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③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④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自《济南的冬天》
14.文章写济南的冬天,第①段却写了在北平、在伦敦、在热带的感受,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2分)
15.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小雪”的“小”?(2分)
16.选文第④中结尾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4分)
14.答案:对比;通过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无风、响晴、温晴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评分:写法特点1分,作用1分,共2分。
15.答案:雪中的矮松;披雪的山尖;露出草色的山坡;微微露出点白雪的薄雪。
评分:答出两点得1分,共2分。
16.答案:从结构上,“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与标题“济南的冬天”前后照应;从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评分:结构和内容各2分,共4分。
走向虫子(12分)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儿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儿,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我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棵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很多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选自《意林》2007年第8期,有删改)
8.阅读全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写的三件事。▲(3分)
9.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语。▲(2分)
A. 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B. 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10.文末说:“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文章中有好几处与此呼应的句子,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据此谈谈本文主题是什么。▲ (4分)
11.本文原标题是“三只虫”,后来才改为“走向虫子”。你觉得哪个题目更好,为什么?▲(3分)
8. (3分)小虫在手上爬 蜣螂滚粪蛋 蚂蚁搬干虫
9 (2分) 参考示例:A“竟”有出乎意料的意思,“慢慢悠悠”写出小虫爬行的悠然自得,反衬出“我”嘲笑虫子的自以为是。
B 从“牵”、“咬”,到“腾”、“抡”“扇”,一系列的动词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蚂蚁打架的激烈,情趣盎然,也暗示“我”给蚂蚁帮的是倒忙。
10. (4分) 呼应的语句有: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又想错了。我又搞错了。(写出其中两句即可,2分)本文主题:本文揭示了人对自然生物的无知与隔膜,反思批判人类的自以为是。(2分)
11(3分) “三只虫”只是点明观察对象,而“走向虫子”,则有主动地接近它、了解它、理解它的意味,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1. (17分)
最后一课(节选)都德
接着,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6. 上文围绕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描述。对此,你会有很多感触。请在下面句子后续写一段话,从语言、结构、主题、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等任一方面来表达你的理解和感悟。(要求150字左右)(8分)
读了上文,我分明感受到 ▲
7.根据你对划线句子含义的理解,请你来谈谈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50字)(2分)▲
6.(8分)要从语言、结构、主题、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等任一方面来谈理解和感悟(6分),语言表达合理流畅(2分)。例如:读了上文,我分明感受到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的影响下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我仿佛看到这最后一课下课后,小弗朗士背着书包独自走在大街上,心里又难过又悲愤,心想:“以前怎么就这么不努力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现在糟了,这法语课的最后一课讲完了,以后我就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恨不得自己能回到过去,到第一次上法语课那时去,重新开始,好好学习。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想象至此,我更能明白沦陷区的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总之,都德的《最后一课》是通过一个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展开故事情节,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深深打动了我,激发了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7.(2分)要谈到自己对母语的新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①他从来没有觉得太阳如此明亮刺眼。钻出漆黑的巷道,一步三踉跄的他,伸出黑糊糊的手在眼前遮光。然而,重生的喜悦让他迫不及待地站在烈日下,井下那可怕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随着一声巨响,水流霎时冲进工作间,工友们全被冲走,只有他侥幸逃脱。
②此时,他一遍遍告诉自己:我还活着。
③归心似箭的他,赶紧往家走。老婆孩子父母亲人,这个时候他们还不定伤心成什么样呢。路上,他听到有人大着嗓门议论:这次矿难死了的矿工家属运气好哇,政府逼着矿主给每家赔20万元呢!20万?他的身体一激灵。每月挣的那点儿钱,一家老小勉强够活。老婆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买不起。自己哪像个顶家的男人呀!如果能得到这20万抚恤金,就可以过幸福日子了……可自己怎么就活下来了呢?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快速跑回到出口处,那里一片死寂,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现在并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他牙一咬,脚一跺,决定将错就错,隐姓埋名远走高飞,就让所有的人都当自己已经死了吧。
④这一“飞”就离家几千里,他这才知道活死人也没那么好当。因为身份不明,他只能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做一个最低级的打工者。什么苦干什么,每天的腰酸腿疼倒不是最难挨的,最怕的是路过街边的公用电话亭。因为每一次,他都想要冲进去,拨通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听听家里人的声音。有一次,他真的进去了,可是当他拿起听筒,听到“嘟——嘟——”的长鸣声,想到给家人带来幸福的那20万抚恤金,他又慢慢地放下听筒。每到夜晚,特别是节日的夜晚,林立的高楼大厦在七彩的霓虹灯下点缀着喧嚣与繁华,路上常有幸福的情侣或者大人领着孩子在牵手漫步。这些每次都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让他无处可逃。他冒出了一定要想办法回家的念头。
⑤三年后,他终于攒够了钱做了整容手术,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踏进家门,他惊呆了!他发现家里依旧是他离开时的破败样子,妻子本不年轻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石刻般的皱纹,表情呆板而忧郁。他用儿时的疤痕向妻子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却没有在妻子眼中找到意料中的惊喜,相反看到的却是满面怒容。妻子声泪俱下:“你真傻呀,你知道你走后家里发生什么了吗?你以为我们稀罕那20万吗?我们不稀罕那20万,我们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活着!”
⑥原来,听到他遇难的噩耗,老母先是几天不吃不喝,接着哭瞎了眼睛,最后含悲去世。老父急火攻心,病瘫在床。至于那20万的抚恤金,大部分都交了医院的治疗费。
⑦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立时顿足捶胸,悔恨交加。他以为钱是万能的,但它并没有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也没有带给他想要的幸福。
⑧他是真的糊涂啊,以为装死骗来20万就能带来幸福,哪里知道。父母妻儿就算守在一起过粗茶淡饭的日子,挨穷受苦,也只要他活着!穷,也不该自贬身价。因为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在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无价可估的!
⑨有价金钱,无价爱。生命的价值本不该如此,幸福的含义也让人深思。
5.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4分)
矿难逃生,为骗抚恤金出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知真相,心中后悔莫及。
6.第④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7.第⑥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3分)
8. 请从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A.只要你活着 B.“幸福”的抚恤金
5.(4分)流落异乡,饱受身心煎熬;整容回家,出乎意料遭妻责骂。
6.(3分)景物描写,1分;描写了都市繁华热闹的场面和人产幸福温馨的生活,;反映出男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人的思念,;为下文男人回家作铺垫(作用答出两点即可)。
7.(3分)不能删去。本段插叙了他出走后家里的悲惨状况,突出了金钱不能带来幸福这一中心,解开了上文设置的悬念。
8. (3分) 选A。“只要你活着“是文中妻子表达内心强烈情感的一句话,以此为标题能表明亲情胜过金钱这一主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选B。“抚恤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以此为标题表明金钱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这一中心,能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7.这两段人物描写的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8.请你运用上面语段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对你的语文老师进行一段肖像描写。(6分)
7.(4分)要点: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示例: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和目光犀利的特点。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8.(6分)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
让土地休息一会儿
(1) 一进冬天,村庄便闲下来。风跑进跑出,一刻不停地收集温暖。这个时候,感觉到最寒冷的,不是牲畜,也不是人,而是风。没有村庄,风也许会被冻死的。不过不要以为村庄就很了不起,如果风不来取走温暖,村庄便邂逅不了冬天。村庄需要休息,而风正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2)村庄里的树休息了。树藏起耀眼的花朵和多情的叶子,从一年的忙碌中抽回身子。在寒风中,树站成树本来的模样。这是树以休息的名义,在一遍一遍地温习自己。人也休息了。人尽量躲在一个角落里,避免让风发现。人变得有点清心寡欲,而且很大方,第一次把广阔的世界归还给草木、山川、流水……
(3)土地也该休息了。【批注: 】
(4)要说忙土地最忙,要比累土地更累,可是很少有人心疼土地。人天天走过田野,心疼的是地里的庄稼。哪株庄稼长高了,哪棵庄稼生病了,人一清二楚。但哪块田老了,哪片地伤了,人根本不去过问。人把土地折腾够了,就抛在一旁不管了。
(5)只有风心疼土地。风理解土地的苦,到了冬天,风就看管好土地上的麦苗,不允许它疯长。监督地里的蛇虫,安排它去冬眠。这些东西比人听话,整个冬天都安安静静的,不去惊扰土地。当然也有如梅花之类不懂事的,在人的鼓动下硬要绽放得轰轰烈烈。风生了气一个劲儿地吹,直到把梅花吹光了事。风做的一切,是为了土地能休息一会儿。
(6)在冬季的天空下,土地舒展着自己。一块田挨着一块田,田依偎着好像在取暖。等到稍微有些暖意,风坏坏的,偷偷溜过来,又把那点温暖抢走了。田挨得更紧了。平日里,在人的干涉下,田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此刻又重新聚拢,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田在冬天里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出趟远门,去看望一下多年未见的亲友呢?
(7)每一年,风都如期出现在村庄。
(8)但风显然忽视了人的善变。
(9)从前,人衣衫褴褛,不得不听风的话。现在,人锦帽貂裘,可以不怕风,不理睬风了。眨眼之间,人又把广阔的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人想干什么就做什么。风记得昨天还同一块地说着笑话,今天就发现那块地上立着高楼。风急得围着楼转圈,想把土地找回来。住在楼里的人抱怨:风太大了。是的,够大的了,可风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
(10)在人的带领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在冬天枯萎。风不敢肯定还有谁会听自己的话。更担心的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村庄会没有冬天,世界也无冬天,土地就彻彻底底无法休息了。如今,人们只在盼雪的时候才会想起风,想起冬天。有时雪真的下在村庄或者另一个叫城市的村庄里,人便兴奋地哇哇怪叫,以为发现了天地之间的大美。可是雪一停,人就把风扔了,把冬天扔了。今天的村庄,正在习惯没有冬天的日子,已经习惯不让土地休息。不知道累坏了的土地,还有没有力气留在明天的村庄?
(11)自然也会有人想起那些老旧的时光。那时的冬天冷得像冬天。土地懒懒的,啥也不干。水也不去流浪,大大方方地躺在土地的怀里,清清亮亮的,似一面镜子。这种田,名叫冬水田。人走到田边,可以照一照自己的美丑。白云飘过,也能映出自己的厚薄。风吹过来,田和水有些动荡。风安慰说:不要紧,现在是冬天,放心休息好了。
(12)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
5.根据全文内容,简要说说与风相比,人是怎样对待土地的?(3分)
6.对第(3)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3分)
7.细读第(10)段画线句,从语境看,“花不想在冬天凋谢,草木也不肯再冬天枯萎”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为什么要特意强调“在人的带领下”?(4分)
8.“绝唱”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①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②生前最后的歌唱。第(12)段“这话听起心酸,像是一句绝唱”中“绝唱”一词的理解该选哪一项?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5.风心疼土地,理解土地的苦,想方设法让土地休息一会儿;人很少心疼土地,不让土地休息,甚至把广阔世界从万物手里夺过来,造高楼,建城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使土地不得安宁。
6.【批注:本句承上启下,“也”照应前文,村庄,树和人都休息了,“土地”领起下文,土地要休息了。】
7.这句运用了拟人,写出在人的强势干涉下,田地无法休息。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理解,和对人的警示讽刺。符合大意即可。
8.选第②项。因为失去冬天的田和水难以再有“放心休息”的美好时光,风的这种“安慰”或将成为过去。所以会感觉它是“绝唱”,是终极的“安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一8题(12分)
自 尊 周海亮
那是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他失去工作,粮尽弹竭。他认为城市里,纵是一条狗也比他活得幸福。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
他开始拣垃圾。在夜里,当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只能在夜里,他不敢将自己暴露在别人的视线之中。
他没有走太远。他不想让拣垃圾成为他的职业。只要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日子,他还是那个骄傲的年轻人。他的领带会打起漂亮的结,他的西装口袋里会插着洁净的手绢,他的皮鞋,一尘不染。
每天都有收获。其中一个垃圾箱,更是一个富饶的宝藏。那里面有成箱的空易拉罐、成捆的旧杂志、奇形怪状的玻璃瓶……每天晚上,这些东西会在垃圾箱里静静地等着他,然后,待第二天,它们就会变成馒头和咸菜,让他有力气在这个城市里继续奔走。
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似乎,这些东西是有人故意放在那里的。它们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出现,它们摆放整齐,就像夜市上精心摆置的小摊。夜里他偷偷观察,果然见到一个男人将一包“垃圾”规规矩矩地放好,然后躲到远处,静静等待。
他感激那个男人,可是他有被伤害的感觉。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想放弃那些东西,强烈的饥饿感又让他一次次将那些东西拣回来,然后变成馒头、咸菜……他暗想,假如他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回来好好感谢这个男人。他会成百成千倍地偿还,他相信他完全可以做到。
后来他真的发达了,资产足以买下一条街。他想到了报恩。
他回到当初租住的小区。他见到了男人。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不必自我介绍,男人一眼将他认出,简单聊了几句,便聊到了从前。
他说,我知道那些东西是您故意放进垃圾箱的。我知道当初,您在顾及我的自尊。
是的,我在顾及你的自尊。男人说,那时我生活得尚好,可以送你一点多余的东西。
您的确帮我撑过了那段日子。如果没有您的暗中相助,我也许早就回到了乡下……
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男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有钱。
他笑笑,说,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容易。您知道,白手起家,这有多难……
你不是白手起家。男人说,我知道那个花瓶即使在当时,也最少值十万。
花瓶?
是啊。男人说,你离开的前一天,我在给你收拾废品的时候,将那个花瓶也装进塑料袋,放进垃圾箱。那时我并不知道一个花瓶能值那么多钱,否则我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品……
可是我没有拣到花瓶……
你拣到了。男人说,我亲眼见你拣起那个塑料袋……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元朝的花瓶,值很多钱……你肯定也知道……那么独特的花瓶,你不会当它是一件废品……
可是我真的没有拣到花瓶。他说,如果拣到了,如果我知道它很值钱,我会还给您的……
你不会。
我会。
那你为什么第二天就搬走?
因为我找到了工作……我要住集体宿舍。
那你怎么会发达了?
两年以后我与朋友合伙,赚了点钱。然后我开始单飞,资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是因为你卖了花瓶,才有了本钱……
根本没有花瓶……
你不必害怕,我不会跟你要的。再说花瓶早被你卖掉了,还怎么要?你知道吗?现在我生活得很落魄……前几年下岗,做生意,赔光了家底,贷款,又一次赔光……老婆也跑了……近来我常常想,假如那一天,我没有把那个花瓶送给你,我现在,该是另外一种生活吧?
他低下头,不再说话。他在那里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起身离开。本来他带了很大一笔钱,这笔钱,也许远远超过那个花瓶的价值——如果男人真的有那样一个花瓶的话,然而最终,他没有拿出那笔钱。
他告辞,离开。走到门口,他扭头,认真地对男人说,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 《百花园》2013年第4期(有删节)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2分)
6.“在夜里,当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句中加点字表达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3分)
7.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自尊”的理解?(3分)
8.你觉得那个元朝的花瓶是否真的存在?要是你是那个他,你会怎么对待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4分)
5 . ( 2分)那个男人为了顾及他的自尊暗地里给他帮助,多年后他发达了想要报答他,可那个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编造了谎言,却伤害了他。
6 . ( 3 分)为了生存不得不捡拾垃圾的无奈,心痛;捡拾垃圾时羞愧并觉得有损尊严
(意思对即可)
7 . (3 分)那个男人每天晚上偷偷将“垃圾”整理好了留给他,实则是在帮助他的同时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那个男人编造了元朝花瓶这一谎言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为了生存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尊捡拾垃圾;那个男人编造的谎言伤害了他的自尊,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决定不送钱给那个男人。(意思对即可)
8 . ( 4分)不存在,那个元朝的花瓶,只是一个谎言,只是这个男人企图索要回报的理由,这样一个理由,也只是这个男人试图维护自己的自尊。(1分)虽然男人编造的谎言,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是毕竟他曾帮助了我,点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会假装确实有这个花瓶,然后给这个男人帮助,也维护了那个男人的自尊,也报答了他的恩情。(3分言之有理即可)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童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可把我问住了。思考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
“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
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比我们多一分细腻的情感,比我们更加珍惜活着的美丽。
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息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承受生活的平凡之美?
15.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16.你能体会出当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时“我”的心理吗?请描述此时的心理。(3分)
17.在“我颓然”时,盲童却自言自语“好美丽哦!”此时,你有什么感想?(4分)
18.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瞎婆婆”的故事?(4分)
[31741f9002df8c56.jpg]
《音乐巨人贝多芬》(节选)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视了一会:“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
“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断写下笔记。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这犹如一座永无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简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说起他往昔的许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时跟海顿学习时的生活,包括他为了糊口指挥乡村音乐队的生活。
贝多芬还向他的客人叙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挥音乐会……
贝多芬对客人大声说:“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1.请概括选文写了几件事。(3分)
12.下列句子运用恰当的修辞而生动形象,请从该角度进行赏析。(4分)
① 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② 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13.请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②“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14.读了本文,你认为贝多芬哪一点最打动你,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受。(4分)
[36527c7fc556c188.jpg] |
13.①贝多芬虽然因为耳聋,与人的交流和沟通发生困难。但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的心灵,并传达他的心声,音乐永远陪伴他。“永恒”就是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
②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他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这句话揭示了贝多芬视音乐为生命的感情。
14.可以围绕贝多芬“顽强不屈,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展开。
躺在母亲身边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A.(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⒂母亲B.(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20、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A.: _ _ B.: __ (2分)
21、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短语运用的妙处。(4分)
(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⑩⑾两段运用了哪种叙述方法(叙述顺序)?试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f0264c4f77a6510.jpg]
23、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紧扣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