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  弟

郑小玲

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哥,福生是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你是哥,多让着弟弟。”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春旺让福生有事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的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因为吃得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带一个就行。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吃的肉馅儿月饼,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给了福生。福生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春旺和福生在街道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春旺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福生也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春旺说:“爹娘也在看月亮吧?”福生说:“肯定在看!他们肯定很想我们!”春旺说:“吃月饼吧。”福生说:“好,吃月饼吧。”春旺随口问:“好吃吗?”福生说:“好吃。”福生也问:“哥,好吃吗?”春旺说:“好吃,真好吃!”春旺这回可吃出味儿了,他吃得很香。他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也吃得很香,不免尴尬地笑了一下。春旺等福生吃完月饼就说:“回去吧,太累了,明天还得干活。”福生点头说:“回吧,明天还得干活呢!”

三天后,大牛来找春旺,说要跟他借点钱,给他上大学的儿子买电脑。尽管春旺不情愿,可是自己才发了工资,况且大牛是村里人,不借说不过去,只得把工资借给了大牛。大牛接过钱,兴奋地说:“太谢谢了!我知道你们哥俩都是好人!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春旺听得愣住了。

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

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

(选自《中学时代》2011年第4期,有删改)

13.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回答。(3分)

答:

14.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回答。(3分)

答:

15.根据具体情景,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兄弟吃月饼时,为什么福生总附和着春旺说话?

答:

(2)春旺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吃得很香,为什么会“尴尬”?

答:

16.分别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4分)

(春旺)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给了福生。福生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答: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情节的概括能力。文中大牛的话“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暗示了福生“特意”买了月饼送给哥哥,而自己都舍不得吃。概括事件可采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模式组织语言。

答案:春旺得知福生特意买月饼送给他。

14.【解析】此题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把握。如果福生不到城西工地,就不会出现“揭开秘密”,也不会出现解开春旺心里疙瘩的关键人物——大牛,也不会出现兄弟互送月饼的情节,不会有兄弟俩的亲密。

答案:为兄弟俩互相送月饼的情节做铺垫,与福生搬进春旺的工棚相照应,引出人物大牛。

15.【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要进入人物角色体会原因。解答题(1),可根据前文“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以及后文得知福生特意为哥哥买月饼来分析福生对哥哥的情感。解答题(2),要联系前文“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和“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吃的肉馅儿月饼”来理解春旺的心理。

答案:(1)福生对哥哥很尊重,很顺从。

(2)春旺觉得自己给福生的月饼没有福生给的好,有点过意不去。

16.【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要结合前文“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这一情节来体会“塞”字投射出的复杂心理;要联系文中体现出的福生对哥哥的情感,来体会“捏”字折射出的福生的心情。

答案:“塞”表现了春旺想用自己的热情掩饰自己的私心;“捏”表现了福生感受到春旺情谊时的欣喜和对兄弟情谊的珍惜。

卖 白 菜

莫 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今天是大集,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她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⑰“娘,”我哭着说,“我……”

⑱“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终于挨到了集上”一句中“挨”字的含义。(5分)

答:

11.文章结尾写到“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请你说说作者“依然沉痛”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

12.文中两处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你任选一处细节描写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不少于150字)(4分)

答:

10.【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文中写“我”不愿意将这三棵白菜卖掉,所以几次磨蹭,离村只有三里远,对“我”来说,每走一步都是那么痛苦,因此,这里的“挨”字十分形象地写出“我”的不情愿。

答案:怕来到集上,因此磨磨蹭蹭,到了集上将意味着永远失去了这三棵白菜,“挨”字表现了“我”的怕、无奈和不情愿,“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11.【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结合“我”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而让母亲失去诚信,使她非常痛苦来理解。

答案:①由于看不惯老太太的做法,“我”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结果事情败露,白菜被退回,这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②这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首次流泪。“我”为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而懊悔、自责不已。

1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眼睛表现出母亲的心理,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眼睛湿漉漉的”写出了母亲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但她并没有哭,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不屈不挠,执着坚强。“眼睛红红”表明母亲已经哭了很久,这充分展现了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与尊严的痛苦,表现了母亲讲究诚信、自尊自爱、正直善良的高尚人格。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9题。(12分)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6.“她挂花了”,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3分)

答:

7.老头子觉得“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8.“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9.分析下面一句话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答:

6.答案:负伤,流血。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阅读题干语句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小船的仄歪,二是听到“挂花”二字后的心理。

答案:一方面是因为“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另一方面是听到大女孩子挂花后心里紧张。

8.【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结合上文所发生的事情,联系此时此刻老头子的心理就能解答。

答案:烘托了老头子因过于自信而让别人受伤觉得丢脸的心理。

9.【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中重点词语的赏析。紧扣“转弯抹角”“钻”两个词语,从芦苇丛的茂密和老头子的撑船技术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写出了芦苇的浓密,同时表现了老头子撑船技术的高超。

背后那双眼

①那一年,我读中二(中学二年级)。

②清楚地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③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囚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__力。 ④一日,鼓起勇气,以“漪佩”为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⑤两周以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便听爸爸喊道:“过来。”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这漪佩,是你吗?”

⑥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的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是”。

⑦接下来那一周,信件惊人得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⑧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我倔强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⑨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瘩。它连同生命里许多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⑩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我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地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情,如同_______。

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

21.文章记叙了“我”和爸爸之间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最后结果是_______。(2分)

22.文章第③段写“我”刊登“征友启事”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23.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应怎样理解?(3分)

①第⑥段中“发霉面包”: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⑦段中“撑破”: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⑨段中“疙瘩”: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两次描写“我”丢掉成捆信件时的情景,为什么?(2分)

25.“事隔30年”。爸爸仍然记得“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明什么?(2分)

26.第段明明是作者自己听了爸爸说的话以后,想起了30年前的情景,为什么用第三人称“她”呢?(2分)

27.文章段的空白处,应填一比喻句,请根据上下文将它写出来。(不超过20字)(2分)

28.文章在刻画爸爸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手法?(2分)

29.文章以“背后那双眼睛”为题,为什么?(3分)

21.时间:我读中学二年级时,起因是我交笔友  经过:爸爸阻止  结果:在爸爸的监督下,将信丢到垃圾箱

22.①清楚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拔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示”;②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在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__力。

23.①爸爸生气以后脸色很不好看  ②信很多  ③比喻很重的心事

24.突出这件事对我的打击,为后文揭示父亲作铺垫。

25.从侧面说明爸爸对女儿的关心爱护。

26.重现当时情景,突出了“我”当时的弱小,那么爸爸的关爱就更显得重要了。另外也便于抒发感情。

27.略

28.语言、动作、神态。

29.突出了爸爸对女儿的默默关爱显得意味深长,含蓄。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7.本文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对母亲的孝敬,请概括出其中的两个细节。(2分)

18.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2分)

19.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本文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2分)

20.从反映的生活内容看,本文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2分)

17.①劝母亲多散步;②顺从母亲走大路。

18.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19.以记叙、描写为主。

20.家庭

阅读下文,完成11~16题。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的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11.分别说说家庭成员面对羚羊木雕所持的态度。(2分)

12.写奶奶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作用?(2分)

13.在对待要不要羚羊木雕这件事上,奶奶同爸妈的态度不同,请你分别说一说从奶奶身上可体现什么?从爸妈身上又能反映出什么问题来?(2分)

14.文中“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木雕的贵重”中的“羚羊”和“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中的“木雕”是否是一件东西?(2分)

15.本文的主题是“羚羊木雕”,原文题是“反悔”,你认为哪一个文题更好?为什么?(2分)

16.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想法,把文中的故事给你的爸爸妈妈进述一下,看看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同他们交流交流。(2分)

11.我:东西已经送走了,我有权送人。  妈妈、爸爸:这样贵重的东西不能轻易送人,送了也要要回来。奶奶:东西虽然不能轻易送,但已经送了就算了。

12.反衬爸爸妈妈。

13.奶奶:通情达理,她知道羚羊木雕贵重,但更懂得情义是重于财物的。

14.是同一件东西。

15.略  16.略

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鸽 子

①有一个青年得了一种怪病:他不快乐,终日闷闷不乐。一天,他去拜见一位智者以讨求良方。智者说,只有世界上你认为最好的东西才能使你快乐。这个人看了看身边,他没有发现自己认为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于是他决定去寻找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②他收拾行装,辞别妻儿老小,踏上了漫漫旅途。

③第一天,他遇见了一位政客,他问:“先生,您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政客官腔十足地说:“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嘛,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想了想,觉得权力对自己并没有多大的__力。于是他又去寻找。

④第二天,他遇到了一个乞丐,他问:“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乞丐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说:“最好的东西?就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呀。”他想了想,自己对食物并没有太多的渴望,所以也不认为那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⑤第三天,他遇见了一个女人,他问:“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女人兴高采烈地脱口而出:“当然是法国巴黎的高档而漂亮的时装了!”他觉得自己对时装也不感兴趣。

⑥第四天,他遇见一位重病的人,他问:“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病人恹恹地说:“那还用问吗?是健康的体魄。”这个人想,健康怎么会是最好的东西呢?我每天都拥有,但是我不认为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⑦第五天,他遇见了一个在阳光下玩耍的儿童,他问:“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儿童天真地说:“是好多好多的玩具啊。”这个人摇了摇头,继续去寻找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⑧接着他又先后遇到了一个老妇人,一个商人,一个画家,一个囚犯,一个母亲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⑨老妇人说:“年轻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⑩商人说:“利润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画家说:“色彩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囚犯说:“自由自在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母亲说:“我的宝贝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年轻的小伙子说:“我爱过一个姑娘,她脸上那灿烂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唉!没有一个回答令他满意。

他继续走啊走啊。最后,他穿过川流不息、熙熙攘攘的人群,带着五花八门的“答案”又回到了智者那里。

智者见他回来了,似乎知道他的遭遇和失望。于是捋着花白的胡须说:“先不要去追究你的问题,它永远不会有一个确切而惟一的答案。你现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把你最喜欢的东西和情景找出来,告诉我。”

这个人经过长途跋涉,已是饥寒交迫、蓬头垢面。他想了一会儿,对智者说:“我出门很多天了,我想念我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想念一家人冬夜里围着火炉谈笑聊天的情景……”说到这里,他不由得感叹,“那是我现在最喜欢的图画啊!”

智者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回去吧!你最好的东西在你的家里,它们可以使你快乐起来。”

这个人不甘心,疑惑地问:“可我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啊!”

智者笑了,说:“你出来之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东西;你出来之后——比如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喜欢什么样的东西了。”

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我们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你拥有的,还是未曾拥有的;不管它是繁杂的,还是简单的;也不管它多么便宜,多么金贵;多么实在,多么虚无。只要是你最喜欢的,那它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摘自《时代青年》2002年第1期

想一想

一个青年人不知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终日闷闷不乐。智者告诉他,找到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你就能快乐。年轻人抛妻别子去找寻:政客、乞丐、女人、重病者、儿童,以及后来遇到的老妇人、商人、画家、囚犯、母亲、年轻小伙子,他们认为的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不是他要找的,而他最想念的是自己的妻儿。智者告诉他,他已找到了答案,因为这是他最喜欢的。

1.本文详写的语段有       ;略写的语段有      。为什么如此安排?

2.本文通过什么描写,表现青年人的困惑与追求?试各举一例说明。

3.智者为何不在青年人求教之始解其惑,而非等到他追寻之后再加以点拨?

议一议

4.你怎样理解世上最好的东西“永远不会有一个确切而惟一的答案”这句话?

5.当智者告诉青年人“你最好的东西在家里,它们可以使你快乐起来”时,青年人为何仍不甘心仍有疑惑?

6.最后一段有何作用?对本文中心,你有什么感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谈一谈看法。

走进第二课堂

1.③④⑤⑥⑦[3e96073e3a003d67.jpg][ec6ece14dec0ccfa.jpg][15991edb51956ccf.jpg][db531ae8cc16a063.jpg][163ce6e9f3453654.jpg] ⑧⑨⑩[7fd5ab18a1f44440.jpg][b2ddd15591c201b4.jpg][ed775d7f8737ab70.jpg][f8eeb8afe2d55a6e.jpg];详略结合,由点到面,既突出了青年人找寻“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的迫切愿望,又写出了他寻找过程的认真、执著。

2.本文借心理、语言、行动的描写,来表现困惑与追求。 心理:“他想了想,觉得权力对自己……__力。”语言:“先生,您知道……。”行动:“于是他又去寻找。”等等。

3.青年人并没有意识到他已拥有世上最好的东西,此时告诉他,会因其缺少体验,而不理解,也不会珍惜。追寻之后的点拨,因其内心的深刻体验,他由衷地信服,会因此快乐起来。

4.因为每个人的需要不同,每个人喜欢或认为的最好的东西也因人而异。重要的是什么是你最需要的,你能否意识到。

5.因为人们普遍有一个缺点,对于已拥有的人或物,往往忽略了其存在,意识不到它们的价值,感受不到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青年人的心理,就缘于此。

6.点明(或突出)中心。(后两问略)

申奥形象大使杨澜陈述发言

__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在向各位介绍我们的文化安排之前,我想先告诉大家,你们2008年将在北京渡过愉快的时光。我相信在座的许多人都曾为李安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卧虎藏龙》所吸引,这仅仅是我们文化的一小部分。还有众多的文化宝藏等待着你们去挖掘。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三千年的历史文化与都市繁荣相呼应。除了紫禁城、天坛和万里长城这几个标志性的建筑,北京拥有无数的戏院、博物馆,各种各样的餐厅和歌舞场所,这一切的一切都会令您感到尽兴和高兴。除此之外,北京城里还有千千万万友善的人民,热爱与世界各地人民相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北京历来是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的汇集地。北京人民相信,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推动我们文化和全世界文化的交流,他将向您和您所领导的奥林匹克运动表达奥运会的感激之情。在我们的文化计划当中,教育和交流将是我们的希望,我们期待在全国尤其是数百万名青少年中,留下笔精神财富,从2005年到2008年我们将每年定期举办文化活动,由全世界青少年和表演家参加的音乐会,这些文化活动同时在奥运村和全市范围内展开,以方便运动员的参加。

我们的开闭幕式将成为展现中国杰出作家、导演、作曲家参与的舞台,讴歌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我们独特的奥林匹克运动。基于丝绸之路带来的灵感,我们的火炬接力将经过希腊、埃及、罗马、拜占庭、美索布达米亚、波斯、印度和中国,以共享和平——共享奥运为主题。奥运永恒不息的火炬将跨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而达到一个最高的高度。在中国,奥运圣火将通过西藏、穿过长江和黄河、踏上长城、途经香港、澳门、台湾,并在组成我们国家的56个民族中传递。通过这样的路线,我们保证比以往任何一次接力数量都多的人民目睹火炬。700年前有人问马可·波罗,你有关中国的描述是真的吗?他说我只不过将我所见到的跟你们描述了一半而已。女士们,先生们,我相信北京和中国将向运动员、观众和全世界的电视观众证明,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谢谢__先生,谢谢大家!

26.在说到北京城里的人民,陈述者用了一个“友善”的形容词修饰,为什么不用“勤劳、勇敢”?

27.在文化活动安排计划中,将举办一项什么活动?举办几年?哪些人参加?在何地点举办?

28.火炬接力为何要走丝绸之路?

29.中国奥运的火炬接力有何特点?

30.如果你是申奥形象大使,你将作怎样的陈述呢?请将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6.这是为了突出举办城市的人民的热情、友好、真诚。

27.举办音乐会。共举办4年(2005~2008)。由全世界青少年和表演家参加。在北京奥运村和北京市内展开。

28.古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之路。表达了中国人民走向世界,共享和平、共享奥运的最大心愿。

29.最久(接通历史)、最早、最广、目睹者最多。

30.略

给儿子的一封信

刘亚洲

[题记]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遂作。

胖胖:

坦率讲,我是欣赏你的,一如欣赏一部作品。即使没有血缘关系,我仍会欣赏你,因为你身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你最大的特点是心地善良,这种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人心如海,世事如焚,偏你心中是一片净土。你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哺育你,教导你,反过来也被你的行为所教导。某次考试,你一道题做错了,随意瞟到同桌的正确答案,但你偏不改,就这么交上去。宁阿姨说:“你真笨!”那天我极累,有电话找,我对阿姨说:“就说我不在。”随即我感到羞愧,这不是说谎吗?在这一点上,我甚至不如你。

②你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平民思想。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但我珍视它。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我们恰恰缺少平民思想,嘴上说平等,骨子里最不平等。我曾说过某城市的市民在狼面前是羊,在羊面前是狼,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自古人们就如此:当别人强大时,用谄媚取悦对方;当自己强大时,用作践别人来取悦自己。我家是一个极平常的家,可你妈妈家却不同,你偏又在这个家庭中成长。你没住胡同但你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胡同。若考胡同知识,你准夺标。妈妈在北京生活了40年,还不如只生活了14年的你对胡同那么熟稔(rěn熟稔:很熟悉)。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带你穿梭于胡同间,对那些斑驳的大门、陈旧的院落、满是疮痍的砖墙,你表现了多大的兴趣啊。上小学时你不会骑车,用汽车送,你从不让汽车挨近校门,接你时必须停在远处,你贴着墙根悄莫声地滑过来,宛如做了亏心事。你对家庭和附加于家庭上的东西无兴趣,你的兴趣在于今天哪儿破坏了文物,明天哪儿被污染。

③14过了,就奔18;18过了,就奔30;30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其实是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我们对你无要求,惟有希冀。

④一、应有博大的胸怀。天空大,比天空还大的是人心。__爷爷是距你最近的伟人。他博大如天体。有些人栽倒一次就起不来了,可他倒了三次还站起,终于笑到底。毛__胜在韬略,__胜在豁达。他放得下,拿得起,举泰山如茶几。你则常举轻若重。小时候,别人批评一句,你牢记许久。考试前,你如临大敌;考试若小挫,你总苦苦焦虑。我带你出国,照相,你总问:“别人会不会以为我是在世界公园拍的假景?”有时候做题答案与同学一致,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怀疑:我是不是抄同学的?你说你爱想事,却不告诉我们想什么。思想会发酵,心理雄关难越,但必须越,否则你就不能涅槃 (涅槃:fó jiāo 用语,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此指超越与升华)。切记:豁达豁达再豁达。我的诀窍是:从生命入手,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要太过看重。生命是一种宣泄,生命是一种咆哮,生命也是一个有无。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⑤二、要有铁一般的意志。你人很聪明,但意志稍缺。与一般孩子相比,你意志够强了,但与你即将要做的事业比,还不够。你说不喝可乐,果真就再不喝。考试小挫后也屡次发誓不玩游戏机,但常挡不住它的诱拐。这就是说,小事尚可,中事不够,大事更不够。对此,父母有责任,我骨子里不愿让你吃苦甚至见不得你吃苦。我总想为你创造条件,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今天,胖孩子满天下,娇娃儿如林,是父母的失误。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聪明者办小事,坚强者办大事,战斗最难坚持的是最后3分钟。孩子,一定要坚持,越不能坚持越要坚持。黎明前最__。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还记得上个星期天发生的事否?一个妇女买了5000张彩票,整整一个晚上坐在商店门口撕,连撕4996张,全是空白。她的意志崩溃了。还剩4张,不撕了,非退不可。结果被另一个买下,就在这4张中,有一辆桑塔纳轿车。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20.根据上下文推断,第②段中的“平民思想”指的是              。本段中加粗的“附加于家庭上的东西”是指          

21.第②段列举了儿子     和上小学时对汽车接送的态度两个事例,事例表现出的儿子具有的平民思想是A.            B.           

22.第④段中列举了儿子的几个事例,意在指出儿子性格中的缺陷是        ,针对这种缺陷,作者希望儿子             

23.作者在信中向儿子重提一个妇女买彩票的故事,意在从反面激励儿子       。如果从正面举例来证明这一点,可以用哪一种事例?

24.在这封信中,作者从父亲的角度,总结了儿子性格中的闪光点,即     和具有平民思想,同时也指出了儿子在性格上的缺陷,即常举轻若重和            

25.著名作家刘亚洲写给儿子的信,代表了父辈对青少年一代的鼓励和期望。文章最能打动你心弦的是什么?请你说说感受。200字左右。

20.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应有贵贱尊卑之分 地位、权势等

21.熟稔胡同(喜欢胡同)    熟悉(或喜欢)平民生活 不喜欢特权(或高人一等)

22.常举轻若重(或不够豁达)    要有博大的胸怀

23.要有铁一般的意志  所举事例必须能从正面证明“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这一观点。

24.意志稍缺(或不够坚强)

25.略

美丽的谎言

明明瘦瘦的,12岁了,看上去顶多10岁,大大的眼睛里,总好像藏着些什么。今天,他很怕到学校去,可是,学总是要上的。他不敢想昨天的事情。

明明只有爸爸,而且爸爸是个盲人,他很爱爸爸。爸爸长得很帅,不仔细看是看不出眼瞎的。他一直不明白,妈妈到哪里去了,爸爸的眼睛怎么会看不见的。很小的时候,他问过爸爸。

爸爸能告诉年幼的孩子一个关于那个荒蛮年代留下的生死离恨的凄惨故事吗?能告诉孩子一个七尺男子汉因为感情的折磨而永远失去了光明吗?爸爸只是默然无语。那双大眼睛里的泪水使明明感到害怕,他再也不敢问爸爸什么了。

但是,昨天,这个孩子本来伤痕累累的心又流了一滴血。语文课上,老师叫一位同学解释“睁眼瞎”这个词,那孩子想了一会笑嘻嘻地说,那不就是明明的爸爸么,眼睛睁得老大,却什么都看不见。大家都笑了,明明的心抽搐起来,他真想逃出教室去。尽管美丽的女教师严厉批评了大家,可是明明整整一个下午都没有说一句话。

今天的作文课,题目是“我的家”。这个题目使明明的心又开始发颤,爸爸和妈妈原先在一个厂工作。小时候,爸爸妈妈常带他出去玩,妈妈常给他讲好听的故事。后来有一次厂里失火,爸爸妈妈奋不顾身去救火。妈妈牺牲了,爸爸眼睛被火烧坏了,他再也听不到故事了……

第二天,老师讲评作文时,明明的头一直低着。忽然,他听到老师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在读他的那篇作文。同学们把头都朝向了他。

下了课,同学们都围着他,夸他的爸爸妈妈是英雄……此后好几天,明明都得到了大家不同往常的友爱。渐渐地,他的脸上有了笑容。两周后的又一节语文课,预备铃响了,女教师踏进教室,明明正在哭。大家七嘴八舌在问明明,他的爸爸妈妈到底有没有救过火?有个孩子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说明明骗了大家,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救过火。女教师看到了这一幕。

第二天,女教师开始讲课。下课前的一分钟,她用目光扫视了全班同学,然后平静地说:“我想告诉同学们,明明是个好学生,他没有说谎。”

一周后,一个傍晚,明明出现在办公室,他抖动着嘴唇,说了一句:“老师,那篇作文是我编的……”女教师沉默了。她轻轻为明明擦干了眼泪,把他搂在怀里:“孩子,你没有错。”声音也是轻轻的。一大颗热泪顺着美丽的脸颊落到明明冰凉的手心里

15.明明“大大的眼睛里,总好像藏着些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出明明眼睛里藏着的是什么?

16.解释文中加粗词“抽搐”的含义。

17.“美丽的谎言”是文中什么人所说的话?为什么是美丽的?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谁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19.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5.心灵上的伤痕。

16.心灵被刺痛的样子。

17.表面看,明明编的是谎言,但实际上又都不是谎言。因为他不明白妈妈到哪去了,爸爸的眼睛是怎么瞎的,于是他把自己的爸爸妈妈想像得很美丽。因此谎言是美丽的。

18.写出女教师对明明的安慰和深切的怜爱之情。

19.时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