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间的生命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是那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③于是,大自然出现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④或者就是一簇一簇的无名野草,春绿秋黄,岁岁荣枯。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生长出自己的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以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不可扼制。
⑤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挖去做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出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jí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失去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窄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做佐餐的鲜嫩的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⑥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xùn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树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插进上,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象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息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天地。
⑦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一大片的大地方成为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的__。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yǎn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子具有更为旺盛的生机,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子,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他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⑧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⑨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⑩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shè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7.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2分)
(1)不屑 ( ) (2)潸然( )
(3)黑黝黝( ) (4)困厄 ( )
8.给文中拼音填上适当的字。(2分)
(1)贫jí( ) (2)繁yǎn( )
(3)xùn( )色 (4)震shè( )
9.第3段“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这惊人的奇迹指什么?文中写了哪些惊人的奇迹?(5分)
10.第4段画横线的一句话,你会联想到哪位诗人的哪一句诗?(2分)
11.第5段内容告诉我们怎样的生存规律和生活哲理?(2分)
12.第6段哪些语句说明石缝间的松柏生长十分艰难?(3分)
13.许多人在生活的“石缝”间也常产生惊人的奇迹,你认为这奇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14.第6段画横线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生长于石缝间的松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15.最后一段有何作用?(2分)
16.结合自己的认识,用一组排比句描述你对“生命”的理解。(3分)
17.有人认为只有良好环境才能促使人不断走向成功,但作者认为生命是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升华自己。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种认识的理解。(2分)
7.(1)xiè (2)shān (3)yǒu (4)è
8.(1)瘠 (2)衍 (3)逊 (4)摄
9.指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惊人的奇迹有(1)石缝间生出无名的野草
(2)石缝间长出一团一团无名的山花,大多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 (3)石缝间长出参天的松柏。
10.唐代的诗人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1.适者生存;生命就是拼搏。
12.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是多么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
13.围绕着“在困境中,不畏艰苦,顽强拼搏”来答即可。
14.坚韧不拔的意志,不畏艰苦,顽强拼搏的精神。说明石缝间松柏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15.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石缝间顽强生命的重大意义。
16.应按照排比句式的要求,来表达对生命的理解。
17.开放性试题,能自圆其说即可。
阅读《母亲的手》,回答问题。
母亲的手
①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孩童挨大人骂、挨大人揍是不免的,但我却怎么也想不起任何挨母亲打的片段来。连最常的打手心、打屁股都没有。虽如此,母亲的惩戒更甚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我说绝招,是她揪拧同时进行——揪起而痛拧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除了后娘对“嫡出”的“小贱人”尚有“无可奉告”的狠毒家法外,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qū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②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jié,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之前,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苦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们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打牙祭”的大好机会了。我因图贪嘴,较往常多盛 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瞅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没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地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③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6口的衣衫裤袜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jí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冷的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的,大哥、我、三弟,每人都有奶娘带领。可是,母亲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
④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cāo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⑤冬夜,炉火渐尽,屋内的空气更其萧寒,待我们上床入睡后,母亲坐在火旁,借着昏灯,开始为我们缝补衣袜。有时她用锥子锥穿厚厚的布鞋底,再将麻绳穿过针孔,一针一针的勒紧,那痛苦的承受,大概就是待新鞋制好,穿在我们脚上时,所换得的欣快的透支罢!
⑥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萧和一枝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吹的曲子有“刺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而富才情的了。
⑦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捧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⑧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惟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9.给下面的字注音。(2分)
(1)拽 ( ) (2)窥望( )
(3)硕大( ) (4)蔻 ( )
10.根据拼音加汉字。(2分)
(1)qū使( ) (2)遭jié( )
(3)jí取( ) (4)粗cāo( )
11.本文从“手”着笔,写了母亲对作者的教养之恩,概括一下有哪几方面?(5分)
12.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道“我瑟缩地瞅着母亲”,从这句话中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3分)
13.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母亲脸色的词语。你是否看过母亲的脸色,请你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3分)
14.从第三~六自然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3分)
15.第七自然段中作者写道:“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摸”,为什么?(4分)
16.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道:“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4分)
17.读罢本文,你也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请你用一组排比句来表达一下对自己母亲的感激与赞美。(4分)
9.zhuài kuī shuò kòu
10.驱 劫 汲 糙 11.“揪拧”教育我要懂事;洗衣缝补,供我衣食;辅导课业;“吹箫”艺术熏陶。12.他意识到了剩饭是不对的,害怕母亲责骂
13.平静 肃然 失望 懊忿(可结合具体事例,重点写母亲的神态)
14.红肿、纤纤玉手、厚实而刚强、结满厚茧、颤抖、秀美而富有才情,母亲的手由“纤纤玉手”变成了“结满厚茧”,可见出在国难之时,作者家庭生活由富裕而变得艰难。
15.在作者的心目中,那双手是完美而神圣的。
16.母亲用她那双手在最艰难的时候支撑了全家的生活,在孩子的眼中,那是一双巨大完美的手。
17.可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言之成理即可。
掌声
一走进教室,我就感到有些蹊跷——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时不同的意味。果然,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50多个学生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为了让学生集中精力,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上——”
“报告老师,您看黑板上!”班上最活泼的女生王娜娜边站起来边喊道。我一下子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原来黑板上有一行清晰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者还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这是我教学近1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每当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我的心情总是清清爽爽的。
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向我公开挑战。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李晓的,昨天也是上第三节课时我批评他。我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真有__________的感觉。但是转瞬间我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微笑地说道:“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了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尽管我竭力表现真诚,但_________,很多学生还是一脸不安的神色。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许多学生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我_________,接着说:“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详细介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由于是谈自己,由于有刚才感情的反弹,我说起来感情充沛,如行云流水一般。
我说完了,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接着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李晓眼中晶莹,手也拍得非常起劲。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我完全陶醉了,这掌声长长地在我脑海中回响。
我潇洒地在“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______是个______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手,这让我颇感意外,我让他站了起来,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个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a)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他讲得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她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更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我非常惊奇。但还是为她的活泼大胆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学生的掌声又一次响了起来。我十分欣慰!
(b)从那以后,这三次不同凡响的掌声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填空:文章中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___________,具体地点是__________ 。(2分)
2.依次加到文中_________里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
A.不知所措 收效甚微 不甘失败
B.怒发冲冠 事半功倍 不甘失败
C.不知所措 事半功倍 趁热打铁
D.怒发冲冠 收效甚微 趁热打铁
3.对文中画线句子(a)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赞赏李晓勇于承认错误。
B.赞叹李晓敏锐地发现了老师对他的怀疑。
C.为李晓的敢作敢当而感叹、吃惊。
D.为李晓说话练习的题目新颖别致而感叹、吃惊。
4.对文中画线句子(b)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时时回响”虽是虚写,但反映了“我”的真实感受。
B.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主要在于一次比一次更热烈、更有意义。
C.三次掌声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不仅褒奖了三位说话人的口才,而且褒奖了三个人的坦诚。
D.这句话指出三次掌声给“我”的印象之深。
5.有关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开头采用了设悬念的手法,引人入胜。
B.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C.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文章构思巧妙,究竟是谁在黑板上写字的谜底揭示以后,出人意料。
6.下面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按文中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我非常惊奇。 ②我完全陶醉了。 ③我十分欣慰! ④我就感到有些蹊跷了。
⑤我颇感意外。 ⑥我一下子惊呆了。 ⑦我控制住了自己。
A.④⑥⑦②⑤①③B.④⑦⑥⑤②①③
C.④①⑥②⑤⑦③D.④①⑥⑤②⑦③
7.请从教学和性格两方面简要概括文中高老师的特点。(2分)
8.请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2分)
1.上第三节课时 教室里
2.D 3.B 4.B 5.C 6.A
7.教学特点:教学水平高,方法灵活。性格特点:真诚、机智。
8.文章表现了高老师的机智灵活和教学艺术,赞颂了真诚的品质,表达了师生间应互相理解,以诚相待的愿望。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不受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2分)
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2分)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2分)
5.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6.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7.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2分)
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饱学:学识丰富 成语:饱经风霜 饱食终日
3.点点头 微笑 后两种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 略(言之成理即可)
4.不失信。人虽未到,却已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5.点题。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一部分。
6.美德太重要了。
7.实践出真知。
点名
刺耳的铃声急骤响起,马教授心头一震,随即用发颤的声音说道:“同学们,下课了!”
然而,同学们瞪着大大的眼睛,目光聚在他们敬佩的老师身上,谁也没有动。四年前,他们怀着无限的憧憬踏进校园,转眼,就毕业了。明天,他们将奔向各自的岗位。面对讲台上这严父慈母般的老人,这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又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他们是多么想将时光留住片刻,和老教授多呆一刻啊!怅然之中,他们每个人还意识到,只要这个班集体一解散,就意味着他们这一生再也难以相聚了。
马教授望着自己的学生们,喉结动了动,他很想再次宣布“同学们,下课了”,但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整个教室一片寂静。
这时,班长站了起来,红着眼圈说:“老师,你给我们点个名吧!”
沉默打破了,同学们终于找到一个释放点,渴盼地望着老师,说:“对!老师,您就给我们再点个名吧!”
马教授愣怔了半响,深情地扫视了一遍同学们,然后捧起了花名册。同学们立即调整坐姿,端端正正坐好,静神凝望着老师。
“现在开始点名!”马教授清了清嗓子,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肖石、张天利、温颖……”他大声呼点着。四十五位同学相继站起又端正坐下。
“马国政!”
“?”同学们蒙了。
“到!”未等同学们反应过来,马教授已响亮地回答了自己。
掌声立即掀起,同学们眼里噙满了激动和幸福的泪水。
1.小说选取的生活场面是大学生活的 。(用一篇课文的题目回答)(2分)
2.马教授宣布下课的声音为何“发颤”?(2分)
3.下课了,同学们为何“谁也没动”?(2分)
4.马教授很想再次宣布下课,可为何“嘴巴张了张,竟未能说出”?(2分)
5.“同学们终于找到一个释放点……”,“释放点”是什么意思?(2分)
6.“马教授……捧起了花名册”中“捧”用得很准确,请你说说“捧”有何表达效果?(2分)
7.文末“掌声立即响起”,同学们眼里噙满眼泪,是何原因?(2分)
8.如果你是班上一名学生,此时你想对马教授说句什么话?(2分)
1.《最后一课》
2.最后一次对这班学生宣布下课而心情激动所致。
3.因一解散,他们再难相聚。
4.马教授内心很激动,很伤感。
5.感情的寄托。
6.表达马教授的郑重其事和对同学们一片深情。
7.因为马教授把自己看做是班级的普通一员。
8.略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 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将选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字词。(2分)
2.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这篇课文选自《 》,作者________,本名 ,浙江绍兴人。(2分)
3.上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各举一例。(2分)
4.本段从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美景和无限乐趣,请你从形状、颜色、声音、滋味四方面各找出两个词。(4分)
①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滋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原文上用“||”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2分)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具体描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乐趣,依次写的对象是(2分)( )
A.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油蛉、蟋蟀、斑蝥。
B.油蛉、蟋蟀、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C.斑蝥、蟋蟀、油蛉;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D.油蛉、蟋蟀、斑蝥;木莲、何首乌、覆盆子。
1.伏 窜 喷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3.拟人,如:油蛉在这里低唱。 排比,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比喻,如: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4.①光滑、高大 ②碧绿、紫红 ③低唱、弹琴 ④酸、甜
5.“不必说……云雾里去了”‖“单是周围……要好得远”
第一层:写百草园概貌
第二层:泥墙根一带无限趣味
6.B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西兰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描写人物有许多方法,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等来刻画人物思想性格,试从上面的语段中选出相应的语句。(3分)
(1)语言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情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作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的原因是(2分)( )
A.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知道这最后一课结束了,自己永远不能教学了。
B.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阿尔萨斯人将和祖国语言告别了。
C.钟声和普鲁士兵的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成了__奴。
3.这段文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其中的“我”指的是 。(1分)
1.略 2.B
3.小弗朗士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 ,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2分)
长吟 斑蝥 脊梁
2.文中画线处应填上的内容是:(3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 , ;
3.找出这一语段的中心句,填写在下面。(1分)
4.这段文字细致、形象地描写了百草园中的景物,在描写中能抓住景物各自的特点。如描写菜畦,突出它的 ;描写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了它们的 ;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 ;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 。(2分)
5.景物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答案不止一项)(2分)( )
A.从动态到静态
B.从局部到整体
C.从整体到局部
D.先写静景,后写动景,再写动景,最后写静景
1.yín máo jí
2.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4.颜色 形状 声音 状态
5.CD
每到天冷了,胡同口就来了卖烤红薯的老头。老人穿着件老式黑棉袄,脸上一道道挺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沧桑,下巴上的胡子长得有点像用秃了的牙刷。老人烤的红薯很香,打老远就能闻到,不时有放学的学生和买盐打醋的回来路过这儿的大娘称上一两个。老人像个恪守职守的士兵,差不多每天都天黑了很久,才借着昏黄的路灯收拾家伙打道回府,即使下雪天也是如此。
有一对年轻的恋人,是这儿的老主顾。每一次路过这里,那个长着一对漂亮的丹凤眼的姑娘就会跑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大爷,您烤的红薯真香。”姑娘一边搓着双手一边说。
“只要喜欢吃就常来,姑娘。”老人乐了。
“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姑娘的声音很清脆,很好听,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一次路上,她的恋人对她说:“真没想到,你这么喜欢吃红薯。老这么吃不腻?”“哪儿呀,我想让那位大爷早点回家。”姑娘笑了,笑声敲打着夜空。
1.为下面加粗的字注意。(2分)
沧桑( ) 恪守( )
2.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粗字。(2分)
(1)打老远就能闻到( )
(2)买盐打醋 ( )
(3)笑声敲打着夜空( )
(4)打道回府 ( )
3.文中对老人进行肖像描写的句子是 ,这样写的目的是 。(4分)
4.文中对姑娘进行肖像描写的句子是 ;描写姑娘声音美的句子是 ,这样描写的目的是 。(4分)
5.不能和文中画线的句子形成照应的一句是(2分)( )
A.老人像个恪尽职守的士兵,差不多每天都是天黑了很久,才借着昏黄的路灯收拾家伙打道回府,即使下雪天也是如此。
B.每一次路过这里,姑娘都会跑过来拣上两个最大的红薯叫老人称。
C.姑娘的声音很清脆,很好听。
D.“大爷,每次路过您这儿我都来。”
1.cānɡ kè
2.(1)从 (2)买 (3)击 (4)取、开
3.老人穿着件老式黑棉袄,脸上一道道挺深的皱纹刻着岁月的沧桑,下巴上的胡子长得有点像用秃了的牙刷 表现老人朴实、辛苦
4.那个长着一对漂亮的丹凤眼的姑娘 姑娘的声音很清脆,很好听,像柔和的手指弹着夜的琴弦 表现姑娘心灵美好
5.C
阅读下文,完成18~25题。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_______(一阵、一场、一会儿)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_______(拽住、拉住、拖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8.给加粗字注音。(1分)
墟( ) 掘( ) 堪( ) 颤( )
19.为文中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1分)
20.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地震中父亲怀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抢救儿子。
B.本文采用对比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突出父亲的爱子之心。
C.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D.本文在记叙上采用了顺叙的方式,显得情节紧凑,动人心魄。
21.指出下列各句人物描写的方法。(4分).
(1)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
(2)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 )
(3)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
(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
22.文中写“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掘到第38个小时”?(2分)
23.“反复”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文中反复出现“谁愿意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些话强调了什么意思?突出了什么样的感情?(2分)
24.从文中找出父子心灵相通的语句,并谈谈这句话在父子俩心中所起的作用。(2分)
25.当经过近39个小时长长的煎熬,终于打开了安全的小出口,父亲召唤7岁的儿子出来时,小小年纪的儿子却说:“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听到这话语你一定对他很佩服,请谈一谈你究竟佩服他什么。(4分)
18.xū jué kān chàn
19.一阵 拉住 20.C
21.(1)行动描写 (2)神态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外貌描写
22.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过程之长,体现了父亲的坚强意志和对儿子的挚爱。
23.强调了迫切希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愿望;突出了父亲挚爱儿子,希望尽快救出爱子的真挚感情。
24.“不论发生了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不但坚定了父亲抢救儿子的决心和行动,也给了儿子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巨大精神力量。
25.略(此题为开放题目,只要能紧扣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