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秃的梧桐》,完成12-16题(13分)

⑴——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⑵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⑶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⑷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⑸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⑹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⑺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⑻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⑼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⑽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ùi ( )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cōng 1óng( )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1)——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苏雪林《绿天》)
12.请根据拼音写出第⑥段中应填入的词语。(2分)
qiáo cuì (      )   cōng lòng  (      )


13.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2分)
答:


14.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它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3分)
答:


15.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



16.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答:

12.憔悴  葱茏13.3分   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给1分)
14.3分    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 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答“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  中心”给3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

15.3分  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16.3分   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    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纪念白求恩》

(1)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__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__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__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__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2)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3)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7.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几段文字的内容。(2分)

8.联系选段,说说“纯粹的__员”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9.选文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都谈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是否重复,为什么?(4分)

10.__为什么说“每一个__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请结合选文,简单说明理由。(3分)

11.阅读材料,仿照示例,至少运用选文中的一个成语为白求恩同志写一段颁奖词:(4分)

材料: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__员,胸外科医师。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有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到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山县病逝。

示例——2006感动中国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7.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示对白求恩同志的悼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2分。只要意思对即可)

8.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能概括意思,语言简明即可。参考:对工作有责任心,勇挑重担;不自吹自擂;对人民满腔热情。(一点1分,共2分)

9.不设统一答案。参考:不重复,第一段是赞扬白求恩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二段是赞扬白求恩在工作中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虽然都是说工作,但是侧重点不同。(4分。能说出两段的不同内容即可给分,每段内容2分)

10.白求恩毫不利专门利人的精神,可以让一个人变得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低级趣味,对人民有益。(共3分,答出1点给1分,意对即可)

11.不设统一答案。参考:作为一名加拿大__员,您不远万里,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是您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您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您用您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含义。您的死重于泰山,您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4分,要能概括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能说出白求恩同志对于中国人民的意义,运用文中的成语。视内容、表达、成语使用,分4、3、2、1给分)

我们都会遇到对手

①小学时,我们班有二十多名同学,梳辫子的只有七位。老师看了看那怯生生的“半边天”,先让大一些的琴做了学习委员,却选不出文艺委员领着课前唱歌,后来又发现我嗓门儿大又挺大方,便委任了我。

②老师们都很愿意做我们的班主任,理由极简单:女生少,操心事更少。她们却忘了:

女孩子天生会掩饰。其实,文艺委员与学习委员之间很格格不入呢!我不知道嫉妒心是何时潜入体内并随着身体一天天长大的。我和琴的成绩太相近了,老师常常表扬我们俩或者我们其中的一位。势均力就有了意。

③琴先拉帮结伙,她拉着那五个女生课间高高兴兴玩,放学亲亲热热走,我形单影只地呆在操场或闷头回家时,恨琴恨得咬牙切齿。

④有一天傍晚,我和高年级同学玩跳格,跳到天黑才想起书包,书包早被锁在教室里了。我急得团团转时,发现教室门玻璃刚好坏了,我打开门,拿上书包正要出来,突然想到琴,偷着锁门说不定就是她干的,那天她值日。我拿不出书包做不成作业自然要挨老师训,她早就盼着这天呢!旧恨新仇忍无可忍,我想报仇了。我一回身看到讲台上有截粉笔头儿,还是给她起个绰号骂她一下吧!借着教室里最后一点儿微亮的光写在琴的书桌里。写完了报了仇,跳出教室就把这件事丢脑后了。

⑤第二天早自习一进门,琴正骂人,看到我音量提高了一倍。最麻烦的是在路上,琴用她的骂声对我实行围追堵截,我像灰溜溜的小老鼠,琴成了打鼠的英雄。

⑥琴很能骂人,指桑骂槐、破口大骂全会。在她的骂声中,我来不及想自己的愚蠢,原有的嫉妒却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恨。

⑦五年级时,我的表姐也转到了我们班。为了考入市重点特地从林区转来重读。加入了新成员,“半边天”不但没多云转晴,反而阴云密布了:表姐的成绩开始遥遥领先,琴很不服气,私下里便说她是重读生。话被传过来,表姐便立场坚定了,女生阵营里从此有了两个帮派,彼此虎视眈眈。

⑧我们常在一起挖空心思贬低对方。有一天发现琴“长着满脸横丝肉,一看就不像好东西”,令我们狠狠开心了一阵子,尤其是那常形容坏人的“横丝肉”,让我出了许多怨气。

⑨我们(包括琴)都以为自己很优秀,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发布考中学成绩时大家都傻了:老师认为最有希望的几个甚至表姐,都没有考入那所向往已久的重点中学。

⑩也许是因为那次惨败,琴比我们先长大了。有一天陪妈妈逛街,远远看到琴,我早早扭过头去,听见琴问:“大娘上街呀?”

11妈妈说:“嗯。琴,你有时间到我家里玩吧。”

12“哎。”

13我等琴走远了,问:“妈,你理她干吗?你不知道我俩不好吗?”

14妈妈瞪了我一眼:“她到底是大两岁,懂事了,人家想和好。”

15“我才不和她和好呢!”

16虽然妈妈开导了半天,我却忘不了琴的那些恶骂,几次碰到她探寻的目光都以冷漠拒绝了。

17多年以后我慢慢聪明过来:无论在哪儿,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会遇到对手。我们太喜欢把对手列为敌人,太喜欢于嫉妒甚至诽谤。一个人的真正长大,却是从真诚地欣赏对手开始的。

21.第②段两个加点词“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②敌人;③对抗,抵挡;④(力量)相等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④①; D. ④③

22.依据③—⑧段,概括“我”和琴矛盾逐步加深的过程:( 4分)

(1)

(2)

(3)五年级时,表姐转来重读,彼此敌意加深,更加挖空心思贬低对方。

23.第⑥段,“我”说自己“愚蠢”是因为 ;第17段,“我”说自己“聪明”是因为 。(4分)

24.文中的“琴”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选择两个角度,作简要分析。(5分)

2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展露了小女生之间真实自然的争强好胜。

B. 表现嫉妒不加以控制则会成为完全的恨。

C. 体现遭遇对手乃人生无法回避的常态。

D. 揭示真正的成长始于真诚地欣赏对手。

26.“我”冷漠地拒绝与琴和好,请就“我”的这一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80字左右,8分)

21.(3分)C

22.(4分)琴先拉帮结伙,“我”孤单影只,恨琴恨得咬牙切齿(2分);

“我”给琴起绰号,琴用骂声对“我”围追堵截,“我”对琴有了完完全全的恨(2分)。

23.(4分)“我”随意认定是琴锁的门,还起绰号骂她,并写在她的书桌里(2分);

“我”终于意识到无论在那里,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会遇到对手(2分)。

24.(5分) 琴是一个争强好胜、知错能改的人(1分)。琴和“我”闹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两人的成绩太相近了,而且对于表姐成绩遥遥领先,琴很不服气,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2分);没有被重点中学录取后,琴做出主动和好的姿态,由此可见,她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2分)。

25.D(4分)

26.(8分)

示例1:“我”不应该拒绝与琴和好。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一来“我”和琴之间并没有深仇大恨,何况是“我”起绰号在先,她骂人在后;二来琴已主动示好,“我”再拒绝就有点不近人情。

示例2:“我”拒绝和好,体现琴的恶骂对“我”伤害之深。想当初,“我”在琴的指桑骂槐、破口大骂中像只灰溜溜的小老鼠,惶惶然、戚戚然,就算现在琴有悔意,“我”又怎能忘却当初的痛?

观点2分;分析2分;条理2分;语言2分

一天,孔雀邀请鹤来做客。它们一起吃饭,并滔滔不绝地交谈着。后来却为究竟谁的天赋更多而争执起来了。

孔雀说:“你看看我这五彩缤纷的羽毛,闪烁着多么艳丽的光彩。你看看我的尾巴!”孔雀开起屏来,将它们俩都遮住了。它说:“现在,你总该看到我的艳丽多姿了吧!要是你瞧瞧自己那灰白而单调的外衣,你就不得不承认,我远远超过了你。”

鹤回答说:“我不想为我们的羽毛是否美丽而争论。确实,你的羽毛是比我漂亮多了。但是,这美丽的羽毛并不能使你高飞,你只能老挨着地面,那这美丽又有什么用处呢?尽管我的羽毛是灰色的,它却能载着我高高飞翔,直至九天云霄。从那儿,我将心旷神怡地俯视大地,看看你在地面上如何趾高气扬,神气活现。”

18、孔雀夸耀自己的理由是什么?它瞧不起鹤的理由又是什么?(2分)

19、鹤对“美”与“丑”的理解是( )。(2分)

A.、美丽的外表没有什么用处B.、仅有美丽的外表没有什么用处

C.、美丽的外表反而使人骄傲D.、丑陋的外表不是没有一点用处

20、这则寓言借孔雀和鹤的形象来讽刺什么,赞扬什么?(2分)

[eaca3bb3e0feab1c.jpg]

你也能做总统
刘燕敏

有个叫布罗迪的英国教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册,它们是皮特金幼儿园B.(2)班31位孩子的春季作文,题目叫:“未来我是 ”。

他本以为这些东西,在德军空袭伦敦时,在学校里被炸飞了。没想到,它们竟安然地躺在自己家里,并且一躺就是五十年。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很快被孩子们千奇百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比如:有个叫彼得的小家伙说,未来的他是海军大臣,因为有一次他在海中游泳,喝了3升海水,都没被淹死;还有一个说,自己将来必定是法国的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的只能背出7个;最让人称奇的,是一个叫戴维的小盲童,他认为,将来他必定是英国的一个内阁大臣,因为在英国还没有一个盲人进入过内阁。总之,31个孩子都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当驯狗师的,有当领航员的,有做王妃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布罗迪读着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何不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

当地一家报纸得知他的这一想法,为他发了一则启事。没几天,书信便向布罗迪飞来。他们中间有商人、学者和政府官员,更多的是没有身份的,他们都表示,很想知道儿时的梦想,并且很想得到那本作文簿,布罗迪按地址一一给他们寄去。

一年后,布罗迪身边仅剩下那个戴维的作文本没人索要。他想,他也许是死了。毕竟50年了,50年间是什么事都会发生的。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个本子送给一家私人收藏馆时,他收到内阁教育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子里,我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 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我已经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少时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布伦克特的这封信后来被发表在伦敦的《太阳报》上,因为他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假如谁能把三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保持50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

14、文中这31位孩子在作文中都设计了自己的未来,请你先选用文中的三个词语来概括这些“设计”的特点,再说说从这些“设计”中可以看出这群孩子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3分)

15、作者主要通过哪两件事来刻画戴维(即布伦克特)这个人物形象的?(2分)

16、文中的戴维(布伦克特)与其他30位同学对待儿时作文簿的态度截然不同,其原因是什么?你从他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4分)

17、文章最后写道:“假如谁能把三岁时想当总统的愿望保持50年,那么他现在一定已经是总统了。”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2分)

[7f728e6ee09b5c31.jpg]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18分)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1、文章的一条清晰的线索是:以 为线索。本文描写人物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是:

描写。(4分)

2、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3分)

3、“后母的三巴掌”给“我”的深刻教益分别是:(3分)

4、文中三次细写了“我”挨打后的感受,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4分)

“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5、文中后母的教子方法正确吗?为什么(请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不少于30字)(4分)

1.后母的三巴掌(或时间线索)、语言        2.偷瓜;藏钱;不想念书(大意即可,灵活表达)    3.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帮助他人的含义;念书的重要性(言之成理即可,也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4.这些词语细腻的描绘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写出了后母的严厉(“痛苦感受”“深刻教训”“后母严厉”答出一条即可视为正确) 

   5、言之有理即可。

课内现代文阅读(12分)。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9、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答:

10、第④段“春花图”中,划线的句子写蜂蝶之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

1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改成“长”行吗?为什么?(3分)

答:

1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答:

(评分标准:意近即可)

 9、拟人、反复   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和春天即将到来时的喜悦心情

 10、突出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的热闹场景,写出花的多、艳、甜。

 11不行。“钻”字用得好,表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将“钻”换成“长”就平淡了,即没有了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12、比喻、排比,突出春花的色彩艳丽。     

静默草原(14分)

鲍尔吉·原野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

然而草原没有。

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

因而草原的风景具有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迥然不同:

(2) 摩挲:

2. 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最有特点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3. 在草原上,人有哪些感觉?为什么在草原上咆哮显得可爱?(3分)

4. 如何理解“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是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句话?(3分)

5. 文中划线句子,印证了写草原的一首诗,请你写出这首诗的题目并把它默写下来 (4分)

1. (1)一点也不相同. (2) 抚摩.

2. 辽远而苍茫.

3. 自由感和局促感。因为草原广阔无边,人在草原中太渺小与微不足道。

4 “善忘”实际上是 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保一颗纯净的心。

5 敕勒歌 默写略

阅读《半瓶阳光》,回答问题(18分)

(1)这是春天一个明媚的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珠,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
  (2)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睛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3)“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能!”她手指向不远的地方,那里放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着柔和的光芒。
  (4)“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5)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6)我往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阳光。“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
  (7)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抓住了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8)女儿慌忙止住我,说:“小声点!你这一吵,会把阳光吓跑的。”
  (9)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10)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11)太阳渐渐落山,阳光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12)“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13)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选自《读者》2006年第6期,王清铭筑文)
  
  17.第(12)段:“爸爸,阳光灭了”,女儿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2分)

  18.请你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抄写在下面(2分)


  


  19.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哪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特点?(3分)


  20.女儿说能捉住阳光,她依据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21.“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一句中,“我”心暖的原因是什么?“我”体内的那一条河流指的是什么?(4分)


 


  22.对“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你怎样理解?(3分)

17因为女儿认为阳光是灯(2分)

18.略

19.肖像(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形象地写出女儿天真、可爱。方法1分,作用2分

20.①“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 ② “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答出一处2分

21.①受了女儿的影响,被女儿的天真无邪感动②早已消失又被女儿唤醒的的童心、童真、童趣。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

22.儿童对生活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幻想,天真纯洁,这是值得大人学习的地方(3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14)

①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②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③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④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⑤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形象,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⑥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己十五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然而凡有好吃一点的东西,她是不吃的,她都留给自己的亲人,她认定的亲人自然首先是养父和我,其次则有她的兄姊几家人。她每做了好点的饭菜,就总爱站在一旁,亲眼看着她的亲人一口一口吃下去,她的口虚虚地不断张合着,你喝一口汤吸溜一下,她也随着吸溜一下,似乎在协助着你吃。这样的情景可能是她最感到幸福的时候,她看着你吃,比她自己吃要香得多。我却常常因此生气地放下碗,说你自己吸溜去,我没法吃。她才一下醒悟地赶紧把头扭开,蹲下身去看她的灶火。

12.第①段中母亲“掏出一卷毛票”“指尖龟裂的手指”等细节描写,分别说明了什么?(2分)

13.选文主要写作者向母亲要钱,第②段却写了母亲旁边的一个女人,这是不是多余之笔?为什么?(3分)

14.第③段是母亲给“我”钱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请简要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3分)

15.第④段中作者连用四个“立刻”是否重复?为什么?(3分)

16.和甲文中母亲对我的爱相比,养母对我的爱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12.“掏出一卷毛票”说明母亲的钱不多,挣钱不容易;“卷”字说明钱旧,它可能在母亲身上已经很长时间了,母亲舍不得花;“指尖龟裂的手指”说明母亲干活不容易,钱来之不易。或:(“掏出一卷毛票”说明了母亲并没有多少钱;“卷”字说明了这些钱旧,也可能意味着这些钱在母亲身上放的时间特别长;“指尖龟裂的手指”说明了母亲劳作的艰辛,挣钱不容易。)

13.不是多余之笔。这是作者拿母亲旁边的女人与母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母亲的伟大和无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母亲的伟大形象,用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对比手法1分,作用2分)

14.(1)既写出了母亲怕“我”听到旁边女人的话而不忍心要钱,又写出了母亲为“我”买书毫不犹豫的心理;(2)这句话写出了虽然“我们”家境贫寒,挣钱不容易,但母亲仍支持“我”买书,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爱好读书而高兴。或:(“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这一句说明母亲怕“我”不忍心要钱,快速将钱塞给“我”,表现了母亲为“我”买书毫不犹豫的心理;“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啊!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也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的喜欢读书而高兴。)

15、.不重复。因为四个“立刻”构成了排比句式,写出了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停片刻、不知疲倦地拼命工作,也写出了母亲的艰辛和劳累。(这里用了四个“立刻”,是为了用排比句式增强表达效果,写出了母亲的劳累。)答出排比1分,作用2分。

16.养母对我的爱侧重于物质生活,尽最大努力让我吃饱,吃得好一点;养母对我爱又是无条件的:不计较我的态度,甚至忍气吞声。(回答一点2分,回答两点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