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0、 第一段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11、对第6段中“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身艰难的生活” 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侧面表现了崇高的母爱B.、 揭示了母亲不幸的命运

C.、 说明了母亲的病很危险D.、 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文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母亲的崇高形象。

B.、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了母亲的坚韧、顽强。

C.、 本文采用了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

D.、 本文不是以情节曲折巧妙取胜,而以从“平淡”中体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

13、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①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篇小说的主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A  11、C  12、B  13、[63ff6173139af367.gif]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f00d05a7fc127508.gif] A、母亲带我去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B、菊花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C、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D、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能写出两点即可给分)     14、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全方位挥撒地淋漓尽致,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意思相近亦可)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4分)

记忆中的香味

①随着知青洪流,她从上海来到了江苏一个青翠的小山村当小学教师。

②第一次离开家,她只有十七岁,稚气未脱。齐耳短发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脸庞白里透着红晕,浅浅地挂着笑容。

③小山村的孩子们哪里见过这样清纯香气的女老师,尤其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小豆豆,简直就像喝了迷魂汤,瞬间迷恋上了这位山村女教师。从来仗着年纪小耍赖皮的他,自从见到她的那天起,仿佛换了个人。小豆豆的腼腆、羞涩、甜蜜、快乐与日俱增,涨满心口。因为能够日日从清晨到天黑眼望着他心目中的仙女姐姐,小豆豆开始兴奋地期待上学,并用心记住了从她嘴里流出的每一句话和她脸上荡漾着的每一种神情。

④最让小豆豆陶醉和眩晕的是,每次同学们放学回家,都要翻山越岭,他最小,总是走在最后面。到家时,天都黑透了,害得母亲总是在家门口眺望。自从她来了,为了让大家早点到家,加上小豆豆的故意撒娇,她总是一路上背着他、宠着他,她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这是小豆豆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被她软软地背着,伏在她的肩头,闻着她的秀发,半睡半醒间朦朦胧胧地望见星光,被夜空中划过的流星晃着,断断续续地听着小伙伴们和她一路的欢笑。小豆豆真希望这样的路永远也不要走完。从前害怕的夜路、长路,因为她,变得神奇而充满温馨。

⑤直到有一天,全村人都惊慌地奔向小河边,在一边玩耍的小豆豆,被裹挟着也下意识地往河边冲。听见有人说出事了,死人了!小豆豆心慌起来,有人说,村边的小河发大水,小桥眼看被冲垮,上面还有两个淘气的孩子。路过的女教师,拼命冲上去拉扯两个孩子,眼看孩子落地,她就差一步,连着桥被无情地冲走。小豆豆满耳朵听见的是这样的说法,一路上一点点被重复、证实。小豆豆不相信,但心里的恐慌开始膨胀。快到河边,看见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的人群,小豆豆腿不自觉地软了,瘫坐在地下。他连滚带爬地从大人们的腿缝中钻进去,看见了一动不动、苍白的她……

⑥她是落水几天后被村民找回的,有村民往她变味的尸体上洒了些劣质花露水。苍白的她混着花露水的味道,成了小豆豆的记忆中抹不去的心病。从此,小豆豆再也闻不得花露水的味道,除了止不住地吐就是无边的心痛。

⑦上海女知青,就这样年纪轻轻地安息在山村草坡上,面对着一江春水,浅浅地微笑着,望着慢慢长大的小豆豆。在放学的路上,小豆豆也常常来到她身边坐坐,和她说说悄悄话。时间长了,她成了小豆豆不息的念想……

⑧过了四十不惑的豆豆,每每说起家乡,依然不能忘怀心目中的山村女教师。一直埋在心里的一个愿望是:等老了,要回山村守着她,陪着她,不再让她在他乡一人寂寞清冷……

21.文中的“小豆豆”随着女教师的到来和离去,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依据文中内容填写“小豆豆”的心理变化。(2分)

兴奋、期待→( )→( )→不息的念想

22.把握文意,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句子的横线处。(3分)

“豆豆”记忆中的香味,既是指 ,也是指

,“豆豆”一直埋在心里的一个愿望是

23.文章叙述了关于上海女知青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24.文中第⑦段中说“在放学的路上,小豆豆也常常来到她身边坐坐,和她说说悄悄话。”请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小豆豆”对“她”说了些什么?(3分)

25.你觉得文中的上海女知青是个怎样的人?(2分)

[2d4764c96297ed4c.jpg]

女儿红的古典情怀

  春天,撑一柄油纸伞走江南,在绍兴或无锡,在太湖或西湖,你总能看到一些老店铺在出售女儿红,一坛一坛美酒摆放在曲尺形柜台上,用竹编或麻绳捆扎,棱形的红纸上写着稚拙的三个字:女儿红,让人联想到陈逸飞或林风眠那些古典唯美的作品:穿红袄的女儿面对烛影摇红,大红灯笼挂在高高屋檐,一队民乐班子在天井里围着花轿吹吹打打。

  我很想喝女儿红,在江南民间,据说有女儿的父亲才有资格喝这种家酿酒。你想想看,在大雪封门的冬天或春雨潇潇的夜晚,身穿青袄、鬓簪梅花的妻子就在红泥小火炉上为我温一壶女儿红,放入青梅和姜米,让滚烫的酒浆暖一暖为夫为父的满怀苍凉。三五杯下肚,喝得头重脚轻,铺开宣纸蘸着夜色,就可以写古诗,《采桑子》或《一剪梅》,写什么都可以,只要押得上韵脚就行——只是可惜,这不过是我诗意的想象,我住在水泥钢筋森林里,到哪里去搜寻这一番古韵?我又不懂民俗,据说有女儿的父亲也不能随便喝女儿红,要喝就喝绍兴黄酒,它和女儿红一样都是花雕酒,一样的红颜色一样的来后劲,可花雕酒不过是最平常的一种黄酒,它哪里会有女儿红里那一丝脉脉温情与默默深情?

在多水多桥的江南,父亲一定要等到女儿出嫁那一晚才能开坛喝女儿红。女儿红又叫九九女儿红,这就对了,九加九等于十八,女儿十八岁了,她要坐着花轿乘着乌篷船出嫁,就像一叶水草,从一个村庄漂向另一个村庄。新郎官是父亲亲自挑选的,白净面相腼腆个性,青砖瓦房三间,屋后桑麻一片,殷实的日子是女儿的未来,父亲不用愁烦,他满心眼里只有高兴,打开女儿红还没喝,他就醉了。我渴望有朝一日也像江南农耕父亲那样在民乐丝竹声中喝下一坛子女儿红,然后无所顾忌醉倒在家门口——只是,我没有田亩种植糯谷,更不会酿制女儿红,我女儿才九岁,要喝,至少还得再等上九年吧。

  我说的女儿红是过去那种用荷叶与黄泥封口的女儿红,不是现在一些手工作坊生产的那种叫花雕的黄酒,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批量生产,以营利赚钱为唯一目的;一个是为女儿特别酿造,以亲情慈爱为唯一想法。有时候想起来,乡间的父亲其实更懂得爱,只是他们不善言辞。在某个艾草清凉的晚秋,女儿下地的第一声啼哭,肯定会让他心头一热,三亩田的糯谷就酿成三坛子女儿红,仔细装坛封口深埋在后院桂花树下,就像深深掩藏起来的父爱,没事的时候就到桂花树下踏几脚,踏几脚仿佛心里也踏实一些。回头望一望女儿,女儿头扎红头绳,眉眼儿像清明时节的柳叶,一天比一天明媚。本家兄弟过来打趣道:老五啊,什么时候开坛喝女儿红呀?他笑着答:还早呢。一笑之间霜花飞上鬓角,苍茫岁月中,一个青皮后生就成了中年汉子,一坛美酒由爱作酵母,在桂花树下、在他心头无声无息地酝酿了九九一十八个冬春,就等待着开坛启封的那一天,那一天也许就在大雁南飞的九月初九。

朋友从绍兴带回一坛女儿红送我——不用看,我知道那是最美好的民间颜色;不用喝,我也知道那是最正宗的江南滋味。

16.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题中“女儿红”蕴含了怎样的“古典情怀”? (2分)

17、“女儿红“与名叫“花雕”的黄酒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4分)

18、透过“女儿红”,你了解到了江南的哪些风俗习惯?(2分)

19、虚实结合写景、运用修辞手法是本文写作上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试例举其中一句,摘抄到下面的读书卡片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7.女儿红与名叫“花雕”的黄酒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4分)

18、透过“女儿红”,你了解到江南的哪些风俗习惯?(2分)

19.虚实结合写景、运用修辞手法是本文写作上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试例举其中一句,摘抄至以下读书卡片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读书卡片

篇名:《女儿红的古典情怀》       出处:《向导·新品读》

摘句:

品析:                             

                                 

                                

20.文中第二段划线句体现作者怎样的忧虑?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消除这些忧虑呢?(4分)

[b913d064542d353a.jpg]

没钓到的大鱼

(1) 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

(2)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的余辉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猗。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象十分美丽动人。

(3) 忽然,钓杆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钓,急忙收到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4)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5) 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的翕动着。妈妈揿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6)“ ”母亲说。

(7)“不!妈妈!”孩子哭了。

(8)“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9)“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孩子仍然伤感不已。

(10) 他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也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有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不可更改的。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钓,把它放了生。

(11)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12)孩子回想刚才钓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

(13) 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纽约市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小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14) 他说得对,他再也没有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晚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损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的儿子和女儿讲述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19.鲈鱼钓猎还没有开禁,他和他妈妈为什么还到湖上钓鱼?(2分)

答:

20.他依据什么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的?(2分)

答:

21.下面两句话中选出最恰当的一句放在原文上,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

①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

②孩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

答:应选( ),理由是:

22."他环视了湖的四周,月光下,也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这句话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答:

23.文中"没有钓到大鱼"和"依然能钓到生活中的大鱼"中的"大鱼"各指什么?(3分)

答:

[599444a3753c92cf.jpg]

个微笑

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我合上教案而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子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
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奈,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每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8.通读这篇小小说,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深层含义。(4分)

9.在小说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我”具体做了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3分)

10.作者在文中第十段写道:“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每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而在小说结尾却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11.在小说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是他(李俊)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请简要说说李俊为“我”补的这堂人生课的主要内容。(4分)

8.“借你一个微笑”,就是作为老师的“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让李俊能够逐步学会微笑,向“我”微笑,以便培养他的自信心,使他的性格由内向忧郁变得乐观开朗,由自卑变得自信,进而培育他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意思对即可)   9.①课堂上“我”想方设法让李俊开口说话;②“我”“别有用心”地递题目纸条给李俊,“迫使”他和同学进行讨论。   10.不矛盾。①“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是指“我”为他弥补了性格上的缺陷。②“我终于没给他补课”是指“我”没有给他补物理知识的课。   11.①李俊因为父亲的瘫痪面临生活的困境而休学,但他凭着“我”帮助他树立起来的自信和乐观,勇敢坚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对人生充满希望。②这让我领悟到,一个人只要有了自信和乐观,就能克服生活的种种困难,就能经受住人生的任何考验。(意思对即可)

拔掉那颗蛀牙

秦素衣

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8期,有删改)

2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2分)

答:

2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方框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2分)


2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恨全家人。(她具体“恨”什么?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2分)

答:

(2)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答:

(3)两棵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2分)

答:

24.第⑾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答:

21、“蛀牙”比喻她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1分)。标题告诉人们“爱”才能使人健康快乐,“爱”才会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1分)。

22.(2分。每框1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拼命读书(孤独求读),疏远亲情(充满仇恨或畸形抗争);医生指点,唤醒亲情(重温亲情)。

23.(6分,每小题2分)

(1)(2分,意思对即可)

①恨父母重男轻女、不让看书、不让读高中;恨姐姐不吭气。

②作用: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2)(2分,意思对即可)

褒义贬用,表明了作者的态度,表达一种否定意思;这种成长是一种扭曲了的不正常的畸形成长。

(3)(2分,意思对即可)

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

24.(3分,意思对即可)

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或告诉我们亲情是医治伤口的一剂良药);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阅读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1分)

⑴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⑵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

⑶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⑷“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

⑸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⑺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⑻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⑼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的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⑽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⑾仁厚__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23、从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1分)

① 我是

② 阿长是

24文中有一个短语表达了“我”对《山海经》的企盼和渴慕,这个短语是 ;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时,文中有一个句子生动的表达了“我”的反应,这个句子是 (2分)

25、第⑹段划横线句的表达方式是 ,它表明了作者 的感情。 (2分)

26、四本小小的书之所以成为“我”“最心爱的宝书”是因为

(2分)

27、第⑼段内容与长妈妈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这件事有什么内在联系?(2分)

28、文中一再提到“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按你的理解,“我”为什么对这类书感兴趣?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说一说。(2分)


23、我”是一个对新奇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爱憎分明的孩子

       阿长是一个真诚、热情、纯朴、善良、关心帮助孩子的劳动妇女

24念念不忘;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25议论;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

26这四本小小的书是“我”久已渴慕的,更重要的是想不到是阿长买来的,在这四本小书上寄予了阿长对我的关心与爱意,倍感珍惜。

27常妈妈给“我”买《山海经》,增加了“我”对绘图的书的兴趣,此后“我”就更加努力的去搜集这类书了。
28为孩子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谈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借你一个微笑

⑴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⑵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⑶我合上教案面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⑷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⑸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手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⑹“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⑺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⑻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⑼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李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⑽“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⑾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⑿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⒀“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⒁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⒂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⒃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17.通读这篇小说,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深层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篇小说的神态描绘逼真传神,第③自然段中画线语句写出了李俊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回答。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⑦自然段写李俊听说“我”要向他每天借一个微笑后,始而“很困惑地看着我”,终而“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由于受叙事方式的限制,作者没有写李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李俊,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不超过8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这篇小说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我”具体做了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作者在第⑩自然段写道:“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而在小说结尾却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作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在小说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是他(李俊)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请简要说说李俊为“我”补的这堂人生课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借你一个微笑”,就是作为老师的“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让李俊能够逐步学会微笑,向“我”微笑,以便培养他的自信心,使他的性格由内向忧郁变得乐观开朗,由自卑变得自信,进而培育他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意思对即可。)  

  18.李俊很想得到老师的帮助,但又不敢出声的那种期待、难过、窘迫、紧张的心理。(“期待、难过、窘迫、紧张”,每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19.老师向我借微笑?微笑也能借吗?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平时愁眉苦脸的样子,要我笑?是老师不愿意为我这差生补课而找借口?还是……不过,只要老师愿意为我补习物理,那我就笑笑吧。(心理内容符合情境的给2分;语言通畅给1分。)   

   20.做了两件事: ①课堂上“我”想方设法让李俊开口说话;(答“课堂上‘我’有意让李俊朗读例题和复述题目要求”也算对):②“我”“别有用心”地递题目纸条给李俊,“迫使”他和同学进行讨论。(答“我特意递题目纸条给李俊,促使他和同学讨论完成”也算对。)(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课堂上,我向注视着我的李俊微笑”也给1分。语言不够简洁的酌情扣分。)  

   21.不矛盾 ①“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是指“我”为他弥补了性格上的缺陷。②“我终于没给他补课”是指“我”没有给他补物理知识的课。(答出“不矛盾”给1分;能说出①②两点各给1分。) 

  2 2.①李俊因为父亲的瘫痪面临生活的困境而休学,但他凭着“我”帮助他树立起来的自信和乐观,勇敢坚强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对人生充满希望。②这让我领悟到,一个人只要有了自信和乐观,就能克服生活的种种困难,就能经受住人生的任何考验。(答对第①点给2分;答对第②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蝈 蝈(17分)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得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女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8、本文的线索是         ▲ 。(2分)

9、开头对蝈蝈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10、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对蝈蝈的态度各是怎样的?(5分)

11、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白发老人怎样的心情?(3分)

12、“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笼子真的是咬破的吗?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4分)

8、买、放蝈蝈 (2分)

9、开头对蝈蝈“不安”、“可怜巴巴”、“呼唤、祈求” 的描写,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蝈蝈对飞出笼子的渴望,为下文做铺垫,。(3分)

10、白发老人  父亲  孙子和孙女

孙子和孙女 好奇,感兴趣; 父亲,在闷热的难以入睡的夜晚发出怨言; 爷爷(白发老人),好奇买回,受到孩子的启发,放掉蝈蝈。(5分)

11、听了儿子的怨言,听了孙子、孙女的议论,觉得虽是好心,但感觉有做错事的愧疚感。(3分)

12、不是,是老人叹息后采取的行动。  结尾出人意料,引人深思。开头买回蝈蝈,尤其是叫了以后,人们那样高兴,可老人却把它放了。(4分)

苹果皮(20分)

①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的礼物中,有七八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了,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②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的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妈看见了。”

③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地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

④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齐声回答:“是给俺奶奶带来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带来的,你们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摸了摸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⑤我们在院子里玩了好一会儿,哥哥说:“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我和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奶奶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奶奶看到我们,擦擦眼泪对妈妈说:“俩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笑着说:“奶奶,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哩,您就别老想着他们了。”奶奶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没啥味呀。”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

⑥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出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笑盈盈地说:“吃吧,孩子。”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苹果皮是苦的。”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你这小鬼头噢。”

⑦“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地说:“真甜真香啊。”

⑧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最难忘的。

19.请你就记叙文的六要素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写在横线上。(4分)

20.文中画直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21. “我”嚼着妈妈给“我”的一片苹果皮,感到“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妈妈嚼着哥哥和“我”递给她的苹果皮,高兴地说“真甜真香”。这两处“香”“甜”的含义是一样的吗?为什么?(4分)

22.第⑥⑦两段对母子三人嚼苹果皮情景的描写,十分传神而富有情趣。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4分)

①“我”第一次嚼苹果皮,感觉它的味道怎么样?


②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


③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情调或氛围?


23.第⑧段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美好的心灵”的具体含义。(4分)

19.略。视具体情况给分。

20.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承上启下,引出后面的故事)

21.这两处“香甜”虽然都是针对嚼苹果皮说的,但含义却不一样。第一处指的是“我”感觉到苹果的真正味道,因为在这之前“我”还没吃过苹果;第二处是妈妈的内心感受,由于“我”和哥哥的听话、孝顺,妈妈感到非常幸福和甜蜜。

22.①满嘴香甜 ②苹果皮本来是甜的,哥哥故意说“苦”,目的是想让妈妈和我们一起分享苹果皮的香甜滋味。③温馨甜蜜,和谐融洽

23.尊敬老人,疼爱子女(答出“尊敬老人,给3分;仅答出”疼爱子女“给1分)

鸽子的答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