母亲的哪些特点?(3分)
20、母亲告诉儿子,不务正业的小偷父亲是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这个谎言让儿子“对自己的要求很是严格,唯恐自己稍有不慎,给父亲脸上抹了黑”,最终健康成长。(意思相符即可)
21、当年,父亲在几百里外的小县城受了重伤,弥留之际,唯一的愿望就是看看他,母亲却只身一人去了,没带他,让父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22、里里外外操劳;被村里的小混混欺负;父亲的兄弟姐妹对母亲非常冷漠;最后带着儿子流浪他乡,艰苦度日。
23、他的心理感受应该先是意外,然后感动。(意思相符即可)
24、体现了母亲的善良和母亲的智慧。
意外(15分)
⑴方力耕开着宝马轿车行驶在回家的路上,出差已半个多月了,真是归心似箭。他的家是位于静思湖畔的一幢豪华别墅。窗外的雪花正在恣情地飞舞,仿佛也和街上快乐的人群一样,感受着新年将至的气息。
⑵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摁亮底楼客厅里的灯,半开着的楼梯口木门让方力耕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他快步走到底楼各个房间,一一摁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
⑶方力耕立即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客厅墙角多出的一双陈旧的深黄色小尺码运动鞋……方力耕决定先不报警。
⑷摁亮楼上客厅里的灯后,方力耕大声喊道:“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北面那个房间里走出来,剃着光头,穿着深色的夹克衫和裤子,夹克衫左上方依稀看到“丽润油漆”字样,左手还拿着一个老式的手电筒,尴尬地站到了墙边。
⑸方力耕用窗帘叉指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⑹少年把手电筒放在地上,两手伸进衣兜,麻利地将兜掏出来,又把双手摊开说:“我啥也没拿啊!不信,你打开卧室的抽屉,里面的那一叠一百的,我一张都没拿。”
⑺少年那一副很认真的模样,倒弄得方力耕哭笑不得。方力耕放下窗帘叉,坐在布艺沙发上,命令少年走近一点,开始盘问。
⑻“你偷偷到我家来干什么?”
⑼“我想……”少年支吾着。
⑽“不许说假话,否则我就拨打110!”
⑾“我想到你家找几本书看……但我不是想偷,看完后我一定会放回原处的。”
⑿“找书?别骗我!”
⒀“真的,我这儿还有要找的书名呢!”说完,他掏出塞在袖子里的一张已皱巴巴的纸片来,递给了方力耕。
⒁方力耕接过纸片一看,上面果然用铅笔清清楚楚地写着:《汤姆·索亚历险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大概有近10本书名,方力耕无心再看下去,但忽又想到少年为不弄脏地板还记得脱掉鞋子,开始相信他的话了。
⒂“但是,老板,没想到你家条件这么好,我却一本书都没找到……”那溢于言表的样子,有胆怯、意外、疑惑,甚至还有一丝鄙薄与不屑。轿车……但此时少年的话却让他很难堪。
⒃方力耕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知是啥滋味。一直引以为傲的他,初中毕业后就到了这个北方都市开始打拼,经过六年的跌打滚爬,终于把建材生意做得很大,现在拥有了豪华别墅、宝马。
⒄方力耕没让少年发现自己的心思,塞给了少年200元钱让他自己买书,并再三叮嘱他今后不可擅入他人住宅。少年道了声“谢谢”,就一溜烟离开了。
⒅第二天傍晚,方力耕收到了一条短信:方先生,营业员已把您今天上午要买书的事作了汇报。请见谅,我们无法提供您所说的只要是有名气的书,本店没有一本专作摆设的废书,明天请取回您的两万元支票。
⒆刚停了一天的雪花又飘起来,漫天飞舞。方力耕看着窗外,若有所思……
15、第(1)段中写到雪花飞舞,最后一段又写到雪花飞舞,这有什么作用呢?(3分)
16、第(6)段中,少年看到卧室的抽屉里有“一叠一百”的钱却没有偷,而去偷书,这说明了什么?(3分)
17、第(19)段中,“方力耕看着窗外,若有所思……”,他想到了什么呢?(3分)
18、文章的标题为“意外”,你认为有哪些意外?(3分)
19、显然,少年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你最想和他说什么呢?(3分)
15、开头烘托了故事发生的气氛,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后者对开头进行呼应,又引导读者进行思索。
16、说明少年品德没本质问题,他偷书,只是没钱去买书读,可见他是一个好学的的人。如果偷钱,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他的品德就有问题了。
17、如:少年去他家会脱鞋;少年只是来偷书,并不偷钱;少年对他家没书时的态度等等,符合题意即可。
18、言之成理即可
19、言之成理即可
《铁骑兵》(节选)(18分)
①星群脱离轨道,一定要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自动地打游击。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脸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不巧敌人这时开始了秋冬“扫荡”,到处出动,他们只好朝北开去,接连十几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
②这天晚上,他们跑到二更天,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正想寻个宿营地睡觉,班长忽然听见远远的有一片吵叫声,再仔细一听,才辨出是河水的声音。 A.
③他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 B. 夜不十分冷,河水没冻,可是很急,而且越走越深,最后没到马肚子。 C.
④班长心里想:“这是什么河,好深!”就勒转马头,退到岸上,沿着河朝上走,要找个浅些的地方过河。上流的水更急,总过不去。他们便顺着另一条路,跑到半夜,不见人家,最后爬上一个山头。在山顶上,他们全都惊住了。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好像星星。
⑤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总是敌人的地方。”他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里放了一排马枪。这一下子不要紧,竟惹起城里的骚乱,步枪、机关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顿。骑兵们却悄悄地退下山头,朝着另一个方向跑去。
⑥鸡叫时,他们终于来到一个村子,敲开庄户人家的门,不弄饭吃,也不要睡觉,开口先问:“老乡,你们这里是什么地界?”
⑦农民热情地招呼他们说:“这是包头啊。围城就在那边山脚下……听听,炮响呢,不知日本鬼子又捣什么鬼?”
⑧骑兵们都不觉呀了一声,紧接着又问:“那么前边是什么河?”老乡说:“是黄河,水才急呢,一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
⑨骑兵们一齐惊得瞪着眼,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⑩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差一点把城攻破。城里的日本兵大半调到雁北进行“扫荡”去了,竟以为八路军转到外线,要捣毁他们的老巢,吓得急忙退回包头,“扫荡”便停止了。十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
19.本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20.“班长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其余的骑兵也跟下去。”这一句是原文中的句子,应放在横线的哪一处?(4分)
21.文中塑造的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试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品析(4分)
22.第⑨段加点的词如何理解?(3分)
骑兵们一齐惊得瞪着眼,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23. 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用大量篇幅展示了骑兵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神奇力量,从而表达了坚定的必胜信念,讴歌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B.巧设悬念,采用了电影镜头剪贴式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C.第⑤段的这句话“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运用了细节性的动作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微妙活动。
D.最后一段是从侧面来表现战士们的英勇、机智,以及战斗的胜利。
19.主要写了一支掉队的骑兵小分队在班长的带领下,巧妙地渡过了黄河平安寻到大__。
20.B(因为A处他们还没来到河边,怎么下河呢?C处前文已写他们“越走越深”,因为不可能又下河去。)
21.班长是一个足智多谋、勇敢果断的人。主要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加以塑造。示例: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脸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了班长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人。
22.这两处加点的词突出表现了骑兵们的心理变化:“瞪着眼”形容吃惊的样子,因为当得知前边这条河是水流湍急的黄河,而且连一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时,令他们都为之惊讶;“大笑”表达了内心幸免于难的开心,庆幸及时地改变了方向。
23.C(不是动作而是神态)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7—10题 (18分)
无法不对你残酷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 ”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7.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答出三件即可,每件事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8. 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4分)
答:
9.请结合文章,理解第⑧段加点词“苦中带甜”的含义。(4分)
答:
10.阅读文章后,请简述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并说说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4分)
答:
7. ①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②我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③我没有直接帮他找份兼职;④弟弟诉苦时教他自强(弟弟诉苦仍然没有资助他)。(答出任意三个要求即可,每个要点2分。)
8.通过两段文字对于弟弟的具体描写的对比,充分的表现出弟弟历经磨难而成熟起来,突出强调我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4分,每个要点2分。)
9.“苦中带甜”一是指咖啡的味道;二是生活中历经磨难而获得的报酬、成功和光荣。(4分)
10.理由(示例):①姐姐深知嘲弄与讽刺,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弟弟被贫穷折磨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②姐姐是让生活来教会弟弟如何生存,想让弟弟尽快的成熟起来。
启示(示例):①看似残酷的方式,却是姐姐特有的爱的表现。②姐姐是个很懂得教育的人,在物质上没有给弟弟太多的帮助,却给了弟弟不尽的精神财富。(言之成理即可。)
(评分标准:4分,“理由”,2分;“启示”,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作答10—13题。(12分)
散 步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0.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能不能换成“度”,为什么?(2分)
11. 第四自然段的写景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2.“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以上两句话在句式上有何特点?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作用?(3分)
13.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把“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结合课文内容和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0.“熬”的意思是忍受,艰苦支持。“熬”字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身体的虚弱,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巨,另一方面写出了“我”对母亲身体的担心。
11. 景色描写显示出了勃勃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充满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美妙的背景,烘托了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12.句式整齐、大致对称,读起来连贯流畅,富有形式美和声音美,也强调、深化了所要表达的内容。
13.从字面意思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何尝不是这样?
别踩疼了雪(15分)
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见到它。
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
女儿伸开手掌。但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心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会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在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可是冬天,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雪花在天空舞蹈!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15、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
答:
16、第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17、揣摩第段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答:
18、第段的划线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19、文中第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
答:
15、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16、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
(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 作铺垫)
17、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形象生动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
18、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
19、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妈妈,我爱您!”
提示:联系两位母亲的信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有具体感受;联系实际;语言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
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13分)
(一)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二)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4分)
①“身材高大”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穿的长衫“又脏又破”说明孔乙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7.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二)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于哪一部分? (1分)
18.写出(二)段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4分)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
19.分析(二)段中语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句是外貌描写,说明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的好喝懒做,四体不勤。
B.②句是语言描写,表明孔乙己以谎言来维持自己的“尊严”,精神麻木可悲。
C.③句是行动描写,说明孔乙己深怕旁人揭他的短处,想在瞒和骗中苟且偷生。
D.④句是动作描写,“摸”字形象地写出了孔乙己舍不得花掉仅有的四文钱的吝啬心理。
20.“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2分)
16、(4分)①有劳动能力,具备谋生的身体条件。②他生活贫困,营养不良,常遭人侮辱。
③未老先衰,生活潦倒④好逸恶劳,穷困不堪。17、(1分)高潮。
18、(4分)①时间:中秋过后一天的下半天。地点:咸亨酒店。
19、(3分)( B )20、(2分)渲染悲凉的气氛,衬托孔乙己的悲惨命运。③人物有:孔乙己、掌柜、酒客、“我”。事件: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