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峭壁上的树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肴,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颗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五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3.文中“像俯冲搏猎的雄鹰”,“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像万仞峭壁的灵魂”,其中加点的“雄鹰”、“风景”、“灵魂”分别指什么?新|课 |标|第 |一| 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课文《白杨礼赞》也在写白杨树的同时写了楠木,两篇文章在这里运用的共同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白杨树的__________________,突出酸枣树的__________________。
33、参考答案: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
2、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3、酸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酸枣。
4、酸枣树的成长经历。
5、对比;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生命力顽强;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32、把钥匙挂在心口
⑴年纪轻轻,可是我忘性挺大。每逢出门总是得先找到家门钥匙。不然,回家时我一准儿会站在门前束手无策。
⑵一次,把我这种烦恼讲给朋友听,朋友笑道:“其实很简单,你可以用个红绳把钥匙串起来套在脖子上,让钥匙贴着心口,这样你肯定不会再忙着找钥匙了。”
⑶一试,果然不爽。再细细地研究一番,又觉得这种做法实在是富有深深的意趣。
⑷人们常常把钥匙拿在手里。可是手里总是满盈盈的:奖券、首饰、职称、学历、荣誉证书、信用卡……然而在这个什么都需要疯狂掠取的时代,手里的东西也并不能让人足意。人们往往是在紧握双手的同时,还在时时刻刻地环顾着周围,想着要再去获取些什么。手是这么小,可要的东西是那么多,哪里还会有钥匙一个合适的位置呢?
⑸人们也常常把钥匙放在口袋里。可是口袋里也往往被塞得不留一丝空隙:股票、期货、房产、存单……凡是人们认为对自己有用而且能够保存一段时间的东西,都要让他们在口袋里占上一席之地。口袋被撑得那么鼓,那么胀;似乎随时都会有爆炸的危险。哪里还会有钥匙一个宽松的位置呢?
⑹人们还常常把钥匙放在皮包里。可是现在的皮包本身好像往往比皮包里的东西更重要。人们的皮包不停地淘汰着,变幻着,皮包里的东西也在做着相应的增多、减少、搭配和组合:化妆品、大哥大、计算器,甚至卫生巾……哪里还会有钥匙一个恒定的位置呢?
⑺于是,我们常常随意地把钥匙放在某个地方。于是,我们便常常需要去寻找钥匙。
⑻难道不是吗?
⑼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我所说的手,是心灵的手。我所说的口袋,是心灵的口袋。皮包,是心灵的皮包。钥匙,当然也是心灵的钥匙了。
⑽所以,才需要把钥匙挂在心口。
⑾也许,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只有心灵才是最易空旷的地方。我们只有把钥匙挂在心口,才能时时听到钥匙敲击心灵的声音。
⑿也许,在这个浮华轻飘的世界上,只有心灵才是最为真实的福地。我们只有把钥匙挂在心口,才永远不会忘记回家和失落家门。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足意:
浮华:
2、①文中第⑶段画线句子中“这种”指代的内容是(1分)
。
②其中“深深的意趣”应如何理解?(2分)
3、品味下列句子,琢磨一下其中的的含义。(4分)
①“人们往往是在紧握双手的同时,还在时时刻刻地环顾着周围,想着要再去获取些什么。”
②“可是现在的皮包本身好像往往比皮包里的东西更重要。”
4、第⑿段中为什么说“只有把钥匙挂在心口,才永远不会忘记回家和失落家门。”(3分)
5、整体感知全文,钥匙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3分)
6、本文以“钥匙”为话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请你也从日常生活中任选一件事物为话题写一段50字以上的话(比如“筷子”、“吸尘器”、“宠物”等等)。(4分)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钥匙 ( ) 奖券( ) 掠取( ) 空旷( )
8、请把本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9、为什么不把钥匙放在手里、口袋里和皮包里呢?
10、作者在、
、
段,批评了人们的哪些品性?
11、第段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12、为什么需要把钥匙挂在心口?
13、如何理解划线句子?
14、你怎样理解文章的标题“把钥匙挂在心口”?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32、1、心满意足 讲究表面上的华丽或阔气,不顾实际。2、指代“你可以用个红绳把钥匙串起来套在脖子上,让钥匙贴着心口”这句话。意趣是“也许,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只有心灵才是最易空旷的地方。我们只有把钥匙挂在心口,才能时时听到钥匙敲击心灵的声音。(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意对即可。)3、①表明人们的“贪婪”,不知道满足。②表明人们的“虚荣”,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内在的本质。(意对即可)4、因为心灵才是钥匙最为真实的福地,只有把钥匙靠近心灵,才能时时提醒心灵固守自己的家园。5、因为在这个浮华轻飘的世界上,人们总是欲望太多,总想攫取更多的东西,心灵的手、口袋、皮包等都被杂乱的物质塞满,所以“微不足道”的钥匙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意对即可)5、要求语句通顺,;有一定的道理;语句精炼,富有新意。 6、略、 7、分别分在[d8793a7c1e9336d9.gif]段和[bfc51fc2e2a601fc.gif]段的后面。朋友建议把钥匙挂在心口;为什么不把钥匙放在手里、口袋、皮包里;挂好钥匙,心灵才能找到家。 8、贪婪的人们手里已没有一点空间;口袋已鼓涨;皮包本身在不停地变更,哪有恒定的位置。9、疯狂掠取、物欲横流、贪婪至极、虚荣浮躁、在__中失去了自我。 10、随意地,人们不重视真正需要重视的东西,离自我越来越远,于是需要让心灵回家,需要找回开启灵魂家门的钥匙,为第[eb7a3d297508ae44.gif]段的论述作铺垫。
11、时刻提醒自己别忘了让灵魂回家,“钥匙”、“心口”都有其深刻的内涵。
12、物质欲望迷失了人们的双眼,让人们的心灵成了不毛这地,干旱荒凉贫瘠,想开垦成沃野就得有一把开户心灵犁铧的钥匙。 13 、把心灵的钥匙挂在心口,不要迷失自己,不要找不到人生方向,要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价值,拥有充实丰盈的人生。
31、《枯枝与鲜花》
①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②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③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他们原来就是浑然一起的。
④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⑤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得到了发挥。
⑥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⑦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在第①段,作者描写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
⑴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不超过1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③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第④⑤⑥段,填写下面的空白。
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和 的写法,表达丁对枯树和柔藤 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4.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31、、1、(1)落叶时节繁花满枝。(2)枯枝和柔藤复活。
2、枯树把身躯借给牵牛花,牵牛花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头顶。结果它们复活了,和谐、美丽地生活在一起。
3、拟人 对比 互相依存、互相帮助
4.(1)枯树以坚硬支持了柔藤,也得到了美;柔藤以活力装点着枯树,也发挥了美。(2)人生中只有彼此信赖、宽容、帮助,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实现生命的价值。
30.《雪山向日葵》
①从雪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②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③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④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⑤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那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干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⑥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⑦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⑧呵,这是一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X|k |B| 1 . c|O |m
⑨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⑩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随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雪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⑾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⑿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⒀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诌媚的谦卑。
⒁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雪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⒂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⒃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⒄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
⒅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新 课 标 第 一 网
⒆雪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1.“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一句中“秘密”一词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⑩—⒁段中,对雪山向日葵特点形成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猜想,删去这些内容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真揣摩⒃段,并结合全文,说说作者通过对雪山向日葵的描写颂扬了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是如何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雪山向日葵不是围着太阳旋转的。(或: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2.不行。写这各种猜测,又加以否定,更好地突出了不围着太阳旋转是雪山向日葵不盲从、特立独行、敢于坚持自我的精神。3.颂扬了雪山向日葵不盲从,不谄媚,团结向上,始终如一,坚持自我等精神。
4、盲目信从和简单的概念化, 使人远离真实与真理。(或:只有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才能抓住事物的真谛,得出独到的见解) 、5.象征手法。(或“托物言志”“托物抒怀”)作者用不盲从,不谄媚,团结向上,始终如一,坚持自我等精神的雪山向日葵,象征了具有特立独行、敢于坚持自我精神的人
29、珍珠与蚌
莫洛
①一颗珍珠!
②它原来就是一粒砂,——你是知道的。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蚌壳里;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你可以想象:一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着一种如何的感觉。——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被消灭,它钉住在蚌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以涎沫洗它,浸它,润滑它。大海的时间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③哦,一颗珍珠完成了。
④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变色泽的珍珠了!
⑤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一样保有它自己的砂的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美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
⑥但它已有永久的价值了!
⑦请你记住,从一粒砂到一颗珍珠的过程。
⑧可是你也会这样想着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壳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而却于无意中给了它以成为珍珠的机缘了。
⑨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它一颗珍珠,它根本没有发现自己惊人的天才;也并非愿意和痛苦作伴,它坚执的生命却一心想排除痛苦,排除给它以不安的刺激的砂粒;然而在斗争的过程中,它却连自己也难以置信。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已由它完成了!
⑩采珠的人将珠取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
(11)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海中,许多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的蚌的却是不多的。
(12)于是我想起你来了。
(13)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地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房屋的光泽。
(14)……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和生命的真实。
1. 读选文的第②段,摘录“珍珠孕育过程”的关键动词,依次填入□中。
2. 第②段中有一个画曲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结合上下文,说说“砂”改变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12)段中的“你”指谁?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10)段中写出了“蚌虽死,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请说说“蚌”得到了哪些安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第(14)段,联系现实生活,你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1.
[ad7b63a0836d6444.gif]
2. 外形变化由有棱角、坚硬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自身价值,由不值一文的一粒砂变成了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有永久价值了。
3. “你”是指读者;内容上把物与人紧密联系起来;结构上承上启下。
4. 孕育了一颗具有永恒价值的珍珠,同时,精神上获得了满足和慰藉。
5. (主观题)要求:围绕本文,联系现实谈看法。
点拨:看第3题。散文中托物言志一般用象征手法,前为“形”后为“神”,前为“物”后为“人”,形与神,物与人必须有内在相似点,才能结合成一个整体。第(12)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在内容上把物与人紧密联系的作用。前文落笔蚌为孕育珍珠所付出的痛苦与艰辛,其中第(9)段写得极富感染力,处处透出它的精神,为下文提示象征意义由物及人打好铺垫。因为有(12)段,自然引出下文:“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地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恒的光泽……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生、时代和生命的真实。”文章最后点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并引发读者长久的深思。参考答案:
28、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1)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2)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__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3)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4)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5)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拔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6)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7)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8)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9)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10)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11)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12)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13)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14)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15)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16)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17)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18)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1、第(1)段文字中连用三个“偶然”,结合语境说明它们的不同含义。
2、文中与(16)段“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一句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第(9)段作者说“我早已习惯了这类景象”,“这类景象”在文中都指什么?(3分)
4、请分别说出第(11)(12)段中“土埋大半截了,花还在开!”这句话的作用。(3分)
5、作者在题目中用“好”字来修饰木槿花的理由是什么?(3分)
28、1、前两个“偶然”是指随意的、漫不经心的;后一个“偶然”是指出乎
意料的;或:顽强、自在的。(意思对即可)(3分)
2、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2分)
3、三个点,每个点一分。(3分)
①“__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
②我家所经历的“死别的悲痛”,“又面临少年人的生之困惑”;X k B 1 . c o m
③“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
4、(11)段的是解说产生“震憾”的原因;
(12)段突出强调木槿花的“悲壮”或突出木槿花在重压之下顽强
挣扎的勇气。(意思对即可)(3分)
5、木槿花奇特,不娇气,在重压之下顽强挣扎,不畏艰难,能够面对一切苦难。(意思对即可)(3分)
27、秃的梧桐 (18分)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ɡɡ 1ónɡɡ(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1)——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1.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人的词语。(2分)
qiáo cuì ( ) cōnɡ lónɡɡ ( )
2.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答:
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3分)
答:
4.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4分)
答:
5.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6.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
27、秃的梧桐1.2分 憔悴 葱茏(每字0.5分)
2.3分 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2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
3.3分 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 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4.4分 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 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答“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 中心”给4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5.3分 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 生不息的。
6.3分 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 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26、燕 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
“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注]席慕容,台湾知名画家、散文家和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1954年迁居台湾,196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材选了她的《乡愁》一诗。
1、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4分)
①
②
2、本文以“燕子”为题,但第一件事与燕子没有关系。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2分)
3、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
4、文中划线的一段文字连用了四个问句,你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哪些道理?(2分)
6、联系作者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2分)
26、12.(3分)(1)爸爸让我唱歌 (2)将“乌秋鸟”误认为是“燕子”
13.(1分)父亲可惜歌词中的“长亭外”不是“长城外
14.(2分)第一件事虽与“燕子”无关,但同样表现出了“思念家乡”这一主题,也为她后来理解了父亲的苦衷作了铺垫。
15.(2分)语气表达一步步强烈,很有力地表达出作者惊喜激动万分的感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6.有的时候,我们实在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17.(2分)作者“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勾起了作者儿时的回忆,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因为作者想借“燕子”把自己思乡之情传递给祖国,传递给家乡的亲人。
、生命如四季。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没有权利逃避,上苍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也给予我责任。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每天,我怀着希望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像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来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花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花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可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自己检点!
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苦又酸的快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在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我有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感动过、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不,我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里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安心得多!
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作者:张洁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文章把生命比作四季,并以之为序写出了“我”奋斗的一生。请模仿下面对春天的概括,再各用一句话对另外三季加以简要概括(答案不超过方格限定的字数)。(3分)
春天 怀 着 希 望 艰 难 开 拓
夏天'
秋天
冬天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2)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3.阅读下面材料,你认为本文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会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3分)
中华第一蛙——石蛙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非常高,但人工养殖石蛙无一成功的先例。有位捉石蛙的山民偏偏不信这个“邪”,他经过多年的尝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花费了他十几年的积蓄,还欠下了几十万元的债务,终于养活了几十只石蛙。许多人都认为他活得太累、太不值得了,简直是个傻子。
4.透过文中的比喻,说说现实中的“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3分)
5.作者在文中说“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
251夏日:历尽艰辛经受磨练;秋天:酸苦交加收获人生;冬日:冷静反思检点自我。(3分,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2.(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不可能有谁来帮你走完,不管着条路多么艰难,都要靠自己去开拓。(2)想通过脱离实际的幻想去谋求事业的成功是完全不可能的。(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3.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持肯定(赞成、赞赏、赞同)的态度。因为作者认为“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3分。态度1分,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
4.不设统一答案。要点:充满艰辛,付出巨大,收获不多,充实无悔。(3分,每点1分,得满3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5.开放题。(3分。视内容是否深刻、语言是否通顺以3、2、1给分。)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访兰。(15分)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看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的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本文以_______为线索贯穿全文,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_的写法。(3分)
2、本文开头写父亲爱兰、育兰,但当人们跑来玩赏时,父亲却添了几分“愠怒”,并且不再植兰,这种反常的原因,在父子访兰时的对话中有两处交待,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2分)
3、根据文中的叙述,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空谷幽兰”的特点是□□,“盆景家兰”的特点是□□。(2分)
4、“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象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第二段所描写的意境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的意境相似,请你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兰草随着生长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了本性,但挺拔的松树无论生于活野,还是长在山岩都不失坚强本色,请对此谈谈你的感悟。(限40字以内)(3分)
24、⒗兰草(写“访兰”也正确,2分)托物言志(由物及人、由兰草及人、由物(兰草)及理等相同意思均可,1分)
⒘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只划后一分句也可,1分)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1分)
⒙纯朴(淳朴、清纯、淳厚、高雅,1分)媚俗(俗气、低俗、庸俗等,1分)
⒚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不失真性,不媚俗。(意思相同,表述不同也给分,3分)
⒛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每句0.5分,共2分)
21.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的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等均可(3分)
赞同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