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 ① 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 ② 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 ③ 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乙)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 ④ 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
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①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一家僦居②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注】 ①承尘:天花板 ②僦居:僦(jiù),租赁
7、(甲)(乙)两语段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动词是( )(2分)
A.①顶②贴③露④吹B.①戴②镶③现④吹C.①戴②贴③现④透D.①顶②镶 ③露④透
8、(甲)文写到济南的山“太秀气”,你认为哪个句子具体表现了这种“秀气”?并稍做分析。(3分)
9、(乙)文回忆了白马湖冬天的风,这风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2分)
10、“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作者却“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
11、“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这句话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7、D (2分)
8、(共3分,列出句子1分,分析2分)①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坡上班驳的色彩,说成是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②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美丽的花衣,比花衣更美的肌肤,一切都显得秀美。③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夕阳斜照下的粉色的暮雪,比拟成害羞的少女,除了秀气,更添妩媚。(答到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9、刮得频繁而猛烈。(2分) 10、达观、乐观、苦中作乐的人。(答出其中任意一点给2分,答到有生活情趣给1分) 11、怀念曾经岁月。(2分)
阅读散文《寒冷的味道》,完成第18—22小题。(15分)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18、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答:
19、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3分)
答:
20、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答:我选第 句。表达作用是:
21、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22、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3分)
答:
18、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
评分标准:4分,每一方面2分。如用文中原句“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和“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回答也可。
19、 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仅照抄原句
扣1分)。
评分标准:3分。如答“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也对。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
20、⑴“一丝不苟”本义是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
了风一个劲地往“我”身上吹的情形,表现了天气非常寒冷。
⑵“开小差”本义是比喻思想不集中,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了下雪的季节,雪还没
下的情形,富有情趣。
评分标准:2分。写出表达的内容,得1分;写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得1分。
21、寒冷意味着挫折和苦难,它就像盐一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评分标准:3分。写出“寒冷”的含义,得1分;写出 “必不可少”得2分。
22、示例: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事,父母只要孩子好好读书,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我想这样做是不对的。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缺乏锻炼,从未吃过苦,长大后又怎么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呢?其实挫折磨难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评分标准:3分。能联系生活实际,得2分;能结合文章深刻含义,得1分。
阅读从课文中摘录的两段短文,然后回答15—17小题。(10分)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5、甲段文字为我们描绘了 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描写出其 、____________和亮的特点?(3分)
16、乙段文字为我们描绘是济南冬天雪后初晴图,从 、 、 三方面描述了其妙处。(3分)
17、请在下面各句后的括号中写出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选择其中一句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好处。(4分)
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
⑵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
⑶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 )
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是: 第 句:
15、(3分)春雨图 密 细(每空1分)16、(3分)雪光 雪色 雪态(每空1分)
17、(4分)排比、比喻 比喻(也可加拟人) 拟人
(1)句:形象以突出了春雨亮细密和轻盈的特点。
(2)句:形象地写出了雪松的样子,突出了其美。
(3)句:写出了作者看到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准确地写出景色变化的过程。
(修辞手法2分,答对两个1分,答对3个2分,答对1个不得分;好处2分)
听泥土说话
(1)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2)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3)第二天,儿子走了, 。
(4)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5)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6)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7)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8)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9)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10)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11)“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13.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4.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第一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第二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4分)
15.阅读全文,仿照第(8)段,在第(3)段的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2分)
第二天,儿子走了, 。
16.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曲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2分)
17. 下面两句话写得好, 好在哪里? (4分)
(1)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答:
(2)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
答:
18. 比较下面的两段文字, 说说它们的表达特点. (4分)
(1)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2)“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走一步,再走一步》)
表达方面
相同点
不同点(1)
(2)
19. 探究问题, 说说你的看法. (2分)
(1)“标题《听泥土说话》可以改为《母爱》”这个说法你同意吗?
(2)第10段删掉可以吗?
答:
13.文中的“泥土”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更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平凡、朴实如泥土,她巧妙地借泥土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并传达出对儿子深深的爱。(4分,意近即可)
14.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念,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成功;成功了,不要得意洋洋,应该谨慎、低调、虚心的待人处事。(4分,各1分,意近即可)
15.带着无比的自信。(带着灿烂的笑容;带着美好的梦想。)(2分,意近即可)
16.画线句子意味深长。此时的儿子已深深地领悟到:这把土寄托着母亲的期盼,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如果失去了这些,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的一切。(2分,意近即可)
17.(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写出了儿子的为人(或: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儿子的性格、为人处世)
(2)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儿子所感受到的泥土的性格:自然、平静、从容,博大、深厚。(或:运用拟人,突出了泥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4分,意近即可)
18.两句都运用了描写的方法,来表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2分)
(1)句用动作描写,通过母亲挖一方土来教导儿子,体现了母爱。
(2)句用语言描写,通过父亲指点儿子走下悬崖,体现了父爱。(2分,一点得1分)
19.(1)同意。因为全文主题是母爱是无声的,母爱是平凡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处不在的,(2分)
不同意。“泥土”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更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平凡、朴实如泥土,她巧妙地借泥土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并传达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这一标题富有新意(2分)
(2)不可删。①对比手法突出母亲教导及时正确;②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①②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得1分,两点都答得2分)
可以删。因为文章第9段中已经写出了儿子的感悟,第10段删掉文章结构也已经完整了,所以这段就显得多余。(只答“多余”没答理由不得分,理由不充分得1分,两点都答得2分)
平分生命(14分)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紧握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⑦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选自《知识文库》,作者崔洁、有改动)
1.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思考:“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说,男孩“经过一番思考”。根据上下文,发挥合理想像,具体描写男孩的“一番思考”。100字左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1)给妹妹输血 (2)和妹妹平分生命
2.(3分)因为男孩听到医生话后十分惊喜,觉得抽血后不但不会死,而且妹妹也有救了。
3.(3分)勇敢、无私、富有爱心及献身精神。
4.(4分)(略)
阅读《一把紫砂壶》,完成24——28题。(10分)
一把紫砂壶
老街是有一个铁匠铺,铺里住着一位老铁匠。由于没人再需要他打制的铁器,现在人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
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 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手里拿着一只半导体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
他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的。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 ,因此非常满足。
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
壶嘴处有一记印章,果然是戴振公的。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时有捏泥在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一件在泰国一位华侨手里。商人想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那把壶。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把壶是他爷爷留下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过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认为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0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眼睛是一点也不敢闭,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来,有和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道怎样处理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召来了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当众把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今年他已经102岁了。
24.老铁匠为什么“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
我的解答:
25.老铁匠为什么最终砸碎了那把紫砂壶?(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我的解答:
26.小说结尾,老铁匠又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作者写道:“今年他已经102岁了。”请分析这句话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我的分析: _ _
_
27.试比较《白兔和月亮》中的白兔与《一把紫砂壶》中的老铁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我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有人说,老铁匠砸碎了紫砂壶是对珍贵文物的毁坏,是对现代文明的排斥,是个人怨气的发泄。你是怎么看的呢?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因为老铁匠的内心十分矛盾。一面是近乎天文数字的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金钱,另一面是祖传的规矩习惯,一种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 25.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 26.做人要注意内心的平静,不可过于追求金钱,对老人来说尤其如此,金钱乃身外之物。 27.①境遇相同。他们都十分幸运,白兔得到了月亮,老铁匠知道自己那把紫砂壶价值连城。②心态相同。白兔得月前无忧无虑,心旷神怡,得月后紧张不安,有得失之患;老铁匠不知紫砂壶的价值前悠闲自得,舒适惬意;知道壶之珍贵后不敢闭眼,心情不畅。③作法相同。白兔请求诸神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老铁匠当着众人的面,把壶砸了个粉碎。 28.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关键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分析理解砸壶这件事。只要言之成理则可。例: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老铁匠砸的虽然是价值连城的紫砂壶,但这一选择正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他失去的是金钱,得到的是一颗趋于平静的心。
阅读美国作家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完成19——23题。(10分)
生命 生命(克伦·沃森)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连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一边吃一边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预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中。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艰难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了我的内疚。我弯下身去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折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计自己的伤势。它也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这只蜜蜂很快把挣扎的力量集中在皱折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得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这蜜蜂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捋翅的速度加快了,那因皱折而不灵活的薄纱似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没能飞三英寸远。这小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只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有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那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只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19.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内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徒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我两次把小蜜蜂踩人沙土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理解:
21.作者详细描写了蜜蜂两次从沙土里爬出来以及梳理自己的翅膀的情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解答:
22.文章前后作者对小蜜蜂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我的理解:
23.文章用“生命、生命!”作标题有什么含义?
我的理解:
19.①内疚 :几次想把它弄死,而感觉惭愧不安。②徒劳 :捋翅、拍打翅,都是无益地耗费劳力。 20.它打扰了我闲暇的心情,影响了我的野餐,我把它赶走,它又飞回来,使我失去了耐心。 21.表现了蜜蜂不屈不挠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 22.作者开始对蜜蜂是厌烦、憎恶,非把它置于死地不可;后来是可怜、同情、敬仰。被小蜜蜂的精神所感动。 23.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同时也为自己几乎扼杀一个弱小的生命而深感懊悔。
①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②可别恼。③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 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④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⑤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⑥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⑦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黄晕 撑起 蓑衣 胳膊
A.yùn Chěng shuō bóB.yùn Chēng suō bo
C.yūn Chēng shuō bíD.yùn Zhǎng suō bó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第①句主要是写雨的多而连绵。
B.第③句中的“像牛毛”是写雨的细密,“像花针”是写雨的闪亮,“像细丝”是写雨的连绵。
C.文中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是从静态写到动态,从人写到物,由近写到远。
D.第⑧句赞颂了春天能给人无限的希望,第⑨句赞颂了春天的无限美好,第⑩句赞颂了春天有无穷的生命力。
3.文中“可别恼”指的是( )(2分)
A.雨是最寻常的。B.一下就是三两天。
C.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D.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选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2分)
A.排比比喻夸张B.排比比喻拟人C.、比喻排比借代D.、比喻对偶拟人
5、选文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2分)
A.记叙与抒情B.描写与抒情C.说明与抒情D.说明与议论
6.第⑧、⑨、⑩句主要是( )(2分)
A.颂春B.赞春C.爱春D.喻春
B
让我看着你(17分)
王焕伟
①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②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③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 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④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⑤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⑥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⑦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⑧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选自《意林》2007年第11期,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共4分)
时间:某一天 地点:我的办公室门口 人物:我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和我
起因:我劝男孩的母亲捐献儿子的眼角膜给患者,她不肯,还责难我
经过: (2分)
结果: (2分)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3分)
3.男孩韵母亲为什么会从“决不允许谁动儿子一根毫毛”变为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写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3分)
4.文章结尾说“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这样的方式”指什么?(2分)
5.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5分)
1.母亲要求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男孩的母亲同意捐献儿子的眼角膜 (意思对即
可。一处2分。共4分)
2.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她想说服我同意她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意思对即可。逗
号前1分,逗号后2分。共3分)
3.受到我的母亲的影响 突出我的母亲的形象 (意思对即可。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共3分)
4.捐献眼角膜 (2分)
5.①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 ②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③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 ④追求完
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 ⑤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二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特点1分,具体事例1分。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③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将①②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3分)
2、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_______描写。 (2分)
3、第④段中画线句与下文哪句照应?用“ ”画出来。(2分)
4、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用原文回答)(3分)
5、第⑨段中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用“ ”出来。(2分)
6、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3分)
1、略 2、景物 3、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4、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6、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就一定能克服。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