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蚊帐
  叶倾城
  1962年,我妈第一次走出小乡村,背着被褥卷,搭汽车、转火车,从河南出发去武汉上大学。半个月之后,她写信给我姥姥:“同学们都有蚊帐,我没有。”姥姥回信:“蚊帐是什么?”
  我妈详详细细写给姥姥:“蚊帐是一种很稀很稀的棉布,和床一样长一样宽,高度比两张床之间的距离多一些。”
  没画图吗?蚊帐有一面是要开门的, 不画图怎么说得清?已经荣升为姥姥的我妈,戴着老花镜在飞针走线改造购物袋,口气里有小小的得意:“当然说得清。姥姥可不是你,比你明白多了。”
  就这样,那年新棉花下季的时候,姥姥纺线,织“很稀很稀的棉布”,裁剪、缝纫。暑假结束,我妈再上学的时候,行李里有她小小的自矜:她,也有蚊帐了。我和姥姥的蚊帐扯上关系,是30年后的事。那几年,我家三姐妹相继考上大学,三度治装,是笔很不小的开销,到了我,一切因陋就简。搪瓷脸盆是掉漆的,枕巾其实就是毛巾,还有这一床蚊帐,我妈给我的时候千叮万嘱:“这是我上大学时姥姥给我做的,你爱惜着点儿。”
  我接受它,像五四“文青”娶指腹为婚的童养媳,打心眼儿里就不想要。它小,和单人铁架床严丝合缝着,本来就狭小的床铺,给这么密不透风地一笼,我恰如被抢亲的祥林嫂,五花大绑在花轿里,轿门一开,人就倒出来;它孔眼大,疏疏落落像蒸馒头用的笼屉布,充满了“只防大蚊不防细虻”的君子作风;最重要的是,它太旧了,土布已经灰得发黑。它在我头顶上,穹庐似天,阴阴欲雨。全寝室女生的蚊帐都洁白如雪,只有我的毫不客气地给大家抹黑。
  有一次,一个外班女生来寝室逛,我听见她向人打探:“那是谁的床?看着好脏。”
  “脏?”我很愤怒,却没法向人解释:它不是脏,只是积了太多水洗不净的历史尘埃,是故纸堆、旧窖藏、米烂陈仓的色调。
  它很快就裂了大口子,大概是被我一屁股坐上去了,布质已朽,经不住我的体重。我带回家给我妈过了目:确实不堪用了。于是,弃之。
  直到现在,我才意识到,我抛掉了这世上最后一件沾有姥姥手泽的事物。
  上大学是不是非得有一床蚊帐?我妈当年的行为,算不算虚荣心作祟?我猜姥姥没想那些,她的想法很简单:我们没有,这不丢人,人家有,我妮(女儿)也可以有。
  输人不能输阵,在她能掌控的世界里,姥姥尽其所能,竭尽所有。她的爱与尊严,全在这一针一线里。
  我妈,从学生到人妇人母,从武汉到东北再到武汉,走过多少城市又换过多少住所,八千里路,云来月往,她一直带着这土布蚊帐,到最后给了我,是希望它发挥最后一次余热吧。它果然做到了,物若有灵,也算死得其所。
  而我,长到很大,才知道我家其实一直很穷:两边老人,三个孩子,无数沾亲带故的农村亲戚。但我从不曾感受过穷。该有的电器家具我家全有,是我爸做的。我长期穿姐姐们穿剩的衣服,我妈硬有本事把它们处理成华美的绲边。我的大学同学记得我背过的牛仔书包,时髦得紧,也是我妈的手工。她为我们打理一切,正如她的母亲为她。我在物质上明明是贫瘠的,我却从来不曾感觉到寒酸卑微。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展示匮乏如同展示结痂的创口,非我家风。
  现在我也做了母亲,不会任何针线活,我妈安慰我:“你会写文章。” 我唯一的骄傲是:我与我的母亲、我的姥姥一样,都是非常勤勉的女子,愿意勤扒苦做,只为了让人生更丰盛富饶。
  是的,姥姥的蚊帐,我的文章,都是我们能给子孙的,含笑而略带酸楚的爱。

  15.作者围绕“姥姥的蚊帐”使用情况,写出了拥有蚊帐的人当时的心理活动。阅读文章,填写下列表格(4分)
  姥姥的蚊帐 心理活动
  我妈大学时拥有了姥姥做的蚊帐 ①
  ② ③
  我丢弃了已经破旧的姥姥的蚊帐 ④

  16.理解画线语句“贫穷不是耻辱,但活得不体面才是”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

  17.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解说通过蚊帐传给子孙的爱为什么是“含笑而略带酸楚”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不超过150字)(7分)
  答:


  15. 答案:①自矜 ②我上大学时我妈把姥姥的蚊帐给我 ③不想要 ④后悔
  (共4分。共4空,每空1分)
  16. 答案要点:
  物质上贫瘠,但却能通过勤勉活出尊严,因而贫穷不是耻辱;而展示匮乏,寒酸卑微,失去尊严与面子,才是耻辱。
  (共4分。共2个要点,每点2分)
  17. 答案示例:
  这种爱“含笑而略带酸楚”是因为首先姥姥勤勉,尽其所能,竭尽所有,教人输人不能输阵;妈妈辗转勤勉不停劳作,贫穷但体面;我勤扒苦做,让人生丰盛富饶。
  从中我感悟到,贫穷并不可耻,要努力面对贫穷;困难并不可怕,要敢于正视困难,改变困境,活出面子和尊严。
  (共7分。“原因”写出3点,每点1分; “感悟” 写出2点,每点1分;语言表达2分)

隐忍的痛,肆意的爱

(1)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2)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

(3)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

(4)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5)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6)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7)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

(8)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我鼻子一酸,急忙转开脸。

(9)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__的记忆。近几年,我师范毕业,弟弟下学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

(10)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不愿被弟弟背着。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

(11)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世界上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

(12)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母亲的背影一如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一次,我却仿佛听到骨肉厮打,血肉模糊的呻吟,每一步都像尖锐的刀深深刺到我的心里,心里也是一片血肉模糊。

(13)我任凭汹涌的泪水肆意流淌在秋风中,母亲,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掉”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

(14)泪眼蒙眬中,我听到弟弟重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去省城大医院里看。真不行,我和姐就是您的双腿。

(15)不知是不是泪眼闪动的关系,我看到,母亲单薄的肩膀在颤抖着。她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像极了舞蹈着的美人鱼。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17.细读全文,说说母亲的“隐忍”和“肆意”分别指什么?(2分)

18.文中画横线处三次写到母亲“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样写有何目的?(3分)

19.结合文意,请分别说说画波浪线处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6)段波浪线句的作用:

(12)段波浪线句的作用:

20.联系文章语境,品味下列加点的词或全句的表达意义。(4分)

①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

②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

21. 结合文意,说说文章塑造了一个什么样性格的母亲形象。(2分)

17.“隐忍”指母亲17岁时上地干活,跨一个沟坎闪了一下,腿骨脱出骨巢,走路只能靠着臀部的肉支撑,这样忍痛了30年;“肆意”指母亲在我记忆中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忙前忙后,老来还日夜都抱着孙子,为了这个家,她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倾注了所有的爱和心血,而毫无怨言。(答对一方面,得1分,共2分,意近即可。)

18.运用反复的写作手法(或采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分),用“抬起、落下、抬起、更深地落下、陷下去”等一系列动词,(1)形象地描绘出母亲走路拐瘸的姿势(1分),(2)表达了母亲的隐忍、坚强与伟大,(3)也传递出孩子们对母亲从没关心过的心酸与愧疚。(1分)(后面三点中任答出两点即可)

19.(6)段作用:写秋风吹动母亲额上枯黄的头发,渲染了一种悲凉(伤感)的气氛(1分),当母亲听到病情后,难以接受,暗示了母亲内心的惊异、悲痛、沉重之情(1分)。

   (12)段作用:写阳光洒下来落到母亲身上,描绘出宁静、美好的环境(1分),烘托出了母亲温顺、善良、隐忍、坚强的性格,突出了母亲高大的形象(1分)。

20. ①一个“凸“字,写出医生的吃惊与不解(1分),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的病重,拖的时间长(1分)。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或直抒胸臆的手法)(1分),母亲用残疾的身躯,支撑起了贫穷的家,表达了母亲对家的责任感和对儿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无限崇敬、热爱与赞美之情(后面两点中任答出一点即可,1分)。

21.(1)勤劳吃苦,家里全靠母亲扛起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 弟弟有了孩子之后,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这些都体现了母亲的勤劳与吃苦精神。

(2)坚忍顽强,母亲17岁时拐伤了腿,一直都痛,只能靠着臀部的肉支撑走路,坚持了30年。

(3)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而母亲却没有怨言,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我们身上。(只要答对一个方面,给1分,答对两个方面即得2分,没有结合文意简说,扣1分)



家里养着月亮
姜仲华
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__。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
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
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
④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记不起。
⑤我喃喃自语:久违了,月亮!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
⑥忽然,女儿说:“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嗯?”“咱家养着月亮!”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
⑦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
⑧女儿拍拍小手,说:“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是,是。”我有些激动。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
⑨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我捧起月亮啦!”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
⑩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
?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我对她说:“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
?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3年第4期)

19.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过程。 (2分)
停电见月亮→ ▲ →鱼缸养月亮→ ▲

20.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6分)
(1)赏析第④段中的划线句子。 (3分)
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

(2)研读第⑨段,说说为什么小女儿可以发现“家里养着月亮”,而“我”却不能呢?(3分)


21.体味第⑩段,指出下列表述与“养月亮的情怀”内涵不一致的一项( ▲ ) (3分)
A.晚归的云雀,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飞行中的艰辛。
B.汩汩的溪流,吟诵着一首首小诗,邀我与她唱和。
C.乡村舍旁的那头老牛在慢悠悠地咀嚼着夕阳。
D.风中摇曳的石榴是秋千上玩耍的小猴。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探究问题。 (4分)
【链接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链接二】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1)结合材料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句话的含义。

(2)材料二鲁迅想象中的这幅月景又蕴含着什么深意?


19. (2分)示例:全家赏月亮    静夜悟月亮
20. (3分)(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夜空纯净幽远的美,营造了一种和谐、静谧的氛围,表达了我对夜景的喜爱之情,也为写明月起到了衬托作用。
(3分)(2)小女儿有一颗纯真自然的童心,所以她能发现自然的本真。而“我”心中装满了世俗的杂事、生活的负累,麻木地忽略了世界之美。(意对即可)
21. (3分)A
22. (2分)(1)美,处处皆是,如果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欣赏美的慧心,(有一份闲适的心境),自然风物无不多情、美丽。(2分)(2)鲁迅想象中的这幅美好的月夜图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月亮似乎照亮了他追寻理想的道路。(意思对即可)

④一次,火车晚点到天色将黑才来,孩子就一直在那儿等着,直到他妈妈来领他回家。

⑤我和那个朴实的乡村妇女聊了起来,他妈妈说,男孩子在两岁时,一场大病使他听力严重受损,只能听到分贝很高的声音,而这个小山村里他能经常听到的就是火车的汽笛声了。所以,每天下午他都来听,回去后用很大的自己听不到的声音美滋滋地告诉周围的人,他又听到了汽笛声。

⑥母亲在讲这些的时候,旁边的孩子安静地站在那里,好像在出神地想着什么。

⑦我被小男孩的满足震撼了,当他听到那激荡耳膜的汽笛声时,他肯定又听到了他曾经听到过的蜂嗡莺啼、虫啾雀语,还有那爆竹炸开的声音、花开的声音、翅膀划过天空的声音、水从泉眼里汩汩流出来的声音……所有剧烈的声音和细微的气息都在一颗幼小的心间反复地回荡,那一刻,他一定惬意地拥有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也是从那个夜晚起,我不再用力关窗以隔绝忽然来临的火车汽笛声,而是沉淀了浮躁,用平静的心去聆听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听到的声音:树林中透出的雀鸣,细雨轻叩窗棂的淅沥,雪压梅枝折断的声音……所有这一切悄然入耳,都是串串美妙的音符,在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让人不知不觉间陶醉其中。那时,我仿佛也触摸到了小男孩听到汽笛时心底泛起的幸福。

⑧透过虚浮,剥去层层炫目虚假的光环,铅华落尽,幸福就露出了它朴实的真谛:拥有健康的身体,一份喜欢的工作,朋友一句真诚的祝福,回家能够看到父母……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13、汽笛声“远听雄浑沉厚,近听尖锐刺耳”,可是男孩子听到后为什么是喜滋滋的?(3分)

14、“我”起初感受不到幸福,后来却发现了“幸福”的真谛,为什么?(4分)

15、第⑦段中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试举一例赏析。(5分)

1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①段中写到“我”在村里老乡家住了半个多月,是因为“我”也喜欢村口的那个火车站。

B. 第③段中,“我叫了他几次,他都未回头”,表现小男孩完全沉浸在听到火车汽笛声的幸福中,不想理睬“我”。

C. 第⑤段交代男孩子听汽笛声的原因,这一段是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

D.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呼吁人们多去关爱残疾儿童。

13、(3分)  因为男孩子听力受损,只能听到分贝很高的声音,当他听到了汽笛声之后感到欣喜、满足,所以喜滋滋。

[5d5ba3b9dcb6eca1.jpg]

最后一课(节选) 都德 (10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

10、选文从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1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2、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3分)

A. 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

B. 他要离开他教育的学生,心情难过。

C. 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 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10、(3分)  神态、语言、动作

11、(4分)  不能,“忽然”一词表现出大家对这节课的认真。钟声是在没有料到和不情愿的情况下敲响的,不容选择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增强了悲怆的气氛。

12、(3分)  D

鄙视也是一种力量

我毕业那年19岁,在一所中学教音乐。那所中学在我们当地也算名校,校长是我姨夫的哥哥,我托了姨夫的关系才进去的。

  由于音乐课不是什么重要的课,我的日子过得天马行空。上完课就溜到街上逛,常常偷偷跑到附近的山上游玩,喜欢写风花雪月的诗。我活在自己的童话里,完全进入不了工作状态。一段时间以后,我隐隐感觉到学生对我的不满,但依旧我行我素。

  有一次,我经过校长办公室的时候,听到校长正在打电话。我听出他是在说我,打给我姨夫的。他的语气里满是鄙夷:“你这个外甥女,根本就不是个当老师的料儿,我敢说她这辈子也当不好老师……”瞬间,我呆站在那里。要知道,我从小到大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没有人敢怀疑和否定我。他的话,是我听到的有生以来最让我沮丧的话。这样一个岁数不算小的校长,居然就这么简单地全盘否定了我。我才十九岁,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就料定我会满盘皆输。这个人,未免也太门缝里看人了。他总以为我是托后门去的,所以从开始就带着鄙视的心理看我。

  于是,我愤然离开了那所学校,去了另一所学校任教。我一改以往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多久,“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的荣誉纷纷向我涌来。我把工作做得风生水起,所以有很多去其它学校观摩交流的机会,也因此会遇到原来的校长。每次见到他,我就故意做出趾高气扬的样子,招呼也不打,在他面前走过去,丢给他一个不屑的眼神。我要以牙还牙,回赠鄙视。

  我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狭隘。他的鄙视曾经像利剑一样,刺痛了我,留给我一道伤痕。我要用我挣来的尊严一点点把伤痕抚平。他在我心里,俨然成了一个假想敌,甚至是仇人。我在当地报纸上发表小说,小说里写到的反面形象都带有他的特征:驼背,瘦高,总从眼镜片顶上看人,看上去一脸阴险……我用真名发表。我知道,我的小说他一定能看得到。每当这时,我会有一种复仇的快感。

  多年来,我忘不了他鄙视的话,鄙视的眼神。直到前不久,在我外祖母的丧礼上,我又看到了他,他来帮忙料理丧事。他已经退休了,人老了很多,看人的时候依然从镜片顶上看,眼镜片后面有松弛的眼袋,目光浑浊。当着那么多亲戚的面,他竟然有些低声下气地对我说:“那年,你在我那儿教书,我没有好好照顾你。”我的心陡然一软,赶忙别过了脸去,强忍住泪水。

那一瞬间,仿佛我苦心经营的坚强的城堡瞬间坍塌了。我一直以为,我是在和他斗。其实,我是在和自己斗,和以前那个糟糕的自己斗。他仅仅是那段糟糕记忆的见证。他的鄙视,何尝不是一种力量?一种让我看到自己弱点的力量,一种让我奋起拼搏的力量。

13.我在19岁时与在另一所学校的生活状态怎样,分别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描绘一下(4分)

14.请找出与段中划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且体会两处句子各自表达的情感。(6分)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我”面对老校长的鄙夷采取的狭隘做法 。(6分)

16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告诉我们要想改变别人,唯有改变自己。

B.文中的“我”是一个倔强、不服输、勤奋、自强、上进、自尊心强的人,但更是一个狭隘的人。

C.段中的老校长带有反面形象,给人以高傲、阴险、鄙夷之感,是因为我对他带有仇恨心理。

D.段中写出了老校长真实的外貌,多年未见,苍老了许多,此时我对他的仇恨心理已经淡化。

13.(4分)9岁时:   天马行空   我行我素

      另一所学校:    风生水起    脚踏实地(答出一点给1分)

14.(6分)照应的句子是[fc496aa8dbfafb88.gif]段中“你这个外甥女,根本就不是个当老师的料儿,我敢说她这辈子也当不好老师……”

[fc496aa8dbfafb88.gif]段这句话表达出老校长对我表现的不满和鄙夷。

[f78bbd8d827654d1.gif]段中划线句子表达出老校长对我的愧疚、歉意、惭愧心理。(答出一点给2分)

15.(6分)(1)愤然离开学校,去了另一所学校任教。(2)改变以往的工作作风。(3)在交流会上见到他故意做出趾高气扬的样子,不打招呼,丢给他一个不屑的眼神。(4)发表小说用真名,写到的反面形象都有他的特征。(任意答出一点给2分)

16.B

两棵花

①庭内有棵花。之所以称为一棵花,是因为那是棵高大的槐树,高高大大地立在蓝天下,清清爽爽地撑开一片天地来。清晨的雾太浓,花便一嘟噜一嘟噜地拥着、挤着。花气太浓,浓成馥郁的白,又一丝丝、一缕缕浸润在澄澈的风中,松疏有致地垂落下来,叮叮当当地摇成阳光中薄的风铃。

  ②这样美的花,每年三月惹起多少孩子的欣悦与向往。

  ③然而,我的小表妹乐乐说:“我也要种棵花。”

  ④“那乐乐要种什么花呢?”我逗她。

  ⑤她在院中巡视一番后,指着角落里一个土灰的花盆说:“喏,就它了。”

  ⑥我一看,差点笑倒。那是盆半死不活的文竹,被妈妈弃置一旁。且莫说那细瘦绵软的茎,琐碎细小的叶和有气无力的精神,单只文竹能不能开出花来,就够我的小表妹琢磨的了。

  ⑦“不可能。你要知道文竹是文竹,槐树是槐树,文竹永远成不了花。”

  ⑧乐乐板着小脸,一声不吭,独自一人呼哧呼哧地把它搬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从此,窗外是妖娆的槐树,窗内是病恹恹的文竹。

  ⑨春天过去了。杨树依依,细草茵茵,纸鸢飘飘,孩童笑闹。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制定养花计划,严格执行,决不偷懒。

  ⑩夏天过去了。荷香阵阵,虫鸣声声,处处花繁,枝枝叶茂。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爱花护花,松土浇水。

  ⑪秋天过去了。秋风瑟瑟,落叶层层,果实累累,稻香撩人。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对花谈心,望花成痴。

⑫冬天过去了。白雪皑皑,琼枝树树,万物寂寂,齐家欢聚。只有我的小表妹,对花相坐,两相陪伴。 

⑬又是一年春来到。乐乐的花没养成,人却病倒了。二妈对我说:“真是的,养什么劳什子花,文竹要能成花,还不成了笑话?”无语。

  ⑭我去看她时,正是那三月槐花盛。我怕她难过,便想拉上帘子。她喊道:“别拉别拉,姐姐,去把我的文竹抱来。”

  ⑮依言而行。

⑯她指着文竹说:“好看不,我的花?”我心想,哪有什么花?莫不是烧糊涂了?她又指着刚发的芽尖说:“这不是花?”只见茎尖处将开未开,似绽未绽,一丝丝绿意从中心沁出——真的是花吗?当真是花!我眼中一热,抱住她说:“是花,文竹和槐树,是两棵一样美的花。” 

⑰窗外窗内,暗香浮动。

10.选文第①段写槐树有什么作用?(4分)

11.⑨⑩⑪⑫四个自然段文字比较繁复,能否整合为“一年过去了,只有我的小表妹一人爱花护花,望花成痴”?为什么?(4分)

12.说说题目“两棵花”的含义。(4分)

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树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槐树的赞美之情(1分),引出下文(1分),同时与下文的文竹形成对比(1分)。         

 不能(1分)。因为四个自然段构成了排比(1分),从内容上强调突出了小表妹对花的爱和养花护花的执著、坚定。(2分)       

既指文中所描绘的槐树花、文竹两种花(1分),也指孱弱的文竹在小表妹爱心、信念及执著的努力下开出的生命之花(2分),还象征小表妹的心灵像花一样美(1分)。

这样的中国人

①今天的日本,最美丽的旅游城市,就是京都和奈良,一个世俗,一个出尘。

②如果没有梁思成,早就没有京都,也没有奈良了。

③1944年,时任中国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奉命向美军提供中国日占区需要保护的文物清单和地图,以免盟军轰炸时误加损伤。这份材料,是梁思成历尽心血完成的。

④但梁思成希望美军能将另外两个不在中国的城市也排除在轰炸目标之外——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⑤1932年,上海淞沪会战中,十九路军抗敌的前线,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年轻炮兵军官在激战中因无医无药殉于阵中。这个年轻的炮兵军官就是梁思成的亲弟弟梁思忠。

⑥1941年,在成都,日军利用恶劣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奇袭中国空军双流基地,一个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在跑道尽头未及拉起就被击中,壮烈殉国。三年后,林徽因依然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叫做《哭三弟恒》。这个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

⑦因国恨家仇,梁思成先生从不与日本人交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决定,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而且并不是临时起意而已。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候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这个建议的原因——“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⑨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迂腐。而我胸中分明有另一种感觉,那就是——高贵。高贵到野兽也无法夺去他胸中的仁爱与责任。

⑩至今,依然有日本人认为当年侵略中国,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那么,有梁先生这样的中国人,就是在无言地告诉后人,日本人那时是在戕害一个怎样高贵的民族。

⑾这一瞬间,我方才感到,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容有大海的男人。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⑿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⒀我不知道。

⒁我只知道在抗战中,他们曾共同守在贫穷的李庄。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47公斤;那时,林徽因在日日咯血的生死线上挣扎,“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⒂然而,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定居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人拒绝了。他们说,

⒃林徽因在回答“日本人来了怎么办”这句话时,平静而言:“门外不就是扬子江么?”

⒄而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由于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1945年,盟军不得不做出对其进行轰炸的准备。而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标明详细文物地点的地图。

⒅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

⒆当抗战胜利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们竟然在李庄写出了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两个人那时每天为了这部书工作到夜半,竟然“欲罢不能”。

【相关链接】①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②林

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

2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⑧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但是 B.而且 C.所以 D.那么

22.从叙述顺序来看,第⑤、⑥段都属于插叙,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

(1)

(2)

23.第⒆段中的两个加点词语“竟然”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4.第⑦、⒃段中两处画线句都运用了 描写,分别包含他们怎样的心理或情感?(5分)

(1)

(2)

25.文中的梁思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26.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第⒂段“他们说”的内容。(80字左右)(8分)

21.C ( 2 分)

22.(1)交代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亲人都在与日军抗争中壮烈殉国的惨遇(2 分);

 ( 2)衬托出梁思成夫妇提出并支持对日本的京都、奈良实施保护这一行为的高尚与可贵

23.“竟然”有出人意料的意思,连用两个“竟然”突出了梁思成夫妇在艰难困苦环境下取得成就之大、钻研热情之高,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执着钻研精神与敬业精神的敬佩之情。(3 分)

24.语言(1 分)( 1)前者:形象地描写出梁思成面对日军暴虐的愤慨与谴责之情;(2)后者:形象地描写出林徽因随时准备在危难之时与祖国同生死共命运的决心以及一份不屈之心。(4 分,每空各2 分)

25.要点:(1)对日军充满愤慨与仇恨;(2)梁思成提出保护日本京都、奈良这一行为,显示他的高贵品质,富有仁爱与责任;(3)在疾病缠身、物质匾乏的困苦环境下依旧潜心研究,追求心中的真理;(4)热爱祖国,拒绝定居美国的邀请。(4 分,每点2 分,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26.要点:(1)中国在受难;(幻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8 分,描写6 分,语言2 分)

丢失的香柚

梁晓声

“大串联”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独地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

高烧初退那天,朦胧中,我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上面只写着三个字“速回哈”。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乐山正武斗,乱极了!”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呆愣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迅速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我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紙,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美丽的天鹅雕塑吗?你站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一)

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相。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二)

那些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申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又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十年动乱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选文有改动)

注:①“大串联”:“红卫兵”为了增进“革命友谊”扩大“革命成果”所进行的跨地域之间的交流活动。②“红卫兵”:__时期的特殊群团组织,当时的年轻人,除“黑五类”外。几乎全都加入了红卫兵。红卫兵的标志之一就是臂戴“红卫兵”袖章。③悱(fěi)然: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样子。④武斗:__中不同__派组织之间的武装冲突。所使用的武器从最开始的棍棒,到自制步枪、手榴弹,甚至用上了土炮、装甲车等。武斗最早在上海开始,后扩大到全国。武斗者多为年轻人,死伤惨重。⑤“黑五类”:在__期间,常指“黑五类”的子女,也就是地、富、反、坏、右(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的子女。

15.(2分)姑娘实际戴着的是黑纱,我最初为什么把它看成了“红卫兵”袖章?

16.(2分)父亲为什么让我“速回哈”?

17.(3分)逐个分析加点词语,说出姑娘当时的心理活动。

18.理解文中的画线语句。

(1)(2分)从画线语句(一)中,可以了解到姑娘是怎样一个人?(答出两点即可)

(2)(3分)当“我”看到画线语句(二)所描绘的景象时,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19.(2分)文章结尾处写到“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我”因何而悲哀?

 15.(2分)一是因为我当时高烧初退,视力模糊;二是因为当时的年轻人正常情况下都应该佩戴“红卫兵”袖章。  16.(2分)父亲所在的乐山正武斗,非常乱;动乱中,我孤身一人离家在外,父亲很担心。 17.(3分)答案示例:“呆愣”说明姑娘在思考她该怎么做(或在想自己是否该把仅有的生活费给“我’’),“缓缓”说明姑娘还有些犹豫,“迅速”说明姑娘已作出了决定。(答姑娘当时经历了“思忖”——“犹豫”——“作出决定”的心理过程,也可给3分)  18.(1)(2分)答案示例:是一个喜欢美好事物(追求美)和重情谊的人。(答细心,知识面广也可以,根据文意回答出合理的两点即可。)      (分析:想看到美丽的天鹅雕塑,说明她喜欢美好的事物;也想在照片中看到“我”,说明她重情谊。也可答细心,如果我能把照片寄去,说明我已安全抵哈;  (2)(3分)失望、痛心、愤恨(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因不能照相、寄照片给姑娘感到失望;因美丽的天鹅雕塑被砸毁感到痛心;对砸毁天鹅雕塑的人及其行为深感愤恨)  19.(2分)因姑娘的命运可能很悲惨感到悲哀;因十年动乱中那么多年轻人的命运都很悲惨而感到悲哀。    

 

高贵的施舍(10分)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来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了他20元钱。

我不解地问:“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这堆砖放在屋前和屋后都一样。”

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①英姬,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又来过几个乞丐,我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手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②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今天我才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里的人,过好日子。

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家人人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

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吧。”

9.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故事内容。(2分)

10.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2分)

11.文中画线的句子①,母亲为什么说“对乞丐来说,搬和不搬可就大不相同”呢?( 2分 )

12.文中画线句子②,那位“很体面的人”说他从一个可怜的“乞丐”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原因是“因为当年你教我搬砖”。这句话更深层的含义是什么?( 2分)

13.本文的标题是《高贵的施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2分 )

[b583bc774724b5de.jpg]别的教育帮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