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3-16题。(20分)
(甲)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__,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乙)我的视线顷刻间模糊了。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他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
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闩,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13、从表达方式看,甲段重在 ;乙段重在 。(4分)
A.议论 B.抒情 c叙事
14、甲段中划直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 的决心;乙段中划直线的句子是对“我”的 的描写,表现了“我” 。(6分)
15、 甲段对母亲高度评价的句子是:
。(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乙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间接写出母亲的内心 。(2分)
16、甲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中“创造了”和“创造着”为什么不能调换位置?乙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母亲在“憧憬”什么和“等候”什么?(6分)
答:甲:
乙:
13、(4分)A、B
14、(6分)甲:设问(1分) 、报答母亲深恩;(2分) 乙: 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中一个即可)(1分) 在深沉母爱面前的悔恨之情。(2分)
15、(4分)甲: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2分) 乙:既痛苦,又坚强(2分)
16、(3分)甲:因为“创造了”指的是过去,“创造着”指的是现在,两者位置不能对调,否则就不符合逻辑。
(3分)乙:憧憬母女团聚的幸福场景;等候女儿回心转意。
漏掉的阳光
A.
一个叫舒的女生,在临近高中毕业的时候找到我说:“老师,虽说我只听过您代的3节课和您搞的几个讲座,但我特别喜欢您——这个,送给您,留个纪念吧。”我向她道了谢,收下了她带来的一个精美的本子。
一年后的一天,有个同事领着她的孩子来我的办公室玩,我要送一件东西给那个乖巧的女孩,便从书架上抽出了舒送给我的本子。我打开扉页,打算写几句鼓励的话语——但是,等等,那本子的第一页上有字!第二页也有字!再往后翻,上帝,原来整个本子都写满了字!
——是我在各种报刊发表的各类文章,舒居然一篇篇地抄了下来,还精心地配了插图。
一年来,那颗跳动在远方的大学校园里的小小的心,该幸福地冥想过多少遍这个本子带给我的快乐啊,可我却这么粗疏,把一分深深的爱弃置在一个角落,冷落了整整一年。
——在更多的角落,一定还有种种被我忽略了的美好。我叮嘱自己的眼睛:【甲】留意在你面前飘落的每一个雨滴,也许它正蕴藏着彩虹的美丽。
B.
出差两周后回到家,发现家里一切都乱糟糟的,桌子没抹地没扫,电视屏幕上蒙着一层尘土,还有,鱼缸里的水浑浊得都快要找不到那几尾小小的热带鱼了。
顾不上旅途的辛劳,挽起袖子干起了家务来。
两个钟头之后,家里的一切都井井有条了。
儿子放学回到家,直奔鱼缸而去,看着新换的清水,急问我道:“原来的水呢?”我说:“倒水池了……”他听后突然嚎啕大哭起来。
我慌了,说:“你哭什么——7条鱼,一条也不少哇。”他继续嚎啕大哭着说:“有一条鱼,生了5条小鱼……很小很小的……你都给倒了!”
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底。
在我出差之前,有一条热带鱼的肚子明显地鼓了起来,我跟儿子说:“这条鱼快要做妈妈了呢!”哪知道,那刚刚诞生的小生命竟被我粗心地戕害了。
——永远忘不掉儿子那绝望的哭声。对生命的深深怜惜使他难以原谅我的过错。
C.
在长春育人书店,我发现了那么多好书。告诫自己不要过于贪心,千里带书,这可是出门人最忌讳的事儿,因为实在太累人了。我的手在书架上恋恋不舍地移动,取舍的瞬间,这颗心变得十分犹疑。一本书,先捧在手里,再放进篮中,最后又强令自己把它放回书架。如此反反复复,直到发现身边投来一道道惶惑、猜疑的目光。
拖着一箱子书回到家,当晚竟替自己幸福的书橱兴奋得彻夜难眠。
先生浏览那些新书的时候,突然问道:“你怎么又买了一本卡西尔的《人论》?”
我的心咚咚地跳起来:什么叫又买了一本?难道说我以前买过?
先生不说话,却准确无误地从书橱的某一层中抽出一本同样的,由甘阳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人论》,用揶揄的语调问我道:“这是什么?”
记忆的碎片一点点拼凑起来——若干年前,我去北京出差,的确曾在王府井书店买了一本《人论》。
我心虚得不敢看先生的眼睛,只喃喃地说:我……我发誓,我没有读过这本书,真的。
——【乙】终于明白,( A. )远不是 ( B. )。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拥有,那么,占有的越多就越显贫乏。
6、认真阅读文章中的三个片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还分别“漏掉”了怎样的“阳光”。(3分)
7、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3分)
是我在各种报刊发表的各类文章,舒居然一篇篇地抄了下来,还精心地配了插图。
8、文中【甲】处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什么深刻含义,说说你的理解。(4分)
9、请你将“拥有”“占有”这两个词语还原到文章【乙】句中的A.、B.两处。(2分)
[144e41b20c425a22.gif]
我能行(17分)
①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②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③“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少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了130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尽管我们平常都只结出了20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的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⑤但是, 。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冷,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⑥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5.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 论证方法,证明了 。(3分)
16.第④段用 作论据,这样论证的作用是: 。(3分)
17.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3分)
18.根据上下文意,把第⑤段横线处空缺的一句话补出来:
。(2分)
19.第⑤段画线的 “我不行,我不行”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1分) 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心态?(1分) 这种心态对他们有什么害处?(2分)
14. 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15. 举例论证, 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
16.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结了13000个果实 , 以事实作论据,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人的巨大潜力
17. 比喻 ,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
18. 有的人却总是被失败的意识压抑着。
19. 反复1分 表现他们遇事畏缩不前,缺乏自信 2分
别让委屈再版(13分)
陈之藩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唱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作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之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老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上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明来!”我__也无从__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儿乎都忘了,惟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劝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圆,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列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的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分际,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我不禁一怔:幸亏同事提醒,否则,那种委屈又会再版。
听了这一番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注:[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8.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2分)
答:
9.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2分)
10.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 (2分)
11.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2分)
答:
12.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2分)
答:
13.你受到过与“我”做学生时类似的委屈吗?如果受到过,请谈谈你当时的感受和后来的认识;如果没有,请给老师们提一两点有关的建议。(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第一件;我读小学时写了一篇很得意的作文,老师说我是抄的,我委屈地哭了。第二件:我读大学时用几何作图法解答求功率问题的考题,教授说我不懂微积分,还说是抄的。第三件:我当教授时怀疑学生的一篇好论文是抄的,二是查资料并请教同事,寻求解决办法。(3分。大意如此即可。任选一件作答,若答了两件或三件,则只评排在最前的一件。
9. 老师怀疑学生的创新能力(或答:老师怀疑学生的作业。可答:怀疑学生)(3分。大意如此即可)
10. 某种现象再次发生(或答:某种现象重得出现)
11. 翻来覆去地看学生的论文,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向同事请教处理办法。(3分。三个要点各1分。意对即可)
12. 从罗马法精神的高度(或答:从文明与野蛮的分际的高度。或答:从法律的高度。)
13.无固定答案。(3分。合情合理即可;谈感受要真切,提建议要注意“有关”。)
草是风的一面旗帜 (21分)
她是一个自卑的孩子,从不爱和别人交往,许多小伙伴也对她敬而远之,只是这些也就算了,更可悲的是,她的学习成绩也差得一塌糊涂,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因为,同一道题,她经常能错了三遍。
她有自闭症。这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同学开始排挤她,大家认为,她是一个闷葫芦,和她在一起,自己原本快乐的心情也会瞬间变得低落起来。她也察觉到伙伴们对她的疏远,于是,一个人搬着课桌,挪到了教室的角落里,从那天开始,她也觉得自己仿佛搬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课堂和琅琅的读书声对于她来说是事不关己的。她关心的只有窗外的世界,静静的泡桐花开了,穿过窗子透出丝丝香甜,鸟儿们在树间做了巢,每天啁啾地唱着,嬉戏着……她是多想让自己变成一只鸟儿呀!一只无忧无虑的鸟儿,和群鸟在葱茏的树木间追逐,在广袤的天际里振翅,她是个烦恼的绝缘体。
春走后,夏天把秋天引了过来,窗外那棵泡桐开始落叶,就连树上的鸟儿也喑哑了嗓音,许多候鸟已经南迁,积攒了这么久,她第一次在一个课间痛哭流涕,她哭着说,都走吧,就连鸟儿也会抛弃她,曾经的一树新绿也变成了满眼枯黄,上帝为何非要给她一个黯淡的世界?
不知道什么时候,班级里新来了一名语文老师,老师姓徐,长得特像徐静蕾,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她,暗地里叫她“静蕾老师”。静蕾老师给班里上的第一堂课是带领大家玩成语接龙的游戏,用黑板擦作为接力棒,传到谁那里,如果接不上来,就要罚唱一支歌,或者是一篇作文。
随着一声清脆的掌声,接力依次进行,很快就传到了她,当时,她还在望着窗外发呆,不知不觉中,一个黑板擦落在她的桌子上,她先是一愣,继而听到了同学们的欢呼声,那欢呼是一种刺耳的嘲弄。
她不会唱歌,按照“游戏规则”,她选择写一篇作文,第二天交上来,静蕾老师是个非常和蔼的人,对她说,没问题,即使第二天交不上来也没事,只要用心了,写多少是多少。
这一次,她没有令大家失望,她把自己的心情写给了自己的老师听。她是一个命苦的孩子,三岁那年,母亲就离家嫁到了外乡,父亲给她娶了一位后妈,尽管后妈对她很好,但是,她总觉得那是一种虚伪。6岁那年,他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从此丧失了说话能力,她失去了最后一位可以沟通的对象,于是,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选择沉默。她在自己作文的最后一段里说,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的生命里仿佛只有秋天……
第二天,“静蕾老师”在课堂上郑重其事地表扬了她,说她是个守信的好同学,按时交上了作文,而且写得很好,至于作文的内容,“静蕾老师”却只字未提。那天,“静蕾老师”把她的座位由最后一排调到了讲桌前的第一排,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了她一个甜甜的香吻!
从那天起,她仿fó xiàng 蝉蜕一样换了一个人,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成绩上去了,同学们也争先恐后地与她交往,学期结束,她还做了班长呢。
十年后,她考上了省内一所名牌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她义无反顾地返回自己的母校做了一名教师。她给自己的学生讲的第一堂课叫做《草是风的一面旗帜》,她在课上说,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也许谁也不知道,“草是风的一面旗帜”,那是“静蕾老师”在她的作文里给她的批语……
5、文中的“静蕾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试概括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
6、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4分)
敬而远之:__________________ 绝缘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全文,说说下面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4分)
即使是一棵卑微到近乎渺小的小草,也不会孤单,因为它有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等待春天,为风铺开一面绿色的旗帜!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她的遭遇和变化中,你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一个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静蕾老师”是一位温柔美丽、有爱心、懂得尊重和鼓励孩子的老师。
6、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本文指小伙伴们对她的冷谈和疏远。引出下文,也反衬老师对她的关爱和呵护之情。
绝缘体:窗外的美好世界使她身心愉悦,忘却了自己的烦恼。表现她对美好快乐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为下文她的变化作了铺垫。
7、含义:虽然小草的生命是平凡的、渺小的,但却没有什么能阻止它的生长,因为它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就会实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作用:揭示当初她变化的内动力,含蓄点题。
8、示例:不管遭遇什么困难,只要生活的理想和信念仍在,就一定会走出一片艳阳天。
9、提示:只要提到“寓情于叙、插叙、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言之成理即可。
生命的暗示(18分)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修筑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吗?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吗?
④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
⑤唯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
⑥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
⑦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__、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的两极之间交错延伸。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肆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的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⑧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生命却一息尚存,人勺没有丝毫理由绝望,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A. 。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以死明志。 B. 。这样,死亡就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就会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⑨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灿烂星空的北斗。这一切决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⑩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体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 ,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以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⑾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
⑿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藏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吗?
11.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请通读全文,作者所说的“生命的暗示”指的是什么?(4分)
12.阅读本文第⑤段文字,作者写“钟声”的目的是什么?(3分)
13.阅读本文第⑦段文字,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解读了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4分)
14.研读本文第⑧段文字,结合上下文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画线处补写出符合文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4分)
A.:
B.:
15.认真阅读并反复揣摩第⑨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然后谈谈对此的理解与思考。(3分)
11、一要珍惜生命,二要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4分)
12、通过钟声提醒人们生命是有限的,要珍惜生命。(3 分)
13、痛苦的煎熬;快乐的享受(或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渺小的存在;伟大的结晶(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 ( 4分)
14、答案示例:海伦·凯勒在失聪、失明、失语的情况下,没有绝望,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成为世界著名的学者、作家、教育家。 文天祥被俘后,不屈从威逼利诱,宁死不降,从容就义。(所补写的内容必须符合文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分)
15、生命价值不同的人,历史和人民会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3分)
傅雷家书 (25分)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看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哆里哆嗦地抖出你的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zōng jiāo 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 。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学到了忍耐,学得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1.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
2.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 “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读第二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作者说这话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0字以内)
(2)本段画波浪线的两处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愉悦之情,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选择其中一处来分析,说说它何以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3.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人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3分)
(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4.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6分)
(1) 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的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的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那些弱点?
(3)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5.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4分)
1.(1)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2)回忆儿子的往事这件事 因回忆儿子的往事(回想与儿子在一起的日子)而快乐,因儿子离开父母(只能靠回忆来寄托思念之情)而惆怅。
2.(1)儿子变成了朋友(“我又多了一个朋友”不得分) (2)第一处从“转折”或“衬托”的角度作答,即可;第二处从“反问”的角度作答即可。
3.应选第二句。第二句与全文语气、口吻相一致,态度谦和,语气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般。
4.(1)青年人应该理解长辈的情感,尊重老人的意见。 (2)长辈应克服落伍、迂腐,不够耐心,不太讲究说话技巧的弱点。 (3)建立和谐融洽,没有隔膜的朋友般的关系。
5.应围绕两代人的相处来表述,未结合主旨回答不得分。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对于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4分)
2.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节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3.选文中对于勒形象的刻画既运用了侧面描写,又运用了正面描写。请你各举一例。(4分)
从 到 是侧面描写。
从 到 是正面描写。
4.小说写了菲利普夫妇可鄙的一面也写了他们可怜的一面。请你从文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的可鄙之处与可怜之处。(5分)
5.虽然于勒的“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你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这种选择的依据。( )(3分)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之所以这样选择,在选文中的依据 , 。
6.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于勒,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同意其中的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3分)
l。“心里默念”能准确地表现若瑟夫既想相认,但又迫于父母态度而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而“叫出声来”在当时的环境和心理状态下则是不可能的。
2.D
3.侧面描写部分:从“船长本已不耐烦”到“落到什么田地!”;正面描写部分:从“他又老又脏”到“手里干的活儿”或者从“他回答道”到“年轻的先生!”
4.可鄙之处:咒骂多得十个铜子小费的弟弟于勒为流氓;可怜之处:为了省钱自己不吃牡蛎,也不让若瑟夫吃牡蛎。
5.D “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6.此为开放性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2题。(15分)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那晚,我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声去了,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时,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周瑜也注意到了我,因为在这旷野上,睁着眼睛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
我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这个表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鼓角声呢?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着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了鼓槌和号角,他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
我们相对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他说。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他说。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奶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我打着哆嗦,我在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色的月光。战马依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8.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成填空。(2分,每空不超过10个字)
“我”见到周瑜→ →
9.请简要赏析下面的语句。(3分)
我见月光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
10.结合文末划线的语句,联系全文,说说“我”心目中的周瑜是一位怎样的英雄?(3分)
11.试分析小说开头和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开头: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结尾: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12.下列各项中,对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颤抖不已”“我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
B.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对“我” 的态度由不以为然到深有触动。
C.小说以“与周瑜相遇”为主线,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如文中写艾草味、鼓角声便是实写。
D.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村妇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厌恶战争,喜爱安宁而淳朴的生活这一主题。
8.(2分)“我”和周瑜交谈;“我”离开周瑜(每处1分,意近即可,超字数不给分)
9.(3分)运用比喻(1分),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微微泛白的光泽(1分),渲染了柔和安详的气氛(1分),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1分)。(答出3点,意近即可)
10.(3分)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1分)、颇为自负(1分)(英气逼人、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1分)的英雄。(意近即可)
11.(4分)开头和结尾形成反复(1分),突出了夜晚的平常和生活的平凡(1分),表明“我”是在梦中见到周瑜(1分)(强化了“我”对周瑜的倾心与不舍)。首尾呼应(1分)(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总结全文)。(意近即可)
12.(3分)C
田野的树(23分)
①我喜欢树。人在路上走,看到田野里一株一株独立的树,心总是难免为它所触动。秋天里,庄稼都已经收割回家,田野里更加空阔辽远,一株树孤零零站在那里,有如一个孤独的人。特别是一株小树,恰像一个孤独的少年,尤其使人牵念。陶渊明诗云:“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我觉得很有意思。一株独立的树是自足的,它不依赖于别的什么东西而存在,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②昨天,我在路上走,看到了几株孤独的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③有一种树长在远处,我叫不上它的名字。当然,我叫不上它的名字只能怪我,不能怪树。我就见过这种树中的一株,这株树长得很有意思。它的树冠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像是凝固了的绿色爆炸,或者像凝固了的焰火。它的周围没有别的树,也没有什么庄稼,它就孤独地自己站着,持久地演示着绿色辐射的特技。
④白杨一般总是作为行道树,给栽在大路的两边。站成一排的白杨很是威风,也很有看头。不过还不如单独长着的白杨更有意味。茅盾曾说,白杨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又说它的枝丫决不旁逸斜出。我想,他的白杨,是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看到的,所谓的新疆杨,与我们这儿的杨树不同。我们这儿的白杨,也是有一根主干,努力地向上伸展,下面的枝丫如何,它好像就顾不上了。杨树的干是很直的,不过那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直线,远远看去,它像是书法名家笔下的线条,极有意味,又富于变化。它的树枝细而且短,向左向右参差地伸展,树叶也稀稀落落,漫不经心。这不要紧,只要有了那条贯通上下的主干,这株树就显得极有章法。直说了吧,单独长在田野里的一株杨树,那是很美的。
⑤不过,最让人感到震撼的还是那株梧桐。
⑥我在冠县东北部的兰沃乡看到一株梧桐。兰沃是水果之乡,多是梨树,路边都植白杨,那株梧桐显得突兀。我老远就看见了它,并惊异于它的沉着和大气。这株梧桐异常高大,异常雄伟。已经是晚秋天气,它还披挂齐整,似乎尚未感到秋的来临。它的树干很粗,很直,也很高,树冠也很宽博,枝杈一层层地堆叠着,充分使用着每一寸空间。那绿色是秋之绿,是不可摧折的生命力的体现,是历尽沧桑的波澜不惊。它自然达观,心平气和,不骄不矜,不怨不怒,如一个历尽忧患、火气消尽的老人,又像一个无忧无惧、心胸博大的树之王。
⑦看到田野上孤独的树,一般是在晴好的白天。到了傍晚,或者遇到雨雪的天气,人们都要回到屋顶之下,剩下那树在地里孤单单地站着。我没有观赏过风雨之中那孤独的树是一种什么样姿态。不过,那美丽的白杨和沉着的梧桐,应该是不怎么惧怕风和雨的。即使再严重的境遇,我想,那树也会坦然承受,至少不会失态。
⑧与成片的树和成排的树相比,孤独的树更能体现个性,因此更易让人辨识。我喜欢独自生长的树。我觉得,孤独的树一般都显得落落寡合,也很是谦虚,这我很喜欢。我真希望自己能有陶渊明的悠闲,提一壶酒,走到田野里的一棵树下,将酒壶挂在枯枝上,或席地而坐,或干脆就躺在树下,那种时光真是叫人神往。
10.文中写了哪三株孤独的树?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三株树的?(6分)
11.指出第⑤段在内容、结构上的作用。(3分)
12.第①段和第③段分别引陶渊明、茅盾作品中的句子,各有什么作用?(4分)
1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两句任选其一)(4分)
A.它的树冠从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像是凝固了的绿色爆炸,或者像凝固了的焰火。
B.它自然达观,心平气和,不骄不矜,不怨不怒,如一个历尽忧患、火气消尽的老人……
14.结合全文看,作者喜欢独自生长的树的原因有哪些?(6分)
10.(6分)一株长在远处的叫不上名字的树,“很有意思”;一株长在田野里的杨树,“很美”;一株长在路边的梧桐,让人“震撼”(或:高大雄伟,沉着大气)。(共6分。三点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1.(3分)内容上强调那株梧桐给“我”的强烈印象;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引起下文。(共3分。内容上作用占1分,结构上作用占2分。意思对即可)
12.(4分)(1)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强调孤独的树是奇特的、富有意味的。
(2)引述茅盾的文句,用来比较,强调我们这儿白杨有独特的美。(共4分,每点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运用比喻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树冠的特征;连续用比喻,抒__彩较浓。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①独立的树是自足的,不依赖于他物,本身就是一个世界;②孤独的树更能体现个性,更易让人辨识;③孤独的树一般都显得落落寡合,也很谦虚。(共6分。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