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曾经的初中,我是她的班主任,而她和我,却对抗了两年,在她黑色封面的日记本里,我是第一个被她写进“死亡日记”的人。

②怎能忘记,刚刚进入初一的她,瘦瘦高高,脸上写满了朝气、快活与新奇,虽坐在不起眼的角落,却仍能引人注目。她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满是令人感动的期待,初一上学期就这样顺利地结束了。

③经过整整一个漫长的暑假,我再一次迎接到的却是一个穿着时尚、傲气十足与满脸不屑的她。因为交友的不慎,她开始厌烦学习,谈论一些不该谈论的话题,甚至在每日必穿的校服上,也写满了偶像明星的名字和不堪入目的脏话。下课铃一响,她和几个不良同学就匆匆离开教室,找一个醒目的位置闲聊或打闹,女孩的那份矜持与文静,已经远离了她。

④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口婆心地把她留在办公室,试图用老师的真情打动她,她和我一样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但第二天仍是我行我素;我无奈地找家长谈,家长更是无可奈何。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流逝着,每一节课,我都强迫自己投给她鼓励与期盼的目光,每每得到的却是抵触与不屑的冷漠。我也曾歇斯底里地想硬性拆散她们,最终得到的是她们的仇恨。

⑤初三上学期的一天,我无意中看到了她的黑色封面的日记本,那个时候正流行黑色死亡日记,我被赫然地写在了首页:被写进这本日记的人,都将死去。那个不断阻止我交友的女人,是第一个被诅咒的对象,她将第一个纳入我的日记……初见此页,我眼前一片昏黑,愤怒、委屈、辛酸,种种说不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撞击着我的心扉,整个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炸开来……良久,我心灰意冷地合上这本令人__的黑色日记,走出教室。以后的几天里,我什么都没说,只是精神恍惚,努力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一切事。

偶尔抬眼却似乎感觉到两道充满担忧与愧疚的目光。是她,她可能感觉到了什么,接下来的日子,她的穿着有了细微的变化,衣服的符号也在渐渐减少,看书的时候多了,三五成群的打闹少了,作业也开始规范起来……她的变化令我欣喜若狂,“死亡日记”的事,也顷刻间在脑海中消失了。以后的日子里,我依然时时关注着她的言行,每一节课仍投以鼓励和期盼的目光。

⑦初三下学期,有同学和我探讨问题或议论某些话题的时候,我开始瞥见她站在旁边的身影,她偶尔也参与进来。我时不时还会收到一两封不署名却充满关爱的信,从小而娟秀的字迹中,我断定是她写的,但我仍然像当初的日记一样,秘而不谈。

指尖的日子宛如跳跃的精灵,等不及我挽住它的臂膀,初三毕业的日子如期降临了。她也终于在自己最后的努力下,如愿考进了一中。

⑨毕业那天,我在学生满含热泪的拥抱中结束了三年师生相伴的日子。那一刻,我又触碰到了那热切而又愧疚的目光,看到了想走上前又犹豫不决的身影,我仍是含着泪水对她笑着鼓励她,但她最终并没有挤到我的面前。

⑩分别将近两年,我一直没有她的消息。偶然在菜市场,听到熟悉的叫声:“刘老师!”我急忙回头,是她的妈妈,这位妈妈热切地抓着我的手,眼眶盈着泪花,“刘老师,太感谢你这三年对孩子的不放弃。孩子知道,她曾经的不懂事,尤其是你曾保守的那个秘密。毕业时,她特别想与你拥抱,直到现在,就因为那份愧疚,她不敢……”

⑪听着这发自肺腑的诉说,我的心灵重重地一颤,每个孩子都在经历着成长,成长不应该伴着永远抹不去的伤痕。放下吧,孩子,放下是对老师最好的拥抱。

(作者:刘淑贵  有删改)

20.结合语境,解释第④段加点词语。(2分)

我行我素:

21. 阅读第④-⑨段,理清“她”对“我”从“对抗”到“接纳”的心路历程,用概括的词语填写下表。(4分)

苦口婆心教育

拆散她们

保守秘密

无声鼓励

含泪笑着鼓励

抵触、不屑

22. 结合上下文,研读第⑥段画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语,你认为“她”“担忧”什么?为什么“愧疚”? (4分)

  偶尔抬眼却似乎感觉到两道充满担忧愧疚的目光。

23. 品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指尖的日子宛如跳跃的精灵,等不及我挽住它的臂膀,初三毕业的日子如期降临了。

24. 本文的标题,有人认为用“放下是最好的拥抱”,有人认为用“黑色死亡日记”,你认为哪个好?好在哪里?(3分)

20.(2分)文中指 “我”苦口婆心地教育后,“她”仍然像原来那样与不良同学交往,厌烦学习。(大意相近即可)

21.(4分)仇恨诅咒   担忧愧疚   默默关爱   热切愧疚(感谢)

22.(4分)

(1)担忧老师公开“死亡日记”的秘密,(1分)担忧自己的诅咒灵验。(1分)

(2)为老师的宽容和谅解,(1分)也为自己以前的叛逆、抵触、仇恨、诅咒的行

为而感到愧疚。(1分)

23.(3分)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间飞逝,

(1分)又体现了 “我” 对学生的不舍。(1分)

24.(3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内容、结构各1分,表述1分)

示例:(1)认为用“放下是最好的拥抱”好。

因为:①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结尾揭开悬念。

②寄寓老师的希望,升华中心,突出了老师热爱学生、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

(2)认为“黑色死亡日记”好。

因为:①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概括了文章的核心事件,是人物情感的触发点。正是“黑色死亡日记”使学生愧疚,老师才向她发出“放下是最好的拥抱”的呼唤。

齐刷刷的目光 (18分)

①岁月如歌,心灵的历程如一叶孤舟,停泊过温柔恬静的港湾,也经历许多惊涛骇浪。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些无法抹去的伤痕。

②四年前,我无缘参加高考,因为我预考的分数离分数线都还差二百多分。我并没有痛不欲生,在那个偏僻的山沟里,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上大学,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上大学。

③接下来,像其他学生一样,父母要我去复读。我呢,要我去我就去,反正再考不上父母就死了心。母校肯定是不要我的,因为老师知道我是连预考都没通过的差生,后来,父母托亲戚帮我联系另一中学,称我高考只差几分。于是我便来到了那个中学读补习班,稀里糊涂读了几天,和以前读书没什么区别。这一天上午,补习班的彭老师,一个胖胖的却很认真的老师,在讲台上大声宣布我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勒令我立刻滚蛋,因为他在县教委查过我的分数,发现我连预考都差十万八千里。当时我坐在教室的后面,全班同学齐刷刷地都回过头来看着我这个混进高考队伍的倒霉蛋。

④那一刻,教室里静得可怕,空气都凝固了,我感觉老师和同学的目光都像利剑一样,我已经没有勇气再赖着不走了,在极度的羞愧中我不知道我是怎样离开教室的。回家的路上阳光暴晒,分外刺眼,我的眼泪在无声地流个不停,我感到心也在一滴滴流血。我发誓,如果不考上大学,誓不为人。

⑤想读书了,却没有学校接受我,我惶惶不可终日。忽然有一天,一个同学来邀我去湘乡读补习班,于是我跟着她来到了湘乡。

⑥在一个四面漏风破庙似的教室里,我开始疯狂地读书。我知道,我面临的比赛,别人都快接近终点了,而我此时还刚开始跑,我只有拼命地跑、不停地跑,才能赶上和超过别人。强烈的信念使我不知疲惫不分昼夜地读书,早上我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晚上我一个人还在点着蜡烛看书。头发长及披肩也浑然不觉,因为,我就压根儿没照过镜子……

⑦第二年,我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以后的日子里,当小有成绩沾沾自喜时,一想起当年老师和同学们那齐刷刷的利剑穿心般的目光,我便不再得意,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1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 ;记叙的顺序是 。(4分)

13、从文中找出一个与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2分)

答:

14、文中的“我”的“心中总有一些无法抹去的伤痕”,这伤痕指的是什么?(3分)

答:

15、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

16、第④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7、最后一段中画线的语句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答:

12、目光(齐刷刷的目光)    顺叙(时间)

13、“我”连预考都差十万八千里。

14、彭老师勒令“我”滚蛋,同学们歧视“我”。

15、总领全文             

16、烘托“我”受到极度的羞愧、痛苦的心情。

17、以前遭遇的目光使“我”刻骨铭心,现在已成为催促“我”不断努力的动力。(此部分的题目不必强求答案统一,但一定要说得有理才可给分)

奔跑之梦

仲达明

那个小城,因为她而著名。

她,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一个学校里不起眼的打字员。每天,人们都会看到她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上班下班。她的儿子已上高中,成绩优异。

这个男孩,也是从她那儿,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奔跑的梦想。

上学之前,世界在他眼里,是高低起伏、不太平坦的。因为,他看到母亲走路时,总是倾斜着身子。那时,他还不知道,母亲生来就患有腿疾。

他上了小学时,有的同学跟在他身后,用不堪的词语侮辱他的母亲,他认为,那是母亲给他的无法弥补的缺陷。

回到家里,他沉默不语。母亲问了多遍,他哭了,最终还是没有说。

晚上,母亲走到他的床边,抚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妈妈也曾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让我对生活彻底绝望。但是我现在不这么想了,我有一个优秀的儿子,有一个温暖的家,还有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

他趴在母亲的怀里,哭得很伤心。

她告诉他,她面对的嘲笑比他多得多。为了自食其力,她在书店买书时,营业员给她白眼;走进电脑培训学校,同一期学员对她侧目;去学校应聘,一同参加应聘的人对她不屑一顾……可她,就是在这些冷脸和鄙视中学会了坚强。她打字比别人快,排出的版式比别人漂亮,她的缺陷,也成了一个打字员的长项——善于坐着工作。最后,她说,当一个人有了奔跑的梦想,就没有人能阻止她前进的脚步。

他很感动,但仍然无法从被同学嘲笑的阴影里走出来。

一天晚上,吃饭时,妈妈征求全家人意见:全市要举行一个打字比赛,一等奖奖金一千块,你们说我参不参加?

参加!为什么不参加?父亲说。倒不是因为一千块钱,而是要证明你自己。对不对,儿子?

他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母亲,不说话。他怕最后落败的母亲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母亲还是参加了。

决赛那天,母亲和其他各行各业20余名打字高手在电脑面前一字排开,当前面的投影上出现一篇文章,裁判哨声发出以后,各人就迅速地敲起键盘。

借着转播画面,他看到母亲第一个举起手来: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她打完并排好版,仅仅用了一分半钟。

母亲毫无争议地成了第一名,领回了那一千元奖金。一下子,母亲成了小城的名人。

那个晚上,全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吃着母亲买回的点心,忽然,他说,妈,我想看看你的手。

母亲把手伸到他的面前,他拿着那又瘦削的手,发现她的手指头很特别,指尖上有一个个发着黄光的、厚厚的老茧。他终于忍不住,抱着母亲的手哭了起来。

他当然也不知道,他母亲之所以获得那个奖项,是因为母亲说服了市残联的领导,并以赞助一千元为条件,请求在全市范围举办一届打字比赛。

母亲和父亲商量好,等他上了大学之后再告诉他。

毫不知情的他却从母亲身上得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成为那个小城几十年来唯一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

拿到通知书的那天晚上,父母郑重地把他叫到身边,告诉她母亲那次获奖的秘密。并告诉他:没有人是全能的,就算是腿部有残疾的母亲,也有别人比不了的长项。因为她有奔跑的梦想,她奔跑,不是用脚,而是用十个手指;她奔跑着的道路,是小小的键盘。

几年后,他把积攒下来的几万元捐给家乡,在他家附近的十字路口,建起一座雕塑,名为《奔跑的梦想》,造型为在空中舞动的一双手。

从此,那个城市也被人们称为“梦想之都”。 (摘自《感悟》2011年第7期)

13.随着事情的发展,“他”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3分)

事件

同学言语

侮辱母亲

母亲说出

自身经历

母亲参加

比赛获奖

感情

14.品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4分)

母亲把手伸到他的面前,他拿着那又瘦削的手,发现她的手指头很特别,指尖上有一个个发着黄光的厚厚的老茧

                                           

                                           

15.文中“他”以“奔跑的梦想”来命名雕塑,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奔跑的梦想”的含义。 (4分)

                                           

                                           

16.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A.“她,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妇女,一个学校里不起眼的打字员。”中“极其普通”“ 不起眼”与她伟大的梦想形成鲜明的对照,更突出这位母亲的可敬。

B.母亲说服市残联的领导,并以赞助一千元为条件,请求在全市范围举办一届打字比赛,是为了参加比赛用自己的成功激励儿子。

C.文中母亲把自己遭受到嘲笑的经历告诉儿子是希望得到儿子的同情和理解。

D.文章首尾呼应,“这个男孩,也是从她那儿,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奔跑的梦想。”一句总领下文。

13         ①伤心的哭  ②感动、无法走出阴影  ③忍不住哭泣、感激(每空各1分)

14        这句话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那双手的“瘦削”和老茧的“厚”,写出了母亲“奔跑”的勤奋、艰辛,(2分)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2分)

15         母亲为了自己的梦想用自己的双手在不停地奔跑着,同时也用自己的努力告诉儿子:只要心怀梦想,不懈地奋斗就能奔向成功。

16          C

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张丽钧

(1)那天,我正看一个挑战类的电视节目。当一个叫卡尔布的德国人登场的时候,我丢掉了手里的家务。

(2)那是个大块头的家伙,拎着一把红色的电锯,慢吞吞地出场了。他要表演的是,用不超过l50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3)木桩是普通的木桩,跟扔在我家后院的一截木桩没啥两样。

(4)我看见卡尔布将木桩竖了起来,然后朝主持人晃了一下电锯,示意准备好了。于是,计时开始。

(5)卡尔布娴熟地使用着电锯。笨重的身体一点也不妨碍他灵活的手。电锯与木桩亲密接触,嗡嗡的响声中,被淘汰的边角料一块块应声坠地。一时问,我根本看不出卡尔布究竟是在做椅子的哪一部分,只看到屏幕左下角的电子计时器在不停地跳字。两个主持人忘记了解说,只管前倾了身子、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看卡尔布的精彩表演。到了后来,连边角料都看不到掉下来了。卡尔布的电锯用他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说着轻重深浅。在我眼中,卡尔布不像是在做木匠活,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秀”。

(6)观众一片欢呼!卡尔布从木桩的顶端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小椅子——用时仅仅95秒钟!

(7)卡尔布得意地将那个靠背上带有镂空花饰的小椅子放在地上,然后,单脚悬空站了上去。演播大厅又是一片欢呼。

(8)我多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速你椅子啊!我设想着如果把它稍稍打磨一下,刷上清漆,上面再安放一个花儿一样的孩童,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9)不由想到我圆宋代那个画竹高手文与可,他画竹的秘诀是,先让竹子在胸中长出个样儿来。再按那胸中的样儿将竹子搬到纸上。我想,对卡尔布而言,又何尝不是先在胸中制成了一把现成的椅子呢?那个小椅子原本就是藏在木桩里了,卡尔布只是花费了95秒钟的时间,将它从木桩中“找”了出来。

(10)在尘世间,“创造”这东西永远是最迷人的。颖慧的心,灵巧的手,常能对凡庸的事物做出非凡的解读。没看卡尔布表演前,我只会将我家后院的木桩叫做木桩它们呆头呆脑,只不过是木头一截、一截木头;看了卡尔布表演之后,我看那些木桩时的眼神倏地变了!我设想那庸常的木桩里面正藏着一批精美的迷你椅子,只待一把富有灵性的电锯一声轻唤,它们即会列队翩然而出!

(11)其实,又何止是木桩呢?被我们凡庸的眼与心怠慢了的事物尚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着画意,四季里藏着诗情,有谁,愿意带着激情将这旷古的画意与诗情从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来。让它们以一种无比美好的姿态,恒久地存活于喧闹人间!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2009年第11期)

17.请概述卡尔布在电视节目中表演了一个什么绝活。

18.作者那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迷你椅子”,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9.第(9)段讲到宋代画竹高手文与可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文章引用这个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品味第(10)段中加点的词,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1.精巧玲珑的小椅子,藏在呆头呆脑的木桩里。请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17.用95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18.“创造”这东西永远是最迷人的,颖慧的心,灵巧的手,常能对凡庸的事物做出非凡的解读。

    19.胸有成竹  用大家熟知的故事,让读者更容易明白卡尔布获得成功的原因。

    20.这些词语把木桩、椅子和电锯都拟人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创造力可以把庸常的 “木桩”变成精美的“椅子”。(意思对即可)

    21.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能扣住文本,清晰地阐释自已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因我们的熟视无睹而变得平庸。我们若能时时以新鲜的目光和灵动的心去看待平凡的生活,勤于实践,勇于创造,生活就会充满诗情与画意。②如果我们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先用心观察、研究,考虑成熟之后再实施,成功的几率就更大,也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谢深甫,字子肃,台州临海人。少颖悟,刻志为学,积数年,夕则置瓶水加足于上,以警困怠。父景之识为远器,临终语其妻曰:“是儿当大吾门,善训之。”母攻苦守志,督深甫力学。中乾道二年进士第,调嵊县尉。岁饥,有死道旁者,一妪哭诉曰:“吾儿也。佣于某家,遭掠而毙。”深甫疑焉,徐廉得妪子他所,召妪出示之,妪惊伏曰:“某与某有隙,赂我使诬告耳。”越帅方滋、钱端礼皆荐深甫有廊庙才,调昆山丞,为浙曹考官,一时士望皆在选中。司业郑伯熊曰:“文士世不乏,求具眼如深甫者实。”深甫曰:“文章有气骨,如泰山乔岳,可望而知,以是得之。”

【注】①积数年:连续几年。②大吾门:光大我们的门庭。③廉:查考,访查。④士望:有才能、有声望的人。

10.解释加点的文言实词。(3分)

(1)积数年少

(2)善训

(3)求具眼如深甫者实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某与某有隙,赂我使诬告耳。

12.为什么谢深甫做考官的时候,当时的那些有才能、有声望的才俊都被选中了呢?(3分)

10.(1)睡觉   (2)启迪   (3)很少(这三个词均为一词多义。“寐”和“鲜”我们分别在《狼》和《爱莲说》中已经学过,解释词义并不难。“迪”字的解释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测。)

11.某人和某人有仇,是贿赂了我让我诬告的。(翻译出多义词“隙”。)

12.(1)谢深甫慧眼识珠,善识人才;(2)这些被选中的人文章写得很好。(回答这类问题,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对具体问题在文中的定位是前提,然后能用原文词句作答就用原文,不能用就概括总结,意思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谢深甫字子肃,台州临海人。少年时就聪颖灵悟,立志求学,连续几年很少睡觉,晚间就打一瓶水把脚放在上面,来警醒困倦劳乏。父亲谢景之知道他有远大的才识,临死时对妻子说:“这个孩子将要光大我们的门庭,好好教育启迪他。”母亲刻苦守节,督促谢深甫努力学习。乾道二年谢深甫进士及第,调为嵊县尉。有一年闹饥荒,有死在路旁的人,一个老太婆哭诉说:“这是我的儿子。在某人家做雇工,被打死了。”谢深甫感到怀疑,慢慢查访到老太婆的儿子在别处,召老太婆来指给她看,老太婆惊恐地伏在地上说:“某人和某人有仇,是贿赂了我让我诬告的。”越地守帅方滋、钱端礼都推荐深甫有朝廷大官的才干,调昆山县丞,任浙江曹试考官,当时有才能、有声望的士人都被选入。司业郑伯熊说:“文士世间并不缺少,要寻求如同谢深甫这样有眼力的人实在很少。”谢深甫说:“文章有品格风骨,就如同泰山高峰,可以一望而知,因此得到了他们。”

秘密花园

一个星期前,女儿卡罗琳打电话过来,说山顶上有人种水仙,执意要我去看看。此刻我正在途中,勉勉强强地赶着那两个小时的路程。

通往山顶的路上不但刮着风,①而且还被雾(封锁;笼罩)着,我小心翼翼,慢地将车开到了卡罗琳的家里。

“我是一步也不肯走了!”我宣布,我留在这儿吃饭,只等雾一散开,马上打道回府。”“可是我需要你帮忙。将我捎到车库里,让我把车开出来好吗?”卡罗琳说,“至少这些我们做得到吧?”

“离这儿多远?”我谨慎地问。

“3 分钟左右,”她回答我,“我来开车吧!我已经习惯了。”

10 分钟以后还没有到,我焦急地望着她: 想你刚才说 3分钟就可以到。”

她咧嘴笑了:“我们绕了点弯路。 ”

我们已经回到了山路上,顶着像厚厚面纱似的浓雾。值得这么做吗?我想。到达一座小小的石筑的教堂后,我们穿过它旁边的一个小停车场,沿着一条小道继续行进,雾气散去了一些,透出灰白而带着湿气的阳光。

这是一条铺满了厚厚的老松针的小道。茂密的常青树罩在我们上空,右边是一片很陡的斜坡。渐渐地,地方的平和与宁静抚慰了我的情绪。突然,在转过一个弯后,我吃惊得喘不过气来。

仿佛这一切还不美丽似的,倏忽有一两只蓝鸟掠过花丛,或在花丛间嬉戏,它们那粉红色的胸脯和宝 蓝色的翅膀,就像闪动着的宝石。

一大堆的疑问(浮;涌)上我的脑海:是谁创造了这么美丽的景色和这样一座完美的花园?为什么?为什么在这样的地方?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带?这座花园是怎么建成的?

走进花园的中心,有一栋小屋,我们看见几行字:

我知道您要问什么,这儿是给您的回答。

第一个回答是:一位妇女——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想法。第二个回答是:一点点时间。第三个回答是:开始于40 年前。

回家的途中,我沉默不语。我震撼于刚刚所见的一切,说:……

卡罗琳听了我的话,笑了:明天就开始吧。当然,今天开始最好不过。”

1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我”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请从文中选出体现情感变化的词语填入空格。(3 分)

( )——( )——( )

16.对花园的景物描写有几处把静态写为动态的,很精彩。请找出一句抄在下边。 (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加横线的两句,括号里各有两个词,用哪个词好?为什么?(4分)

①而且还被雾(封锁;笼罩)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大堆的疑问(浮;涌)上我的脑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有人认为这个花园是卡罗琳建造的,有人认为是另一个女人建造的,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你认为是谁建造的?请以文章内容为根据加以阐明。(至少说出两条理由)(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倒数第二自然段“说”的内容已省略。 “我”该说些什么呢?请根据省略处的上文和下文的内容把“我” 说的话补写在下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61a7a8b1765e57b.jpg]

18.观点一,认为是“另一个妇女”建造的,理由: ①开头部分卡罗琳说“有人种了水仙花” ,这“有人” 显然不是指自己;②“第一个回答”再一次交代是“一位妇女”而不是卡罗琳;③“开始于四十年前” ,表明卡罗琳现在已经 60 岁左右, “我”80 岁左右,让 80 岁的老人自己开车不太近情理。 观点二,认为 是卡罗琳建造的,理由:①“三个回答”中的“一位妇女”是暗指卡[78fd5bbc11aa7165.jpg]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那天下午两点多,我和妻子路过北大,因为还没有吃午饭,忽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朝鲜小饭馆,便去了那家小饭馆。

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空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喝,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便对妻子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

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

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真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子就坐在面前。

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净,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

我问:“这位是你父亲?”

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

“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了北京打工好几年了,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

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18.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19.请依据给出的示例,梳理文章的情节。(4分)

(1)两个月前儿子要回美国读书,我们在朝鲜饭馆喝土豆汤。

(2)

(3)

20.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中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21.你觉得文章中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

2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现怎样的主题?(4分)

            本文讲述了“我”三次去朝鲜饭馆喝土豆汤的故事。

19(4分)(2)两个月后,我和妻子路过北大,想起这家饭馆,决定去喝土豆汤。

(3)几个月后的一个下午,我到中关村办事,又想起了这家饭馆,于是又去喝土豆汤。

20(。 4分)

答:本文的线索是“喝土豆汤”。画线句子属于插叙。这段插叙的故事,一方面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起到补充情节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亲情”的主题。

21(4分)答:文章中的小女孩是一个细心、对顾客热情、很想念家人、重视亲情的人。

22.(4分)答:文章通过叙述作者三次喝土豆汤的经过,表达了对“亲情”的赞美。

给它一个攀爬的理由 张丽钧

①秃的墙,没有看头。便有邻居建议,干脆,咱种些爬山虎吧,不消两年,这墙就全绿了。

②爬山虎是一种皮实的植物,很容易活。“压条”后,叶子打了两天蔫儿,但一场雨过后,打蔫儿的叶子下面就冒出了红褐色的新芽。

③接下来的一切似乎应该没有悬念了,墙在侧,“虎”善爬,听凭它们由着性子去编织美丽故事好了

④然而不然。爬山虎竟然背弃了那墙,毫无章法地爬了一地。

⑤“怪了!这些爬山虎的‘虎气’哪里去了?怎么跟地瓜秧一个脾性了?”一位邻居讶异地说。

⑥我们请来了生物老师。他告诉我们说,墙面太光滑了,爬山虎卷须上的粘性吸盘无法吸附在上面,要将墙弄成麻面才行。

⑦说干就干。我们借了电钻,开始兴致勃勃地破坏那墙面。

⑧经过小半天的奋战,墙体变得面目全非了。我们又不辞辛苦地拉来水管,冲净了那蒙在爬山虎叶子上的白灰,又将那长长的爬山虎藤条一根根塔到墙上的花窗孔中,然后正告它们道:“这下,你要是还不爬,可就没有道理啦!”

⑨居然,它还是不爬!

⑩生物老师又来了。他挠着头皮说:“可能是原先生出的粘性吸盘已经过性了,也就是说,它们在最适合找到攀附物的时候没能找到攀附物,吸盘就在藤条上干枯了;而藤条顶端嫩芽上新生的吸盘又无力带动那么沉重的一根藤条,所以,这爬山虎就难往上爬了。”

⑪看着匍匐一地的爬山虎,我们万分沮丧。

⑿以为只能这样了——新的藤条从根部滋出后,张开眼,欣欣然发现旁侧已有我们殷勤打出的适于攀爬的墙面,于是欢呼着,将卷须上小小的吸盘快乐地吸附于墙面,开始了傲视前辈的向上奔跑;而匍匐的藤条只有怨恨地委身地面,看别人飞翔。

⒀清晨,我照例路过那面令人纠结的墙去上班。却见一位父亲带着一个男孩在那面墙前忙碌。再仔细看时,我惊叫了起来。——天!那父子俩居然在用透明胶条一根根往墙上粘那藤条!他们已经粘了十几根了。丑陋的墙,被漂亮的绿藤装饰出诗意。

⒁我对那父亲说:“你真行啊!太有创意了!”那父亲嘿嘿一笑说:“不是我,是我儿子想出的办法。跟咱们一样,他也在暗暗为这些爬山虎用力啊!看它们实在爬不上去了,他就说:咱们帮它们爬上去,这样,后长出的藤条借着老藤条往上爬,会更容易些……”

⒂如今,那面墙已经被深深浅浅的绿所覆盖,大概很少有人想起这一墙爬山虎初始的故事了吧?而我却不能忘怀。每次走到这里,我都忍不住驻足。我思维的卷须上生出一个个小小的吸盘,有自嘲,有自省,有自警,有自励。作为一名教师,我问自己,我是否给了每一株怀有向上热望的爬山虎一个攀爬的理由?当理想的藤条在现实面前怆然仆地,我能否像那个可爱的男孩一样,不沮丧、不懊恼、不怨艾,智慧地拿出自己的补救方案,将一根根自暴自弃的藤条抬举到梦的高度?

13.文中爬山虎为什么会始终攀爬不上那面墙,匍匐一地?(4分)

14.为了让爬山虎能顺利的爬上墙,人们先后尝试了哪些努力?(4分)

15.说说下列句中加点部分的含义。(4分)

(1)“听凭它们由着性子去编织美丽故事好了”。

(2)将卷须上小小的吸盘快乐地吸附于墙面,开始了傲视前辈的向上奔跑

16.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小男孩和他的父亲各有怎样的美好品质?(4分)

17.第⒂段画线部分告诉我们,小男孩给了作为教师的作者怎样的启迪?(4分)

13.墙面太光滑了,爬山虎卷须上的粘性吸盘无法吸附在上面(2分);原先生出的粘性吸盘已经过性了。(或它们在最适合找到攀附物的时候没能找到攀附物,吸盘就在藤条上干枯了;而藤条顶端嫩芽上新生的吸盘又无力带动那么沉重的一根藤条)(2分),所以会背弃那面墙,匍匐一地。

[78dc4d582376382f.jpg]

15.(1)在整面墙上爬满绿色的藤条。(2分)(2)在墙面上快速的攀爬。(2分)

[64f81d3997fa0d31.jpg]

有一种爱,很小

不管他们选择的目标是什么,迫击炮弹还是落到了一个越南小村庄的孤儿院里。几个教士和一两个孤儿被炸死,还有几个孤儿被炸伤,其中有个大约8岁的小女孩。

村里的人到邻近的一个和美军有无线电通讯联系的小镇上去求救。最后,美国海军的一名军医和一名护士带着急救箱,乘吉普车急匆匆地赶到村里。他们发现那小女孩伤得非常严重,如不抓紧手术,她就会因长时间休克和失血过多而死亡。要及时地给她输血,这就得要和她有同种血型的献血者。护士很快地给在场的人进行血型化验,结果,没有一个美国人和小女孩的血型相同,但有几个没受伤的越南孤儿却和她血型相同。

美军军医和护士一会儿用越南语,一台儿用法语,一会儿打手势,试图向这些吓坏了的孤儿们解释,如果不马上给这个小女孩献血,她就必死无疑,然后他们问孤儿们,有谁愿意给小女孩献血。

孤儿们听后,一个个瞪着大眼睛,一句话也不说。过了一会儿,一只小手颤巍巍地慢慢举了起来,很快又放了下来,接着又举了起来。

“啊,谢谢你。你叫什么名字?”护士用法语说道。

“恒。”小男孩答道。

护士很快把恒安置在担架上,用酒精在他的胳膊上擦了擦,把针头插进他的血管里。恒一声不吭,僵直地躺着。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发出了一阵颤抖的抽泣。但很快就用另—只手将脸蒙住,“疼吗,恒?”军医问道。恒摇摇头,并又用手蒙住脸,试图不哭出声来。军医又一次问他是不是针头刺疼了他,他又摇—摇头。

正在这时,一个越南护士正好赶到。她看到这种情景后,直接用越南语问恒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听了桓的回答后,温柔地对他说了些什么。

过了片刻,恒停止了哭泣,抬起眼睛询问似地看着越南护士,越南护士向他轻轻点了点头,恒脸上紧张的表情顿时释然。

越南护士看了看美军军医和护士,然后轻轻地说道:“他以为他快要死了。他以为你们要把他的血全部输给那个小女孩呢。”

“但他为什么又愿意献血呢?”美军护士问道。 ;

越南护士用越南语把美军护士的话又给恒说了一遍。恒回答说:“因为她是我的好朋友。”

1.“过了一会儿,一只小手颤巍巍地慢慢举了起来,很快又放了下来,接着又举了起来。”反映了恒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

2.将前文中与“他以为他快要死了”相照应的句子找出并用横线画在原文上并写在下面。

3.“越南护士向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意思是

4.题目“有一种爱,很小”,你对此的理解是

5、你能从艺术构思的角度,就小说的结尾作简要点评吗?

6.文章在表现战争时期人性美的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我们学过或读过的某些文章(含诗歌)也表现了这一主题,请试举出2篇。

题目:

1.内心犹豫,因误以为会丧命,但为了朋友最终决定输血。  2.“他突然发出了一阵颤抖的抽泣。但很快就用另—只手将脸蒙住。”“恒摇摇头,并又用手蒙住脸,试图不哭出声来。”  3.意思是“我说的是真的,你不会有事的。”  4.只为“她是我的好朋友”就选择了为朋友献身,这是一种纯洁的感情,看似小但其实在那种环境中令人震撼。   5.围绕着“卒章显志”或结尾的安排体现了故事情节的曲折,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6.《石壕吏》、《春望》、《望月有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丧钟为谁而鸣》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开首画横线句子所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是什么?(限于6个字之内)

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限于15个字之内)

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偏”,应当如何理解?(限于20个字之内)

4.“无法可想”,其含义应当怎样理解?(限于15个字之内)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的具体内容又指什么?

(1 )“那时那地”是指___ _____。

(2)“我的意见”是指___ _____。

(3)“却变化了”是指___ _____。

6.文中有三个加横线的“他们”,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个“也无怪他们疑惑”中的“他们”指代:____ ____。

第二个“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中的“他们”指代:____ ____。

第三个“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的“他们”指代:____ ____。

7.归纳这段文字的段意。(限于15个字之内)

1.无比愤慨。2.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3.为中国人不该夹在里边而感到怨责和悲哀。4.指想不出办法使麻木者清醒过来。5.(1)在日本仙台学医看了电影后。(2)学医救国。(3)弃医从文。6.第一个、第二个:都是日本青年学生。第三个:麻木的中国人。7.指出“我”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