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杏数、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4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文中春花和春雨的特点:(2分)
春花: 春雨:
15写出上面两段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理由。(2分)
16 这两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17 文章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能说明在下雨的同时,还有微风在吹拂着?(2分)
14 百花争艳 轻盈、细密、润泽 15 略 16 比喻、拟人、排比 17 斜织
后母的三巴掌(19分)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A.lào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C.“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B)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D.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15.写出AB两处的相应拼音或汉字。(2分)
A.(写出汉字)lào: (B.)(给加点字注音) 神秘兮兮:
16.文章的一条清晰的线索是(2分)
17.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3分)
18.“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深刻教益分别是:(3分)
19.文中的CD两句都是写后母打我时的描写,分别体会C句和D句中的词语。(6分)
C.句:
直蹦高 :
20.简析后母的性格特征。(3分)
15.(A)(写出汉字)lào:烙 (B)(给加点字注音) 神秘兮兮:xi
评分标准:每空1分。
16. 后母
评分标准:2分。
17.评分标准:每件事件1分。
第一巴掌,我8岁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想放弃上重点初中。
18.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
不能偷别人的东西;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能放弃学业。
19.评分标准:每句3分,共6分。
C句是母亲知道我偷了别人的瓜以后,生气时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偷钱的愤怒,母亲用语言教育我偷钱可耻,表现了母亲正直的人品。
评分标准:“语言描写”1分,句意1分,表达1分
直蹦高:疼得不禁跳了起来。这个词细腻的描绘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写出了后母的严厉。
评分标准:解释词义1分,“痛苦感受”“深刻教训”“后母严厉”答出一条即可视为正确,2分。
20.爱憎分明,乐于助人,重视教育。
评分标准:答出其中两条即可。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哭泣),正(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③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0.将①②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2分)
11.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3分)
1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右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3分)
13、文中的最后一段中,“经验”指的是什么?(2分)
14、品读文中划线的语句,简析其表达效果。(3分)
10.评分标准:每空1分
纳罕 恐惧
11.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
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12、 “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愿意,表达效果不好。
评分标准:解释词语1分;表达效果1分;比较1分。
13.评分标准:2分。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14.听见有人啜泣,竟然不知道是谁,最后才发现是自己。这句心理描写,生动传神,既有点夸张,又很符合当时的情景,充满了童真童趣。
评分标准:3分。解释句义1分,“心理描写”1分,效果1分。
忽略(15分)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和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11.母亲和孩子对小瓜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12.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忽略”?(2分)
13.揣摩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短语,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① 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②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眼睛……
14.老师为什么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她们的区别在哪里?(3分)
15.文章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2分)
16.联系全文的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2分)
11.(2分)母亲认为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孩子则认为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
12.(3分)①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②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③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
13.(4分)①“咯咯”表现出孩子笑声的纯真;“满眼憧憬”写活了孩子充满幻想的神态和心理。
②“睁大眼睛”表现出孩子的坚定和信心,透出一股惹人喜爱的稚气。
14.(2分)老师惊讶于孩子的想法,而母亲只关注“分数”,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她们的区别在于如何对待孩子的想法。
15.(2分)表现了孩子失望的心情。
16.(2分)双重意义:一是妈妈只看到了紫罗兰的美,却忽略了小小的瓜苗;二是妈妈忽略了孩子心中美好的梦想与憧憬。
一棵大树
[美]谢尔·西弗斯汀著 陈丹燕译
从前有一棵树,她很爱一个男孩。每天,男孩都会到树下来,把树的落叶拾起来,做成一个树冠,装成森林之王。有时候,他爬上树去,抓住树枝荡秋千,或者吃树上结的果子。有时,他们还在一块玩捉迷藏。要是他累了,就在树阴里休息,所以,男孩也很爱这棵大树。
童年的男孩多快乐呀!
树感到很幸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男孩长大了。树常常变得孤独,因为男孩不来玩了。
幸福源于相亲相爱!
“孤独”一词可见树对男孩的思念。
有一天,男孩又来到树下。树说:“来呀,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来吃果子,到我的树阴下来玩,来快活快活。”
“我长大了,不想再这么玩。”男孩说:“我要娱乐,要钱买东西,我需要钱。你能给我钱吗?”
“很抱歉,”树说,“我没钱。我只有树叶和果子,你采些果子去卖吧,卖到城里去,就有钱了,这样你就会高兴的。”
男孩爬上去,采下果子来,把果子拿走了。
树感到很幸福。
幸福源于_______!
此后,男孩很久很久没有来。树又感到悲伤了。
终于有一天,那男孩又来到树下,他已经长大了。树高兴地颤抖起来,她说:“来啊,男孩,爬到我的树干上来荡秋千,来快活快活。”
由“颤抖”可见大树的激动!
“我忙得没空玩这个。”男孩说,“我要成家立业,我要间屋取暖。你能给我间屋吗?”
“我没有屋,”树说:“森林是我的屋。我想,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做间屋,这样你会满意的。”
于是,男孩砍下了树枝,背去造屋。树心里很高兴。
但男孩又有好久好久没有来了。有一天,他又回到了树下,树是那样的兴奋,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过了一会,她才轻轻地说:“来啊,男孩,来玩。”
“我又老又伤心,没心思玩。”男孩说,“我想要条船,远远地离开这儿。你给我条船好吗?”
看看,男孩每一次对大树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一个“_________”字。
“把我的树干锯下来做船吧。”树说,“这样你就能离开这里,你就会高兴了。”
男孩就把树干砍下来背走,他真的做了条船,离开了这里。
树很欣慰,但心底里却是难过。
又过了好久,男孩重又回到了树下。树轻轻地说:“我真抱歉,孩子,我什么也没有剩下,什么也不能给你了。”
大树总是在说“抱歉”,可该抱歉的不应是大树啊!
她说:“我没有果子了。”
他说:“我的牙咬不动果子了。”
她说:“我没有树枝了,你没法荡秋千。”
他说:“我老了,荡不动秋千了。”
她说:“我的树干也没了,你不能爬树。”
他说:“我太累,不想爬树。”
树低语说:“我很抱歉。我很想再给你一些东西,但什么也没剩下。我只是个老树墩,我真抱歉。”
男孩说:“现在我不要很多,只需要一个安静地方坐一会儿,歇一会儿,我太累了。”
树说:“好吧,”说着,她尽力直起她的最后一截身体,“好吧,一个老树墩正好能坐下歇歇脚,来吧,孩子,坐下,坐下休息吧。”于是男孩坐在了树墩上。
大树的一片爱心在“尽力”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2、文中有两处写了“树感到很幸福”,其实这两个“幸福”的含义有所不同。老师为前一句加的批注是“幸福源于相亲相爱!”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后一句加上恰当的旁批:(2分)
幸福源于_______!(限四字)
23、长大后,男孩很少来看大树,就是在仅有的几次中,男孩每一次对大树开口说话,都离不开一个“_________”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3分)
24、文中的大树真让人感动,也许她还会让你浮想联翩。请你用一句诗、一句歌词或一句格言,来表达你对她的赞美。(2分)
25、请你为这篇文章补上一个富有深意的结尾:(3分)
又过了好久,男孩重又回到树下。________。
22、合文意即可。参考:无私奉献(2分)
23、要谈看法时要有明确的内容和观点,或针对男孩子的索取,或针对大树的给予,语言通顺即可。(3分)
24、符合“奉献”和“关爱”主题的即可。参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分)
25、略(表现男孩儿贪得无厌或悔过自新的内容均可)(3分)
夜幕垂得更低了,窗外黑乎乎的,寒风尖叫着,而我们教室却人声鼎沸,温暖如春。
现在正是我们班新年晚会的高潮。五彩的灯光和着欢快的乐曲变幻,一盏盏红灯在同学们手上随着歌声跳动,天花板上用纱巾结成的彩带伴着欢声笑语翩翩起舞。
“最后一项,吃元宵!”主持人一宣布,我们几个负责煮元宵的可着了慌。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开始每人六个,还忙得过来,没想到有些吃得快的人又来要。他们几个大男生没带饭盒,就用水果盒盛,每次盛还要恳求“再多给几个!再多给几个。”董蒂蔓她们几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女生,这会儿也不甘示弱,这一个劲说:“好吃,好吃!”吃完了还回味着说:“我还没有吃过这么香的元宵呢!”听着这声声叫好,看着同学们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是生的,略带点苦味。望着眼前的这一张张笑脸,我真糊涂了。
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吃的是饺子。那三鲜的饺子是食堂小灶的师傅给调的,我们几个女同学包,忙了一个下午,半个晚上。可到了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有多少人。有的说吃不下,有的说不好吃,没吃几个就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包饺子的同学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饺子倒掉了,闹得不欢而散。而现在,难道是那些爱挑剔的同学改了脾气?还是……
“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李刚一句话给我点破了迷津。是啊,初一时,我们班是乱班,像盘散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把集体放在心上。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是闹别扭、挑刺的。而今,通过整顿,我们班同学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又重新有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庭”。不论是运动会,还是年级活动,人人都想为班级出份力,争点光。谁要是再提班里的“旧事”,准会被大家哄得无地自容。只要是大家的事,谁都热心支持。这不,生元宵抢着吃,哈哈!不知怎的,我这么一想,嘴里的元宵竟变得既香又甜了。
15、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插叙的内容,并说明插叙内容在文章中的作用。(2分)
16、这篇短文的叙述线索是( )(2分)
A.元宵B.吃元宵C.时间的推移D.热爱集体的精神
17、短文的中心思想是( )(2分)
A.写元旦庆祝会上吃元宵,表现同学们热爱集体,赞美集体主义思想。
B.写元旦庆祝会的欢快气氛,表现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
C.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们争着吃元宵,表现元宵比饺子更好吃。
D.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的不嫌元宵又生又苦,表现同学们的宽容、大度。
18、“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这句话有什么深层含义?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与“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是生的,略带点苦味”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和去年新年晚会吃饺子“不欢而散”相照应的句子是:(2分)
————————————————————————————————。
15、插叙部分: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闹得不欢而散。作用:对比,突出中心。(2分)
16、B (2分)
17、A (2分)
18、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大家的心情才舒畅;含蓄地揭示了中心。(2分)
19、渲染气氛;为后文做铺垫;形成对比。 (2分)
20、“我们刚才只顾看着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 (2分)
21、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是闹别扭、挑刺的。(2分)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10、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2分)
11、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最后—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12、这一段文字采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3、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作者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请选择理解错误的一项( )(2分)
A.作者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作者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作者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作者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14、怎样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2分)
10、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2分)
11、是对邓稼先的总体评价,既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又总结了全文。 (2分)
12、排比,增强了语势,高度评价了邓稼先的一生及其贡献。(2分)
13、B(2分)
14、邓稼先以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无私的精神换来了自己光荣的一生。(2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茶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水莲藤缠络着,水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的很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如果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7、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4分)
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段话写百草园采用了___________顺序。先是由_______到________;再由________到__________。(6分)
9、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下列几种分析,请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2分)
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美妙如图。
B.暴露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嘲讽。
C.真实地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
D.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7、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4分)
8、空间,(2分) 低,高;高,低 (4分)
9、D (2分)
金蝉脱壳颂
姚克明
初夏。黎明。城市还没有苏醒。黛青色的天光,渐渐勾勒出一个岁月久远的大院子廓影:树丛、池塘、石径……大地在静谧中显示出庄严。
这时候,有个极为细微的动静,揭开了一个伟大事件的序幕。在一小片赤裸着的、平整坚硬的土地上,有块指甲大小的泥土正在慢慢往上拱动。奇怪,是不是地下有什么生命在躁动不安?过去了几分钟,土地上出现了一个手指粗细的圆洞。又过去了几分钟,一个金黄色的小脑袋伸了出来。它似乎在窥测周围,小心翼翼,又充满兴奋。稍息,它大约感觉到了,这正是它所要迎接的世界,于是就爬了出来。它两三公分长,身体扁圆,通体金光闪闪,头部一对复眼亮晶晶。
这是蝉的幼虫!一个还没有长出翅翼的蝉的幼虫!谁见了它都要表示惊讶了。它刚刚钻出来的土壤,仅仅在几天以前,还被一大堆石块重压着四五年,现在修整院子,石块才移去。这就是说,一个生命已经在地下顽强的负重四五年,蓄积四五年,一旦时机成熟,它立刻破土而出。
它开始爬动,起先缓慢,逐步加速。目标非常准确,前面三四公尺,有棵高大的悬铃木。不多一会儿,它就爬到了树的底部。稍息,它积聚力量,往上冲刺。大约爬到一人高,它伏在树干上不动了。一动也不动了。它将要干什么呢?
大约一个小时过去了。突然,它的头部和背部的中间裂开了一条缝。尽管这一次裂变,声音细微得几乎听不到,但犹如天崩地裂一般!就在这条裂缝中间,慢慢地钻出一个乳白色的脑袋。还有它的躯干和翅翼。翅翼是合拢的,粗不过一根火柴梗。这个浑身乳白色的精灵抓住了那个金黄色的躯壳,开始缓缓地抖动起翅翼了。翅翼渐渐地展开,展开,像白色的皱纱在迎风飘拂,如同仙幻一般羽化。这是何等的美妙和震慑人心!一个生命脱胎换骨成功了。
天光已经变成青白色。世界渐渐变得清澈。晨风兴高采烈地迎接着这个全新的精灵,一阵又一阵不间断地向它吹拂着。它于是又变成了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再次变异着生命的魔力。它身上的乳白色慢慢地变深,变深,变成褐色。而后翅翼变成苍绿,头部、躯干变成暗红。几十分钟之间,它越变越俊俏。
晨风继续扮演着一幕喜剧的配角,风力持续而又温柔。这个精灵的翅膀变平整了,变硬了,变透明了,潇洒地合盖在躯干。它的头部、躯干成了黑色,一对复眼透明纯澈地凸现着,六只小爪点缀着黄色花斑。终于,一只崭新的青春年华的蝉,正式出现在世界上。火红色的太阳,开始照耀着大地。
锡嘴雀飞过来了,在悬铃木周围盘旋了两圈,发现了掉落在地上的一只金黄色的外壳,俯身冲下,把它叼走。一个生命蜕变的痕迹消失了。
年轻的蝉,第一次用它细针似的口器,刺入树干,开始吸吮树汗,吸吮它生命的乳汗。它英姿勃发,力量充沛,又开始往上爬,往上爬,爬到了大树的高处,伏在浓密的树阴之中。它知道,这是它的家园。
太阳升得更高了。整个世界光辉灿烂,热力涌动。年轻的蝉,抑止不住它的兴奋,开始歌唱了。知了——知了——知了……它知道了生命的伟大,更知道了生命潜藏崭新的活力才变得伟大。它怎么能不歌唱泥土、歌唱晨风、歌唱蓝天、歌唱太阳、歌唱孕育它的世界呢?
12.“这时候,一个极为细微的动静,揭开了一个伟大事件的序幕”一句中的“伟大事件”指的是什么?(2分)
13.“蝉蜕”是怎么回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蝉由幼虫到蝉的具体的蜕变过程。(3分)
14.文章写出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色彩变化过程,请依次写出表示色彩变化的词语。(2分)
15.“金蝉脱壳”是中国古代战争经常用到的一种计谋。请写出这个成语的含义。(2分)
16.文章写出了蝉从幼虫出土到成虫放歌的整个生命历程,从中你感悟到什么?(3分)
17.从蝉发自内心的歌唱中,你听出了什么呢?(3分)
18.由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会让你想起哪首“咏蝉”诗呢?请将它完整准确地抄写在下面,书写力求美观。(如方格不够用,可自行填补。2分)
12.(2分)金蝉脱壳
13.(3分)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蜕下的壳。(1分)
先在蝉的幼虫的头部、背部中间裂开一条缝,接着在裂缝中慢慢钻出乳白色的脑袋、躯干和翅翼;然后再抓住躯壳,缓缓抖动翅翼;最后渐渐展开翅翼,脱壳成蝉。
14.(2分)金黄色 乳白色 褐色 苍绿 暗红 黑色 黄色(必须依次说出)
15.(2分)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16.(3分)生命的等待,生命的顽强,生活的活力,生命的伟大。
17.(3分)蝉对泥土、晨风、蓝天、太阳以及孕育它的这个世界的感谢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纯正心意。(意对即可)
18.(2分)虞世南的《蝉》诗句略
山就这么高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选自《大阅读》2010年5月,有改动)
15、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16、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指出其表达效果。(4分)
(1) 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2) 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17、本文与已学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生活哲理。(4分)
(1)《山就这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走一步,再走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评价。(50字左右)(4分)
15、(2分)父亲想通过让我爬山明白学习的困难并不大,努力战胜心中的学习关卡。
16、(4分)(1)动作描写突出父子两人身躯的弱小,大山的陡峭,表现出他们奋力爬山的拼搏精神。
(2)“山就这么高”这句话永远留存在他的心中,激励他向前不停奋进。
17、(4分)(1)任何事情有困难,只要努力奋力去做,其实困难也就不过如此,并不大。
(2)做任何事情,遇到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逐个战胜,最后总能够成功。
18、(4分)关心、爱护孩子,善解人意,懂得教育方法。(结合文章内容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