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
①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②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③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跟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却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④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⑤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儿写的诗。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在他们的欢笑声中,透出了一股悲哀。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儿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8.选文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9.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0.选文说:“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11.请说说你对第②段画线句“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中“奄奄一息”一词的理解。
8.两件事:十二岁那年桃树被丝瓜藤缠绕着难以结果;台湾地区小孩儿的诗歌中透露出创新的气息
9.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10.同意,言之成理即可。
11.“奄奄一息”的意思是,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作者用拟人手法突出小桃树被丝瓜藤缠绕而快枯萎的样子,与解除束缚后桃树的生机勃勃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
父亲的游戏
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
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纺织袋的轮廓。
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它为什么能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七岁的儿子。
“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我讲过。”儿子说。
男人满意地点头。他说:“是,是X.光。只有X.光,才能把东西变透明了,我们才能看到它的里面。”
(a)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城市里有太多这样的男人,他们从家乡来到城市,散落到各个建筑工地。然后,用超负荷的劳动,来维系一种最低限度的期望。
男人说:“要是人钻进去,内脏就会清楚得很。这东西,就是你娘给你说的医院的X.光机。”
儿子使劲点点头。表情很是兴奋。安检员不屑地撇了撇嘴。如果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
男人冲儿子笑笑,你看好了……
然后他就做出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突然扑向安检仪,蜷了身子,像一个纺织袋般趴伏。安检员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可是来不及了,传送带把男人送进安检仪,屏幕上出现男人趴伏的瘦小轮廓。几秒钟后,男人被安检仪吐出。男人爬起来,满面红光。
安检员冲过来,朝男人吼叫:“你发什么疯?”
男人尴尬地笑。他说:“我和儿子做游戏呢。”
“做游戏?”安检员怒火冲天,“你们拿安检仪来做游戏?这东西对身体有害你不知道?”
男人慌忙朝安检员眨眼。安检员正大喊大叫,忽略了男人急切的眼神。(b)男人飞快地拉起他的儿子。男人说:“走,我们去等火车吧!”
他们来到候车室,找两个座位坐下。男人问儿子:“你刚才看清楚了吗?”
儿子说:“不是很清楚。”
男人说:“没关系,你看个大概就行了。得了肺病的人,肺那儿会有一个很大的黑影,你看见我有吗?”男人跟儿子比划着肺的位置。他比划得并不准确。
“是,你那儿没有黑影。”儿子认真地说。
“这就对了。”男人满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看我们多聪明,我们骗那个没穿白大褂的大夫说我们在做游戏,他竟信了。他竟没收我们的钱。你看看,我早说过你也能当大夫嘛。”
“是啊是啊。”儿子两眼泛光。
“回去,你娘问你:‘你陪着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男人问。
“去看过了。”儿子说。
“去哪个医院看的?”男人追问。
“去火车站医院看的。”儿子回答。“好儿子。”,(c)父亲捏了捏儿子的小脸,“我们拉钩吧!”父亲伸出手,钩住儿子的小指。他们仔细地钩勾,每一下都很到位。
“告诉你娘,我的肺病早就好了,别再让她担心,也别再让她把你一个人送过来陪我去医院了。”男人站起来。火车马上就要来了。
“好。”儿子使劲地点头,“你的肺上没有黑影,我和娘都知道你的病早好了。”
男人笑了笑。他再一次捏了捏儿子红扑扑的小脸。
男人把儿子送上了火车,往回走。他走得很快。他还得赶回去干活。他还得在这个城市里拼命赚钱。他要把赚来的钱全部带回家。家里需要钱,他不敢去医院检查他的病。哪怕,只是挂个门诊,然后照一张X.光片。
男人走得有些急。(d)他轻轻地咳了起来,咳出的痰里,夹着淡淡的血丝。他紧张地回头,却想儿子已经上了火车。于是男人笑了。刚才他和儿子做的那个游戏,让他满足和幸福。
4.下列各项对选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画线a 句通过肖像描写,表明父亲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B.画线b句中的动作和语文描写,表现了父亲这样的心理:害怕安检员继续训斥,自己在儿子面前失去做父亲的尊严,急于带儿子离开。
C.画线c句中“钩勾”的细节描写含义丰富:有凝重的嘱托,认真的承诺,也有无尽的关爱,绵绵的亲情……
D.画线d句表明父亲原本就知道自己的病情,“游戏”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游戏”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选文末句父亲“满足和幸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通读全文,你认为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B
5.父亲有意把安检仪当作X光机检查身体,以此向家人证明自己是健康的。
6.他如愿地对家人瞒住了自己的病情,免除了家人对他的牵挂;既节省了看病的钱,自己有能继续打工。
7.无私奉献、勤劳善良、生活节俭、有家庭责任心、有担当等。
阅读鲁迅的《社戏》一文节选.完成小题。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1.从人物欣赏的角度,说说你阅读了第①段划线句子后的发现。
12.品味划线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3.第2自然段中“两岸的豆麦……但我却还以为慢”属于景物描写,对于其作用,有4种不同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B.描写了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丽景色用以衬托船航行得快,表现出农家孩子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行的速度及“我”在看戏前急切而愉快的心情,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11.既写出了小伙伴的能干、开心,也表现了他们的善良、纯朴与协作精神。
12. 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表现了我沉浸在水乡美景中的愉悦、陶醉感受。
13.D
一生何求
①船过洞庭时,我为浩淼烟波所感动,昔日褊狭的胸怀中那些郁积不散的忧愁也被水荡涤一尽。感觉自己真正年轻,感觉生命力的奔涌,这是最强烈的一回。
②一个人的豪情原不可能在逼仄的斗室里产生,一个人的锐志却往往因为大自然的壮美而激发。
③我知道一生中将会有许多坎坷和许多失败,但我还是要迎向命运的重奉.并时刻准备着还击。老船工说,洞庭湖的风浪打坏了一条又一条船.但渔民还是在波涛中出没。一个人与洞庭湖较劲,是需要勇气的,一个人与命运角力,又当如何?浑身裹创,在所难免;踣地不起,也完全可能。我听着死一样的寂静和催命—样的读秒声,无论怎样衰竭,怎样剧痛,都要撑持着站起,在命运狂风骤雨般的拳头下寻找一线生机。正是这样,海明威借桑地亚哥之口说:“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战胜。”
④洞庭湖还太小,当我航行在湖面之上,我的精神更加傲岸挺拔。诚然,我们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我眺望辽远的海空,兀立在波涛之上,那一刻感到了永恒而不惧沧桑。
⑤高扬的灵魂是不会向命运举起降幡的。
⑥现在,年轻人身上的暮气太重了,还没有怎样受挫,就已鸣金收兵。真不知道,这些人的肩头只能承受多少重负。为什么感叹生命短促,功业难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什么自伤身世,认为遍尝了世间诸般苦楚,必要“勘破三春景不长”?
⑦我们知道,一口钟悬挂在树上,用钝重的簧舌去敲打它时,它响遏行云,这样子日久天长地敲下去,钟必然毁坏,但它的生命已化作了铜质的歌声。一口钟不被敲打,日晒雨淋,风霜侵蚀,也必然锈成一堆废铁。似这样哑默无闻地坏死,何如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
⑧曾经,我在南岳看僧侣做佛课,他们的样子非常虔诚。这些人是被生活打败的人吗?是被命运驱逐出境的人吗,不全是。他们中间不是没有心灰意冷者,但受佛光(尽管这佛光已十分暗淡和微弱)的普照,这样的梦想支撑了他们的整个人生:要求取正果,重归极乐世界。这本就是十分执着的追求。莫非我们还不如这些避世的僧众?
⑨一个人一生要“死”许多回,每一回的死都如蛇的蜕皮,因此而有新生。蝉蜕是不能相比的,它们将空壳留在枝头,自己也就在深秋的寒风里凄然绝响。它们抱着悲观的态度,是彻底的失败者。
⑩在阳光下行走时,我想,这阳光可使每一颗心保持着青春,不枯朽,不衰竭。年龄绝不是青春惟一的标志,只有那些充满了理想和热爱的心灵才真正懂得青春的意义。
一生何所求?这个答案肯定因人而异。让我来说:我只要自己的心永远年轻。
这正是生命难以独造的境界。
14.从文中提供的信息看,作者所认为的人生的真谛是什么?(2分)
15.第(4)段中“当我航行于湖面之上”为什么会感到“精神更加傲岸挺拔”?(3分)
16.品析下列语句的含义。(3分)
“似这样默默无闻地坏死,何如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
17.“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被战胜”此句话对你有何人生的启迪?(3分)
[974b1a7fc68f2f47.gif]
蜜 蜂(17分)
丰子恺
①正在写稿的时候,耳朵近旁觉得有“嗡嗡”之声,间以“得得”之声。因为文思正畅快,只管看着笔底下,无暇抬头来探究这是什么声音。然而“嗡嗡”,“得得”,也只管在我耳朵旁继续作声,不稍间断。过了几分钟之后,它们已把我的耳鼓刺得麻木,在我似觉这是写稿时耳旁应有的声音,或者一种天籁,无须去探究了。
②等到文章告一段落,我入下自来水笔,照例伸手向罐中取香烟的时候,我才举头看见这“嗡嗡”“得得”之声的来源。原来有一只蜜蜂,向我案旁的玻璃上求出路,正在那里乱撞乱叫。
③我以前只管自己的工作,不起来为它谋出路,任它乱撞乱叫到这许久时光,心中觉得有些抱歉。然而已经挨到现在,况且一时我也想不出怎样使它钻得出去的方法,也就再停了一会儿,等到点着了香烟再说。
④我一边点香烟,一旁观它的乱撞乱叫。我看它每一次钻,先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然后直冲过去,把它的小头在玻璃上“得得”地撞两下,然后沿着玻璃“嗡嗡”地向四处飞鸣。其意思是想在那里找一个出身的洞,为的是玻璃上很光滑,使它立脚不住,只得向四处乱舞。乱舞了一回之后,大概它悟到了此路不通,于是再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重整旗鼓,向玻璃的另一处地方直撞过去。因此“嗡嗡”“得得”,一直继续到现在。
⑤我看了这模样觉得非常可怜。求生活真不容易,只做一只小小的蜜蜂,为了生活也须碰到这许多钉子。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真是何等恶毒的东西!它又仿佛是一个骗子,把窗外的广大的天地和灿烂的春色给蜜蜂看,诱它飞来。等到它飞来了,却用一种无形的阻力拦住它,永不使它出头,或竟可使它撞死在这种阻力之下。
⑥因了诅咒玻璃,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我家祖母年年养蚕。每当蚕宝宝上山的时候,堂前装纸窗以防风。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碗来大的洞,当作燕子的门,那双燕子似乎通了人意的,来去时自会把翼稍稍敛住,穿过这洞。这般情景,现在回想了使我何等憧憬!假如我案旁的窗不用玻璃而换了从前的纸窗,我们这蜜蜂总可钻得出去。即使撞两下,也是软软的,没有什么苦痛。求生活在从前容易得多,不但人类社会如此,连虫类社会也如此。
⑦我点着了香烟之后就开始为它谋出路。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叫它不要在这里钻,应该回头来从门里出去,它听不懂我的话。用手硬把它捉住了到门外去,它一定误会我要害它,会用螯反害我,使我的手肿痛得不能工作。除非给它开窗;但是这扇窗不容易开,窗外堆叠着许多笨重的东西,须得先把这些东西除去,方可开窗。这些笨重的东西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除去的。
⑧于是我起身来请同室的人帮忙,大家合力除去窗外的笨重的东西,好把窗开开,让我们这蜜蜂得到出路。但是同室的人都不肯,他们说:“我们做工都很疲倦了,哪有搬重物的余力。救蜜蜂的事就成了问题。
⑨忽然门里走进一个人来和我说话。为了不能避免的事,我立刻被他拉了一同出门去,就把蜜蜂的事忘却了。等到我回来的时候,这蜜蜂已不见了。不知道是飞去了,被救了,还是撞杀了。
1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第二段画横线的“才”字中读出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画横线“清楚地看见”“周密地拦阻”的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细读第⑥段,完成以下任务。
(1)假如你是文中的燕子,你穿洞时为什么“把翼稍稍敛住”?请结合语境,描述当时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本段画线处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第⑦段,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觉得为蜜蜂谋出路“很不容易”的几点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从全文看,如果删掉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文章结构也完整,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5ae72104ca83bd.gif]
隐藏于冬季的灵魂(共13分)
①朋友风尘仆仆地从山野归来,收获了一秋厚重的美术作品。在那间狭窄的画室里,她兴奋地唤我来让我鉴赏。我的脑海中没有任何专业的鉴赏概念,只是对画中的各色人物产生了兴趣,似乎早已忘了主人让我看画是为了证明她画技的高超。我的安静与专注令朋友感到安慰,她把一杯香茶递给我,说:“我正在为一个重要画展准备参展作品,你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从中为我挑出一张好吗?”
②我随口应着,眼睛却盯住了一幅命名为“父亲”的画,那是一位面目苍凉的老人,孤寂地坐在老树下,双眸黯然,似乎透出一种沉重与无奈。“这是……”朋友扫了一眼,说:“是我爸,3年前老人来省城看我时随便画的,不好意思。唉,你还是看看我的新作吧。”话音刚落,她便顺手抽走了“父亲”,扔入了被她否定的一堆画纸中。
③我心中悸动了一下,为了那位画中的父亲。因为朋友曾向我讲述过自己的身世,她幼年丧母,父亲含辛茹苦供她读书上大学,决心帮她实现当一名画家的人生梦想。可如今小有成就的她,就这样把“父亲”随意地遗忘了。
④在我告辞之际,朋友执意要我拿个意见,她说她相信我的感觉。我从那堆画纸中挑出了“父亲”,真诚而坦白地告诉她:“我选这张,因为他是父亲,你是以一个女儿最纯朴的心来作画的,而不是以一个画者的身份。”
⑤3个月后,我接到了朋友的赠票。在那个宽敞而静穆的展厅中,我看到了“父亲”。不远处,朋友搀扶着她的父亲向我走来。她说:“我把我爸从老家接来一起住了,趁机再多给老人画几幅画像。”她的父亲慈爱地望着出息的女儿,眼中闪现出了希望的亮色。
⑥我一直记着朋友走出展厅后说的一番话。她说自己这些年太投入事业,变得过于急功近利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竟然淡忘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我的灵魂一度隐藏在了冬季,是你帮我找回了灵魂的春天。谢谢你。”
⑦我说:“不要感谢我,我们都应该感谢‘父亲’。”
11.理解下面一句话的含义。(3分)
可如今小有成就的她,就这样把“父亲”随意地遗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二段开始写“我随口应着,眼睛却盯住了一幅命名为‘父亲’的画”,我为什么会这样?请从第一段中挑选语句作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二段介绍图画内容,说老人“面目苍凉”、“孤寂”、“双眸黯然”、“透出了一种沉重与无奈”,老人为什么会这样?请联系后文内容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通读全文后,思考文章标题“隐藏于冬季的灵魂”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2分)
A.、第二段中“扫了一眼”、“随便”、“不好意思”、“顺手抽走”、“扔入了被她否定的一堆画纸中”等词句似信手拈来,实则大有内涵,它点明了主题,照应了后文“我的灵魂一度隐藏在了冬季”。
B.、文章结尾段中说“我们都应感谢‘父亲’”,其含义是讲: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成人成才付出了一切;没有父母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成功。这与第三段写作内容相照应。
C.、“我”一眼就看中了“父亲”,而“朋友”三年多时间却没有认真看过,且在“我”的提醒下才将其送入展厅。这表明,“我”在文中起主要作用,“我”是主要人物。
D.、第五段中“父亲慈爱地望着出息的女儿,眼中闪现了希望的亮色”的原因是女儿已经“找回了灵魂的春天”。
11.一语双关,表面上讲是没有看中“父亲”这幅画,实则是说女儿为了自己的事业,竟忘记了父亲,冷漠了亲情。
12.我的脑海中没有任何专业的鉴赏概念,只是对画中的各色人物产生了兴趣。
13.女儿为了自己的事业,变得过于 急功近利,忘记了父亲,冷漠了父女情,是父亲变得伤感、寂寞、空虚、失落。
[ed56dd799ed1e9e3.gif]
阅读《秋颂》,然后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秋 颂
①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②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③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④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⑤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⑥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⑦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⑧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⑨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⑩“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11)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12)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17、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2分)
18、本文的结构方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9、第11段中“拥有一切”与“不想拥有任何东西”两句自相矛盾么?为什么?(3分)
20、作者描绘的秋天给你的人生态度带来怎样的启迪?(2分)
[a38e0768d012ec0a.gif]
阅读短文,回答18-21题。(15分)
黄 山 绝 壁 松
①黄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特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子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绝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与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遒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条,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下临万丈的悬崖峭壁,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 ……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那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与自信,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文/冯骥才)
18.黄山绝壁松外形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眼里,它有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19.结合语境,在第⑧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20.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6分)
(1)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2)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21.作者在第⑥段写山下之松有什么用意?(3分)
18.外形特点:树干瘦硬(遒劲、富于弹性也可),有的枝干被吹折;树叶黑绿;枝条远伸。品质:刚强、坚韧、适应、忍耐、奋取、自信。
19.(2分)示例: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符合语境,内容关联,句式类似即可)
20.(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松树(绝壁松)的外形特点及奋取精神写出来了,表达了作者对绝壁松的赞美。
(2)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是文章更有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山绝壁松的丰富神情,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绝壁松的敬意。
21.第⑥段写山下之松,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绝壁松与恶劣环境斗争的坚强精神及顽强生命力。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7题。(12分)
忍冬 鲍安顺
①忍冬花的另一个名字叫“金银花”,由于它的花、藤和根都可入药,也因此得名“三宝花”。
②忍冬花的传说很多,其中有则故事说,古代在禹州西部的伏牛山脚下,有一驿馆客栈的对面是一家山货铺,山货铺的女主人叫忍冬,她的两个美丽的女儿分别叫金花和银花。一年春节时疫流行,过往的公差和商贾都感染了时疫久治而不见效。最后是忍冬与她的女儿用一种花草煎汤治好商贾和公差。大家为了感激,于是取忍冬母女的名字,将花草命名为“忍冬花”或“金银花”。
③民间有句赞美忍冬花的诗:“金花间银蕊,情雅香怡人!”有人说它在植物学上的学名叫忍冬,可是改了个“金银花”的名字后,它花形纤弱之态就变得富态一些了。可是这“附金贪银”的名字,正与它的忍冬寂傲的本性全然相反,这也正是它耐人寻味之处,难怪写《金粉世家》的张恨水说,金银花的名字虽有几分俗气,可是当你认识了解金银花之后,你一定会觉得它的“花意甚雅”……真所谓可爱美丽之花——有女人的风情,有人文的魅力,有自然的亘古芳香。
④忍冬花静静生长于荒郊野外,只要有水和土就能开出繁花似锦。正是这种廉价的生命需求,她才被人忽略了,才显得不起眼而且被古今文人雅士所淡忘——很少有人为她泼墨绘画,很少有人为她写诗作赋,很少有人为她引吭高歌……还有人说,她虽然被浅薄的诗家文人冷落着,却依然绽放在人类家园,拥有着生命的风雨人情,默默显示出天长地久的精神光华。
⑤其实忍冬花在南北朝时,《名医别录》便有记载了。到了宋代,她的名声日渐显赫,在《墨庄漫录》中记载了生吃忍冬救活几个中毒和尚的轶事。然而到了清代,已是“吴中署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正是“忍冬不为诗文贵,药香天色人间春!”
⑥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去朋友家造访,他泡了一杯金银花茶给我喝。我慵懒地斜靠在临窗的沙发上,茶香沁人肺腑,袅绕在心头的感觉韵味悠长。我想,人生的荒寒冬天,忍冬花应该是一种美丽——虽然花开在夏季,可是她绿意人情却生长在漫长的寒冷冬季。她让我想起了忍气吞声、忍辱负重、忍无可忍……想起了古之圣人立身处世的容忍之心和建功树业的艰难岁月,就像忍冬花一样,忍不是蠢笨迂腐,也不是软弱窝囊,而是洞明世事的大智大慧,是了不起的生命壮举,是漫漫日子的永恒与新生……
13、试分析②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14、忍冬有什么特点?(2分)
15、说说选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16、作者在选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7、联系生活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的句子的理解?(3分)
[7719830482f79811.gif]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18分)
古宅的命运
吴志轩
①凡事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古宅似乎也是如此。
②如今在江西婺(wù)源,老宅不下千座,其命运不外如下几种:善之善者,挂上某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名人故居的牌子,一般都由政府花钱修缮,富丽堂皇,傲然屹立;次者,后人将古宅修旧如新或如旧,改造成客栈,一年也有不错的收益;又次者,如今尚有后人居住,因时间久远,人口繁衍,一栋宅子里住七八户人家,古宅显出破败景象,可败的东西也基本都败光了;更次者,主人搬进新家,任由老宅荒废,或是将可卖的卖掉,只留下门头和围墙,内中破败不堪,甚至夷为平地。在这些老宅当中,前两者是幸运的,后两者则只能慨叹命途多舛了。
③这些宅子的价值在哪里?毫无疑问,建筑美学是重要的,包括结构、材料、雕刻乃至__等。因此很多外地人将古宅买了去,另择地址复原,以此装点门庭。但我却对此感到一种悲哀。
④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在婺源感觉最舒服、最充实的就是坐在老宅里,听主人讲家族的故事、老宅的历史,那时你会觉得这个宅子是有生命的,会呼吸的,是可以和人交流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沧桑、厚重、智慧、豁达、宁静、和谐等诸多情感。所以,古宅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建筑美,更重要的是依附于人、依附于地方的人文之美![来源
⑤古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严谨、雅致、诗意、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艺术。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些古宅里,曾经有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淳朴生活;曾经有过“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融洽交往;曾经有过“ , ”的雅集文会;曾经有过“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闲情逸致;也曾经有过“ , ”的家国忧思……
⑥弄清楚了古宅的价值所在,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便容易思考了。倘有意于此,可将古宅或租或买,然后改造,维持其原有风貌,但在使用功能上要注重生活舒适性和文化体验感。除卧室外,大部分面积可以作为书房、茶室、禅室、棋室等,如有院落,还可建一座琴台,可以弹古琴,阅金经,也是一处好所在。
⑦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延请古宅的主人,对客人讲讲这座宅子和这个家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很多,可以让我们看到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足迹。尽管这只是如恒河沙数的家族的一个,但却同样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的烙印。
⑧相信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古宅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未来也会更加美好。从这个方面说,古宅是具有极高价值的,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其契机便在于此。
⑨希望古宅不再背井离乡,更不要轰然坍塌。因为,它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更代表着那些迷茫焦虑无奈的芸芸众生的精神家园。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0、在第⑤段空格处,可用刘禹锡《陋室铭》中“ , ”来表现读书人雅集文会的特点;可以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 ”来体现家国忧思的内涵。(4分)
11、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我对此感到一种悲哀”,请指明“此”的具体内容。(2分)
12、文中多次提到古宅的“价值”,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价值”的具体内容。(4分)
13、请仔细阅读第④段,作者认为“宅子是有生命力的”,古宅的“生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作答。(4分)
14、作者关注古宅命运,认为古宅代表着中国人的理想生活,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的“理想生活”是怎样的?你心中的理想生活又是怎样的?(4分)
10、(4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2分)很多外地人将古宅买了去,另择地址复原,以此装点门庭。
12、(4分)古宅的价值:①展现建筑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②依附地方人文之美,富有独特的生命力;③代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特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艺术;④代表中国人的理想生活,启迪当代人追寻美好的精神家园。(每个1分,共4分)
13、(4分)①承载了家族的梦想( 记录家族历史也可);②凝聚了厚重的人文精神, 让人感觉可以与之交流; ③承传着乡土的历史。(意思相近即可,答一点给2分,任答两点 即4分)
14、(4分)①作者认为的理想生活是艺术化的生活,即是雅致的、诗意的、自由的、 闲适的、和谐的。( 没有概括成艺术化生活,只有“ 雅致、诗意、自由” 等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