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进中举》选文,回答20——26题(22分)
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①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②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③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④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⑤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⑥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⑦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骂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20.选文第二段所标示的七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文中画出这四个层次并概括层意。(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⑤句中,最能表现范进疯劲十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2分)
22.作者写范进由喜而疯的过程,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对文中加点词“好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了,我不用再苦读苦熬了。
B.行了,我可以在众人面前抬起头了。
C.我成功了,我终于可以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了。
D.我可以当官了,我一定会为老百姓们多做点好事。
24.下面的描写不属于侧面烘托“范进”这个人物形象的是( )(3分)
A.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B.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C.众人拉他不住
D.说着,往后一跤跌倒,不省人事
25.这段文字中,还对邻居作了描写,这些描写表现邻居们什么心态?简要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0.①②|③④⑤|⑥|⑦ 层意要点:昏厥、疯跑、跌进池塘、跑到集上。
21.飞跑
22.动作、语言、肖像(神态) 为了说明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捉弄和情感的折磨,已把他们毒害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从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意思对即可)。
23.D
24.D
25.巴结新权贵,对有权有势者敬畏的心态。
26.批判、否定,辛辣嘲讽。
一碗米粉
徐全庆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27、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①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②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28、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
29、“收了生意”的杨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你如何理解他的这一举动?(3分)
30、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31、选文以什么为线索?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3分)
27、①“尴尬”写出了父亲付不出米粉钱时难为情、不知所措的情态。(1分)
② “使劲”写出了杨店主因感动而用力握住父亲的手的动作。(1分)
28、父亲的信守承诺和杨店主的真诚善良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感到无比温暖;点题(言之有理即可,2分)
29、杨店主被父亲的真诚所打动;杨店主要为父亲了却这桩心愿;他想通过为父亲再做一次米粉来表达他的情意;表现了杨店主的善解人意。(答出三点,意思相近即可,3分)
30、父亲是个信守承诺、执着坚毅的人。十五年前,他在桂林因钱包丢失,未能付给杨店主一碗米粉钱,承诺以后一定要付给他。事隔多年,“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所以他专程来到桂林,千方百计找到杨店主,归还了米粉钱,兑现了他当初的承诺。(答出父亲的性格特点2分,结合文章分析2分)
31、选文以“一碗米粉”为线索(1分)。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叙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使用插叙手法,插入对往事的回忆,释疑;结尾点明中心,呼应题目(答出两点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9---22题(13分)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9、“我”的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2 分)
20、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 她却笑了?这说明了什么?(4分)
21、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2 分)
22、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⑦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两处这样写对于结构文章有什么作用?(5分)
19、(2分)因为她一心全扑在瘫痪的儿子身上,无心再侍弄花。(意思对即可)
20、(4分)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无私的母爱。(前两问每问1分,最后一问2分,意思对即可)
21、(2分)这些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生活是美好的,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意思对即可)
22、(5分)第①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第⑦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含义各占2分,作用占1分,意思对即可)
请品读下面的短文,认真作答 20 — 24题。(12分)
①燕子在南飞的路上无意间望到了骆驼,只见他长颈上系着红绸巾,两座骆峰中间搁着玲珑精致的篮子。燕子动了好奇心,想要看看骆驼到底寻到了什么“宝”。他回环往复地低飞在骆峰上空,看了又看,大为惊异:在篮子里面放着的只不过是一些保水源﹑耐盐碱的胡扬,沙地造林的沙枣,耐旱﹑耐碱﹑耐寒的罗布麻,以及沙芦草、芨芨草、梭梭草和骆驼刺的种子。燕子楞住了,嘘!这算什么宝?他转念一想,便醒悟过了。骆驼寻到的不是使自己养尊处优的宝,而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
②鹦鹉听说骆驼寻到了真正的无价之宝,羡慕得要死,她追问燕子:“难道是《天方夜谭》里苏丹皇冠上的那颗夜明珠?”燕子鄙夷地说:“你太小看他了!世界上什么样的人寻什么样的宝。骆驼寻的是变沙漠为绿洲的宝!”鹦鹉又惊愕又惭愧,脸蛋涨得通红,拍拍翅膀,没趣地飞走了。
③这时候,骆驼和他的同伴们,正越过一道道长长的沙梁……
(节选自《骆驼寻宝记》,同学们,寒假里读一读我们的七下语文课本,还有很多这样的美文!)
20. 内容理解:试结合文段内容,简要作答:燕子为什么“大为惊异”?(2分)
我的理解:
21. 内容理解:试结合文段内容,简要作答:燕子转念一想,醒悟了什么?(2分)
我的理解:
22. 内容理解:鹦鹉听说骆驼寻到了真正的无价之宝,为什么羡慕得要死?(3分)
我的理解:
23. 文学知识:请把文中对鹦鹉进行神态描写的句子工整的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我的抄写:
24. 主观表达:读完这篇童话后,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请谈一谈你的看法。(3分)
我的启示:
20、(共2分,考查理解概括能力)答案示例:骆驼篮子里并没有价值连城的宝。
21、 (共2分)答案:骆驼寻到的不是使自己养尊处优的宝,而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
22、(共3分,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答案举例:羡慕骆驼拥有了无价之宝。
23、(共2分)答案:“鹦鹉又惊愕又惭愧,脸蛋涨得通红,拍拍翅膀,没趣地飞走了。”
24、(共3分,建议从三方面酌情给分:①联系本文②有见解或表达通顺合理③泛泛而谈或书写较乱最高得2分)答案举例:略(关键词如:坚持,毅力,奉献等)
( 链接:)记叙文考查要点一般为:①识字写字②记叙线索③词句含义④句段作用⑤筛选信息⑥理解主旨⑦人物分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分析;辨析表达方式(描写)、赏析关键词句⑧文体发散。但论记叙文怎样考,最终考点主要有两类:一是基本知识(基本阅读技能);二是文体阅读知识与技能(分析综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评价鉴赏能力)
请细读下面的短文,认真作答 15 — 19 题。(15分)
享 受 春 雨 (厉彦林)
①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林、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滋润,感觉春天那年轻的心跳……
②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春雨婀娜多姿,巧笑倩兮,步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忧愁,没有冬雨的冷酷,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令人悄然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妙佳句。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匝的雨窝。春雨从不埋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瘠,总是执着地投入,迅速渗进地下,形不成水流,只让土地守候和感动,让世人留恋和感叹。
③走在乡间小路上,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此时可以真正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我记得在老家院中赏雨的情景。雨点劈里啪啦掉下来了,洒在头上,落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我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可心里高兴,脸上绽放着笑容,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清凉和惬意。院里的梧桐树耸立雨中,紫红的小芽芽摇曳着甜美的心事。枝杈上被雨淋过的喜鹊窝颜色更加凝重,淘气的小喜鹊躲在老喜鹊的翅膀下,时而从窝里探出小脑袋,新奇地瞥一眼外面的风景,又唧唧喳喳地把头缩回去。树下有一群相互依偎的鸭子,时而用嘴巴梳理着羽毛,呱呱地交流着什么。那鸟鸣声、鸭叫声,伴随风声雨声,滋润,清雅,恬淡,宁静……
④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雨虽然不大,却滋润着乡间万物,悄然改变了山乡的颜色,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点燃了生命的期待与呼唤!……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土地松软了,生命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在繁衍、传承、轮回。前两天还光秃秃的山冈,奇迹般地罩上了新绿。真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大地是藏梦、长梦的地方!萌生绿色的地方就舒展生命,就有开花的渴望,就有歌声在酝酿!每人都种植一份鲜嫩的心境,收获一缕成长的愿望。
⑤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春雨会跟随着气候幻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的内涵。或嫣然,或惆怅,或温柔,或冷寂,或清丽,或婉约……可谓千种心情,万种雨境。 (《中学生阅读》)
15. 记叙线索:所谓线索是贯穿全文并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请再读全文,并回答:
选文是以 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2分)
16. 文学知识:本文多处用到拟人的修辞方法,试举出一例,抄写在横线上。(2分)
我的抄写:
17. 内容理解:试结合文段内容,并根据所给的示例,分析“春雨”的其他特点。(3分)
示例:第②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朦胧,多姿,无私奉献。
第 段让我们感受到: 。
18. 句子赏析:选文②段中:“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和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说一说理由。(4分)
我的理解:
19. 语言表达: 选文生动的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独特感受。请用上排比的修辞方法写一段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一下你对“夏雨”或“秋雨”的感受。(4分)
15、(本题考查对记叙文线索的理解能力,共2分,意思概括准确即可得分)
答案举例:“享受春雨”或“喜爱春雨”等。
16、(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能力,共2分,书写潦草酌情减分)答案示例:略
17、(本题考查对记叙文内容及中心的理解概括能力,共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答案参考:①第③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
②第④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宝贵,对乡间万物的滋润,生命的律动。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综合理解及关键句子的赏析能力,共4分,有理有据即可得分)
答案示例: 1:我更喜欢选文的这个句子,它不仅形象地说出了春雨的轻柔细,并给人朦胧的梦幻感,有诗一般的意趣。 2:我更喜欢《春》的这个句子,因为它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春雨的“细、密、多、闪亮”等特点。
19、(共4分,此题为开放性创意表达练习,建议从三方面酌情给分:①符合题意:描绘春(秋)雨②符合要求:运用排比③符合规范:语句通顺,书写较乱酌情减分1-2分)
答案举例: 1:夏雨,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夏雨,让我感受到奋斗的畅快;夏雨,让我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2:瑟瑟的秋雨中,我回味那春雨的轻盈,夏雨的激越,冬雨的冷冽。
阅读《秋天的怀念》回答1~6题。(24分)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 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B.、 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 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D.、 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挡”为什么用得好。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C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6、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阅读《深信黄山天下奇》,完成18—21题(共9分)
①很早就已闻黄山具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飘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②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
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wén shū 洞上。a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b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__,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18.通读全文后,分别说说第①段的两句话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2分)
19.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3分)
第③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相对应。
20.第④段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2分)
a处: b处:
21.游记也是在记游,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游踪?(2分)
18、 第①句概括全文内容,第②句引郭诗点出了黄山奇的特点。
19、第③段内容与“ 玲珑剔透的怪石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虬枝斜出的黄山松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浩瀚无边的云海 ”相对应。
20、a处: 黄山松形态各异 b处: 松林似海蔚为壮观
21、我来到了黄山;拾级而上;凭栏远眺;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每一句1分)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9.试体会文章反复写“看花”的作用。(4分)
答:
20.文中对母亲形象的刻画颇具匠心,请细心品析。(6分)
(1)请分析第③段画线句中“我”的回答为何让母亲喜出望外? (3分)
答:
(2)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
21. 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写下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5分)
答: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作者从“看花”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19.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1分)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1分)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2分)
20.(1)这是因为:①儿子同意“看花”,说明儿子消沉的情绪有所好转。②让儿子能够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是母亲的心愿,这一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语言1分。
(2) “挡”是动作描写,(细节描写)(1分)因为母亲怕瘫痪的儿子看到落叶触景伤情,对生活失去信心,她挡住的是绝望,带给儿子的是希望,(1分)体现了母亲细心周到,处处为儿子着想,突出母爱的伟大。(1分)
21.示例一,第一段:“母亲喜欢花,可……”。作用: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示例二,第二段:“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作用: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严重的程度。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示例三,第五段:“别人告诉我……”。作用:说明母亲儿女是母亲最后的唯一牵挂,她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评分:共5分。插叙的句子2分。 作用3分。
22.①身患重病的母亲,一直热切地期待陪我“看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细腻的呵护和关爱,从中“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②母亲病逝后,“我”终于在“看花”时,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领悟到人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道理。(意合即可)抓两个要点:感受母爱;懂得积极面对不幸的人生。评分:共5分。每个要点2分,语言1分。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③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④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⑤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⑥在那苇塘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4.文章内容感知——仔细阅读选段,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4分)
答:我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我体会到的主题:
15、生动的语言品味——文中有许多处生动的描写,请品读下列两处并作简要赏析。(6分)
(1)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你认为“张皇失措”好在哪里?)(3分)
答:
(2)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它的作用)(3分)
答:
16.人物形象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试对下面的句子做简要分析。(3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答:
17. 写作艺术揣摩——小说的情节结构严谨,多处使用伏笔与照应。请找出来,具体分析。(3分)
答:
18.链接材料探究——结合文中老英雄形象的思想意义,谈谈你对两则材料的看法。(4分)
材料一 下面图片中的雕塑名为“打结的手枪”,矗立在联合国总部花园内,是卢森堡1988年赠送给联合国的。
材料二 钓鱼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近年来,日本首相安倍就钓鱼岛大放厥词,称钓鱼岛的主权由日本来行驶。继今年9月25日自称“右翼的军国主义者”、26日鼓吹“日本积极和平主义”后,日本首相安倍27日再次妄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不会妥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4. (1)主要内容:描写老头子用计谋将鬼子引进陷阱,消灭鬼子,替大菱报了仇的壮举。(2)主题:
15.(1)本义是“慌慌张张”,用在这里是老头子为了__敌人上当,故意装出害怕的样子,表现了老人的机智。(2)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暗示了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16.动作描写,“举”、 “砸”、 “敲打”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老头子痛打日本鬼子的情景,给人痛快淋漓之感,传神地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抗日英雄形象。
17.示例一,第一段写天气闷热,为后文写鬼子洗澡埋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实例二,第四段写几根埋在水中的枯木桩子,为后文写日本鬼子的大腿被钩子勾住埋下伏笔。突出了老英雄的机智,巧妙地打击敌人的神奇色彩。
18.要点:根据雕塑“打结的手枪”的含义,我们应当学习老英雄,粉碎日本首相安倍妄图侵占钓鱼岛的阴谋,捍卫国土,维护世界和平。(4分)(意合即可)
白天打扫,夜里祈祷
朱成玉
①祖母走后,所有的光亮都减了一半。
②从此,我总是喜欢躲在__里哭泣。父亲摩挲着我的头,让我不要太过悲伤。白天,他为我拉开窗帘,让阳光赶跑暗;夜里,他为我打开灯,让灯光吃掉黑。
③“为奶奶祈祷吧。”父亲说,“用你的祷告为她铺一条平坦的通往天堂的路。”
④祖母是个勤快而干净的人。她很少闲下来,一天之中,手里大部分时间都拿着扫把,或是拿着一块抹布,把屋子里拾掇得窗明几亮。小时候,总是突发奇想:扫地的扫把会累吗?擦玻璃的抹布会疼吗?小孩子的心思就是怪,不心疼祖母,却心疼一只扫把,一块抹布,甚至天上的一朵云。“奶奶,我把那朵云摘下来,给你当抹布好不好。”那是孩提时自以为是的笑话,祖母却不笑,她说,“要把它留在天上,不然天空该脏了。”
⑤祖母的命运,就像一只无底的杯子,从来没有填满过一次。
⑥在那个年代,祖母被冠以“扫把星”的名号,“扫把星”都是“克夫”的,嫁给祖父之前,她已经接连“克死”了两任丈夫,且都没来得及留下后代。而最后,祖父也没能逃脱被她“克死”的命运,婚后便被征兵去了前线打仗并死在了战场。所幸祖母给爷爷留下了唯一的后人,也就是我的父亲。
⑦打此之后,祖母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命运。难不成自己真的是“扫把星”吗?她似乎认了自己“克夫”的命,再没有改嫁,专心养育我的父亲。她靠给别人洗衣服、糊纸盒维持生计,甚至去捡垃圾、当乞丐,直到把父亲养大成人。父亲一寸寸地长起来,祖母便一寸寸地矮下去,直到生命的消亡。
⑧父亲说,日子再苦,他看到自己母亲的脸上,也总是闪着愉快的光。
⑨祖母的苦,就像她衣服上的补丁,一块接着一块。可是祖母衣服上的补丁,却并不难看,相反,让人喜爱。她能将补丁缝补得如艺术品一般,让衣服上的一个个漏洞转眼间变成了一朵朵莲。我想,她对待衣服上的“洞”,一如对待自己的伤口吧,那些揪住她不放的苦,咬着她,让她千疮百孔,可是她懂得用一个个坚强的笑脸去缝补它们。
⑩祖母一生都在不停地打扫,我想,那是她在努力打扫时光里的苦楚,擦拭命运里的阴霾吧,使一个个日子变得明亮而欢快。
⑪祖母走的时候,背驼得几乎快挨着地面了,她在无限接近大地。这个不肯在命运面前下跪的人啊,一个躲闪不及就埋入了荒丘。
⑫在祖母的墓前,我们放了一只扫把。我们每次来,都会把她的墓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知道,祖母的一生,与灰尘为敌。因为她是一个扫把,是地面的云。
⑬而云,是天空的扫把。
⑭祖母走后,母亲接替了祖母的活计,母亲打心眼里一直看不惯祖母的“洁癖”,可是现如今,她的身上却越来越多地有了祖母的影子。经常映入我眼帘的影像是,母亲如一个奴仆,跪在地板上,擦拭着一地的碎语流光。母亲继承了祖母的干净利落,使得家里的物什总是闪着亮晶晶的光。我知道,那光里,亦有祖母的灵魂。这两个伟大的女人,正在将干净温暖的日子一脉相传。
⑮如果有人好奇地问我,你为何如此快乐,你过着怎样的生活?我想我会怀着幸福的心告诉他:白天打扫,夜里祈祷。
⑯白天可以仰望云朵,夜里可以看到月亮,这就是最简单的幸福了。云的使命,是让天空变得干净。月亮的使命,是让人间变得柔软。
⑰“白天打扫,夜里祈祷,那岂不是修女一般的生活?”好奇的人不置可否。
⑱我说是的,这修女一样的生活,看似枯燥无味,却在使这个世界变得洁白、纯净。白天因打扫而干净,夜晚因祈祷而温暖。
⑲现在,想念祖母的时候,我就会抬头望天,看那一朵朵云。祖母在天上,肯定改不了爱干净的癖性,她肯定变成了一朵云,去做名副其实的“扫把星”了吧,她在天上忙着打扫,让天空一尘不染,甚至不留下鸟儿飞过的痕迹。
⑳的确,祖母有必要留在天上,不然,天空该脏了。
(选自《散文》2013年第9期,有删节。)
阅读全文,说说题目“白天打扫,夜里祈祷”该如何理解。(4分)
文章主要写祖母,但第⑭段却写到了母亲,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4分)
15.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祖母走后,所有的光亮都减了一半。
可是她懂得用一个个坚强的笑脸去缝补它们。
品味文中划线句子,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祖母的命运,就像一只无底的杯子,从来没有填满过一次。
17.祖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要求至少分析到祖母两点核心的性格特点)(4分)
“白天打扫”指祖母喜爱干净,一生勤于打扫(1分);也指祖母在坎坷的命运面前不屈服,依然井井有条地生活着(1分)。“夜里祈祷”指“我”为逝去的祖母祷告以寄托哀思(1分);也指“我”借怀念祖母来回忆和品味生活的美好和温暖(1分)。
⑭段写了祖母去世后,母亲也变得勤于打扫,使家变得干净、温暖(1分);表现了母亲对祖母性格的传承(或祖母对家人的影响之深)(1分);侧面展现(或衬托)出祖母美好的品质(1分,美好品质具体可以不答出来);表达了对祖母深深的缅怀(1分)。
(1)指生活的希望与美好的寄托。(意合即可,2分)
指消解和弥合命运带给她的苦痛和伤害。(意合即可,2分)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祖母的命运比作无底的杯子,形象生动地(1分)写出了祖母命运多舛,(1分)表达了对祖母屡遭厄运的怜惜、心痛。(1分)
要点:①坚韧顽强,不向命运低头;②乐观;③勤劳……(每点概括1分,分析1分,答到两点即可,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