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 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一样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孝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 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看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手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 “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 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18.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3分)
A.慈祥B.慈善C.慈爱D.慈悲
E.朦胧F.噱咙G.依稀H..模糊
19.作者说“父亲也是母亲,”第2段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点?(3分)
答:
20.“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 。(2分)
21.“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却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3分)
答:
22.“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 “孝子”的表现。(2分)
答:
23.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
24.本文与朱自清《背影》很相似,在内容上它们同是写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背影》处处紧扣父亲的背影,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而本文则侧重写 。体现了父恩难忘。(2分)
[b81840ae87f32ad5.jpg]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3分)
答:
14.阿长把《山海经》说成是“三哼经”说明了什么?(2分)
答:
1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
(2分)
答:
16.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4分)
答:
17.作者可回忆的事很多,为什么要详写买《山海经》一书的事?(4分)
答:
[8204b142964a36ed.jpg]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7.选段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2分)
答:
8.选段中先后两次写道“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
流出的泪是( )(2分1
A.伤感愧疚的泪B.伤心悲痛的泪
C.离别忧伤的泪D.感激动情的泪
9.选段中写父亲的外貌,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lO.选段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3分)
A.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11.选段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 。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其作用是 。 (2分)
12.这段文字详细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主要目的,有下面几种理解,从中选出两项正确的。( )(3分)
A.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突出“父亲”的形象。
B.这段描写说明父亲对儿子特别溺爱,不大放心。
C.“父亲”的背影是依依惜别中留给儿子的最深刻的印象。
D.背影深刻地刻下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特深。
E.背影反映了父子之问的深厚感情。
7.行动或动作描写
8.D 9.C 10.B11.身体很胖增添背影的感人力量,突出父爱深情。12.AE
《养花》节选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棵。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者天气突变,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还得把花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1、文中的脑力劳动具体指 ,体力劳动具体指 。
2、用“~~~~”在文中划出说明“如此循环”意思的一句话。
3、“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这句话的意思是( )。
A.我没有腿病,不但便于行,也便于久坐。
B.我有腿病,不便行走,但便于久坐。
C.我有腿病,不便行走,也不便久坐。
4、“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句话中“这”指的是 。
5、写出这段话段意:
1、写文章、写作;浇浇花草,搬搬花草。 2分
2、“我工作的时候……然后再出去。” 1分
3、C 1分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 2分
5、(大意)养花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2分
读下面一段话,完成文后练习。9%
《少年闰土》节选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未),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带、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拂)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悉、识)了。
1、“盼望”的近义词是 。
2、把括号里用得不正确的字划掉。
3、照样子写词语。
明晃晃
4、作者在描写闰土的外貌时抓住了三个特征,把原文中表现这三个特征的短语或句子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表示闰土在海边受风吹日晒,很健康的句子
(2)反映了浙江绍兴一带农民穿着方面的风俗的句子
(3)写出了父亲的疼爱,也反映了旧社会农民的封建思想的句子
5、用“~~~~”画出文中表示联想的句子。
1、(略)1分
2、不正确的词:(未、带、拂、悉)2分
3、(略)2分
4、(1)紫色的圆脸 1分
(2)头戴一顶小毡帽 1分
(3)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1分
5、“这可见他们……圈子将他套住了。” 1分
一棵白菜的意外遭遇 戴玉祥(16分)
(1)临出门的时候,我发现了那棵白菜,它蹲在墙角,可怜巴巴地看着我。它是我昨天才从超市里买回来的,还没来得及享用,这又要出差了。想想二个月后回来,它腐烂的样子,我决定把它送人。
(2)我拎起那棵白菜,出了门。
(3)一家快餐店前,我把白菜放到正在洗菜的女服务员身边,我说:“我要出远门,这棵白菜,不吃也是烂掉,就给你吧!”女服务员冲我笑笑,说:“那就笑纳了。”这时候,一个腆着肚皮的男人走过来,先看看那棵白菜,再看看我。男人说:“谢谢老兄,只是我们这店,不用白菜,对不起哇,请老兄拎走。”男人这样说着时,表情就有些古怪。“什么人啊”我心里嘀咕着,拎起白菜,转身走了。身后,有声音跟过来,“小倩,你长不长脑子,平白无故,人家会送你一棵菜。这菜里要是有毒,闹出人命来,我找谁去?”
(4)怎么能这样想,我像是搞破坏的人吗?那个男人简直不可理喻。
(5)我拎着白菜,继续往前走。
(6)一家院子,大门开着,几个人坐在院子里闲聊,我走过去,我说,我要出远门,这棵白菜,不吃也是烂掉,就给你吧!
(7)其中的男人盯着我看了会,脸色明显阴沉下来。其中的女人突然啐口唾沫,说:“什么意思,你?”
(8)“没什么意思”我说,“就是觉得这白菜不吃也是烂掉,可惜了。”
(9)“你是说,我们只配吃快要烂掉的东西,是吗?”女人站起来。
(10)“不是不是,”我解释,“我是想这白菜不吃也是烂掉……”
(11)女人斩断了我的话,说:“你到底啥意思?”女人向我跳过来,手指戳着我的鼻尖,大叫道:“滚,给我滚!”
(12)我还想解释些什么,见女人这架势,觉得没必要了。我转身离开。刚出院门,就听那女人说:“老头子,你这才离开位置几天啊,这人就拿白菜来糟蹋你了,你想想,要还是在位置上,他敢这样来侮辱你?那时候,人家拎茅台五粮液,我都嫌礼轻,现在……”女人呜呜哭起来。
(13)这是哪跟哪啊!我觉得好笑,想笑,但笑不出来。
(14)我拎着白菜,继续往前走。
(15)前面是一个十字路口,东来西往的人,贼多。我把白菜放到路口边,退到不远处,看着。
(16)一位妇女,拎着菜篮,从白菜身边经过时,停下来,目光在四周扫过后,像是发现了什么异常,匆匆走开。
(17)两个个民工模样的人,看见白菜,冲它跑过去,可在距它约2米远的地方,突然停下来。接着,转身往来时的方向飞跑起来。他们的跑动,引起一位胳臂上套着红袖章的老人的注意, ▲ 。
(18)不大会儿,防暴警察过来了,他们先在那棵白菜周围划上白线,而后开始疏散过往的人群。有人嚷:“不得了啦,__分子放炸弹了!”
(19)就有人问,在哪儿呢?
(20)于是就有人答,在一棵白菜里。
(选自《 山东文学》2013年第01期)
10.本文记叙了“一棵白菜的意外遭遇”,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3分)
地点 | 白菜的遭遇 |
①快餐店前 | |
②一家院子里 | |
③ | 疑似放炸弹 |
11.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我觉得好笑,想笑,但笑不出来”?(4分)
12.结合上下文语境,在文章第(17)段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内容。(3分)
13.一棵白菜的种种意外遭遇,映照出了世间万象。读罢此文你一定思绪翻涌,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身体验,写一则150字左右的随感。(6分)
10.(3分)快餐店前:被怀疑有毒 一家院子里:“侮辱”退休领导
十字路口:疑似放炸弹 11.(4分)就是送一棵白菜这样简单的小事,却引得妇女大动肝火,确实好笑。(2分)同时也为自己真诚的相送,被误解而感到悲凉,所以,笑不出来。(2分)12.能连接上下文情节,想象合理即可。例:老人追着跑了一阵,忽又折回来。老人跑到那棵白菜跟前,瞅了又瞅后掏出手机。13.5—6分标准:要求主题明确,结合文本和自身体验,能进行有条理论述,语言流畅,有个性化的表达。论述时的清晰表达与逻辑组织为主要观察点。注意:严格控制3分以下的给分:观点与本文无关,逻辑混乱;只有观点没有展开论述。
乡情也是地方软实力 金 辉(一)(14分)
①“瓯江缘·十二位全国著名画家邀请展”日前在温州书画院展出。展览邀请了李成勋、张迪平、林曦明等12位画家。
②这12位画家,以他们的名气和成就,办展览可谓司空见惯。可是,12人携手回家乡办展览,确实是良机如许,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如果没有家乡的召唤,没有故乡的浓情,没有温州的情缘,温州举办这样的展览谈何容易。张迪平、张雷平、张淳三姐妹,其父为著名版画家张明曹,去年是他诞辰100周年,家乡特地举办纪念活动;杨春华是93岁著名版画家杨涵的大女儿。父亲对故乡很有感情,尤为可贵的是,浓浓的乡情在悄然延续,延续到了下一代身上。他们的子女自豪地称自己是“温二代”。
③由此,我想到了如何提升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从理论上说,推动社会发展有两种实力,一种为硬实力,是指GDP等;另一种为软实力,是文化体现出来的力量。因而,文化是软实力。那么文化软实力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想,乡情是地方的软实力;文化人的乡土之情,至少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之一。
④城市的文化底蕴,看的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其中也就是看这个城市走出了多少文化名家,以及吸收和引进了多少文化名家。文化名家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英雄。因而,各类人才齐备,名家云集的城市,便是实力强大的城市,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文化名家的名字也便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片。他们形象地代表了一座城市。城市因他们而显得文质彬彬,高雅高贵,风度翩翩。
⑤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因为一位文化名人而访问一个城市,如因鲁迅而去绍兴,因吴昌硕而去安吉,因八大山人而去南昌一样。近日,夏鼐先生的故居落成了,我相信定有人会因夏鼐而来温州的。文化名家确实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大使。他们代表的是城市的软实力!
⑥“每登公宴思来日,渐听乡音认本身。”这次的展览会,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外的文化人需要家乡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家乡展示风采。其实,这次展览在让画家展出作品的同时,也在传播温州文化。我们从中也可读出海派、金陵文化与温州文化的历史渊源。打开温州大门,舍得下本钱把散落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温州文化人请回家;把他们与家乡的关系放大,绑紧,让更多人知道他们是温州人,使更多温州人知道他们,并引为自豪,这不就显示了地方的软实力?这可不是随时可感受到的地方软实力啊!
⑦我们提倡的“总部经济”,就是把开设在各地的温州企业,将总部转移到家乡来,壮大温州经济。这是经济方面的举措。我想,文化上也存在如何把“温州人文化”转变成“温州文化”的问题,也应该把工作生活在五湖四海的温州文化人,以乡情为纽带,把他们串联起来,让他们成为温州的形象代表。让他们在各自的城市和地方塑造温州人的形象——我是温州人,我能代表温州。谁不说家乡好呢?温州籍的文化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是很感人的。平时的接触中,这种感人的情感不时可感受到。为了家乡,他们甘愿将心掏出来。因此,这是蕴藏着的能量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珍惜之,要弘扬之,要保护之。
(引自2012年07月11日 《温州日报》,有删改)
6.文章第②段中“温二代”该怎么理解?请用简要语言概括回答。(3分)
7.结合上下文,品味第④段“ 城市因他们而显得文质彬彬,高雅高贵,风度翩翩。”一句的表达效果。(3分)
8.认真阅读全文,谈谈你对第③段划线句“文化人的乡土之情,至少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之
”的理解。(4分)
9.文中第④段划线句说:“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文化名家的名字也便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片。”鲁迅是绍兴的一张名片,吴昌硕是安吉的一张名片,八大山人是南昌的一张
名片,你觉得哪位文化名人能成为温州这座城市的名片?请你推荐一位并简要说说你的理
由。(4分)
▲
6.(共3分)即为“外出温州文化人的子女”;文中指离乡温州文化人浓浓的乡情在延续,延续到了下一代身上。7.(3分)该句运用了拟人修辞,写出了城市因为有了文化名家而显得有文化底蕴、富有内涵之美,表现了文化名家对一个城市实力的重要意义。(从句中的三个词语入手进行词语品析亦可。)8.(4分)a、家乡为文化人搭建平台,是在传播家乡城市文化,使家乡人知道这些文化人并引以为豪,显示了地方软实力。b、文化人在各自的城市和地方塑造了家乡的形象,代表家乡的人民。c、文化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让人感动。平时的接触中,这种感人的情感不时可感受到。为了家乡,他们甘愿将心掏出来。所以只要以乡情为纽带,把他们串联起来,将是蕴藏着强大能量的文化软实力。(写出三点得满分,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意思相符即可。)
9.(4分)答案:结合文化温州内容,理由部分应能说出该名家的主要成就、影响或事迹。(名家姓名1分,主要成就、影响3分。)
泪水中收获力量 白瑞雪
金黄的麦田,刚刚收割的油菜……若不是从直升机上清晰地俯瞰巴蜀大地,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这本应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当哀悼逝者的警报声响彻中国,当泪水模糊了灾区和所有心系灾区人们的双眼,悲伤让我们痛彻心扉;悲伤,也让我们的心灵收获了从废墟中站起来、向前走的力量。
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在绵竹汉旺采访时,一位刚从山上走下来的妇女,向我摊开了一方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
山里长大、山里结婚生子的黄惠兰,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她在大山里拥有的一切。没有食物,没有水,要走到最近的聚居点——清平乡政府,还有5公里的路。
地震发生后第2天下午,寂静的山谷里响起了轰鸣声。黄惠兰和几个幸存的同伴们挥动着他们从废墟中捡来的一根红纱巾,朝着空中的直升机大声呼喊。挥了又挥,喊了又喊,直升机又走了。
此前,一直鼓励别人要坚强的黄惠兰,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黄惠兰开始了走出大山的漫漫征途。红纱巾是她唯一的行李,因为她相信,直升机总会再来的。在山中跋涉了整整一夜后,她又听到了直升机的声响——这一次,她和同伴们捡到了空投的物资。
或许,一根小小的红纱巾,根本不足以成为直升机的参照物。但黄惠兰说,她会把纱巾珍藏一生,用来提醒自己,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被埋100小时后获救的邓中群、150小时的虞锦华、164小时的李宁翠……几天来,生命奇迹的纪录不断被刷新,几乎所有神志清醒的获救者都说,他们在废墟下面从来没有放弃过生的希望。同样不言放弃的,还有在北川县城里一遍遍寻找生命的救援人员,还有奔波在寻亲路上的人们……
我们收获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地震后的清平乡,所有商店免费开放,清平小学的孩子们,正是靠着商店里的牛奶和面包,安然度过了被困的两天。清平的山下停满了从德阳、成都甚至更远的地方赶来的车辆,接送素不相识的受灾群众。在我随救援__奔赴重灾区的路上,总有群众端着矿泉水要__停下来歇一歇……
所有进入灾区采访的记者都会发现,志愿者,已经成为了抗震救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前几天从汉旺到成都的夜路上,一支由20多辆“标致206”组成的车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问,是车友会发起的义务接受灾群众的活动。他们的车牌,清一色地遮住了两位数,这让我想起了这些天来我所接触的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有工人、农民、退伍老兵,还有与学校签了“免责协议”的中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
即使日常的喧嚣让我们彼此疏远,即使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让我们相互戒备,在灾难袭来的时刻,我们都以最善良、纯真的一面坦诚相对。这,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
我们收获的,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
在绵阳采访时,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总装驻四川某基地医护人员正在为一名产妇作剖宫产缝合手术。当剧烈的震动袭来,医生李春梅立即俯身护住产妇,大声招呼助理医师和护士固定手术台。麻醉师韦满的第一反应是抱住摇摇欲倒的空调,以免它砸倒在手术台上,而已经走出手术室的助产士钟婕又返回室内,一把扶住左摇右晃的手术灯……所有人都在用身体保护产妇,没有谁选择逃生。
从太多太多真实的故事里,从士兵们伤痕累累的肩膀上,从救援人员倒在废墟上睡着的倦容里……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读懂了那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责任。
离开汶川时,30岁的羌族妇女郭秀莲往我的背囊里塞了一袋红樱桃。
今年的樱桃又大又甜。郭秀莲曾经算过,自家的两亩樱桃能卖到两万元。然而,樱桃还没来得及摘,地震就发生了……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
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那红彤彤的一片,是山上最鲜艳的色彩……
18、文章标题为“泪水中收获力量”,阅读全文,说说我们从泪水中收获到什么?(3分)
19、品读全文,说说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分)
20、 选文第一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此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分)
21、 “郭秀莲的一句话,让我思忖至今:‘只要树还在,明年就会结果,谁说明年不会是一个丰收年呢?’”一句中的“思忖”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2分)
22、划线句中的“纱巾”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一方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有什么值得珍藏的?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23、读了选文你有何感想?请拿起笔写出你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3分)
18.我们收获的,是永不放弃的希望;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承诺与责任的重量。或:我们在抗震救灾中收获了重新站起的力量、希望、温情和责任。
19. 记叙了灾区人民、救援人员、志愿者抗击灾难的动人事迹,讴歌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顽强斗争精神。或:我们在抗震救灾中收获了重新站起的力量、希望、温情和责任。
20主要运用的是景物描写(或“自然环境描写”),在结构上:总领全文,与结尾遥相呼应;内容上:与巨大的自然灾害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表达了战胜灾难的强烈愿望。
21. 要求学生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含义,考查的是学生的揣摩语言的能力。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参考答案:“思忖”的意思是思量、考虑。对句子的理解:强调只要生命还在,只要不放弃,灾区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22.考查的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和文章中人物情感态度的理解。划线句中的“纱巾”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作者这样写是为强调其不寻常的意义。对“一张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值得珍藏的原因是分析,要从文章中人物的角度思考。“值得珍藏”是因为其意义不寻常,不寻常在何处是答题的关键。参考答案:“沾满泥土和血迹”的红纱巾是经历灾难与命运抗争的见证,红纱巾也是希望的象征,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值得珍藏。
23.要求写出阅读选文后的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也是一道语言综合表述题,答题的前提是读懂文章,要理解生命的价值。参考答案: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希望,在工作和学习中勤奋努力,生命才更有价值,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羊的悲壮(15分)
①盛夏,新疆乌拉泊地区的西域风景足以使人流连神往。铁路、河流、国道和山路的原始梧桐如彩带延绵交错,隐显于山岗土丘之间。偶尔伴随着牧歌和游动如云的羊群,更添了一派生命的活力。然而在这幅令人陶醉的牧羊图中,我曾目睹过一场羊群的悲壮。
②那天,我搭乘厂里的卡车,恰遇一列火车与之并行,不多久便看到前方有群羊正横越铁路,于是火车鸣笛警示减速慢行。
③面对驰近的巨龙,羊群没有丝毫慌乱,它们犹如训练有素的队伍敏捷地分散到铁路的两旁,仍然悠闲自得地寻草觅食追逐嬉戏。正当火车滑行而过时,有只山羊突然腾跃而起,眨眼就穿过了一节空挂的平板车皮,矫健优美的跳姿、准确的时间差让人惊叹不已。
④这一跳引起了羊群的一阵骚动,跟着有好几只竞相效仿,结果被后面的车厢撞得皮开肉绽,有的还葬身车底。血的教训并没有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冒险,相反,平时温顺胆小的羊,竟变得刚烈起来,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一字排开,接二连三地奔腾跳跃,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条白色的激流,冲击着横在它们面前的庞然大物。它们要抓住车厢之间一闪而逝的一线光明,跟上头羊,去服从与生俱有的强烈的从群本性,即便是用生命作代价也在所不惜。 ⑤ 车厢被撞得“嘣咚”作响,听来沉闷而又震撼,无奈之中眼看惨剧持续了三四分钟,火车停稳,走进现场仿佛置身于刚结束浴血搏斗的古战场,肃静而又悲壮。
⑥牧羊汉从万般沮丧中缓过神来。他挥起皮鞭去抽打那只一意孤行的头羊。那只头羊正站在小土坡上,体态硕大健壮,眼睛黑色犹如熊猫,通过白色长毛,环顾着四周,惊恐而不失骄傲。它任凭鞭子呼啸着在身上击起缕缕尘雾,倔强地摆动几下头部,翕动鼻孔喷着粗气,用前蹄急躁不安地撅刨着泥土,活脱一匹袖珍烈马。忽然它绕过牧羊汉身边,低头挺角向火车直扑过去,猛烈地碰撞使它翻滚倒地犄角断裂,它起身踉跄几步再次发起攻击,屡次反复,最终摇晃着倒在路基的碎石上。
⑦眼前的情景使大家顿时目瞪口呆。
⑧我看到过 犬、 马、憨牛、灵驴,这次又见识了羊的悲壮。我想,对许多具有灵性的动物所作出的行动有时难以诠释甚至不可理喻,但又那么颇含寓意摄人心魄,让人心生崇敬。
10.在第 ④段画线句“血的教训并没有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冒险”中:
①“血的教训”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2分)
②“以卵击石”的意思是 ,其中“卵”在文中指 ,“石”指 。(3分)
③为什么这血的教训没能阻止这种以卵击石的行为?(请用原文回答)(2分)
11.第⑦段中“眼前的情景使大家顿时目瞪口呆”,“眼前的情景”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不超过12个字)你怎样理解头羊的这种行为?(4分)
12.(2分)选择括号内的词语填入第 ④段第一句的横线上: 犬 马
(备选词:骏、健、义、笨、乖、烈、老、猛)
13.结合前后文,任选角度,试对第③段中的划线句作一点点评或赏析(2分)
它任凭鞭子呼啸着在身上击起缕缕尘雾,倔强地摆动几下头部,翕动鼻孔喷着粗气,用前蹄急躁不安地撅刨着泥土,活脱一匹袖珍烈马。
(15分)10.①效仿头羊的山羊或撞得皮破肉绽或葬身车底②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羊的血肉之躯 火车③它们要抓住车厢之间一闪而逝的一线光明,跟上头羊,去服从与生俱有的强烈的从群本性,即便是用生命作代价也在所不惜 11.头羊反复用犄角去撞火车(2分) 因为牧羊人的鞭打而愤怒(2分) 12.义犬 烈马 13.示例一:运用比喻手法,把头羊比喻为“袖珍烈马”,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头羊因为牧羊人的鞭打而愤怒的行为的壮烈,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头羊的崇敬之情。示例二: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再现了头羊因为牧羊人的鞭打而愤怒的“倔”和“烈”。(其他角度如果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放风筝那一天(15分)
①弟弟奔进厨房,大叫:“线!我们还要很多线!”
②那天是星期六,照例很忙。爸和邻家的柏先生在外面忙,妈和太太在家里忙,两家都在忙着春季大扫除。
③可是,男孩子们却溜到后面空地上去放风筝了。现在,又派弟弟回来要线,不怕弟弟被扣下来打扫地毯。看来,今天的风筝要一飞冲天了。
④妈看看窗外,晴空一碧,春风清峭,蔚蓝的天空白云舒卷。漫长的寒冬已经过去了,今日已见春光。妈望望客厅,家具零乱,准备清扫,又回头望望窗外:“走吧,丫头们,我们送线去,看他们放风筝。”
⑤半路上遇见了柏太太,她郝然含笑,也带着几个女儿。
⑥像这样的天气放风筝再好没有了!这种天气实在难得!蔚蓝的天空中,只见天上几个桔红色的小点,若有若无。我们拉着风筝跑,看风筝婆娑生姿,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
⑦连两家爸爸也放下锄头、钉锤跑来了。两家妈妈也放了一下风筝,欢笑得像少女一样。真想不到,大人竟和我们一起玩得开心!
⑧那一天父母忘了家事和尊严,孩子忘了吵嘴和打架。“天堂也许就是这样。”我在瞎想。
⑨说也奇怪,我们后来就再也没有提过那一天的事。我觉得有点惆怅。别人显然没像我那样惊喜欲狂,念念不忘。我只好把这个记忆锁在心底深处。
⑩岁月消逝,有一天,我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赶着想把一些事做了。我的3岁的女儿却吵个不休,要“到公园去看鸭子”。
⑾妈那时来到城里,在我公寓小住,她把手中剥的豌豆放下,抬起头来说:“天气真好,真是风和日暖,叫我想起从前我们放风筝的那一天来了。”
⑿我忙得团团转,一会儿跑到炉子边,一会儿跑到水槽边。我忽然停了下来,心底深锁的门开了,记忆潮涌。我解下围裙,对小女儿说:“走,天气真好,应该出去玩玩。”
⒀转眼又过10年,大战刚刚结束,柏家的小儿子从前线回来,我们整晚都在问他做战俘的经过。他本来滔滔不绝地谈,但是忽然沉默下来,良久不发一言。他在想什么?惨痛的回忆?
⒁“喂!”他莞尔一笑,“你还记得吗?你当然不记得了。你大概不会有我这样深刻印象。”
⒂“记得什么?”我屏住气,几乎不敢说。
⒃“我在战俘营里,每逢情况不好的时候,就常想到那一天,你还记得我们放风筝的那一天吗?”
⒄冬天来了,柏先生去世,我非去看柏太太不可。但是我心里又有点怕。我真不敢想象柏太太以后的孤独日子怎么过。
⒅我们谈着我家的人、她的孙子孙女、镇上的变化。然后,她沉默下来,低着头。我微咳一声。是的,我该谈到她不幸的境遇了。而她一定会失声大哭。她接着抬起头来,面带微笑。“我刚才在想,”她说,“那一天,他真是兴高采烈。你还记得我们放风筝的那一天吗?”
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6.联系上下文,体会第(12)段划线句“我忽然停下来,心底深锁的门开了,记忆潮涌”这句话的含义。(3分)
1. 文中有哪些描写能够说明放风筝就像天堂一样?请举出三个例子(3分)。
(1)
(2)
(3)
8. 本文开头(第①段)写得好不好?好,好在何处?如果不好,理由是什么?(3分)
1. 对这两户人家来说,为什么都一直铭记着“放风筝那一天”?(3分)
(15分)5.本文描写两户人家去放风筝的经过以及事后人们对那一天充满了美好的回忆,说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珍藏一段美丽的往事,并且这段回忆也会变成使人们重新生活、直面困难的动力。 6.往日放风筝的一幕一下子浮现在眼前,那份快乐多么令人向往!何必又被生活琐事牵绊,应该和家人再去寻回那美丽的一天。7.(1)蔚蓝的天空中,只见天上几个桔红色的小点,若有若无。我们拉着风筝跑,看风筝婆娑生姿,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2)两家妈妈也放了一下风筝,欢笑得像少女一样。(3)那一天父母忘了家事和尊严,孩子忘了吵嘴和打架。“天堂也许就是这样。”我在瞎想。8.好!这样开头,一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简洁了当;二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9.“那一天”是人们在平淡生活中寻得的快乐,它使人们抛下“伪装”与俗务,全身心的放松与欢笑,是人们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