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语段中作者描写范进疯时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范进可谓丑态百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写范进发疯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昏厥—疯跑-________--_______(2分)

4. “众人大眼望小眼”的情形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______________.(2分)

5.根据“噫!好了!我中了!”一句,结合你的理解,试写出当时范进的心理活动。 (60字以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2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目的: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3跌倒—疯走      4面面相觑          5略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

……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2.十年中,“我”的父亲那“与日俱增”的“希望”是什么?照你看,在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父亲与母亲有无不同?(4分)

3.“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2分)

4.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

5.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3分)

6.对“我”心里默念的话,如何理解?(3分)

1.原先称于勒为“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对人称的变化可看出她嫌贫爱富和自私冷酷。

    2.“我”的“父亲”的“希望”是盼发了财的弟弟回来,给他带来财富。父母对待于勒的基本态度上没什么不同。

    3.出发时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说话了”。

    4.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快活骄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沮丧的心情。

    5.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

    6.表明我此时复杂感情:对父母的不满、困惑,对叔叔的同情。

《我的叔叔于乐》

阅读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1分)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2分)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他们什么性格特点?(3分)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 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

作用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3分)

5.画曲线的句子用什么修辞手法?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3分)

1 ..①C      ②D 

2.不一样。第一个“狼狈”指“受窘的样子”。第二个“狼狈”指穷困到了极点。

3.作者写菲利普夫妇综合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

4.侧面描写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5. 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亲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故乡》

阅读理解(40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海边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篮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4分)

1、选文中有4个错别字,指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 )改为( ); ( )改为( );

( )改为( ); ( )改为( )。

2、选文中说道“我在走我的路”,如何理解“我的路”?(2分)

3、对文中“新的生活”正确的理解是 (2分 )

4、文中有三个短语都有“辛苦”一词,但含义不完全相同,请选择正确释义。(2分)

①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 )

②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 )

③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 )

A.、为生活而奔波

B.、为寻找真理与正义而奔波

C.、为谋求私利而放纵不羁

5、为什么“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2分)

6、选文的表达方式是 ,第三自然段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分)

7、“我想: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深刻含义是什么?(2分)

1、朦胧(蒙昽)篮(蓝)芒(茫)2、远离故乡的路;寻求人生的路;3、指自由、幸福、平等的生活;4、BAC;5、他的愿望是改变眼前苦难的生活,比较容易实现;“我”的愿望是希望将来有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新生活,难于实现;6、议论;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7、略;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 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 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 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 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 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 若是在晌午呢,前提是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 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19分

15、这是一篇 (文体),采用 手法。2分

16、第2段和第7段的 “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什么?2分

① “惟一心愿”

②“简洁纯真的心愿”

17、细读第5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结合文意,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2分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② 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 。2分

18、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 19、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①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3分

② “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2分

答:

20、 本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运用了 等修辞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4分

,让人心情爽快。 ②(绿色)爬上窗台。 17、①、例: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②以此说明自然不是冷漠无情的。 或说明“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

18、反衬了(来自黄瓜和莓豆的 )绿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19、①、积极蓬勃,坚强向上,奉献,执著追求,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 (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② 如“绿色食品”的“绿色”指无污染 20、拟人、比喻;能就某一点举例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低,却很耳熟。看时又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棉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到,“这……下回还清吧。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往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了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21分

1.这段文字所在的文章出自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鲁迅的小说集 4分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3、文段从 等方面刻画孔乙己,请任选一处对孔乙己某方面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 5分

4、文段写到众人和掌柜都取笑孔乙己,二者有所不同,众人的笑是 掌柜的笑是 。纵观全文,“笑声”贯穿始终,其作用是

4分

5、孔乙己是个悲剧人物,其肉体和精神都遭到严重摧残,造成其悲剧的社会根源是 1分  

6、文段中的小伙计对孔乙己态度怎样?假如你也是当时的一个小伙计,你很同情孔乙己,“这次”看到如此悲惨的孔乙己,你将如何对待他?(对他说什么或做什么)3分

1、文学、思想、革命;《呐喊》2、自然环境;交代时令,为孔乙已的最后出场渲染阴冷悲凉的气氛。3、语言、动作、外貌(神态);例:“跌断,跌……”刻画出其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性格4、众人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掌柜的笑是自私而卑劣的;笑声既表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低下,又揭露批判了周围人群的精神麻木冷酷,世态炎凉。5、封建文化教育、科举制度6、小伙计轻视孔乙己;略

美好的声誉(美)

比尔·盖瑟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期。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深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向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他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一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弗·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

“格罗弗·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干的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让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算,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宝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土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儿子。

13.“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这个人指的是      (1分)

14.用几个词语简要概括他良好的、令人尊敬的工作态度。

(2分)

15.“我”为本吉讲述的这个美丽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

   

16.本文第一段中写道:“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读懂全文后,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A. “我”为什么真想向他说些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2分)

   

c“我”为什么要说这些?(2分)

   

17文章结尾引用一首诗的作用是      (3分)

18.用一段话写出你读完本文后的感悟联想。(100字左右)(6分)

    

    

(1)爷爷(我的爷爷或格罗弗•盖瑟) 

 (2) 积极、主动、责任心强、敬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等

(3)美好的声誉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胜于金银财富,它往往能使自己及后人受益无穷。(意思对即可)

(4)a因为儿子正处在“前途未卜的时候”,“我”想教给他做人处事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

b讲述了自己买地的经历。

c让儿子理解“美好声誉”的重要性,并能发扬光大。

(5)突出中心 (或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 深化主题等)

儿时的那条小巷

蔡秀玲

①那条小巷是儿时记忆里的天堂。很多奇妙的、不可思议的美好回忆,都藏在小巷的一砖一瓦里。
②小巷的墙壁,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小草,会结出一颗颗红色的小果实,据说,能治咳嗽。每次感冒的时候,爸爸总是会搬来长长的木梯,沿着墙壁将那红色果实采下来,放在我的手掌中间。我都舍不得吃,偶尔拿一颗放在嘴中,酸酸甜甜的滋味在口腔深处晕开,一颗就足以回味很久。那时候天真的我,总以为咳嗽了,爸爸就会采那些红色的果实给我吃。于是,有一段时间,天天在爸爸面前假装咳嗽,现在回想起来,不禁哑然失笑。
③小巷的深处,有一种声音,那是我儿时的天籁。每一次午睡醒来,都会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铃声,随后是一声浑厚的叫声卖,“豆花啊,卖豆花了啰!”,卖豆花的大爷骑着一辆破旧的小三轮,从小巷的转角中慢悠悠地驶来。一切都仿佛电影里的慢镜头一般,在夏日午后懒懒的阳光中层次铺开。
④铃声似乎有一种魔力,将隐藏在小巷里的同伴们都召集起来。这时候,我会一骨碌地从床上爬起来,火速到厨房中端出一个碗,兴冲冲地向小三轮跑去,大爷那布满沟壑的脸上堆开了一朵灿烂的花。“来来来,排队排列,每个人都有……”大爷大手一挥,一群孩子瞬间排成了一个整齐的队列,每个人都踮起脚尖,把手中的碗举得高高的,看着大爷大勺一落,舀起满满的晶莹剔透的豆花,偷偷地咽了一口口水,继而把手又举高了一点,生怕漏了自己。不过几分钟的时间,每个人都端着满满一碗加着蜜水的豆花,排排坐在小巷的两边,大口大口地吃着。
⑥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小巷的一切,慢慢地淡出了我的世界。我们开始长大,开始外出求学,开始日复一日机械地工作着,我们的步伐越走越远。小巷的一切,好像是夏日午后一个冗长而美妙的梦,美好却不真实。
⑦小巷不再像记忆中的那样整洁,铺满砖块的道路上,长满了高低不齐的小草,墙壁上的木栏窗,一个大大的蜘蛛网在风中摇曳着。我看到小巷远处,那石灰脱落的墙壁上写着一个大大的血红色的“拆”字。
⑧我沿着小巷,慢慢地走着,看着这熟悉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一种莫名的情绪在胸腔里酝酿。这些承载着我们童年美好回忆的载体,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不见。
⑨下一次,我再站在这个地方的时候,看到的会是什么?

15、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分)

16、阅读②—⑤段,说说作者对“儿时的那条小巷”的记忆有哪些。(3分)

17、阅读全文,谈谈你对“我看到小巷远处,那石灰脱落的墙壁上写着一个大大的血红色的‘拆’字。”这句话的理解。(4分)

18、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19、文章结尾说“下一次,我再站在这个地方的时候,看到的会是什么?”请你结合文章第⑦⑧段内容展开想象,将“下一次”,“我再站在这个地方的时候”,看到的情景描写出来。(提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4分)

15、示例: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儿时小巷美好记忆作铺垫。

   (共3分,答对一点得1分)

16、示例:假装咳嗽希望爸爸采小巷墙壁那些红色的果实给我吃的;向卖豆花的大爷买豆花和小伙伴们一起排排坐在小巷的两边,大口大口地吃;台风季节在小巷的两头拦起了鱼网抓鱼虾 (共3分,答及每点得1分)

17、示例:“石灰脱落的墙壁”意味着小巷已经破败,逃脱不了被“拆”的命运;而“大大的血红色的‘拆’字”则直接刺激着“我”的感观,让“我”陡然心生惆怅:这承载着我们童年美好回忆的载体,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不见。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儿时那条小巷”深深的眷念之情。(共4分,答及每点得1分)

18、示例: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大爷脸上的皱纹很深及看到孩子们时那满脸灿烂的笑容。

 评分建议:共4分,答对修辞得2分;说清表达效果得2分。

19、略。

评分建议:共4分,运用修辞得1分,合理想象得1分,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得2分。

阅读《红橘甜了》,完成14~17题。(23分)

放下电话细一思量,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催我了。父亲说,这场大雪过后,红橘更甜了,硬是甜得入了心呢!说这话时,那声音挺富激情的。父亲的意思,要我快些回去,尝尝今年橘子的味道。

父亲精心侍弄的那些红橘树,是十多年前我从外地弄回去的。那一年我刚参加工作,为了表示孝心,我特地买了十几株红橘苗,回家同父亲一起栽下。从此,父亲便精心侍弄那些树苗,似亲儿女般。浇水、施肥、修枝、杀虫,那严肃劲,不亚于教育我们。那些果树也很通人性,几年后便出落得挺拔而多姿。我记得第一年花开时节,父亲在电话里像孩子见到第一场雪那般激动,父亲说,白花花的满树枝啊,香气跑了好几里呢!当乡亲们夸奖橘花的香气时,父亲又像孩子受了老师表扬那般露出羞涩的神色,说,这树是我儿子从县城弄回来的优良品种呢!就这样,父亲怀着兴奋和渴盼的心情,等待着橘子的成熟。那几个月,我们隔几天总接到父亲的电话。橘子有指头大了呢!橘子有乒乓球大了呢!橘子有鸡蛋大了呢!有些橘子有黄色了呢!有几个橘子全部黄了呢!父亲总是在说橘子!

那一年,父亲将首先变黄的橘子采了下来,并打来电话,叫我快些回去尝尝!时至年末,我们哪能抽出时间啊!在苦苦等待后,父亲同母亲商定,第一批橘子一定要送来让我们尝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树是儿

因为父亲出发后,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父亲带来的第一批橘子是十九个。我强压泪水,挑了个最大的剥开后,双手递到父亲面前。‘父亲颤巍巍地接过橘子,拿一瓣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我再次从父亲脸上看到了我参加工作第一天父亲送我时的表情。

就这样,每年第一场大雪后,父亲便会来给我们送红橘。然后,他将红橘分送给邻居,其余的便去市场上卖了。后来,妻子就说,爹怕是糊涂了吧,橘子现在几角钱一斤,来回的车费就要几十元,该买多少橘子呀!再说了,红橘越来越没有市场了,味道越来越差了,哪能比得上如今的优良品种呀!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沉沉地回了一句话,父亲哪里是为那几个橘子啊!妻子思索一阵,说,也是,只要老人高兴,就由着他。

父亲越来越老了,雪后的山路上,他再也不能健步如飞了。妻子说,年前我们干脆抽两天时间回去看看吧!回去那天,父亲正坐在火塘边,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我看见父亲眼中的泪水滚落下来。父亲抹一把泪,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次日,我邀了儿时的两个好友,决定将剩下的红橘弄到市场上去卖,父亲自然是十分高兴。我将红橘分送给了我的故交,并嘱咐他们千万别告诉父亲。我掏出一百元钱,换成了零钞,将其中的九十六元八角送到了父亲手上,异常高兴地对父亲说,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父亲脸上满是欣喜的神色,说,太好了,明年,我要更细心地照顾它们!我别过脸去,说,这屋里,烟太大了……

14.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

15.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⑴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

⑵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16.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7分)

⑴(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3分)

⑵“这屋里,烟太大了……”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4分)

17.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6分)

14.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精心侍弄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兴奋和渴盼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打电话给儿子,送橘子给儿子,送橘子给邻居,到市场上出售。

15.文中,父子二人各说了一次假话。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他们的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⑴父亲:我早吃过了,一天好几个呢!

为了将第一批成熟的橘子全部留给儿子一家三口吃。                                                                                         

⑵儿子:今天碰到几个外地人,将果子抢购一空,价格比往年高出近一角钱呢!

为了宽慰父亲,让他高兴。                                                                                          

16.阅读下面句子,回答问题。(7分)

⑴(父亲)望着树上的橘子发呆,看到我们,父亲一愣,随即便孩子般叫着母亲的名字。

这里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哪些内心活动?(3分)

愁闷,期盼;惊讶;欣喜。                                                                                          

⑵“这屋里,烟太大了……”父亲和儿子为什么都说这句话?说这句话时,各自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4分)

都是为了掩饰落泪的原因。  父亲见到儿子时激动、惊喜,儿子听了父亲话后深受感动。                                                                                         

17.题目是“红橘甜了”,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说说文中表现了哪些方面的“甜”。(6分)

①红橘树在父亲精心管理下结出的果实很甜。②父亲为培养儿子成材而感到欣慰、满足。③父亲从儿子买红橘苗、卖橘子等做法中体会到儿子的孝心。④儿子从父亲种橘、送橘等行为中感受到父亲的信任、关爱。⑤全家人互相关心体贴,充满温馨和爱意。

阅读《孔乙己》节选,完成10~13题。(16分)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地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0.“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11.文中写“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其用意是( )(3分)

A.间接地交待自然环境,写天气之寒。B.直接地交待酒店舒适的环境。

C.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D.间接地写“我”衣食不愁,和孔乙己形成对比。

12.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造成孔乙己这一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4分)

13.语段中两次写到“笑”,作者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和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什么特殊的作用?(5分)

10.“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自然环境描写。不仅写出的晚秋的凉意,也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凉的心情,预示了孔乙己悲凉的结局。

11.文中写“我”整天“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其用意是(C)(3分)

A间接地交待自然环境,写天气之寒。 B直接地交待酒店舒适的环境。

C反衬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的凄凉。 D间接地写“我”衣食不愁,和孔乙己形成对比。

12.孔乙己身残气微不复聊生,造成孔乙己这一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二:一是自身原因:热衷科举、好吃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二是社会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民众的麻木不仁,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4分)

13.语段中两次写到“笑”,作者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和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什么特殊的作用?(5分)

 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形成对比。以笑写悲,不仅暴露了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漠,麻木不仁到令人窒息的程度,揭露了人们的不觉悟,也增添了文章悲剧色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