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地休息一会儿

(1) 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这个时候,感觉到最寒冷的,不是牲畜,也不是人,而是风。没有村庄,风也许会被冻死的。不过不要以为村庄就很了不起,如果风不来取走温暖,村庄便邂逅不了冬天。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2)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3)土地也该休息了。【批注:

(4)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5)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6)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7)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8)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9)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10)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无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
  (11)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12)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5.根据全文内容,简要说说与风相比,人是怎样对待土地的?(3分)

6.对第(3)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3分)
7.细读第(10)段画线句,从语境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再冬天枯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4分)
8.“绝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②生前最后的歌唱。第(12)段“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中“绝唱”一词的理解该选哪一项?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5.风心疼土地,理解土地的苦,想方设法让土地休息一会儿;人很少心疼土地,不让土地休息,甚至把广阔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造高楼,建城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使土地不得安宁。
6.【批注:本句承上启下,“也”照应前文,村庄,树和人都休息了,“土地”领起下文,土地要休息了。】

7.这句运用了拟人,写出在人的强势干涉下,田地无法休息。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理解,和对人的警示讽刺。符合大意即可。
8.选第②项。因为失去冬天的田和水难以再有“放心休息”的美好时光,风的这种“安慰”或将成为过去。所以会感觉它是“绝唱”,是终极的“安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一8题(12分)

自 尊 周海亮

那是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他失去工作,粮尽弹竭。他认为城市里,纵是一条狗也比他活得幸福。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

他开始拣垃圾。在夜里,当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只能在夜里,他不敢将自己暴露在别人的视线之中。

他没有走太远。他不想让拣垃圾成为他的职业。只要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日子,他还是那个骄傲的年轻人。他的领带会打起漂亮的结,他的西装口袋里会插着洁净的手绢,他的皮鞋,一尘不染。

每天都有收获。其中一个垃圾箱,更是一个富饶的宝藏。那里面有成箱的空易拉罐、成捆的旧杂志、奇形怪状的玻璃瓶……每天晚上,这些东西会在垃圾箱里静静地等着他,然后,待第二天,它们就会变成馒头和咸菜,让他有力气在这个城市里继续奔走。

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似乎,这些东西是有人故意放在那里的。它们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出现,它们摆放整齐,就像夜市上精心摆置的小摊。夜里他偷偷观察,果然见到一个男人将一包“垃圾”规规矩矩地放好,然后躲到远处,静静等待。

他感激那个男人,可是他有被伤害的感觉。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想放弃那些东西,强烈的饥饿感又让他一次次将那些东西拣回来,然后变成馒头、咸菜……他暗想,假如他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回来好好感谢这个男人。他会成百成千倍地偿还,他相信他完全可以做到。

后来他真的发达了,资产足以买下一条街。他想到了报恩。

他回到当初租住的小区。他见到了男人。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不必自我介绍,男人一眼将他认出,简单聊了几句,便聊到了从前。

他说,我知道那些东西是您故意放进垃圾箱的。我知道当初,您在顾及我的自尊。

是的,我在顾及你的自尊。男人说,那时我生活得尚好,可以送你一点多余的东西。

您的确帮我撑过了那段日子。如果没有您的暗中相助,我也许早就回到了乡下……

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男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有钱。

他笑笑,说,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容易。您知道,白手起家,这有多难……

你不是白手起家。男人说,我知道那个花瓶即使在当时,也最少值十万。

花瓶?

是啊。男人说,你离开的前一天,我在给你收拾废品的时候,将那个花瓶也装进塑料袋,放进垃圾箱。那时我并不知道一个花瓶能值那么多钱,否则我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品……

可是我没有拣到花瓶……

你拣到了。男人说,我亲眼见你拣起那个塑料袋……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元朝的花瓶,值很多钱……你肯定也知道……那么独特的花瓶,你不会当它是一件废品……

可是我真的没有拣到花瓶。他说,如果拣到了,如果我知道它很值钱,我会还给您的……

你不会。

我会。

那你为什么第二天就搬走?

因为我找到了工作……我要住集体宿舍。

那你怎么会发达了?

两年以后我与朋友合伙,赚了点钱。然后我开始单飞,资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是因为你卖了花瓶,才有了本钱……

根本没有花瓶……

你不必害怕,我不会跟你要的。再说花瓶早被你卖掉了,还怎么要?你知道吗?现在我生活得很落魄……前几年下岗,做生意,赔光了家底,贷款,又一次赔光……老婆也跑了……近来我常常想,假如那一天,我没有把那个花瓶送给你,我现在,该是另外一种生活吧?

他低下头,不再说话。他在那里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起身离开。本来他带了很大一笔钱,这笔钱,也许远远超过那个花瓶的价值——如果男人真的有那样一个花瓶的话,然而最终,他没有拿出那笔钱。

他告辞,离开。走到门口,他扭头,认真地对男人说,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 《百花园》2013年第4期(有删节)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2分)

6.“在夜里,当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句中加点字表达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3分)

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自尊”的理解?(3分)

8.你觉得那个元朝的花瓶是否真的存在?要是你是那个他,你会怎么对待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4分)

5 . ( 2分)那个男人为了顾及他的自尊暗地里给他帮助,多年后他发达了想要报答他,可那个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编造了谎言,却伤害了他。

6 . ( 3 分)为了生存不得不捡拾垃圾的无奈,心痛;捡拾垃圾时羞愧并觉得有损尊严

(意思对即可)

7 . (3 分)那个男人每天晚上偷偷将“垃圾”整理好了留给他,实则是在帮助他的同时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那个男人编造了元朝花瓶这一谎言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为了生存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尊捡拾垃圾;那个男人编造的谎言伤害了他的自尊,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决定不送钱给那个男人。(意思对即可)

8 . ( 4分)不存在,那个元朝的花瓶,只是一个谎言,只是这个男人企图索要回报的理由,这样一个理由,也只是这个男人试图维护自己的自尊。(1分)虽然男人编造的谎言,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是毕竟他曾帮助了我,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会假装确实有这个花瓶,然后给这个男人帮助,也维护了那个男人的自尊,也报答了他的恩情。(3分言之有理即可)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童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可把我问住了。思考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比我们多一分细腻的情感,比我们更加珍惜活着的美丽。

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息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15.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16.你能体会出当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时“我”的心理吗?请描述此时的心理。(3分)

17.在“我颓然”时,盲童却自言自语“好美丽哦!”此时,你有什么感想?(4分)

18.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瞎婆婆”的故事?(4分)

[31741f9002df8c56.jpg] 


《音乐巨人贝多芬》(节选)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

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1.请概括选文写了几件事。(3分)

12.下列句子运用恰当的修辞而生动形象,请从该角度进行赏析。(4分)

①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②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13.请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4.读了本文,你认为贝多芬哪一点最打动你,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受。(4分)

[36527c7fc556c188.jpg]
 


13.①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音乐永远陪伴他。“永恒”就是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②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他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这句话揭示了贝多芬视音乐为生命的感情。

14.可以围绕贝多芬“顽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展开。

躺在母亲身边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A.(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⒂母亲B.(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20、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A.: _ _ B.: __ (2分)

21、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4分)

(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⑩⑾两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叙述顺序)?试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f0264c4f77a6510.jpg]

23、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紧扣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阅读下列选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8、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19小弗朗士的联想是他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德语的愚蠢。

阅读下列选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堪;也不必说鸣坤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冷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拨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尊要好得远。

 8.在文中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B.、碧绿 高大 光滑 紫红

  C.、紫红 高大 光滑 碧绿D.、紫红 光滑 高大 碧绿

 9.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3分)(  )

  A.、表明前边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说"单是"后边的内容。

  B.、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C.、表明前边的内容是次要的,后边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边的略写,后边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作用在于:(3分)( )

  A.、说明长妈妈的神话故事讲得好。

  B.、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儿童的情趣。

  C.、说明百草园虽美丽,但也有妖魔鬼怪。

D.、告诉人们看事物不能只看其美丽的外表,应透过现象看本质。

A

D

B

难忘那张圆脸 (19分)

七个春夏秋冬,送走过几百个中学生,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

那张稚气的圆脸,是我曾经伤害过的。

这件事,发生在7年前的9月3日,我走上讲台的第一堂课。

靠前门的课桌后,坐着的是这个圆脸少年。一开始上课,他的两手就抄在袖筒里,平放在桌子上,头枕在上面,并且不时地抬起衣袖去抹那淌出来的鼻涕。他的举止惹恼了我。要知道,这可是我的第一堂试讲课,内容是茅盾的《白杨礼赞》。为了这堂课,我足足准备了3天。更何况,教室后排还坐着那位年长的教务主任,他是在考评我的教学能力。

圆脸的表现在我看来,简直就是对我的轻视。

我的心境被破坏了。努力地不去看那张“可憎”的圆脸,继续讲我的课。可是不行,接连发出的抽吸鼻涕的声音已经把课堂上一半的目光吸引过去了,间或传来低声议论,“啧啧”的嗤笑。教务主任也在盯着我,似乎在看着我怎样对付这课堂上的“突发事件”。

我暴怒了,对着圆脸大喝一声:“你,站起来!”圆脸慢慢地抬起头,迷茫的眼睛闪了闪,然后低垂下头,缓缓地站起。我有些懊悔了。说他什么呢?总不能说他流鼻涕吧。于是,我指着板书,问:“茅盾的《白杨礼赞》在开头为什么没去写白杨树,而写的是黄土高原的壮观景象呢?”话一出口,我被自己的机灵陶醉了。这是我刚讲过的问题,我想他应该能回答出来,然后让他坐下,告诫他坐端正,注意听讲,也就算解了围。“我不会。”圆脸回答,声音很低,但很干脆。我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你说什么?”圆脸的头垂得更低了:“你刚才讲的我没听明白。”我恼怒起来,厉声质问:“那么,你听什么了?”几十双眼睛凝视着我,其中也有教务主任。圆脸没说话,只是深深地垂着头。“你出去!”话一出口,连我也奇怪自己何以有这个念头。圆脸猛地抬起头,我看到的分明是一双愤怒的眼睛,目光中似乎还有一丝淡淡的哀怨。“你出去!”他终于离开了座位,拉开教室的门,跑了出去。

课堂恢复了平静,可静得让人感到压抑。

我继续上课。这堂课好长啊!

课后,教务主任找到了我。没有评论这堂课上得怎样,只是给我介绍那个被我赶出教室的学生。“他也是够可怜的了。父母离异,他跟着奶奶生活,现在奶奶病了,他很需要关怀,但从来不把苦告诉同学。他太孤独,他需要理解,尤其是来自教师的理解。”说完,教务主任长久地看着我。

我的心被刺痛了,也想起了那颗被我刺痛的心。我知道,这第一堂课是彻底失败了。我不配在学生面前自称老师,也不配让学生叫老师。我该怎么办呢?

下午,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折得正正方方的纸条上面写着:“老师,您第一次登上讲台,我能理解您做的一切;我也多么希望别人能理解我呵!我的心好苦。被您从课堂赶了出去的学生。”

我被震动了。

从这以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师”这个词的含义。他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人”,而要“教人”,首要的是先教自己,教自己去理解学生,这样才可能教好人,教好书。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7年了,但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即使在离开讲台的今天,仍然如此。

1、语言感悟:“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但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地刻着一个永远留在我心中的故事。”

(1)这 一句中“有些”、“只有”两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分)

                                     

(2)“有些学生的名字已经从记忆中抹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2、有人说,第四段写“我”为这堂课足足准备了3天,再写教务长来听课,似乎与引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无关。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3分)

                                      

3、第六段所说的“突发事件”指什么?这一“突发事件”在整个故事中起什么作用?

(3分)

                                            

4、教务主任并没有议论“我”的课,“我”为什么认为“这堂课彻底失败了”? (3分)

                                                  

5、结尾处说,“那张永远抹不去的圆脸,那双哀怨的眼睛,时时在提醒我”。你认为他在提醒“我”什么? (3分)

                                                   

6、你认为故事中的“我”在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应该怎么办? (3分)

                                

                                

                    

1、(1)好。“有些”学生名字记不住,隐含着“有些”学生的名字记住了,而唯独“那张圆脸却依然那样清晰”,“只有”对此起强调突出的作用(2分) (2)反衬“这张圆脸”给自己的印象之深(2分) 

[2d0445ba13be5730.jpg]

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15分)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1、仿照例句写出在征服悬崖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变化:(3分)

例:“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说明“我”最初毫无信心。

①“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说明“我”已

②“‘我能办得到的。’我想”说明“我”已

2、“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3分)

3、文中的“父亲”是怎样教育孩子脱险的?(3分)

4、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会怎么办?(3分)

5、读了这部分文字,你有什么感想?(3分)

(15分)1、①有了信心  ②信心大增 (每小题1.5分,共3分) 2、面对困难,不要畏惧怯步,要冷静地分析困难,一步一步地去克服困难,积小胜为大胜。(3分,注意要用自己的话概括,抄用文中的话不得分)3、给孩子以指导、鼓励,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3分)4、答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3分。 5、如:对孩子不能溺爱,要科学地训练孩子,使之自立自强等。(3分)

⑴我在新家坡留学时的房东先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

⑵他很富有,又很贫穷;他很慷慨,又很吝啬。

⑶他拥有一幢价值36万美元的两层花园洋房,十几万美元的股票,2万美元的汽车。退休前的他是电子工程师,收入很高。退休后他每月拿退休金,还时不时地赚些外快。他无子女,独身一人。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他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人士。

⑷但是,让我们看一下他的生活:大多数食物都是超级市场的降价食品;新鲜橙汁舍不得买,只买听装浓缩橙汁,回来兑水;面包也舍不得买,自己在家做;一日三餐简单得让人觉得难以下咽:两三片面包,有时涂点花生酱,几片生菜叶,外加一杯牛奶,有时加一只烤土豆。我从没见过他做过鱼、肉、鸡、鸭等荤菜。


地,他也捡起整理好,放在门前。有时一些废纸屑果皮正好扔在肮脏的水坑里,他也毫不在乎地捡起扔进垃圾桶。

⑻跟他走了一段后,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我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脸红。于是,我也袖口一卷,加入了拣垃圾的行列。而实际上,路人的脸上没有不屑,而是写着理解和尊重。

⑼他看见地上有一个易拉罐,就一脚踩扁,捡起放进口袋,并且得意地说:“可以卖几分钱呢!”看见地上有一枚一分硬币,又马上捡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唱起了他童年时代的儿歌:“谁捡到,谁收起;谁丢了,谁哭泣!”一脸天真烂漫的笑容。

⑽这是我在留学期间最难忘的一件事,那首歌也是我最难忘的一首儿歌。

⑾后来,我才知道,每个周末上午出门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例行公事。

⑿于是,只要有空,每个周末上午我都会和他一起出门捡垃圾,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

⒀这是我以往从未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我和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我懂得了

16.第一段写“房东先生是一个独特的人”。他的“独特”体现在哪些方面?(用文中原话回答)(3分)

17.文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他邀我出门散步,我欣然应允了”。“欣然”一词表现了“我”当时愉快的心情。

B..“路人的脸上并没有不屑,而是写着理解和尊重”。“写着”在句中是“表现出”的意思。

C..“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美其名曰”在这里含有自我嘲讽的意味。

D..“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句中的“虚荣心”比作思想垃圾。

18.第八段中写“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惊讶”----“犹豫”-----“脸红”,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3分)


A..写房东先生说话时“得意”的样子,表现了他捡到易拉罐时满意的心态。

B..写房东先生唱“童年时代的儿歌”表明了这首儿歌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

C..写房东先生“像个孩子似的”,表明他回忆起童年“捡垃圾”的经历。

D..描写房东先生“天真烂漫的笑容”,表现了他开朗乐观的性格。

22.文章结尾处写道:“我懂得了 。”“我”懂得了什么?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将句中空缺的内容写出来。(不超过20个字)(3分)

16.“他很富有,又很贫穷,他很慷慨,又很吝啬”。

17.C

18. (1)这样富有的人居然还捡垃圾,“我”感到很奇怪;

(2)被房东先生的行为所感染,想一起捡又怕丢面子;

(3)为自己有虚荣心而感到惭愧。

19.C

    20.(答案要点)节俭光荣或劳动光荣或奉献光荣,意合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