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英雄无悔报国志
陈家兴
英雄罗阳的故事,在人们心底激起阵阵涟漪。网络上,人们不吝真情文字,向英雄表达诚挚敬意。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有多少值得尊敬的专家、技术人员累倒?他们默默无闻,燃烧了自己的生命,照亮了国防的未来,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才51岁!敬请诸位国之栋梁,善自珍重,因为你们的血肉之躯不只属于自己,更是属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人们理解敬重英雄,却又为英雄痛惜伤怀。漂亮地完成了任务,却舍弃了生命;把身心扑在事业上,却忽略了家庭。
善良的人们都喜欢圆满,总希望英雄的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不要留下什么遗憾。付出了心血与汗水,要尝到甘甜的果实。经历过漫漫长夜,最好能看得到灿烂的黎明。然而,在英雄的人生中,只有无悔的奋斗。英雄所憾所悔者,是“把吴钩看了”的“闲愁最苦”,是报国无门而“揾英雄泪”的无限惆怅。
当年,郁达夫曾这样说道:“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我们敬重自己的英雄,投去敬佩的目光,对英雄来说,这已足够。英雄不问是否王侯将相,英雄不为能否名彪青史,英雄最可贵的精神在于报国,英雄最优秀的品质正在于把这鸿鹄志、报国情全部融入他的青春、热血与奋斗中。
从我们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开始,多少英雄就用他们或微薄或震撼的力量,肩起__的闸门,向着崛起与复兴挺进,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一个个里程碑。其为众所知者,不过万一。其所奋斗者,又岂是为了让人所知?懂得了英雄的理想信念,就能理解林觉民《与妻书》中“勇于就死”的家国情怀,就能感受罗阳胜利完成任务时疲惫的笑容,敬重罗阳为了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英雄的故事如何不同,报国的精神与品质始终是英雄的恒定价值。正是在报国志向的驱动下,罗阳们甘愿默默奉献,殚精竭虑,责尽心安,死而后已。尤其是秉持航空报国志如罗阳者,更始终以质量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为念,夙夜在兹。他们也许有愧于妻儿父母,不能像很多人一样享天伦之乐、过悠闲生活,但一定无悔于当初的抉择、艰辛的奋斗,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想生前功名利禄、身后名声荣华,不会去想必须分享到胜利的果实、成功的鲜花才是完美人生。只要报国有路径、干事有平台,他们就会欣然而无悔。
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的执着梦想,历经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曙光已经在前方耀亮。有千万个罗阳的矢志报国、埋头奉献,在时代洪流中彰显生命的价值,构筑人生的高度,书写青春的光彩,我们这一代人定能担负历史重任,成就我们自己的英雄传奇。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2月10日)
10.善良的人们总希望英雄的故事是什么样的?而英雄所憾所悔者又是什么?
答:
11.“其所奋斗者,又岂是为了让人所知?”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12.文中作者既引用了郁达夫的话,又引用了林觉民《与妻书》中的内容,请你说说这两处引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13.我们国家有很多罗阳式的英雄,他们虽不能像很多人一样享天伦之乐,但为什么却无悔于当初的抉择?英雄最优秀的品质是什么?
答: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可从文章第4段中筛选答案。
答案:善良的人们总希望英雄的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不要留下什么遗憾。付出了心血与汗水,要尝到甘甜的果实。经历过漫漫长夜,最好能看得到灿烂的黎明。英雄所憾所悔者,是“把吴钩看了”的“闲愁最苦”,是报国无门而“揾英雄泪”的无限惆怅。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解答时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分析英雄们只求报国有路径、不求是否留美名的高尚情怀。
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作者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大大加强了语势,强调了英雄们只求报国有路径、不求是否留美名的高尚情怀,读来让人深受感染,为之动容。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用郁达夫的话和林觉民的家书,让我们对英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更加敬重罗阳为了事业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
答案:引用郁达夫的话是表明我们敬重自己的英雄,对英雄投去敬佩的目光;引用林觉民《与妻书》中的内容是为了表明英雄们用微薄或震撼的力量,肩起__的闸门,我们要懂得英雄的这种家国情怀。
13.答案: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去想生前功名利禄、身后名声荣华,不会去想必须分享到胜利的果实、成功的鲜花才是完美人生。只要报国有路径、干事有平台,他们就会欣然而无悔。英雄最优秀的品质正在于把鸿鹄志、报国情全部融入他的青春、热血与奋斗中。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5.时传祥的遭遇有哪些?其原因是什么?
答:
6.选文第4段运用 描写方法,表现了时传祥 的品质。
7.最后一段作者说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大家为什么笑?他们笑说明他们对掏粪职业持怎样的态度?
答:
8.文章题目为“寻找时传祥”,你认为作者的真正用意是寻找什么?
答:
9.结合最后一段,谈谈“寻找”的深刻含义。
答:
5.【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概括。一是明确哪些是表现遭遇的,二是要注意概括全面。
答案:①被打成“工贼”;②挨打、挨骂、吃不饱;③被遣送回老家;④精神失常,去世。
因为和被污蔑为“工贼”的共和国__握过手。深层次原因则是“__”时期的颠倒黑白。
6.答案:侧面 勤劳、朴实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答题要从文章所表现的主题考虑。
答案:因作者写一个20世纪50年代的掏粪工而笑。表明他们鄙视普通的劳动 ,对这一职业没有正确认识。
8.答案:寻找时传祥勤劳、正直、敬业、实在的态度和精神。
9.【解析】本题考查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要结合文章主题,联系作者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当前,人们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追求利益、实用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盛行,许多人感觉时传祥精神已经过时,许多人失去了正直、敬业、本分等优秀品质。作者的寻找其实是对现实的批判,对这种精神的呼唤,希望时传祥精神能在社会上影响更多的人。
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6~9题。
6.文中直接用第一人称“我们”有什么作用?
答:
7.“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中“这一条路”指什么路?
答:
8.如何理解“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句话?
答:
9.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为人民利益而死,是死得其所。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6.【解析】从演讲者和听众的关系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避免说教,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
7.【解析】结合文章背景思考作答。
答案:革命的路,解放全民族的路。
8.【解析】从革命要付出牺牲的代价这个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是要付出代价的。革命的胜利是要革命战士付出牺牲的代价的,这是必然的事情。
9.【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以人民利益为重”来谈看法。
答案(示例):我认为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也十分正确。在人民利益面前就应当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或生命,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民群众有困难时才会得到无私热情的援助,我们党和国家的形象才更加深入人心,被世人推崇。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由“到此一游”想到的
①埃及卢克索神庙有着3 000多年历史的浮雕上,赫然刻着“×××到此一游”的汉字。神庙与汉字,两大文明竟以如此方式相遇,实在让人尴尬。不管是真心喜爱、跟风模仿还是年幼无知、出于炫耀,这种行为都污损了人类文明的瑰宝,也为中国游客添了一笔不良记录。
②相对大多数中国游客的有序有礼,少数人的不良表现更容易被放在公共外交的聚光灯下。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无视一米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因为这些行为,在国外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中,中国游客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当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从2000年的1 000万人次快速增长至2012年的8 300万人次,这句提醒更有特殊意义。
③面对“到此一游”的刻字,在媒体大讨论中,谴责、反省成了评议这场__的主调。当事孩子的父母也主动联系媒体,公开道歉,并承担疏于教育的责任。“年轻人犯错,上帝也会原谅”,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错在所难免,我们应予以必要的宽容并助其改正。同时,我们也应以此为镜、检视自己:在公共场所我有随意吐痰的习惯吗?行驶在拥堵的公路上我有随意变道的举动吗?在别人排队等候时我有加塞插队的行为吗?在网络空间争论是非时我有恶语相向的粗口吗?我们更要问一问,这种不文明行为何以会代代相传?何以会“走向世界”呢?
④平心而论,这一回的“到此一游”远涉重洋,是国人不文明言行的不自觉“输出”,它的出现并非偶然。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这样的胡涂乱抹实在屡见不鲜:北京故宫大水缸上的划痕,杭州岳飞墓前秦桧夫妇被捏得发亮的鼻子,苏州千年古塔上的涂刻……这些都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活教材”。习惯了闯红灯,出了国可能也会“红绿色盲”;习惯了大声喧哗,在国外也难以主动调低音量。从这个角度说,文明习惯的养成不分海内外,国人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更需要每个人的日常践行。
⑤今日中国,吃饭穿衣已不是问题。然而,很多人却感觉“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确,生活上逐渐富裕的我们又怎能放任精神文明的贫乏?政府部门倡导“健康文明旅游方式”,出台“文明行为指南”,这些都让人看到,提高国人文明素养已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必修课”。
⑥让我们在心上刻下这令人蒙羞的“到此一游”,以此自戒自省,规范言行,为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尽一份自己的力。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5月27日第5版,作者李浩燃,有删改)
5.文章第②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6.文章第④段中,作者列举大江南北一些名胜古迹上胡涂乱抹的现象有什么用意?
答:
7.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途径。
答:
5.【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先结合语境,理解语句深层含意:句子里的“中国读本”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每个中国人的形象代表了国家形象,并提醒人们应该注意维护国家形象。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说服力。(意合即可)
答案:这句话采用比喻的手法,指出个人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含蓄地提醒出境游的国人要注意言行举止,以免国家形象受损。
6.【解析】本题考查对列举的事例作用的分析。胡涂乱抹的现象比比皆是,证明了国人不文明现象的普遍性、严重性。
答案:列举事实证明国内不文明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指出孩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增强文章的针对性,为下文观点的提出提供有力的依据。
7.【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对提升未成年人文明素养的探究。只要能有效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文明状况,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环境或政府引导都是可行的。
答案:父母要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成年人要从自身做起,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和管理。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
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此时的心,竟然那样宁静。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钟滴答滴答,整点报时。我的心紧张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老人说。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我悄悄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当我终于走向独立,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120个红星,代表着3 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 650个思念的心情……
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有改动)
9.阅读文章,填写下表。
时 间 | 情 节 | 结 果 |
10年前 | ① | “我”活了下来 |
② | 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 | “我”读完大学 |
下午4点 | ③ | ④ |
10.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11.本文标题“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答:
9.【解析】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可以根据时间顺序重新梳理故事情节,根据相关段落内容填写表格。
答案:①老夫妇同意将女儿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 ②10年来 ③老夫妇又来寄生活费给“我” ④“我”给老夫妇挂上项链
10.【解析】 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把握能力。根据常用修辞的特点判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其作用。
答案: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老人的仁爱给“我”和社会带来光明和温暖,也渲染了“我”当时的感激之情。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义及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老人对“我”的重生之恩和“我”对老夫妇的纯真感激之情。从“我”的角度理解感恩主题,从“老夫妇”的角度理解仁爱主题。
答案:“心”是“我”和老夫妇的感情纽带,是文章的线索,“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暗示了老人对“我”的重生之恩,也表达了“我”对老夫妇的纯真感激之情。
短文通过记叙“我”到黄花小镇寻找捐助“我”上学的老夫妇,并给他们戴上“心”项链的故事,赞扬老夫妇的仁爱之心,也反映“我”的感恩之情。感悟是好人终有所报,我们要用爱心回报社会,应知恩图报。
课内阅读
阅读“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回答5~8题。
5.语段中列举数字的作用是:
6.以“对战犯的审讯是时隔8年后举行的”为开头的一段作为补叙,其作用是:
7.作者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分别是什么?这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
8.联系自己的人生目标,请你说一说准备“怎么走”“今后的路”。
答:
5.【解析】回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思路是:一般都是为更好地突出文章主题服务的,然后再考虑具体的作用。
答案:更真实、具体地暴露出侵华日军的残暴,增强了说服力,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6.【解析】此题考查对叙述方式的理解。一般补叙的作用是补充发展情节、事件,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本题要根据上文回答。
答案:进一步说明事实上日寇在南京杀害的我们的同胞是难以计数的。突出日军的罪恶罄竹难书。
7.答案: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
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比喻。
8.【解析】此题为探究题,回答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陈述时应遵循的原则是自强爱国。
答案(示例):首先,要刻苦学习,充实自己,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其次,进入社会后,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努力工作,报效祖国,并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
小草偷偷地(慢慢地)从土里钻(长)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11.文中句子中加点的字如果换用括号中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分)
答:
1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中对“赶趟儿”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是为了进一步点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情态。
|
C.表现了春天的花开了一趟又一趟,非常旺盛。
D.表现出春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样子。
1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2分)
答:
14.“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联系“野花”“眼睛”“星星”共同特点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眼睛”“星星”来比喻“野花”,它们分别表现了“野花”的什么特征?这句话写出了野花什么样的情态?(4分)
答:
15.第三段用了一些富有情感的词语,如“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请另找一个词语,说说好在哪里。(2分)
答:
11、“偷偷地”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的长势、情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旺盛。
12、C
13、不能,分别与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相呼应。 (2分)
14、眨呀眨
眼目传神的妙处。
星罗棋布散布各处的特点。
写出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闪烁,争春斗艳的情态。
15、只要是富有感情的词语,如“高兴”“卖弄”“应和”等,并说出好在哪里,都可以。
姚明的告密信
[美] 莱斯利·亚历山大
那天晚上12点37分,网页的E.-mail提示意外地“嘀”了一声,我收到一封来信,是关于姚明的。
这让我回忆起9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段,同样是关于姚明,我收到了一封告密信。一位来自中国的热心球迷警告我,他对姚明很熟悉,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姚明的状态了,他慎重地在信里分析了姚明的身高、体重、转身、跳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这确实吓出了我一身冷汗,他竟然连姚明受了多少伤、什么地方容易受致命伤都告诉了我,毫无疑问,写信的人非常熟悉姚明。
中国有句俗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姚明真如信中所说,那我作为火箭队的老板可就亏大了,必须趁着他那圈状元的光环尚未退去,早点寻个好价钱交换出去。所以,收到信的第二天,我便秘密地组织了一个针对姚明的调查组。
我想,后来我在福布斯NBA财富榜上一跃排到了第9名,财富陡增至12亿,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封告密信。因为它,我真正地了解了姚明。他确实受过伤,但在身高上极具优势,在体力上超越了一般的东方人,在速度上更是难能可贵,总之,那次源于告密信的调查促使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姚明应该是核心,因为他有这个实力。
|
9年过去了,我没想到还会收到一封信,而且依旧是关于姚明的,同样是对姚明的身体状况、运动状态的分析,同样列出了种种不利于姚明的信息。但我的心情却与9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后面落款的位置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清清楚楚地写着“姚明”两个字。
我相信这封信是姚明自己写的。虽然我一向冷静,但这封信的内容写得非常诚恳,不怕大家笑话,用老伴的话说,我看得简直有点老泪纵横了。姚明告诉我,他萌生了退役的想法,岁月不饶人,应该把位置让给新人。这些话我都可以理解,但让我震惊的话在最后。姚明说:“对于这个邮箱,你一定似曾相识吧。现在可以告诉你了,9年前的那封告密信,是我自己写的。”
姚明竟然自己告自己!但细细想来,他真是个聪明人。一个中国篮球选手进军NBA非常不容易,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让自己的名字跳出来,让自己的实力摆出来。他做到了,那封告密信的目的不是告密,而是挑战和宣言。但姚明第二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他是真的要离开了。他那么坦诚,我又怎么可以耍什么花招呢?他是个聪明的“小巨人”,我可不想做一个愚蠢的“小老板”而得罪所有中国球迷。
我得向姚明学习,要想让自己的球队占据有利位置,首先得有实力,其次便是向媒体、球迷写一封“告密信”。人生的种种比赛,皆不过如此。
7.文中共写了两封信,这两封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姚明为什么要写这两封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面对姚明写来的两封信,姚明的老板是如何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告密信”是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说你从姚明身上品悟到了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梳理和理解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完整地作答。能用文中词句的要尽量用文中词句。
答案 第一封信主要“揭露”姚明的缺陷,姚明写这封信的目的主要是坦陈自己的缺点,同时让自己引起老板的重视,最终凭自己的实力脱颖而出。第二封信姚明分析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状态,表达了想退役的决定。
8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先找到相关语句,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答案 收到第一封信后,老板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了姚明的实力,选择了他;收到了第二封信后,老板理解了姚明的决定。
9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意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此处的“告密信”要由“我”来写,向媒体、球迷告的“密”便是姚明曾写过两封“告密信”的故事,即记载了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的文章。
答案 指老板写的这篇文章。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品质的分析能力。要结合他前后两次写“告密信”的目的和结果,表达对其勇气与聪明的赞叹之情。
答案 品悟:正视自己的缺点,相信自己的实力;能激流勇退。姚明是聪明的,为了让自己在众多中国球员中脱颖而出,他选择了自己“告”自己,在列举自己缺陷的同时,也亮出了自己的实力。而当他发现自己不能再胜任原有的位置时,又果断地选择了退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姚明那样,做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姚明的告密信
[美] 莱斯利·亚历山大
那天晚上12点37分,网页的E.-mail提示意外地“嘀”了一声,我收到一封来信,是关于姚明的。
这让我回忆起9年前,差不多也是这个时段,同样是关于姚明,我收到了一封告密信。一位来自中国的热心球迷警告我,他对姚明很熟悉,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姚明的状态了,他慎重地在信里分析了姚明的身高、体重、转身、跳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这确实吓出了我一身冷汗,他竟然连姚明受了多少伤、什么地方容易受致命伤都告诉了我,毫无疑问,写信的人非常熟悉姚明。
中国有句俗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如果姚明真如信中所说,那我作为火箭队的老板可就亏大了,必须趁着他那圈状元的光环尚未退去,早点寻个好价钱交换出去。所以,收到信的第二天,我便秘密地组织了一个针对姚明的调查组。
我想,后来我在福布斯NBA财富榜上一跃排到了第9名,财富陡增至12亿,很大程度上要感谢这封告密信。因为它,我真正地了解了姚明。他确实受过伤,但在身高上极具优势,在体力上超越了一般的东方人,在速度上更是难能可贵,总之,那次源于告密信的调查促使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姚明应该是核心,因为他有这个实力。
中国的NBA市场就像那封告密信所隐藏的商机一样,十几亿人关注姚明,每一场火箭队的比赛收视率都处在联盟前列,我的火箭队能不赚钱吗?谢谢你,姚明!谢谢你,告密者!
9年过去了,我没想到还会收到一封信,而且依旧是关于姚明的,同样是对姚明的身体状况、运动状态的分析,同样列出了种种不利于姚明的信息。但我的心情却与9年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后面落款的位置不再是一片空白,而是清清楚楚地写着“姚明”两个字。
我相信这封信是姚明自己写的。虽然我一向冷静,但这封信的内容写得非常诚恳,不怕大家笑话,用老伴的话说,我看得简直有点老泪纵横了。姚明告诉我,他萌生了退役的想法,岁月不饶人,应该把位置让给新人。这些话我都可以理解,但让我震惊的话在最后。姚明说:“对于这个邮箱,你一定似曾相识吧。现在可以告诉你了,9年前的那封告密信,是我自己写的。”
姚明竟然自己告自己!但细细想来,他真是个聪明人。一个中国篮球选手进军NBA非常不容易,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让自己的名字跳出来,让自己的实力摆出来。他做到了,那封告密信的目的不是告密,而是挑战和宣言。但姚明第二封信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他是真的要离开了。他那么坦诚,我又怎么可以耍什么花招呢?他是个聪明的“小巨人”,我可不想做一个愚蠢的“小老板”而得罪所有中国球迷。
我得向姚明学习,要想让自己的球队占据有利位置,首先得有实力,其次便是向媒体、球迷写一封“告密信”。人生的种种比赛,皆不过如此。
7.文中共写了两封信,这两封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姚明为什么要写这两封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面对姚明写来的两封信,姚明的老板是如何做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最后一段中的“告密信”是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说说你从姚明身上品悟到了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梳理和理解能力。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完整地作答。能用文中词句的要尽量用文中词句。
答案 第一封信主要“揭露”姚明的缺陷,姚明写这封信的目的主要是坦陈自己的缺点,同时让自己引起老板的重视,最终凭自己的实力脱颖而出。第二封信姚明分析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状态,表达了想退役的决定。
8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要先找到相关语句,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答案 收到第一封信后,老板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了姚明的实力,选择了他;收到了第二封信后,老板理解了姚明的决定。
9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意的理解。首先要明确此处的“告密信”要由“我”来写,向媒体、球迷告的“密”便是姚明曾写过两封“告密信”的故事,即记载了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的文章。
答案 指老板写的这篇文章。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品质的分析能力。要结合他前后两次写“告密信”的目的和结果,表达对其勇气与聪明的赞叹之情。
答案 品悟:正视自己的缺点,相信自己的实力;能激流勇退。姚明是聪明的,为了让自己在众多中国球员中脱颖而出,他选择了自己“告”自己,在列举自己缺陷的同时,也亮出了自己的实力。而当他发现自己不能再胜任原有的位置时,又果断地选择了退出,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呀!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姚明那样,做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