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12岁,我念小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里不停地打饱嗝。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但,我和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父亲决定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意。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父亲妥协了。

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翘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年还没过完的村庄,炮仗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开,最后索性在村子的黄泥巴路上打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看看我。母亲说,回去吧!但我还是走了几百米。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开始有些哽咽了。我又送了父母一里多远,母亲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哭出声来。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我含泪望着母亲背影越来越远……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再到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的厂子。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准水龙头喝水。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一慌。她连忙解释道: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法咽下去。

“让妈看看你。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哪里了。”母亲有意转移话题,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的,毫无告知似的。

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影,老走神。

7.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进行记叙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你按记叙的顺序在括号里填入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2分)

父亲决定出外打工——( )——( )——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

9.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母亲的头发进行了两次外貌特写,请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的第二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第7段的画线文字中用了哪几种描写?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描写的文章内容,分析其

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是以时间为顺序进行记叙的。8、第一次出外打工的离别情景;回忆

  母亲打工喝自来水吃干馒头情景。9、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母亲。10、母亲为支

  持我和弟弟读书,外出打工,黑发都熬成了白发,表明母亲为我和弟弟艰辛付

  出,母爱深似海。ll、母亲有严重胃病,家境贫困。为下文出外打工铺垫,突

  出母亲伟大。l2、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示例:见到我,母亲显然有

  点不知所措,她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段话通过神态描

  写,生动刻画出母亲当时尴尬的神态,表明母亲不希望我知道她的艰苦生活。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2)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 )色的长墙。轻飞慢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3)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4)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嘶托( )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幔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13.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色( ) (2)pú fú.( )

14请说说开头这个文段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填空:(3分)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里的“承前启后”,“前”是指_________________,“后”是指________________。结合上下文理解,作者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法未表现夏季特征的。

16请你说说第(3)段紧承了第(2)段中的哪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泠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句话采用的什么修辞手

法?形象地写出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从第(2)、(4)段感受到作者给你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dai(2)匍匐l4、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15、春季,夏季,对比16、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17、比喻。从春到夏

  的过程。l8、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万物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突

  出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春是春天的春

鲍尔吉·原野

①春是春节的春。小孩子像一堆红萝卜四处滚动,他们兜里多了钱,还有鞭炮,眼睛东张西望。柴禾垛的积雪把孩子脸蛋映衬鲜红。春节驾到,它被厨房大团的蒸汽蒸出来,天生富足。人集体换上同样的表情:憧憬的、采购的、赴约的、疲倦的,打底是豪迈的表情,即春节的表情。一只小白狗往桑塔纳车轮撒尿做记号,一会儿车开了,上哪儿找这个记号呢?春节把小狗乐糊涂了。春节是家家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烹饪大会、时装发布会、项目规划会,参与人士为全体国民。

②春是春雪的春。正月的雪,是天送给地的一笔厚礼。若半尺厚,春小麦就有了一床暄暖的厚被。雪沃大地,黑龙江省进入童话,吉林省进入版画,辽宁的雪呆不上几天就化,气温高。春雪飘落,带着伞翼,旋转而下,把枯草包裹晶莹。屋顶的雪借阳光变为参差耀眼的檐冰,一边淌水,一边延伸。

③春是春分的春。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零度,昼夜均,寒暑平,阴阳相半。这天正午,在太阳的脚步落下那一刻,被天文学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保定农谚唱: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庾信《燕歌行》:“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春冰薄如翼,捡一片放在手心,透出鲜红的掌纹,与玻璃一般,俄尔缩为水。春水浩荡,越岭翻山。旧日的东北土匪,此际出山拆冰。桃花水下来,冰块拥塞河道,影响木排运输。商人请胡子(匪)拆冰,匪们喝过酒,上冰,撑木杆左支右绌,轰隆一声,冰泄河通。胡子或永久失踪,或从哪个地方爬上岸,挣的是舍命钱。大部分江河,冰化水,如鱼下锅,酥了,碎了。我的感觉,冰在春夜比白昼化得快。春水流桃花,落红搭上了薄冰的小舟。想起黎锦晖那首《桃花江》:“有人说,说什么?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不如美人多。”

。柳枝在河面练习书法,字被波纹抹掉。不觉间,地上浮现密密麻麻的字,连成片是草书,它们是春草。草是春天的信函,连篇累牍,蘸着绿色的墨汁,写到天涯海角。有人说,画兰须备书法功底,苛求于“笔”,“墨”则次之。而草的象形书法,撇捺通脱,开张奔放,是米芾的行草。这些草书,叫“大地回春帖”,被大地当衣裳披在身上,向夏天走去。

⑥春是春耕的春。祭土神的春社过了,“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春牛登场,地表阳升。农人扶犁挥鞭,头顶有燕子飞掠。庄稼人开始忙了,把粮食从地里忙进仓里,春耕是头一天。

⑦春是春天的春。唐代称酒为春,“软脚春”、“垆头春”等。曲艺界称相声为春,“宁送一锭金,不教一口春”。《诗经》里,思慕异性是春,“有女怀春”。在大自然看来,只有春天才是春。杜甫《腊月》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春天所以为春,是万物皆萌,四季轮回的新一轮又开始了。春天所以叫天,是天的心情很好,江河风雨,温润和顺,柳絮乱飞也没惹老天爷生气。春天里,管弦乐队应该去田野里演奏。鲍罗丁《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或者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均广大深厚,田野吐出带甜味的呼吸。在春天,大地的胸膛潮湿澎湃,让生长的生长,让冬眠的醒来,让花朵在坚硬的枝头站成一排排蝴蝶,让孩子在乡村的学堂里朗读。

教员(温柔):春……

孩子(倔犟):春!

教员(端正):春天的春……

孩子(强烈):春天的春!

⑧喊声太大了,屋檐的小鸟惊飞,风从树林跑过来,看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9.阅读全文,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分)

10.根据④⑤段的内容,模仿①②段的首句,请在横线上写出该段的中心句。(4分)

第④段首句:

第⑤段首句:

11.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这样的结构有什么作用?(3分)

12.下面是一张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从语言方面品析)(3分)

读书卡片

篇名:《春是春天的春》 作者:鲍尔吉•原野

摘句:在春天,大地的胸膛潮湿澎湃,让生长的生长,让冬眠的醒来,让花朵在坚硬的枝头站成一排排蝴蝶,让孩子在乡村的学堂里朗读。

品析:

13.认真阅读本文第⑤段,结合链接材料,说说本文作者与朱自清描写春草的不同点。(4分)

【链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选自 朱自清《春》)

9.(共2分)本文以“春”为线索。

10.(共2分)④春是春水的春。⑤春是春草的春。

11. (共4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或排比段结构)(2分),显得结构紧凑,整齐美观(2分)。

12. (共4分)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到2种修辞手法得2分),生动形象(1分)地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生长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1分)。

13. (共4分)《春》一文中采用拟人手法,点面结合地写出了早春时节春草的勃勃生机以及带给人们的欢乐;本文第⑤段全段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盛春时节春草的蓬勃生机和给人的艺术美感。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__退。

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6.请用简洁的语言按先后顺序概括本段主要描述的三个场面。(3分)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7.文段开头连用三个“莫不”,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2分)

8.当龙舟竞渡到白炽化阶段时,作者用“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作结。你认为这种写法好吗?为什么?(3分)

6.(共3分,每点1分)(1)人们来到河边看划船;(2)赛龙舟的盛况;(3)优胜者领赏。

7.(2分)写出了观看赛龙舟的人数之众以及人们参与热情之高。

8.(3分)这种写法好。这是虚写,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思,进一步渲染了赛龙舟的热烈气氛。

跑 过 冬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还记得你5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跑步。
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爸爸,不要让你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冷的空气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黄色毛线帽在手中,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

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远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重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的人。
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地前行。在情感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人看的,也不会是所有人都看着你美丽。支撑青春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时间和金钱,尽一切人生之责。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19.“跑过冬天”这一说法很形象。从全文看,这里的“冬天”一是指 ;二是指 ;“跑过冬天”意思是 。(3分)

20.这是一封父亲“写在女儿成人之际”的信,却在开头连用三个段落回忆女儿5岁时晨跑的情形,这是为什么?(3分)

21.“即将接受成年洗礼”中的“洗礼”词,在文中应作何理解?设想一下,你将来成年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方面的“洗礼”(3分)?

2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上帝只救自救的人”的含义?(3分)

23.“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4分)

19、现实的冬天;人生的磨难。经历人生的磨难。
    20、以特写的画面唤起女儿对幼年生活的亲切回忆,点题,为下文说理作铺垫,意在让女儿知道: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战胜苦难。
  21、“洗礼”一词喻指成年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一切苦难的磨练和考验,可能会遇到挫折与失败,孤独与彷徨等等。

22、人生的成功、得意本来就不是救世主的恩赐,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跌到了,爬起来,失败了,不放弃,振作起来,继续努力,不断奋斗,就会成功。
23、生命刚开始的时候,人都是赤条条来到世上,彼此都一样;但进入社会以后,各人的生活经历都不同,每个人所经历的“冬天”也会各具特性。
 

踏雪寻春

牛宪纲

①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瞪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

②一上江堤,寒风挟着雪团儿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跛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③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绿葡萄发醅的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索枯肠想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野鸭子。我遂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返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三番两胜,兄走妹随。此时雪愈发下得紧,惟闻阵阵喘息与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

⑤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慑人魂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么?”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竞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⑥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j只可惜,不会做诗,难以抒情。

⑦我问妹妹:“今儿踏雪寻春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们还来。”

17.说说“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一句中的“闹”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18.选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如果删去并不影响行文的连贯性,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3分)

19.第⑤段中,芦苇遭受火焚雪欺,却依然不死,泛出新绿。在你的记忆中,有什么古诗句与此情境相似?请把它写下来。(2分)

20.请以第⑥段为例,结合相关语句,分析选文是怎样紧扣“寻春”来展开叙述的。(4分)

21.自古以来,绘春、咏春、颂春的诗文不计其数。比较朱自清的《春》,说说本文在选材和立意这两个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4分)

[c8bf3e4b370d6b97.jpg]

阅读《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1~13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1.选文第一句突出了怎样的环境特征?放在该段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12.孔乙己的腿分明是被打断的,为什么要说是“跌断”的?掌柜分明知道缘由,为什么还要一再追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13.从表达效果看,“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一句能否改得简洁些?为什么?(3分)

[478e4692199de286.jpg]

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1分)表达了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和关切。(1分)

课外精美现代文阅读。(13分)

顶碗少年 赵丽宏

  有些偶然遇到的小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最后,是一组难度较大的动作———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

  一只不少。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捂住了眼睛……

  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25.请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顶碗少年”在整件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

沉着 镇定

26.读完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顶碗少年”的性格特点。(2分)

27.简要点评下列句子。(4分)

(1)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2)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8.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又失败后,一位老人走到台上向他“低声说了一句什么”,结合上下文,请把老人的话补充出来。(2分)

29.假如你就是“顶碗少年”,20年过去了,你已经是世界知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时过境迁,回想当年往事,你会怎么说?(3分)

25.歉疚    不知所措(呆呆) (2 

26.他是一个技艺高超、心理素质良好、直面失败、善于总结经验的人。(2分,意思对即可)

27.(1)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动作的难度之高,碗摇晃地厉害。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概括了少年完成动作的艰难程度,“惊心动魄”一词也写出当时少年以及观众们紧张的心情。(2分,意思对即可)

28.此题只要能与上下文衔接即可,但只能是一句。(2分)

示例:不要紧张,沉住气!你一定能行!

29.略,言之成理即可。(2分)

课内经典现代文阅读。(28分)

《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题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7、文中写“我”下石架的动词有 ,其作用是 。(4分)

18、找出“我”下石架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4分)

19、父亲为什么要叮嘱孩子“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4分)

20、“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句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4分)

21、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3分)

22、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2分)

23、文中“我”的脱险经历使你得到什么启示?请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至少写出两点来。(4分)

24、对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你赞同吗?你是如何看的?(3分)

17、移、踏、伸、探、踩、爬;表现我下石架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内心的恐惧。

18、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19、因为只有不考虑距离有多远,才能全力以赴地走完脚下的这一步,才有克服眼前这个小困难的勇气。

20、不能。“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向前迈步,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原意,表达效果也不好。

21、先“啜泣了一会儿”是写“我”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点儿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巨大的成就而感动。

22、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3、(1)、无论怎样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小步一小步地解决,天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2)、路要自己走,但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指导是很有必要的。(3)其他有道理的见解也可适当得分。

24、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