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拼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道:“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地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B.】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我们就去‘仿膳’,你小时侯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③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④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4.“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具体表现在哪里?请摘录文中句子回答。(3分)
▲
5.请你从文中划线的A.、B.两处中任选一处,对其进行赏析。(3分)
【 】赏析: ▲
6.这篇文章多处使用插叙,找出一处并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4分)
▲
7. 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4分)
▲
4.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3分)
5.【A】“悄悄地”表达了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偷偷地”表达了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B】“央求”一词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3分)
6.示例:(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作用:交代了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爱。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作用:补充说明了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表现了她做出的超常的努力。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作用: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体现了母亲无私的爱。
(找对一处给2分,作用分析言之有理即给2分)
7.“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4分)
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15分)
沈奇岚
⑴每个孩子都被父母指责过不懂事,那句“都是为了你好”听过千遍万遍,“知道,知道,我都知道”也答了千遍万遍。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⑵我们的父母有个有趣的标准,听话的就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就是坏孩子。换言之,就是停留在父母框架里的就是父母喜欢的孩子,任何突破框架的企图都是叛逆、不听话、不懂事甚至不孝顺。
⑶你想自己做决定,想过自己的人生。但是,在父母的框架里,你常常碰壁。他们希望你留在那个框架里面,因为他们怕你出去了会不安全。
⑷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饭前要洗手”、“听老师的话”等等。那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来为我们筑起保护墙。但是任何框架都可能陷入一种惯性。他们习惯了这种保护你的方式,却还没有习惯你已经长大,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你想要空间,不得不和这个框架发生冲突。你没办法责怪他们,他们的框架都是出于爱。你在他们的框架之内,他们才觉得你是安全的,他们才有安全感。
⑸很多年以后,你会发现,父母对我们人生的横加干涉,无非是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他们心里没有安全感,对框架之外的世界没有信心。
⑹如果你希望父母尊重你的选择,你必须要给他们安全感──你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可以从小事做起,甚至从妥协做起。独立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用脚踏实地的行为挣来的。让父母有安全感有两条路,一条是最方便的听话之路,父母要求你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条路在你长大之后会越来越难走,你会分不清楚“他们想要什么”和“你想要什么”。
⑺一条就是有些难度的独立之路,你要比他们更强大。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你要通过压倒他们来达到强大,而是你要通过理解他们和保护他们变得更强大,强大到他们能够意识到你能照顾好自己了,甚至能照顾他们了。不要等他们老了,你才觉得该照顾他们了。说到这里,你会不会笑──给父母安全感?
⑻真的,试试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们的关系,就会明白许多的冲突并不是他们不尊重你,而是他们没有安全感,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长大。他们的横加干涉可能是一种过度的担心,是一种婉转但是失败的爱的表达。
⑼坦白地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所以你要更努力,试着去理解自己的父母,理解他们的怕与爱,理解他们的局限、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愿望。
⑽其实当父母是世间最辛苦的工作,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他们为你提供了那么长久的爱和安全感,现在,轮到你了。长大吧!
(选自2010年第19期《读者》)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
10.文章所说的“父母框架”是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 (3分)
▲
11.第⑷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分)
▲
1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⑹段中加点词“必须”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
13.文章第⑼段说“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恐怕是种奢望。”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
9.(2分)我们要给父母安全感。(如答“给最爱的他们安全感”,只能得1分。)
10.(3分)“父母框架”是指他们的人生经验(或父母自己内心的标准)。
11.(3分)举例论证。(1分)作用:这些具体的事例有力地论述了小时候父母的框架都是保护性的。(他们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我们筑起保护墙。2分。)
12.(3分)不能,(1分)因为“必须”一词强调了“给父母安全感”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如果删去,给“父母安全感的重要性”就无法突出。(2分,言之成理即可。)
13.(4分)“奢望”的意思就是他们不可能会改变。因为父母的横加干涉,是因为怕我们做了糟糕的选择,是一种过度的担心。(2分)而为了保护他们的孩子,将孩子框在框架之内,哪怕自己碰得鼻青脸肿也要努力强大。所以,期待父母因为你而有所改变,是奢望。(2分)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13分)
王晓宇
⑴父亲搬了新家之后,在小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开垦了一块小小的田,从此他的生活开始忙碌起来。每天花费一两个小时,在田里除草、施肥、捉虫,给小小的田,圈上漂亮的篱笆。【“小小”“一两个小时”“漂亮”,足见父亲所花费时间之多,对花之喜爱。父亲哪里是在种花,他是在种快乐啊!】
⑵别人的田里种蒜苗,种香葱,种四季豆,唯有父亲的田里,满满都是花儿。种的大多是草本植物,比如可以染指甲的凤仙花,大叶子的美人蕉,四季常开的海棠花,愈晚愈香的晚香玉等等。
⑶花开的季节,满园子姹紫嫣红,香飘云外。傍晚散步的时候,总会有人停留在父亲的花前,细细地打量,踟蹰不前,然后发出几声赞叹。【批注: ▲ 】父亲便像一个得到表扬的孩子一样,兴奋得有些不知所措。当然,也有淘气的小孩子,趁父亲眼不见的工夫,顺手折了父亲的花儿。这时候父亲往往会很生气,去追赶那些滋事的孩子,可是哪里能追得上?
⑷父亲只得在身后扬言,如果有下一次,一定去找家长,让你们再淘气!可那些孩子并不当回事,在晚风中笑着跑开去。
⑸我曾问父亲,种那么多的花儿,不当吃也不当喝的,费劲出累,逢上不懂事的孩子,还会把你辛辛苦苦种的花儿掐断了,薅了去,惹一肚子气,何苦来呢?父亲笑笑,说,也不是真的生气,就是觉得白白糟蹋了那些花儿怪可惜的,所以只是吓唬吓唬他们。隔半天,父亲又说,我种的是花儿,收获的是快乐,图的就是个乐儿!我呆怔半晌,想想也是,种花,即无妨碍别人,自己又得乐,何乐而不为?总比内心忧郁愤懑想东想西强多了。
⑹三毛说,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块隐形的看不见的田,每个人一生都在忙着播种和收获,从早到晚,辛辛苦苦,只不过是播种的形式不同而已。
⑺有的人,在心田里种下一颗温情的种子,用一颗善良纯朴真挚的心去感知和体会这个世界,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包容和接纳这个世界,这样的人会收获安宁和幸福。
⑻有的人,在心田里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用一颗白莲花一样纯洁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求回报,不图感恩,这样的人会收获温情和喜悦。
⑼有的人,在心田里种下一颗欲望的种子,想要的东西太多,声色犬马,被贪婪的火焰煎烤着,这样的人会收获苦闷和折磨。
⑽有的人,在心田里种下一颗罪恶的种子,人不是天生就有一颗罪恶之心的,人性本善,而是某些机缘和成因,使内心有了罪恶的念头,想报仇,想不劳而获……这样的人会收获痛苦和惩罚。
⑾佛说,种善因,得善果,正是这个道理。
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每个人都在忙着种植和收获。心田里,唯有种满阳光和鲜花,才会收获春光明媚。
⒀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种希望,种快乐!
(选自《知识窗》2012年01期)
5.题目“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
6.参考第⑴段的批注示例,对第⑶段的画线句加以品析,完成批注。(3分)
7.第⑶⑷段写淘气小孩折花,其作用是什么?(3分)
▲
8.每个人心里一亩田,你用它来种什么?请谈谈你的理由。(4分)
▲
5.(3分)田在文中比喻为心灵空间,文题指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6.(3分)示例:“细细地打量,踟蹰不前”,人们对花何其喜爱,父亲的花不仅浪漫了自己的心田,也灿烂了他人的心田。
7.(3分)反衬父亲对花的珍惜,表现父亲种花是为了收获快乐、幸福,也表现了父亲的善良、宽容、热爱生活。
8.(4分)种什么(1分,内容要求积极向上),理由表述。(3分,理由充分,表达清楚。)
薄暮下的刀锋(12分)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11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12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期,有删改)
10.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空。(2分)
试刀锋 → ▲ → 磨刀锋 → ▲ → 拒商机
11.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
12.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
(B.)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
13.“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结合链接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链接】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李森祥《台阶》)
▲
薄暮下的刀锋(12分)
10.(2分)开(锉)刀刃 收工钱(格式相同动宾短语,意对即可)
11.(3分)诚实不贪、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耐心细致、品德高尚)。(或写“不趋时、不趋利,不怕辛劳”亦可,但写此句时若是“他们不怕辛劳”则要扣掉1分,一点1分)
12.(3分)①扣题;②交代时间的推移,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③烘托磨刀人工作认真辛劳的形象。(写出一点1分)
13.(4分)示例:“轻贱卑微”的小人物,坚持做人的原则,不趋时、不趋利、不违心、不怕辛苦,他们才是品德高尚的人;(1分) 链接材料:身为一位普通农民的父亲朴实忠厚,用自己的艰辛劳动,终于建起了有高高台阶的新屋,他的执着、坚韧,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正是“品重”的体现。(1分)文中这位乡下的“老人”为了将主顾的刀磨好,不贪图眼前利益,却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机会,他对工作的热忱与敬业又何尝不是“德高”呢!(2分)
罗圈腿的小猎狗(12分)
曹文轩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害羞。
它的主人,也就是那个猎人,一共有十一条猎狗。但猎人在清点狗数时,却总是只数到十。小猎狗以为猎人没看到它,它总是挤到前面去,可是猎人把目光越过它,还是数后面十条狗。
主人的忽视,很让小猎狗伤心。它决定要让自己跑得最快,终于有一天,它跑着跑着,竟然发现自己的影子越来越短了。此时,它又突发奇想,要成为世界上跳得最高的猎狗,尽管那十条猎狗一个劲地笑话它傻瓜。
终于,有一天,它跳过一堵高墙,不料,高墙那面是养鸡场。当鸡的主人找到猎人时,它自然受到了惩罚。
猎人罚它去看守潭底的石头,不要让石头浮上来。他带着其他十条猎狗打猎去了。当然,每次捕猎回来,它也分得一块肉。但小猎狗并不满足,看到小河,它竟然说要成为这个世界上一条跳得最远的猎狗。它开始起跑……跃起,“扑通”,掉进了河里,激起一大片水花。
河岸上,猎狗们笑成了一团:“哇,我们看到了世界上头号大傻瓜!”小猎狗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跳进河里。一次,正在飞跃河面的它,吓到了正准备上岸下蛋的母鸭,结果蛋全部生到了水里。
放鸭的老头非常恼火,一把揪住正在往岸边涛的小猎狗,将它扔在了猎人面前:“好好管教管教你们家的罗圈腿!”
猎人没辙了,让它去看葵花田,说要看住这些葵花,不许它们跟着太阳转:
所有葵花都跟着太阳转动。小猎狗来回跑动着,向它们“汪汪”叫个不停,但是它们根本不理睬它。小猎狗累坏了,不过,等它疲倦回家时,还是能吃上肉。
又到了给村民表演的时刻了。猎人的另外十条猎狗皮毛光滑,神气十足;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众人发出“嘘——”声,这太丢人了!猎人觉得颜面扫尽。
这时,小猎狗突然窜出去,穿过狗群,直向山冈上的狼扑去。它快得像一团光,人们甚至都没看清楚它的样子,等反应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小猎狗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它的身边躺着那只雄壮的公狼,早已停止了呼吸。
从此,猎人最喜欢的一条狗,就是小猎狗。他特地做了一个漂亮的皮圈,套在它的脖子上,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猎狗。
人们见了,都会“啧啧啧”地赞叹:“瞧啊,那四条罗圈腿,弯曲得多美啊!”
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
(《意林》(少年版)2012年第10期)
6.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2分)
▲
7.本文的语言很富表现力,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3分)
突然,一条毛发发红的公狼,愣是在十条猎狗的眼皮底下,满不在乎地跑掉了!
▲
8.小小说往往篇幅短,意蕴长,经常留给读者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细细体会本文的结尾“一条小猎狗,走在大街上,它为它的罗圈腿感到骄傲。后面跟着那十条猎狗,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罗圈腿”,说说它的妙处。(3分)
▲
9.读完本文,也许会不禁让你想起“丑小鸭”,你觉得这只罗圈腿的小猎狗和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有无相似之处?从他们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点阅读感悟吧。100字左右(4分)
▲
罗圈腿的小猎狗(12分)
6.(2分)小猎狗在被别人瞧不起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别人的尊重。(意思对即可)
7.(3分)“愣是”、“满不在乎”,写出了公狼逃跑时从容镇定的情态,表现了它对十条猎狗的毫不畏惧甚至不屑,极力讽刺了十条猎狗的无能,与下文小猎狗的表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后一点可以不写。)
8.(3分)小说的这个结尾,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既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又在内容上与开头形成强烈反差,小猎狗由原先为自己的罗圈腿感到害羞,变到为自己的罗圈腿感到骄傲,这种变化令读者深思。尤其是那十只猎狗从原先对小猎狗的嘲笑,到“学着小猎狗,一律走成了罗圈腿”,这是极大的讽刺,余味深长,让人不禁想到这哪是狗的世界?这分明是“人性”的写照!(此题为开放性赏析题,学生能结合文章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说出一二即可。)
9.(4分)此题为片段写作式感悟题,所写内容必须有一个主题或中心。例如:①面对自己的缺陷,面对他人的嘲笑,内心必须强大。②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有自己的追求。③不要怕挫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④要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出自己。⑤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无结合生活体验酌情扣分)
评分标准:
①(3-4分)切合文章内容与主旨,感悟能充分展开,且语言流畅有表现力,字数符合;
②(2-3分)基本符合文章内容,感悟基本明确,且语言基本顺畅,字数基本符合;
③(2分以下)语言词不达意或感想偏离主旨或字数严重不足。
高山流水
(1)那天我们是去寻山的。
(2)我们顶着碧蓝的九月,披着金黄的九月,兴致勃勃地去寻山。那天的天气很高爽。我们的心灵跃动得很年轻,真是登峰的好日子——那座高峰,耸峙在梦境中,已经很久了。
(3)进入群山之中,坎坷曲折,就没有一条直路。山路虽然难走,我们心里明白,要攀登那座高峰,一定得耐心地走。何况山上到处有美妙的花草,蓊郁的林木,展开一片活鲜的绿!让我们的眉眼也绿了,心灵也绿了。
(4)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
(5)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时间,在山上。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6)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不该来。
(7)山,并没请谁来!
(8)真的,山没有请谁来。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
(9)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10)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国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
(11)那一线银丝,从峰坳里流出,忽隐忽现,简直如同幻影一般地柔弱,真不知道它靠什么力量,能在山岳中开出一条河道来。可是,壁立的山崖挡不住它,嶙峋的怪石阻不了它,终于穿过一切的障碍,奔腾而去!谁能回答,泉水,究竟是柔弱还是刚强?
(12)我们是来寻山的,没登上峰顶却已经颓唐;我们没想寻觅泉水,泉水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13)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山泉吗?
(14)不管人们怎么想,泉水只是自顾自地唱歌。如果你喜欢音乐,应该到山中来,听一听山泉之歌, 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像情人的私语。懂么?山泉之歌是自然的音乐啊!世间的音乐家,有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除了山泉,谁能?
(15)在这崇山峻岭间,山泉的歌唱给谁听呢?其实,我们不必顾虑山泉歌唱给谁听,我们如果不来听,也有别的来听。山爱听,谷爱听,一切大自然的家族都爱听,也许他们更能听得懂。我想,也许山泉根本就不要唱给谁听,不然它不会唱得那么悠然,唱给自己听,就不需什么理由。要说理由,也许活力无限的山泉就爱唱歌;或者说,爱唱歌的山泉才有活力吧!
(16)山泉是活力无限的生命之泉啊!在水深处,上层虽然平滑如镜,下层仍然流动不息。在浅滩上,飞溅起雪白的珠花,冲击岩石,漱荡幽壑,向山峦要道路。山泉,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呈现着生生不已的流动。看遍种种的水,哪一种水能有山泉的生动?哪一种水又能有山泉的清澈?山泉,真像一片澄明而秀美的心灵啊!
(17)我们徘徊在泉水旁,不忍离开。
(18)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的山泉吗?
(19)那天,我们终于登上了山峰。
(20)我们欣慰,不仅是因为到达封顶,更因为认识了高山和流泉——高山教我们以亘古的宁静,流泉教我们以永生的不息。
(21)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歌,应该有高山流水之音的。
25.结合全文看,本文标题“高山流水”有什么妙处?(3分)
26.根据(2)到(6)段内容,概括“我们”爬山的心情变化,并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2分)
→无精打采→
27.第(9)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5分)
28.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14)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①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像情人的私语。
②世间的音乐家,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里?除了山泉,谁能?
29.本文以“寻山”贯穿始终,你从文中“寻”到了什么?(至少三点)(3分)
25、答案示例:高山和流泉,暗合钟子期和俞伯牙弹琴遇知音的典故,揭示文本的主题,从高山和流泉中探寻生命的意义。(3分)
26、答案示例:兴致勃勃 后悔莫及(2分)
27、答案示例:不可以。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极写“趱路”之苦,为下文看到清泉后的喜悦心情蓄势铺垫,起到了对比映衬之作用。(5分)
28、答案示例:①采用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流泉的种种音韵美。
②先设问后反问,突出了流泉不可比拟的灵秀、晶莹和活力。(4分)
29、答案示例:要取得辉煌的成绩,须耐得住寂寞,并付出艰辛的代价。以柔可以克刚。生命在于运动。(3分)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象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4)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的吧。
(5)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4.语句“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中的“它们”指的是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城 B.阳光 C.春风 D.小山
15.语句“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本体、喻体分别是( )
A.本体是白花,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B.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C.本体是树尖上顶的白雪,喻体是白花。
D.本体是顶着白雪的树的样子,喻体是日本看护妇。
16.与其他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B.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C.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D.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
17.第(3)段文字的描写对象是( )
A.小雪后的山景 B.山上的花衣 C.小雪后的矮松 D.秀气的济南
18.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他的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B.“响亮的天气”中的“响”指风声,“亮”指阳光。
C.本文在描写景物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D.“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是因为济南的冬天天气温晴。
19.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绘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贴切地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14、D 15、D 16、C 17、A 18、B 19、D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18分)
浇 花
张丽钧
①阳台上的双色杜鹃开花了,终日里,妖娆的红色与雅洁的白色争艳,静静的阳台显得喧嚷起来。
②妈妈提来喷壶,哼着歌儿给花浇水。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她相信花儿们能读懂她这份好感,她还相信花儿会在她的笑容里开的更欢——她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
③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拎了喷壶来给花儿浇水——呵呵,小小一个男孩子,竟也如此懂得怜香!
④一天,妈妈仔细端详她的花儿,发现植株的旁侧生着几株株装的杂草。她笑了,在心理对那杂草说:“几天没搭理你们,偷偷长这么高了?想跟我的杜鹃抢春光,你们的资质查了点!”这样想着,俯下身子,拔除了那杂草。
⑤儿子回到家来,兴冲冲的拎了喷壶,又要给花儿浇水。但他跑到阳台上,却忍不住哭叫起来:“妈妈,妈妈,我的花儿哪里去了?”
⑥听到哭闹,妈妈一愣,心想莫非杜鹃插翅飞走了?带她跑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妈妈于是说:“儿子,这花儿不是在这儿吗?”
⑦儿子哭得更厉害了:“呜呜……那是你的花儿!我的花儿没有了!”
⑧妈妈见儿子绝望的指着原先长草的地方,顿时就明白了。说:“儿子,那哪儿是花呀?那时草,是妨碍花儿生长的草!妈妈把她拔掉了。”
⑨不想儿子却说:“我天天叫我的花儿,它都开了两朵了!呜呜……”
⑩妈妈疑惑地把那几株在草从垃圾桶里翻检出来,发现那蔫蔫的叫不上来的植物确实开着两朵比叶片颜色稍浅的绿色小花儿。妈妈心想:原来这样不起眼的植物在孩子心中也是花儿,我怎么们有意识到呢?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俯下身子抱起孩子。
⑾“对不起,妈妈不该拔掉你的花儿。儿子,你真可爱!妈妈要替这两朵小小的花儿好好谢谢你,谢谢你眼里有他们,谢谢你一直为它们浇水;妈妈还要替妈妈的花儿谢谢你,因为你在为你的花儿浇水的时候,妈妈的花儿也占了光!“
⑿后来,妈妈惊讶的发现,这个世界上被忽略的花儿的真多!柳树把自己的花儿编成一个个结实的绿色小穗,杨树用褐色的花儿模拟虫子逗人,狗尾草的花儿就是毛茸茸的一条“狗尾”,连蒺藜都顶着柔软精致的小花儿于春风逗弄……上帝爱他的花园,大概,他也会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吧?并且,他会和孩子一样,不会忽略掉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株植物的一株浅笑……
(选文有改动)
20.从文中提炼出妈妈对儿子的“花儿”的称谓,并说明这些称谓分别表明了妈妈对儿子的“花儿”怎样的态度?(4分)
21、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
②待她跑过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
22.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语句“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的理解。(3分)
23.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24.文章结尾,作者借“上帝爱他的花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4分)
20、称谓:杂草 植物 花儿
态度:否定(忽视) 认可(接受) 肯定(尊重)(称谓态度各2分)
21、①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
妈妈相信花儿能感受到自己的爱,并茁壮成长。(2分)
②待她跑过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
杜鹃“举着的‘笑脸’”,用拟人手法,映衬出妈妈看到杜鹃花还在时的愉快心情。(2分)
22、示例:她的心被孩子触动了。她理解了孩子的做法,体会到孩子对弱小生命的呵护。(她明白了孩子在照顾自己心爱的花的同时也呵护了她的花。)(3分)
23、示例:渲染杜鹃花开的妖娆,为妈妈专心浇杜鹃花、拔掉儿子的“花儿”作铺垫。(3分)
24、示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爱心(微笑)和赞美(歌声)特别是平等尊重的意识去对待一切生命(4分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16分)
①休易去时贝尔曼果然在楼下他那间又暗又邋遢的房间里,浑身酒气冲天。屋角里画架上绷着块白画布,就等画上幅惊人之作,但等了二十五年还是一笔未画。休易告诉他,乔安西在胡思乱想,把自己比作一片弱不禁风的藤叶,等到力气亏空,她在这世界再也巴不住时,会飘落下来。
②贝尔曼老头的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泪,但听到这般白痴似的胡想,他连鄙薄带挖苦地叫了一阵。
③“什么话!”他嚷道,“看到混账藤叶子掉了就会想死,阳世上还真有这种蠢货?这种事还是头一回听说。叫我陪你们胡闹,当什么退休的笨驴子的模特儿,我可不爱干。你怎么让这种怪事钻到她脑瓜子里去了?哎哟,乔安西那小家伙也可怜。
④“她病得很厉害,身体太虚弱,”休易说,“脑子烧糊涂了,老胡思乱想。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给我当模特儿,那就算了,没关系。不过我看,你这老头也够呛,太啰嗦。”
⑤“你你们女人就是女人!”贝尔曼又是大喊大叫起来,。“谁说我不愿意?走吧。我跟你去。这老半天我的话意思就是愿意。老天爷!乔安西小姐是个大好人,怎么就病倒在这种地方?哪天我画出张绝妙的画,我们一块远走高飞。老天爷!行啦。”
⑥两人上楼时乔安西睡着了。休易把窗帘放得严严实实,打个手势把贝尔曼带进了另一间房。他们在房里瞧着窗外的那根藤,心里不由得害怕。接着两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会没说话。冰冷的雨在不停的下,还夹着雪。贝尔曼穿件旧蓝色衬衫,坐到水壶上当退休的矿工。
15.③段中,“这种怪事”指得是什么?(2分)
16.阅读上面文字,你认为贝尔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作家刻画这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哪种方法?(4分)
17.在同休易的对话中,贝尔曼的话似乎是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你认为这是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文中写到“他们默默无言地对瞅了一会儿。” 此时,苏艾和贝尔曼各自在想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像,选择其中一人,用30字左右写一写他(或她)的心理活动。(3分)
19.“冰冷的雨在不停的下,还夹着雪“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指的是休易“把自己比作一片弱不禁风的藤叶,等到力气亏空,她在这世界再也巴不住时,会飘落下来。”或:休易把自己比作藤叶,最后一片藤叶落下时,自己的生命就结束了.(2分)
16贝尔曼是一个邋遢疏懒贫穷嗜酒脾气暴躁口直心快却又善良热心极富有同情心的人.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是语言描写(4分,其中刻画人物方法1分)
17这说明此时他的全部心思都在乔安西身上了.他十分关心休易,担心休易的病情,并且在考虑如何帮助休易摆脱消极沮丧的心理(3分)
18和关心帮助休易相关的内容,言之成理即可(3分)
19两个方面的作用:内容上,烘托我们的心情;结构上,为下文写贝尔曼冒雨画藤叶并得病做铺垫.(4分)
阅读《一个走运的人》,完成19——22题。(16分)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 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 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
19.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2分)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20.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21.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加横线词语和画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2分)
答: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2分)
答:
22.“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4分)
答:
19.(4分)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每件事2分)
20.(6分)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以上五个方面能答到其中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 人物评价1分,分析2分,评价和分析必须吻合,不一致则以评价为主。)
21.(4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
22.(4分)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 心 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