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序
罗曼·罗兰
我愿证明,谁若行为高尚、善良,必同样能承受苦难。
——贝多芬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多么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__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人生是充满苦难的。对于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尽无休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 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连 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伸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时连最强的人都不免在苦难中蹉跌。他们求助,求一个朋友。
为了援助他们,我才在他们周围集合一些英雄的友人,一些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这些 “名人传”不是为野心家的骄傲申说的,而是献给受难者的。实际上谁又不是受难者呢?让我们把神圣的苦痛的油膏,献给苦痛的人吧!我们在战斗中不是孤军。世 界的__,受着真理之光的烛照。即是今日,在我们近旁,我们也看到闪耀着两朵最纯洁的火焰,正义与自由: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 。即使他们不曾把浓密的__一扫而空,至少他们在一闪之下已给我们指点了大路。跟着他们走罢,跟着那些散在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孤独奋斗的人走吧。让我们 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好似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就是我们要叙述他 的生涯的人所说的:“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所有的只是 些空虚的偶像,匹配卑俗的灵魂;时间会把他们一齐摧毁。成败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这些传记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使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手,在贫穷与疾 病的钻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破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 灾患而成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分子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罢;倘使我们太懦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 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探询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 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有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在此英勇的队伍内,我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在痛苦中还曾希望他的榜样能支持别的受难者,“但愿不幸的 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__”。经过了多少年超人的斗争与努力,克服了他的苦难, 完成了他所谓“向可怜的人类吹嘘勇气”的大业之后,这位胜利的英雄,回答一个向他提及上帝的朋友时说道:“噢,人啊,你当自助!”
我们对他这句豪语应当有所感悟。依着他的先例,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
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到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磨练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
12.细品第一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们“打开窗子”?(3分)
13.《名人传》中的“名人”除了贝多芬,还有哪些人?作者为什么将“名人”的“首席位置”给了贝多芬?(5分)
(1)《名人传》中的“名人”除了贝多芬,还有 。(2分)
(2)作者把“名人”的“首席位置”给贝多芬的原因是:
14.文章引用贝多芬的话作为题记起什么作用?(2分)
15.“人啊,靠你自己吧!”贝多芬的这句话,定会给你不少启发。其实,古今中外有很多饱经磨难却最终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就了伟大事业而名垂千古的事例。请自选其中一例对下面句子进行仿写。(4分)
例句:贝多芬一生虽遭受诸多致命打击,但他却以超人的毅力从__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并创作出了《命运交响曲》等享誉世界的名曲,奏出了人类得胜的凯歌。
仿句:
[0f7298d7e56c1bcd.jpg]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只得坐公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和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在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的我!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走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呀!”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呀!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还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他说:“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乎悲壮的情感。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我想,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左腿兄弟感到骄傲,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我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拢的,可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太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拢?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8.本文采用第 人称的写法,叙述了的故事。(18字内)(3分)
9.请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及其作用。(3分)
我猛然间觉得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10.结合文意,回答下列问题。(6分)
(1)“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休认为这条断腿会为主人的哪些方面感到自豪呢?(3分)
(2)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语言描写的表现手法,请举出其中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
11.文章结尾写道:“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样亲近过,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我”为什么会有选样的感觉?请简要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a4cd54a3b5c93d2c.jpg]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9.如果给这几段文字加上小标题,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看戏途中 B.渔火点点 C.月夜行船 D.水乡夜景
10.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B.语言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纯真的精神世界。
C.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孩子复杂的精神状态。
D.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11.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点 磕 夹 飞 B.点 敲 混 飞
C.磕 点 混 箭 D.点 敲 夹 箭
12.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感受?正确的一项是( )
A.惊喜 惬意 B.迷茫 困惑
C.沉醉 忘我 D.惆怅 烦闷
14.这几段文字的语言特点是( )
A.冷峻犀利,富含人生哲理。
B.清新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C.华美绚丽,摇曳多姿,生动形象。 [来源:学科网]
D.古朴典雅,委婉含蓄,表意丰富。
]9 .B 10 .D 11.A 12. C 13. C 14.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两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地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开眼,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9.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美丽的故事。
10.体会下面这个比喻句的表达作用。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
11.文中的小男孩虽然“智力受损”,其实也还乖巧,试找出一个这样的细节。
12.文中点明中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解析:此题考查我们的概括能力,概括时要从全文考虑。回答时,要有人物,事件的简单经过、结果。
参考答案:一个塌鼻子男孩以一篇作文打动老师、感动妈妈的故事。
10.解析:比喻句的一般作用是使所描写事物更加生动形象。此句把“小男孩”比喻成“喜鹊”形象写出了小男孩当时的高兴劲。回答时,抓住“捧”“笑”“蹦蹦跳跳”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可看出小男孩非常高兴,“像只喜鹊”。
参考答案:写出了这个小孩受到老师的表扬后高兴的样子。
11.解析:小男孩的“乖巧”主要体现在他对妈妈的爱。小男孩把作文当成生日礼物送给妈妈看,可见小男孩非常细心,非常爱妈妈。突出他的“乖巧”。
参考答案: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12.解析:点明中心的语句往往在文章的结尾,对文章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从小男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智力受到损伤,但他充满爱心。告诉人们要去感受爱、呵护爱、奉献爱。
参考答案: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她朝气蓬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阅读课文从“第二天,山米一醒来就跑去看望那只鹤”至文章结尾,完成5—8题。
5.选文中说“老人一夜之间竟苍老了许多”,请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老人苍老的原因。
6.“山米打定主意,如果必要的话,他可以在这里站一整天。”山米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他的想法说明了什么呢?
7.选文最后一段“山米呆呆地站着,望着他的外祖父,那样子十分滑稽”,句中的“滑稽”是什么意思?表达了山米的什么感情呢?
8.由山米和外祖父帮助鹤这件事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呢?请联系现实生活简要说一说你的看法。
5.解析:这是山米的心理变化。当山米听外祖父叙说自己养鸟的感受时,外祖父对鸟的挚爱之情开始打动他。他开始理解外祖父,也开始喜欢起白鹤来。山米见外祖父为白鹤的命运担忧、伤心,那样精心地喂白鹤,就觉得外祖父一夜之间竟苍老了许多。这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也使他的情感世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参考答案:鹤是瞎的,不能飞,没办法找食物,只有等死。老人是因为替鹤担心而变得苍老。
6.解析:这表明山米的心灵受到了深深地震撼,他的情感世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外祖父使他懂得鸟也是一种生命,人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它们,应该去爱每个美好的生命体。因此,他甘愿涉水去为白鹤追青蛙,一次次地逗引白鹤啄食青蛙,甚至愿意在那里站一整天。
参考答案:山米想诱导鹤探寻食物,他的想法说明他想帮助鹤,想让鹤健康地活下去。
7.解析:小山米想想以前对外祖父的态度,自己都觉得可笑。其实这正反映了山米的心理变化。表达了对外祖父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可笑、可爱。表达了山米对外祖父的喜爱之情。
8.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只有当人领悟到浩瀚宇宙中,除地球之外其他地方都没有任何生物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①要尊重生命,爱护生命。②爱护地球,爱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
参考答案:人和动物应该和睦相处,每个人都要学会珍爱生命,都要学会给其他生命以有益的相助。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7-20题(20分)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⑴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⑵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⑶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⑷“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⑸“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⑹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⑺“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⑻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⑼“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⑽“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⑾“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⑿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⒀“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⒁“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⒂“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⒃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⒄“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⒅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⒆“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选自2013年第5期《满分阅读》)
17.读第一段,理解加点词语“可怕”的含义。(4分)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
答:
18.选文用大量笔墨描写“我”和记者的对话,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
19.作者《沼泽地》这幅油画“是杰作”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认识过程作简要分析。(7分)
答:
20.读完全文诟,文中《沼泽地》这幅油画或画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简要评价。(5分)
答:
17.“可怕”并不是让人感到可怕,而是给人一种强烈的悲壮的感觉。(意近即可)
18.侧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内容更加充实。(意近即可)
19.答题要点:(1)抓住作者对作品的一次审视过程。(2分)(2)结合“疑问”、“悲壮”、“肃然起敬”、“震撼”、“寒战”等词语分析作者由“疑问”到“确信”作品“是杰作”的变化原因。(5分)(言之成理即可)
20.从作品或画家中任选一种,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若与作者观点雷同,4分以下)
冲进风暴逃生 [美]米歇尔·史密斯文
莎拉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她的爸爸是一个渔民,买不起房子,莎拉只好在小小的渔船上长大。
到了上学的年龄,爸爸打鱼挣的钱只够生活,交不起学费,她只好依旧住在船上,还要忍受孩子们的嘲笑。
海港里渔船很多,渔民们都是日出打鱼,日落而息。一天傍晚,爸爸在船舱里喝着酒,莎拉自己坐在船头,看管着爸爸打到的一些鲑鱼。忽然,莎拉看到海平面上腾起山一样高的乌云,风也渐渐大了,船随着波浪摇晃起来。
莎拉从小到大还从没看到这样凶猛的风暴,赶忙扶着栏杆跌跌撞撞地跑进船舱,喊着:
“爸爸, 快醒醒。”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
“爸爸,暴风雨要来了,咱们上岸躲躲吧。”
“管它呢。”
她抓着爸爸的肩头摇着他,爸爸的头撞在船帮上,他叫了起来你到底要干什么?”
“爸爸,咱们走吧,这次的风特别大。”
爸爸终于醒了酒,他出了船舱,乌云已经压了下来,狂风卷着巨浪冲了过来。
“爸爸,你在干什么? ”
“莎拉,要是咱们不把船驶离码头,大风就会把它吹到码头或礁石上。我们必须出海,这样才能保住船,活下去。”
就这样,这条小船一头扎进暴风雨里,浪涛一下下撞击着船帮,莎拉吓得紧紧抱着爸爸,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在他们的头顶上方,黑云翻滚着;在他们前方,狂风卷着黑色的巨浪迎面扑来,浪尖上泛着白色的水沫,劈头盖脸地打在他们身上。莎拉的脚下一滑,险些摔倒,她吓得尖叫一声。爸爸一手握着轮舵,腾出另一只手拉住了女儿。
就这样,他们熬过几个钟头,风小了很多,海浪也平静下来,天开始变晴。父女二人仍然握着手安慰对方。
他们开始掉转船头,驶向岸边。回到港湾后,四处一片狼藉。木架搭起的码头不见了, 几十条渔船漂被撞得千疮百孔。
只有莎拉和爸爸的船安然无恙。
莎拉抱着爸爸说:“爸爸,你是个英雄。”
“我不是英雄。”爸爸握住她的手,“莎拉,是你救了我们。”
“爸爸。”她激动得流下眼泪,“我们一起战胜了暴风雨。”
(选自《贴别关注》2012年11期)
18.紧扣两个加点词,联系相关内容,说说“爸爸“精神状态的变化。(4分)
“什么事?”她的爸爸摇了摇酒瓶,嘴里咕哝着问┄┄他正在掌舵控制着船,向着大海吼了一声:“我们能战胜你。”
19.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能够逃脱这次灾难,“莎拉“起来什么作用?(4分)
21.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你对“冲进风暴逃生”理解。(5分)
[9e8a433834ef0dad.jpg]
房间里的大象 刘瑜
① “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__,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14.将《房间里的大象》与《皇帝的新装》联系起来思考,回答问题。(4分)
(1)“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我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老大臣”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在《房间里的大象》摘录一句话解答。(2分)
(2)“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
概括出《皇帝的新装》中能证明这句话的情节。(2分)
15.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4分)
16.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测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3分)
17.生活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少见,请你举一个例子,并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80-100字,5分)
[befcccf50b3ceab1.jpg]
紫罗兰
纪伯伦
幽静的花园里,生长着一棵紫罗兰。她有美丽的小眼睛和娇嫩的花瓣。她生活在女伴们中间,满足于自己的娇小,在密密的草丛中愉快的摆来摆去。
一天早晨,她抬起顶着用露珠缀成王冠的头,环顾四周,她发现一株亭亭玉立的玫瑰,那么雍容而英挺,使人联想起绿宝石的烛台托着鲜红的小火舌。
紫罗兰张开自己天蓝色的小嘴,叹了一口气,说:“在香喷喷的草丛里,我是多么不显眼啊,在别的花中间,我几乎不被人看见。造化把我造得这般渺小可怜。我紧贴着地面生长,无力地伸向蓝色的苍穹,无力把面庞转向太阳,像玫瑰花那样。”
玫瑰花听到她身边的紫罗兰的这番话,笑得颤动了一下,接着说:“你这枝花多么愚蠢呵!你简直不理解幸福,造化把很少赋予别类花朵的那种美貌,那种芬芳和娇嫩给予了你。抛弃你那些错误的想法和空洞的幻想,满足自己的命运吧,要知道,谁要求过多,谁就会失去一切。”
紫罗兰回答道:“呵,玫瑰花,你是在安慰我,因为我只能幻想的那一切,你都有了。你是那样美好,所以你用聪明的辞令粉饰我的渺小。但是对于不幸者来说,那些幸运者的安慰意味着什么呢?向弱者说教的强者总是残酷的!”
造化听到玫瑰与紫罗兰的对话,觉得奇怪,于是高声问:“呵,女儿,你怎么了,我的紫罗兰?我知道你一向温柔而又驯服,你安贫而又高尚。难道你被空虚的愿望和无谓的骄傲制服了?”
紫罗兰用充满哀求的声调回答她:“呵,你原是无上全能、悲悯万物的啊,我的母亲!我怀着满腔希望请求你,答应我的要求,把我变成玫瑰花吧,哪怕只有一天也好!”
造化说:“你不知道你请求的是什么。你不明白外表的华丽暗藏着不可预期的灾福。当我把你的躯干抽长,改变面貌你的容貌,使你变成玫瑰后,你会后悔的,可是,到那时,后悔也无济于事了。”
紫罗兰答道:“呵,把我变作玫瑰吧!变作一株高高的玫瑰花,骄傲地抬着头!日后不论发生什么事,都由我自己担承!”
于是,造化说:“呵,愚蠢而不听话的紫罗兰,我满足你的愿望!但是,如果不幸和灾祸突然降落在你的头上,那是你自己的过错!”
造化伸开她那看不见的魔指,触了一下紫罗兰的根——转瞬间紫罗兰变成了盛开的玫瑰,伫立在众芳之上。
午后,天边突然乌云密布,卷起旋风,雷电交加,隆隆作响,狂风和暴雨所组成的一支不计其数的大军突然向园林袭来,他们的袭击折断了树枝,扭弯了花茎,把傲慢的花朵连根拔起。花园里除了那些紧贴着地面生长或是隐藏在岩石缝里的花草之外,什么也不剩了。而这座幽静的花园遭到了比其他花园更多的灾难。等到风停云散,花儿几乎都死去了,——她们像在篱边的紫罗兰,在这场风暴的袭击之后,安然无恙。
一株紫罗兰抬起头来,看着花草树木的遭遇,愉快地微笑了一下,招呼自己的女伴:“瞧呵,暴风雨把那些自负为美的花朵变成了什么哟!”
另一株紫罗兰说:“我们紧贴着地面生长。我们才躲过了狂风暴雨的愤怒。”
第三株喊道:“我们是这般脆弱,但龙卷风并没有战胜我们!”
这时紫罗兰皇后向四周环顾了一下,突然看见昨天还是紫罗兰的那株玫瑰花。
暴风雨把她从土里拔起,狂风扫去了她的花瓣,把她抛在湿漉漉的青草上。她躺在地上,像一个被敌人的箭射中了的人一样。
紫罗兰皇后挺直了身子,展开自己的小叶片,招呼女伴们说:“看呵,看呵,我的女儿们!看看这株紫罗兰,为了能炫耀自己的美貌,她想变成一株玫瑰,哪怕是一小时也可以。就让眼前这景象作为你们的教训吧。”
濒死的玫瑰叹了一口气,集中了最后的力量,用微弱的声音回答道:“听我说吧,你们这些愚蠢而谦逊的花儿,听着吧,暴风雨和龙卷风都把你们吓坏了!昨天我也和你们一样,藏在绿油油的草丛里,满足于自己的命运。这种满足使我在生活的暴风雨里得到了庇护。我的整个存在的意义都包含在这种安全里,我从来不要求比这卑微的生存更多一点的宁静与享受。呵,我原是可以跟你们一样,紧贴着地面生长,等待冬季用雪把我盖上,然后偕同你们去接受那死亡与虚无的宁静。但是,只有当我不知道生活的奥妙,我才能那样做,这种生活的奥妙,紫罗兰的族类是从来也不知道的。从前我可以抑制自己一切的愿望,不去想那些得天独厚的花儿。但是我倾听着夜的寂静,我听见更高的世界对我们世界说:‘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比生活更高更远的东西。’这时我的心灵就不禁__起自己来了。我的心殷切地盼望升到比自己更高的地方。终于,我__了自己,追求那些我不曾有过的东西,直到我的愤怒化成了力量,我的向往变成了创造的意志。到那时,我请求造化——你们要知道,造化,那不过是我们一种神秘的幻觉的反映,——我要求她把我变成玫瑰花。她这样做了。就像她常常用赏识和鼓励的手指变换自己的设计和素描一样!”
玫瑰花沉默了片刻,然后带着骄傲而优越的神情补充说:“我做了一小时的玫瑰花,我就像皇后一样度过了这一小时。我用玫瑰花的眼睛观察过宇宙。我用玫瑰花的耳朵倾听过私语。我用玫瑰花的叶片感受过光的变幻难道你们中间找得到一位蒙受过这样的光荣么?”
玫瑰低下头,已经喘不上气来,说:“我就要死了。我要死了,但我内心里却有一种从来没有一株紫罗兰所体验过的感觉。我要死了,但是我知道,我所生存的那个有限的后面隐藏着的是什么。这就是生活的意义。这就是本质的所在,隐藏在无论是白天或夜晚的机缘之后的本质!”
玫瑰卷起自己的叶子,微微叹了一口气,死去了。她的脸上浮着超凡绝俗的微笑——那是理想实现的微笑,胜利的微笑,上帝的微笑。
19.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20.在第2-5段中,“紫罗兰”对自己有哪些不满?对玫瑰花有哪些艳羡?
21.本文是一篇对话题散文,请结合6-10段分析“对话”这种手法的好处。
22.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①暴风雨把她从土里拔起,狂风扫去了她的花瓣,把她抛在湿漉漉的青草上。
②她的脸上浮着超凡绝俗的微笑。
23.文章的题目不完整,你认为在“紫罗兰”前面应该加个怎样的修饰语?并说明理由。
24.文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加以阐述。
[070671ea178d720d.jp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①那天,她又跟妈妈吵架了,一气之下,她转身向外跑去。
②她走了很长时间,看到前面有个面摊,这才感觉到肚子饿了,可是她摸遍了身上的口袋,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③面摊的主人是一个看上去很和蔼的老婆婆,她看到她站在那里,就问:“孩子,你是不是要吃面?”“可是,可是我忘了带钱。”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没关系,我请你吃。”
④老婆婆端来一碗馄饨和一碟小菜。她满怀感激,刚吃了几口,眼泪就掉了下来,纷纷落在碗里。“你怎么了?”老婆婆关切地问。“我没事,我只是很感激!”她忙擦眼泪,对面摊主人说,“我们不认识,而你却对我这么好,愿意煮馄饨给我吃。可是我妈妈,我跟她吵架,她竟然把我赶出来,还叫我不要再回去!”
⑤老婆婆听了,平静地说道:“孩子,你怎么会这么想呢?你想想看,我只不过煮了一碗馄饨给你吃,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你妈妈煮了十多年的饭给你吃,你怎么会不感激她呢?你怎么还要跟她吵架?”
⑥女孩愣住了。
⑦女孩匆匆吃完了馄饨,开始往家走去。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子就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看到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赶快过来吧,饭早就做好了。你再不回来吃,菜都要凉了!”
⑧这时,女孩的眼泪又开始掉了下来!
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10.文中加点的两个“又”字的作用各是什么?
11.文中第⑦段中用“疲惫不堪”“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12.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你听了老婆婆的话后的感想。
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弄清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
参考答案:记叙了女孩与母亲发生争吵后,在一位老婆婆的开导下,真正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10.解析:在理解加点字本义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情节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个“又”字,表明女孩与母亲发生的争吵不止一次,从而反映出女孩对母亲的误解之深。第二个“又”字,是第二次流泪的意思,表现出女孩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11.解析:从人物的心理情感与神态的关系来考虑。
参考答案:表现出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女儿回来后的欣喜,从而突出母亲爱女情深。
12.解析:谈感想时应结合文章的主旨。
答案示例:我们在生活中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却不注重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为别人的一句问候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