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攀黄山亦寻常 (18分)

徐迟

①白露之晨,我们从温泉宾馆出发。经人字瀑,看到了从前的人登山之途,五百级罗汉级。这是在两大瀑布奔泻而下的光滑的峭壁上琢凿出来的石级,没有扶手,仅可托足,果然惊险。但我们现在并不需要从这儿登山。另外有比较平缓的,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我们甚至还经过了一段公路,只是它还没有修成。一路总有石级。装在险峻地方的铁栏杆很结实;红漆了,更美观。林业学校在名贵树木上悬挂小牌子,写着树名和它们的拉丁学名,像公园里那样的。   

②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雄峻难以攀登。这时山路渐渐的陡峭,我们快到达那人间与胜境的最后边界线了。   

③然而,现在这边界线的道路全是石级铺砌的了,相当宽阔,直到天都峰趾。仰头看吧!天都峰,果然像过去的旅行家所描写的“卓绝云际”。他们来到这里时,莫不“心甚欲往”。可是“客怨,仆泣”,他们都被劝阻了。“不可上,乃止”,他们没上去。方夜在他的《小游记》中写道:“天都险莫能上。自普门师蹑其顶,继之者惟云水僧一十八人集月夜登之,归而几堕崖者已四。又次为李匡台,登而其仆亦堕险几毙。自后遂无至者。近踵其险而至者,惟余侣耳。”   

④那时上天都确实险。但现今我们面前,已有了上天的云梯。一条鸟道,像绳梯从上空落下来。它似乎是无穷尽的石级,等我们去攀登。它陡则陡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石级是不为不宽阔的,两旁还有石栏,中间挂铁索,保护你。我们直上,直上,直上,不久后便已到了最险处的鲫鱼背。   

⑤那是一条石梁,两旁峭壁千仞。石梁狭仄,中间断却。方夜到此,“稍栗”。我们却无可战栗,因为鲫鱼背上也有石栏和铁索在卫护我们。这也化险为夷了。   

⑥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我们一行人全到了天都峰顶。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感谢那些黄山石工,峭壁见他们就退让了,险处见他们就回避了。他们征服了黄山。断崖之间架上桥梁,正可以观泉赏瀑。险绝处的红漆栏杆,本身便是可羡的风景。   

⑧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

  《黄山记》节选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3分)

10.文章第③段引用方夜《小游记》中描写天都峰的语句,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11.有人说第④段用三个“直上”显得多余,一个“直上”就可以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理解(4分)

12.文章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并试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3.标题中的“今”可以去掉吗?为什么?(4分)

9、作者一行人攀登黄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10、突出黄山的奇险,过去攀登黄山三都峰的困难,与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形成对比。

11、不多余,三个“直上”体现出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

12、深化主题。作者触景生情,由石彻的山路想到了筑路的黄山石工,把脚下的山路与对黄山石工的赞美、感激之情融为一体。

13、不能,因为“今”与“古”相对,作者通过写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来赞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和我们伟大的人民。没有“今”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再说过去攀登黄山是非常困难的,是不寻常的。

不要把佛信得那么痛苦

张丽钧

我所在的城市,地下是一片煤海。太多的人拼死违规偷采。据说一个偷采高手是信佛的,他在佛前发下誓愿:“让我多采一些再多采一些吧!我保证,把赚到的钱按百分之一的比例给你提成!”——他以为佛是看重提成的,以为佛贪了他一炷香时就没了立场。

遇到这等可叹、可笑、可悲的“信佛”者,我总忍不住要把藏人扎西多吉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藏人扎西多吉,是千万个磕着“等身长头”去拉萨朝拜者中的普通一员。他的鞋头缝着牛皮,膝头缠着牛皮,双手各套了一个类似“趿拉板”的牛皮掌套,精瘦的身子尺蠖般一曲一伸,在无尽的大路上艰难前行。

扎西多吉被一个从小轿车里钻出来的汉人给拦住了。

汉人好奇地问他:“我看你太辛苦了!你……是在赎罪吗?”

扎西多吉说:“我的心灵比山坡上吃草的小羊羔还要洁白,我无罪可赎。”

汉人又问:“那,你是为家人祈求健康吗?”

扎西多吉说:“我的家人个个比牛犊还壮,用不着我为他们祈求健康。”

汉人懵了,拧着眉头想了半天,问道:“你还没结婚吧?是不是看上了哪家的漂亮姑娘?”

扎西多吉笑起来,说:“我老婆刚生下一个八斤的男孩,母子好着呢!”

汉人还想问什么,扎西多吉伸出一根沾着泥土的食指指着他的鼻子,笑笑地说:“你是不是该问我,那你是想升官呀,还是想发财呀?告诉你吧,我啥都不为。我磕几个月等身长头去拉萨哲蚌寺,就是高兴啦!

汉人听了,十分错愕。

扎西多吉说:“我们藏民不像你想的那样,遇到不高兴、不顺心的事才想起来去拜佛。升不了官、发不了财、考不上学、儿女不孝、得了大病、叫相好的给踹了……这个时候你心里难受是吧?你难受就自己受着吧,你最不该在这个时候去打扰佛,让佛跟着你难受。其实,佛,最喜欢高兴的人了,佛也最愿意保佑高兴的人。你要真信佛,就不要把佛信得那么痛苦。痛苦地信佛,那是对佛的大不敬。我一降生,就是佛国的人。你看,我身上揣着这么多金子,这都是我卖牛卖羊赚的钱,我要把这金子送到哲蚌寺去。”

汉人无语,汗涔涔地钻回了小轿车……

快乐地信佛,快乐地信自己身善的力量,快乐地安妥颗洁净如莲的心;在恼人的尘世喧嚣中听到佛音,闻见佛法,悟透佛理,从而慈悲地面对,智慧地领悟,宽容地接受,勇毅地改变;常怀利他之念,把一种缺乏禅意的生活过出氤氲禅意,在人间烟火味中潜心修行,使菩提树常绿,明镜台常洁——这样,你就与佛相互拥有了。

(注:“等身长头”是藏区信徒的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08期)

17.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不要把佛信得那么痛苦”的含义理解。(含标点限40字个内) (3分)

18.文中说:“快乐地信佛,快乐地信自己身上善的力量,快乐地安妥那颗洁净如莲的心。”

你从中得到的一点启示是:(含标点限20个字) (4分)

19.请你就文末划波浪线“宽容地接受,勇毅地改变”一句写上批注,表达你的评价和看法。(含标点限40个字内)(4分)

17、不要带着某种功利的目的去信佛,应把信佛当作是一种信仰,快乐地信佛。 

18、乐观面对生活,快乐过好每一天。(抓住关键词“快乐”拟写)   

19、我赞同此观点。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困难、挫折,勇敢地纠正自身缺点。

你是我心底最美的缺陷

安宁

  在一个公园里,我遇到了他们。

男人长得很。五官像是被某个孩子随手画成的,连修葺都无处下手。而左边的脸颊,还有一道难看的烧伤疤痕。站起来去丢垃圾的时候,右腿还轻微地瘸着,从侧面看过去,矮小瘦弱的他,①犹如一株营养不良的灌木,长在树木葱茏的林中,既看不到头顶的蓝天,也无法深深地,抵达泥土最丰厚的一层;而路人呢,则每每都用镰刀或者拐杖,毫不留情地,将他奋力地拨开或者砍掉。

  而她,则是个盲人,每走一步,都需要他的搀扶,除了用耳听着游人在喷泉前兴奋的尖叫,用鼻嗅着周围的花香,这个公园于她,似乎有些多余。她既不能欣赏似锦的繁花,也不能像其他女子一样,打着漂亮的花伞,怡然自得地在园中散步。她所能做的,只是倚靠在他的身边,晒晒太阳,听听鸟叫。

  几乎每一个走过的人,都会一脸同情地看看这一对特殊的夫妇。投向男人的眼光,大多是匆忙中带着点不屑与高傲,似乎他就是面镜子,不仅可以照出路人的荣耀,亦可反射出他的丑陋与卑微。投向女人的视线里,则基本是同情,想她眼盲本已不幸,此生还要与这样一个被社会视作边缘的男人一起度过。甚至,更为可怜的是,别人丢给他的白眼和嘲弄,她从来都看不见。

  她显然是渴了,听到叫卖雪糕的,便笑着朝向他,像一个嘴馋任性的小女孩,让他去买。他不知说了句什么,竟是让她咯咯笑着轻轻捶了他一拳。不管他说了什么,在路人的眼里,②那一刻的她,犹如一朵娇羞的莲花,嗔怒里满含着妩媚的温柔。

  他朝卖雪糕的摊位走去,她则侧耳倾听着他的脚步声,又用空洞的眼睛,看着他的背影。摊位前聚了很多的人,他耐心又焦虑地站在人群的外面,一边瞅着冰柜里飞快少下去的雪糕,一边回头看着不远处安__等着的她。人们就像在看一个天外飞来的外星人。更多的人,自动地闪开来,不是为他让道,而是不想与他站得太近。

  他就这样在别人淡漠又锐利的视线笼罩里,掏出两元钱,放在柜上,转身挤出了人群。

  他脸上的表情,随着走近女人,变得愈发地柔和起来。等到坐下来,替女人剥开雪糕外面的包装时,他的眉眼里又重现昔日柔软清亮的底色。那支雪糕,他们你一口我一口地吃了许久,③一直吃到阳光薄薄地洒落下来,轻纱一样,将他们环拥住。等我再一次经过他们身边时,他正牵着她的手,朝一个水池旁走去。在那里,他很认真地扶她蹲下身去,而后为她洗着手上残留的雪糕的汁液。那一刻,他们互相倚靠着,④水中的倒影,晃动着,犹如一池盛不住的幸福

(选自《青年文摘》2008年第8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丑”,指文中的丈夫长相难看,与下文中的美好心灵形成鲜明的对比。

B.“一脸同情”,这是路人心地善良的表现,对夫妇俩起着正面衬托的作用。

C.“外星人”,表明人们与夫妇俩之间有着极大的隔阂。

D.“淡漠又锐利”,表明人们对丈夫的态度冷漠,目光挑剔。

9.下列对文中几个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句意在表现丈夫的矮小病弱,营养不良。

B.第②句写出了妻子脸带娇粉,羞涩柔媚的笑态。

C.第③句既表明夫妇俩吃雪糕的时间长,又强调夫妇俩的微不足道。

D.第④句的意思是不管生活有什么变故,彼此间的柔情都会让夫妇俩永远相亲相爱,

幸福美满。

10.下列最符合作者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A.谴责路人对残疾人的麻木不仁。

B.呼吁社会关注残疾人的生活。

C.赞美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

D.歌颂人性的涥朴与完美。

8.B

9.C

10.D

秃的梧桐(18分)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ɡɡ 1ónɡ(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1)——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21.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人的词语。(2分)

qiáo cuì (      )   cōnɡ lónɡɡ  (      )

22.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答:

2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3分)

答:

24.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4分)

答:

25.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26.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

21、憔悴 葱茏(每字0.5分)            

22、3分 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

23、3分 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 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24、4分 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 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答“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 中心”给4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25、3分 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26、3分 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 顽强的毅力!

把钥匙挂在心口(22分)

⑴年纪轻轻,可是我忘性挺大。每逢出门总是得先找到家门钥匙。不然,回家时我一准儿会站在门前束手无策。

⑵一次,把我这种烦恼讲给朋友听,朋友笑道:“其实很简单,你可以用个红绳把钥匙串起来套在脖子上,让钥匙贴着心口,这样你肯定不会再忙着找钥匙了。”

⑶一试,果然不爽。再细细地研究一番,又觉得这种做法实在是富有深深的意趣。

⑷人们常常把钥匙拿在手里。可是手里总是满盈盈的:奖券、首饰、职称、学历、荣誉证书、信用卡……然而在这个什么都需要疯狂掠取的时代,手里的东西也并不能让人足意。人们往往是在紧握双手的同时,还在时时刻刻地环顾着周围,想着要再去获取些什么。手是这么小,可要的东西是那么多,哪里还会有钥匙一个合适的位置呢?

⑸人们也常常把钥匙放在口袋里。可是口袋里也往往被塞得不留一丝空隙:股票、期货、房产、存单……凡是人们认为对自己有用而且能够保存一段时间的东西,都要让他们在口袋里占上一席之地。口袋被撑得那么鼓,那么胀;似乎随时都会有爆炸的危险。哪里还会有钥匙一个宽松的位置呢?

⑹人们还常常把钥匙放在皮包里。可是现在的皮包本身好像往往比皮包里的东西更重要。人们的皮包不停地淘汰着,变幻着,皮包里的东西也在做着相应的增多、减少、搭配和组合:化妆品、手机,甚至卫生巾……哪里还会有钥匙一个恒定的位置呢?

⑺于是,我们常常随意地把钥匙放在某个地方。于是,我们便常常需要去寻找钥匙。

⑻难道不是吗?

⑼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我所说的手,是心灵的手。我所说的口袋,是心灵的口袋。皮包,是心灵的皮包。钥匙,当然也是心灵的钥匙了。

⑽所以,才需要把钥匙挂在心口。

⑾也许,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只有心灵才是最易空旷的地方。我们只有把钥匙挂在心口,才能时时听到钥匙敲击心灵的声音。

⑿也许,在这个浮华轻飘的世界上,只有心灵才是最为真实的福地。我们只有把钥匙挂在心口,才永远不会忘记回家和失落家门。

15、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

足意:

浮华:

16、第⑶段画线句子中“这种”指代的内容是(2分)

17、下列句子,琢磨一下其中的的含义。(4分)

①“人们往往是在紧握双手的同时,还在时时刻刻地环顾着周围,想着要再去获取些什么。”

②“可是现在的皮包本身好像往往比皮包里的东西更重要。”

18、为什么说“只有把钥匙挂在心口,才永远不会忘记回家和失落家门。”(4分 )

19、感知全文,钥匙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4分 )

20、理解文章的标题“把钥匙挂在心口”? (4分 )

15、(4分)心满意足  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顾实际。

16、(2分)可以用个红绳把钥匙串起来套在脖子上,让钥匙贴着心口”这句话。意趣是“也许,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只有心灵才是最易空旷的地方。我们只有把钥匙挂在心口,才能时时听到钥匙敲击心灵的声音。(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意对即可。)

17、(4分)人们的“贪婪”,不知道满足。②表明人们的“虚荣”,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内在的本质。(意对即可)

18、(4分)心灵才是钥匙最为真实的福地,只有把钥匙靠近心灵,才能时时提醒心灵固守自己的家园。

19、(4分)在这个浮华轻飘的世界上,人们总是欲望太多,总想攫取更多的东西,心灵的手、口袋、皮包等都被杂乱的物质塞满,所以“微不足道”的钥匙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意对即可)  

 20、把心灵的钥匙挂在心口,不要迷失自己,不要找不到人生方向,要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拥有充实丰盈的人生。

 

生命的舞鞋

(1)偶尔,在路边的鞋店里,你会遇见一些特殊的顾客,她(他)是一位拄着双拐或摇着轮椅的不幸的人,空荡荡的裤管暗示他们已失去一条左腿或右腿……或许,一开始你并未多想什么,只是用同情和尊重的目光轻轻地掠过那些受伤的躯体.可冷不丁,一个清冷的念头升了起来:在其一生中,会有多少永不曾穿过的鞋子啊!而那只永远多余的鞋子又将会在其敏感脆弱的心灵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2)这个念头久久折磨并感动着你.虽思忖不出更多的理性含义,但总觉得有一种清冽的生命之美隐含其中.

(3)我曾亲眼目睹一位豆蔻少女,由双亲陪着将一辆轮椅摇进鞋店,全家人兴致勃勃围着柜台指点个不停,请老板把一只只精美的盒子打开、浏览,再换一只,打开,约半小时光景,他们在这不足20平米的店铺里已研究了不下十双鞋子,奇怪的是,有好多次,那少女总嫌左鞋的质地不够完美而遗憾地摇头,在常人看来,这不免显得赘余:因为命运已注定她永远不可能将这只实际的鞋子套在脚上……永不可能!但她和家人却挑剔得如此仔细、专注,笃诚的神情让人想到收藏家.

(4)一团美丽的小小的谜,像睫毛上的雾,不是吗?直到后来——那天,我应邀去一位朋友家参加一个晚会.到了才发现,那位弹出曼妙琴声的典雅女子竟是一位残疾人,她就那样怡静地坐在琴台后,披一袭水样的黑裙,不时回眸冲客人微笑致意.

(5)那是一支名叫《在水一方》的曲子。我躲在最远的一处沙发上用心听着,惟觉得她身上一股月光般的清洁和摄人魂魄的梦幻力量……朋友告诉我,她曾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跳芭蕾舞的,在国内比赛中获过奖,四年前,她在旅游登山时遇上了滚石,失去了一条左腿。我愣住了,这灾难对一个靠足尖支撑生命的艺术女子而言,难道不比死亡更残酷吗?是啊!朋友感慨地说,她绝望过、痛不欲生过,也曾偷偷地服下过安眠药……可她毕竟挺过来了,现在她活得很出色。

(6)怀着好奇和钦佩的心情,我提出参观一下主人的书房。迎面墙上有一幅放大的黑白剧照,那就是她在全国比赛中演出《天鹅湖》的情景……最后,我驻足在一排栗色的工艺橱窗前,透过浅蓝色的挡板玻璃,我看到十几双洁白纤巧的专用舞鞋,灵巧极了,被主人拼列成几何图案,翩然欲飞的神态……旁边还附有“年、月”等字样的纸卡,显然那是她当初训练或比赛用过的,令人惊奇的是,在下方橱格里,还躺着些极普通的鞋子,和常人使用的并无二致,可他们仅有单只,准确地说,是左鞋,全是新的,是一只只从未穿过的新鞋……

(7)眼前豁然一亮,我兴奋得有些颤抖。啊!找到了!我终于找到它啦!这些神秘的永不曾被穿用过的鞋子,它们没有像我所担心的那样莫名其妙地失踪或遭遗弃,而是一直很好地珍藏着,像其主人那样真实有力地活在这世上。千真万确,它们即在眼前啊!

(8)猛然想起日前遇见的残疾少女和她的家人,那萦绕于怀的疑窦倏然澄明了:那鞋子的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它们是永不可或缺和不容漠视的啊!正像这位可敬的女演员,虽然失去了一条极有价值的腿,但却赋予了人生更丰富的美和价值,她的生命并没有掉队啊……

22.通读全文后,你认为作者笔下的“生命的舞鞋”是一双什么样的“舞鞋”?(3分)

答:

23第(1)段中,“或许,一开始你并未多想什么,只是用同情和尊重的目光轻轻地掠过那些受伤的躯体”一句中,人们为什么会用“同情”和“尊重”的目光?(4分)

答:

24.文章第(2)段说“这个念头久久折磨并感动着你”,为什么?(3分)

答:

25.第(3)段作者记叙残疾少女“仔细、专注”地选购鞋子,这样写的用意和好处是什么?(4分)

答:

26.第(6)段作者写到“十几双洁白纤巧的专用舞鞋”和“被主人拼列成几何图案,翩然欲飞的神态……旁边还附有“年、月”等字样的纸卡”这显示出主人的什么品质?

答:

27.阅读本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给了我们那些有益的启示?(4分)

答:

22.(3分)答:勇敢、坚强、乐观,身残志坚,笑对人生的磨难等。

23.(4分)答:同情:同情她(他)躯体受伤致残的不幸。

              尊敬:尊敬她(他)忍受身残的痛苦而顽强生活的勇气和精神。

24.(3分)答:因为始终想象不出残疾的她(他)怎样对待那些多余的鞋子,思忖不出其中的理性意义,这令人感到困惑,所以受折磨;而隐约感觉到其所蕴涵的生命之美又常常令人感动。

25.(4分)答:通过进一步叙事引起读者对残疾的她(他)买多余的鞋子的思考。衬托后面身残志坚的女演员,为后文揭示人生之美的哲学意义做铺垫。

26.(4分)答:身残志坚,笑傲人生打击,保持生命的尊严,积极追求精神的完美和美。

27.(4分)答:(1)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它们是永不可或缺和不容漠视的。(2)在某种意义上,身体残疾赋予了人生更丰富的美和价值,身残志坚的人更可敬、更丰满。(3)无论身体条件多么残酷,保持对美的追求将是人生最可贵的追求。(答两点即可。)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 (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第二次流泪,是 . )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16.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3分)

答: .

17.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 .

18.“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和“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请你说说两次流泪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

19.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为“我”所订做的“皮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

20.文中写到了“我”的几次流泪,其实这几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老师为①③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③处的写法,在②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3分)
答:第②流泪,是 .

21. 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3分)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 ,《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答:

.

16. 言之成理即可(例:赞成。因为在父母眼中,无论儿女多大,永远都是他们的小孩子,父亲亲自送他,是父爱的表现;反对。虽然父亲的行为表现了一种亲子之爱,但却无助于“我”的成长,甚至在一定程度还削弱我“我”独立生活的能力。)(3分)

17.答:不矛盾。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3分)

  18. 答:第一句是因父亲在如此困境下还这样关心我,使我感动而流泪;第二句是因父子分别,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想到今后父亲艰辛而难过流泪。(3分)

  19. 答: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家时生活艰难、渗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定做昂贵的紫毛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3分)

20.意对即可。,感动离别之泪。答感动、离别、理解、感激、同情、忧虑、忏悔均可。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是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3分)

21. 不设统一答案。赞成任何一方均可,但必须结合课文父亲的形象来谈,有理有据。(3分)

两个人的旋转木马

王懿

周日,带女儿宝宝去儿童乐园,三岁的小孩子,乐此不疲地乘坐旋转木马。无奈,只得陪她一圈圈坐下去。

很简单的游戏,旋转,升腾,降落,单调的圆圈,单调的音乐重复播放,是那首连孩子也会唱的《生日快乐》。

身边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小丫头还是不肯下来,坐在旋转的木马上咯咯地笑个不停,蓬蓬裙随着木马的起伏飘飘绕绕,像个幸福的小公主。

不知什么时候,前面的木马上,再度换了主人,竟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头发全白了,大概七十几岁的年纪,想必是带着孙子或外孙来玩的。可找过去,老人身边,并没有小孩子。

木马如此转了一圈又一圈,音乐重复停顿又重复开始,前面的奶奶竟然也同女儿一样,一圈一圈地坐了下去,身边的人来了走,走了又来,老奶奶坐在那里旋转着,起伏着,一头白发在午后的阳光下竟也生动无比。是个奇怪的老人呢,旋转木马,到底是小孩子的游戏,几乎从未见过这般年纪的老人来玩,如此兴致勃勃地玩……

宝宝终于坐够了,在音乐又一次停顿的空当,伸出手要我抱她下来。我也终于看到了老人的面容——苍老而和善的面容,随着木马的旋转起伏,带着孩子一样简单快乐的笑容。

后来,老人慢慢下了木马,下了旋转的圆盘,却似乎意犹未尽,又回头,用向往的眼神,看着木马又载着一些孩子慢慢旋转起来。

我走过去,假装随意地问:奶奶,带孩子出来玩啊?

她转头,看着我,忽然笑了,摇头:不是带孩子,是我自己来玩。

这个奇怪的老太太。我笑笑,不好再问什么,低头去逗宝宝。老人却拉着宝宝,主动接着我的话题说:想坐坐旋转木马,想了好多年了。我年轻的时候看过一部电影,是国外的片子,里面一个漂亮的女孩子,在过生日的时候,被自己的男朋友带着去坐旋转木马,她穿那么好看的裙子,好像要飞起来……那时候他说,等有旋转木马了,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一定带我去坐。可是有了木马的时候,他却站不起来了。后来他说,等到他病好了,一定带我去坐旋转木马……就这样说着说着,我们都老了,他到底也没有站起来,去年,他走了……今天是我70岁生日,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中他说,要带我去坐旋转木马。我知道,他心里还惦记着呢,所以我就跟他说,今天,我一定来坐旋转木马,带着他,高高兴兴的……

我转了一下身,掩饰着已经漫过眼帘的泪。然后蹲下身来抱起宝宝,我说,宝宝,现在,咱们去陪奶奶再坐一次旋转木马,好吗?

小丫头睁大眼睛看看我,又看看老人,用力点了点她的小脑袋。

那个周日的午后,并排的旋转木马上,我和宝宝一起,陪着满头白发的奶奶,一圈一圈地坐着旋转木马,和着音乐,唱着那首古老的生日歌……我知道,那天的旋转木马,只属于两个人,相亲相爱的两个人,即使他们之间,已隔着人间与天堂。

10.选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11.文中画横线句中都有“奇怪”一词,从文中所记叙的内容看,使作者感到“奇怪”的原因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12.文中主要写了“我”和老奶奶两个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所具有的特点。

13.体会下列句子所蕴涵的情感。

①竟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头发全白了。

②我转了一下身,掩饰着已经漫过眼帘的泪。

14.第二段中反复强调游戏、音乐的简单和单调,其用意是什么?

15.本文以“两个人的旋转木马”为题有什么作用?

16.假若你在游乐园里经历这样的事情,也一定会很有感触。如果某电视台让你用DV拍摄下来加以编辑并播出,请你为此记录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配上一段画外音。(50字左右)

标题:

画外音:

10.本文写了“我”在游乐场遇到一个老奶奶为了完成老伴的心愿而坐旋转木马的故事。   

11.不完全相同 前者是对老年人(老奶奶)玩小孩子的游戏并且还玩得兴致勃勃感到奇怪,后者是在弄清老奶奶并未陪伴孩子而是独自一人到儿童游乐场坐旋转木马的情况时尤其感到奇怪。

12.“我”善良、热情(或善解人意);老奶奶和善慈祥,深深怀念着自己的老伴。13.①感到惊讶和不理解②为老奶奶的故事和她与老伴的深挚爱情而感动。

14.要点提示:①为下文写“我”对老奶奶兴致勃勃地坐旋转木马感到难以理解作铺垫;②有反衬作用,更加突出了老奶奶对已去逝老伴感情的深厚。15.点出了全文的叙事线索,赞美了老奶奶与老伴间的深挚爱情。16.略。

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张丽钧

(1)那天,我正看一个挑战类的电视节目。当一个叫卡尔布的德国人登场的时候,我丢掉了手里的家务。

(2)那是个大块头的家伙,拎着一把红色的电锯,慢吞吞地出场了。他要表演的是,用不超过l50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3)木桩是普通的木桩,跟扔在我家后院的一截木桩没啥两样。

(4)我看见卡尔布将木桩竖了起来,然后朝主持人晃了一下电锯,示意准备好了。于是,计时开始。

(5)卡尔布娴熟地使用着电锯。笨重的身体一点也不妨碍他灵活的手。电锯与木桩亲密接触,嗡嗡的响声中,被淘汰的边角料一块块应声坠地。一时问,我根本看不出卡尔布究竟是在做椅子的哪一部分,只看到屏幕左下角的电子计时器在不停地跳字。两个主持人忘记了解说,只管前倾了身子、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看卡尔布的精彩表演。到了后来,连边角料都看不到掉下来了。卡尔布的电锯用他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说着轻重深浅。在我眼中,卡尔布不像是在做木匠活,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秀”。

(6)观众一片欢呼!卡尔布从木桩的顶端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小椅子——用时仅仅95秒钟!

(7)卡尔布得意地将那个靠背上带有镂空花饰的小椅子放在地上,然后,单脚悬空站了上去。演播大厅又是一片欢呼。

(8)我多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速你椅子啊!我设想着如果把它稍稍打磨一下,刷上清漆,上面再安放一个花儿一样的孩童,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9)不由想到我圆宋代那个画竹高手文与可,他画竹的秘诀是,先让竹子在胸中长出个样儿来。再按那胸中的样儿将竹子搬到纸上。我想,对卡尔布而言,又何尝不是先在胸中制成了一把现成的椅子呢?那个小椅子原本就是藏在木桩里了,卡尔布只是花费了95秒钟的时间,将它从木桩中“找”了出来。

(10)在尘世间,“创造”这东西永远是最迷人的。颖慧的心,灵巧的手,常能对凡庸的事物做出非凡的解读。没看卡尔布表演前,我只会将我家后院的木桩叫做木桩它们呆头呆脑,只不过是木头一截、一截木头;看了卡尔布表演之后,我看那些木桩时的眼神倏地变了!我设想那庸常的木桩里面正藏着一批精美的迷你椅子,只待一把富有灵性的电锯一声轻唤,它们即会列队翩然而出!

(11)其实,又何止是木桩呢?被我们凡庸的眼与心怠慢了的事物尚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着画意,四季里藏着诗情,有谁,愿意带着激情将这旷古的画意与诗情从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来。让它们以一种无比美好的姿态,恒久地存活于喧闹人间!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2009年第11期)

17.请概述卡尔布在电视节目中表演了一个什么绝活。

18.作者那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迷你椅子”,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9.第(9)段讲到宋代画竹高手文与可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 文章引用这个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品味第(10)段中加点的词,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21.精巧玲珑的小椅子,藏在呆头呆脑的木桩里。请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17.用95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18.“创造”这东西永远是最迷人的,颖慧的心,灵巧的手,常能对凡庸的事物做出非凡的解读。

    19.胸有成竹  用大家熟知的故事,让读者更容易明白卡尔布获得成功的原因。

    20.这些词语把木桩、椅子和电锯都拟人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创造力可以把庸常的 “木桩”变成精美的“椅子”。(意思对即可)

    21.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能扣住文本,清晰地阐释自已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因我们的熟视无睹而变得平庸。我们若能时时以新鲜的目光和灵动的心去看待平凡的生活,勤于实践,勇于创造,生活就会充满诗情与画意。②如果我们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先用心观察、研究,考虑成熟之后再实施,成功的几率就更大,也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行走的父爱(10分) 邹扶澜

  因为工作忙,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母亲家了。

  那天,我开车去一个村庄采访,结束时已近黄昏,晚上又有朋友约着吃饭。走到一条僻静的沙石路,远远的,我看见一个矮小的身影在前面慢慢走着,近了,看清是一位老人,佝偻着腰,拄一根拐杖,走起来十分吃力。我落下车玻璃,说,大爷,你去哪儿,要不要我捎你一程?

  老人耳朵有些背,明白了我的心意后,满是皱纹的脸上显得很感激。我下车,扶他在后座上坐下。

车启动,我才知道我犯了一个错误,老人要去的村子跟我并不顺路,简直就是南辕北辙。可我已经不能把他放下了,只好掉头加速前进,边走边和他拉着家常。

  他说,他是去看女儿的,从昨天早晨一直走到现在,也不知怎么回事,这路走起来就这么长,昨晚,他就在一间破屋底下蹲了一夜。

  我有些惊讶,心想这__还真当着了,要是寒冬腊月,还不得把人冻死?我回头看了他一眼,大着声说,大爷,您是迷路了,这样走下去,再走十天也到不了你女儿村的。

  老人眯缝着眼,微微地笑着,不住地说着感谢话。我说,你女儿家没有电话吗,怎么不叫她来接你呢?你这么大年纪的,真走丢了可怎么办哪。

  这一问不要紧,老人干裂的嘴唇蠕动两下,眼窝里就噙满了泪。他说女儿病了,家里的人都瞒着他。他一共有六儿一女,最是女儿孝顺,每半月必定回来看他跟老伴一次,这次两个月没回来了,他生了疑,后来就偷着听孩子们说话,知道女儿查出得了那种不好的病。

  他说的不好的病我知道,就是癌症。

  他怕女儿突然死去,见不到女儿一面,所以就瞒着家人跑出来了,谁知却迷了路。

  我不由得一阵感叹,说,大爷,你这么一声不响地走了,家里人不知道该怎么着急呢,你知道家里的电话吗,我先跟他们说一声。

  他摇了摇头。

  一个小时后,到了老人说的那个村庄,很顺利,我找到了他的女儿家。她的女儿五十多岁,看上去气色还好。老人一下车,扔掉拐杖就向女儿跑过去,一把抱住她,老泪纵横。女儿一边抚着他的肩膀,一边张着疑惑的眼神问我怎么回事,你怎么把他送到这里的?我家里出了什么事吗?

  我把事情的原委简单解释一下,说,你爸为了来看你,走了两天,昨晚还在一间破屋底下蹲了一夜呢。

  女人听了,顾不上谢我,抱住老人的肩膀,失声痛哭,说,爸爸,我没事,真的没事,你来家,我给你看病历,医生说只要动个小手术,就没事了,真的爸爸,我没有骗你…… 老人不信,推开女儿,左看看,右看看,哽咽着说不出话。

  边上围过来几个人,也上前劝慰老人,帮着女儿解释。

  我悄悄发动起汽车,走了。

  走出很远了,我的眼前还在闪现着刚才的影像。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

  我拿出手机,跟朋友辞掉了约会,拨通了父母家的电话。

12、文章的题目是“行走的父爱”如果改成“父爱”可以吗?为什么?(2分)

13、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吧。(2分)

14、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很感人,如:“ 这一问不要紧,老人干裂的嘴唇蠕动两下,眼窝里就噙满了泪。”和“老人一下车,扔掉拐杖就向女儿跑过去,一把抱住她,老泪纵横。”请你选择一处,联系全文谈谈你读了之后体会到了什么。(2分)

15、“我拿出手机,跟朋友辞掉了约会,拨通了父母家的电话。”请你想象一下“我”要给父母说些什么话?(2分)

16、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的父母在你的身上一定也倾注了很多很多的爱吧,请你列举一些;你又为终日为家为你操劳的父母做了些什么呢?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2分)

12、答:不可以。行走的父爱,表现父亲为看望生病的女儿路途的艰辛,更加突出了父亲对女儿爱之深爱之切;同时也体现出父亲对女儿爱是一直伴随着女儿从小到大到的成长历程。如果换成了“父爱”则不能体现上述两个方面的意思。

13、略

14、略。(示例:第一处细节描写:听人问起他此行的目的父亲很激动,泪水止不住在生人面前涌出说明老人对一直很孝顺父母的女儿很挺爱,女儿就是他的命根子,很担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们做儿女的要孝敬老人。第二处细节描写:从“扔”“跑”“抱”三个动作,显示出了老人不顾疲劳、年迈和身体不便等见到女儿的激动心情和举动,对女儿的爱得到了彻底释放,真是父爱如山。令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多么伟大的父爱呀。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的后好好回报父母。)

15 、答:妈妈,是我,你在家等我,一会儿我回去看你跟我爸。

16、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