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垂得更低了,窗外黑乎乎的,寒风尖叫着,而我们教室却人声鼎沸,温暖如春。

现在正是我们班新年晚会的高潮。五彩的灯光和着欢快的乐曲变幻,一盏盏红灯在同学们手上随着歌声跳动,天花板上用纱巾结成的彩带伴着欢声笑语翩翩起舞。

“最后一项,吃元宵!”主持人一宣布,我们几个负责煮元宵的可着了慌。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开始每人六个,还忙得过来,没想到有些吃得快的人又来要。他们几个大男生没带饭盒,就用水果盒盛,每次盛还要恳求“再多给几个!再多给几个。”董蒂蔓她们几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女生,这会儿也不甘示弱,这一个劲说:“好吃,好吃!”吃完了还回味着说:“我还没有吃过这么香的元宵呢!”听着这声声叫好,看着同学们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是生的,略带点苦味。望着眼前的这一张张笑脸,我真糊涂了。

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吃的是饺子。那三鲜的饺子是食堂小灶的师傅给调的,我们几个女同学包,忙了一个下午,半个晚上。可到了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有多少人。有的说吃不下,有的说不好吃,没吃几个就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包饺子的同学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饺子倒掉了,闹得不欢而散。而现在,难道是那些爱挑剔的同学改了脾气?还是……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李刚一句话给我点破了迷津。是啊,初一时,我们班是乱班,像盘散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把集体放在心上。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是闹别扭、挑刺的。而今,通过整顿,我们班同学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又重新有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庭”。不论是运动会,还是年级活动,人人都想为班级出份力,争点光。谁要是再提班里的“旧事”,准会被大家哄得无地自容。只要是大家的事,谁都热心支持。这不,生元宵抢着吃,哈哈!不知怎的,我这么一想,嘴里的元宵竟变得既香又甜了。

15、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插叙的内容,并说明插叙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2分)

16、这篇短文的叙述线索是( )(2分)

A.元宵B.吃元宵C.时间的推移D.热爱集体的精神

17、短文的中心思想是( )(2分)

A.写元旦庆祝会上吃元宵,表现同学们热爱集体,赞美集体主义思想。

B.写元旦庆祝会的欢快气氛,表现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C.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们争着吃元宵,表现元宵比饺子更好吃。

D.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的不嫌元宵又生又苦,表现同学们的宽容、大度。

18、“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与“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是生的,略带点苦味”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和去年新年晚会吃饺子“不欢而散”相照应的句子是:(2分)

————————————————————————————————。

15、插叙部分: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闹得不欢而散。作用:对比,突出中心。(2分)

16、B                                                                   (2分)

17、A (2分)

18、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大家的心情才舒畅;含蓄地揭示了中心。(2分)

19、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形成对比。 (2分)

20、“我们刚才只顾看着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 (2分)

21、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是闹别扭、挑刺的。(2分)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10、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2分)

11、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12、这一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3、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2分)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14、怎样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2分)

10、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2分)

11、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又总结了全文。        (2分)

12、排比,增强了语势,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2分)

13、B(2分)

14、邓稼先以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精神换来了自己光荣的一生。(2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茶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水莲藤缠络着,水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的很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如果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7、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4分)

  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段话写百草园采用了___________顺序。先是由_______到________;再由________到__________。(6分)

9、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下列几种分析,请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2分)

  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美妙如图。

  B.暴露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嘲讽。

  C.真实地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

  D.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7、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4分)

8、空间,(2分)    低,高;高,低  (4分)

9、D     (2分)

金蝉脱壳颂

姚克明

初夏。黎明。城市还没有苏醒。黛青色的天光,渐渐勾勒出一个岁月久远的大院子廓影:树丛、池塘、石径……大地在静谧中显示出庄严。

这时候,有个极为细微的动静,揭开了一个伟大事件的序幕。在一小片赤裸着的、平整坚硬的土地上,有块指甲大小的泥土正在慢慢往上拱动。奇怪,是不是地下有什么生命在躁动不安?过去了几分钟,土地上出现了一个手指粗细的圆洞。又过去了几分钟,一个金黄色的小脑袋伸了出来。它似乎在窥测周围,小心翼翼,又充满兴奋。稍息,它大约感觉到了,这正是它所要迎接的世界,于是就爬了出来。它两三公分长,身体扁圆,通体金光闪闪,头部一对复眼亮晶晶。

这是蝉的幼虫!一个还没有长出翅翼的蝉的幼虫!谁见了它都要表示惊讶了。它刚刚钻出来的土壤,仅仅在几天以前,还被一大堆石块重压着四五年,现在修整院子,石块才移去。这就是说,一个生命已经在地下顽强的负重四五年,蓄积四五年,一旦时机成熟,它立刻破土而出。

它开始爬动,起先缓慢,逐步加速。目标非常准确,前面三四公尺,有棵高大的悬铃木。不多一会儿,它就爬到了树的底部。稍息,它积聚力量,往上冲刺。大约爬到一人高,它伏在树干上不动了。一动也不动了。它将要干什么呢?

大约一个小时过去了。突然,它的头部和背部的中间裂开了一条缝。尽管这一次裂变,声音细微得几乎听不到,但犹如天崩地裂一般!就在这条裂缝中间,慢慢地钻出一个乳白色的脑袋。还有它的躯干和翅翼。翅翼是合拢的,粗不过一根火柴梗。这个浑身乳白色的精灵抓住了那个金黄色的躯壳,开始缓缓地抖动起翅翼了。翅翼渐渐地展开,展开,像白色的皱纱在迎风飘拂,如同仙幻一般羽化。这是何等的美妙和震慑人心!一个生命脱胎换骨成功了。

天光已经变成青白色。世界渐渐变得清澈。晨风兴高采烈地迎接着这个全新的精灵,一阵又一阵不间断地向它吹拂着。它于是又变成了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再次变异着生命的魔力。它身上的乳白色慢慢地变深,变深,变成褐色。而后翅翼变成苍绿,头部、躯干变成暗红。几十分钟之间,它越变越俊俏。

晨风继续扮演着一幕喜剧的配角,风力持续而又温柔。这个精灵的翅膀变平整了,变硬了,变透明了,潇洒地合盖在躯干。它的头部、躯干成了黑色,一对复眼透明纯澈地凸现着,六只小爪点缀着黄色花斑。终于,一只崭新的青春年华的蝉,正式出现在世界上。火红色的太阳,开始照耀着大地。

锡嘴雀飞过来了,在悬铃木周围盘旋了两圈,发现了掉落在地上的一只金黄色的外壳,俯身冲下,把它叼走。一个生命蜕变的痕迹消失了。

年轻的蝉,第一次用它细针似的口器,刺入树干,开始吸吮树汗,吸吮它生命的乳汗。它英姿勃发,力量充沛,又开始往上爬,往上爬,爬到了大树的高处,伏在浓密的树阴之中。它知道,这是它的家园。

太阳升得更高了。整个世界光辉灿烂,热力涌动。年轻的蝉,抑止不住它的兴奋,开始歌唱了。知了——知了——知了……它知道了生命的伟大,更知道了生命潜藏崭新的活力才变得伟大。它怎么能不歌唱泥土、歌唱晨风、歌唱蓝天、歌唱太阳、歌唱孕育它的世界呢?

12.“这时候,一个极为细微的动静,揭开了一个伟大事件的序幕”一句中的“伟大事件”指的是什么?(2分)

13.“蝉蜕”是怎么回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蝉由幼虫到蝉的具体的蜕变过程。(3分)

14.文章写出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色彩变化过程,请依次写出表示色彩变化的词语。(2分)

15.“金蝉脱壳”是中国古代战争经常用到的一种计谋。请写出这个成语的含义。(2分)

16.文章写出了蝉从幼虫出土到成虫放歌的整个生命历程,从中你感悟到什么?(3分)

17.从蝉发自内心的歌唱中,你听出了什么呢?(3分)

18.由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会让你想起哪首“咏蝉”诗呢?请将它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如方格不够用,可自行填补。2分)

12.(2分)金蝉脱壳

13.(3分)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蜕下的壳。(1分)

先在蝉的幼虫的头部、背部中间裂开一条缝,接着在裂缝中慢慢钻出乳白色的脑袋、躯干和翅翼;然后再抓住躯壳,缓缓抖动翅翼;最后渐渐展开翅翼,脱壳成蝉。

14.(2分)金黄色  乳白色  褐色  苍绿  暗红  黑色  黄色(必须依次说出)

15.(2分)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16.(3分)生命的等待,生命的顽强,生活的活力,生命的伟大。

17.(3分)蝉对泥土、晨风、蓝天、太阳以及孕育它的这个世界的感谢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纯正心意。(意对即可)

18.(2分)虞世南的《蝉》诗句略

山就这么高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选自《大阅读》2010年5月,有改动)

15、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6、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 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去。

(2)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17、本文与已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生活哲理。(4分)

(1)《山就这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走一步,再走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评价。(50字左右)(4分)

15、(2分)父亲想通过让我爬山明白学习的困难并不大,努力战胜心中的学习关卡。

16、(4分)(1)动作描写突出父子两人身躯的弱小,大山的陡峭,表现出他们奋力爬山的拼搏精神。

(2)“山就这么高”这句话永远留存在他的心中,激励他向前不停奋进。

17、(4分)(1)任何事情有困难,只要努力奋力去做,其实困难也就不过如此,并不大。

(2)做任何事情,遇到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逐个战胜,最后总能够成功。

18、(4分)关心、爱护孩子,善解人意,懂得教育方法。(结合文章内容略)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 ……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3)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4)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1、第一段中,最能突出济南冬天特征的一词是“____________”。(2分)

12、第二段文字描写雪景十分生动,请说说该段是抓住雪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4分)

13、请指出下面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任选一题作答)(3分)

A.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我选( )句,表达效果

14、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后三段文字的内容。(3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分)温晴   

12、(4分)抓住雪小的特点来写的(2分)  按照空间顺序(或:山上   山尖   山坡上   山腰上)来写的,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2分)

13、(3分)A、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树尖上顶着白花的青黑的矮松。”比成“日本看护妇”,形象地写出了矮松树顶白,树身青黑的形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薄雪”比拟成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情态可掬(修辞手法1分、表达效果2分)

14、(3分)雪后的济南小山秀丽景色;城外宽敞的小村庄;济南的水冬天不结冰。(意对即可)

小院吟

(1)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一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个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里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2)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里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3)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一个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

(4)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挪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划,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在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便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5)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的钩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6)小院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只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一种情感。慢慢地,小院成了大伙的小院了。

(7)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怕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孤单,想接他到城里一起生活,可母亲执意不肯,她说离不开小院,丢不开小院。从此,我想到小院,就想到母亲的一生。我想,母亲不就是那小院吗?朴素得再不能朴素了,但她正是用这种朴素,将一片爱心拜给了这个世界,将那干干净净、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情捧给了人间。

(8)母亲啊,我也是您那小院中的一棵树啊!

12、第一段主要写小院的 ,是从 两方面来写的。(2分)

13、简要概括第二段的段意,并找出四个表现小院生活活力的词语。(4分)

14、第三段中说,小院“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请从下文中找出这句话的根据。(2分)

15、第五段中说“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钩着我”,对其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母亲讲的传说故事十分生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B. 母亲讲的传说故事绵长有趣,因此把人引入梦境。

C. 母亲讲的传说故事令人震惊,产生畏惧心理。

D. 母亲讲的传说故事令“我”着迷,情不自禁的产生各种幻想。

16、第六段表面上是写的是香椿树,实际是在写母亲,请说说香椿树和母亲有什么联系?(2分)

17、用“——”划出第七段中的抒情语句,并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3分)

18、综观全文,对全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说明“我”永远依恋母亲,就像小树离不开小院一样。

B. 表现“我”将回到母亲身边,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愿望。

C. 说明我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

D.、说明“我”是在母亲的爱心抚育下成长,也同样有着她的那种朴素的真情。

12、干净、母亲的辛勤、村里人的夸奖;(第一空1 分,后两空各0.5分)

13、交代小院的由来及母亲对小院格外宠爱的情形。嫩嫩的叶,昂着头,爬上,密密地,立了起来(段意2分,四个词语每个0.5分)

14、第四段中母亲的安抚、劝慰;   15、A

16、香椿树给人芳香和温馨,母亲也如此,她关心人,给人一种真挚的情,朴实的爱。

17、抒情句:“我想……捧给了人间”   含义:以物喻人,赞美母亲将纯真、质朴的爱献给人间的精神。

18、D.

蜻蜓和蚂蚁

逛来逛去的蜻蜓,整个夏天净是唱啊玩啊。转瞬之间,冬天在眼前了,田野里荒凉凋敝。阳光灿烂的日子,每张叶子下面都是现成的眠床和早餐的日子,已经逝去了。冬天来了,好日子过完了,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蜻蜓不再唱歌了(肚子饿的时候,唱歌会有什么乐趣呢),整天愁眉苦脸,嘀嘀咕咕。它爬到蚂蚁跟前。

“收留我吧,好人儿!在你这里我不久就会强壮起来的;让我避寒寄食到春天吧!”

“朋友,我可觉得奇怪;夏天的工作造就冬天的快乐,难道你不明白这道理吗?”

“在我们暖绵绵的青草窝上,唱歌呀,游戏啊,一点钟接着一点钟的,玩得头都昏了,哪有工夫想到工作呀!”

“那么你——”

“我整天唱我的歌,满不在乎。”

“唱你的歌曲!嘿,多美呀!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

8、 到了冬天,蜻蜓“整天愁眉苦脸”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9、 蚂蚁说:“那么你——”话未说完就被蜻蜓打断了。蚂蚁想说什么?请发挥想象,把它补充出来。限15个字以内。(2分)

答:

10、文章结尾蚂蚁说:“现在你满可以到外面去载歌载舞呀!”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

11、 读完这篇文章你悟出一个怎样的生活道理?(3分)

答:

8、因为到了冬天,寒冷和饥饿一齐逼来,而蜻蜓还没有作好过冬的准备。

9、示例:“那么你一点也不考虑冬天怎么办吗?”

10、你是自作自受,我可不愿意收留你。(意思接近便可)

11、告诫人们:舒适的生活是以辛勤的劳动作为前提的,不可只顾享乐而忘记工作。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17、本文的作者是 ,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1分)

18、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一共给我们描绘了五幅画面,除了上文中的春草图外,还有四幅画面分别是 。(2分)

19、想象一下,“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2分)

A.、春风又绿江南岸B.、浅草才能没马蹄

C.、草色遥看近却无 D.、风吹草低见牛羊

20、画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1分)

2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句中的“偷偷地”和“钻”用得好,为什么?(2分)

答:                                        

2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捉几回迷藏”表明什么?(2分)

答:                                       

23、第3段描绘的是一幅春草图,表现春草旺盛的生命力,由此你联想到哪些古诗句?(2分)

答:                                       

17、朱自清、《春》;18、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空0.5分,18题允许颠倒顺序。)

19、C;20、反复、拟人;21、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将无意识的小草写成了有意识的小草,不经意间给人以惊喜的感觉。(意思答对便可,允许学生有个性的解读。)

22、表明了人们与春草的密切接触,写出了春草给人带来的快乐,人们对春草的喜爱之情。(意思答对便可,允许学生有个性的解读。)

2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别让委屈再版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作文果,国文①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点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就会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

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写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年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下了课,去问国文教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据来!”我__也无从__起,委屈地哭了一场。

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

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功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图,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到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

时光流水似地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

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了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简直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

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

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差别,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

听了这一翻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 (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

①注释: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

21、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2分)

22、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

    

                              。(2分)

23、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 。(2分)

24、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分)

25、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3分)

                                  

26、你想对文中的小学老师说什么?(3分)

                               

21、⑴小学时我的作文因为太完美被老师认为是抄的。

⑵大三时老师要求用微积分的方法解决物理学问题我却用几何学的方法解决了,被老师认为是不懂微积分而几何方法是抄来的。

⑶我做教授时通过查资料和请教同事,最终肯定了一个学生完美得令人惊讶的论文。

22、学生的作业水平之高出乎老师预料之外。

23、再受、重复

24、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新到的期刊。我去请教同事。

25、他是从文明与野蛮的分际这个高度来认识的。

26、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