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门前三五步》(吴金良),回答问题(30分)

①门前三五步是他的活动范围。他渴望着能到远一些的地方去。可是,他用板凳走路。

②十岁的时候,一天,姐姐和她的同学要去春游。他倚在床上,瞪大了眼睛,叨念着:“姐姐,我也想去。”声音很低,姐姐却听见了。四目相视,他畏怯地躲开了姐姐的眼睛,低下头,像是做了什么错事,两只手在胸前绞呀扭呀。姐姐噙着泪,满足了他。这是他记忆中唯一的一次“远足”。

③看着人们骑着自行车去上班,看着人们飞跑着去追那将要起动的汽车,他的心,常常被那无可奈何的凄楚浸得发酸。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生活的节奏。但是,能力赶不上欲望的悲哀,每一次都那么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

④修鞋的摊子摆在门口,他默默地守着它。垂着眼皮,悄悄地看着行人们的腿和脚。腿,脚,一双,又一双,健壮,有力。他多想也有这样的一双腿和脚呀!“哪怕只有一天,不,半天也够了。”他想。

⑤“师傅,给钉个后跟。”“谢谢您了,师傅。”是啊,一开口,人家就叫“师傅”。“要是知道了我站不起来,还会这么叫吗?”这么想着,他用围裙把双腿盖得严严实实的。

⑥呼啦啦,一群青年围了上来。是附近工厂的工人们。他认识他们。每天,他用那双呆滞的眼睛,迎他们来,送他们走。他紧张地抓住身边的板凳,要是来寻开心的,他准备干一场。

⑦“喂,师傅,我们的鞋都钉后跟。要皮的。”为首的坐在他面前的马扎上。捏住板凳的手松开了,他看见的是微笑。

⑧三个小时,他做了平时一天的活。收钱的时候,他额上挂满了汗珠儿,手都禁不住微微发抖了。

⑨最后一只鞋修好,青年们一涌而上。所有家什,眨眼间搬进了屋里。“干什么?你们干什么?”他张大了眼睛。“没什么,师傅,您也该有个星期日了。上公园,怎么样?”哦,原来如此!他又垂下眼皮:“我是个残废。”“今天我们过团日。”答非所问。

⑩ 他“登”上了万春亭。天,地,万物,这世界可真大,真美!他觉得自己要飞起来了。今天他又坐在这儿了,深情地望着行人们的腿和脚。他的活动范围,还是门前的三五步。

8.小说写了附近工厂的青年工人们和“他”之间的哪些事情?(4分)

9.文中有一处环境描写,请将她找出来,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6分)

10.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1)“‘要是知道了我站不起来,还会这么叫吗?’这么想着,他用围裙把双腿盖得严严实实的”依据中“盖”字,有什么作用?

(2)“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生活的节奏。”句子中接连用了三个“去”字,有什么作用?

11.青年工人们是从哪两个方面关心残疾人的?(6分)

12.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国家也日益强盛。但是我们身边也存在很多弱势群体,文中就描述了一个残疾人的心理状态。的确,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他这样的弱者,请结合文章内容,练习实际谈谈你对弱势群体的看法。(6分)

[c2ada614a4a25510.jpg]

回家的敲门声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

②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

③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新|课 | 标 |第 |一| 网

④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

⑤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

⑦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⑨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⑩如今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家门口的那把椅子居然还在……真的,我现在忽然很想哭,很想家,很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回去看看他们。
  ⑪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17.【概括主要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8.【揣摩标题作用】通读全文想一想,文章以“回家的敲门声”为题有何好处?(2分)

19.【品析词语妙处】结合具体语境,试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①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

②很可惜,那时侯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20.【分析写作技巧】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21.【拓展思维空间】联系现实生活,请简要谈谈你读了本文后获得的启示。(3分)

17、本文主要写几个不同时期 “我”下班回家,年迈的父母听见敲门声迎接“我”回家的事情。(意对即可,2分)

18、既点明文章的中心,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2分)

19、①“总怕”表明听见敲门声后,父母都想为儿子开门的急切心理,体现出对儿子炽热的爱。(2分)    ②“丝毫”起强调作用,表明儿子把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当作理所当然,根本没有感恩之心,体现儿子的深深自责之情。(2分)

20、通过肖像(外貌)描写,表现年迈父母在路灯下等候儿子回家的坚持与执着。(2分)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1、示例一:作子女的,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示例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能结合选文主旨来谈,言之成理,表述流畅即可,3分)

男孩,别哭 (22分)

①门前有溪,稍远有河,但被山岭围绕着,村只得算山村。山村的孩子一天的时间多是在山里度过,而雨,说下就下,它才不管你回没回家。这样,很多时候我们必须遭遇晴出雨归的劫难。灿烂出门,颓丧回家,这是谁也不愿经历的,但很多事情,甚至包括人一生的命运,都是这种结局。又有什么办法呢?

  ②雨总是起于黄昏,当我们担着柴火走在蜿蜒山道上的时候,潇潇暮雨要么从后面赶上来,要么在前面截住你,想避都避不开。这时,心情就会像四合的暮色,突然黯淡下来。怎么不黯淡呢?肩上的担子这么重,家还那么远,路又这么崎岖。雨加重了肩上的担子,又阻碍了归路的脚步,透过雨幕,家就显得更加遥远难及。而雨,又不是平时活泼妙巧的那种,而是阴阴的、凄凄的,带点巫性,又带点魅气。
③ 印象最深的是10岁那年秋天,独自一人担着柴火走在黄昏的山路上,山雨沙沙从身后而来,像一张阴暗之网,一下子就将我罩进去了,那颗本来就因孤寂而伤感的心,便进而变得绝望。仿佛淹过我的不是山雨,而是令人室息的黑水。
④ 山雨打湿我的头发,山雨浸透我的衣服,山雨像黑寡妇赖在我的柴火里,要享受坐滑竿的感觉。柴火在肩上重若千钧,我把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双从右肩换到左肩,稚肩在与担子热烈切磋的过程中慢慢火辣,慢慢红肿。脚在山路上不敢停下来,一停就颤得厉害。终于一个趔趄,柴火从柴担两头滑落下来,柴担弹得老远。我一屁股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山雨沙沙无边,冷漠地下着,没半点怜惜之情,我哭得更伤心了。雨浇灭了我的哭声,在山中没有半点回音。群峰座座在雨中都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我感到小小的自己被大大的世界完全给遗弃了。也就是从那一回起,我开始味喜茶苦,性倾情伤。

  ⑤我坐在青石板上,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只能把剩下的那一点力气也哭尽。父亲,我亲爱的的父亲,就在这时从山坳的拐角处出现了,他一下子把我从恐惧和绝望的深水区捞救上来。无法说出那一刻心中的感受,我只知道,那一刻他温暖的笑容会让我珍藏一辈子,感激一辈子。是父亲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上继续前行的勇气,要不然我真会沿原路退离这个陌生的世界。

  ⑥嗨,男孩,别哭,我们回家。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的那样将我扶起。

⑦男孩,别哭。二十多年后,当我脱口对自己儿子也说这话时,我才发现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识。只是我儿子面对的不再是山雨带来的困扰。我怀疑父亲的父亲肯定也对父亲说了这四个字,而我儿子的儿子也将会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对他的儿子说出这四个字。后来我看美国著名的成长伤感片,题目竟就用了这四个字:《男孩,别哭》。只是里面的主人公没能跨越这道标识,死了。

18、①②段所描写的山雨有哪些特点?开篇对山雨的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3分)

19、第④段“切磋”本意是指“对学问的探讨琢磨”,在这里指的是

(1分)第①段加横线的“这种结局”明指什么?暗指什么?(2分)

20、第②段中运用叠词“阴阴的”、“凄凄的”起什么作用?(2分)

21、③~⑤段主要叙述了作者10岁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的感情线索是:(4分)

( )——( )—— ( )——( )

22、你是如何理解“是父亲温暖的笑容给了我在这个世上继续前行的勇气 ”,这句话的含义的?(3分)

23、第⑥段“父亲对我吆喝道,然后像扶起一棵被雨淋趴的庄稼那样将我扶起”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从“父亲”和“我”两个角度谈谈这句话中比喻的作用。(4分)

24、为什么说“男孩,别哭”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是一种成长的标识”?联系全文内容回答。(3分)

18、山雨的特点:说下就下;总是起于黄昏;阴阴的,凄凄的。作用:为文后写“我”担柴回家遇雨作铺垫。

19、柴担与肩的磨压。“这种结局”明指遭遇晴出雨归的劫数,暗指人生经历多在后来发生变故,遭遇不测。

20、强调暮雨给人带来的暗淡的心情。

21、孤寂、恐惧、绝望、感激

22、在成长的道路上,若有亲人的引导和帮助,无助的我们则有可能摆脱艰难困苦的处境。

23、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帮助;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或依赖)。

24、因为这四个字包含着对成长的感悟,包含着对亲人的帮助、鼓励和关爱的理解(或说明作者懂得了在成长的道路上,亲人的帮助、鼓励和关爱至关重要)

心田上的百合花 (18分)

林清玄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 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2、“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

13、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2分)

14、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3分)

1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3分)

16、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17、百合己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4分)

12、采用拟人的修辞,赋予百合花以人的灵性,“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两词各1.5分)

13、C   14、排比、拟人、反复。(答对其中两个给2分,答对一个给1分)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着的形象。(每个要点1分,共2分。)

 15、 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1分)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1分)。 

16、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17、第一问:答到“嫉妒、诋毁、心胸狭窄”意思即可。(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否则酌情扣分。(2分) 

两角钱

肖复兴

①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那天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②我寄了一摞子信,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100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邮局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100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服务员不大乐意。

③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十四五岁的样子,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不用说,也是工地上的民工,跟着大人们一起来寄钱。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7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更让我感到奇怪。

④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100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就差两角钱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那位服务员差点吵起来。

⑤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地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小民工,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话,他羞涩的脸红了。我接过钱,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是两角钱,也是他的血汗钱。我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⑥接过两角钱,服务员的脸上呈现了笑容。邮戳在信件上欢快地响了起来。

⑦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100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⑧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们还没有汇完钱,他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为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⑨走到他的身边,我突然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尤其是帮助那个看起来比自己大或强的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句:还没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⑩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到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去。不过。我有时总会想,没有还给孩子那两角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21.根据拼音写汉字。(1分)

尘土púpú()

2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3分)

A.、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

B.、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

C.、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

D.、邮戳在信件上欢快地响了起来。

23.第⑥段中作者先称那个孩子"小民工",后称他为"可爱的孩子",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4分)

2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6分)

(1)

(2)

(3)

(4)"我"打消了归还两角钱的念头。

25."我"总是纠结于"没有还给孩子那两角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从全文看,"我"认为自己"做对"的原因是(2分);"我"认为自己"做得不对"的原因是

(2分)。

26.就第⑩段男孩带给"我"的提醒谈谈你的想法。(80字左右,8分)

  答案:

    21.仆仆(1分)

    22.C(3分)

    23.称孩子"小民工"是因为两人还处在彼此陌生阶段,是"我"对他身份的确认;称其为"可爱的孩子"是因为他替没有零钱的"我"解了围,让"我"的内心充满感激。(4分)

    24."我"到邮局寄信少了两角钱(2分)

    那男孩为"我"垫付了两角钱(2分)

    "我"破开一百元,想还两角钱(2分)

    25.维护一个孩子帮助成年人的美好感觉,这比两角钱更重要(2分)

    毕竟两角钱是那个孩子的血汗钱,况且借钱还钱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2分)

    26.(8分)示例:那男孩提醒"我"对于举手之劳的事情应该伸出手去。"举手之劳的事情于己不费时不费力,于他或许就是雪中炭,能以自己一个小小的举动,换来别人大大的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神圣的沉静

刘心武

(1)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甚至以颠连步跃进。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

(2)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呕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3)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4)直到中年,有一天不知怎么的提及这桩往事,我问母亲那天为什么竟那样地沉静。她才告诉我,第一层,;第二层,她注意到我是明白脚边有悬崖面临危险的,是故意气她,尽管我不懂将生命悬于一线是多么荒唐,但那时的状态是有着一定的自我防险意识与能力的,一个生命一生会面临很多次危险,也往往会有故意临近危险也就是冒险行动,她那时觉得让我享受一下冒险的乐趣也未为不可。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

(5)母亲去世快20年了,她遗留给我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厚,而每遇大险或大喜时的格外沉静,是其中最宝贵的一宗。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bāo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毫不罗嗦,具有点穴的效果。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但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6)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秘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

21.请写出第(5)节注拼音的字。(2分)

bāo()扬

22.第四节中提及母亲那天有两层想法,请根据生活常识,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下母亲的第一层想法:(3分)

23."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请具体分析一下"我"惊讶又哪几层原因。(6分)

24.根据文意,请解释第(5)节中"点穴的效果"的含义。(3分)

25.对本文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走山路那天,母亲并未惊慌失措,但她的内心其实是不安和担忧的。

B.母亲从不对"我"进行说教,因此有些事"我"到多年后才懂。

C.母亲问我介绍那位作家的作品,因为她觉得写得挺好。

D.这篇文字是运用倒叙的记叙顺序来写的。

26.根据文意,请在第(6)节省略号处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要求用到抒情或议论的表达方式。(80字左右)(8分)

答案:

    21.褒(2分)

    22.如果她慌张地呼叫,会让我紧张,反而危险。(大意对即可,3分)

    23.①当时的情况非常惊险,而母亲居然还能注意到"我"的神情、揣摩到"我"的心理。(2分)

   ②母亲对"我"的关切应该使她无暇旁顾,而她居然还能有这层想法。(2分)

    ③一般的母亲不可能有"让我享受一下冒险的乐趣"的深刻想法,"我"惊异于她的与众不同。(2分)

    24.指母亲的话具有点到即止、切中要害的效果。(3分,答到一点2分,两点3分)

    25.A(4分)

    26.点到"神圣的沉静"(2分);用到议论或抒情(2分);对前文的总结、概括(2分);文字顺畅(2分)。

菊有黄花

丁立梅

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以至后来的人们,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陶渊明大概不会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菊不朽,他不朽。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地盛开着。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乡人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与乡人各不相扰。蓝天白云,天地绵亘。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的心,天真烂漫。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那时,家里土墙上贴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围观。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

现在想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老人们摘了它们晒,做菊花枕。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我在暗地里羡慕过,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这事。

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周日逛街,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是菊花,摆在那里卖。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千娇百媚。却还是喜欢黄色。《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得,菊花最地道的颜色,是黄色。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摘自《杭州日报》)

11.阅读全文,请用几个简要的词语概括野菊花的特点。(3分)

12.下面的句子写的生动形象,请作简要赏析。(6分)

(1)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对世界,有初相见的懵懂和憧憬。

(2)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

13.文章第5段为什么要写"姐姐帮我梳头,头上插满菊花"的事情?(3分)

14.请你说说文章最后"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这一句话的含义与作用。(4分)

  阅读理解答案:

    12. ①把野菊花比作一群小丫头,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野菊花写活了,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野菊花充满生机与活力,衬托出孩子们的好动活泼,以及对生活的热爱。(3分)

    ②“这丫头,这丫头”用了反复的手法,描写乡亲们看到我插满菊花时的语言,用“手指着”描写乡亲们的动作,通过语言与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乡亲们对我插满菊花这种憨态的喜爱,也表现出乡人们的淳朴、农村生活的和谐。(3分)

    13.“姐姐照着仕女图的样子在我头上插满菊花”这件事,是“我”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表明儿时的“我们”与菊花亲密接触,表现小孩子的心与菊花一样天真烂漫,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3分)

    14.含义:黄色是菊花地道的颜色,看着这黄色的菊花,会令作者回忆起与菊花相关的人与事:天真烂漫的童年、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孩子们,枕着菊花枕的父亲、淳朴的乡人……这些人与事,慰藉着作者的心灵,因此,有了黄色的菊花,这个秋天不再肃杀。表达作者对那种淳朴、本真、和谐生活得想念与追求。(3分)

    作用: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含蓄点明文章中心(1分)

父亲的大学

高冬梅

①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情愿盘腿坐在炕头帮祖母纺线,也不肯进学堂。父亲不上学,也就不识字,他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而读过书的大伯三叔四叔,无一例外地成了“公家人”,虽然几年才回来一趟,但都是春风满面,神采飞扬。相比之下父亲却显得委琐俗气。每当他们弟兄几个坐在一起,我甚至都不敢看父亲一眼。

②父亲当年为什么不肯上学,父亲从未说过,我也没问过。倒是母亲每每与父亲闹翻,最后总是毫不留情地质问父亲:那时你咋不上学呀,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母亲这话一出口,父亲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低下头,只顾一口接一口地吸烟,一声不吭。

③父亲不识字,闹了不少笑话。听说有一回父亲进城,直通通地就走进了女厕所,被一个女工骂了出来。父亲吓得魂不附体,苦苦哀求,后来甚至下了跪。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很快就在村里传扬开了,有大半年的时间,父亲在村里走路,头总是垂得很低。

④这事虽然与我无关,但既然发生在自己父亲身上,我也就很难为情。每当看到或听到村里那些长舌的男人女人饶有兴致、添油加醋地谈论这件事时,我无不转身落荒而逃。回到家,真想戳着父亲的鼻子问他当初为什么不上学不读书,而偏偏去做那些纺棉花的女人活。但看到父亲寂寞苍老的样子,又禁不住顿生怜悯,真想抱住父亲的腿大哭一场。

⑤我上了高中,有一次,父亲怯生生地说想到学校来看我。听了这句话,我顿时感到一阵寒颤。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父亲,学校共有几处厕所,男厕在哪一边,不厌其烦地给父亲讲解“男”字与“女”字的不同。父亲不说话,只低头默默地吸烟。返校后我忐忑不安地等父亲来,夜里偷偷地拿红粉笔去加重厕所上的那个“男”字。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高考前夕,我回了趟家,到家时已近黄昏,但家门却还紧锁着。我坐在大门旁的石头上等父亲,看着黄昏一寸一寸地爬上泥墙。邻家婶子从家里走出来,抬头看见我,说:梅子,你咋才回来?你爹犯胃病吐血了!地站起来,电击了一般。婶子又说:现在好了,昨儿出的院,这会儿在地里忙呢!我拔腿往田里跑,远远地看见父亲腰里扎着一根草绳子,那么瘦小枯干!我跑上去,默默地站在父亲身后,眼泪簌簌而下。父亲说,很晚了,咱回家吧。我与父亲拉着排子车往家走,一路无语。一抹晚霞在西边的天空灿烂地燃烧,映照着我羞红的脸。

⑦终于等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父亲的话突然多了。我很难理解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怎么就一时那么能说起来。凡是能想起来的,他都往外说。当年为啥不进学堂念书呀,那是因为家里穷呀,要是都上学,还不把你爷爷奶奶活活累死呀!你大伯三叔四叔都上过大学,就我没上过,现在好了,我闺女考上大学了,那就是我的大学!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有时说得母亲烦了,就顶他:你歇会吧,自己的肠子还用别人给你量么!但父亲似乎已经不再怕母亲,仍是趾高气扬地说个不停。

⑧临上大学的前一天,一向舍不得多花一分钱的父亲摆了满满两桌酒席,把村长、支书、我小学的老师连同村里有些许墨水的人,都请到家里来。父亲红光满面,大声地说着些谦虚里透看骄傲的话,与他们碰杯,与他们喝酒。父亲谈笑风生,神采飞扬,全没有了往日的卑下与委琐。我躲在灯影里,泪流满面……

(本文有删改)

13.“父亲最终没来看我”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赏析下面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6分)

(1)我“”地站起来,电击了一般。

(2)现在好了,我闺女考上大学了,那就是我的大学……父亲每天都像复读机似的一遍遍地重复这些话。21世纪教育网

15.(7分)“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背影》

(1)文章第⑤段的“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与上述《背影》中的这句话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探究:“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在两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析。(5分)

16.文章以“父亲的大学”为标题有哪些含义?(6分)

13.(4分)

(1)父亲怕自己再闹笑话,给女儿丢脸。

(2)父亲怕自己再出错,给自己丢脸。21世纪教育网

(3)怕自己“委琐俗气”的形象让女儿难堪。

(4)自卑感。

14.(6分)

(1)(3分)虽然只是一个拟声词(象声词),却准确地描摹出了动作的突然性,表现了“我”听到消息之后的震惊、焦急与牵挂的心理。

(2)(3分)

例一:比喻。准确、生动、形象,表现了父亲压抑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之后的狂喜之举。

例二:长期被人看不起的父亲终于在这一刻得到释放,反常的举动准确地表现父亲从急切期盼到如愿以偿的狂喜心理。

15.(7分)

(1)(2分)均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

(2)(5分)示例一:它们表达的意思略有不同:《背影》侧重于自嘲——作者把父亲的细心体贴看成是“迂”,嘲讽自己“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父亲的大学》侧重于自责——父亲这么想见女儿,又这么体谅女儿,自己却有这么多的顾虑,真太不了解父亲了!

示例二:《背影》一文,作者自责当年为什么自以为是,为什么不能理解父亲无微不至的爱,愧疚之情溢于言表。《父亲的大学》一文,“我”只顾及自己的面子,残忍地浇灭了父亲的思女之情,作者为自己的自私而深深自责。两篇文章都借反语的语调,表达了一样的愧疚之情。

16.(6分)

(1)表达了父亲的遗憾。未能上大学是抑郁了父亲一生的心结。

(2)表达了父亲的梦想。女儿的大学就是自己的大学,女儿圆了父亲的大学梦。

(3)表达了父亲的解脱感和自豪感。对过去“委琐”生活的解脱和对女儿的自豪。

(4)表达了对父亲的孝顺和自我牺牲的补偿。

(5)表达了女儿的感恩。考上大学是女儿对辛勤劳作的父亲的最好回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