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15分)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 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着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无牵无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会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心里。于是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着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我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的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到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更能长久地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⑩------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 (本文有删改)

13、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1分)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3分)

1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4分)

15、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4分)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第①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⑦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

B.第④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却表露无遗。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出可见。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而感人的赞歌。

13、(4分)(1)(1分)母亲对儿子的“淡淡的深情”为线索

(2)(3分)①踏上大学旅程时,觉得很委屈,甚至赌气,对母亲无牵无挂,心里轻松;②大学四年期间,回想母亲,对母亲充满思念;③回家探亲时,听母亲叙说关于“我”的种种事情,感到惊讶(震惊)、激动。(扣住三个阶段的变化,每点1分)

14、(4分)①考上大学后,父亲的到处炫耀、一醉方休和母亲“淡淡”的言行进行对比,突出母亲感情不外露,把喜悦埋藏在心里。②车站送别,同学的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和“我”的母亲只送出大门形成对比,体现母亲表面上硬下心肠,实际充满不舍,突出母亲对儿子的了解和内心的坚忍;③大学期间,母亲送别时“淡淡的背影”和“我”上大学后她做噩梦形成对比,突出母亲对我的牵挂;④“我”发表文章后,母亲对“我”说“你为母亲争气”时淡淡的语气和“我”灵魂震惊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对母爱的体悟、感动,也反映了母亲内心深处的自豪。(对比1分,分析1分)

15、(4分)“平静水面”指一直以来母亲对儿子表现出的“淡淡”的行为举止。(2分)“深处的激流”指母亲内心深处对“我”的牵挂、挚爱等。(2分)

16、(3分)A(铺垫错)

不久以前,一位来中国观光旅游的美国老太太,用那根曾经指点过世界许多名胜的手指,在一群中国孩子中间指点了三下,于是三个孩子:一个10岁的女孩,一个7岁的男孩和一个大约只有5岁的女孩,站到了这位美国老太太面前。

美国老太太拿出一只玻璃瓶子。瓶肚很大,瓶口很小。三只刚能单独通过瓶口的小球正躺在瓶底。小球上各系一根丝绳,像青藤一样从瓶口爬出来,攥在这个老太太手里。

美国老太太狡黠而自负地笑了一下,对着站在一旁的中国主人说,都说中国人是时间上最聪明的,现在我要试一试。

三个中国孩子露上紧张惶恐的神色。

她宣布游戏规则:这三个小球分别代表你们三个人。这个瓶子代表一口干井。你们正在井里玩。突然,干井里冒出水来,水涨得很快,你们必须赶快逃命。记住,我数七下,也就是只有七秒钟,如果你们谁还没有逃出来,谁就被淹死在井里了。

她把三根丝绳递给了三个中国孩子。

空气骤然凝固了,好像死神正在四周徘徊。

美国老太太作出一个表示开始的手势。只见那个大约5岁的女孩很快从瓶子里拉出了自己的球。接下来是那个7岁的男孩,他先是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接着迅速地将自己的球拉出瓶口。最后是那个10岁的女孩,从容又轻捷。全部时间不到五秒。

美国老太太惊呆了。本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游戏,竟这么平淡而又乏味地结束了。

她先问那个小男孩,你为什么不争先逃命?小男孩摆出一副很勇敢的劲头,手指着那个最小的女孩,“她很小,我应当让她呀!”她又问那个10岁的女孩。“三个人里我最大,我是姐姐,我应该最后离开。”女孩说。美国老太太又问,那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女孩答道:“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泪水刷地一下就从美国老太太的眼里涌了出来。她说她在许多国家试过这种游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这样完成它,他们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聪明究竟是什么?

三个孩子告诉我们的是:聪明不仅仅是 ,更是

18.从文中摘出与“美国老太太用那根曾经指点过世界许多名胜的手指……”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2分)

19.找出文中前后三次对美国老太太的神态描写的语句。(3分)

20.参照上述三次神态描写,按时间顺序简要分析这位美国老太太的心理过程。(3分)

游戏前:

游戏毕:

游戏后:

21.同是这位美国老太太主持的这类智力测试游戏,中国孩子与别国孩子的表现有何不同?按要求选择适当的词语作简答。(4分)

中国孩子: (自用两个词语作答)

别国孩子: (用文中两个词语作答)

22.根据文意,在上文结束处按“不仅仅是……更是……”的句式补上恰当的词语,以点明主旨。(2分)

三个孩子告诉我们的是:聪明不仅仅是 ,更是

18.(2分)她说她在许多国家试过这种游戏,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这样完成它                                                      

19.(3分)(1)美国老太太狡黠而自负地笑了一下(2)美国老太太惊呆了(3)泪水刷地一下就从美国老太太的眼里涌了出来

20.(3分)不相信中国孩子能完成这个游戏;中国孩子的成功,出乎她的意料,使她吃惊;中国孩子的回答使她感动,懂得了中国孩子成功的真正原因

21.(4分)先人后己,相互谦让;争先恐后,互不相让

22 .(2分)参考:聪明不仅仅是智力发达,更是一种友爱,一种忘我、无畏的品格

①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的毛病。因此每天我都是怀着恐惧迟到的心情,奔向学校。最糟的是爸爸不管你晚不晚,决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

②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③过了一会儿,爸爸走进房间。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来, 对我说:“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④“晚了!爸!”我 说。

⑤“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⑥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⑦爸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⑧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⑨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遮盖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

⑩我刚安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爸爸为什么追到学校来?爸爸点头示意招我出去。我走出了教室,站在爸爸面前。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节选自《爸爸的花儿落了》)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2分)

1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2分)

(1)挪窝儿: (2)狼狈:

14.(2分)根据具体情境补充出第③、④段横线上的词句。要求恰当体现“爸爸”和“我”的神态。(动作或心理亦可)第③段 第④段

15.推测第⑨段中,我坐在车里时的心理活动,并尽可能用具体语句描述。(2分)

16.“严师出高徒”,“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选段中“爸爸”对“我”的教育十分严格,你赞同这种教育方式吗?请结合你的成长经历简单谈谈你的看法。(4分)

17.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林海音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感受了那深沉感人的父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对自己的父亲说出发自心声的热爱,表达对父亲的感谢(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2分)

12.(2分)略    13.(2分)(1)挪窝儿:起床。(2)狼狈:十分窘迫的样子。

14.(2分) 略  15.(2分)略  16.(4分)略  17.(2分)略

父爱陷阱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__,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可是,他居然看见井口边,父亲正在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地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像,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16.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到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作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_______

17.“他”掉进陷阱后,在什么情况下采取自救措施?说明“他”在性格上存在什么弱点?(4分)

18.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的原因(4分)

19.父亲看到儿子以后,“显得非常兴奋,赶快跑过来拥抱他”,父亲为什么而兴奋?(2分)

20.文中父亲教育孩子采用的是怎样的方式?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种教育方式的看法。(4分)

(18分)16.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援)(2分);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2分)

17.在盼援无望的情况下才自救(2分);性格上习惯等待别人的救助,存在依赖思想,缺乏自强自立能力(2分)

18.答案要点: (三点中能答出两点即得4分,每点2分)①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

②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 ③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19.为儿子成功自救而兴奋,为自己的教育方法获得成功而兴奋。(2分)

20.(1)父亲采用的是情境教育(或体验教育、挫折教育等,大意相同即可)的方式。(2分)(2)能结合文章和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2分)

11.文中A.处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__,B.处的“他们”是指___________(2分)

12.选段中加“ ”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鲁迅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

13.文中“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何尝不”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4.为什么“这一声”对“我”特别刺耳?(2分)

15.“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3分)

(14分)10.看电影事件(2分)    11.具有狭隘民族偏见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青年学生(日本的“爱国青年”)(1分);闲看枪毙犯人的麻木的中国人(1分)

12. 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1分)表达了我的愤懑以及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2分)

13. “何尝” 与“不”连用,以反诘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对精神麻木者的沉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的反感 (2分) 

14.因为“这一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2分)

15. 弃医从文(1分);在日本留学期间一系列的事件让鲁迅觉得,医学救不了中国,要救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精神,因此弃医从文了。(2分)

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①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②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小女孩不断哭泣着询问她母亲去哪儿了,人们编着各种谎话来哄她。到后来,实在不能回答时,就对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③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刑场。刑场上早就挖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④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的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

⑤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⑥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摘自《做人与处世》2001年第7期)

18.请说说第②段中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9.第⑤段中“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们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在这句话中你是如何理解“撞痛”这个词的?(3分)

20.发挥你的想像力,想一想那位纳粹士兵听了小女孩的话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5分)

[406a98626ad771c8.jpg]

血色黄昏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__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哗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了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篇小说的情节。(3分)

开端:大胡子少校奉命运送物资到前线,车陷弹坑中。

发展:

高潮:

结局:

15.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也许你读了之后会被深深打动,请列出一个令你感动的情节,并简要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3分)

16.文中写到两次“跪”,它们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心理或情感?(4分)

(1)大胡子少校面对饥民“跪”:

(2)少校和师长在新坟前“跪”:

17.文中的“尤小翠”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14.②饥民抢馒头,小姑娘带头归还馒头;③大胡子少校带馒头来找小姑娘,而小姑娘在3天前饿死;④国军起义将领临终嘱托讲“馒头”故事。(或:群众抢粮,小姑娘归还馒头,小姑娘饿死了。)(意思对即可,各1分)

15.言之成理即可,情节1分,原因2分。如有语病酌情扣分。

16.(1) 面对饥民抢粮,深感无奈,表示出对饥民不理解前线艰苦的痛心; (2))为尤小翠的惨死深表不安,有一种负罪的心理。(各2分)

[1536b7ba764c32da.jpg]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5.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这句对孩子们的描写暗示了什么?(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回答。(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因为以前的那些门总是被踢破,而现在这门却从来没有破。这门这学生从心里爱惜它。

16、保住一道玻璃门不让踢破。

17、侧面反应了学生们的行为得以改变了。

18、(提示:教导主任和校长的观点各两分,言之成理即可)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

⑴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⑶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⑷“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⑸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⑹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⑺“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⑻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⑼“你说什么?老高。”

⑽“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⑾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⑿“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⒀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⒁爸爸的花儿落了。

⒂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2.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2分)

13.第2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4.选文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2分)

12、回家后的我得知爸爸死去的消息,变得成熟了。(意对即可)

13.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1分)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14.“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a(抱、卷、刮)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b(摔、抛、甩)到悬崖上,把这大块的翡翠c(撕、砸、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的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1、文中a、b、c处应该填入的词分别是 。(3分)

12、“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6分(2+2+2)

①请你写出句中两个破折号的不同用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析这句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具有什么作用?

13、谈谈你对文章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含义理解。(3分)

11.(3分)a__            b___甩_____             c___摔_____

12.①(2分)①第一个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第二个破折号:表语意递进

。②(4分)②比喻,写出海燕具有高度洞察力;反复,表达海燕必胜的信心。

(3分)这是胜利的预言家海燕向人民发出的革命号召。它表达了无产阶级埋葬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显示了革命战士不畏强暴、顽强战斗的高贵品质。_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