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的港湾,它们随着跑道成弧形排列,真像静谧的怀抱。早晨或者傍晚,它们沐着阳光而肃立,我就静静地站在某棵树的下面,看它的绿意葱笼,看它的枝繁叶茂,看它的子女成群,看它的合家幸福,常常看得我满心欢喜。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日槐角,字连墩,

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③所以,我一直在等黑槐林的黑槐开花。从第一片叶子,到叶满枝头,再到浓荫铺地,我天天都去观望。有布谷路过、鹊鸟登枝,却没有看到黑槐开花。走过春,走过夏,黑槐林一直沉默着,没有开花,如果不是因为太心伤,我相信它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它们在无声地抗议着什么。

④去年七月,那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蓬蓬,喜气洋洋。那真是个夏天的样子啊。再过些时日,就会有白色的小米粒样的花开,然后那些叶槐:然后那些叫槐连墩的娃娃们便会跑出来,吹着淡淡的药香,浸润着整个林子。

⑤那个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静寂的林子是鸟鹊们的天堂。晨或者傍晚,我还是常常踱过去,享受清闲宁静。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⑥枝折花去,满地凄凉。饱受磨难的它们抗议是应该的,就像那倔强骄傲的牡丹。

⑦三年前,有个女学生从自家牡丹园里移了一棵叫“洛日红”的牡丹给我。欣喜之余,我忙买了一个超大号的白瓷盆栽种,那“洛阳红”在田里已长多年,年年花开如酒,香醇香艳无比。学生送我时,它已有花蕾待放。我精心呵护,时察看,期待它硕大的花朵开放。有个朋友对这棵“洛阳红”,垂涎得很,天天过来探望,并请求我分些给她。手起刀落,在花盆里切了半株牡丹,连根带叶带花蕾送给了她。一个,朋友告诉我,那半株牡丹花没开便好端端地死去了。我的何尝不是?我留下的半株牡丹虽然成活,但自缩花蕾,开花,,秋来时,它早早褪下叶子,关了家门。

⑨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⑩又是暑假,学生离校,林子寂静。前两天清晨,我去黑槐做瑜伽,猛抬头,看到有树头顶小小黄黄的花蕾,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⑩痛,谁也不会忘记。但黑槐们和牡丹不同,它们选择了继开花,并且用开得更好更美的方式去抗议往年的不公,同是用默抗议,牡丹贞洁,千年冷漠,誓死不理;黑槐智慧,漠视痛苦,泊宁静。它默默地活好在自己的季节里,尽职尽责,按时开花,活好在当下,用最自然最朴素的方式。

⑩我惊叹一棵树的智慧。

——(选自《知识窗》2012年第8期,原文有改动)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4分)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答:

3.“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

4.文章使用什么写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你结合文章内

2.答案  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槐化的喜爱之情。

     3.答案  去年黑槐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厂谁都会帮会抗议;养了三年的牡丹受到伤害后,用不开花的方式抗议被移魂切骨。

     4,答案  对比(插叙、衬托)。黑槐尽管去年受到伤害,但是它今年仍开出更美更密的花蕾,体现它漠视痛苦、淡泊宁静、尽职尽责、坚守自己的生存智慧。

   

阅读课文3~8节,回答7~9题。

7.“我”回到家的感受是怎样的?

答:

8.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父母是“生我的父母”,“我”是“新客”?

答:

9.第8节共写了哪几个典型细节?表达了大堰河怎样的感情?

答:

7.答案:“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呆看着“檐头的写着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忸怩不安”,这些都表明“我”与这个家格格不入,也暗含着“我”对大堰河的怀念。

8.【解析】从对亲生父母和对大堰河的感情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表明作者对亲生父母的不满,对大堰河的眷恋、热爱和赞美。

9.【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应抓住大堰河对乳儿的爱展开分析。

答案:(1)年节切冬米的糖。(2)贴乳儿画的画。(3)对邻居夸赞乳儿。(4)梦里盼乳儿幸福。

表达了大堰河对乳儿真挚的爱。

冬 天

朱自清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是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在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地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②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是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是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下。我们是外地人,除上学校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人,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的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③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节选自海南出版社《朱自清作品集》

  1.选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依次是什么?(4分)

  2.我们为什么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4分)

  3.摘出文中表现我们都喜欢白水豆腐的语句。(4分)

  4.体会“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一句的含义。(6分)

  5.选段的结尾处,作家为什么要说自己“心上总是温暖的”?(6分)

 

1.(1)冬天我们父子四人吃白水豆腐的情景。

  (2)我们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的情景。

  2.吃了夜晚身上会暖和些并且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

  3.一上桌就眼巴巴地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4.一是家里比外面暖和,二是家里的亲情给人的心灵以温暖。

  5.因为在寒冷的冬天,一想到家人和睦与团聚的亲情就会给“我”的心灵以温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部分的内容。(3分)

  2.“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这段话在文中对表现人物有怎样的作用?(3分)

  3.是什么力量使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4.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根据全文提供的材料,请详细的描写出斯科特此时的心理活动。(5分)

1.略

  2.写出他们面对死亡的那种勇敢、乐观、自豪的精神,渲染了悲壮气氛。

  3.“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情谊。”

  4.略(开放性试题,自圆其说即可)

 

兄  弟

郑小玲

春旺和福生是兄弟,春旺是哥,福生是弟。

春旺不大喜欢福生,因为他一直觉得爹娘偏心,对福生好。小时候村里家家都不宽裕,偶尔有了好吃的,爹娘总是由着福生吃,还反复对春旺说:“你是哥,多让着弟弟。”春旺二十岁的时候,爹娘叫他把福生带去打工,春旺心里不情愿,可拗不过爹娘,还是把福生带了出来,不过春旺告诉福生,自己所在的城东工地不要人了,把福生介绍到了城西工地,那个工地有他们村里的大牛。春旺让福生有事找大牛,别往自己的工地跑。大半年了,兄弟俩就见了两次面,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

中秋节到了,春旺的工地活儿多,没有放假,但发了月饼,一共四个,四个品种。春旺拿起一个最贵的肉馅儿月饼,喜滋滋的。他闻了闻,口水差点儿流出来。他忍不住三口就吃掉了这个月饼。因为吃得快,他没吃出月饼的滋味,只是觉得特别好吃。春旺想自己是哥,过节还是该去看看福生。

吃过晚饭,春旺就出了工棚。春旺想自己不能空手去见福生,得带月饼,带一个就行。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

半路上,春旺遇到了福生。春旺问:“你去哪里?”福生说:“哥,我正准备去你那儿,在这里遇到你就太好了!”福生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月饼说:“哥,这是我们公司发的月饼,给你一个尝尝!”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吃的肉馅儿月饼,他说:“福生啊,哥也发了月饼,也给你带了一个!”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给了福生。福生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春旺和福生在街道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春旺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福生也抬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春旺说:“爹娘也在看月亮吧?”福生说:“肯定在看!他们肯定很想我们!”春旺说:“吃月饼吧。”福生说:“好,吃月饼吧。”春旺随口问:“好吃吗?”福生说:“好吃。”福生也问:“哥,好吃吗?”春旺说:“好吃,真好吃!”春旺这回可吃出味儿了,他吃得很香。他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也吃得很香,不免尴尬地笑了一下。春旺等福生吃完月饼就说:“回去吧,太累了,明天还得干活。”福生点头说:“回吧,明天还得干活呢!”

三天后,大牛来找春旺,说要跟他借点钱,给他上大学的儿子买电脑。尽管春旺不情愿,可是自己才发了工资,况且大牛是村里人,不借说不过去,只得把工资借给了大牛。大牛接过钱,兴奋地说:“太谢谢了!我知道你们哥俩都是好人!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春旺听得愣住了。

送走大牛,春旺走到一边,捂着脸留下了眼泪……

两天后,福生进了春旺所在的工地,住进了春旺的工棚,福生的床挨着春旺的床。睡觉,两人顶着头,挨得很近很近。

(选自《中学时代》2011年第4期,有删改)

13.哪件事使春旺对福生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回答。(3分)

答:

14.春旺把福生介绍到城西工地,这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结合具体情节回答。(3分)

答:

15.根据具体情景,回答下面问题。(4分)

(1)兄弟吃月饼时,为什么福生总附和着春旺说话?

答:

(2)春旺看到福生像自己一样吃得很香,为什么会“尴尬”?

答:

16.分别分析下面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4分)

(春旺)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那个椒盐月饼,一把给了福生。福生着春旺给他的月饼,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答: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情节的概括能力。文中大牛的话“前几天中秋,公司什么都没发,福生去超市花十块钱买了两个肉馅儿的月饼,非要送我一个”暗示了福生“特意”买了月饼送给哥哥,而自己都舍不得吃。概括事件可采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的模式组织语言。

答案:春旺得知福生特意买月饼送给他。

14.【解析】此题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把握。如果福生不到城西工地,就不会出现“揭开秘密”,也不会出现解开春旺心里疙瘩的关键人物——大牛,也不会出现兄弟互送月饼的情节,不会有兄弟俩的亲密。

答案:为兄弟俩互相送月饼的情节做铺垫,与福生搬进春旺的工棚相照应,引出人物大牛。

15.【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要进入人物角色体会原因。解答题(1),可根据前文“每次见面福生总告诉春旺,他在公司很好,让春旺不要担心”,以及后文得知福生特意为哥哥买月饼来分析福生对哥哥的情感。解答题(2),要联系前文“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和“春旺一看,正是刚吃过的那种很好吃的肉馅儿月饼”来理解春旺的心理。

答案:(1)福生对哥哥很尊重,很顺从。

(2)春旺觉得自己给福生的月饼没有福生给的好,有点过意不去。

16.【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品析能力。要结合前文“春旺挑了一个最便宜的椒盐月饼,然后往城西走去”这一情节来体会“塞”字投射出的复杂心理;要联系文中体现出的福生对哥哥的情感,来体会“捏”字折射出的福生的心情。

答案:“塞”表现了春旺想用自己的热情掩饰自己的私心;“捏”表现了福生感受到春旺情谊时的欣喜和对兄弟情谊的珍惜。

卖 白 菜

莫 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今天是大集,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她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⑰“娘,”我哭着说,“我……”

⑱“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0.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终于挨到了集上”一句中“挨”字的含义。(5分)

答:

11.文章结尾写到“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请你说说作者“依然沉痛”的原因是什么。(5分)

答:

12.文中两处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你任选一处细节描写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不少于150字)(4分)

答:

10.【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文中写“我”不愿意将这三棵白菜卖掉,所以几次磨蹭,离村只有三里远,对“我”来说,每走一步都是那么痛苦,因此,这里的“挨”字十分形象地写出“我”的不情愿。

答案:怕来到集上,因此磨磨蹭蹭,到了集上将意味着永远失去了这三棵白菜,“挨”字表现了“我”的怕、无奈和不情愿,“我”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11.【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结合“我”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而让母亲失去诚信,使她非常痛苦来理解。

答案:①由于看不惯老太太的做法,“我”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结果事情败露,白菜被退回,这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②这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首次流泪。“我”为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而懊悔、自责不已。

1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眼睛表现出母亲的心理,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答案(示例):“眼睛湿漉漉的”写出了母亲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但她并没有哭,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不屈不挠,执着坚强。“眼睛红红”表明母亲已经哭了很久,这充分展现了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与尊严的痛苦,表现了母亲讲究诚信、自尊自爱、正直善良的高尚人格。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9题。(12分)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6.“她挂花了”,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挂花”是什么意思。(3分)

答:

7.老头子觉得“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8.“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这一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9.分析下面一句话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答:

6.答案:负伤,流血。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阅读题干语句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小船的仄歪,二是听到“挂花”二字后的心理。

答案:一方面是因为“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另一方面是听到大女孩子挂花后心里紧张。

8.【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结合上文所发生的事情,联系此时此刻老头子的心理就能解答。

答案:烘托了老头子因过于自信而让别人受伤觉得丢脸的心理。

9.【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中重点词语的赏析。紧扣“转弯抹角”“钻”两个词语,从芦苇丛的茂密和老头子的撑船技术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写出了芦苇的浓密,同时表现了老头子撑船技术的高超。

背后那双眼

①那一年,我读中二(中学二年级)。

②清楚地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拨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事。”

③我是个终日把自己囚禁于文字的女孩——既爱读,也爱写。握在手中的那管笔,仿佛藏了千军万马,老是呼啸着想冲出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__力。 ④一日,鼓起勇气,以“漪佩”为名,拟了一则“征友启事”。

⑤两周以后的一个早上,才踏出房间,便听爸爸喊道:“过来。”指着报上的那则征友启事,问道:“这漪佩,是你吗?”

⑥爸爸那张好像发霉面包的脸,使我本能的起了战栗性的惧怕,以细若蚊子的声音应道:“是”。

⑦接下来那一周,信件惊人得多——不是一封一封地飞来。而是一叠一叠地涌来。信箱几乎都撑破了。

⑧爸爸坐在身边,拆信、读信。然后,成堆成堆地用橡皮筋子捆起来,表情肃穆地嘱我拿去丢掉。我倔强地忍着眼泪,照他的指示做,信从十多层楼上往垃圾桶扔下去时,发出了闷闷的声音,我明显地感觉到悲哀像一阵黑黑的风,冷冷地掠过我挂了一块铁的心。

⑨以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件事一直是我心里很大的一个疙瘩。它连同生命里许多不快乐的事儿深深地埋葬在我记忆的底层里。

⑩事隔30年,在接受资深记者黄丽萍小姐的访问时,爸爸忽然提起了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我怕她误交损友,所以,不让她回信。”听到这话,眼前立刻浮起一个瘦小的背影。她站在垃圾桶前,把信一捆一捆地往下丢,长长的脸,满满地都是怨;细细的眼,湿湿的都是泪。可是,这女孩,没有想到,她的背后,有一双充满关怀的眼情,如同_______。

等意识到背后有这样一双温暖的眼睛时,这女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且,她也正以同样的目光,注视着她自己的孩子哪!

21.文章记叙了“我”和爸爸之间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是_______,最后结果是_______。(2分)

22.文章第③段写“我”刊登“征友启事”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23.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应怎样理解?(3分)

①第⑥段中“发霉面包”: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⑦段中“撑破”: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⑨段中“疙瘩”: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两次描写“我”丢掉成捆信件时的情景,为什么?(2分)

25.“事隔30年”。爸爸仍然记得“这件尘封已久的往事”说明什么?(2分)

26.第段明明是作者自己听了爸爸说的话以后,想起了30年前的情景,为什么用第三人称“她”呢?(2分)

27.文章段的空白处,应填一比喻句,请根据上下文将它写出来。(不超过20字)(2分)

28.文章在刻画爸爸这一形象时,用了哪些描写手法?(2分)

29.文章以“背后那双眼睛”为题,为什么?(3分)

21.时间:我读中学二年级时,起因是我交笔友  经过:爸爸阻止  结果:在爸爸的监督下,将信丢到垃圾箱

22.①清楚记得:当时《南洋商报》有个服务版,每周都拔出一定的版位,让读者免费刊登“征求笔友启示”;②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是个木讷口拙而又孤僻离群的人。因此,以笔交友,对于在社交生活一片空白的我来说,充满了一种难以抵挡的__力。

23.①爸爸生气以后脸色很不好看  ②信很多  ③比喻很重的心事

24.突出这件事对我的打击,为后文揭示父亲作铺垫。

25.从侧面说明爸爸对女儿的关心爱护。

26.重现当时情景,突出了“我”当时的弱小,那么爸爸的关爱就更显得重要了。另外也便于抒发感情。

27.略

28.语言、动作、神态。

29.突出了爸爸对女儿的默默关爱显得意味深长,含蓄。

散步

莫怀戚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7.本文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对母亲的孝敬,请概括出其中的两个细节。(2分)

18.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2分)

19.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本文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2分)

20.从反映的生活内容看,本文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2分)

17.①劝母亲多散步;②顺从母亲走大路。

18.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19.以记叙、描写为主。

20.家庭

阅读下文,完成11~16题。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的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11.分别说说家庭成员面对羚羊木雕所持的态度。(2分)

12.写奶奶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作用?(2分)

13.在对待要不要羚羊木雕这件事上,奶奶同爸妈的态度不同,请你分别说一说从奶奶身上可体现什么?从爸妈身上又能反映出什么问题来?(2分)

14.文中“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木雕的贵重”中的“羚羊”和“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中的“木雕”是否是一件东西?(2分)

15.本文的主题是“羚羊木雕”,原文题是“反悔”,你认为哪一个文题更好?为什么?(2分)

16.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想法,把文中的故事给你的爸爸妈妈进述一下,看看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同他们交流交流。(2分)

11.我:东西已经送走了,我有权送人。  妈妈、爸爸:这样贵重的东西不能轻易送人,送了也要要回来。奶奶:东西虽然不能轻易送,但已经送了就算了。

12.反衬爸爸妈妈。

13.奶奶:通情达理,她知道羚羊木雕贵重,但更懂得情义是重于财物的。

14.是同一件东西。

15.略  16.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