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予就不贫穷 (12分)

教师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蛋洋溢着快乐,好象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

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

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看署名像是一个女孩——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十天。

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

节日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同学送他这双“鞋”的理由。

“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这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的心愿,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

他想问问她。

这是一个很明净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这双布鞋不一样。

于是有了下面的问话。

爸爸在哪里上班?

爸爸在家,下岗了。

妈妈呢?

不知道……走了。

他再一次看了她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他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

她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

同学都说我家里穷。她说。

他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

她笑了。

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高兴吗?

她用力地点点头。

他带着她来到教室,他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穿布鞋呢?有的同学说,好看。有的说,透气,因为自己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打拳的时候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他穷。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格,透气,舒适,有益健康。

后来这位老师告诉同学们,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能给予就不贫穷,这句话一直让我回味。

11.“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一句中“歪歪扭扭”能否改成“工工整整”?请说明理由。(2分)

12.文中两次提及小姑娘脚上穿的布鞋,请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13.老师向学生询问“自己为什么穿布鞋”的目的是什么?(2分)

14.文中的“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3分)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能给予就不贫穷”的理解。(2分)

11.(2分)用“歪歪扭扭”既照应下文小姑娘不足十岁,还很稚嫩,又突出她的真诚、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用“工工整整”反而与实际不符。   意思对即可。

12.(3分)  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  他再一次看了她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1分)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小姑娘的布鞋的破旧,写出她家经济条件的窘迫,以及他在得知她家情况以后对她产生的深深的同情,并被她的真诚、懂事所感动。(2分)意思对即可。

13.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穷与富有。消除班级学生对“她”的歧视,让她能在班集体中获得别人的平等对待。意思对即可。(2分)

14. 他是一位善良、和蔼、细心、平等待人、关心学生成长、很讲究教育方法的好老师。(3分)

15. 小姑娘虽然年幼家贫,但她懂得关爱别人,给别人带去祝福。在经济上她是贫穷,但精神上,她能给人带去关爱,是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以此为题,深化文章中心。(2分)

《紫藤萝瀑布》节选 (9分)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 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7.选文第二段写出了紫藤萝花怎样的特点?(2分)

8.“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句中“沉淀”一词用得很好,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2分)

9.文中的两个划线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0.作者由盛开的紫藤萝悟到了什么?(2分)

7.(2分)花枝长、花朵繁密、花色泛光。(答茂盛、富有生机也可)

8.(2分)“沉淀”赋予了静态的花朵以动感,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花色之艳,花色之浓。

9.(3分)都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突出花朵的快活、热闹,体现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

10.(2分)悟到了“生的喜悦”,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笑着面对生活。(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3题

一个美丽的故事

⑴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⑵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⑶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⑷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⑸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开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⑹妈妈笑了:“什么?”

⑺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砰砰地跳!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

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⑻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19、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美丽的故事:(3分)

20、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2分)

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21、“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

试分析这句话的作用。(2分)

22、你喜欢本文中的小男孩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分)

23、学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19、一个塌鼻子的小男孩以一篇作文打动老师,感动妈妈的故事。(3分)

20、说明妈妈被这篇“作文”感动了,知道了怎样“格外喜欢你”(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分)、

21、动作描写(或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写出了这个小孩受到老师的表扬后高兴的样子(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分)

22、喜欢;(理由一:他身患疾病,智力受损,但却乐观、自信;理由二:他心地善良,努力学习,关爱亲人。)(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分)

23、收获一:小男孩的乐观、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收获一:关心身边的同学,不歧视有困难的同学(或自主发挥,能紧扣主题,言之成理即可)(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小题。

不要闭上眼睛

⑴2003年7月21日凌晨4点半左右,一辆满载着陶制瓦片的卡车撞进南京下关区上元门的三间民房里。顷刻间,瓦砾四溅、房屋倒塌,卡车内的几个人当场四亡,房屋里也埋下了五个人。

⑵由于是凌晨时分,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惨祸发生后,被惊醒的为数不多的附近居民面对惨祸束手无策。在等待救援人员到达期间,人们发现在倒塌的房屋废墟里,有一个人头露在外面,身子埋在废墟里。也许是因为失血过多,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眼睛也睁不开了。这时候,一个青年男子俯身对那露在外面的头喊道;“不要闭上眼睛!要坚强,你可以和我说说话,但千万不要闭上眼睛。”那个被埋者的眼睛睁开了眼神中隐藏着一丝恐惧和一丝谢意。年轻男子和那个被埋着的人和话,问他:你今年多大年龄了?在哪里工作啊?做什么工作啊……

⑶可没过多久,被埋的人又一次闭上眼睛,那个年轻男子又一次喊道:“不要闭上眼睛!睁开你的眼睛!”可被埋的人似乎没有听到,一点反应也没有。喊话的年轻人找来了医生,被埋者输入了氧气后眼睛再一次睁开了……

⑷救援人员终于赶到了,被埋的男子被送往医院抢救。有人问喊话的年轻男子和被埋者是什么关系,喊话的年轻男子说道:“我不认识他,我开出租车路过这里。”

⑸素不相识,毫无血缘关系,他的呼喊只因为对生命的珍重和爱的秉承。那场灾难中有7个人丧生。然而,那个年轻的出租车司机的喊声却响彻那个清晨,响彻南京,成为那座城市最动听的声音之一。

14.写出文章第一段中交代的记叙要素。(3分)

15.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展开情节的? ( ) (2分)

A.、顺叙B.、倒叙

C.、插叙D.、补叙

16.下列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表达方式使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⑴ /⑵ ⑶ ⑷ ⑸ 先描写后议论B.、⑴ ⑵ ⑶ ⑷/ ⑸ 先记叙后议论

C.、⑴ ⑵/ ⑶ ⑷⑸ 先说明后抒情D.、⑴ ⑵⑶ /⑷ ⑸ 先说明后描写

17.写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2分)

为何说“那个年轻的出租车司机的喊声却响彻那个清晨,响彻南京,成为那

座城市最动听的声音之一”?(2分)

14.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3分)

15.A(2分)

16.B (2分)

17.喊话的年轻男子说道:“我不认识他,我开出租车路过这里。”  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如此真诚相助,更显人物精神的可贵。(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分)

18、因为这个喊声显现了他对生命的珍重和爱的秉承,永驻人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分)

捡来的手机

周广华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12.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2分)

①故事情节:( )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 )手机——回顾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 ——( )—— 心情很好 ——( )

13.儿子不愿把手机交给学校,我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对他的那番评论,我为什么又感到“欣慰”? (2分)

14.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5.“我”表扬儿子“善良”“不虚伪”, 请你写出儿子的“善良”和“不虚伪”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16.课外链接:南京的彭宇在街上扶起摔倒的老人,却惹官司上身,被一审法院判赔老人损失,让不少人觉得好人难做,那么,当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请说说你的想法。(2分)

12.①捡到;归还

②“不屑”或“想不通”;不好意思(错1-2空扣1分;错3空不给分)

13.把手机交给学校,儿子肯定会受到表扬,但儿子却不愿受表扬,所以我感到“惊讶”。

儿子懂得做好事不是为了受表扬,而是做人的本分。说明儿子不爱慕虚荣,为人善良,不虚伪,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为此感到“欣慰”。 (2分 )

14.动作描写,突出着急;神态描写突出惊讶,说明手机失而复得出乎小伙子的意料之外;语言描写,突出讲话很激动,表达感激之情。(写出任意一种即可,描写手法1分;描写的作用2分)

15. “善良”:归还手机(1分 );“不虚伪”: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1分 )(意思对即可)

16.想法积极,方法可行,语言通顺。如果选择不帮助,给0分。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7—11题。(11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7.第①段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具体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3分)

8.冬天的济南即使下雪,也孕育着朦胧的春意,请选出第①段中的一个句子加以分析。(2分)

9.第②段中“山坡上着些小村庄”的“卧”字能否换成“躺”字?为什么?(2分)

10. 第③段主要写济南冬天的水,请概括出济南冬天的水有哪些特点。(2分)

11. 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7.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的空间顺序来写的。(“薄雪覆盖下的小山”1分;“山上---山尖---山坡---山腰”1分;“空间顺序”1分)

8.山坡上,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说明温暖;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让人似乎感受到了春天满山的花草;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微微露出点粉色,酝酿着春意。写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

9.不能换。原文采用拟人手法,用“卧”字来写村庄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若换成“躺”字,直挺挺的,缺少了静谧美、画意美。(意思对即可)(2分 )

10. “温暖”1分;“清澈或透亮”1分。(意思对即可)

11.照应题目或呼应前文;抒发赞美之情;总结全文。(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丹崖

①他的确是个命途多舛的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也就算了,但是,两岁那年,他又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上了小学,这时候,家里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他经常饿着肚子上学,沿途的酒馆里飘来浓浓的饭菜的香味,馋得他一个劲儿地咽口水。实在饿极了,只得在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从茶馆门前的残茶筛里偷偷抓了几把泡过的茶叶充饥。

②13岁那年,为了缓解家庭压力,他终止了学业,参军到了__做了一名通讯员,每天跟随一个司令员,负责给司令打扫卫生,牵马。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司令员被安排到了济南四里烈士纪念塔筹建处工作,因工作需要,这个筹建处集合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在这些美术人才的耳rǔ__目rǎn__下,他一下子迷上了油画。

③为了练习绘画,他到处找纸张,他的第一张油画是在自己的床单上完成的。他画的是一张斯大林肖像,完成油画的那一晚,他欣喜若狂到辗转难眠,从自己的这幅画里,他仿佛看到自己生命的图景,那图景是那样的光明。19岁那年,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他的艺术生命从此开始,风生水起。

④然而,他的事业之树刚刚萌芽,就被一场严霜被抹煞了。因为,__来了,他被凶残的__派剁碎了脚骨,挑断了右手手筋,而且还被押着到处游行。在这场劫难当中,他受尽了非人的待遇,后来,他还被关进了监狱,一关就是5年!

⑤经历了“ (1) ”,陡现“ (2) ”,没想到突然又来了个“ (3) ”,许多人都认为他一定要崩溃。然而,在这5年当中,他没有抱怨命运待他的不公,而是把监狱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又一座“高等学府”,为此,没有一刻停止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没有毛笔,他就用筷子练习作画,由于他的手筋被挑断了,一开始,他连筷子也抓不住,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向命运屈服,每天坚持练习,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出百倍的努力,才渐渐恢复了自己的绘画能力。

⑥回忆起这段岁月,他眉飞色舞地说,这里是十八层地狱,但是,也是锻炼汉子的最高学府,我就是从那里来的!是的,正是这位从十八层地狱当中走出来的汉子,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非常出色的知名画家!没错,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

⑦成名之后的韩美林,又开始了另外一场战争,那就是与病魔的周旋,他曾患有糖尿病,还因劳累型心肌梗死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手术……但是,每一次,他都是胜者!

⑧提及他的艰难处境,许多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人们都说,换作其他人,早就被拖垮了,甚至是因崩溃而轻生了。对于这些,韩美林这样说:“世界美好也在于有丑的东西,人家折磨你,你再想不开,你再想不开,这不是和别人一起折磨你自己吗?我看不如奋发向前的好,前面有鲜花,不全是荆棘。”

⑨是啊,前面有鲜花,也有荆棘。这鲜花,并不是开在普通的土壤上,而是开在韩美林的心灵深处,这鲜花所散发出的倔强芬芳,足以让他忽略一切泥泞和荆棘,始终占据坚强人生的领奖台上!

⑩冯骥才曾经这样评价早年的韩美林:“当韩美林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世界的时候,无数贪婪的手把他两兜掏了个精光。”我想,那时候的韩美林一定想:感谢上帝,轻装简从以后,可以让我跑得更快!

21.在第②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耳rǔ目rǎn ____________ (2分)

22.请在第⑤段横线上选填词语,并说说选填的理由。(6分)

A.山穷水尽B.山环水绕C.山清水秀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描写手法,形象传神地表现了韩美林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4分)

24.请为本文选一个标题,并谈谈你的理由。(4分)

A.前面有荆棘,不全是鲜花 B.前面有鲜花,不全是荆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从本文看,对于艺术大师韩美林成功原因的探究,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诸多艰难处境的磨砺B.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C.极好的艺术天赋D.良好的机遇。

26.请用80字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阅读感受(8分)

21.濡染

22. ⑴B  ⑵C   ⑶A

他出生贫寒经历了很多磨练考上了美院,艺术生命从此开始,所以经历了“山环水绕”,陡现“山清水秀”;但是,__中他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没想到突然来了个“山穷水尽”。符合他的人生轨迹。

23.肖像   乐观  豁达

24.B  第⑨段中“前面有鲜花,也有荆棘”与所选标题呼应,且符合韩美林先生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

25.C

26略

蛮子大伯(节选)

蛮子,是我们老炊事班长的外号。他这个“班长”可大了,全大队的事都管,队长也得听他的。他是个__,当过连长,挂过重彩,走起路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鬼子要来“扫荡”,__得分散活动,支队长亲自把他送来,当着我们的面对他说:“这些娃娃兵,都是烈士子弟,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别饿坏了他们。”他是个南方人,听说他家那块儿可热了!蚊子有麻雀大,墙上都能烙饼。他说话也“个色”。(“个色”:方言,与众不同的意思。)把小孩叫“伢子”,把鞋子倒叫“孩子”,真怪!我和小玲要是高兴,就叫他“蛮子大伯”;不高兴的时候,就叫他“蛮子”!

我打心眼里佩服蛮子大伯!他什么都吃过,啃过树皮, 嚼过草根,还吃过皮带呢!我想,皮带一定挺好吃,加水一煮,准是滑溜溜的,象宽粉条一样。总想弄一根尝尝,可是没弄到。那年头,找根麻绳都不易。

自从他一来,我们就很少挨饿了。每回队伍转移,见他把驳壳枪往腰里一别,肩膀上搭个口袋,就一跛一拐地先走了。干啥去?搞粮去。那会儿,老百姓都缺吃的,上哪儿去搞呢?我都替他犯愁。可是他有办法,很少空过手。只要一听哨子响,就知道蛮子大伯回来了。“嘟-嘟-嘟-”总是两长声一短声:两长,代表筷子,一短,代表碗。听他喊:“两根筷子一只碗,今天来个大会餐。”我和小玲就乐得跳起来,知道准是小米饭。要是听他喊:“两根筷子一只碗,黑黑的豆儿滚滚圆”又是盐水煮黑豆!我和小玲都噘嘴。有时候,黑豆也没弄到,就听他吹完哨子喊:“两根筷子一只碗,二头要吃山药蛋。”我就猴到他身上去揪他的胡子,他一面嘿嘿笑着一面躲,闹了一会儿,就从怀里掏出两个烤得焦脆焦脆的土豆,给我和小玲一人一个,老同志们嘛,就干馋着啦!

蛮子大伯的胆子可大了!常常钻到敌人据点里去搞粮食。有一回碰上一个班伪军开饭,他“砰砰”打了两枪,把伪军骗到一边去,装上那锅饭就背回来了,还是大米饭呢!可他还不满意,骂骂咧咧地说:“那些龟孙,偏偏吃的羊肉汤,也没得办法背回来。”

蛮子大伯也有倒霉的时候。就说我“憋不住”的那天吧,他出去搞粮,没走多远就碰到鬼子出来扫荡,一点吃的没弄到不说,胳膊还挂了彩。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回来,喊:“快走,鬼子来了。”我们撒腿就往山上跑。等到了山,我才想起来应该照顾新同志,就对小玲说:“别怕!鬼子的腿短,上山就摔跟头,撵不上咱们!”可是小玲不理我,一个劲儿问蛮子大伯:“你胳膊疼吗?嗯?疼吗?”蛮子大伯没说疼也没说不疼,扯了扯她的撅撅辫说:“可怜的细妹子!也没得东西给你吃。”眼圈都红了。小玲可傻了,以为蛮子大伯是疼的,就说:“你吸气!咝——,一吸气就不疼了”又把蛮子大伯给逗乐了。

1、请你概括一下“蛮子大伯”的性格特点。

答:

2、根据的理解,试着用文字替“蛮子大伯”画一幅肖像。

答:

3、蛮子大伯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4、请从文章中找出“蛮子大伯”富有个性的语言(对话)描写的句子。

答:

3.蛮子指为人憨厚、老实、心地善良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蛮子大伯敬佩的思想感情

1.他来自农村。父母及村里的长辈们都是这样称呼他。他认为这封收信人是“娃子”的信是他的,但又怕承认后被同学们嘲笑。

2.一封收信人是“娃子”的信。

3.心理描写  表现了马健生想立刻拿到信,并且看到信的内容的焦急心情。

4.内心中那份割舍不断的乡情亲情,促使他决定回家看看。

5.抒情与议论  点明中心7.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最贵的蛋是“笨蛋”

阿瓜是个弱智的小孩。

在三年级(1)班里,他的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一。同学们经常取笑他,说头大不中用。每天放学后值日生搞卫生,他都会主动留下来帮忙倒垃圾。更绝的是,白天上课,每隔两节课,他就会条件反射似地把垃圾桶拿到洗手台前认真刷洗。原先最脏臭的角落,因为阿瓜的负责变成了教室内最醒目的净土。

他总是微笑着,并纯真地看着别人以怪异复杂的眼光看自己。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世界上最贵的蛋是什么蛋?

有人说是金蛋,有人说是原子“弹”,有人说是脸蛋,这时,阿瓜也举手发言,高兴地说:“是笨蛋,因为大家都叫人笨蛋!”

同学们笑了,老师却没有笑,她走过去轻拍阿瓜的脑瓜说:“是的,你最贵!”

阿瓜的母亲每天放学后都会骑摩托车到校门口接他。那个冬天下雨的傍晚,在回家的路上,阿瓜看见一位踽踽独行的同学,他知道该同学的家离学校较远,便央求妈妈顺道载同学回家,可惜因机车后座装了个铁篮子,无法再多载另一个人而作罢。

回家后,妈妈忙着在厨房做饭,却隐隐约约听见门外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阿瓜正满头大汗用老虎钳子在拆掉铁篮子……

妈妈深深地叹了口气但眼里却涌出了泪花。

多么笨的孩子啊,又是多么善良的宝贝!可是是因为笨才善良,还是因为善良,才显得笨呢?

阅读探究步步高

1、对“他总是微笑着,并纯真地看别人以怪异复杂的眼光看自己 ”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阿瓜不能识别别人怪异复杂的眼光,说明他确实弱智。

B.、阿瓜并不介意别人怪异复杂的眼光,说明他的善良和坦荡。

C.、别人以怪异复杂的眼光看待阿瓜,说明真正弱智的不是阿瓜,而是别人。

D.、阿瓜以微笑和纯真回应别人怪异复杂的眼光,说明阿瓜并不弱智。

2、在你的班级里,也许有“阿瓜”这样的同学,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他们。你认为本文的“阿瓜”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

3、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由衷的发出感叹,并提出一个难以回答也无须回答的问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

答:

1、B。  2、要点:阿瓜是一个弱智孩子,但他心地善良,关心集体(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自尊自重(或富有自信)。  3、要点:①弱智与善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②要正确地、全面地看待一个人,对待弱智的孩子更要看到他的优点和长处;③心地善良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⑴“娘,您别送了,”我喉咙里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

⑵“娘晓得。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

⑶“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

⑷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⑸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⑹她不识字。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娘气得不行,只有哭。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⑺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娘只有一个办法——借!

⑻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回来。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⑼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欠了一屁股债不说,屋破偏逢连绵雨,娘在干活时又不慎扭伤了脚。赤脚医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医好娘的脚。由于没钱进医院,娘从此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可娘粗活、重活照样干。那时,我在校寄宿。礼拜六,我回家拿伙食费,看娘的表情,我没忍心问。礼拜天,娘一太早就出去了,傍晚还没回来。我苦着脸,正打算返校时,远远地,我看见娘了——娘拄着一根竹竿,一瘸一拐地走回来了!长长的大路上,夕阳的余辉将娘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每走一步,娘都要咬一下嘴唇——娘分明疼啊!但娘为了省那五角钱车费,硬是咬着牙从十几里外的亲戚家一步一拐地走回来了!五角钱!就为了省五角钱给儿子作伙食费啊!

⑽我跑过去,扶着娘,看见娘的嘴唇已咬得裂开了一个大口子。娘从怀里掏出两张10元钞票,吃力地笑着说!“儿,总算借到了。天快黑了,快回学堂吧!”

⑾我拿着钱,无言地跪下了,泪水一点一滴地洒在钞票上。

⑿前几天,妹妹来信说,娘收到我在__前照的相片后,用一块新手绢小心地包着。几平每天晚上她都要就着昏暗的灯光细细的瞅着,看的时候,总是一个人乐着……

⒀读着读着,泪水不由得又盈了我的眼眶,我又想起了娘,想起为儿女苦了一辈子娘。

阅读探究步步高

1.本文是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写作的?

答:

2.本文第⑧段画线部分的“那个誓言”指的是什么内容?

答:

3.本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多挺一挺,咬咬牙”表现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她把这句话说给儿子听的用意是什么?、

答:

4.本文三次写“我”的流泪。请用简练准确的词语分别写出这三次流泪的不同。

答:第一次流出的是         的泪。第二次流出的是         的泪。第三次流出的是         的泪。

5.概括指出本文主要选取什么材料来歌颂母亲的。

答: 

1、不是。第五段开始插叙。 2、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3、“刚强”或“坚强”。希望儿子能像她一样,做什么事也要坚强些。 4、依次是:离别、感恩、思念。(其他意思相近词语也可) 5、本文是通过母亲克服了很大的困难供孩子读书的种种艰辛这些材料来歌颂母亲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