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可道,茶亦悠然
红山飞雪
西方人喜欢喝咖啡,我们则习惯于饮茶。
在我看来,喝咖啡是一种享受,饮茶则是一种境界。西方人喜欢严密的逻辑推理,我们则崇尚内心自省,崇尚顺其自然。西方人善于制造,用金属制造刀叉来吃饭,制造器皿来装食物。我们则善于利用。我们的祖先剖葫芦为瓢用来舀水,凿木为碗用以盛饭,劈竹为筷用来吃饭。西方人制造西药用来治病,我们的祖先则采摘大自然之百草为药用以疗伤。西方人喝的咖啡是制造的;我们的茶叶则是采摘的,是采摘了日月之精华,吸收了天地之灵气。茶可以冲浊爽气,颐神养性。
西方人喝咖啡也讲究气氛,但无法达到“道”的境界。我们饮茶则是一种艺术,一种境界,一种“道”。
茶是用来喝的,茶道是用来修身养性的。
一个人,静静地独坐于洒满阳光的室内。用一个精致的玻璃杯冲一杯茶,看那茶在杯中,在水里不断地浮沉,翻腾。那原本细丝般的茶叶在水中慢慢地柔软、舒展,悬在空中,又不断地沉入杯底。漂浮在水面的又一点一点地悬在空中,渐渐变软,展开,完完全全地沉淀下去。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杯里的水渐渐变了颜色,原来纯净而无色的变为淡黄,仍是那么纯,无一点杂质。茶叶全都沉入杯底,水则澄澈在小小的杯中,与茶叶共同酝酿出一种宁静的优雅。杯口有袅袅的茶香飘散,氤氲一室的意境。此刻,你静静地坐在那里,看茶叶融于水的全过程,你一定有所感悟,感悟茶与水的排斥与融合。然后,啜饮一口,那种沁入心脾的微苦、醇美,让饮茶的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苦还是醇美,或者是由苦而醇美的感觉。不知是品茶还是在品味人生,或者茶如人生。
许多喜欢风雅的人说“茶如人生”。所以,就有了“茶道”之说。那些文人雅士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了人生的况味。就是将烹茶、饮茶艺术化,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茶为载体的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它以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使饮茶渐变为一种“道”,一种“茶道”。
茶可道,就升华为一种文化。如同佛道、儒道等成为中华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亦悠然。茶来自大自然,来自民间,用来解渴消暑,消除疲劳,放松心情。可以置于一雅室,浅酌论道,品味人生;亦可以携游于山野,放浪形骸,一壶茶里看世界。
茶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两代,衰落于清代。
还记得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那关于茶的描写吗?“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文章的作者说核舟所刻大概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情景。在那小小的核桃上不惜刻上一个烧茶的童子,可见当时文人雅士们是多么的喜爱饮茶啊。于波涛骇浪之上泛舟赤壁,竟然有童子烧茶,还那么专心致志。这里面到底是“道”,还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呢?
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对茶情有独钟,将它升华为“道”,是因为它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的思想。所以佛家可以跳出三界外,可以了却红尘因缘,却是难以了断茶的情缘。沏一杯香茗,对一盏青灯,手念一串佛珠。无论是面壁十年,还是打坐于佛前,或者风轻云淡对高山流水,都会坐出一片意境,悟出一种禅机。
fó jiāo 是强调“禅茶一味”的,在从茶中体味苦味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在我看来,“莲”在fó jiāo 中有清静修为的隐喻,茶则是fó jiāo 出尘入俗的媒介。一杯清茶可佛可俗可道,亦可悠然啊。
道家学说则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一杯清茶在手,独坐于清风明月之中,人与茶都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饮茶乎?悠然于天地之间也。
我也喜欢饮茶,但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饮茶只是一种心情,一种休闲的方式而已。
茶虽不是什么奢侈品,但于我们的生活却是绝佳的饮品。相比于水,它那微微的、淡淡的苦味百尝不厌。茶可以解渴、解暑,消除疲劳,也可以饮出境界,饮出品位;相比于酒,它的优点更是难以一一诉说。同为饮品,同样可以归为“文化”之内,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样不乏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但茶采之于树木,冲之以甘泉,洁来洁去,带给人的是神清气爽,可以涵养人的品性。它不会耗费粮食,与人争食。它不会饮之乱性,衍生出许多靡乱的故事。它可俗可雅,是寻常人家的常备饮品。亦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可以很名贵,千金难求;可以很普通,随手可以采摘。可以以“茶道”待之,也可以以悠然之心,慢慢品尝。
我喜欢茶,喜欢它的大俗大雅。
茶可以道,茶亦悠然。
(摘自“散文网”)(有改动)
1. 联系全文说说标题“茶可道,茶亦悠然”的含义。(2分)
2. 文中开头为何要写“西方人喜爱喝咖啡”?(2分)
3. 联系上下文,选择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表达的妙处。(3分)
这一过程,似乎有不断地挣扎,痛苦地思索,无奈地沉浮,然后一切又都归于沉寂,融于水中。
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应推崇饮茶。(4分)
材料一:茶叶是我国的“国饮”。据说古老的华夏族早在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和周朝开国功臣周公时,就把茶叶当作药物饮用了。到南北朝时,茶树已在南北各地种植。唐朝时饮茶成风。到南宋时,《梦粱录》中更说到:“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很快成为中华民族各族共同的日常饮料。
材料二:茶叶和茶饮成为我国各种文艺作品的常见主题,无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与茶有不解之缘。战国大诗人屈原曾在自己作品里谈到“茶茗”。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有关于茶的诗,李白一首敬亭山饮茶诗云:“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杜甫有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写茶文化雅事最多的算是《红楼梦》,栊翠庵女尼妙玉请宝玉、黛玉、宝钗吃“体己”茶,使人觉得雅性十足。
5. 围绕“茶既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可以修身养性,也可以让人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来回答即可。(2分)
6. 写西方人爱喝咖啡是为了与中国人爱喝茶形成对比,突出中国人崇尚顺其自然,追求艺术和境界,从而表现“茶可道”这一观点。(2分)
7. 示例1:这个句子用拟人手法将茶叶在水中舒展、漂浮、沉淀的过程与人生的成败、起伏等历程联系起来,写得生动形象、贴切传神.示例2:这个句子中的“挣扎”“思索”“沉浮”“沉寂”等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人生的起伏、变化,让人自然将茶与人生结合起来,也自然引出下文“茶如人生”的看法。(可从修辞、词语、写作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选择一个角度即可。)(3分)
8. 示例:因为茶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冲浊爽气,颐神养性,可以让我们学会“内省修行”;可以在品茶的过程中品味出人生的况味,饮茶可以成为一种艺术,一种境界,获得悠然自得的心情;茶为我们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茶不仅仅只是一种解渴饮料,它也有着深深的文化底蕴、有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种茶文化。(4分)(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以上给4分)
雨中听花语
⑴那个雨天,我在偶然中看见了凌霄花。
⑵那天的雨下的很大,风吹着雨伞不停地摇晃,我就站在雨中看着那些凌霄花。
⑶年轻时读过舒婷的诗: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在我年少的印象中,凌霄花一定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
⑷可是,第一眼看见那些花时,我不敢相信传说中喜欢攀附、依赖、炫耀自己的花,竟是这样的普通而纤弱。
⑸很大的风,吹着从高处低垂下来的藤蔓,那些点缀在绿色枝叶里的花儿,便随着摇摆的藤蔓在风雨中来回的晃动着。雨点不停的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一阵狂烈的风雨过后,那些花儿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向上站直了身子,雨一阵阵地落下,花儿便一次次地倒下又挺立起来。
⑹风吹过来时,花枝和藤蔓一起在风中乱舞,像是在抵抗,像是在挣扎。风不停地吹,我的心也在风雨中随着花一起颤动。我担心那些细小的枝蔓会不会在风雨中折断,我又担心那些花儿会不会在风雨中坠落。我好想用手心去托起那些花朵,我不忍看着这些柔小的生命因为一场雨而陨落。
⑺但我明白,生命都是无常的。大自然中植物和动物都要在自然的风雨中经过百般砺炼。我无法替它们承受风雨,只有站在雨中默默地用心守护着这些生命的精灵。
⑻雨停了,花儿们慢慢的挺直了身子,那些坠缀着花骨朵的枝条也不再狂舞,它们静静地像墨绿色的流苏一样温柔地低垂着。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⑼在风中,我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疾风骤雨后留下的残露在一点点地滴落,仿佛是一场较量后遗留的尾声。
⑽我看见雨润后的凌霄花愈加青翠,我知道以后的花事也将是愈加繁盛。我突然想起了“洗礼”这两个字,生命经过洗礼后会散发别样的光辉吧!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⑾我在风雨中看见了凌霄花的灵魂,我明白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凌霄花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不停的攀援,只是为了一种更高的向往与追求。我开始对这弱小的生命另眼相看。 ⑿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绚丽,所以凌霄花选择了在大树边、山坡上、水泥石柱旁生长、发芽。它们背负着一个攀援强权的恶名,仗义地用自己谦卑的生命与另一个粗糙的生命结合,用自己柔弱的身体装饰着另一个生命,书写着同枯同荣,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
⒀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短暂,所以凌霄花选择了迎风独立的岁月,也许磨难才是生命最坚强的历练。所以经过风雨洗礼后的凌霄花,开得异常鲜艳,仿佛是洗尽了尘埃,洗尽了铅华。
⒁其实,每一个生命远远都比自己想像的要坚强,当你走过风雨,才知道自己原来也可以超越自己不敢想象的高度。
⒂站在树下,仰望着开在风雨中的花儿,仿佛是站在人海里,看来来往往的人群。花儿用无声的花语阐释着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用什么来阐释自己?
⒃走在雨中,好像走在风尘的流年里,我在寻找生命的花语……
1. 文中第10节说到,“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凌霄花给“我”哪些启迪。(4分)
1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雨点不停地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
‚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1、 文中第3节引用了舒婷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4分)
2、 题目“雨中听花语”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1.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理由;每个弱小的生命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仍要坚定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更高的向往与追求;柔弱的生命也可以书写同枯同荣、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磨难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历练,让自己超越自己不敢想象的高度。(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2.(4分)①运用比喻,把雨中的花比作“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凌霄花在雨中柔弱、无助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同情。
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凌霄花以人的情感,写花“坚强地站立”,突出花虽然外表细弱其实却很坚定,绝不屈服,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与赞美。(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3.(4分)写自己因读了舒婷的诗句,所以认定凌霄花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表达了自己对凌霄花的厌恶之情;(1分)与下文写凌霄花的外表普通而纤弱形成鲜明的反差,先抑后扬(1分)突出了它的坚强、仗义的品性(1分),表达了作者对花的赞美和敬意。(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4.(4分)表层含义:在风雨中我看到凌霄花历经磨难却依然傲立枝头的生命历程过程。深层含义:感悟到生命的坚强和不断超越自我。(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父 与 女
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而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直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为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似想起了什么:“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B.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⑾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去解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⑿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⒀抚摩着那柔软的围巾,我似乎听到一声衰老而悠长的叹息!
(选自《种花记》,有删减)
(1) 文章多次出现对“下雪”的描写,从全文看有何作用?
答:
(2) 请在下面文中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其妙处,并作简要的赏析。
A.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
B.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我选 句
我的赏析:
(3) 文章第⑾段写了“我”面对围巾时的不同表现,请分析“我”当时的心理活动。
①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去解那沉甸甸的围巾。
答:
②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答:
(4) 在我们成长的故事里,有无知也有叛逆,我们懵懂着,不曾体会父母的心,却常常在错失了以后才追悔莫及。在你的成长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令你懊恼着?请你用优美的、饱含深情的文字加以叙述。
答:
(5) 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②突出天气的寒冷(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氛围);③烘托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④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答案: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目光比作秋暮夕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目光的衰老慈祥,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抚和疼惜。B.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迅速,帮“我”围围巾时的认真,表达出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
答案:①觉得围巾很厚重,不好看,与“我”时尚的穿着不搭调,想要赶快把围巾取下来。②看到父亲在风雪中忍受寒冷,而突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和羞愧。
答案:略。
答案:①父亲在一个风雪之日从故乡带着土特产来看“我”。②父亲送“我”去车站,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我”围上。
咫尺天涯
曹鸿骞
午饭后,黎大娘正在刷碗,忽闻门外有哭声。是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先是隐忍着,嗯嗯吱吱的,后来大概是憋不住了,便放声大哭……“谁家的孩子呢?”
黎大娘自语着。
黎大娘来自农村,善良热情,在楼道里一遇到人,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她都喜欢打个招呼,为此,常常遭到儿子儿媳的批评。可她却理直气壮地说:“在乡下邻里之间亲如一家,我连吃饭都捧着碗到对门你二婶家去串门子!”
小女孩的哭声一声比一声高,哭声揪着黎大娘的心,黎大娘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手里的活计,扭开了自家那扇厚重的防盗门。打开门,发现小女孩就蹲在隔壁的人家门口。
这是隆冬时节,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小女孩蹲靠在暗红色的防盗门下,瑟缩着。见一位慈眉善目的奶奶出来了,便逐渐放低了哭声。黎大娘笑微微地走到小女孩面前,躬身道:“小姑娘,你别哭,有事跟我说。”
原来隔壁人家是个三口之家,夫妇俩带着孩子在这里打工,天天早出晚归中午不回来。昨天晚上的一场大雪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小姑娘草草地吃了午饭,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操场上打雪仗,越打越疯,把羽绒服都打湿了,内衣也湿了,一停下来就冻得瑟瑟发抖。上课前老师发现了她的狼狈样,生怕她冻病了,便让她回家换衣服。
小姑娘自知家里没人,但身上的汗水加雪水湿漉漉的太难受,只得回家碰碰运气。
黎大娘知道了情况,立即把小姑娘领进家里给小姑娘换掉了湿衣,然后又从物业那里要来1309户主的手机号码与小姑娘的家人联系,小姑娘的妈妈很快就跑回来了,气喘吁吁地连声对黎大娘说:“谢谢!谢谢!”借此机会,黎大娘到隔壁人家去了一趟,无意间在客厅的正墙上发现了一只大相框,相框内嵌着一张全家福,其间两位老者就是当年的二婶夫妇!“咦?”黎大娘突然惊叫道。
黎大娘激动地说:“我们是老邻居啊……”三十多年,祖祖辈辈住在一个屋场,后来,是二婶家的后门对着黎大娘家的前门,邻里之间亲如一家,谁家有什么好吃的,老人和小孩总是分着吃。二婶的右脚不方便,大多时候都不出工,留在家里看家做家务,黎大娘家因此沾了不少好处,常托她带孩子、照应晒在门口的稻旱……
改革开放后,两家的孩子一个个地走出了屋场,走出了家乡,走南闯北,有的上学,有的打工,也都一个个的出息了。后来,彼此都生分了,后代之间甚至互不认识了。老人跟着孩子转,二婶转了几年就去世了。
“啊,原来是这样啊!”二婶的儿媳惊喜地感叹着。黎大娘在这陌生的都市里邂逅老家邻居的后代,一连高兴了好多天,满以为往后又和上一代一样亲昵地相处,谁知后来见了面还是匆匆地点头,匆匆地微笑,匆匆地进了家门后立马又关上那厚重的防盗门。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答:
(2)你觉得文中的黎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3)“黎大娘知道了情况,立即把小姑娘领进家里,给小姑娘换掉了湿衣。”请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立即”的表达作用。
答:
(4)文中的画线句与后文哪一部分相照应?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答:
(5)“……匆匆地微笑,匆匆地进了家门后立马又关上那厚重的防盗门。”你觉得那厚重的防盗门关住了什么?
答:
(6)这篇小说主要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有什么感想?
答:
答案:这篇小说主要写黎大娘来到城市生活不习惯,一次她帮助了邻居家的小女孩,并得知两家原来是老邻居,原以为此次会像以前一样亲昵相处,没想到见了面还是匆匆地点头,匆匆地微笑,匆匆地进了家门后立马又关上那厚重的防盗门 。
答案:文中的黎大娘是一位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答案:“立即”就是毫不犹豫,表现了黎大娘的热心助人和淳朴善良。
答案:与后文写隔壁家竟然是二婶的儿子家相照应。两家原本相互走动,往来密切,但现在却变得生疏起来。这样写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同时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
答案:示例: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这篇小说表现了现代社会邻里之间缺少沟通,缺少相互关心,缺少人情味的现状。感想略。
树篱后面的父亲
(美)贝蒂·斯坦利
①我毫无方向感,因此经常成为全家人取笑的对象。有次我们讨论人死后会怎样,儿子开玩笑说:“妈妈,希望天堂里也有导游,否则你永远找不到通往天堂的路。”
②我笑着告诉他我一点都不担心:“只要向着有树篱的山坡走,我就能找到天堂。”他的眉毛惊讶地竖了起来,我于是给他讲述了我父亲的故事。
③祖父早逝,父亲由祖母一手带大。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政府救济这回事,一家五口历尽艰难才活了下来。贫苦的出身养成了父亲极度节俭的习惯。
④童年时,当我和两个哥哥得知别的孩子都有零花钱时,我们犯了个错误———向父亲要钱。父亲的脸板了起来:“你们长大了,会花钱了,那么肯定也会挣钱了。”从此,需要钱的时候,我们只得帮邻居打零工,或是沿街叫卖自家种的蔬菜。
⑤直到我们长大成人,外出求学、工作,他的态度也丝毫没有改变。我们兄妹三人都没有车的时候,只能乘长途车回家。车站离家足足有两英里,父亲从来没有接过我们,哪怕天气极其恶劣。如果有谁抱怨,他就摆出老子的派头吼道:“长了腿就是用来走路的!”
⑥我离家上大学后,每次回家都要走那段长路。我并不在意走路,但是孤身行走在公路和乡村小路上,我总是提心吊胆。父亲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安全,令我有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
⑦在一个春天的傍晚,这种感觉消失了。
⑧那是极困难的一周。考试加上无休无止的实验,令我精疲力竭。我渴望回家,想念家里松软的床。同学们陆续到站被家人接走,我只能羡慕地望着窗外。终于,汽车颠簸着停下,我下了车,拖着行李箱开始了长途跋涉。
⑨一排树篱沿着小路蜿蜒地爬上山坡,山坡上就是我亲爱的家。每当我走下大路,踏上最后一段行程,这排树篱总能令我安心。看到它,我就知道离家不远了。
⑩那天傍晚,树篱刚刚映入我的眼帘,忽然落下一阵细雨。我停下脚步,把手里的书放回行李箱里。站起身时,我看到一个黑影掠过山坡,向我家走去。仔细辨认,原来那是父亲。我明白了———每次回家时他总站在树篱后面注视着我,⑩直到确定我平安归来。我的泪水汹涌而出。原来,父亲并非
不关心我啊。
⑪此后,每当我回家的时候,那个身影便成了我的灯塔。一看到那隐藏在绿树后偷偷走动的身影,我就放松下来。走进家门,父亲若无其事地端坐在椅子上。“怎么,是你!”他说着,拉长的脸上做出惊讶的表情。
⑫“你看,”我告诉儿子,“我才不担心死后找不到去天堂的路。”路上可能有__的隧道,但隧道尽头是光明,在隧道尽头,相信我会看到一排树篱蜿蜒地爬上山坡。父亲等在山顶上,看见我会说:“怎么,是你!”
⑬而我仍会像往常一样回答,“是的,爸爸,是我。我回家了。”
(选自《润·文摘》)
(1)“我于是给他讲述了我父亲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讲述的故事。
答:
(2)第⑫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3)本文开篇描述母子间的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4)请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父亲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安全,令我有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
答:
②此后,每当我回家的时候,那个身影便成了我的灯塔。
答:
(5)请结合文意,分析本文中的父亲形象。
答:
答案:“我”每次回家,父亲总是隐藏在树篱后面注视着“我”,直到确定“我”平安归来。
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揭示了“只要向着有树篱的山坡走,我就能找到天堂”的原因;内容上:深化中心,赞美了深沉而伟大的父爱。
答案:引出下文的回忆;设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①“父亲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安全”是“我”在不明真相前的心理感受,从下文可知,其实父亲是非常关心“我”的安全的,“似乎”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②将父亲的身影比喻为“灯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身影在“我”回家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流露着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答案:①极度节俭:让孩子自己挣零花钱;②关爱孩子:总站在树篱后面注视着“我”回家;③懂得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车站离家足足有两英里,父亲从来没有接过我们。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
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才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坦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发生了一丝怀疑。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囔。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平静地站了一会儿,将那张被雪水泅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选自《情感读本》2012年6月,有删改)
(1)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以“雪化一化,就有路了”为题有何作用?
答:
(2)文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
(3)选文中的“老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老妇”形象的?
答: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答:
(5)选文中“我”的情感和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6)下面的句子有何深刻含义?
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答:
1答案:题目饱含哲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具有双关义,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字面义是说雪化后被覆盖的道路就会重新出现,比喻义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嫌怨一旦消除,心灵就会相通,生活的天地就会变得开阔。
2答案:环境描写。点明了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了“我”内心的怨恨之情,为下文“我”迷路、老妇引路等情节作铺垫。
36答案:一个热情质朴、乐于助人、内心世界充满了关爱的温情的老妇形象。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老妇”的形象:多处正面描写“老妇”的动作、语言;通过恶劣的环境和“我”的态度转变来侧面烘托“老妇”的形象。
4答案:“我”去陌生的城市质问一个曾经诽谤过“我”的人,但遭遇大雪迷路,一个大娘冒雪把“我”领到这个人家门前,“我”却并没有进去,而是又返回了火车站。
5答案:“我”先是有狭隘的“兴师问罪”的心理,后受到老妇的感染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并学会了宽容。
6答案:不要为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扰;要学会用宽容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怨;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一切怨恨都能被化解;懂得宽容的心灵会使生活的天地变得开阔。(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我”每次回家,父亲总是隐藏在树篱后面注视着“我”,直到确定“我”平安归来。
答案:结构上:照应开头,揭示了“只要向着有树篱的山坡走,我就能找到天堂”的原因;内容上:深化中心,赞美了深沉而伟大的父爱。
答案:引出下文的回忆;设下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①“父亲似乎并不关心我的安全”是“我”在不明真相前的心理感受,从下文可知,其实父亲是非常关心“我”的安全的,“似乎”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②将父亲的身影比喻为“灯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身影在“我”回家路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流露着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答案:①极度节俭:让孩子自己挣零花钱;②关爱孩子:总站在树篱后面注视着“我”回家;③懂得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车站离家足足有两英里,父亲从来没有接过我们。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②突出天气的寒冷(渲染出一种清冷的氛围);③烘托出父亲对“我”的关心和爱;④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体现出父爱的伟大。
答案: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目光比作秋暮夕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目光的衰老慈祥,表达了父亲对女儿的爱抚和疼惜。B.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动作的迅速,帮“我”围围巾时的认真,表达出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
答案:①觉得围巾很厚重,不好看,与“我”时尚的穿着不搭调,想要赶快把围巾取下来。②看到父亲在风雪中忍受寒冷,而突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和羞愧。
答案:略。
答案:①父亲在一个风雪之日从故乡带着土特产来看“我”。②父亲送“我”去车站,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给“我”围上。
1答案:题目饱含哲理,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具有双关义,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字面义是说雪化后被覆盖的道路就会重新出现,比喻义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嫌怨一旦消除,心灵就会相通,生活的天地就会变得开阔。
2答案:环境描写。点明了人物活动的背景,烘托了“我”内心的怨恨之情,为下文“我”迷路、老妇引路等情节作铺垫。
36答案:一个热情质朴、乐于助人、内心世界充满了关爱的温情的老妇形象。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老妇”的形象:多处正面描写“老妇”的动作、语言;通过恶劣的环境和“我”的态度转变来侧面烘托“老妇”的形象。
4答案:“我”去陌生的城市质问一个曾经诽谤过“我”的人,但遭遇大雪迷路,一个大娘冒雪把“我”领到这个人家门前,“我”却并没有进去,而是又返回了火车站。
5答案:“我”先是有狭隘的“兴师问罪”的心理,后受到老妇的感染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懂得并学会了宽容。
6答案:不要为世间的纷纷扰扰所困扰;要学会用宽容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嫌怨;只要自己努力去做,一切怨恨都能被化解;懂得宽容的心灵会使生活的天地变得开阔。(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这篇小说主要写黎大娘来到城市生活不习惯,一次她帮助了邻居家的小女孩,并得知两家原来是老邻居,原以为此次会像以前一样亲昵相处,没想到见了面还是匆匆地点头,匆匆地微笑,匆匆地进了家门后立马又关上那厚重的防盗门 。
答案:文中的黎大娘是一位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答案:“立即”就是毫不犹豫,表现了黎大娘的热心助人和淳朴善良。
答案:与后文写隔壁家竟然是二婶的儿子家相照应。两家原本相互走动,往来密切,但现在却变得生疏起来。这样写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同时也使小说的结构更加严谨。
答案:示例: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这篇小说表现了现代社会邻里之间缺少沟通,缺少相互关心,缺少人情味的现状。感想略。
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愤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去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
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那场雪似乎来得很猛。我看着地址打听路线,乘坐了几站电车。下车时,天色很快暗了下来,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但我只能继续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那时我才发现,自己一定是迷路了。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一边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坦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似乎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发生了一丝怀疑。我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逐流而去。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才那样做。那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囔。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着。雪化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平静地站了一会儿,将那张被雪水泅湿揉皱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选自《情感读本》2012年6月,有删改)
(1)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以“雪化一化,就有路了”为题有何作用?
答:
(2)文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
(3)选文中的“老妇”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老妇”形象的?
答: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答:
(5)选文中“我”的情感和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6)下面的句子有何深刻含义?
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因为路属于自己的脚。
答:
咫尺天涯
曹鸿骞
午饭后,黎大娘正在刷碗,忽闻门外有哭声。是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先是隐忍着,嗯嗯吱吱的,后来大概是憋不住了,便放声大哭……“谁家的孩子呢?”
黎大娘自语着。
黎大娘来自农村,善良热情,在楼道里一遇到人,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她都喜欢打个招呼,为此,常常遭到儿子儿媳的批评。可她却理直气壮地说:“在乡下邻里之间亲如一家,我连吃饭都捧着碗到对门你二婶家去串门子!”
小女孩的哭声一声比一声高,哭声揪着黎大娘的心,黎大娘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手里的活计,扭开了自家那扇厚重的防盗门。打开门,发现小女孩就蹲在隔壁的人家门口。
这是隆冬时节,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小女孩蹲靠在暗红色的防盗门下,瑟缩着。见一位慈眉善目的奶奶出来了,便逐渐放低了哭声。黎大娘笑微微地走到小女孩面前,躬身道:“小姑娘,你别哭,有事跟我说。”
原来隔壁人家是个三口之家,夫妇俩带着孩子在这里打工,天天早出晚归中午不回来。昨天晚上的一场大雪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小姑娘草草地吃了午饭,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操场上打雪仗,越打越疯,把羽绒服都打湿了,内衣也湿了,一停下来就冻得瑟瑟发抖。上课前老师发现了她的狼狈样,生怕她冻病了,便让她回家换衣服。
小姑娘自知家里没人,但身上的汗水加雪水湿漉漉的太难受,只得回家碰碰运气。
黎大娘知道了情况,立即把小姑娘领进家里给小姑娘换掉了湿衣,然后又从物业那里要来1309户主的手机号码与小姑娘的家人联系,小姑娘的妈妈很快就跑回来了,气喘吁吁地连声对黎大娘说:“谢谢!谢谢!”借此机会,黎大娘到隔壁人家去了一趟,无意间在客厅的正墙上发现了一只大相框,相框内嵌着一张全家福,其间两位老者就是当年的二婶夫妇!“咦?”黎大娘突然惊叫道。
黎大娘激动地说:“我们是老邻居啊……”三十多年,祖祖辈辈住在一个屋场,后来,是二婶家的后门对着黎大娘家的前门,邻里之间亲如一家,谁家有什么好吃的,老人和小孩总是分着吃。二婶的右脚不方便,大多时候都不出工,留在家里看家做家务,黎大娘家因此沾了不少好处,常托她带孩子、照应晒在门口的稻旱……
改革开放后,两家的孩子一个个地走出了屋场,走出了家乡,走南闯北,有的上学,有的打工,也都一个个的出息了。后来,彼此都生分了,后代之间甚至互不认识了。老人跟着孩子转,二婶转了几年就去世了。
“啊,原来是这样啊!”二婶的儿媳惊喜地感叹着。黎大娘在这陌生的都市里邂逅老家邻居的后代,一连高兴了好多天,满以为往后又和上一代一样亲昵地相处,谁知后来见了面还是匆匆地点头,匆匆地微笑,匆匆地进了家门后立马又关上那厚重的防盗门。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答:
(2)你觉得文中的黎大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3)“黎大娘知道了情况,立即把小姑娘领进家里,给小姑娘换掉了湿衣。”请说说句子中加点词语“立即”的表达作用。
答:
(4)文中的画线句与后文哪一部分相照应?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表达效果呢?
答:
(5)“……匆匆地微笑,匆匆地进了家门后立马又关上那厚重的防盗门。”你觉得那厚重的防盗门关住了什么?
答:
(6)这篇小说主要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有什么感想?
答: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