鼾声 (18分)
因公因私,我已好几年没回故乡了。忙忙乱乱地行走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忘记了独自生活在乡村老屋里的父亲。
前不久,家乡的表哥写信告诉我,父亲蹲在村口路边守望的身躯像是一块坚硬的石头……看到这里,①我的泪水滚了出来,连忙推去所有的事务,一刻不敢停留地往故乡赶。在村口的路边,父亲终于看到他风尘仆仆的儿子出现在回家的路上。他站起来,搓着那双大手嘿嘿地笑着。吃过简简单单的晚饭,唠过一阵子家常,窗外夜色已深。
我打了个哈欠说:“爸,咱睡吧。”
父亲的眼中露出难色,他说:“嗯,睡吧。”随后又站起身往门外走,“我爱打鼾,怕吵你睡觉,我找人搭铺去。”
我拦住他笑说:“爸,我是你的崽,像你,也打鼾,你不是不知道,两只喇叭一块儿吹,热闹。”
父亲不好意思地笑了一声,开始脱鞋宽衣。于是,我跳上了那张自己睡了十几年的破旧、宽大而又温暖的床。跟以前一样,父亲睡那头,我睡这头,彼此枕着一双臭脚。
月亮在窗外移,树梢摇动,筛下一床碎银。但听不到那熟悉、亲切的鼾声。
父亲在那头说:“不早了,睡吧。”
我在这头应道:“睡吧。”
月亮从窗口消失,鸡啼在村庄远远近近的地方响起,床上仍然没有那亲切的鼾声。记得以前与父亲同寝时,在田头地尾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头沾枕头就睡过去,鼾声惊天动地,吵得我无法入眠,就恼怒异常地用脚踹醒他,叫他熬着等我睡去后他再睡……想到这里我的心好痛。于是,就装作打鼾,打得既重又急,仿佛睡得极香极沉。
父亲在那头轻轻地侧了侧身,并欣慰地舒了一口气。
随后,我发现父亲轻轻地起来,轻轻地给我掖被角,最后,父亲竟用手轻轻地摸我的脸。当那粗糙而又温暖的手在我脸上滑过时,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鼻子一酸,②泪水便滚出了眼眶,父亲的手一抖,替我抹去泪水,叹了一声说:“鸡都叫了,睡吧。”
我哽咽着答道:“睡吧。”
18.这篇文章以_______顺序展开情节,请找出相应的标志性词语,写在横线上。(3分)
19.文中加横线句“父亲……石头”表现父亲____________ ____
_ __。(2分)
20.“我嗅到了一种特别的气息”中“特别”指___________ _ _(2分)
21.文中加点的四个“轻轻的”表现了父亲_______ ____
______ _____(2分)
22.这篇小说写“我”两次流泪:(4分)
第一次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
第二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3.文中画波浪线处,从“记叙的顺序”来看,属于____叙,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3分)
24.本文通过写“鼾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时间 “夜色已深”、“月亮在窗外移”、“月亮从窗口消失”、“随后”、“最后”;19.对儿子坚定的盼望与思念 20.父爱如母21.对儿子细心、周到的关爱。 22.父爱如磐石,我感动又内疚;父爱如母,我被深深地感动。23.插,表现“我”当年的无知,为下文写“我”装作打鼾作铺垫。24.父子之间深沉感人的爱。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3.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
14.“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 ,表达出作者 的情感。“这样”指代 . (3分)
15.“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16.“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2分)
17.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2分)
13. 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14. 只不过__对东京的失望__“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
15. “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16. “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
17. 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答对大意即可)
阅读文章《九十九分的苦恼》后回答。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拢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富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近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的妈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l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分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了94分95分回来,她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八十几分,于是就有(1)(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妈妈拿出来数落一顿。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马上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拿我没办法,但她妈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
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辩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即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好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做作业。
皇天不负有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2)(走冲迈)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了。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暗示孩子把考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有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那最后1分!\'我大为震惊,本想顶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有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T.’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种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栋得眼花;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她妈妈也忍不住笑了。
1.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概括各部分内容的几句话分别填入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序号)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 B.父母对女儿寄寓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 D.99分所引起的__
事情的起因是( ),事情的经过是( )( ),事情的结果是( )
2.文中划线部分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
3.结合上下文,在下面两句话的横线上分别填入最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
(1)于是就有 (引发 引起 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2)老远就喊着 (走 冲 迈)进门来了。
4.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一两句话简要回答。
孩子苦恼的是:
她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5.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有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6.作者写这篇文章有其深刻的用意。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体会。
答:
1.B——AD——C 2.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母亲对女儿的夸赞,母亲的自豪等)。基本意思相符即可。3.(1)引发(2)冲(3)高兴失望瘫 4.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的要扎 “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5.A 6.要求:(1)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2)针度应试教育的社会弊端,说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3)家长不要对孩子不切实际地苛求;(4)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注意教育方法;(5)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渴望得到尊重;(6)希望家庭和社会能为孩子成才营造宽松的环境等。(答对以上任何一点都可。)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后答题。
⑴“伟伟,你的新伞呢?”我一跨进家门,妈妈劈头就问。“妈妈,珍珍的旧伞被大风刮破,淋湿了全身,到我们家路口时,我的新伞借给她了。”我轻描淡写地说。
⑵下午,珍珍来还伞,妈妈撑开伞东瞧西瞅,发现了芝麻粒儿大的一个小眼,立刻沉下脸,瞥了一眼珍珍,走到我跟前骂道:“死丫头,叫你爱惜点,爱惜点,你瞧瞧!”从那以后,珍珍再也不来我家做作业了。
⑶有一天,妈妈突然问我:“伟伟,你最近跟珍珍闹意见啦?”我不知妈妈这话的意思,没有回答。妈妈又说:“乖伟伟,听妈的话,今后,要跟珍珍好一点,请她常来玩,噢!”
⑷哦,妈妈已经理解我们之间的友谊了,我真高兴!
⑸又有天放学后,我一跨进门槛儿,妈妈便拿起一把崭新的红尼龙折叠伞塞给我,说:“伟伟,给珍珍送去,她准喜欢。”
⑹我莫名其妙,迟疑地说:“这,这,有必要吗?我和珍珍好,从来没互送过东西。”
⑺“傻丫头,就是死心眼儿,她爸爸现在是副厂长了!你跟她女儿是好朋友,今后……”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她生日,快给她送去!”
⑻哦,原来如此!妈妈过去是车间主任,而珍珍的爸爸是一名普通职工,现在却倒了过来。
⑼“快去快回,好孩子,妈妈在家给你煎荷包蛋,快呀!”
⑽我无可奈何地接过伞,双脚不由自主地挪出了家门。
⑾“怎么对珍珍说呢?”路上,我低着头,掂量着这把漂亮的折叠伞,心里一阵犹豫……最后,我终于转回身,朝自己家走去……
1. 从文中找出四个成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⑴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⑷_____________
2. 将短文分为三层,并归纳层意(每层意思用两个字概括)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C. ___________________
3.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将⑺段中省略号所省略的意思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她的生日,快给她送去!’”这句话表明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妈妈的性格特点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的。
7. 联系全文,伟伟为什么没把伞给珍珍送去?
1. ⑴轻描淡写 ⑵莫名其妙 ⑶语重心长 ⑷无可奈何 2.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⑾ A. 借伞 B. 议伞 C. 送伞 3. 伞 4. 对妈妈各方面都有利 5. 在想方设法讨好珍珍的爸爸 6. 神态、语言 7. 珍珍是个正直纯真的孩子,和伟伟的友谊是纯洁真挚的,她对妈妈这种做法很反感。
阅读 《羚羊木雕》中语段回答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产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未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苦了。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 (A.盯B.看C.望)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因为我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低着头不欢看她。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 地点燃一支烟, 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 ,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犄( ) 怦怦( )
2.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现词填在方格内.
3.在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填在横线上。
A.慢慢 B.静静 C.平静
4.爸爸、妈妈对“我”送掉羚羊这件事的反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答:相同:
不同:
5.妈妈说:“要不我和你一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选择最佳答案( )
A.怕“我”一个人出门胆小,要陪“我”去。
B.怕“我”有情绪,陪我去,可以减轻“我”的反感。
C.说是“一起去”,实是逼“我”去,非要讨回羚羊不可。
D.“一起去”说明事态的严重性,告诫“我”千万不能把贵重东西送人。
6.文中写:“‘不!’我哭着喊了起来。”又写:“我没有理由了。”这说明“我”在父母威逼下的什么态度?()
A. 坚决__。
B.无可奈何,只好服从。
C.虽然内心不服,但行动上勉强服从。
D.虽然说“我没有理由了。”但内心是不服的。
7.“我”是不是真的“没有理由了”呢?你的看法如何?
答:
8.你认为爸爸讲的话有没有理由?为什么?
答:
9.“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这句话为什么妈妈听不进去?
答:
10.“我”心里难过极了,这说明了什么?请选择( )
A.说明“我”脆弱。 B.说明“我”的无可奈何。
C.说明“我”的感情被伤害了。D.说明“我”觉得父母太不讲理了。
1、略 2.A 3.BA C 4.相同:都要我把羚羊要回来。不同:妈妈严厉,步步进逼,咄咄逼人;爸爸则貌似“平静”实则冷酷地讲道理。5.C 6.D 7.从“没有经过父母的允许”的角度说,“我”确是“没有理由了”;但如果从要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友情来说,却不是没有理由的。8.从“重财轻义”来说是有理由的;但从孩子真诚友爱来说是没有理由的。9.因为妈妈心里只知羚羊贵重,不知友谊珍贵。10.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4分)
中 国 的 牛
①对于中国的牛,我有特别的尊敬。
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一回在田垄上的“相遇”。
③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头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料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泥又水了。正在踟躇的时候,带头的一头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跟着它全走离阡陌,从我们身边经过。
④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
⑤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民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下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的时候,它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⑥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
⑦它们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它们不像西班牙斗牛,全身精力,都尽付暴力斗争中。
⑧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1.“中国的牛”象征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用“‖”画在下面。(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文中能与文章结尾遥相呼应的是哪一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象征中国劳动人民。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民做着沉重的工作。 4.中国的牛。 5.文章赞美中国的牛的礼让、厚道、朴实、勤勉等优秀品质,同时也是在赞美中国劳动人民。
面 试
①雅安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戴维先生告诉我,面试将要由贝克先生主持,在10个人中选择一名。
②贝克先生是全球闻名的大企业家,从一个报童到美国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雅安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并且,他的年龄也不大,只有40岁上下。
③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紧张,一连几天,从英语口语、广告业务及穿戴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以便顺利“推销自己”。
④考试是单独面试。我一走进小会客厅,坐在正中沙发的一位老外便站了起来,我认为他就是贝克先生。
⑤“是你!你是……”贝克先生用流利的中文说出了我的名字,
⑥“原来是你!我找你找了很长时间了。”贝克先生
“先生们,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救我女儿的那位年轻人。”
⑦我的心狂跳起来,说道:“我划船技术太差了,把女儿掉进了昆明湖中,要不是这位年轻人就麻烦了。真抱歉,当时我只顾看女儿了,也没来得及向你道谢。”
⑧我竭力抑制住心跳,抿抿发干的双唇,说道:“很抱歉,贝克先生。我以前从未见过您,也没救过您女儿。”
⑨贝克先生“你忘记啦?4月2日,昆明湖公园……
我记得你脸上有块痣。年轻人,你骗不了我的。”贝克先生一脸的得意。
⑩我说得很坚决,贝克先生一时愣住了。忽然,他又笑了:“年轻人,我很欣赏你的诚实,我决定,免试了。”
几天后,我幸运地成了雅安公司的职员,有一次,同戴维先生闲聊,我问戴维:“救贝克先生女儿的那位年轻人找到了吗?”
“贝克先生的女儿?”戴维先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接着他大笑起来:“他女儿?有7个人因为他女儿被淘汰了。其实,贝克先生根本没女儿。”
1.第⑦节中,“我的心”为什么会狂跳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节中,“我”为什么又“竭力抑制住心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第⑨节中,当“我”否认曾经救过贝克先生的女儿时,贝克生生为什么又特别强调“肯定是你!”“你骗不了我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⑩节中,贝克先生说:“我决定,免试了。”贝克先生真的没有对“我”进行“考试”吗?从上下文看,只要你“拥有”什么,就可以通过他的考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描写了贝克先生的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写表明了贝克先生________________,贝克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3分)
5.从全文看,贝克先生之所以能够从报童到美国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董事长,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贝克先生________________。(2分)
1.以为贝克先生认错了人,而这对“我”会有帮助。 表明“我”是一个诚实的人,不愿用不诚实的方式来谋取工作。 2.可知这是贝克先生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这样的强调是为了更突出“我”的诚实和贝克先生只欣赏诚实的人。 3.贝克先生已经进行了考试;只要具有诚实的品质就可以通过贝克先生的考试。 4.动作 神态 精心设计“圈套”考查被试者的品德。 5.具有诚实的品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15分)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做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1.写出上文记叙的要素。(4分)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__________________;(4)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美丽的秘密”指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鲍尔斯为什么“突然之间”“变得不安起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是指什么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一切努力成了徒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912年1月16日 (2)地极点 (3)斯科特等队员 (4)考察南极点 2.抵达地球的南极点及其周围的景物。 3.在无垠的雪地上发现一些印迹——小黑点,可能已经有人先到了这里了。 4.在短短一个月内,人类两次抵达南极点。 5.因为已有人在他们之前到达南极点。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8小题
一天中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我把被子抱了出来,晒在了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下班回来,我一进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到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正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呢,寂寂地呆在晾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我的眼前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都不是偶然的。
人生短暂而漫长的路途上,给你快乐的也许是你的朋友,让你美丽的也许是你的爱人,令你充实的也许是你的事业,但是,使你温暖的必定是你的母亲。她用她的手背为你阻挡着她力所能及的风霜,也用她的手心为你释放着绵绵不断的温暖。
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乔叶《阳光地带》)
16.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小事引起了“我”哪些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巧用对比,把母爱抒写得淋漓尽致。找出与下文相对的句子,填写在横线上。
(1)自己的被子:它们已经被晒到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正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
母亲的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被子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母亲的被子是清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为什么说“母亲是永远的阳光地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写了母亲帮“我”把被子晾在阳光地带这样一件小事。这件小事引起的联想有:最漂亮的床单、最好的房间、最漂亮的鲜花、最好吃的菜、图案最精致的碗……
17.(1)母亲的被子:寂寂地呆在晾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2)母亲的被子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18.因为母爱是无私的,是崇高而伟大的。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13—15小题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掉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①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②“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③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④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3.对语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的言外之意是:偷你的豆是看得起你。表现双喜聪明,很会说话。
B.②句表现了六一公公在得到别人理解、肯定之后的喜悦之情。
C.③句表现了六一公公想讨好“我”母亲。
D.④句表现了“我”更喜欢的是与小伙伴一块吃豆的那种乐趣。
14.对本语段描写“六一公公”采用的方法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B.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
D.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15.对“真的,一直到现在,……好戏了。”一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突出了那一夜的戏好看,令“我”难忘。
B.突出了那一夜的豆好吃,令“我”回味。
C.突出了那一夜生活的难忘和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D.与全文中心无关,没有作用,应删去。
13.A
14.B
15.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