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天涯
曹鸿骞
午饭后,黎大娘正在刷碗,忽闻门外有哭声。是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先是隐忍着,嗯嗯吱吱的,后来大概是憋不住了,便放声大哭……“谁家的孩子呢?”
黎大娘自语着。
黎大娘来自农村,善良热情,在楼道里一遇到人,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她都喜欢打个招呼,为此,常常遭到儿子儿媳的批评。可她却理直气壮地说:“在乡下邻里之间亲如一家,我连吃饭都捧着碗到对门你二婶家去串门子!”
小女孩的哭声一声比一声高,哭声揪着黎大娘的心,黎大娘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手里的活计,扭开了自家那扇厚重的防盗门。打开门,发现小女孩就蹲在隔壁的人家门口。
这是隆冬时节,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小女孩蹲靠在暗红色的防盗门下,瑟缩着。见一位慈眉善目的奶奶出来了,便逐渐放低了哭声。黎大娘笑微微地走到小女孩面前,躬身道:“小姑娘,你别哭,有事跟我说。”
原来隔壁人家是个三口之家,夫妇俩带着孩子在这里打工,天天早出晚归中午不回来。昨天晚上的一场大雪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小姑娘草草地吃了午饭,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操场上打雪仗,越打越疯,把羽绒服都打湿了,内衣也湿了,一停下来就冻得瑟瑟发抖。上课前老师发现了她的狼狈样,生怕她冻病了,便让她回家换衣服。
小姑娘自知家里没人,但身上的汗水加雪水湿漉漉的太难受,只得回家碰碰运气。
黎大娘知道了情况,立即把小姑娘领进家里给小姑娘换掉了湿衣,然后又从物业那里要来1309户主的手机号码与小姑娘的家人联系,小姑娘的妈妈很快就跑回来了,气喘吁吁地连声对黎大娘说:“谢谢!谢谢!”借此机会,黎大娘到隔壁人家去了一趟,无意间在客厅的正墙上发现了一只大相框,相框内嵌着一张全家福,其间两位老者就是当年的二婶夫妇!“咦?”黎大娘突然惊叫道。
黎大娘激动地说:“我们是老邻居啊……”三十多年,祖祖辈辈住在一个屋场,后来,是二婶家的后门对着黎大娘家的前门,邻里之间亲如一家,谁家有什么好吃的,老人和小孩总是分着吃。二婶的右脚不方便,大多时候都不出工,留在家里看家做家务,黎大娘家因此沾了不少好处,常托她带孩子、照应晒在门口的稻旱……
改革开放后,两家的孩子一个个地走出了屋场,走出了家乡,走南闯北,有的上学,有的打工,也都一个个的出息了。后来,彼此都生分了,后代之间甚至互不认识了。老人跟着孩子转,二婶转了几年就去世了。
“啊,原来是这样啊!”二婶的儿媳惊喜地感叹着。黎大娘在这陌生的都市里邂逅老家邻居的后代,一连高兴了好多天,满以为往后又和上一代一样亲昵地相处,谁知后来见了面还是匆匆地点头,匆匆地微笑,匆匆地进了家门后立马又关上那厚重的防盗门。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答:
(2)你觉得文中的黎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3)“黎大娘知道了情况,立即把小姑娘领进家里,给小姑娘换掉了湿衣。”请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立即”的表达作用。
答:
(4)文中的画线句与后文哪一部分相照应?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答:
(5)“……匆匆地微笑,匆匆地进了家门后立马又关上那厚重的防盗门。”你觉得那厚重的防盗门关住了什么?
答:
(6)这篇小说主要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有什么感想?
答:
答案:这篇小说主要写黎大娘来到城市生活不习惯,一次她帮助了邻居家的小女孩,并得知两家原来是老邻居,原以为此次会像以前一样亲昵相处,没想到见了面还是匆匆地点头,匆匆地微笑,匆匆地进了家门后立马又关上那厚重的防盗门 。
答案:文中的黎大娘是一位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答案:“立即”就是毫不犹豫,表现了黎大娘的热心助人和淳朴善良。
答案:与后文写隔壁家竟然是二婶的儿子家相照应。两家原本相互走动,往来密切,但现在却变得生疏起来。这样写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同时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
答案:示例: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这篇小说表现了现代社会邻里之间缺少沟通,缺少相互关心,缺少人情味的现状。感想略。
树篱后面的父亲
(美)贝蒂·斯坦利
①我毫无方向感,因此经常成为全家人取笑的对象。有次我们讨论人死后会怎样,儿子开玩笑说:“妈妈,希望天堂里也有导游,否则你永远找不到通往天堂的路。”
②我笑着告诉他我一点都不担心:“只要向着有树篱的山坡走,我就能找到天堂。”他的眉毛惊讶地竖了起来,我于是给他讲述了我父亲的故事。
③祖父早逝,父亲由祖母一手带大。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政府救济这回事,一家五口历尽艰难才活了下来。贫苦的出身养成了父亲极度节俭的习惯。
④童年时,当我和两个哥哥得知别的孩子都有零花钱时,我们犯了个错误———向父亲要钱。父亲的脸板了起来:“你们长大了,会花钱了,那么肯定也会挣钱了。”从此,需要钱的时候,我们只得帮邻居打零工,或是沿街叫卖自家种的蔬菜。
⑤直到我们长大成人,外出求学、工作,他的态度也丝毫没有改变。我们兄妹三人都没有车的时候,只能乘长途车回家。车站离家足足有两英里,父亲从来没有接过我们,哪怕天气极其恶劣。如果有谁抱怨,他就摆出老子的派头吼道:“长了腿就是用来走路的!”
⑥我离家上大学后,每次回家都要走那段长路。我并不在意走路,但是孤身行走在公路和乡村小路上,我总是提心吊胆。父亲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安全,令我有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
⑦在一个春天的傍晚,这种感觉消失了。
⑧那是极困难的一周。考试加上无休无止的实验,令我精疲力竭。我渴望回家,想念家里松软的床。同学们陆续到站被家人接走,我只能羡慕地望着窗外。终于,汽车颠簸着停下,我下了车,拖着行李箱开始了长途跋涉。
⑨一排树篱沿着小路蜿蜒地爬上山坡,山坡上就是我亲爱的家。每当我走下大路,踏上最后一段行程,这排树篱总能令我安心。看到它,我就知道离家不远了。
⑩那天傍晚,树篱刚刚映入我的眼帘,忽然落下一阵细雨。我停下脚步,把手里的书放回行李箱里。站起身时,我看到一个黑影掠过山坡,向我家走去。仔细辨认,原来那是父亲。我明白了———每次回家时他总站在树篱后面注视着我,⑩直到确定我平安归来。我的泪水汹涌而出。原来,父亲并非
不关心我啊。
⑪此后,每当我回家的时候,那个身影便成了我的灯塔。一看到那隐藏在绿树后偷偷走动的身影,我就放松下来。走进家门,父亲若无其事地端坐在椅子上。“怎么,是你!”他说着,拉长的脸上做出惊讶的表情。
⑫“你看,”我告诉儿子,“我才不担心死后找不到去天堂的路。”路上可能有__的隧道,但隧道尽头是光明,在隧道尽头,相信我会看到一排树篱蜿蜒地爬上山坡。父亲等在山顶上,看见我会说:“怎么,是你!”
⑬而我仍会像往常一样回答,“是的,爸爸,是我。我回家了。”
(选自《润·文摘》)
(1)“我于是给他讲述了我父亲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讲述的故事。
答:
(2)第⑫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3)本文开篇描述母子间的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4)请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父亲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安全,令我有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
答:
②此后,每当我回家的时候,那个身影便成了我的灯塔。
答:
(5)请结合文意,分析本文中的父亲形象。
答:
答案:“我”每次回家,父亲总是隐藏在树篱后面注视着“我”,直到确定“我”平安归来。
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揭示了“只要向着有树篱的山坡走,我就能找到天堂”的原因;内容上:深化中心,赞美了深沉而伟大的父爱。
答案:引出下文的回忆;设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①“父亲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安全”是“我”在不明真相前的心理感受,从下文可知,其实父亲是非常关心“我”的安全的,“似乎”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②将父亲的身影比喻为“灯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身影在“我”回家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流露着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答案:①极度节俭:让孩子自己挣零花钱;②关爱孩子:总站在树篱后面注视着“我”回家;③懂得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车站离家足足有两英里,父亲从来没有接过我们。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
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才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坦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发生了一丝怀疑。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囔。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平静地站了一会儿,将那张被雪水泅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选自《情感读本》2012年6月,有删改)
(1)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以“雪化一化,就有路了”为题有何作用?
答:
(2)文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
(3)选文中的“老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老妇”形象的?
答: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答:
(5)选文中“我”的情感和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6)下面的句子有何深刻含义?
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答:
1答案:题目饱含哲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具有双关义,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字面义是说雪化后被覆盖的道路就会重新出现,比喻义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嫌怨一旦消除,心灵就会相通,生活的天地就会变得开阔。
2答案:环境描写。点明了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了“我”内心的怨恨之情,为下文“我”迷路、老妇引路等情节作铺垫。
36答案:一个热情质朴、乐于助人、内心世界充满了关爱的温情的老妇形象。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老妇”的形象:多处正面描写“老妇”的动作、语言;通过恶劣的环境和“我”的态度转变来侧面烘托“老妇”的形象。
4答案:“我”去陌生的城市质问一个曾经诽谤过“我”的人,但遭遇大雪迷路,一个大娘冒雪把“我”领到这个人家门前,“我”却并没有进去,而是又返回了火车站。
5答案:“我”先是有狭隘的“兴师问罪”的心理,后受到老妇的感染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并学会了宽容。
6答案:不要为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扰;要学会用宽容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怨;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一切怨恨都能被化解;懂得宽容的心灵会使生活的天地变得开阔。(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我”每次回家,父亲总是隐藏在树篱后面注视着“我”,直到确定“我”平安归来。
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揭示了“只要向着有树篱的山坡走,我就能找到天堂”的原因;内容上:深化中心,赞美了深沉而伟大的父爱。
答案:引出下文的回忆;设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①“父亲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安全”是“我”在不明真相前的心理感受,从下文可知,其实父亲是非常关心“我”的安全的,“似乎”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②将父亲的身影比喻为“灯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身影在“我”回家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流露着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答案:①极度节俭:让孩子自己挣零花钱;②关爱孩子:总站在树篱后面注视着“我”回家;③懂得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车站离家足足有两英里,父亲从来没有接过我们。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②突出天气的寒冷(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氛围);③烘托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④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答案: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目光比作秋暮夕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目光的衰老慈祥,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抚和疼惜。B.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迅速,帮“我”围围巾时的认真,表达出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
答案:①觉得围巾很厚重,不好看,与“我”时尚的穿着不搭调,想要赶快把围巾取下来。②看到父亲在风雪中忍受寒冷,而突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和羞愧。
答案:略。
答案:①父亲在一个风雪之日从故乡带着土特产来看“我”。②父亲送“我”去车站,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我”围上。
1答案:题目饱含哲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具有双关义,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字面义是说雪化后被覆盖的道路就会重新出现,比喻义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嫌怨一旦消除,心灵就会相通,生活的天地就会变得开阔。
2答案:环境描写。点明了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了“我”内心的怨恨之情,为下文“我”迷路、老妇引路等情节作铺垫。
36答案:一个热情质朴、乐于助人、内心世界充满了关爱的温情的老妇形象。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老妇”的形象:多处正面描写“老妇”的动作、语言;通过恶劣的环境和“我”的态度转变来侧面烘托“老妇”的形象。
4答案:“我”去陌生的城市质问一个曾经诽谤过“我”的人,但遭遇大雪迷路,一个大娘冒雪把“我”领到这个人家门前,“我”却并没有进去,而是又返回了火车站。
5答案:“我”先是有狭隘的“兴师问罪”的心理,后受到老妇的感染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并学会了宽容。
6答案:不要为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扰;要学会用宽容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怨;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一切怨恨都能被化解;懂得宽容的心灵会使生活的天地变得开阔。(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这篇小说主要写黎大娘来到城市生活不习惯,一次她帮助了邻居家的小女孩,并得知两家原来是老邻居,原以为此次会像以前一样亲昵相处,没想到见了面还是匆匆地点头,匆匆地微笑,匆匆地进了家门后立马又关上那厚重的防盗门 。
答案:文中的黎大娘是一位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答案:“立即”就是毫不犹豫,表现了黎大娘的热心助人和淳朴善良。
答案:与后文写隔壁家竟然是二婶的儿子家相照应。两家原本相互走动,往来密切,但现在却变得生疏起来。这样写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同时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
答案:示例: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这篇小说表现了现代社会邻里之间缺少沟通,缺少相互关心,缺少人情味的现状。感想略。
站在山脚下的人
27岁时,他从牧师转行去当画家,深信自己会在绘画艺术上有所成就。
一天,他拿着自己的几幅临摹画作,去巴黎向一位知名的画家求教,希望他能指点一二。可一连去了好多次,对方都以他的作品太稚嫩,根本不具备绘画天赋为由拒绝给他指导,甚至连面都懒得见。
无奈之下,他只好守在这位画家的院门口,希望能在他出门时拦住他。
一天,画家果然被他等到了,“我对您的才华仰慕已久,请您务必花几分钟时间,指点一下我的作品。好吗?”说完,他便将自己的画双手奉上。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画家不但没有伸手去接画,反而以无比轻蔑的语气说道:“让我去看一个无名小卒的画,除了浪费我的时间外,没有任何意义。”
对方的话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但他还是稳了稳情绪,然后微笑着说道:“如果把绘画艺术比作一座高山,那么现在的您无疑是站在山顶的那个人,而我则毫无疑问是站在山脚的那个,您若是朝下看我,自然觉得我渺小得如同一只蚂蚁。”
大画家听后哈哈大笑:“既然你懂得这个道理,就应该知趣地离我远一点!”
他点了点头:“从下一刻起,我便会离您远远的。可是,难道您就不想知道山脚下的人看山上的人是怎样的感觉吗?”
“什么感觉?高山仰止?”大画家得意地反问。
“不,我在山脚朝上看您,同样也觉得您渺小无比。”他淡淡地答道。
就在那位画家惊愕不已时,他接着说道:“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不是吗?”
后来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攀上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峰。不错,他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文森特·梵高。
9.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
1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梵高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
11.文中划线句“人是不能永远站在山顶的,无论他站得多高,始终都是要下来的;而站在山脚的人,只要肯努力,也一定有登上山顶的一天”,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3分)
▲
12.自选角度赏析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最成功的一种写作手法并说明理由。(3分)
▲
13. 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的两个人,虽然地位不同,但在对方眼里,同样的渺小。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
9.梵高年轻时拿着作品向一位知名画家求教,遭到画家拒绝和羞辱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艺术顶峰。
10. ①谦虚好学的人。从梵高多次主动向知名画家求教可以看出;②自信坚毅的人。从梵高和画家的对话以及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攀上艺术高峰可以看出;③不卑不亢的人。从梵高冷静沉着地应对画家的拒绝和羞辱可以看出。(答出两点即可)
11.赞同。因为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只能代表某一时段,所以一个成功人士的贡献和影响总是有时限的,而一个积极进取的普通人,往往会有实现梦想获得成功的一天。(言之有理即可)
12.示例:塑造画家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可一世、傲慢无礼;塑造梵高主要通过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自信坚毅、不卑不亢。
13.人与人的差别,不是体现在所具备的条件和能力,而在于其内在的品格。修养差的人,即便站得再高,也得不到人们永久的称颂;而修养高的人,即便站在最低的山脚,也不会被遗忘。(言之有理)
一点一横长
明凤英
①我常常想起我的小学老师,达时雨。
②小时候,学写繁体字。碰上笔画多的,达老师就教我们一些顺口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我的耳朵长,我姓王,我今年十四岁,在一心国小上学。”这是繁体“廳”字,大厅的厅,整整二十五笔。
③“一点一横长,二字下面口四方,两边丝绕绕,鸟儿站中央;“这是‘鸞’字,红鸾星动的‘鸾’。”还有“亡、口、月、贝、凡,”这是“赢”字;输赢的赢……
④我们扯开嗓门喊起来,伸出手指把字写在空气里。一时,教室里像是让我们挂满了“廰”字,叮叮当当作响。达老师假装捂起耳朵,说:“你们声音好大!外面的树叶子,花儿都让你们嚷嚷下来了。”大家咧嘴嘻嘻笑起来。教室外面,隔着走廊,木麻黄红艳艳的花瓣正慢慢落下,落在黄土堆上。
⑤达时雨老师是我三、四年级时候的导师,江苏泗水人,1949年到台湾。那时她大约三十几岁,高高的个子,粗密浓黑的长发。自行车来去,娴雅悠闲,软底平鞋,踏地无声。她把自行车停在教室走廊外面,木麻黄树下面,笑眯眯地、无声地走进教室。她上课非常认真,铆足了力气。下课了,她静__在教室里,支着头看木麻黄树,笑眯眯地看我们冲进冲出,疯跑一气。她的苏北口音非常甜蜜温柔,棉花糖一样拖长了:“当心摔跤哦。”
⑥达老师并不是一个棉花糖一样的女人。三年级第一天上课,她开口就告诉我们,做什么要像什么。做小学生,就要好好读书,孝顺父母。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有虚荣心,要有服务的精神。长大了,做有用的人,为国家社会做事。达老师说她在大陆念女子师范学校,校门口挂了一幅对联,写的是:想做大官的请出去,要做小姐的别进来。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凛然正色,字字清楚。我们都安静下来,不敢造次。
⑦达老师教我们成语。从“一”开始。一贫如洗、一介布衣、一曝十寒……好像人生真是件严重的大事,处处都是险滩。一不小心,就要万劫不复。
⑧有一次我家急着要用钱。妈妈苦无对策,叨念告诉我,课后的辅导不上了吧,可以省下30块钱寄给外婆。我听了妈妈的话,不作他想,下课背上书包,大踏步高高兴兴回家了。快出校门的时候,却让达老师给叫住:“为什么不上成语课?”我据实以报:“我家钱紧了。我妈说不上了。”达老师只说:“上课去。”我听了,也不作他想,回头进教室。父母辈疲于奔命,只求喂饱一家人的肚子,竟从来没有察觉什么。事后,我妈也像是压根儿忘了让我不上辅导课的事情。只是此后,我就没有再交过辅导费了。
⑨难得糊涂的日子,如急流湍湍,竟也这样舟行千里。大学毕业后我四处奔走,跟达老师断了联系。多年以后,我才又听到更多达老师的事。达老师是从台北的一处高楼纵身跳下,带着她特有的清高和寂静,离开人世的。
⑩我常常想起达老师支着头,静__在教室里看木麻黄树的样子。我没有机会告诉她,当年她讲“想当大官的请出去,想当小姐的别进来”的一刻,曾经多么地让我震动。我也没有机会谢谢她把八岁时候的我,领进了学习的畅想和快乐中。
想念她的时刻,我是多么愿意,生出彩翼,振翅飞到琼楼高处,把她从孤单绝望的一刻,奋力拉回。回到那“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的瞬间。
一点,一横长。一撇无垠,到天涯。
(有删改)
16.本文主要通过四个场景回忆了我与达时雨老师相处的日子,请依次概括前三个场景。(每处概括不超过10个字)(共6分)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免除我的辅导费
17.文章⑩-段语言饱含感情,请以相关内容为例简要分析。(4分)
答:
18.阅读文章②-⑧段,简要分析达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不超过150字)(7分)
答:
16.参考答案示例:场景一:教我们认字 场景二:提醒我们注意安全 场景三:讲做人的道理 评分标准:共6分,每处2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17.参考答案示例:第⑩段中,用“我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老师给我的人生观的启蒙,“也没有机会”一句回忆达老师让少年的我快乐成长。没有直抒胸臆的抒情和议论,以平静的口吻叙述几十年前的情境,传达了作者对达老师深厚而浓烈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18.参考答案示例:达老师聪慧可亲、和蔼娴静,教我们认字,用编顺口溜的方式教我们这些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我们学习时高兴地大声喊叫,休息时忘形疯跑,她没有粗暴地批评,而是巧妙地提醒,让我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达老师正直善良,她严肃地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令我至今难忘,她不动神色地免除我的辅导费,让我无忧无虑地享受学习的快乐。评分标准:共7分。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2分,结合所概括的性格进行恰当分析5分。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我非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提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作者老舍 有删改)
2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母亲哪些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章多次写母亲的“泪”。请结合上下文,揣摩语句,体会情感,参照示例,完成表格。(4分)
语 句 | 情 感 | |
示例 | 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 母亲在变乱中承受苦难的酸楚、隐忍 |
① | ……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 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文中画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4分)
(1)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对“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感悟。(不超过6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写出母亲辛苦持家,热情待客,应对变乱,助儿升学,宽仁离别的事情。(能答出其中三点即给3分)
24.①母亲和儿子分别的不舍;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
②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每横线2分,共4分)
25.(1)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的惊讶及无奈。(意思符号即可)(2分)
(2)运用反复(或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对母亲去世的痛惜和不能奉养的遗憾之情,总结全文。(2分)
26.理解:母亲不仅养育了我,同时影响到我的习惯、个性、精神,影响了我一生。(2分)
感悟:【示例】父母是我们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当我们遇到困难、意志消沉的时候,总是教导我们鼓起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未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