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1)30年前,我8岁。
(2)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3)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4)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
(5)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两个鸡蛋。
(6)我没喝,也没吃。
(7)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8)“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9)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
(10)20年前,我18岁。
(11)嫂子给我剃了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12)“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13)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14)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15)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16)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
(17)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18)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19)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20)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21)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22)“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
(略有删改)15. 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4分)
答:
16. 文中画线的句子“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了哪些含义?(3分)
答:
17. 这篇文章表现了哪几种情感?在表现这些情感时,作者采用了寄情于景、环境烘托、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请你结合原文,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具体赏析。(不超过150字)(7分)
答:
15. ①嫂子给“我”留米粥和鸡蛋;②嫂子暖和了“我”红肿的小手;③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送“我”上学;④嫂子在临开车的时候塞给“我”六个鸡蛋;⑤嫂子抱柴草给“我”烧炕。(共3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16. 比喻(1分)。含义:①嫂子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对亲人的慈母情怀,培育出了作家、博士,但她却为此奉献出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1分)。②盛赞嫂子的养育之恩(1分)。(共3分)
17.感情:①嫂子对“我”“哥哥”和“父亲”的关爱之情;②“我”“哥哥”和“父亲”对嫂子的感激之情。(2分,每点1分)
示例:(1)寄情于物:本文主要表现了嫂子对“我”的关爱,而这份关爱之情,是作者巧借“鸡蛋”来展现的。(2分)如文中第⑸段中嫂子给“我”留鸡蛋,第⑿段中嫂子给“我”塞鸡蛋,即是通过鸡蛋来表现嫂子对“我”的关注和爱护。(2分)
(2)环境烘托:文章中有三处地方写到了“风大,雪大”,突出了天气的恶劣,借此反衬出嫂子的关爱给“我”带来的温暖。(2分)环境描写的烘托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更加突出,更加真切。(2分)
(3)细节描写:文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嫂子“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怀里暖和”“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的手里”等,一个“拉”和一个“塞”字,表现出了嫂子对我的关爱之情。(2分)这些细致而传神的细节描写,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地细腻,更加地感人。(2分)
(语言表达1分)
《春之怀古》(16分)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柔,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将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地企盼祈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群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儿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儿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22、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4分)
(1)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
(2)鸟儿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
23、通读全文,说说那“曾经的春天”哪里去了?文中哪句话照应了标题?(2分)
24、第①自然段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春天的美景,具体说说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描写的?(3分)
25、文中多次出现“春天必然曾经这样”等句子,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6、本文语言极富表现力。请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句子,然后进行赏析。(3分)
27、本文描写的春天景象很多是从古诗中的描写演化而来的。不用对照本文内容,请你写出一句描绘春天的古诗句(写出完整的上下句)。(2分)
22.A.指到处都盛开着桃花,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B.指鸟儿在蓝天上下翻飞,自由翱翔。
23、①被环境污染和破坏了。②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24、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写春天。
“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从视觉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的景象;
“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听觉写出了溪流欢唱的景象;
“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从触觉写出了泥土酥软、温暖与芬芳。
25、从结构上看,串联起全文内容,使对古之春天的怀念成为文章的抒情线索:从内容上看,用带有怀念追思感__彩的句子扣题,从侧面暗示了主题。
26、示例: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赏析: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冬雪的融化和春花的开放,用“噗嗤一声”这个词,写得有声有色了。真是别出心裁啊。
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赏析:用排比的手法写春天到来时万物的变化,语气强烈,加强了春天到来欣喜的感受。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 赏析:用排比及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的繁忙,极富童趣。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我的老师》 ( 12分)
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笋。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17.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与画线句“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的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2分)
18.第③段画线词语“情不自尽”中的错别字是 ,其正确的写法是 。(2分)
19.阅读④—⑦段,完成下表。(4分)
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 | 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或反应 | 刘老师的品质特点 |
刘老师笑谈残腿。 | (2) | (3) |
(1) | 学生沉浸其中,时而激动,时而悲痛。 | 敬业 |
刘老师赞赏、鼓励学生。 | 学生受到鼓舞,感到亲切。 | (4) |
20.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2分)
21.将第⑩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3分)
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他这时候仍在放风筝……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被断腿钉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刘老师不至于如此,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17.“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或“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18.尽 禁
19.(1)跳跃旋转板书(2)佩服和尊敬(3)坦然,乐观(4)慈祥,爱学生(符合大意即可)
20.因为刘老师并不因身体残疾而对人生悲观,他对生活有着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这让我深受感动,所以印象最深。
21.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完美的礼物》(12分)
去年母亲节,8岁的儿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亲自给妈妈买了一套连衣裙。妈妈深受感动,轻轻地拥抱着儿子问:“洋洋,你为什么给妈妈买衣服啊?”
“今天是母亲节,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儿子自豪地说。“这套裙子多少钱?”妈妈又问。“售货员阿姨说198元,见我没有跟大人一起来,又听说这是母亲节送给妈妈的礼物,便要了我158元。这不,还有发票呢。”儿子从兜里掏出一张发票交给妈妈,又说:“妈妈,你快试试裙子吧。”
妈妈在儿子的催促中试起了裙子。由于妈妈个子不高,裙子明显大了;妈妈肤色不白,裙子又是深色,一下子把人衬得更黑了……爸爸和妈妈对裙子尽管有一百个不满意,但是当着儿子的面又不能表露出不满的情绪,以免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毕竟是儿子对母爱真挚的回报啊!爸妈直夸儿子:“好孩子,真懂事!”
下午,爸爸和妈妈根据发票提供的地址,找到了那家服装店要求退货。当出示发票说明情况后,服装店老板边办理退货边讲起儿子买裙子的经过:儿子一个人来到服装店,要给妈妈买裙子。老板问:“你妈妈有多高?”儿子说:“妈妈不高不矮。”老板又问:“你妈妈有多胖?”儿子说:“妈妈不胖不瘦。”老板问:“你妈妈是什么肤色?”儿子说:“妈妈不黑!”老板又问:“裙子要哪个价位的?”儿子说:“要最贵的!”说着从书包中掏出一堆零钱,老板和他数了数共213元。于是便推荐了198元这个价位……老板又说:“服装店自开业到现在已5年多了,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给母亲送礼物的孩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按进价卖给他一套。同时怕大人不放心,我还给他出了一张发票……”
妈妈打断了服装店老板的话说:“这裙子我们不退了,谢谢你!”并紧抱儿子给她买的不合体的裙子,红着眼圈走出了服装店,她把它当做礼物永远珍藏起来。
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不黑、最贵的——这是孩子心中神圣的母爱!
12、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语言概括出来。(3分)
13、爸爸妈妈退货的原因是什么?试找出文中的原句回答。(2分)
1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标题中“完美”二字的理解?(2分)
15、找出一处文中侧面衬托儿子孝心的句子,抄在答题卡上。(2分)
16、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呢?说说自己的做法。(3分)
12、母亲节,儿子用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一套不合身的连衣裙,妈妈没退货而是把它作为完美礼物收藏。
13、由于妈妈个子不高,裙子明显大了;妈妈肤色不白,裙子又是深色,一下子把人衬得更黑了……爸爸和妈妈对裙子有一百个不满意。
14、虽然儿子给妈妈买的裙子并不合体,但儿子却用它表达出对妈妈真挚的爱,让妈妈深受感动,所以礼物是“完美”的。
15、答案不唯一,示例,妈妈深受感动,轻轻地拥抱着儿子问:“洋洋,你为什么给妈妈买衣服啊?”
16、答案略。要求,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紧扣孝心可得满分。
《父亲的收藏》
作家茨威格喜欢收藏名人的手稿,他有过许多非常珍贵的藏品。他的墙上挂着布莱克的一幅素描和歌德一首诗的手迹,他的柜中放着巴赫、海顿、肖邦的乐谱,他甚至收存了莫扎特11岁时的一件手稿。诸如此类的珍品太多了,这些东西如果留到现在,几乎是价值连城。可惜的是,它们在茨威格自杀后全部散失了,有些可能永远从世间消失了。
我是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这则轶事的。读完后我唏嘘不已。太可惜了,我说。然后突然又想起什么似的回过头去,问已退了休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的父亲,这么多年,您收藏了什么?
父亲一愣。过了片刻,父亲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有没有,父亲说,我没收藏什么。我听了后,顿时狐疑起来,我知道父亲有一只木箱子,平时总是锁着的,里面到底装着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这么一想,我忍不住一阵窃喜,莫非父亲真的收藏着什么值钱的好东西?
“您别逗了,”我笑了起来,“您那木箱子里是不是有几件明清时代的官瓷?”父亲没有说话,只是摇头。要不,就是徐悲鸿的奔马图、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父亲仍然摇头。我急了,再不济,也有几块黄金白银或者祖传的玉镯什么的吧?
父亲依然不慌不忙地看他的报纸,脸上呈现着温和的笑。那笑此刻在我的眼里却开始变得有些神秘。我想父亲肯定藏着什么传世珍宝,他只是不肯拿出来让我们分享罢了。我的好奇心越发大了起来。
“我只想看看,不会要您的东西的。”我对父亲说。
过了一会儿,父亲放下手头的报纸,问,你真要看么?我一个劲地点头。父亲走到自己的卧室,搬出了那只箱子,把它打开,然后开始一件件地拿出来。
父亲的藏品大致如下:
三个儿女从小学时代开始的成绩报告书,三好学生奖状,参加各种竞赛的获奖证书。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扉页上有某某学校三等奖字样,年代久远了,字迹模糊看不清楚。好几份我和小弟的检查书。一大扎一大扎我们姐弟三个写给父母的信件,还有几封特别的信,是姐姐谈恋爱时她男朋友写过来的,不知怎么被父亲收着了。然后就是几本剪贴簿,翻开来一看,是姐姐和我发在报刊上的涂鸦之作。
父亲颇吃力地弯着腰,一边收拾着,一边说,你看么,没有什么值钱的呀。我没有回答父亲的话,有那么一会儿,我愣在那里。的确,和茨威格的藏品比较起来,父亲的收藏没有一件是珍品,但我知道,在父亲眼里,它们却是无价之宝。就在那一刻,突然的,我忍不住想流泪,人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我才真正感觉到它的沉重的分量。
17、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分)
18、请从文中找出表明“我”对“父亲的收藏”心理变化的 词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狐疑→ → → →感动
19、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茨威格的收藏轶事?(4分)
20、为什么说“父亲的收藏没有一件珍品,但我知道在父亲眼里,它们却是无价之宝”?(4分)
17、文章主要通过写父亲的收藏品,进而表达出父亲对子女的爱,歌颂了父爱如山。
18、心理变化的词语: 窃喜--神秘--愣
19、文章开头写茨威格的收藏轶事,是为了让父亲的收藏和他的收藏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2分)从而说明父亲的收藏虽然不是珍品,却是无价之宝(2分)。
20、父亲收藏的东西虽然不是珍品,父亲却可以看到自己子女成长的痕迹,可以回忆和怀念自己子女小时候的轶事!(2分)这是任何珍品也代替不了的!所以在父亲眼里是无价之宝!(2分)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3、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2分)
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14、“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你一种什么样的印象?你觉得为什么要加入景物描写呢?(4分)
15、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有的浓,有的淡”中“浓”的意思是:( )(2分)
A.、气味或味道很重。 B.、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C.、这里指颜色深。
16、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我”和妻子却都走得那么慢,那么仔细呢?(4分)
13、D
14、优美闲适,烘托人物轻松愉悦的心情。 15、C
16、一方面:小路难走,避免受伤;另一方面:对于“我“和妻子来说,儿子和母亲都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希望时时都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
阅读《求助也是一种力量》,完成10—14题。(14分)
求助也是一种力量
那是在我六岁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海边的沙滩上野炊。
我们一起捡了许多被海浪冲到沙滩上来的小虾和贝壳后,父亲坐在有两块大石头的地方开始清洗那些小虾和贝壳,清洗完毕后就可以搭灶生火了。
搭灶最起码需要三块大石头,很明显这里的两块还不够,父亲朝离此十多米处的一块岩石指了指说:“去把它搬过来!”
我奉命前去,那块石头看上去不大,但是它近一半陷在沙子里,所以重量远远超出了从视觉上的估计。我用尽全力想搬动它,可是只能松动了一点点,然后因为力气不够而松开手,无奈地眼看着它重新陷回坑里。
我努力了很久,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父亲走到我身边问:“为什么不用尽全力?”
我说我已经用尽全力了,但是我依旧搬不动它。我边说边继续努力地尝试着想搬移那块石头,并以此证明给父亲看,他对我的怀疑是错误的!
“不,你没有尽全力!如果你尽全力了,你应该想到向我求助,我相信凭我们两个人的力量,足以将这块石头搬移过去!”父亲说完后就走了过来,和我一起把那块石头抬到了锅旁边。尽管父亲的双手捧在那块石头的中间,而且尽量弯下身躯,使我的双手也足以够上。
放下石头后,父亲拍了拍手上的沙尘说:“你要记住,你的全力并不仅仅是指你自己一双手臂上的所有力量,它还指你的脑力,甚至是求助于别人!”父亲说。
“可是,别人的力量是从别人身上发出来的,又怎能算是我的力量呢?”我不解地问。
“你说的很对!但是当你在面对一项你无法凭一己之力做到的事情时,求助便也是一种属于你的力量!”父亲说。
几十年过去了,父亲的话至今清晰地保存在我的记忆中,并一直对我的人生之路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很多次,当我与别人分享父亲的这番话时,很多人都认为父亲是在提倡一种并不可取的、依赖他人的性格。其实,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父亲那句话中最关键的一点:先尽自己的全部能力,只有在一己之力无法做到的时候,求助才算是一种真正属于我们的力量。(《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0年第6期 )
10.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11.为了搬动那块石头,我努力了很久,父亲却说我没有尽全力,这是为什么?(3分)[中12.文章以“求助也是一种力量”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13. “尽管父亲的双手捧在那块石头的中间,而且尽量弯下身躯,使我的双手也足以够上。”父亲此时是怎么想的?请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父亲此时的心理活动写出来。(3分)
14.“你说的很对!但是当你在面对一项你无法凭一己之力做到的事情时,求助便也是一种属于你的力量!”请你结合现实生活,举一个这方面的例子。(3分)
10.(2分)为父亲帮助“我”搬动那块石头这一情节埋下伏笔。
11.(3分)我在搬不动石头的情况下,没有向父亲求助。
12.(3分)起到了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
13.(3分)示例:虽然我凭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搬移这块石头,但我决不能这样做,我要当孩子的帮手,让他明白:通过求助,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力量。(意思对即可得分)
14.(3分)示例:在汶川地震中,许多灾民被埋在废墟之下,他们不停地呼喊求救并最终得到救援,从死神魔爪中逃脱出来。(意思对即可得分)
阅读朱自清的《春》,完成5—9题。(14分)
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5.(4分)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6.(2分)第④自然段中,作者写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
7.(3分)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去描写无形的春风。请问,文中划线句子是从哪个角度去描写春风的?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8.(3分)第⑥自然段中,作者除直接写雨外,还写了些什么?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9.(2分)第⑧-⑩自然段,以三个句子结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分别赞美了春天哪些方面的特点?
5.(4分)“偷偷地”、“钻”都是拟人, “偷偷地”写出春天小草生长是悄悄进行的,“钻” 写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2分)“嫩嫩的”、“绿绿的”倒装,写出春草的质地和色彩,突出春草新鲜的特点;(1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草、对春天的喜爱之情。(1分)
6.(2分)蜂飞蝶舞侧面烘托了春花的竞相开放和香味浓郁的特点
7.(3分)触觉。突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的特点。
8.(3分)树叶、小草、灯光、房屋、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农民。(1分)
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温馨的富有诗意的春雨农耕图。(2分)
9.(2分)比喻,拟人,排比。(1分)分别赞美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1分)
阅读《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6-21题。(20分)
①来时,便听说台北是个多雨的城市,尤其是冬季,雨下得更是非同凡响,为世界上许多城市所不能比。我不是专门到台北来看雨的,我从家乡来,我说家乡话,我唱家乡戏,我带着家乡情来看家乡人。为两岸的文化交流,我们一行20人,应台湾名伶刘海燕女士的盛情邀请,到台湾演出河南豫剧。
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我们的观众有的是驱车200多公里赶来的,有的是被人用轮椅推进剧场的。有的一来使当起了“义工”,贴戏报、打水扫地、搬运道具,看到什么活儿都抢着干。“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时间,乡音乡韵一片,其情深深,其意切切,场面十分感人。
③对台北的河南老乡来说,他们来看家乡戏,主要是来找家乡情的。一位叫贾文斌的老人,在头一天看戏时,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久久不放开,他颤巍巍地说:“我一听到这梆子敲、板胡响就想回家……”80岁的老人说着说着就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一位麻老先生对我们说:“我吃过台湾的几十种水果,世界上近百种水果,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几十年不尝了,想啊!”台北河南同乡会的乔律师说:“我是喝黄河水长大的,生是河南人,死是河南鬼……”他们跟我们谈这些的时候,那黯然的神情,那铿锵的声音,不正是深沉的思乡情愫的袒露吗?他们的生命源头在故乡,那里有生养他们的老祖宗,那里有他们的根哪!
④舞台上,一出《卖苗郎》、几句《寻儿记》就使台下看戏的老乡们大哭失声几回田。是想起了至今仍未找到的家乡的父母?是想起了年轻时手拉手陌上采桑的结发妻子?还是想起了当年挥洒“十八相送”的情景?数十年天各一方,演出的剧情勾起了他们人生际遇中最深刻的记忆,他们怎能不悲伤、不痛哭呢?
⑤屋外的雨还在无休无止地下着,下雨的天气给人带来惆怅。雨如信使,传达着一种情思,创造着一种怆然悲凉的气氛。我们归来时,老乡们冒雨赶来送行。车开了,透过雨幕,我只看到了使劲挥动的手,却无法看清他们脸上流的是雨还是泪……我在心里向老乡呼唤:回家看看吧!春天,一串串肥嘟嘟的榆钱,晚辈们会采下让您尝鲜;秋后,房前屋后,坡上路边,柿子黄澄澄红丢丢的一片,晚辈们会摘下送您手边。再听几回地道的家乡戏吧,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⑥雨,台北的雨,不停不歇,下着,下着……
16.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表达方式。 (3分)
17.“盛”的意思分别与(1)(2)相同的一项是(2分)
(1)盛情邀请 ( ) (2)盛况空前 ( )
A.参加盛会 B.盛意难却 C.身着盛装 D.盛气凌人
18.第③段中“紧紧”、“抓”、“久久”和“颤巍巍”四个词语,表现了贾文斌老人怎样的感情?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9.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找出来写在下面。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肥嘟嘟”等语句,十分通俗、口语化,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从文中再找出一例,写在下面。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听了贾文斌老人、麻老先生和乔律师的话,“我”会说些什么?联系文章中心,发挥想象,把“我”说的话写在下面。(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叙述(记叙),描写(写景),抒情,议论。四选三即可得分
17.B、A
18.盼到亲人来临,内心十分激动、喜悦。
19.哪一种也没有家乡的榆钱和柿子有味。
20.黄澄澄红丢丢。(或:原汤原水原汁原味)
21.此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围绕文章中心,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给分。
参考答案:是啊,血溶于水,亲情是永远割舍不掉的,落叶终究是要归根,更何况是人呢?现在交通这么方便,希望你们能回家看看,我们非常欢迎你们!
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1.想像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面的诗句中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3分)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12.第二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 到 ,写出了春花繁密茂盛, 、 的特征。(4分)
13.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对写春花有什么作用?(3分)
14.作者由花朵想到了果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那么,你由“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把它描写出来。(4分)
15.景物本身没有思想感情的,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文中有这样的例子,你认为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5分)
11.C 12.上、下 色彩绚丽、香气浓郁
13.侧面写春花,用蜜蜂、蝴蝶的繁忙表现了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14. 参考答案:百花争艳 月季红艳艳的花儿在枝头怒放,颜色是那么浓,那么纯,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满塘的荷花荷叶,远远望去就像碧波上荡着点点五颜六色的帆,煞是好看。
15.“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句就把花当作“人”来写,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得栩栩如生。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