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皮(20分)

①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的礼物中,有七八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了,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②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的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妈看见了。”

③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地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

④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齐声回答:“是给俺奶奶带来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带来的,你们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摸了摸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⑤我们在院子里玩了好一会儿,哥哥说:“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我和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奶奶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奶奶看到我们,擦擦眼泪对妈妈说:“俩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笑着说:“奶奶,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哩,您就别老想着他们了。”奶奶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没啥味呀。”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

⑥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出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笑盈盈地说:“吃吧,孩子。”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苹果皮是苦的。”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你这小鬼头噢。”

⑦“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地说:“真甜真香啊。”

⑧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最难忘的。

19.请你就记叙文的六要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写在横线上。(4分)

20.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21. “我”嚼着妈妈给“我”的一片苹果皮,感到“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妈妈嚼着哥哥和“我”递给她的苹果皮,高兴地说“真甜真香”。这两处“香”“甜”的含义是一样的吗?为什么?(4分)

22.第⑥⑦两段对母子三人嚼苹果皮情景的描写,十分传神而富有情趣。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我”第一次嚼苹果皮,感觉它的味道怎么样?


②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


③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情调或氛围?


23.第⑧段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美好的心灵”的具体含义。(4分)

19.略。视具体情况给分。

20.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承上启下,引出后面的故事)

21.这两处“香甜”虽然都是针对嚼苹果皮说的,但含义却不一样。第一处指的是“我”感觉到苹果的真正味道,因为在这之前“我”还没吃过苹果;第二处是妈妈的内心感受,由于“我”和哥哥的听话、孝顺,妈妈感到非常幸福和甜蜜。

22.①满嘴香甜 ②苹果皮本来是甜的,哥哥故意说“苦”,目的是想让妈妈和我们一起分享苹果皮的香甜滋味。③温馨甜蜜,和谐融洽

23.尊敬老人,疼爱子女(答出“尊敬老人,给3分;仅答出”疼爱子女“给1分)

鸽子的答案:

生命化妆(14分)

林清玄

(1)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2)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3)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4)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5)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6)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像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7)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8)“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9)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章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10)我为这位女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并深为我最初对化妆的观点感到惭愧。

(11)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上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12)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1)、(9)段中加点词语“化妆”的具体含义。(3分)

①以化妆闻名:

②生命的化妆:

12、在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过程:(2分)

好奇轻视→刮目相看→ →致敬→ →体悟。

13、第(5)段中说“化妆的最高境界是无妆的,是自然”,第(8)段中说“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14、文章最后一句“可惜,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中的“这个道理”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5、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2分)

A.化师认为最底层的化妆扭曲了人的个性,而拙劣的文章也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

B.第(5)段中“我”“刮目相看”的原因是:听了化妆师的叙述后,“我”对化妆和化妆师有了新的认识。

C.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可改变体质。

D.从与化妆师的交流中,“我”体悟到,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是从内在里改革。

E.全文以“我”对化妆认识为线索,突出了在表象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这一主题。

11、①指用脂粉等使容颜美丽(1 分) ②指通过多阅读一流的文章,多欣赏艺术,多思考,从而改变气质,变得对生活乐观,对生活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2 分)(意思对即可)

12、感叹   惭愧(2 分)

13、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不矛盾。这两句话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化妆的。前者是从改变表相的角度来谈的;后者是从改变人的体质和气质的角度来说的,改变容颜等外表的化妆,作用不大。每个要点2分。

14、这个道理是指: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2 分)惋惜之情。(1 分)

15、C E

十年前妈妈(10分)

那是在十年前的一天,当这位老师正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家里睡觉时,突然间,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出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啊!”

  在话筒里还传出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边人的呵斥声。

  她回头眺望着一边正在看电视的唯一女儿,心中立即就明白过来。

  肯定是有一位小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编了一个电话号码,才碰巧打到这里。她当然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但自己是老师,说不定她就是自己的学生呢?

  透过电话,她隐约可以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可怕的境地。

  犹豫了片刻之后,她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对了,就这样做。于是,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之后,就赶了过去。

  正如她预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立着一位满脸泪迹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的大声斥责着。

  她一下冲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道:“有什么跟我说吧,不要吓着孩子。”

  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几十元罚款,才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并看清楚了那张被泪水与惊恐,弄得一塌糊涂的脸。

  她笑了起来,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就让小女孩离开了,临走时,她还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里面有好多书呢。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的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的跑走了,便再也没有出现。

  时间如流水匆匆而过,不知不觉间,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她早已忘记了这件事,依旧住在这里,过着平静安祥的生活。

  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当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露着满脸的笑容,手中还捧着一大堆礼物。

  “你找谁?”她疑惑的问道,那女孩激动的说出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个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发现,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十年之后,已经顺利从大学毕业,现在还特意来看望自己。

  这个年轻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冒充我妈妈,解救了我,但我总觉得,这十年来,一直都想喊您一声,妈妈。”

  老师的眼睛里,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的问道:“如果那天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

  女孩的脸上,立即变得阴沉下来,轻轻摇着头说道:“我说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是去死。”

  老师的心中猛然一颤,开始暗暗庆幸。自己当年在一念之间所做出的决定,竟然可以如此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一起笑了起来。

6、当这位老师接到电话得知事情完全与自己无关,但她还是作出了施以帮助的决定,她作出这种决定的原因是什么?答出两个原因。(2分)

7、“她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请问“这个念头”指什么?(2分)

8、结合加点词,谈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2分)

她一下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在怀里。

9、文章开头为什么不从小女孩偷书写起,而是从这位老师接到电话开始?(2分)

10、找出文章中与标题照应的一句话。(2分)

6、处于老师的责任与爱心;可能是自己的学生;小女孩正处在人生最危难的境地。(答出一点给1分,计2分) 

7、冒充女孩的妈妈去认领她。(2分)

8、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这位老师对孩子爱护的急切心理。“冲”说明她救护女孩的急切,“搂”说明她对女孩的爱护。(动作描写1分,爱护的急切1分,计2分)

9、这样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1分);文章中心是表现这位老师母亲般的爱心,女孩偷书可省去不写(1分)。

10、但我总觉得,这十年来,一直都想喊您一声,妈妈。(2分)

能给予就不贫穷 (12分)

教师节那天,一大群孩子争着给他送来了鲜花,卡片,千纸鹤……一张张小脸蛋洋溢着快乐,好象过节的不是老师倒是他们。

一张用硬纸做成的礼物很特别,硬纸板上画着一双鞋。看得出纸是自己剪的——周边很粗糙,图是自己画的——图形很不规则,颜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绿绿的,老师能穿这么花的鞋吗?

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看看署名像是一个女孩——这个班级他刚接手,一切都还不是很熟,从开学到教师节,也就十天。

他把“鞋”认真地收起来,“礼轻情义重”啊!

节日很快就过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时候,看到了这个女同学送他这双“鞋”的理由。

“别人都穿着皮鞋,老师穿的是布鞋,老师肯定很穷,我做了一双很漂亮的鞋子给他,不过那鞋不能穿,是画在纸上的,我希望将来老师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没有钱,我有钱一定会买一双真皮鞋给老师穿的。”

这是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姑娘的心愿,他的心为之一动。但是,她怎么知道穿布鞋是穷人的标志?

他想问问她。

这是一个很明净的女孩子,一双眼睛清澈得没有任何杂质。当她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这双布鞋显然与他脚上的这双布鞋不一样。

于是有了下面的问话。

爸爸在哪里上班?

爸爸在家,下岗了。

妈妈呢?

不知道……走了。

他再一次看了她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他从抽屉里拿出那双“鞋”来。这时他感受出这双鞋的分量。

她问,老师你家里也穷吗?他说,老师家里不穷。你家里也不穷。

同学都说我家里穷。她说。

他说,你家里不穷,你很富有,你知道关心别人,送了那么好的礼物给老师。老师很高兴,你高兴吗?

她笑了。

和老师穿一样的鞋子,高兴吗?

她用力地点点头。

他带着她来到教室,他问大家老师为什么穿布鞋呢?有的同学说,好看。有的说,透气,因为自己的奶奶也穿布鞋。有的同学说健身,因为自己的爷爷打拳的时候都穿布鞋。很奇怪没有人说他穷。他说穿布鞋是一种风格,透气,舒适,有益健康。

后来这位老师告诉同学们,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能给予就不贫穷,这句话一直让我回味。

11.“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老师,这双皮鞋送给你穿。’”一句中“歪歪扭扭”能否改成“工工整整”?请说明理由。(2分)

12.文中两次提及小姑娘脚上穿的布鞋,请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分)

13.老师向学生询问“自己为什么穿布鞋”的目的是什么?(2分)

14.文中的“他”是个怎么样的人? (3分)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能给予就不贫穷”的理解。(2分)

11.(2分)用“歪歪扭扭”既照应下文小姑娘不足十岁,还很稚嫩,又突出她的真诚、善良、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用“工工整整”反而与实际不符。   意思对即可。

12.(3分)  他看见了她正穿着一双方口布鞋,鞋的周边开了花。  他再一次看了她脚上的布鞋,那一双开了花的布鞋。 (1分)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小姑娘的布鞋的破旧,写出她家经济条件的窘迫,以及他在得知她家情况以后对她产生的深深的同情,并被她的真诚、懂事所感动。(2分)意思对即可。

13.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贫穷与富有。消除班级学生对“她”的歧视,让她能在班集体中获得别人的平等对待。意思对即可。(2分)

14. 他是一位善良、和蔼、细心、平等待人、关心学生成长、很讲究教育方法的好老师。(3分)

15. 小姑娘虽然年幼家贫,但她懂得关爱别人,给别人带去祝福。在经济上她是贫穷,但精神上,她能给人带去关爱,是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以此为题,深化文章中心。(2分)

《紫藤萝瀑布》节选 (9分)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 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7.选文第二段写出了紫藤萝花怎样的特点?(2分)

8.“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句中“沉淀”一词用得很好,你能说说好在哪里吗?(2分)

9.文中的两个划线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0.作者由盛开的紫藤萝悟到了什么?(2分)

7.(2分)花枝长、花朵繁密、花色泛光。(答茂盛、富有生机也可)

8.(2分)“沉淀”赋予了静态的花朵以动感,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花色之艳,花色之浓。

9.(3分)都运用了拟人化的写法;突出花朵的快活、热闹,体现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

10.(2分)悟到了“生的喜悦”,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笑着面对生活。(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3题

一个美丽的故事

⑴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⑵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⑶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⑷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⑸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开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⑹妈妈笑了:“什么?”

⑺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砰砰地跳!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

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⑻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19、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美丽的故事:(3分)

20、体会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2分)

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21、“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

试分析这句话的作用。(2分)

22、你喜欢本文中的小男孩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2分)

23、学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19、一个塌鼻子的小男孩以一篇作文打动老师,感动妈妈的故事。(3分)

20、说明妈妈被这篇“作文”感动了,知道了怎样“格外喜欢你”(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分)、

21、动作描写(或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写出了这个小孩受到老师的表扬后高兴的样子(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分)

22、喜欢;(理由一:他身患疾病,智力受损,但却乐观、自信;理由二:他心地善良,努力学习,关爱亲人。)(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分)

23、收获一:小男孩的乐观、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收获一:关心身边的同学,不歧视有困难的同学(或自主发挥,能紧扣主题,言之成理即可)(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小题。

不要闭上眼睛

⑴2003年7月21日凌晨4点半左右,一辆满载着陶制瓦片的卡车撞进南京下关区上元门的三间民房里。顷刻间,瓦砾四溅、房屋倒塌,卡车内的几个人当场四亡,房屋里也埋下了五个人。

⑵由于是凌晨时分,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惨祸发生后,被惊醒的为数不多的附近居民面对惨祸束手无策。在等待救援人员到达期间,人们发现在倒塌的房屋废墟里,有一个人头露在外面,身子埋在废墟里。也许是因为失血过多,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眼睛也睁不开了。这时候,一个青年男子俯身对那露在外面的头喊道;“不要闭上眼睛!要坚强,你可以和我说说话,但千万不要闭上眼睛。”那个被埋者的眼睛睁开了眼神中隐藏着一丝恐惧和一丝谢意。年轻男子和那个被埋着的人和话,问他:你今年多大年龄了?在哪里工作啊?做什么工作啊……

⑶可没过多久,被埋的人又一次闭上眼睛,那个年轻男子又一次喊道:“不要闭上眼睛!睁开你的眼睛!”可被埋的人似乎没有听到,一点反应也没有。喊话的年轻人找来了医生,被埋者输入了氧气后眼睛再一次睁开了……

⑷救援人员终于赶到了,被埋的男子被送往医院抢救。有人问喊话的年轻男子和被埋者是什么关系,喊话的年轻男子说道:“我不认识他,我开出租车路过这里。”

⑸素不相识,毫无血缘关系,他的呼喊只因为对生命的珍重和爱的秉承。那场灾难中有7个人丧生。然而,那个年轻的出租车司机的喊声却响彻那个清晨,响彻南京,成为那座城市最动听的声音之一。

14.写出文章第一段中交代的记叙要素。(3分)

15.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展开情节的? ( ) (2分)

A.、顺叙B.、倒叙

C.、插叙D.、补叙

16.下列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表达方式使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⑴ /⑵ ⑶ ⑷ ⑸ 先描写后议论B.、⑴ ⑵ ⑶ ⑷/ ⑸ 先记叙后议论

C.、⑴ ⑵/ ⑶ ⑷⑸ 先说明后抒情D.、⑴ ⑵⑶ /⑷ ⑸ 先说明后描写

17.写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2分)

为何说“那个年轻的出租车司机的喊声却响彻那个清晨,响彻南京,成为那

座城市最动听的声音之一”?(2分)

14.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3分)

15.A(2分)

16.B (2分)

17.喊话的年轻男子说道:“我不认识他,我开出租车路过这里。”  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如此真诚相助,更显人物精神的可贵。(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分)

18、因为这个喊声显现了他对生命的珍重和爱的秉承,永驻人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分)

捡来的手机

周广华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己打电话过来联系。我觉得稀罕:“我还以为咱家只有丢手机的命呢。”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提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交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子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

12.本文安排故事的结构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围绕手机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围绕儿子的情绪展开故事情节。请你依据文章思路填空:(2分)

①故事情节:( )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 )手机——回顾还手机情景

②儿子的情绪:惊喜 ——( )—— 心情很好 ——( )

13.儿子不愿把手机交给学校,我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对他的那番评论,我为什么又感到“欣慰”? (2分)

14.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5.“我”表扬儿子“善良”“不虚伪”, 请你写出儿子的“善良”和“不虚伪”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2分)

16.课外链接:南京的彭宇在街上扶起摔倒的老人,却惹官司上身,被一审法院判赔老人损失,让不少人觉得好人难做,那么,当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请说说你的想法。(2分)

12.①捡到;归还

②“不屑”或“想不通”;不好意思(错1-2空扣1分;错3空不给分)

13.把手机交给学校,儿子肯定会受到表扬,但儿子却不愿受表扬,所以我感到“惊讶”。

儿子懂得做好事不是为了受表扬,而是做人的本分。说明儿子不爱慕虚荣,为人善良,不虚伪,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为此感到“欣慰”。 (2分 )

14.动作描写,突出着急;神态描写突出惊讶,说明手机失而复得出乎小伙子的意料之外;语言描写,突出讲话很激动,表达感激之情。(写出任意一种即可,描写手法1分;描写的作用2分)

15. “善良”:归还手机(1分 );“不虚伪”: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1分 )(意思对即可)

16.想法积极,方法可行,语言通顺。如果选择不帮助,给0分。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7—11题。(11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7.第①段描写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具体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3分)

8.冬天的济南即使下雪,也孕育着朦胧的春意,请选出第①段中的一个句子加以分析。(2分)

9.第②段中“山坡上着些小村庄”的“卧”字能否换成“躺”字?为什么?(2分)

10. 第③段主要写济南冬天的水,请概括出济南冬天的水有哪些特点。(2分)

11. 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

7.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的空间顺序来写的。(“薄雪覆盖下的小山”1分;“山上---山尖---山坡---山腰”1分;“空间顺序”1分)

8.山坡上,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说明温暖;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让人似乎感受到了春天满山的花草;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微微露出点粉色,酝酿着春意。写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2分 )

9.不能换。原文采用拟人手法,用“卧”字来写村庄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若换成“躺”字,直挺挺的,缺少了静谧美、画意美。(意思对即可)(2分 )

10. “温暖”1分;“清澈或透亮”1分。(意思对即可)

11.照应题目或呼应前文;抒发赞美之情;总结全文。(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丹崖

①他的确是个命途多舛的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也就算了,但是,两岁那年,他又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上了小学,这时候,家里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他经常饿着肚子上学,沿途的酒馆里飘来浓浓的饭菜的香味,馋得他一个劲儿地咽口水。实在饿极了,只得在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从茶馆门前的残茶筛里偷偷抓了几把泡过的茶叶充饥。

②13岁那年,为了缓解家庭压力,他终止了学业,参军到了__做了一名通讯员,每天跟随一个司令员,负责给司令打扫卫生,牵马。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司令员被安排到了济南四里烈士纪念塔筹建处工作,因工作需要,这个筹建处集合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在这些美术人才的耳rǔ__目rǎn__下,他一下子迷上了油画。

③为了练习绘画,他到处找纸张,他的第一张油画是在自己的床单上完成的。他画的是一张斯大林肖像,完成油画的那一晚,他欣喜若狂到辗转难眠,从自己的这幅画里,他仿佛看到自己生命的图景,那图景是那样的光明。19岁那年,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他的艺术生命从此开始,风生水起。

④然而,他的事业之树刚刚萌芽,就被一场严霜被抹煞了。因为,__来了,他被凶残的__派剁碎了脚骨,挑断了右手手筋,而且还被押着到处游行。在这场劫难当中,他受尽了非人的待遇,后来,他还被关进了监狱,一关就是5年!

⑤经历了“ (1) ”,陡现“ (2) ”,没想到突然又来了个“ (3) ”,许多人都认为他一定要崩溃。然而,在这5年当中,他没有抱怨命运待他的不公,而是把监狱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又一座“高等学府”,为此,没有一刻停止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没有毛笔,他就用筷子练习作画,由于他的手筋被挑断了,一开始,他连筷子也抓不住,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向命运屈服,每天坚持练习,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出百倍的努力,才渐渐恢复了自己的绘画能力。

⑥回忆起这段岁月,他眉飞色舞地说,这里是十八层地狱,但是,也是锻炼汉子的最高学府,我就是从那里来的!是的,正是这位从十八层地狱当中走出来的汉子,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非常出色的知名画家!没错,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

⑦成名之后的韩美林,又开始了另外一场战争,那就是与病魔的周旋,他曾患有糖尿病,还因劳累型心肌梗死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手术……但是,每一次,他都是胜者!

⑧提及他的艰难处境,许多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人们都说,换作其他人,早就被拖垮了,甚至是因崩溃而轻生了。对于这些,韩美林这样说:“世界美好也在于有丑的东西,人家折磨你,你再想不开,你再想不开,这不是和别人一起折磨你自己吗?我看不如奋发向前的好,前面有鲜花,不全是荆棘。”

⑨是啊,前面有鲜花,也有荆棘。这鲜花,并不是开在普通的土壤上,而是开在韩美林的心灵深处,这鲜花所散发出的倔强芬芳,足以让他忽略一切泥泞和荆棘,始终占据坚强人生的领奖台上!

⑩冯骥才曾经这样评价早年的韩美林:“当韩美林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世界的时候,无数贪婪的手把他两兜掏了个精光。”我想,那时候的韩美林一定想:感谢上帝,轻装简从以后,可以让我跑得更快!

21.在第②段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耳rǔ目rǎn ____________ (2分)

22.请在第⑤段横线上选填词语,并说说选填的理由。(6分)

A.山穷水尽B.山环水绕C.山清水秀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描写手法,形象传神地表现了韩美林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4分)

24.请为本文选一个标题,并谈谈你的理由。(4分)

A.前面有荆棘,不全是鲜花 B.前面有鲜花,不全是荆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从本文看,对于艺术大师韩美林成功原因的探究,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诸多艰难处境的磨砺B.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C.极好的艺术天赋D.良好的机遇。

26.请用80字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阅读感受(8分)

21.濡染

22. ⑴B  ⑵C   ⑶A

他出生贫寒经历了很多磨练考上了美院,艺术生命从此开始,所以经历了“山环水绕”,陡现“山清水秀”;但是,__中他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没想到突然来了个“山穷水尽”。符合他的人生轨迹。

23.肖像   乐观  豁达

24.B  第⑨段中“前面有鲜花,也有荆棘”与所选标题呼应,且符合韩美林先生积极乐观、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

25.C

26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