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泥土说话

(1)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2)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3)第二天,儿子走了,

(4)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5)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6)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7)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8)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9)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10)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11)“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13.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4.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第一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第二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4分)

15.阅读全文,仿照第(8)段,在第(3)段的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2分)

第二天,儿子走了,               

16.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曲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2分)

17. 下面两句话写得好, 好在哪里? (4分)

(1)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答:

(2)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

答:

18. 比较下面的两段文字, 说说它们的表达特点. (4分)

(1)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2)“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走一步,再走一步》)

表达方面

相同点                      

不同点(1)                      

(2)                      

19. 探究问题, 说说你的看法. (2分)

(1)“标题《听泥土说话》可以改为《母爱》”这个说法你同意吗?

(2)第10段删掉可以吗?

答:

13.文中的“泥土”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更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平凡、朴实如泥土,她巧妙地借泥土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并传达出对儿子深深的爱。(4分,意近即可)

14.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念,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成功;成功了,不要得意洋洋,应该谨慎、低调、虚心的待人处事。(4分,各1分,意近即可)

15.带着无比的自信。(带着灿烂的笑容;带着美好的梦想。)(2分,意近即可)

16.画线句子意味深长。此时的儿子已深深地领悟到:这把土寄托着母亲的期盼,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如果失去了这些,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的一切。(2分,意近即可)

17.(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写出了儿子的为人(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儿子的性格、为人处世)

(2)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儿子所感受到的泥土的性格:自然、平静、从容,博大、深厚。(或:运用拟人,突出了泥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4分,意近即可)

18.两句都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来表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2分)

(1)句用动作描写,通过母亲挖一方土来教导儿子,体现了母爱。

(2)句用语言描写,通过父亲指点儿子走下悬崖,体现了父爱。(2分,一点得1分)

19.(1)同意。因为全文主题是母爱是无声的,母爱是平凡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处不在的,(2分)

不同意。“泥土”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更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平凡、朴实如泥土,她巧妙地借泥土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并传达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标题富有新意(2分)

   (2)不可删。①对比手法突出母亲教导及时正确;②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①②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得1分,两点都答得2分)

可以删。因为文章第9段中已经写出了儿子的感悟,第10段删掉文章结构也已经完整了,所以这段就显得多余。(只答“多余”没答理由不得分,理由不充分得1分,两点都答得2分)

平分生命(14分)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选自《知识文库》,作者崔洁、有改动)

  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思考:“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像,具体描写男孩的“一番思考”。100字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1)给妹妹输血  (2)和妹妹平分生命

  2.(3分)因为男孩听到医生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3.(3分)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献身精神。

4.(4分)(略)

阅读《一把紫砂壶》,完成24——28题。(10分)

一把紫砂壶

老街是有一个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现在人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 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拿着一只半导体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的。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 ,因此非常满足。

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处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时有捏泥在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一件在泰国一位华侨手里。商人想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那把壶。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过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认为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眼睛是一点也不敢闭,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来,有和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召来了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当众把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今年他已经102岁了。

24.老铁匠为什么“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

我的解答:

25.老铁匠为什么最终砸碎了那把紫砂壶?(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我的解答:

26.小说结尾,老铁匠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作者写道:“今年他已经102岁了。”请分析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我的分析: _ _

_

27.试比较《白兔和月亮》中的白兔与《一把紫砂壶》中的老铁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我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有人说,老铁匠砸碎了紫砂壶是对珍贵文物的毁坏,是对现代文明的排斥,是个人怨气的发泄。你是怎么看的呢?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因为老铁匠的内心十分矛盾。一面是近乎天文数字的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金钱,另一面是祖传的规矩习惯,一种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25.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  26.做人要注意内心的平静,不可过于追求金钱,对老人来说尤其如此,金钱乃身外之物。   27.①境遇相同。他们都十分幸运,白兔得到了月亮,老铁匠知道自己那把紫砂壶价值连城。②心态相同。白兔得月前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得月后紧张不安,有得失之患;老铁匠不知紫砂壶的价值前悠闲自得,舒适惬意;知道壶之珍贵后不敢闭眼,心情不畅。③作法相同。白兔请求诸神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老铁匠当着众人的面,把壶砸了个粉碎。   28.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分析理解砸壶这件事。只要言之成理则可。例: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老铁匠砸的虽然是价值连城的紫砂壶,但这一选择正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他失去的是金钱,得到的是一颗趋于平静的心。

阅读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完成19——23题。(10分)

生命 生命(克伦·沃森)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连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一边吃一边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预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中。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艰难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了我的内疚。我弯下身去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折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计自己的伤势。它也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这只蜜蜂很快把挣扎的力量集中在皱折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得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这蜜蜂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捋翅的速度加快了,那因皱折而不灵活的薄纱似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没能飞三英寸远。这小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只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有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那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只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19.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内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徒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两次把小蜜蜂踩人沙土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

21.作者详细描写了蜜蜂两次从沙土里爬出来以及梳理自己的翅膀的情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解答:

22.文章前后作者对小蜜蜂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我的理解:

23.文章用“生命、生命!”作标题有什么含义?

我的理解:

19.①内疚 :几次想把它弄死,而感觉惭愧不安。②徒劳 :捋翅、拍打翅,都是无益地耗费劳力。 20.它打扰了我闲暇的心情,影响了我的野餐,我把它赶走,它又飞回来,使我失去了耐心。 21.表现了蜜蜂不屈不挠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   22.作者开始对蜜蜂是厌烦、憎恶,非把它置于死地不可;后来是可怜、同情、敬仰。被小蜜蜂的精神所感动。  23.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同时也为自己几乎扼杀一个弱小的生命而深感懊悔。

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②可别恼。③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 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④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⑤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⑥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⑦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衣 胳

A.yùn Chěng shuō bóB.yùn Chēng suō bo

C.yūn Chēng shuō bíD.yùn Zhǎng suō bó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第①句主要是写雨的多而连绵。

B.第③句中的“像牛毛”是写雨的细密,“像花针”是写雨的闪亮,“像细丝”是写雨的连绵。

C.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是从静态写到动态,从人写到物,由近写到远。

D.第⑧句赞颂了春天能给人无限的希望,第⑨句赞颂了春天的无限美好,第⑩句赞颂了春天有无穷的生命力。

3.文中“可别恼”指的是( )(2分)

A.雨是最寻常的。B.一下就是三两天。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选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2分)

A.排比比喻夸张B.排比比喻拟人C.、比喻排比借代D.、比喻对偶拟人

5、选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2分)

A.记叙与抒情B.描写与抒情C.说明与抒情D.说明与议论

6.第⑧、⑨、⑩句主要是( )(2分)

A.颂春B.赞春C.爱春D.喻春

让我看着你(17分)

王焕伟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 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选自《意林》2007年第11期,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共4分)

时间:某一天 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            (2分)

结果:            (2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3分)

3.男孩韵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3分)

         

         

4.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2分)

          

5.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5分)

          

          

  1.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意思对即

可。一处2分。共4分)

   2.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意思对即可。逗

号前1分,逗号后2分。共3分)

    3.受到我的母亲的影响  突出我的母亲的形象  (意思对即可。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共3分)

4.捐献眼角膜  (2分)

    5.①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  ②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③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④追求完

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  ⑤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二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特点1分,具体事例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将①②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3分)

2、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_______描写。 (2分)

3、第④段中画线句与下文哪句照应?用“ ”画出来。(2分)

4、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用原文回答)(3分)

                 

5、第⑨段中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用“ ”出来。(2分)

6、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3分)

     

      

1、略  2、景物   3、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4、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6、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就一定能克服。

小 名(15分)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 是 颇 懂 得 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

淼(miáo)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竞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我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我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烦。妈妈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的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起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然。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着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追着,跑着,挥动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13.本文贯穿全篇的线索是 。 (1分)

14.现在的“我”为什么不喜欢妈妈叫自己的小名?联系全文概括出两点原因。(4分)

(1)

(2)

15.作者是用哪一具体事例来说明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15个字。(2分)

16.“我”曾两次抗议妈妈喊“我”小名,这两次抗议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妈妈的表情如何?

(摘引原文回答)(4分)

第一次抗议的语气 ,妈妈的表情

第二次抗议的语气 ,妈妈的表情

17.为什么妈妈在送别“我”的时候脱口喊出了“我”的小名?(2分)

18.结尾一段中的“什么东西”应该是指什么?(2分)

13、小名(或“我”的小名)(1分)

14、(1)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或:认为自己长大了)(1分)

(2)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或:感到难堪)(1分)

15、妈妈在生日聚会上叫“我”的小名。(2分)  

16、郑重惊愕 不耐烦  复杂(4分)

17、因为在妈妈眼中,儿女无论长到多大,总是她放心不下的孩子,而小名则是她最自然、最钟爱的称呼,所以在道别时,妈妈仍然是情不自禁地喊出“我”的小名。(大意正确即可。)(2分)

18、对母亲的愧疚、依恋(1分)以及突然感悟到的母爱(1分)。

天职

海尔曼是个倔老头,就像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制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诊所被小偷悄悄地撬开,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都被放在提兜里准备拿走,不巧,慌乱中撞到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瓶绊倒,摔断了大腿,要跑也跑不起来了。这是,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里的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骨手术,并给他打上石膏绷带,等他治好后才交给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你的钱物,你怎还给他如此治病?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小偷自然感激得五体投地,在警察面前对海尔曼说:“我愿再次得到你的拯救,而不愿到牢房里领面包。”

海尔曼博士两手一摊说:“先生、对你这个请求,我这把手术刀无能为力了。

这一年,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有人能给他做开胸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眼就认出这个凶残的德国刑警队军官,在这个城市里,多少波兰人丧命在他的枪口之下。他心中猛的一震:“这是上帝的安排啊!”

尔曼支走了所有的医护人员和助手,洗手、刮脸。重新穿上在教堂里才穿的礼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在受审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他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1、文章开篇第一句话起什么作用?

2、细读第9段,按要求作答:

(1)将句中“无能为力”换成一个同义成语或四字词语:

(2)如果在“摊”字后加上逗号,好不好?为什么?

(3)如果你是海尔曼先生,面对小偷的恳求,你将怎样回答?

3、第10段,海尔曼医生认出德国刑警队警官的一刹那间,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段中语句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本文第11段写海尔曼医生手术前穿上盛装;又如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两者何其相似!下面请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两处细节描写,其目的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外貌。

B.、海尔曼医生穿上盛装是为了表示履行最高天职的决心。

C.、韩麦尔先生穿上盛装是为了表示对祖国语言的敬意。

D.、他们两人在行为都是足以体现爱国的情怀。

5、第12-15段通过两问两答,写出了敌对双方在法庭上的斗争。请在12、13、14段人物对话前加一些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使敌对双方人物性格更具体、鲜明。

第12段:在受审时,德国人 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第13段:(海尔曼医生) :“没有,它用得其所。”

第14段:(德国人) :“您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6、读完全文,你认为“天职”在文中具本指什么?联系《芦花荡》,请你说说海尔曼博士和“老头子”这个人物有何共同点。

1、一是开篇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海尔曼不是一个普通的医生,二是为下文海尔曼杀死盖世太保头目作伏笔。2、(1)爱莫能助(或无可奈何  力不能及)(2)A类答案:好。突出了“摊”这一动作,生动地表出了海尔曼“无能为力”的神态。B答案:不好。加上逗号,语气上不能一气呵成,也看不出海尔曼对小偷的坚决态度。(3)“先生,对你的要求,我做不到。”(其他言之成理均可)3、作答时只要抓住“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三句作心情变化分析,指出海尔曼这一心理变化是出于爱国爱业、憎恨敌人,或履行“替天行道”等最高天职即可。语言应通顺、连贯。4、A  5、提示:从表现人性格、身份地位上着手。6、具体指:(1)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2)反犯罪分子送交法院是公民的天职(3)反法西斯是正义人民的最高天职。共同点: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不怕战争,憎恨敌人,敢于斗争,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 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这是一扇用信任和爱心制造的,能够使人懂得珍惜和呵护的心灵之门。   

2、用经不起踢打的玻璃门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   

3、形象地写出对学生倾注充分的爱,以及学生沐浴在爱的氛围之中。   

4、教导主任:用铁门阻止踢打,主张用硬堵的方式教育学生。校长:用信任和爱心使学生懂得珍惜,主张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