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海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云霄,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到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到来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愚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峭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面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舌,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11.写出下面形象的象征意义。(4分)
海燕: 波浪、大海:
风云雷电: 暴风雨:
12.下面的三个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请说说这种手法的表达作用。(6分)
①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②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③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13.对比和烘托是本文的突出写法,请选择文中一处说说它的表达效果。(3分)
14.请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写这篇散文诗对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意义。(3分)
11.海燕: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波浪、大海:革命高潮中的人民群众;风云雷电:反动的沙俄势力;暴风雨:革命风暴 12.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和藐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压倒一切的气概。②拟人的修辞手法,显示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表现无产阶级革命者具有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③反复的修辞手法,语气肯定,表达了海燕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心。 13.对比、衬托举例: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与海燕的对比衬托;海面风云雷电的形式对海燕的衬托;大海波浪与风云雷电的斗争对海燕的衬托;等等。具体结合原文略。14.本文写于1901年,当时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革命斗争正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海燕》深刻地反映了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统治必将崩溃,号召人民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该干吗干吗去(12分)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乎引起全国狂欢。
各界人士都在热议高论,认识不认识的名流皆在大谈与莫言的交往;采访记者多如过江之鲫,各家媒体都不吝版面;大小作家无不见贤思齐,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文学爱好者也突然暴涨,书店里的莫言著作一抢而空;相干不相干的大学则在争相邀请莫言当名誉教授……不过,还是平常心的莫言清醒,他诚恳表示:“只希望尽快从喧嚣中摆脱出来,大家该干吗干吗去。”
莫言获奖,他的朋友突然多起来了,不论网上还是平面媒体,“我的朋友莫言”之类文章铺天盖地而来,说友谊情深似海,谈逸事生动有趣,攀交情称兄道弟,忆往昔一言难尽,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估计杜撰的不少,夸大的更多。众所周知,莫言是个低调的人,平时不喜交往,朋友不多,没事就潜回老家高密写他的小说,获奖后也不会突然“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因而,莫言那些所谓“朋友”还是省点唾沫,别再拿莫言说事,该干吗干吗去。
莫言获奖,受益最大的莫过于他的久被冷落的作品了。说实话,获奖前,莫言的书远比不上那些畅销书好卖,许多书店里莫言的书都落着厚厚的灰尘,少人问津,获奖后,各地书店里的莫言著作一抢而空,一天卖掉的莫言作品超过好几年。不过,我要泼点冷水,您要是没点耐心和诚意,莫言的书多半是读不下去的,那种“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口味您未必会欣赏,所以,如果无此文学爱好,您没有必要硬着头皮去啃莫言,还是该干吗干吗去。
莫言获奖,最激动的还是各路作家,特别是那些自觉与莫言水平不相上下的作家,他们看到了登临顶峰的希望,看到了名利双收的前途,一个个信心爆棚,踌躇满志,莫言能行,我为何不能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知道下一个诺奖得主就不是我呢?不过,大家还是冷静一点为好,莫言获奖,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有些不可比因素非个人能力所能为,您千万不要因为想得奖,就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和路子,盲目学莫言的风格、做派,那弄不好会闹成邯郸学步,不伦不类,迷失自我,走火入魔,因而,劝您一句,成功无法复制,欲望太多伤身,您还是该干吗干吗去。
莫言获奖,那些与文学毫不相干的人和单位也一拥而上,请他赴宴欢饮,找他合影签名,请他作励志报告,向他索要墨宝,请他担任名誉兼职,邀他代言广告,到他府上拜访,甚至打他秋风,让他烦不胜烦,无可逃遁。而莫言又是个好脾气的人,心慈面善,一般不会黑下脸来断然拒绝,这些干扰无疑会严重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和文学创作。如果您真的关心莫言,爱护莫言,尊重莫言,希望他能再接再厉,创造更大辉煌,那就省省力气,别再打莫言的主意,让他尽快脱离喧嚣的氛围,重新开始文学耕耘,你我众人也都各司其职,该干吗干吗去。
11、文中莫言说“只希望尽快从喧嚣中摆脱出来……”,请你总结一下哪些事物在他生活中“喧嚣”?(3分)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2分)
A.从莫言一句“大家该干吗干吗去”中,作者感受到了莫言是一位有正气、淡泊名利、勤于创作、拥有平常心的作家。
B.莫言之前是个低调的人,平时朋友不多,但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喜欢与人交往,朋友便多了起来。
C.作者认为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爱好者都有兴趣读的。
D.作者认为莫言之所以能获诺贝尔文学奖,除了作品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其中有些不可比的因素是非个人能力所能为的。
13、说说“该干吗干吗去”一句,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分)
14、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出来。(3分)
11.多朋友,作品畅销,各路作家,新闻媒体,与文学毫不相干的人和单位等。(共3分。答出3个给2分,答出4个给3分)。
12.B(2分)
13.结构上:与题目呼应,体现文章的整体美。(1分)每一段都以该句结尾,使文章文意连贯,衔接紧密。(1分)内容上:对不良现象给予强烈的批判(1分),也对人们正视自己提出了要求。(1分)
14.对人们追逐利益的批判,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揭露;对莫言的鼓励和恭敬,希望莫言能有更高的艺术突破,能有更多的优秀作品留给人们。(共3分。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二点给3分。)
心美,一切皆美(16分)
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
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
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
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人在中间,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谷”,一边是一个人加一个山谷的“山”,俗和仙如果能够平衡,你就能做一个平正的人。
当然,要想不被欲望捆绑,就应该有自己心灵的寄托,要花一些时间来充实我们的心灵世界,比如文学。
记者:对于生在这个时代有着多种价值可供选择的青年来说,文学在他们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林清玄:第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其实在青年的成长中,文学也是他们最好的化妆。因为如果有内涵,你会觉得什么事情都美。我有两句话,“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你的心灵美丽了,你看到的世间一切都美;如果你的情感深厚,你会觉得世间万物都很深刻。所以,如果要使你的生命、外表、气质变得更好,你的心就要美,你的情就要深,文学正好是容易进入的途径。
7.林清玄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 8.结合文章赏析文中划线部分。(3分)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
9.根据文意,请谈谈怎样做才能达到“真正的优雅”。(4分)
▲
10.这篇访谈主要谈了林清玄文学方面的成就和看法,标题却是“心美一切皆美”,你觉得切合全文主旨吗?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
7.(1)文思泉涌,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2)小时候苦难经历的磨炼;(3)勤奋读书,坚持积累;(4)对欲望不敏感。(4分,每点1分)
8.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的心灵比作天平(1分),生动形象的表明了克制欲望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性(2分)。
9.克制欲望,让自己的心灵放松、充实;把握(不迷失)自我,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寄托。
10.切合全文主旨(1分)。这是作者的原话,能表达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2分);文中谈到积累的快乐、克制欲望等,这也说明了“心美一切皆美” (1);文学是心美情深容易进入的途径(1分)。(答不切合,言之成理,理由充分也可)
最美的善举(12分)
⑴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
⑵男人姓苏,四十多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⑶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
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⑷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
⑸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⑹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是推来让去的。
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⑺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⑻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⑼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⑽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⑾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⑿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⒀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⒁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⒂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⒃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
⒄“苏大哥,这……”
⒅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⒆“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⒇“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21)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22)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12. 第21段中“这样的方式”是指什么方式?(2分)
13.简要赏析第3段划线句子。(可从人物描写、词语运用、内容理解等角度赏析)(3分)
14.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
15.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对“络腮胡子”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4分)
12.(2分)“络腮胡子”通过收买蝉蛹暗中帮助1号床病友的方式 。
13.(3分)写出了“络腮胡子”的不拘小节、粗俗,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意对即可)
14.(3分)“络腮胡子”助人的秘密被发现后脸上露出很害羞很不自然的神情。
15.(4分)从外貌、说话、吃相等看到“络腮胡子”是一个生活粗俗,不拘小节的人。(2分)从“络腮胡子”收买蝉蛹,并且有多少要多少,暗中帮助着1号病友,说明他是细心善良的人。(2分)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确是我的乐园。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_A__(伏、躺、停)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__B__(飞、跳、窜)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C__(联系、缠络、纠缠)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的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7、在原文空格处选择适当的动词。(3分)
8、用“‖”线把第二段文字分成两层。(2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9、请引用第一段的关键句来总结百草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2段文字细致、形象地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_______;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______;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他们的______;描写黄蜂则突出它们的______。
(供选择内容:A.声音B.动态C.颜色D.形状)(4分)
11、第2段文字写景是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的;从详略的角度考虑,这部分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7、A伏 B窜 C缠络(3分)
8、①‖②③④⑤⑥⑦(2分)
9、那时是我的“乐园” (2分)
10、C,D,A,B(4分)
11、整体,局部,泥墙根一带(3分)
手 帕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16.本文以 为叙事线索。(2分)
17.母亲回忆了哪两件有关手帕的事?(2分)
18.请从文中找出一处描写母亲的语句,并结合此句谈谈母亲的性格。(4分)
语句:
分析:
19.母亲对往事如数家珍,而“我”却不记得了,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20.你对“我们这一代,思想上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4分)
16. 手帕(2分)
17“我”三四岁时,妈妈将手帕别在“我”的外套上,为“我”擦汗;(1分)
“我”十岁生日时,母亲特意为“我”订制了一块印着“我”名字的白色红边手帕。(1分)意思对即可。
18.例:“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真像一只花蝴蝶呢!”这句语言描写体现母亲细腻的爱。
标准:共4分,在文中找到有关母亲语言或神态描写的具体语句2分;并结合所找语句分析母亲性格(细腻、爱女儿、温柔、慈爱、善良……)2分。
19.运用对比的手法;(2分)表现了母亲对“我”儿时的往事记忆犹新,体现了细腻的母爱,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与赞美。(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0.这句话提醒当代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是好事,但更应该懂得体味,懂得珍惜身边平
凡而真实的爱,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4分)意思对即可。
最美的善举
⑴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
⑵男人姓苏,四十多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⑶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
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⑷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
⑸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⑹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是推来让去的。
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⑺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⑻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⑼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⑽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⑾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⑿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⒀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⒁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⒂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⒃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
⒄“苏大哥,这……”
⒅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⒆“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⒇“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21)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22)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12. 第21段中“这样的方式”是指什么方式?(2分)
13.简要赏析第3段划线句子。(可从人物描写、词语运用、内容理解等角度赏析)(4分)
14.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
15.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对“络腮胡子”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5分)
12.(2分)“络腮胡子”通过收买蝉蛹暗中帮助1号床病友的方式 。
13.(4分)写出了“络腮胡子”的不拘小节、粗俗,表达了“我”对“络腮胡子”的厌恶之感。(意对即可)
14.(3分)“络腮胡子”助人的秘密被发现后脸上露出很害羞很不自然的神情。
15.(5分)从外貌、说话、吃相等看到“络腮胡子”是一个生活粗俗,不拘小节的人。(2分)从“络腮胡子”收买蝉蛹,并且有多少要多少,暗中帮助着1号病友,说明他是细心善良的人。(3分)
暧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9、填空(1分):
《雪》的作者原名 , 本文选自《野草》,我们学过的选自该书的课文有 。
10、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里连用“冰冷”“坚强”“灿烂”三个词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分)
11、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什么特点?(2分)
12、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13、从对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2分)
14、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2分)
9、(1分):周树人,《风筝》。
10、“冰冷”“坚硬”强调雪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2分)
11、滋润美艳、绚丽有趣;永远如粉,如沙,孤独(2分)
12、凸现了作者情感的倾向性,引出了为作者所称赞的朔方的雪。(2分)
13、独立的个性,斗争的激情,献身的精神 (2分)
14、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对北方的雪的喜爱。(2分)
听雨
聂鑫森
①自然界的万千色彩、姿仪和声音,诱发着我们感觉的灵敏,也丰富着我们的心境和意绪。当我们久住高楼林立的城市,喧嚣和浮躁,日日如大潮澎湃,席卷着我们的身心,于是感觉变得迟钝,情绪变得单调,也就少了许多人生的乐趣。
②比如说雨,春雨、夏雨、秋雨、冬雨,或细密绵软,或粗重急促,衬在何种背景上,击触着什么物件,又因不同年纪、经历和情愫的人在听雨,于是就因雨而生发出独特的感受。
③杜甫听出了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馨;孟浩然听雨而萌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怜惜之意;李商隐从“巴山夜雨涨秋池”中,体会到友情的珍贵;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激发的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襟怀。南唐李后主李煜的__之恨及凄凉,尽显在“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的哀唱中。
④而现代作家郁达夫,在西湖“楼外楼”把酒遇雨,想到的是历代名人在西湖留下的身影和诗文,白居易、苏东坡、林逋、欧阳修、秋瑾……于是雨中西湖令他感慨万千:“楼外楼头雨似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
⑤在城市听雨,承受物多是钢筋、水泥、沥青、砖石,声音自然是单调而呆板的。记得小时候在古城湘潭听雨,长长的小巷,庭院中的天井,砖木楼房的青瓦、镜瓦、木晒楼,屋檐下导水的木枧、竹溜筒,雨水击打和流淌在它的各个部位,鸣响出各种不同意味的声音,古典而又纯和。可惜这些年来,小巷和砖瓦楼房几乎消损一净,那种雨声再也听不到了。我曾写过一篇很诗化的小说《怀念一种声音》,在新旧对比中,隐隐透现一种对现代文明“欲说还休”的惆怅和喜悦。
⑥人们渴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倡导城市的园林化,构建社区的生态环境。我所栖息的城市株洲,全力推行“四化”:绿化、亮化、美化、数字化。工厂与山形水势相依,道路为绿荫花影所掩,楼房立清风酥雨之间。既是一个城市品位的提升,又使市民时刻领受诗情画意的陶冶。
⑦年前立春,年后暖日和风,我的住地康和山庄,一树树玉兰花洁白如雪,小池边的杨柳新芽串串,紫藤架上柔藤盘绕、花苞待放。忽然,“倒春寒”来了,大雨夹雪。这时候,自然没有客人来叩访,于是撑着伞到社区散步,宁静极了。玉兰花打落不少,柳芽瑟瑟卷缩。而农村正在忙着备耕,牛喂壮了,犁头、镰刀磨亮了。“倒春寒”正如人生的小插曲,自会很快过去,该干啥还干啥。听雨看雪归家,便写了一首七律:“丽日楼头酒半酣,癫狂雨雪倒春寒。玉兰初放花心冷,池水才苏柳眼残。酬酢稀疏车马阻,思量静穆砚笺闲。农家殷念田垄事,擦亮镰犁待好天。”
⑧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说:“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这当然是古人的某种生活形态。现代人要效法的,是在各个季节不同的雨声中,做自己怡然而乐的事;体味不同的心理感受,与大自然声气相通。
⑨让我们在下雨天,细细聆听和品味雨声吧。
21.作者为什么“让我们在下雨天,细细聆听和品味雨声”?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22.文章第③、④段举杜甫、孟浩然、李商隐、郁达夫等文人听雨的例子,在内容和结
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2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4.本文语言富有哲理,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4分)
21.答案:①自然界的声音,诱发我们感觉的灵敏,丰富我们的心境和意绪。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领受诗情画意的陶冶。③在各个季节不同的雨声中,做自己怡然而乐的事;体味不同的心理感受,与大自然声气相通。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4分。
22.答案:内容上,强调对雨声的感受会因境因情而异;丰富了雨(或雨声)的文化内涵。结构上,为下文写“当代人”听雨的的不同感受作铺垫。
评分:内容上占2分、结构上占2分,共4分。
23.答案: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怀念和赞美,也隐隐透现一种对现代文明“欲说还休”的惆怅和喜悦。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24.答案示例:第⑧段中“‘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这当然是古人的某种生活形态。”既描写了古人不同季节听雨的生活情形,又寄托着作者希望现代人效法古人,在不同季节的雨声中,做自己怡然而乐的事;体味不同的心理感受,与大自然声气相通的愿望。
评分:能从景语中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或文章蕴含的哲理即可。共4分。
①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②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③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本来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选自《云南的歌会》
13.选文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云南的歌会?(2分)
14.第③段文字写“赶马女孩的歌唱”,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一路美丽的景色?(3分)
15.从选文看,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4.答案:①山野对歌; ②山路漫歌。
评分:每一点1分,共2分。
15.答案:一路景色是对“ 赶马女孩的歌唱”的铺垫;创设了一个动人的情景,山鸟的鸣唱与女孩稚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突出女孩子歌唱的淳朴本色。
评分:每一点1分,共3分。意对即可。
16.答案:①对唱女子的穿着打扮朴素;②赶车女孩的嗓子沙哑,没有经过训练。
评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共3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