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属于自己的桃子

⑴那时,我刚刚升入初中,数学成绩就开始掉队了,这对我心中一直想成为经济学家的目标打击很大。

⑵回到家,我阴沉着一张脸,缄默不语。父亲看到我情绪不大对,关切地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吗?”父亲不问不要紧,一问我便开始小声抽泣起来,嘴里断断续续地说着:今天在课堂上,同学嘲笑我把一道函数题做错了,这让我很没面子。

⑶没想到父亲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这么一点小事啊,只要以后迎头赶上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受到安慰和鼓舞,从此以后我每晚都挑灯夜战,苦心练习数学题目。父亲也深知,我的性格是争强好胜的,不拿到第一誓不罢休。

⑷可是,半年过去了,我的数学成绩依然很不理想,一气之下,我愤怒地撕碎了数学课本,嚎啕大哭。父亲看在眼里,没有震怒,也没有呵斥我。

⑸那会我家靠近山坡,在山坡上,父亲种植了一片棉花和一片桃子树。夏末时节,盛开的棉花像天上的云朵,粉红的桃子挂满了枝头。

⑹几天后,父亲对我说:“我和你妈妈要去城里办事,你自己去山坡上摘棉花吧,摘完后用车推回来。”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⑺可天有不测风云,上午九点过后,本来还算晴朗的天,开始下起了绵绵细雨,摘棉花看来是没有指望了,我准备收拾东西回家。

⑻我推着车子,在路过果园时,看到一棵果树上还有少许的桃子没有摘完。于是,我灵机一动,爬上树干把剩下的桃子都摘了下来,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家了。

⑼回到家,父亲问:棉花摘得怎样?我从兜子里掏出几十枚桃子,递给父亲说:“天下雨了,棉花没摘完,但我把您剩下的桃子都摘完了,这也算是成绩吧?”

⑽父亲很兴奋地把我搂在怀里,一个劲地说:“当然算了,你今天完成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任务。”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感到云雾缭绕。

⑾原来,这一切都是父亲的安排,他故意留了一棵果树没摘完,故意雨天让儿子去摘棉花。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坎。遇到过不了的坎就要掉头而回,这是一种智慧,但更伟大的智慧还在于发现身边的机会。你今天没摘完棉花,但你摘下了属于自己的那些桃子。不是一样很有成就感吗?”

⑿父亲的话让我醍醐灌顶,父亲是想找一个最佳渠道来启迪我,鼓励我。我经过反思,心想自己日后或许不能成为经济学家,但我从小还有文字梦想。随后的日子里,我笔耕不辍,用文字来记录自己和他人的纷繁人生,而今成为了各大期刊的写手。

⒀在人生的道路上,打开思想的桎梏,摘下属于自己的桃子,抱定这样一种生活信念的人,一定能实现人生的突围和超越。

18、选文第⑤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19、第⑩段父亲为什么说“我” 完成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任务?(2分)

20、第⑬段中加点的“这样一种生活信念”指的是什么?(2分)

21、人生中“我”是怎样摘下属于自己的桃子的?(2分)

22、题目“摘下属于自己的桃子”应该怎样理解?(3分)

23、你喜欢这个父亲吗?为什么?(3分)

18、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了棉花和桃子成熟的丰收景象,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19、“我”因为下雨没有摘棉花,但是却在回家的途中摘下了父亲没有摘完的桃子,“我”的行动表明“我”能够关注到身边的东西,发现身边的机会,收获成功,而这正是父亲想让“我”明白的道理。
20、(在人生的道路上,)打开思想的桎梏,摘下属于自己的桃子。
21、我经过反思,心想自己日后或许不能成为经济学家,但我从小还有文字梦想。随后的日子里,我笔耕不辍,用文字来记录自己和他人的纷繁人生,而今我已成为了各大期刊的写手。
22、既指选文中“我”初中时雨天在山坡上摘下的父亲没有摘完的桃子,也指在人生中遇到过不了的坎掉头而回时能够发现身边的机会,收获成功。
23、喜欢。因为文中的父亲体贴孩子,理解孩子,善于鼓励和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孩子遭遇人生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寻找机会启迪孩子、教育孩子。(能够结合选文中父亲的特点来谈理由即可)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在北方说起这个名字,保管一百个人中一百个人不知道。但那却是一个不坏的地方。这名字先就是一个不坏的名字。据说从前(宋时)有个姓周的骑白马入湖仙去,所以有这个名字。这个故事也是一个不坏的故事。假使你乐意搜集,或也可编成一本小书,交北新书局印去。

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的。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丐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丐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__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在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只有一层使我愤恨。那里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几乎全闪闪烁烁是疟蚊子。我们一家都染了疟疾,至今三四年了,还有未断根的。蚊子多足以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这未免是美中不足了。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丐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丐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19.第二段中,作者屡次提到“不坏”,真的是“不坏”吗?你怎么理解?(2分)

20.为什么作者用了好几个“如你所想到的”,去掉好不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1.根据上下文,将下列四句话按正常顺序放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即可)。(2分)

A.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

B.遇到早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

C.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围住了。

D.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

          ③        

22.下列句子没有用任何修辞手法的是(   )(2分)

A.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B.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

C.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

D.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

24.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怀念白马湖吗?还有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4分)

19.第二段中,作者屡次提到“不坏”,真的是“不坏”吗?你怎么理解?(2分)

作者说“不坏”只是一个谦虚而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很好”。

20.为什么作者用了好几个“如你所想到的”,去掉好不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去掉没有用好。因为作者在这里的语言是很亲切的,仿佛在和老朋友商讨一样,所以用“如你所想到的”。如果去掉的话,就是一种直白的告诉,没有现在亲切。

21.根据上下文,将下列四句话按正常顺序放在横线上(只填序号即可)。(2分)

A.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

B.遇到早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

C.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围住了。

D.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

①D  ②B  ③A  ④C

22.下列句子没有用任何修辞手法的是(D )(2分)

A.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

B.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

C.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

D.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

24.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怀念白马湖吗?还有什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4分)

作者写这篇文章不只是为了怀念白马湖,而且还表达了对朋友故人的怀念之情。从最后一段“前一晚‘别筵’上,有丐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丐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可以看出。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他后来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15. “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这段经历”。(30字左右)(4分)

16. 结合语境,品析下面两个句子。(4分)

(1)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

(2)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17. 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8. 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4分)

19.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读了本文后你的感受。(5分)

            (4分)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2分)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2分)(意思对即可)16.(4分)。(1)环境描写,写出了当时周围环境的可怕:寂静、空无一人,烘托出他心中的无助和处境的危险。(2)细节描写,写出他听到小鸟叫声的激动心情:小鸟在绝境中都没有放弃求生的挣扎,何况自己呢?为后文他努力自救做了铺垫。(意思对即可)17.(4分)不矛盾(1分)。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3分)(意思对即可)18.(4分)点明题旨,画龙点睛。(2分)前文的记叙是这段议论的基础,这段议论是对前文的深化。(2分)。(意思对即可)19.谈感受2分,结合自己生活体验3分。

民工父亲的幸福(11分)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房子。我想,孩子来了以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生生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⑾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14.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2分)

15.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3分)

16.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任选一题回答,2分)

⑴“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⑵“……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头脑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7.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2分)

18.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⑾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50字以内)(2分)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14.①父亲终于实现了带孩子看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的愿望。

 ②父亲感到自己能进入城里人家,感受到一种城里人家的温暖。

  ③父亲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别人的尊重。

  ④儿子为父亲感到自豪和骄傲,父亲感到幸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5.起先“警惕”、“一脸狐疑”(不信任)后来“恍然大悟”、“点头答应”(理解),最后感到  “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了”(感动)。

16.⑴第一次握手,写出了父子俩刚进“我”家里时那种拘谨、不安、扭捏的心理,并表现      父子相互间的鼓励与安慰;第二次握手表现了孩子为父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⑵写出父亲为实现儿子的愿望而遭受别人怀疑、误解、拒绝的尴尬处境,从中表现出当今     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状态。

17.示例:①他是一个既细心又富有爱心的父亲。例如他克服种种困难,乞求城里人让孩子    看自己在城里盖的房子。②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有上进心的农民工。例如他对儿    子说:“我负责砌墙,……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我的    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18.示例:“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    里盖好的房子,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父亲的期望

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的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非懂又似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不久,我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只管自己念书。”

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碜,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还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柜台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又从找回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念书!”

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又哭了。

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对我的深切期望!

父亲,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18. 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期望是什么。请在文中用横线标出这句话。(2分)

19. “父亲”“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原因是什么?(不得超过15个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0. 第4段中写父亲为“我”做了两件事,请依次简要概括这两件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第5段画线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文章最后,破折号后面略去了一些文字。请你替“我”补写出来。(3分)

18. 答案: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19. 答案要点:①整天忙碌;②常受人鄙视。或:①生活艰辛,身体劳累;②精神疲惫。

20. 答案要点:(1)父亲给“我”买了鞋。(2)父亲给了“我”钱。(意思对即可)

21. 答案要点:①为父亲的艰辛难过;②被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深深地感动。

22. 答案要点:(不辜负您的期望,)①一定胜过您,②更胜过那些嘲笑您的人们。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7、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3分)

18、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内容?(2分)

19、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3分)

20、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

21、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3分)

22、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3分)

17、、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18、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19、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20、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21、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22、①“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①不必说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栏,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____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要好得远。……

  ……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着,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便______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9、在选文第一段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2分)

10、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第二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并谈谈这些词有什么特点。(2分)

备选词:A.、顶B.、支C.、撒D.、拴E.、系F.、拉G.、牵H.、拽I.、罩J.、盖K.、看

11、第一段文字描绘百草园的生活着重突出哪两方面?这体现出“我”什么天性?(2分)

12、第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有哪几种?(2分)

13、结合选文谈谈作者对百草园什么感情?(2分)

1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有何特点?仿照例句,造一个句子(不少于50

字)。(3分)

15、第二段文字写冬天百草园很无味,而写雪地捕鸟却津津乐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6、文中遗漏一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成仙”应放在何处?插入这一句有什么作用?(2分)

9、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长吟 伏 窜

10、B C E G K F I(具体、形象、生动)

11、植物 动物 爱玩

12、整体→局部 低→高 时间顺序

13、喜爱

14、略

15、突出孩子爱玩的心理

16、⑤和⑥之间,儿童的好奇心理,对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对传说有很强的探求心理,表现儿童的天真、幼稚。

新年临近,邮局工作人员罗茜在阅读所有寄给圣诞老人的1005封信时,发现只有一名叫约翰·万古的10岁儿童没有向圣诞老人要给自己的礼物。

信中写道:“亲爱的圣诞老人,我想要的惟一的一样礼物就是给我妈妈一辆电动轮椅。她不能走路。两手也没有力气,不能再使用那辆两年前慈善机构赠予的手摇车。我是多么希望她能到室外看我做游戏呀!您能满足我的愿望吗?爱你的约翰·万古”。

罗茜读完信,禁不住落下泪来,她立即决定为居住在巴宁市的万古和他的母亲尽些力。于是,她拿起电话。接着奇迹般的故事就发生了。

她首先打电话给加州一家名为“行动自如”的轮椅供应商店。商店的总经理又与位于纽约的轮椅制造商取得了联系。这家公司当即决定送一辆电动轮椅给万古的母亲,并且在星期四送到,他们还在车身上放一个圣诞礼物的红蝴蝶结。显然,他们是圣诞老人的支持者。

星期五,这辆价值3000美元的轮椅送到了万古和他妈妈居住的一座小公寓门前。在场的有10多位记者和前来祝福的人们。

万古的妈妈哭了。她说道:“这是我度过的最美好的圣诞节。今后,我不再终日因居在家中了。”她和儿子都是在1981年的一次车祸中致残的。由于她的脊骨骨节破裂,她得依靠别人扶着坐上这辆灰白色的新轮椅,在附近停车场上进行试车。

赠送轮椅的福都拉斯公司的代表奈克·彼得斯说:“这是一个一心想到妈妈而不只是自己的孩子。我们感到,应该为他做些事。有时,金钱并不意味着一切。”

邮局工作人员同时也赠送给他们一些食品以及显微镜、喷气飞机模型、电子游戏机等礼物。万古把其中一些食品装在匣内,包起来送给楼内的一个邻居。

对此,万古解释说:“把东西赠给那些需要的人们,会使我们感到快乐。”妈妈说,应该时时如此,也许天使就是这样来考验人们的。

22、本文记叙的人称是什么?选择答案,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3分)

A.、第一人称B.、第二人称C.、第三人称

23、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万古的心愿。(不超过15个字)(3分)

24、人们被万古的“心愿”感动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3分)

25、文中哪两件事表明了“金钱并不意味着一切”?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26、文中加线词“惟一”修饰哪个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27、从下列各项中选择一个能准确表达文章中心的题目,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3分)

A.、天使的礼物B.、母子情深

C.、世界充满爱D.、万古的心愿

22、C

23、请圣诞老人送给妈妈一辆电动轮椅。

24、万古一心想着妈妈而不只是自己。

25、罗茜尽力帮助万古和他的母亲,轮椅供应商和制造商给万古的母亲一辆电动轮椅。

26、“惟一”修饰礼物,强调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圣诞老人送给妈妈一辆电动轮椅,表明了万古一心想着妈妈而不是自己。

27、C

真情

①当时我叫他“小老弟”。其实,我们的年龄还差着辈分,我只能这样称呼他。

②那天,家里电冰箱坏了,我到修理部请求上门修理。修理部的同志说:“现在人手少,需稍候两天,你要急,可以拉来修理。”这可难为了年过花甲的我,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旧书旧报纸的卖!”一声吆喝使我闪出了一个念头。

③看上去他二十多岁,一个很精神的小伙子。我叫了一声“小老弟”,把来意向他讲一遍,并表明急切的心情,最后还特别加重了一句“我给您劳务费!”他憨厚地笑了笑:“走吧”。

④我们二人从三楼把冰箱抬到平板车上,拉到修理部。冰箱修好了,他又帮我抬回家。我当即从衣兜里掏出二十元钱,他的脸“腾”地红了:“您还真给钱呀?”我说:“那当然。”他执意不要。最后他说:“你有旧书旧报就卖给我吧。”看来这是他惟一的要求。我把所有的旧书旧报纸都找了出来。我想说不要钱,可在他坦诚的表现面前愧于开口。

⑤说真格的,平时我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看这些人,对他们存有戒心。而这件事使我转变了看法,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的人,人人都有一片真情,人人都有可能向你献出一片真心,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我们的周围就会是一个真诚明亮的世界!

17、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2分)

18、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分)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给文章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20、文中划线的部分是人物的________描写。(A.、语言描写B.、行动描写C.、肖像描写D.、心理描写)它真实地刻画出小伙子是一个_______的人。(A.、 朴实善良B.、慷慨大方C.、主动热情D.、无私无畏)(4分)

21、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A.、说明是“小老弟”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我,使我改变了对外地人的看法。

B.、真切地表明,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待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C.、鲜明地揭示出所记事情的意义——只要我们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人世间就会充满真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D.、深刻地表现出无论是哪儿的人,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的人,都有一片真情的社会现实。

17、小老弟

18、起因:坏了的冰箱要送到修理部去而我却年老办不了。经过:小老弟义务帮我运送冰箱。结果:我将旧书报卖给“小老弟”。

19、D

点拨:这篇短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总述,然后详细记叙事情经过,最后是写对此事的感想。

20、C、A

点拨:神态描写是肖像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21、C

点拨:在整体感知文章所表达的主旨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结尾作者议论的用意。

①不必说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栏,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____向云霄里去了。②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③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⑤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⑥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⑦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椹要好得远。……

  ……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___些秕谷,棒上_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_着,______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_,便______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9、在选文第一段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词语。(2分)

10、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第二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并谈谈这些词有什么特点。(2分)

备选词:A.、顶B.、支C.、撒D.、拴E.、系F.、拉G.、牵H.、拽I.、罩J.、盖K.、看

11、第一段文字描绘百草园的生活着重突出哪两方面?这体现出“我”什么天性?(2分)

12、第一段文字的描写顺序有哪几种?(至少写出三种)(2分)

13、结合选文谈谈作者对百草园什么感情?(2分)

1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有何特点?仿照例句,造一个句子(不少于50字)。(3分)

15、第二段文字写冬天百草园很无味,而写雪地捕鸟却津津乐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16、文中遗漏一句“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成仙”应放在何处?插入这一句有什么作用?(2分)

9、碧绿 光滑 高大 紫红 长吟 伏 窜

10、B C E G K F I(具体、形象、生动)

11、植物 动物 爱玩

12、整体→局部 低→高 时间顺序

13、喜爱

14、略

15、突出孩子爱玩的心理

16、⑤和⑥之间,儿童的好奇心理,对自然有浓厚的兴趣,对传说有很强的探求心理,表现儿童的天真、幼稚。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