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0.第一段中“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3分)
21.为什么“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2分)
22.第三段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2分)
23.文中一、三两段反复写母亲要推“我”去看北海的菊花,母亲为什么要这么做?(2分)
24.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在结构上又有什么作用?(4分)
25.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着意写北海的菊花?(3分)
20.无常:变化不定 突然 猛地
21.因母亲精心照顾“我”,顾不得养花了。
22.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这一动作,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23.她想让“我”看看外面的世界,希望“我”像菊花变得坚强,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24.母亲说“好好儿活”,是顽强性格的体现,既指自己要不屈的与病魔抗争,更是鼓励身怀病痛的儿子战胜病魔,勇敢地生活下去。母亲的话是她对我的希望,嘱咐,我的话,是我对母亲的承诺,对自己人生的坚定信念, 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25.写出了秋天的美,也写出了母爱的美,写出了“我”不再自卑,就能像菊花那样坚强。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蜇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作者:矫友田,选自《阅读》2012年第4期,有删改)
15.理解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4分,每小题2分)
(1)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
(2)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
16.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每小题2分)
(1)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2)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17.文章多次使用了照应,请写出其中一组。(2分)
1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2分)
15(1)竟然,表示出于意料之外;对自己儿时的无知之举感到后悔。
(2)徒劳,无益地耗费力气;为流浪蜂寻找家园不得而心生怜惜之情。
[理解词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把握上下文营造的语境,在前文或后文寻找相关信息,然后加以概括,进而推断含义。二是使用修辞手法的词句,一定要结合修辞的特点来考虑。三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来推断诠释。我们应采用词义加表达作用的形式来答题。(1)“竟然”义项只有一项,就是表示出于意料之外。其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儿时举动的后悔、自责。(2)“徒劳”也只有一个义项:无益地耗费力气。其传达出的是作者对流浪蜂执着寻找家园却必定无果的同情、怜悯之情。]
16.(1)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为下文写放蜂人来此放蜂做铺垫,与后面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放蜂人对蜜蜂的怜惜、呵护与喜爱。
[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④展示人物性格;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动作(细节)描写的作用:显示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变化的姿势或者感情、态度;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1)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很容易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联系下文对放蜂人的叙述,我们就知此处景物描写是为下文写放蜂人的到来做铺垫。(2)这句话表现的是放蜂人对蜜蜂细心照料、呵护的情景,放蜂人对蜜蜂的情感是通过细腻的动作(细节)表现的。]
17.(1)最后一段与开头前三段形成照应。(2)第⑦段槐树林被砍伐殆尽与第④段对茂密的槐树林的描写形成照应。(3)第段压在心头的谜团释放了与第⑥段对放蜂老人为蜜蜂死亡而伤心的不解之谜形成照应。(常见的照应有:①开头与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②正文与标题照应。使文章的内容更醒目地揭示标题的意思。③行文中前后照应。可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使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文中照应的地方比较多,如文章结尾段写对流浪蜂的祝福,就与开头三段描写见到深秋中的流浪蜂照应;“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照应;等等。对文中的照应之处我们可概括写出,也可抄原句回答。)
18.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写,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或:文章以物喻人,借辛勤酿蜜的蜜蜂,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归纳主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②紧抓主旨句、文眼句;③逐层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主题;④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概括全文主题,要先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是写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再看主旨,主旨是表现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赞颂了蜜蜂的勤劳与无私。)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如果换用括号中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小草偷偷地(慢慢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答:
10.“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对“赶趟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是为了进一步点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情态。
B.表现花开得很多,开放得很及时。
C.表现了春天的花开了一趟又一趟,非常旺盛。
D.表现出春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样子。
1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3分)
答:
1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联系“野花”“眼睛”“星星”共同特点的词是 。连用“眼睛”“星星”来比喻“野花”,它们分别表现了“野花”的什么特征?这句话写出了野花什么样的情态?(4分)
答:“眼睛”:
“星星”:
情态:
1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仿佛”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
14.第三段用了一些富有情感的词语,如“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请另找一个词语,说说好在哪里。(2分)
答:
9、“偷偷地”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的长势、情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旺盛。
10、C
11、不能,分别与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相呼应。 (2分)
12、眨呀眨
眼目传神的妙处。
星罗棋布散布各处的特点。
写出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闪烁,争春斗艳的情态。
13、好像、似乎。这句话是从闻到花上午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虚写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如果不是“仿佛”,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切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
14、只要是富有感情的词语,如“高兴”“卖弄”“应和”等,并说出好在哪里,都可以。
北国的春风 林斤澜 (13分)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春风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11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11.文章开头的“春脖子短”是什么意思?(3分)
▲
12.作者写北国的春风,为什么还要在第4段写江南的春天?(3分)
▲
13.语言品析。在A.、B.中任选一句,可以结合加点字词,也可以自选角度,做点评。(3分)
A.:春风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
B.: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我选__▲__句,点评: ▲
14.从全文来看,北国的春风有哪些值得作者怀念?(4分)
▲
北国的春风 (13分)
11、(3分)春天持续的时间短。
12、(3分)写江南的春天,重在写江南的春风温和、细柔,(1分)烘托(突出)北国春风的豪迈、苍劲的特点。或与下文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2分)
评分标准:写出江南春风的特点1分,作用2分。情感可写可不写,酌情而定。
13、(3分)语言品析题
A、这句话抓住“扑,漫,插,灌”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北国春风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它豪迈、苍劲的特点,(写出特点就可以得满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从排比句 或拟声词角度分析)
B、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房子写活了(1分)。侧面烘托了北国春风的强大,带来生命的复苏。表达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2分)。(也可以从拟声词角度分析)
14、(4分)北国的春风送走了坚冰霜雪,(2分)伴随作者历经了艰苦的岁月(2分)(以上是语文作业本上的答案) 或北国春风的豪迈、苍劲让我怀念(2分)在北国春风下的那段艰苦的下乡岁月让我怀念或者那些北国淳朴的山民让我怀念。(2分)(答出其中2点,即得4分)
孩子,请系好鞋带 罗安余 (13分)
①那时,我还在读初一。
②学校每到年底都会组织游园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③记得那年的游园活动特别热闹,游戏很简单,似乎所有的人都能中奖,所以奖品很快就剩得不多了。
④我终于也得到了一张奖票,便兴冲冲地去领奖。领奖处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后几份奖品,我也不甘示弱地往前挤。高高的窗台,狭小的窗口,发奖的人根本看不见领奖人的脸,只能随意地从那些伸进窗口的挥舞着的手中接过奖票,再递给奖品。突然间,我感觉手心沉甸甸的,是一份奖品!还来不及高兴旋即又感到手里轻飘飘的了——奖品被别人抢了!我忙抬起头四下搜寻,只见身旁一个大男孩正在冲我得意地笑。
⑤我冲他喊道:“把奖品还给我!”
⑥他边走边嚷:“每个人都有奖票,谁能抢到就是谁的,凭什么还给你!”我拽住他的衣角,近乎哀求:“我先拿到的,给我吧。”
⑦他猛地推开我,没想到竟使我趔趄在地,他一溜烟跑掉了。
⑧从地上爬起来,我再也忍不住委屈大哭起来。我边哭边走向办公区,这时我本能地想到了母亲,她是这所学校极有权威的老师,她一定能帮我!
⑨母亲听我哭哭啼啼叙述完一切,沉默了半晌才说:“孩子,先系好你的鞋带吧。”我低头一看,真的,鞋带不知什么时候已松开了。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没想到她却平静地说:“走吧,我们回家……”
⑩这件事早已过去,我始终没能要回那份本该属于我的奖品,为此,我心里不止一次埋怨过母亲。然而,随着渐渐长大,十多年来曾经有过许多成败与得失的现在的我才恍然明白,当年的母亲是多么用心良苦!
11她让我系好鞋带,她在我因得不到奖品而懊恼的时候,让我系好鞋带,因为,我确实应该这样做。
12如果母亲任由我哭闹,我可能会一辈子对此事耿耿于怀,无法释然。生活中本来就有好多我们想要的东西却无法得到,我们又怎可以要求自己每次都能被满足呢?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的心情对待生活。
13我知道,命运给予我们的磨难将远远不止是失去一份奖品;我同样知道,对待磨难也并非系好鞋带就能解决这么简单,但我明白生活的真谛就在于此——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总有一天,我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0个字以内)(3分) ▲
8.为什么母亲在“我”向她哭诉的时候要“我”先系好鞋带?(请用原文回答)(3分)
▲
9.第⑼段中“我”听完母亲“我们回家”的话后心里会想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写出“我”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我想: ▲
10.文章结尾说“无论发生了什么事,不气馁,不自怨自艾,永远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永远向前看。总有一天,我能用生命的带子系住幸福。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
孩子,请系好鞋带 (13分)
7、母亲没有帮我讨回被抢的奖品,而是让我先系好鞋带。(3分)(如果从“我”的角度概括也可以,超出字数酌情扣分。)
8、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当生活不能如愿以偿或者不尽人意时,不是一味地计较和埋怨,而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保持一份恬淡的心情对待生活。
(只写一半或不完整的酌情扣分,只写“母亲这样做其实是想让我学会坚强”扣2分,用自己的话表达意思准确扣1分。)
9、(3分)“我”想的内容要符合当时的情境。上文“我迅速系好鞋带,然后期待母亲帮我要回奖品”,下文“为此,我心里不止一次埋怨过母亲”,提示“我”应有期待、失落、埋怨等心理。答题应围绕这些心理展开,要有两种以上心理的体现,只有一种心理的酌情扣分。
例如:
我想:妈妈,我多么想要回奖品啊!那些奖品本来就是我的!你为什么要我回家?为什么不帮我要回奖品?
10、(4分)联系实际1分,谈自己的理解2分,语言表达1分。
参考答案:这句话很有道理。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遇到挫折时,只要不气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脚踏实地,就会把握自己的幸福,就会有成功的一天。比如在考试上,以前我经常失利。但我认真分析原因,积极做好准备。因此现在学习成绩越来越稳定。
小赵老师
举家迁往省城,儿子就读于一所全封闭式管理的寄宿学校。
我和妻子是含着泪送儿子去这所学校报名的。儿子不足九岁,念三年级。当今父母爱心的泛滥让孩子变得弱小苍白却又惟我独尊,我们也未能免俗。
我们忍心让孩子像小鸟一样飞出我们爱的森林,也只是想让孩子除了智商之外还健壮一些。
几个星期下来,孩子果然变了。回到家来居然是那个我曾渴慕已久的懂得礼仪谦让、尊重他人、行为自理的圣童——果盘里那个最大的苹果居然会由孩子送到客人手上,这让我欣喜万分地惊讶于教化的功能。
教化了我儿子的是小赵老师。
小赵老师是孩子的班主任,貌美年轻。我每到周末去接孩子时就要见到她。她充当我儿子每周五天的妈妈。我每次去领儿子时,她必有一番细心的叮咛。有一次,她温和地跟我说:“你儿子晚上睡觉有点儿磕牙,请你在家控制他乱吃零食,多多拜托!”说完,谦恭着把腰很深地弯下去,那情形让我觉得儿子更像是她的儿子。我们一直担心着儿子晚上睡觉着凉,儿子回家就告诉我们:小赵老师给他缝了个“宝宝背心”,晚上睡觉时就帮他穿在身上。小赵老师默默地做着这些的时候,我们都没法儿见到,小赵老师由此在我们心里变重了。
后来,我才知道,小赵老师家在离省城千里之外的乡下。小赵老师毕业应聘到这所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她一直未能正式调入,也因为工作的忙碌与前程不定,一个青春年华的女孩尚未走近爱情,我分明看得到一个漂泊女孩心里的重负。于是,每每见到小赵绽放给孩子爱意盈盈的笑脸时,我就会从心底里萌生感动,并惋惜独生子尚不懂这些,要不然,儿子会更爱他的“小赵老师”。
当命运不公、心灵负重时,尚能尽心敬业,向学生付出全部的爱心,这或许便是教师与他人的区别所在了。
也因此,孩子或许最爱的只是他的“小赵老师”,而我却在爱着“教师”这个广义的称号。
15.儿子进寄宿学校几个星期后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他以前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16.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正面表现小赵老师对学生的热切关爱和严格要求的?试举例说明。(4分)
17.本文还从侧面写了小赵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请找出这些句子。(2分)
18.画线句“一个漂泊女孩心里的重负”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用原文的语句回答)(2分)
19.从小赵老师的身上可以看出,教师的伟大之处在哪里?(3分)
15.小赵老师教化了他。以前不懂得礼仪谦让,不懂得尊重他人,行为不能自理。 (2分)
16.语言描写:有一次,她温和地跟我说:“你儿子……多多拜托!”
动作描写:说完……更像是她的儿子。
(4分,描写方法2分,例子2分)
17. 儿子回家就告诉我们:小赵老师……帮他穿在身上。 (2分)
18.小赵老师毕业应聘到这所学校……尚未走近爱情。 (2分)
19.不因生活的不如意影响工作,笑对生活,笑对学生,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关爱学生,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境界。(意近即可) (3分)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0.本段围绕哪个字描绘雪后山景?写景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标志方位的词语。(4分)
11.这段文字写雪后的山给人们总的印象是( )。(2分)
A.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好像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C.好像日本看护妇 D.太秀气
12.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13.从本段描写中可以看出济南冬天具有什么特点?哪句话最能体现出这个特点?(2分)
14.本段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 (A.记叙 B.描写 C.抒情)(只填序号)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3分)
10.妙。空间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4分)
11.D (2分)
12. 以动写静,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夕阳照耀下雪后小山的色彩美。(3分)
13. 温暖。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2分)
14. C 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由衷地热爱和赞美之情。 (3分)
他将大盖帽提在手里,露着光头,就当纸月在场,驴拉磨似地旋转着,数着板。那个连长出现时,是在夏日。A.就是按夏日来打扮自己的。但眼下却是隆冬季节,寒气侵入肌骨。A.不在意这个天气,就这么不停地走,不停地做动作,额头竟然出汗了。
到灯光明亮的大舞台演出那天,A.已胸有成竹。《屠桥》从演出一开始,就得到了台下的掌声,接下来,掌声不断。当A.将大盖帽甩给他的勤务兵,秃头在灯光下锃光瓦亮时,评委们就已经感觉到,桑乔又要夺得一个好名次了。
A.演得一丝不苟。他脚蹬大皮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从桌上操起一把茶壶,喝得水直往脖子里乱流,然后脑袋一歪,眼珠子瞪得鼓鼓的:“我杨大秃瓢,走马到屠桥……”
在与纸月周旋时,一个凶恶,一个善良;一个丑陋,一个美丽,对比得十分强烈。可以说,A.把那个角色演绝了。
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当他们忽然想到A.时,A.早已不见了。
问谁,谁也不知道A.的去向。
“大家立即分头去找。”桑乔说。
是B.第一个找到了A.。那时,A.正坐在小镇的水码头的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
B.一直走到他跟前,在他身边蹲下:“我是来找你的,大家都在找你。”
B.听到了A.的啜泣声。
油麻地小学的许多师生都找来了。他们沿着石阶走了下来,对A.说:“我们回家吧。”
桑乔拍了拍他的肩:“走,回家了。”
A.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纸月哭了,许多孩子也都哭了。
纯静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11.以上文章节选自 (作者)的《 》。文中的A.是 。(3分)
12、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分)
A.用嘴咬住指头,想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但哭声还是克制不住地从喉咙里奔涌而出,几乎变成了号啕大哭。
13.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2分)
14.文末最后为何说“A.”是“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谈谈你的理解。(2分)
11.以上文章节选自 曹文轩(作者)的《 草房子 》。文中的A 是 秃鹤(陆鹤) 。(3分)
12、原意指水快速的奔流淌出来,这里指秃鹤的哭声快速的不可抑制的从喉咙里发出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秃鹤内心的激动。
13最后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2分)
用“纯净的月光”渲染了了美丽宁静的气氛,衬托除了秃鹤的“英俊”
14文末最后为何说“A”是“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谈谈你的理解。(2分)
因为他用自己的努力为学校挣得了荣誉,改变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大意对即可)
零 分
⑴小旦从戴眼镜的汪老师手里接过试卷。鲜红的零分像一面垂头丧气的旗帜猎猎作响。小旦很害怕,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好在老师也没有看他,挥挥手说,回去给家长签个字。
⑵小旦心里难受极了。汪老师平时最喜欢他,上次看到他的指甲里藏了不少泥垢,亲自用指甲钳替他整理干净了。上学期,小旦的语文考了全校第一,汪老师当即就从自己的书橱里拿出同学们都垂涎三尺的《草房子》奖给了小旦,上面还有作者曹文轩的亲笔签名,神气得不得了。
⑶小旦看出来,易动感情的汪老师真生气了。从全校第一到零分,就是从老柳树上摔下来也不会这么惨。小旦叹了口气,含着泪回家去。
⑷路上的油菜花都开了,金灿灿的,黄色的花粉沾到小旦的身上,好香啊。小旦的家在一片油菜地的后面,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柳树,上面住了一窝灰鸟。正在家门口等小旦的老黑一看到小主人,摇着尾巴迎上来。小旦没心情理它,手里的试卷攥得更紧了。
⑸爷爷坐在院子的槐树下,一树的槐花白得像雪,香气四溢。爷爷的手里抓着那把乌黑梢子的二胡,眼睛微闭,吱吱地拉着,喑哑的琴声,在静静的院子里显得很特别,小旦找不出词形容。但他知道爷爷拉的是什么曲子,自从爷爷动手术以后,老是拉这首《病中吟》,有时候会把老泪拉出来,小旦也跟在后面流泪。过去的爷爷多么壮实,像谷场上的公牛,可一场病,爷爷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说话都抖个不停,小旦再不敢惹他生气了。
⑹小旦啊,回来了,锅里有好东西,你去看看。知道今天你们发榜,犒劳你的。
⑺小旦揭开锅,几个长相喜人的嫩玉米卧在清水里。小旦拿起一个,咬咬,真甜。小旦拣了一个大的给爷爷,站到旁边,等爷爷问他。爷爷心情很好,竟然没有问他成绩,很难得地拉了一曲《良宵》,琴声俏皮得像枝头的小鸟。
⑻小旦转身到屋里写作业。作业写完,天已经黑了。挂在天上的凉月很亮,院子里洒下一片银光。爷爷忽然喊小旦出去,让他坐到自己身边。小旦,你要什么奖赏?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吧。
⑼小旦不敢说话,把试卷递给爷爷。爷爷看完脸色就变了,鼻子里呼哧呼哧出粗气。小旦害怕了。爷爷你咋了?
⑽爷爷不答话,老泪下来了。人一老,眼泪就多。爷爷走回自己的屋子,一声巨大的叹息,差点把小旦的心砸碎。小旦咬咬牙,跟爷爷进了屋。
⑾老师说让爸爸签字,你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吧。小旦说。爷爷不理他,没有开灯,脸朝墙躺到床上,月光从窗外照进,把爷爷的睡影沉重地映在墙上。
⑿爷爷你让爸妈回来吧,上次王小锐考了个不及格,她爸妈就从沈阳回来监督她了。我好不容易考了零分,你为什么不让他们从黑龙江回来?爷爷,我求你了,打电话给爸爸吧,我想他们了……
⒀小旦的泪再也忍不住了。他抱住了老泪纵横的爷爷。
1.结合语境说说你对文中加点词语“垂涎三尺”含义的理解。(2分)
答:
2.文中第⑷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3.下面语句写得生动形象,请略作赏析。(3分)
过去的爷爷多么壮实,像谷场上的公牛,可一场病,爷爷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说话都抖个不停。
答:
4.请根据小说的内容对小旦的家庭情况作简要描述。(2分)
答:
5.仔细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写出你的探究发现。(2分)
答:
1.垂涎三尺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文中指同学们都想得到老师的那本《草房子》。
2.环境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点名小旦的家周围的环境,也点明小旦是一个生活在农村孩子。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和对比的手法,作者将生病前的爷爷比作谷场上的公牛,说明爷爷的壮实,将生病后的爷爷比作泄气的皮球,说明其体质的虚弱,前后对比表现了爷爷体质的变化。
4.小旦生活在农村,父母为了生计远到黑龙江谋生,家里只有他和体弱多病的爷爷。
5.“我好不容易考了零分”,说明对小旦来说考零分是下了多大的决心啊,小旦考零分并不是他成绩差,而是他看到了“王小悦考了一个不及格,他爸妈就从沈阳回来监督他”,他故意考零分是希望以同样的方式见到自己的爸妈。(大意对即可)
阅读《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一文,回答文后题目。(11分)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dì zàng 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的气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B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2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22、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3分)
2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3分)
24、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3分)
我选
赏析:
21、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含义是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成才)。
22、作者运用大量笔墨细致地描写各种草开的花,为下文写“耳聋学生不被重视却取得成功打下铺垫;结构上与结尾构成首尾呼应;借花喻人,表现文章的主题。(答出两点给满分)
23、(l)他有些耳聋。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努力倾听。(2)他同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3)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4)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蠕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 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24、A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
B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