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8分)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6.“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指什么?喻体是指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3分)
17.结尾段和上文 照应,“女孩子”是 ,她看着这场英雄行为心里会怎么想?(3分)
18.上文表明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16. “砸着鬼子们的脑袋”“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复仇的快感,以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17.“向着苇塘望了一眼”(0.5分) 二菱(0.5分) 他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机智,这么勇敢,真了起,我要好好向他学习。(2分)
18.自信,自尊;有仇恨,有热血,有热情。让抗日将士高兴,让日本鬼子胆寒的人。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6~20题(16分)
玉兰花的记忆
卢玮
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每当院子里的玉兰花散放出清远的香味时,总有认识或不认识的邻人,专程前来要花。
②玉兰花树约有两层半的楼房高。自我有记忆起,便有花香。父亲总是起个大早,趁花含苞时便给摘下。他把较细的竹竿末端削成剪刀口状,以辅助摘花,有时亲自爬上树去摘,身手矫健。然后再把摘下的花,分别装在小袋子里,置于冰箱保鲜,一有邻人闻香驻足,便可以方便相赠。
③当然,父亲一定会留下用手可以够得到的范围,让前来感染香气的邻居,也可以得到在绿阴中寻一抹清幽的乐趣。
④念小学时,家人总要在我的书包里放些玉兰花,用手帕包好,以免损及象牙白的花瓣。然后再三叮呻,送给老师和同学。有时自己懒惰贪玩,便忘了,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⑤常常在送给老师后,玉兰花就所剩无几了,所以当同学向我要时,就显窘促,只好从亲近的同学开始送;一些偶有口角的,就给省下来了。现在想起来,真自觉小家子气。那时一直不明白,何以小小的花朵,竞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我总是喜欢花的姿态,远远胜过它的香气。直到渐渐长大,才稍稍明了这是一种喜悦心情。二十几年前,物资并不丰富,用香水的人当然不多。能在夏日清早感染一身香气,并持续整天,的确令人喜悦。在要花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的人也能透过花间说家常,增进情谊,真是情趣无限。
⑥而父亲赶早摘花,想到会有许多人喜欢他种的花,并盘算着不知今天的花够不够时,这份可以与人分享的心情,更是令人欣慰吧。尤其某个有晨曦的夏天清早,当我看见父亲摘下一朵沾露的玉兰花,小心翼翼地插在母亲的耳际,顺手理理母亲的头发时,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
⑦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身上的花影飘香,皆是父亲每天亲手插上去的。对父亲而言,这也许是极自然不过的一个举止,但跃入我眼里,却是温柔万分。我很难明确地描述出这份感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⑧玉兰花我有很特别的记忆。我曾在它的枝干上,每年刻画一痕,以志成长;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但这都只不过是父亲无形中带给我的一些生活上的启示。
16、作者借玉兰花的“记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哪些美好感情?请分条概括。(4分)
17、选文第⑤段,写自己的“小家子气”,有哪些作用? (4分)
18、选文第⑥段写到“我被这般美丽的父母深深感动”,“美丽”的含义是什么? (3分)
19、请对选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任选一句加以评析。(3分)
① 经常是老师提醒:“我又闻到花香哦。”我才猛然记起。
② 也和姐姐爬坐上树枝,吃着西瓜,享受风的摇摆。
我选 句,评析:
20、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给上面这篇文章另拟一个题目。(2分)
16、①乡情②友情(师生情,同学情)③爱情④亲情
17、①与父亲和家人的“大气”形成鲜明的对比;②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我”的“小家子气”符合“我”的年龄特征)。
18、“我”的父母恩恩爱爱、和和美美。
19、①a“我又闻到花香哦”写出了老师亲切、幽默的形象;b.一个“又”字很含蓄,说明送花是经常的事。②形象地写出了“我”享受生活的愉悦心情。
20、如:花缘、玉兰飘香、美丽的玉兰花。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1~15题(17分)
向生命鞠躬
张强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蚂蚱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1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3分)
12、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3、这篇小说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4分)
14、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3分)
→难以想象→ → →鞠躬
15、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4分)
11、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情节大致清楚即可。)
12、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大意正确即可。)
13、倔强。被重新用草秆穿透身体的蚂蚱,死死抱住另一草茎,使草秆渐成弓形,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草秆缩短,身体退出。
14、惊讶、震撼、震惊。
15、不赞同。因为蚂蚱也有生命,“我”的行为太残忍。或:赞同。因为蚂蚱是专吃庄稼的害虫,害虫就应该消灭。
阅读《一面》选段,回答6~10题(15分)
①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②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③“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④“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⑤“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⑥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⑦ “哦!您,您就是——”
⑧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⑨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的“一元八角!”中“!”换成“。”,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3分)
7、第②段划线的句子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2分)
8、第⑥段抓住人物什么特征进行描写的?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隶体‘一’字似的胡须”等刻画,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9、第⑥段中“瘦得叫人担心”能否改成“非常的瘦”?为什么?(3分)
10、体会“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一句所蕴含的意思。(3分)
6、换成“。”不能表达出“我”因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吃惊的心情。
7、心理矛盾,左右为难。
8、瘦,刻画出鲁迅顽强刚毅的性格。
9、不能,“瘦得叫人担心”表现了“我”对鲁迅先生的关切和热爱。而 “非常的瘦”则没有这层意思。
10、“乱蹦”,反映了内心的激动,“没有蹦出来”,是由于置身于__环境里的警觉,表现了对鲁迅先生的爱护。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0~14题(18分)
向日葵
张抗抗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显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车渐斩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10、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写出第3段加点的“秘密”和第9段加点的“弥天大谎”在文中的含义。(4分)
秘密: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
弥天大谎: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
12、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试举例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3、作者笔下的向日葵具有怎样的个性?你喜欢这种个性吗?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语段,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在海底世界里,有一种会给自己造“房子”的动物,它们能从自己的身体里分泌出石灰质,作为建筑材料来建造“房子”,用做自己的栖身之地,这些动物就是贝类。因为它们的身体柔软,所以归属于软体动物。它们建造的“房子”就是那些五光十色的贝壳。然而,在软体动物的家族中却有一种能够吐墨的动物叫乌贼。因为它能吐墨,所以也叫墨鱼。要说乌贼也是贝类,这就很难使人相信了。事实上,乌贼的确属于贝类。它的房子造到了自己体内,叫内骨胳——也叫“海螵蛸”,是一种很好的药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在天山脚下意外发现了不向阳的向日葵,由此引发了自己的反思。
11、秘密:向日葵不向阳;弥天大谎:向日葵向阳。
12、从比喻、拟人等修辞角度,或遣词造句的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13、独立特行,敢于坚持自我。
14、不设统一答案。示例:盲从会使人更加远离真理;任何事物都有特殊和例外;要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只有亲身体验才会了解事物的真谛等。
阅读《白杨礼赞》选段,回答6~9题(13分)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6、文中写出高原辽阔的词语是________,写出高原平坦的词语是________。(2分)
7、第二段描写高原的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文中第二段中的第一个破折号和第三段中的破折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4分)
9、第三段既说“极普通”,又说“不平凡”,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7、(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2)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8、第二段的破折号表示解释,第三段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9、不矛盾。因为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当然极平常,所以说“极普通”;但以它的外形美,尤其是它的内在美来说,它又是不平凡的,所以说不矛盾。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3题。(20分)
妈妈的树
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合栽树。每到春天,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叫做妈妈的树。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
④在我的记忆里,白杨树比香椿树高大了许多,妈妈却说白杨树是比香椿树晚一年栽的。刚栽下的时候,香椿树比白杨树高了好多,可是只一年的时间,白杨树就长过了香椿树。妈妈很喜欢白杨树。她常说白杨树是上天赐给大地的树,它总是高昂着头,连着它的每一条枝干、每一片树叶一个劲儿向上长,想回到天堂里去,所以它比其它树都要长得高,长得快。妈妈希望我和弟弟也能像白杨树一样。我也很喜欢白杨树。白杨树的叶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过家家的时候,我们把叶子做成佳肴,用草茎把叶子串成项链。夏日寂寞的午后,白杨树银白色的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阵风过,树叶唱起了轻柔的摇篮曲,让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静的清晨,白杨树叶随风起舞,飘飘悠悠落了一地,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一圈一圈绕着树走,乐此不疲。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踩实啦!”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再上树就要打断你的腿……”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太美啦!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妈妈把柿子树栽在了猪圈边。柿子树的树冠长得像一把巨大的伞,大半个猪圈都让它给盖住了。盛夏的时候,猪就躲在树荫底下乘凉。柿子树那股独特的淡淡的清香,从春天开花一直延绵到秋果累累,完全遮盖住了猪圈的气味,让一个农家院子自始至终都萦绕着淡淡的香气。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黄灿灿的柿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 。第二天早上,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金黄的柿子滚落一地。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那些树,它们总在那里。
19、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 有哪些?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3分)
20、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句,请说说“美”的含义。(4分)
21、请在第⑥段横线上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5分)
22、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3分)
23、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5分)
18、示例:我的妈妈也一样,总说我不如同桌。为什么她就看不到我比以前进步了呢?(写出与热帖有关的生活实际4分,语言得体1分)
19、白杨树伴‘我’成长;弟弟爬香椿树采摘香椿芽;给我们家带来欢乐的柿子树被砍了。
20、‘美’指蛮熟狮子的美景,也指‘我’看到‘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时的得意。
21、例:(妈妈)紧锁眉头,在树下徘徊良久,憋出一句‘砍树’,转身回到屋子,不顾我们姐弟俩的哭喊恳求,拎了一把斧子冲了出去。
22、照应开头,表现了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23、例:文章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睿智、无私奉献的妈妈。妈妈年年栽树,用白杨树教育子女,栽柿子树给院子带来芳香,年老了依然栽树为村里的孩子营造乐园等,无不体现了妈妈在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着孩子,真是一位既‘树木’又‘育人’的伟大妈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古 树 与 古 迹 的 纠 缠
①在到吴哥之前,我就听说吴哥窟卡波克葱茂的树叶就像祈神的臂膀,成功地伸向天际,与神庙争光,蔚为奇观。站在塔布隆寺的古寺与古树前,我的感叹成了:只有历经数百年神与自然的结合,神力的威慑,自然的轮回,历史的沧桑,才能共同创造出如此仙境。
②在我们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历经过畏惧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昨天。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都市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集中地体现在要人道还是要天道上面。而在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人们更注重的是对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的崇拜,让他们在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上遵循着自然的法则。视山为神山,任其树长花落;视湖为圣湖,任其肆意流淌;视兽为山神,任其繁衍生息。正是这些神圣的崇拜,使得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得以生存,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与人类社会传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在那里,神就是神,不需要人为地去解释何为神。也许,正是对神的理解是崇拜而不是解释,才使那里得以成为仙境。
③在我梦游般地走在大树和古屋这塔布隆寺庙内的仙境里,找寻电影《古墓丽影》中著名的树包屋的镜头源自何处时,我看见大树残石旁坐着两个卖工艺品的小姑娘。没有游人买时,她们玩着“猜丁克”这全世界的孩子都在玩的游戏,胜利者能得到的是什么,全世界不尽相同。吴哥的孩子胜者能得到什么呢?
④望着玩得开心的小姑娘,我突然觉得,大树和古屋是不是也在自定的游戏规则中玩“猜丁克”,各自有输也有赢。既然是这样,还用得着我们人类去操心:这些大树是不是也应列入神庙历史的一部分而一并保护?用得着我们担心:砍掉大树,古寺还会是仙境吗?
⑤满脸稚气正在玩“猜丁克”的孩子,是吸吮着陈砖与树木、青苔与泥土的气味,看着草木生长,感受神庙持续崩塌的神秘宁静中成长的。长大后的她们,我想一定不会像我们这样问个不休:树重要,寺重要?她们应该比我们这些游客更知道应该怎么畏惧神力、崇拜文明、顺应自然。
⑥在一般人看来,塔布隆寺是吴哥窟被破坏得最为严重的遗址。还是在一般人看来,塔布隆寺是吴哥窟最值得看的地方。为什么最破,又最值得看,是人与自然较量的魅力,还是人与自然如此结合时,人的宇宙观、自然观遇到了新的挑战?
⑦要么人疯狂地破坏自然,要么自然疯狂地降灾于人间,这样的经历,我们人类已不陌生。寺庙与大树的拥抱却实属罕见,罕见的意义还在于它蕴藏着启示。塔布隆寺它给我们的不仅是审美上的享受,也是对人与自然相处的重新理解。如果把这种享受与新的理解比喻成畅饮了一杯美酒,那其甘甜则得益于它陈封了几百年。喝好了是美,喝不好,是醉。
⑧离开吴哥时,在我买的纪念品中有一个铜制的佛手。它的原型取自吴哥窟里的fó xiàng “高棉的微笑”。它曾赐予吴哥王朝先民以智慧,它在保佑吴哥后人今天的平安。我把它请回家,是想永久地从中吸吮吴哥窟那博大精深的艺术与文明,不断地醒悟塔布隆寺内古树和古屋,预示出的自然与人类的明天。
⑨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我对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种树,不让人乱砍树,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是大事。可是站在吴哥的塔布隆寺,看着那些正被大树绞着的古老的寺庙,我不知道该同情谁。是生命力旺盛的大树,还是精美绝伦的古建筑。塔布隆寺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Ⅶ) 为他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当年它是一所拥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19世纪中叶法国人发现这群庙山之后,就因几乎所有的古建筑都被树根茎干盘结得过分而放弃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样。
⑩我们走进塔布隆寺是在上午,一束阳光穿过树头,悄悄地从残破的屋顶伸入寺庙内,一会停在无头神像上,一会儿照在墙上浮雕神祗中。同行的人形容,隐身树中的山鸟啼声,像是昔日僧侣敲打木鱼的残响。也许正是这咕咕声,唤活了弥漫四野的邃古灵气。
⑾在这神与人交融气息弥漫着的寺庙中,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被当地人称为蛇树的卡波克(Kapok)树与座座残破建筑的相互纠缠。一棵棵古树那粗壮发亮的根茎,绕过梁柱、探入石缝、盘绕在屋檐上、裹住窗门,沉稳紧密地缚住将倾的神庙。这一切,就是以一颗不起眼的小种子开始,发展成让枝干一直有力地向天攀升着的。(选自“汪永晨的BLOG” 《神交澜沧江》 有删改)
【注释】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的西北方。
13. 联系全文思考,标题“古树与古迹的纠缠”有哪些具体的含义?(4分)
1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6分)
⑴ 在一般人看来,塔布隆寺是吴哥窟被破坏得最为严重的遗址。还是在一般人看来,塔布隆寺是吴哥窟最值得看的地方。
⑵ 喝好了是美,喝不好,是醉。
15.作者通过游览吴哥窟的塔布隆寺,感悟到人类应该以何种态度和心态面对自然?(4分)
16.探究一下,作者在③—⑤段插入两个卖工艺品的小姑娘以及她们玩“猜丁克”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13.(4分)二层含义:⑴古树包着(绞着)古庙,破坏着古寺却也使古寺残存并充满灵气(见第③段和第⑨段⑩⑾);⑵人类的纠结:为了保护古寺纠结于古树的取舍(见第④⑤⑥、⑨段),或者纠结于不知道该同情谁:是古树还是古庙(第⑨段),反思(思考):人类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散见各语段中)
【解题分析】:标题中“古树”代表自然,“古迹”代表人类活动,所以“反思(思考)”赋分为2分。
14.(6分)⑴人们游览塔布隆寺的感受是共同的(1分)。这种感受是:古树的生长破坏了几百年前的人文遗址,却成就了古树与吴哥窟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景。(2分)。
⑵对塔布隆寺给予人们的享受及启示(1分),如果人们思考正确了,将继续享受自然赐福于人类的美景(1分);如果思考错了,人类就会自毁美景(1分)。(参见第⑦段和第⑧段最后一句)
15.(4分)顺应自然、敬畏自然
16.(4分)
⑴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于变化;
⑵增加散文的情趣(理趣),使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⑶通过两个小姑娘点示出在对待古寺与古庙的关系上,本地人与游客(我)的不同,支撑了后文作者的观点;
⑷由小姑娘的玩“猜丁克”自然过渡到大树与古屋的“猜丁克”,从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⑸通过大树和古屋玩“猜丁克”,各自有输也有赢,来暗示人们的操心实属多余。
细则:⑴—⑵,任答出一条得1分,第⑶-⑸任答出一条得2分,累计不能超过4分。言近即可。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2—16题(16分)
泡桐花开
①我居住的小区一角,有一棵高大的树,冬天落叶尽净,只剩光秃秃的枝杆伸展在空中,春天当别的树开始吐出绿意葱茏的叶片时,它的枝头却萌发出一朵朵紫色的花,这些花成串地开放着,显得纯朴而又华贵,它似乎带来了春天对人们的热情问候,它也把紫色的希望绽开在绿叶之前……
②我认识这是泡桐树。当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正逢全国宣传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而焦裕禄在兰考县的一大成绩就是推广种植泡桐树,因为泡桐树即使在贫瘠的土壤里也能茁壮成长。那时我在故乡老屋边的河沿上也种下了几棵泡桐树,它们长得很快,才几年已长成了挺拔的大树。每年春光明媚的时候,它们的枝头开出一串串紫色的花朵,几棵树聚在一起,泡桐花形成一片紫色的光焰,在我的心头点燃一簇簇希望之火。可以说,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泡桐花的陪伴中度过的。
③我曾仔细地看过泡桐花,它是一种喇叭形的小花,聚集在一起开成一串,在绿叶未吐之时,就怒放在泡桐树的枝头。因为它是一种乡野的自由开放的花,所以我觉得它纯朴;因为它的花是紫色的,成串的,显得珠光空气,所以我觉得它华贵。纯朴与华贵在泡桐花身上得到了统一。
④我对泡桐的根、叶、杆、花都仔细观察过,我觉得在泡桐身上寓含着许多人类社会赞赏的精神,如坚强、奋发、奉献、成长……这些精神正是人们需要的,我从泡桐树上感悟到了。我曾用幼稚的诗歌记下我对泡桐的感受,我写泡桐根“砍去树身,剩下你,默默地在土里,把力量积聚,无论贫瘠丰腴,你照样努力,送个新芽,顶破地皮”。我写泡桐杆“幼年时心有空洞,你默立在土壤中,经多少年风吹雨打:你坚实得胜过青铜”。我写泡桐叶“在春风里,让花儿先迎艳阳,待花蕊结子,甘当保姆姨娘;在骄阳下,伸开绿色的手掌,给幼果,笼一片荫凉”。我写泡桐花“紫色的希望,绽开在绿叶之前,待果实累累时,绿叶簇拥在身边”。这些描写都是根据泡桐树生命力旺盛、易种易活成材快等特性写成的,反映了我对泡桐的感情。也寓含着我由泡桐而引发出的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绿叶精神的讴歌,还有我对未来的憧憬。
⑤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看到同样的泡桐树,却生发出不同的感想。少年时,我希望自己像泡桐树一样茁壮成长,希望自己像泡桐花一样开放出紫色的美丽的花,那时的感想主要在成长和希望,这是与当时的年龄相符的。而在人到中年以后,看着泡桐花从最初的深紫,慢慢地变成淡紫,当它即将飘落的时候,已经接近白色了,这个变化过程,给我一种联想,泡桐花的一生就像人的一生,从色彩强烈的青春年少渐渐步入淡泊无华的中年老年,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发展规律。
⑥回首往事,我感到自己的一生确实像泡桐一样茁壮成长过,紫花缤纷过,绿叶簇拥过,枝杆挺拔过,现在该到了淡花飘飞的时候了。但我并不因见花落而伤感,而是把这飘飞的花儿当作一道人生的美丽风景,这是泡桐献给大地母亲的最后的亲吻。泡桐的一生就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坚强的一生,辉煌的一生,灿烂的一生,无私的一生,永存的一生。(选自2006年4月17日《新民晚报》叶公觉/文)
12.在作者笔下,泡桐树具有哪些特点?(4分)
13.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14.本文与《白杨礼赞》相比,茅盾笔下的白杨和本文中的泡桐各象征了什么精神?(4分)
15.模仿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另选一种树或一种花,运用比喻或拟人的手法写一小段表现事物特点的话。(3分)
例句:在春风里,让花儿先迎艳阳,待花蕊结子,甘当保姆姨娘;在骄阳下,伸开绿色的手掌,给幼果,笼一片荫凉”。
16.作者在文中有“人生就如泡桐树”的感慨。请结合文章的最后两段,分析人的一生与泡桐树的相似之处。(3分)
12.纯朴而华贵;生命力旺盛、易种易活成材快;甘当绿叶;乐于奉献。
13.内容上:引出话题,揭示泡桐的特点,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结构上:总领全文:
14.白杨:有极强的生命力,象征了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泡桐:坚强、奋发、奉献、成长,象征绿叶精神和奉献精神。
15.(1)我看见过美丽的迎春花,观赏过火红的香山红叶,却从没看见过玫瑰这样的花。玫瑰真红啊,红的好像战士的鲜血;玫瑰真美啊,美得让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的招引来了几只蜜蜂;我静静地看着,看着那仙女般的,娇嫩的玫瑰,让正在观赏的我陶醉在那里。
(2)兰花清香而淡雅,平凡中又透着朴素。它没有荷花的清高,它没有玫瑰的热烈,它亦没有梅花的坚强,只是那素雅的花瓣,却让人们对它情有独钟。
(3)荷花是高洁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是优雅的,亭亭如水中的仙女;荷花是温柔的,淡淡容颜,赏心悦目。
16.少年时,像泡桐树一样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从色彩强烈的青春年少渐渐步人淡泊无华的中年老年,就像泡桐花从最初的深紫,慢慢地变成淡紫,当它即将飘落的时候,已经接近白色了;年老时,就像泡桐花落,但并不感伤,而是把这飘飞的花儿当作一道人生的美丽风景,这是泡桐献给大地母亲的最后的亲吻。
阅读小说《母亲回家啦》(陈永林),完成18~21题。(20分)
大林没想到走丢了五年的母亲突然回家啦。五年前,犯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去了镇上,再没回家。大林和小林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
大林激动地拥住母亲:“妈,这五年,你去了哪儿?”大林的眼泪一滴又一滴落在母亲的肩上,“妈,你准吃了不少苦。”
母亲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这让大林心里更难过:“妈,你不认得你儿子啦?”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
这时小林也来了。小林叫了声妈。母亲没听见。小林左看右看,然后把大林拉到一边说:“哥,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
“胡说。哪有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的人?”小林说:“母亲的脖子上有块红胎记,她的脖子上没有。”
“红胎记也会消失。”“反正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你要认她是母亲你就认,反正我不认。”小林说着走了。
大林一个人养母亲。
村里人都看不起小林。原本小林在村北开了家百货店,以往村北的人都到小林店里买东西。小林不认母亲后,村北的人都到村南大林开的店里买东西,情愿多走冤枉路。
小林向村人解释:“她真的不是我母亲……”村人却听不进去:“你哥怎么就认了她是母亲?”“难道世上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这样小林的店开不下去了,只有关了门。大林店里的生意却是越来越好。小林把所有的怨气撒在大林身上:“都怪你认她是母亲……”“她当然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说:“我想起来了,母亲膝盖上有块疤,那是个雨天,母亲驮我看病,她摔了一跤,膝盖碰到一块石头,掉了一大块皮,流了许多血。伤好后留了一块疤。”
小林拉起她的裤腿,她膝盖上没疤。“哥,你还有什么说的?”“这不能证明她就不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极其愤怒:“这还不能证明?难道伤疤也能消失?”大林笑笑:“有可能。”
“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要认一个陌生人当母亲,让我背上不孝的骂名。”
“退一步讲,假设她真的不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的母亲也准被别人收养了,别人照顾我们的母亲,我们也应该照顾别人的母亲。再说,她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有可能是母亲的孪生姐姐,母亲以前说过,她的孪生姐姐一生下来,就被外公送了人。那我照顾姨不应该吗?”小林说:“那你就供养你姨吧。”
让大林和小林没想到的是,两年后,母亲真的回家了。原来母亲被一个叫张树生的好心人收养了。
母亲同那女人真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小林对大林说:“哥,你现在总相信我了吧?”大林说:“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母亲。我帮她洗脚时,发现她一只脚长了六个脚趾头,可我们的母亲没有。我如不认她,那她就得挨饿受冻,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再说我服侍她,觉得就像服侍母亲一样,有种幸福感……” (节选自《四川文学》2011年第5期)
18.文中体现爱心的故事较多,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19.文中画线句“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中加点的“仍”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20.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列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6分)
21.文中痴呆女人与母亲的相貌有哪些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大林明明知道痴呆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还坚持赡养她呢?(6分)
[792a336f3043b360.gif]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